第三章 推拿常用手法

三、推拿常用手法
3.1 成人推拿基本手法
基本手法是推拿手法中最常用、最基本的单式手法。是指能够独立存在的,单一动作的手法,这些手法在临床上可单独应用,也可与其他手法结合运用。
3.1.1摆动类手法
以指或掌、腕关节做协调的连续摆动动作的一类手法统称为摆动类手法。包括滚法、一指禅推法、四指推法和揉法等。
一、滚法
【概念】
用第五掌指关节背侧吸附于部位上,以腕关节的屈伸动作与前臂的旋转运动相结合,使小鱼际与手背在部位上作持续不断的来回滚动的手法称为滚法。
【操作方法】
术者手指自然弯曲,用手背第五掌指关节背侧吸定于部位或穴位,肩关节放松,以肘关节为支点,前臂作主动摆动,带动腕关节的屈伸以及前臂的旋转运动,以三、四、五掌指关节为轴,以手掌小鱼际侧为轴,两轴相交形成的手掌背三角区,使之在部位上作持续不断的来回滚动,产生功力。
【动作要领】
1.术者肩关节放松,并前屈、外展,使上臂肘部与胸壁相隔约15cm左右,过近、过远的不利于手法操作与用力。
2.肘关节屈曲,约呈1200~1500左右。角度过大不利于前臂的旋转运动;角度过小则不利于腕关节的屈伸运动,同时不能使滚法的力量有效地发挥。
3.腕关节放松,伸屈幅度要大,手背滚动幅度控制在1200左右,腕关节屈约800~900。伸约300~400。`
4.第五掌指关节背侧要吸定,小鱼际及手掌背侧要吸附于部位,不可拖动,跳动与滑动。
5.滚法的压力,摆动的幅度、速度均要相对一致,不可忽快忽慢,时轻时重,动作要协调而有节律性。
6.手指要自然弯曲,指掌部均应放松,指掌不宜过于伸直、紧张,使掌背成平面而影响手法的滚动,也不宜手指用力过度弯曲,而导致腕关节紧张,因此限制了滚动的幅度。
7.术者两脚分开,上身前倾约300。频率约每分钟120~160次。
【注意事项】
1.在米袋上进行锻炼,必须将米袋稳定,以免影响操作。
2.左右手锻炼时间须相等,以免两手操作技能发生差异。
3.在锻炼过程中,手法压力须逐渐加强,但避免运用暴力来进行。
【临床应用】
滚法操作时,由于具有接触面积广,压力大特点,临床上运用于肩背部、腰臂部以及四肢等肌肉较丰满的部位。常用于神经系统和运动系统病症,如急性腰扭伤、慢腰痛、肢体瘫痪、运动功能障碍等疾患。除标准滚法外,临床根据不同的病情滚法也有一些变化,如在需要刺激量小的时候,常常采用以小鱼际为力点的小鱼际滚;在需要刺激量大的时候,常常采用以小指、无名指、中指的掌指关节突起处为力点,附着于部位的小滚法;在患者较肥胖或施治部位范围较广的腰背以及下肢部位,当需要刺激量较大时,也可以采用前臂滚法。术者用前臂尺侧吸定于部位,沉肩,屈肘关节,以肩关节为支点,上臂作主动摆动,带动前臂的旋转运动,使前臂在操作部位上作来回往返的滚动。
二、一指禅推法
【概念】
用大拇指指端、罗纹面或偏峰拇指桡侧面着力于经络穴位或部位上,肩肘关节及上肢肌肉放松,通过腕部的连续摆动和拇指关节的屈伸活动,使产生的力持续作用于经络、穴位或部位上,称为一指禅推法。
【操作方法】
术者手握空拳,拇指自然伸直,并盖住拳眼,用拇指指端、偏峰或罗纹面着力于部位或穴位,沉肩、垂肘、悬腕,以肘关节为支点,前臂作主动摆动,带动腕关节,拇指掌指关节或指间关节的屈伸运动,使产生的功力轻重交替,持续不断地作用于部位
心理月刊电子版【动作要领】
1.沉肩:肩关节放松,不要使肩部耸起用力。若肩部未放松,操作则不能持久,易使上肢酸痛,使动作受到牵制、且易产生职业性劳损。
2.垂肘:上肢肌肉放松,肘部下垂,略低于腕部,同时注意腕部尺侧略低于桡侧。
3.悬腕:腕关节自然悬屈,但不可将腕关节用力勾紧,从面影响腕关节的灵活度,应在保持腕关节松弛的状况下,尽量使腕关节悬屈呈900
4.掌虚:手握空拳,指面不贴掌心,使之虚掌,拇指垂直盖住拳眼,使腕及拇指活动时起稳定作用。
5.指实:拇指端罗纹或偏峰自然着力,吸定于部位上。
6.紧推慢移:紧推慢移就是指在某一部位的操作需要按照一定的频率持续一定的时间,使得局部达到一定的刺激量的积累以后,再逐渐移向下一部位,以提高效应,频率要求每分钟约120~160次。避免在部位的少推快移。
【注意事项】
1.一指禅推法临床操作时有屈伸拇指指间关节和不屈伸拇指指间关节两种。屈伸拇指指间关节活动,刺激显得更为柔和。不屈伸拇指指间关节操作,具有力稳、刺激强等特点。临床上应根据各人拇指生理条件要求而选择相宜的操作方法。
2.操作中自然压力,不可用蛮力。
3.频率均等,不可时快时慢。
【临床应用】
一指禅推法刺激量中等,指面接触较小,故适用于全身各部,可用于内、外、妇、儿、伤各科的多种疾患,尤以内、妇科疾病为多。
本法在临床应用时根据部位和病种,姿势不尽相同,如头面部,一般用偏峰着力,为避免屈指时碰撞头面,操作时其他四指需放开。推胸腹部时还可结合指摩法操作,称复式手法。推颈项部时用罗纹或偏峰吸定,四指向上自然伸直,两手若同时操作,称蝴蝶双飞势。推四肢关节部位时指峰吸定,用持续劲,便于深透。
附:缠法,用大拇指指端或偏峰着力于经络穴位或部位上,以腕部快速的摆动带动拇指关节屈伸活动。基本要求与一指禅推法同,推法加快谓之缠,动作越快越好,每秒钟须达到4~5次。此为心功劲,即缠绵不断之意,施术者要运全身之气,集功力于指,由轻而重,由浅入深,逐渐深透。缠法频率快,摆幅小,动作快而不乱,轻而不浮;接触面积小,能量扩散小,因此功力集中,易于渗透,有活血祛瘀,生肌托毒之功效,具有较强的消散作用,常用以外科疮疡初起。
三、四指推法
【概念】
四指推法是以拇指指腹或偏峰,与示、中、环三指指腹相对用力于一定的部位或穴位上,通过前臂的摆动,带动腕关节的屈伸,四指协同作往返方向的直线推动,同时拇指和其它三指作相对用力提拿的一种复合手法。
【操作方法】
1.沉肩,屈肘约1500,腕关节自然掌屈。
2.拇指指腹或偏峰,与示、中、环三指指腹相对用力于一定的部位或穴位。
3.前臂作主动摆动,带动腕关节的屈伸和四指推动,同时四指作掌指关节的主动屈伸运动。
4.在提拿过程中,四指直线推动,回复原位,往返操作。
【动作要领】
1.四指用力均匀柔和,刚柔相济。
2.手法动作连贯而有节律,频率约为每分钟150次。
3.四指指腹附着于肌肤,不可离开,作推和拿的动作时,用力应始终均匀一致。
4.提拿时,主要是屈伸掌指关节,诸指间关节应保持伸直位。
【注意事项】
1.操作中四指不可离开肌肤,拇指在回复过程中不得跳动。
2.操作中手法连贯,有节奏,频率均等,不可时快时慢。
3.手法要刚柔相济,不可用蛮力。
【临床应用】
四指推法为江苏四指推流派的基本手法,特点是柔和渗透,柔中有刚。其接触面积可大可小,刺激量可强可弱,适用于颈项腰背及四肢,具有舒筋活络、温通气血、活血止痛等功用,可作为骨伤推拿临床中常见的颈、肩、腰腿痛病症的基本手法。由于部位的大小及接触面不同,在施术过程中,推和拿在具体运用时各有侧重。一般而言,部位较大,接触面平坦处,运用四指推法应适当增长“推”力,次之,如腰背、臀部。相反,部位小,接触面是弧形部位,则适当增大“拿”力,“推”力次之,如肩颈部及四肢。
四指推法以四指指腹为主要着力面,巧妙改变四指的力量分配和用力方向,则四指推法可演变为如下手法。
1.仅抬起拇指或三指,作单方向直线推动,则呈三指推法或拇指推法,适用于全身各部。
2.当作用于较小,或呈孤形部位时,可暂停“推”力,则呈四指拿法,适用于颈项、四肢。
3.抬起拇指或其它三指,其余指面附着于一定的穴位或部位作轻柔的回旋运动,则呈拇指揉法或三指揉法。或同时稍用力向下按压,则呈按揉法。适用于头面、颈项及胸腹部。
4.以拇指或余三指在定的部位或穴位上用力向下按压,则呈指按法,适用于四指推法过程中的某些穴位或压痛点。
5.抬起拇指外的其余三指,拇指向前下方用力弹拨,则呈弹拨法,适用于肌肉丰厚处。
四、揉法
【概念】
用手指罗纹面,掌根和手掌大鱼际着力吸定于一定部位或某一穴位上,作轻柔缓和的环旋运动,并带动该处的皮下组织一起揉动的方法,称为揉法。根据着力部位的不同可分为:指揉法、掌根揉法、大鱼际揉法。
【操作方法】
1.大鱼际揉法
术者沉肩、垂肘、腕关节放松,呈微屈或水平状,大拇指内收,四指自然伸直,用大鱼际附着于部位,稍用力下压,以肘关节为支点,前臂作主动摆动,带动腕部,使大鱼际在部位上作轻柔缓和的环旋转动,并带动该处皮下组织一起揉动。
2.指揉法
用指腹着力于部位,作轻柔缓和的环旋转动,并带动皮下组织一起揉动的方法。用中指着力的称中指揉法;食、中指着力的称双指揉法;食、中、无名指三指着力的称为三指揉法;用大拇指着力的称拇指指揉法。中指、双指和三指揉法要求术者腕关节微屈,将指腹着力于部位,以肘关节为支点,前臂作主动摆动,带动腕关节摆动,使指腹在部位上作轻柔的小幅度的环绕。拇指揉法要求腕关节放松,而后作大拇指的掌指关节环旋运动,使指面在部位上作轻柔缓和的小幅度环旋运动,并带动该处皮下组织一起揉动。
3.掌根揉法
用手掌掌根着力于部位上,作轻柔缓和的环旋转动,并带动该处皮下组织一起揉动的手法。要求术者手掌掌根稍用力下压,腕关节放松,以肘关节为支点,前臂作主动摆动,带动腕及手掌连同前臂作小幅度的回旋运动,并带动该处肌肤一起揉动。
【动作要领】
1.要求吸定部位,操作的手既不能有与被部位体表的有相对的摩擦运动,也不可过分用力向下按压,要力达皮下。
2.操作时腕关节放松,动作要灵活、自然、顺畅、协调而有节律性。
3.频率每分钟120~160次。但作拇指揉法时频率要缓慢。
4.大鱼际揉法操作时以前臂作主动摆动,腕关节不可作主动外展摆动。指揉法揉动幅度要小。
【注意事项】
1.操作时用力要轻柔,不可用蛮力。
2.揉动幅度由小到大,动作要有节奏。
3.操作中需与摩法相区别。
【临床应用】
1.大鱼际揉法着力面积大,而且柔软舒适,刺激更为柔和,老幼皆宜,临床常用于头面部、胸腹部、胁肋部和四肢关节。
2.指揉法临床上多用于小儿推拿,施术面积小,功力较集中,动作柔和而深沉,适用于全身各部位或穴位。三指揉法临床上常用于颈部,以小儿先天性斜颈,还可用于脐和双侧天枢穴。
3.掌揉法着力面积较大,刺激柔和舒适,适用于面积大又较为平坦的部位,如腰背部、腹部以及四肢。掌揉腹部,有温中散寒的功效。掌揉腰背部及四肢肌肉,有较好的放松肌肉,解除痉挛的功效,常用于肌肉酸痛和强刺激手法作用后引起的反应,能起到缓解作用。
3.1.2 摩擦类手法
以掌指或肘贴附在体表作直线或环旋移动的一类手法总称摩擦类手法。包括摩法、擦法、推法、搓法、抹法等。
一、摩法
【概念】
用手掌掌面或食、中、无名三指相并指面附着于穴位或部位上,腕关节作主动环形有节律的抚摩运动,称为摩法。手指面着力的手法为指摩法,手掌面着力的手法为掌摩法。
【操作方法】
1.指摩法
术者指掌部自然伸直、并拢,腕关节微屈,将食指、中指或无名指的末节指面附着于部位,沉肩、垂肘,以肘关节为支点,前臂作主动摆动,带动腕、指在体表作环旋摩动(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
2.掌摩法
术者手掌自然伸直,腕关节微背伸,而后将手掌平放于体表部位或穴位,以掌心或掌根部作为着力点,腕关节放松,连同前臂一起作环旋摩动。
【动作要领】
1.肩、肘关节及手臂放松,肘关节微屈在1200~1500之间。
2.腕关节放松,指掌关节自然伸直、并拢。
淘宝腐败黑幕调查
3.操作时指面或掌面要紧贴体表部位,可作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转动。
4.摩动时压力要均匀,动作要轻柔,一般指摩法操作时宜轻快,频率每分钟120次左右,掌摩法操作宜稍重缓,频率每分钟100次左右。
【注意事项】
1.手法要先轻后重,腕关节作主动环转活动时,要灵活轻巧,不可滞涩不畅。
2.用力应平稳均匀,不可过于按压。
【临床运用】
摩法刺激轻柔缓和,属于轻刺激手法,适用于全身各部位。以胸腹以及胁肋部为常用,具有和中理气功效。用于下腹部有调畅气机,通调水道之功效。在腰背四肢应用,具有行气活血、散瘀消肿之效。由于摩法主要是长时间施术于穴位或部位,通过穴位和经络作用于人体,所以其功用常因所施部位或穴位不同,而体现不同的作用。摩法在动作上和揉法有相似之处,要注意鉴别。
着力
作用组织
与表皮关系
摩法
表皮
环旋摩擦
揉法
稍重
皮下
吸定
二、擦法
【概念】
用指、掌贴附于体表一定部位,作直线来回摩擦运动的手法,称为擦法。
【操作方法】
术者腕关节伸直,使前臂与手掌近似相平。用手掌的小鱼际部、大鱼际部或全掌,贴附于体表的部位,稍用力向下按压,肩关节放松,以肩关节为支点,上臂作主动摆动,带动前臂以及手掌在体表作均匀的上下或左右往返摩擦移动,使部位产生一定的热量。用小鱼际着力摩擦的,称为小鱼际擦法。有大鱼际着力摩擦的,称为大鱼际擦法。有全掌着力摩擦的,称为掌擦法。
【动作要领】
1.上肢放松,腕关节平伸,使前臂和手掌处于等线上。
2.着力部位要紧贴部位,动作要稳。
3.以肩肘关节屈伸,无论是上下摩擦还是左右摩擦,都必须是直线往返。
4.动作均匀连续,来回往返距离要拉长。
5.动作要有节奏,频率一般每分钟100次左右。
6.压力要均匀适中,运劲向前向后推动。一般以摩擦不使局部皮肤折叠为宜。
【注意事项】
1.手法来回操作须在同一直线上,不能歪斜。
2.压力不宜过大,表皮过热,既容易擦破皮肤,又使热量不能深透。如压力过轻,则又不易影响到组织深层。
3.擦法操作时直接接触体表,故操作时必须在施术部位涂少许润滑剂(麻油、冬青膏)或介质,既可保护皮肤,又可使热量深透,提高的效应。但若介质过多,影响手法操作不易产生热量,若介质过少,起不到润滑作用,同样影响操作,故必须适量。
4.擦法操作,要求暴露部位,故室内保持暖和,以免患者着凉。
5.擦法使用后,皮肤潮红,因此不可在此处再施行其他手法,否则容易破皮。所以擦法一般都是在使用其他手法之后应用。
6.操作时,术者要保持呼吸自然,切忌屏气,还必须修剪指甲,防止戳破皮肤。
【临床应用】
擦法是一种柔和温热的刺激,临床上应用相当广泛,适用于全身各部位。具有行气活血,温通经络,祛风散寒,祛瘀止痛,宽中理气和健脾和胃的作用。其中掌擦法温热量较低,接触面积大,适用于胸腹,肩背部等面积较大,而又较平坦的部位。大鱼际擦法温热量中等,常用于四肢部,适用四肢关节扭挫伤、劳损等,尤以上肢部为多。小鱼际擦法温热量较高,常用于腰背和臀部,适用于急慢性损伤,风湿痹痛麻木不仁等症。临床上擦后常可配合湿热敷法,可提高疗效。本法属于内功推拿流派的主要手法,掌擦胸腹及腰背部,是组成常规手法的一部分。
三、推法
【概念】
用拇指、手掌、拳面以及肘尖紧贴部位,运用适当的压力,进行单方向的直线移动的手法称为推法。
【操作方法】
壹读iread1.拇指平推法
术者用拇指指面着力于一定的部位或穴位上,其余四指分开助力,作大拇指内收运动,使指面在部位或穴位上作直线推动(按经络循行或与肌纤维平行方向推进)。
2.掌推法
术者用手掌或掌根着力于一定的部位或穴位上,以掌根为重点,运用前臂力量向一定的方向推进。需要增大压力时,可用另一手掌叠于掌背推进。
3.拳推法
术者手握拳,以食、中、无名、小指四指的指间关节背部突起处着力,向一定方向推进。
4.肘推法
术者屈肘关节,用尺骨鹰嘴突起处(肘尖)着力于一定的部位,向一定的方向推进。
【动作要领】
1.肩及上肢放松,着力部位要紧贴体表的部位。
2.操作向下的压力要适中、均匀。
3.用力深沉平稳,呈直线移动,不可歪斜。
4.推进的速度宜缓慢均匀,每分钟50次左右。
【注意事项】
1.操作时压力不易过重,否则易引起皮肤折叠而破损。
2.临床应用时,常在施术部位涂抹少许介质,使皮肤有一定的润滑度,利于手法操作,防止破损。
3.要有节奏,不可忽快忽慢和跳动。
【临床应用】
推法具有行气止痛,温经活络,调和气血的功效。全身各部均可适用。一般拇指平推法适用于肩背部、胸腹部、腰臀部及四肢部。掌推法适用于面积较大的部位,如腰背部、胸腹部及大腿部等。拳推法刺激较强,适用于腰背部及四肢部的劳损,宿伤及风湿痹痛而感觉较为迟钝的患者。肘推法刺激最强,适用于腰背脊柱两侧华佗夹脊及两下肢大腿后侧,常用于体型壮实,肌肉丰厚,以及脊柱强直或感觉迟钝的患者。推法操作方式与擦法有相似之外,都为直线运动,但平推法是单方向移动,对体表压力较大,推进速度也缓慢,不要求局部发热,其意在于推动气血运行。
四、搓法
【概念】
用双手的掌面挟住一定部位,相对用力作快速搓揉的同时作上下往返移动,称为搓法。
【操作方法】
患者肢体放松,术者用双手掌面夹住住肢体的部位,然后相对用力。作方向相反的快速搓揉、搓转或搓摩运动,并同时作上下往返移动。
【动作要领】
1.肩及上臂部放松。
2.肘微屈面前,两紧夹住部位作上下搓动,肘关节屈成1500~1600
3.腕关节放松,动作要灵活,两掌协调用力,搓动要快速均匀,移动要缓慢。
4.施力深沉,紧贴部位,动作连续。
【注意事项】
1.双手用力要对称,动作不能滞涩。部位不宜夹得太紧。
2.操作中动作不宜中断,移动不宜太快。
【临床应用】
搓法刺激量中等,属于一指禅推法流派的辅助手法,常用于两胁、肩关节及四肢,具有行气活血,疏经通络的作用。其操作方法随不同部位而变化。在肩部,术者可用双掌对称用力,搓揉肩部,称搓揉法。在四肢部,手掌夹持肢体对称用力作前后搓动,并使肢体随之转动,称为搓转法,如腕关节的搓法。
在四肢关节部使用,常与抖法配合使用,作为的结束手法,以缓解因刺激手法可能引起的不良反应。
五、抹法
【概念】
用单手或双手罗纹面或掌面紧贴皮肤,用力作上下、左右、弧形、曲线或任意往返推动的手法,称为抹法。
【操作方法】
术者用拇指罗纹面或手掌面或大鱼际紧贴于体表,略用力,作上下、左右往返移动或单方向移动。抹法可用单手操作,也可用双手同时操作。操作时可成直线移动,也可顺体表部位作弧形或曲线移动。也可屈食指,用食指中节的桡侧缘作抹法,称为指节抹法。用拇指作抹法称为指抹法。用大鱼际作抹法称为大鱼际抹法,用手掌作抹法称为掌抹法。
【动作要领】
1.操作时用力要均匀,动作要缓和,做到轻而不浮、重而不滞。
2.指面及掌面紧贴皮肤作缓慢的直线或曲线往返移动,其余四指要协同助力。
【注意事项】
1.着力部位要紧贴皮肤,不要离开,防止破皮。
2.动作要连续轻快,不可用死力。
【临床应用】
抹法轻柔舒适,运用于头面部、颈项部和胸腹部。患者常仰卧,用大鱼际抹前额与面颊部。胸部操作时,术者用两手拇指或手掌自胸部沿肋间隙(顺序由内向外)推抹。
3.1.3 振动类手法
以较高频率节律性轻重交替刺激,持续作用于人体一类手法,统称为振动类手法。包括抖法和振法等。
一、抖法
【概念】
用单手或双手握住患肢远端,微微用力作连续的,小幅度的,频率较快的上下颤动的手法称为抖法。
【操作方法】
1.抖上肢法
术者用双手或单手握住患者的手腕或手掌部,将其上肢慢慢地向前,外侧抬起约600左右,然后稍用力作连续的,小幅度的、频率较高上下抖动,并使抖动的振幅由腕关节逐渐传递到肩部,使肩关节和上肢产生舒松的感觉。
标贴设计
2.抖下肢法
患者取仰卧位,下肢放松伸直。术者站于其脚后方,用单手或双手分别握住患者的两踝部,使下肢呈内旋状,并提起离开床面,然后作连续、小幅度的上下抖动,使髋部和大腿部有舒适放松的感觉。
3.抖腕部法
患者取坐位,腕关节放松,术者用双手拇指按放于腕背部,其余四指放于手掌侧,稍用力作指间关节屈曲运动,使腕关节和频率较快的、连续的,小幅度的上下抖动。或者术者用食指桡侧抵住腕关节掌侧,稍用力作小幅度的,连续的,频率较快的上下抖动。
【动作要领】
1.肩关节放松,肘关节微屈。
2.以前臂的轻微屈伸带动腕关节运动。
3.术者需将患者肢体略微牵拉,便其伸直。
4.抖动幅度要小,频率要快,动作要有连续性和节奏感,每分钟约160~180次。
【注意事项】
1.被抖动的肢体要自然伸直,放松,使患肢的肌肉处于最佳的松弛状态,否则抖动的力量不宜发挥。
2.术者呼吸自然,不可屏气。
3.动作轻松,抖动幅度不宜太大,肢体的抬高和牵拉要在患者肢体活动范围许可之下进行。
【临床应用】
本法是一种和缓、放松、疏导手法,具有疏通经脉,通利关节,行气活血,松解粘连的功效,适用四肢,尤以上肢为常用。上肢的应用,常配合搓法,作为上肢或肩部的结束手法。下肢的应用常配合搓法,叩法以及牵引等。
二、振法
【概念】
以指或掌吸附于部位,作频率密集的快速振颤动作的手法,称为振法。
【操作方法】
患者取坐位或卧位,术者用单手或双手指端或手掌面着力于部位,意念集中于指端和手掌心,尔后前臂和手部的肌肉强烈地作静止性收缩,使手臂发出快速而强烈的振颤,并使之通过指端或手掌心传递到机体,。在部位内产生舒松和温热感。其中以手指端着力振颤者称为指振法;以手掌面着力振颤者称为掌振法。
【动作要领】
1.肩及上臂放松,肘关节微屈。
2.前臂及手掌部肌肉要强力地静止性用力,使力量集中于手掌或手指上,使被推拿的部位发生振动。
3.施术时意念集中在指端和掌心,呼吸要自然放松。
4.动作要连贯、持续,一般要求3分钟以上,频率要快,每分钟要求300~400次。
【注意事项】
1.施术时除前臂和手部肌肉静止性用力外,其他部位均要放松。
2.施术中不可过分用力向下按压。
3.不可屏气。
4.施术时着力部位不离开施术部位,并且振颤不可中断。
摩擦起电
【临床应用】
振法刺激柔和舒适,适用于全身各部位和穴位,是一种频率较快的刺激。掌振法常用于胸腹部和肩背部,具有温中理气,健脾和胃,行气止痛,疏经通络之功效。指振法常用于胸腹及头面部,具有疏经通络,镇静安神的功效。
振法一般单手操作,也可以双手同时操作,以增强振动的功力,即双手重叠交叉附着于部位,两上肢同时静止性用力,产生振颤传入机体内。振法功力的产生,术者必须配合推拿功法中的少林内功功法的锻炼,以增进功力。后患部需有温热感。
3.1.4挤压类手法
用手指、手掌或肢体其他部位,单方向用力或相对用力的一类手法,统称为挤压类手法。
相对用力谓之挤,单方向用力谓之压。故又分为挤法类和压法类两大类。
挤法类包括:拿、捏、捻、扯等;压法类包括按、点、掐、拨、肘压法、踩跷法等。
一、拿法
【概念】
用大拇指和食中两指对称,或用大拇指和其他四指对称地用力,提拿一定的部位,进行一紧一松的拿捏,称为拿法。
【操作方法】
术者用大拇指及其他手指,或大拇指和食中两指对称用力,夹住部位的肌筋,逐渐用力向收,将部位的肌筋提起,并作轻重交替而连续的一紧一松的捏提和捏揉动作。
【动作要领】
1.操作时,肩、肘、腕关节放松,动作灵活而柔和。
2.手掌空虚,指腹贴紧患部。
3.蓄劲于内,贯注于指,作连续性的一松一紧活动。
【注意事项】
1.不可用指端、爪甲内扣。
2.运劲要由轻到重,不可突然用力或使用暴力。
3.拿法刺激较强,临床上常拿它继以搓揉运动,以缓和刺激。
【临床应用】
拿法临床运用相当广泛,常用于头部、颈项部、肩背部和四肢等部位。拿风池穴具有发汗解表、开窍醒神的功效。拿肩井还作为推拿手法总结束之势,拿后能通调周身之血,使人精神之一振。
二、捏法
【概念】
用拇指和食指或其他指对称,夹住肢体相对用力挤捏并逐渐移动,称为捏法。
【操作方法】
术者用拇指指面顶住皮肤,用食指或其他指指面将皮肤夹紧提起,一松一紧向前挤压推进,动作须轻快柔和,有连贯性。用大拇指与食、中两指对称用力的,称为三指捏法。用大拇指与其余四指对称用力的,称为五指捏法。用大拇指与食指中节桡侧面用力的,称为两指捏法。
【动作要领】
1.手指微屈,用拇指和手指的指腹捏挤肌肤。
2.捏挤的动作灵活,均匀而有规律性。
3.移动应顺着肌肉的外形轮廓循序而上或而下。
【注意事项】
1.不可用指甲掐压肌肤。
2.不可以有跳动,要有连贯性和节律性。
3.对外伤肿胀要注意地慎用本法。
【临床应用】
本法刺激较重,适用于浅表的肌肤,常用于背脊,四肢以及颈项部,有舒筋通络,行气活血的功用。尤其常用于小儿脊柱两旁,往往双手操作又称捏脊疗法,常用以小儿消化系统病症和成人的慢性消化道疾患及月经不调、痛经等妇科病证。民间也常头面、颈项部使用提捏法外感头痛或咽痛等
三、捻法
【概念】
用拇指和食指指腹捏住一定的部位,作对称的快速搓捻动作称为捻法。
【操作方法】
肘、腕及肩关节放松,以拇指和食指指腹捏住操作部位,稍用力作对称的快速搓捻动作。
【动作要领】
1.用劲要轻巧柔和,灵活协调。
2.移动要慢,搓捻动作要有连贯性。
【注意事项】
1.搓捻动作不可呆滞。
2.捻法动作看似简单,做好其实并不容易,需要勤加练习。
【临床应用】
捻法刺激量较小,常用作辅助手法、结束手法,功能舒筋活血,消肿止痛,滑利关节,常用于四肢小关节如指、趾关节的扭伤或用于改善末梢循环及放松紧张的情绪。
四、扯法
【概念】
用拇指和食指或食指与中指对称用力,夹住皮肤,进行一提一放的连续动作,称为扯法。
【操作方法】
术者拇指伸直,四指屈曲,以拇指指面与食指指面或食指中节桡侧面夹住皮肤,一提一放,或手握空拳以食指和中指的中节相对用力,将皮肤夹紧提起,一提一放,连续进行。
【动作要领】
1.随提随放,轻提快放。
2.要轻巧柔和,忌生拉硬拽。
(4)注意事项
1、常用润滑介质,防止破皮。
2、以局部皮肤潮红为度,次数不宜太多。
(5)临床应用
本法刺激较重,适用于浅表的肌肤,常用于背脊,四肢以及颈项部,有舒筋通络,行气活血的功用。
扯法刺激量强,适用于颈项、背部及头面部,功能解肌发表,退热镇痛。如扯肩背部及印堂以外感头痛,扯背部暑热等。
五、按法
【概念】
用拇指指面或掌面按压一定的部位或穴位,逐渐用力深压,按而留之,称为按法。指面着力的称指按法,用掌着力的称掌按法。
【操作方法】
1.指按法
拇指伸直,拇指面着力,逐渐用力下压,使病人产生酸、麻、重、胀和走窜等感觉,持续数秒后,渐渐放松。其余四指握拳或张开,起支持作用,及协同助力。
2.掌按法
肘关节伸直,上肢自然下垂,有掌根、鱼际,或全掌着力,单掌或双掌交叉重叠按压体表,按而留之,然后逐渐减轻按压力量,再重复。
【动作要领】
1.按压方向要垂直,用力由轻至重。
2.按而持续,或下按要有节奏。
3.前臂用力,指按法操作时,手腕微屈。
4.着力部位要紧贴体表,不能移动。
【注意事项】
1.操作中要按而留之,不宜突然松手。
2.忌粗暴施术以及迅猛使力,从而造成组织损伤,给患者造成不必要的痛苦,使局部组织产生保护性肌紧张,手法力量不易透达到组织深部。
3.掌按腰背部时,按压的力要贯足。在腹部按压时,力不宜过强,手掌要随患者呼吸而起伏。
【临床应用】
按法刺激适中偏强,临床上常和揉法结合使用,组成按揉复合手法,即在按压力量达到一定深度时再作小幅度的缓缓揉动,使手法既有力而又柔和。指按法适用于全身各部,尤以经穴及阿是穴为常用。具有较好的行气活血,开通闭塞、缓急止痛的功效。一般指按穴位时,不移动,但在经络途径上按压时,则要循经络路线进行缓慢的螺旋形的移动。掌按法有接触面积大,压力重而刺激缓和的特点。适用于面积大而又较平坦的腰背部、腹部、下肢等部位,具有疏经通络,温中散寒、行气止痛的功效。
六、肘压法
【概念】
用肘关节鹰嘴部为力点,向体表垂直用力下压着的手法,称为肘压法。
【操作方法】
术者肘部屈曲,拳心向胸,以肘尖部着力于施治部位,垂直向下按压。
【动作要领】
1.肘压法时,肘关节屈曲至1200左右。
2.操作时,用力要稳,力量由轻到重,再由重而轻。
3.肩臂用力下压,以患者能忍受为度。
【注意事项】
1.忌粗暴蛮力,压后继以揉法。
2.要根据部位,病情、病人体质等情况适当选用。
【临床应用】
肘压法刺激量较强,常用于腰背部、大腿后侧等部位功能开通闭塞,散瘀止痛。顽固性腰腿痛肌肉僵痛、脊柱强直等症。操作时患者取俯卧位,胸前垫软枕,按压力量要稳而缓,不可突发暴力,以免产生不良反应和后果,如骨折等。临床常在按压到一定的深度后,再结合揉法,以达刚柔相济之功。
七、掐法
【概念】
用拇指爪甲,切取一定的部位或穴位,用力按压,称为掐法。
【操作方法】
术者以单手或双手拇指指甲端,在穴位上重按而掐之。
【动作要领】
1.部位和穴位要准确。
2.垂直用力按压,由浅入深,不揉动。
3.操作次数一般掌握4~5次,或中病即止,不宜反复长期使用。
【注意事项】
1.施术时避免刺破皮肤。
2.操作时间不宜过长。
3.掐法后继用揉法,以缓和刺激,减轻局部不适感。
【临床应用】
本法是重刺激手法之一,以指甲为着力点,刺激集中而尖锐,在穴位上应用,能以甲掐代针。适用于头面及手足部位,临床上主要用于急救,具有开窍醒神的功效。
八、点法
【概念】
用拇指指端屈指第二节关节(拇、食、中指)突起部按压一定部位,并深压揉动,称为点法。
【操作方法】
术者以指端或屈指骨突起部,着力于施术部位或穴位上,按而压之,戳而点之。
1.拇指端点法
手握空拳,拇指伸直并紧靠于食指中节,用拇指指端点按部位,逐渐垂直用力下压。
2.屈指点法
术者屈拇指、食指或中指以突起部(食、中指第一指间关节突起部)点按体表的部位,逐渐垂直用力按压。
【动作要领】
1.点压方向要垂直于部位。
2.前臂及腕用力点压。
3.用力由轻到重,平衡而持续,力量逐渐增加。
【注意事项】
1.拇指端点法时,拇指罗纹面必须紧贴于食指外侧缘,以免由于用劲过度而扭伤拇指指间关节。
2.本法操作结束时,继以揉法,不宜突然松手。
【临床应用】
本法接触面积小,压力强,是一种刺激很强的手法,用力集中,其操作也较按法省力,适用于全身各部位或穴位。使用时常根据病人的具体措施,以及操作的具体部位或穴位而定。如点头维、点风池可开窍醒脑,祛除头风等。若在骨缝处的穴位或足背部,手足酸痛麻木等症,则以用点法为适宜。
九、拨法
【概念】
以指端与患部筋腱成垂直方向弹拨的手法称为拨法。
【操作方法】
拇指伸直,其余四指微曲分开,依附于附近肢体,拇指端为力点向下按压至一定的部位,作与肌纤维方向垂直的弹拨运动。
【动作要领】
按压至一定的深度。
弹拨的方向与肌纤维方向垂直。
【注意事项】
当按压到相应的部位后,患者常常有痠胀感或酸痛感,术者手下也常常可触及条索状的紧张痉挛的肌肉或肌腱,以指端顶住条索状物进行弹拨。若达不到相应的深度不能起到相应的作用。
当肌肉丰厚,单手力量不足时,可用双手拇指重叠下按弹拨,以增加刺激量。
用力要适当,太轻达不到作用,过重往往引起患者肌卫,难以透达部位,若强行弹拨则易造成新的损伤反而加重症状。
【临床应用】
弹拨刺激量较强,功能松解粘连,舒筋通络。常用于腰臀、四肢即项背部。如弹拨环跳梨状肌损伤等。
、踩跷法
【概念】
用单足或双足踩踏一定部位以防治疾病的方法为踩跷法。
【操作方法】
患者俯卧位,胸前以及大腿前各垫3~4只软枕,使腰部腾空(一般离床10~20厘米)。术者双手攀住预设的横木或铁环,以调节承受术者的身体重量和控制踩踏的力量,然后用双足踩踏病人的腰部(足尖向前),并作适当的弹跳动作。踩踏时,以足前部着力于部位,足跟提起,运用膝关节的伸屈运动,使身体一起一落,对腰部进行一压一弹的连续性刺激,一般可连续弹压10次左右。
【动作要领】
1.脚尖不可离开患者腰部。
2.术者弹压起落动作须与患者呼吸相配合,即弹起时患者呼气,压下时患者呼气。
3.踏踩的力量和次数,根据患者的体质和病情适可而止。
4.踩踏的力量和速度,要均匀而有节奏。
【注意事项】
1.患者在操作过程中,切不可屏气,以免胸胁屏伤。
2.力量和次数,不可勉强从事,在施术过程中,患者难以忍受或不配合,应立即停止使用本法,以防意外。
3.需排除骨质病变,对年老体弱、脊柱强直,患有心血管疾病以及骨质疏松或曾有骨质病变者以及脊柱骨折者禁用。
【临床应用】
踩跷法属于重手法,临床适用于体质较强的患者,常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有理筋整复之功效。临床上仅用于腰部。踩20次,略事休息一会再继续进行,如是2~3回,本法刺激强度大,使用时需谨慎。要排除患者的心、肝、肾疾病和、胃肠道溃疡病,否则容易产生医疗事故。对体弱和类风湿性脊柱炎及骨结核患者不宜使用。
315叩击类手法
用手掌、拳心、拳背、掌侧、指尖或桑枝棒等扣打体表的一类手法,称为叩击类手法。包括拍法、击法、弹法等
一、拍法
【概念】
用虚掌平稳而有节奏地拍打部位的手法,称为拍法。
【操作方法】
术者手指自然并拢,掌指关节微屈,腕关节放松,运用前臂力量或腕力,使整个虚掌平衡而节奏地拍打体表的部位。
【动作要领】
1.动作要求平稳而有节奏,整个手掌同时接触部位。
2.腕关节放松,用力均匀。
3.本法可单手操作,也可双手同时操作,动作协调,使两手一上一下有节奏地交替进行。
【注意事项】
1.忌施暴力,特别是老人及小儿。
2.拍打背部进应在脊柱两侧,不应在肋骨两侧,呼气时拍打。
3.拍打应顺肌纤维方向。
4.对外伤性肿胀一般不作拍打。
【临床应用】
拍法适用于肩背部、腰骶部以下肢部。常和滚法、拿法等配合运用,急性扭伤、肌肉痉挛、慢性劳损、风湿痹痛、局部感觉迟钝、麻木不仁等病症。
二、击法
【概念】
用拳、掌、指以及桑枝棒击打体表的方法,称为击法。用拳击打的方法,称为拳击法;用手掌击打的,称为掌击法,用指击打的,称为指击法,用桑枝棒击打的,称为棒击法。
【操作方法】
1.拳击法
术者手握空拳,腕关节伸直,而后作屈伸肘关节运动,用拳背或拳心或拳眼击打部位。
2.掌击法
术者手指自然松开,微屈,腕关节伸直或略背伸,以掌根或掌心或侧掌为着力点,运用前臂的力量有节奏地击打部位。因此可以以此分为掌根击法、掌心击法和侧掌法。
3.指尖击法
术者手指自然弯曲,四指分开成爪形,而后作腕关节的伸屈运动,使小指、无名指、中指、食指如雨点下落状轻击部位。
4.棒击法
用特别的桑枝棒击打体表的方法,术者手握棒的一端,用棒体平击部位。
【动作要领】
1.腕关节要挺直,不能有屈伸动作。
2.运用肘关节伸屈力量进行击打。
3.动作宜轻快而有节奏。
4.上下幅度要小,频率要快。
5.指尖击法运用腕力进行叩击。腕关节放松。
6.棒击法力量由轻到重,一个部位连续击打3~5下即可。不可用棒尖点击体表,使棒体大部分平衡地击打部位。
【注意事项】
1.施拳背叩法时,注意整个拳背皆平衡地接触部位,切忌于关节突起处着落,否则易引起局部疼痛及损伤。
2.拳心击法操作时,整个拳心须紧贴部位。
3.拳眼击法操作时,用力应均匀,不宜过猛,要打而击之。
4.掌击法叩击时,切忌击打骨骼突起部位,以免到引起不必要的疼痛。
5.侧击法操作时,着力宜虚不宜实,实证施重击法,虚证施轻击法。
6.指尖击法操作时,腕关节伸屈幅度要小,频率略快。
7.棒击法叩击时,用力要快速短暂,垂直叩击体表,不使冷棒,后脑、肾区部位,禁使棒击法。
【临床应用】
击法是辅助手法,本法适用于头顶、肩背、腰臀及四肢部如头顶部囟门穴、大椎、八髎,配合头痛、风湿痹痛和肌肉麻木不仁等症。
三、弹法
【概念】
用手指弹打部位或穴位的手法,称为弹法。
【操作方法】
1.食指弹法
术者用拇指指腹紧压住食指指甲,而后作伸指运动,将食指迅速弹出,连续弹击部位。
2.中指弹法
术者用拇指指腹紧压住中指指甲,而后作伸指运动,将中指迅速弹出,连续弹击部位。
3.中食指弹法
术者用食指抵于中指指腹,或中指甲抵于食指,用力将中食二指作突然的反向运动动作。
【动作要领】
1.弹击力要均匀而连续。
2.弹击强度,以不引起疼痛为度。
3.动作要轻巧而灵活,悬弹而击之。
4.连续弹击频率每分钟160次左右。
【注意事项】
1.弹击时,不可用拙力。
2.头面部操作时,弹击力量宜轻巧,在四肢关节处则可略重。
3.动作不可时断时续。
【临床应用】
本法可适用于全身各部,尤以头面、颈项部最为常用。对项强、头痛等症,常用本法配合,或用于精神诱导。
3.1.6 运动关节手法
对患者关节作被动性活动的一类手法,统称为运动关节类手法。包括摇法、背法、扳法、拔伸法等。
一、摇法
【概念】
以患肢关节为轴心,使肢体作被动环转活动的手法,称为摇法。
【操作方法】
术者用一手握住或夹住被摇关节的近端,以固定肢体,另一手握住关节的远端的肢体,然后作缓和的环转运动,使被摇的关节作顺时针及逆时针方向的摇动。此法用于颈项部、腰部以及四肢关节,现将各关节摇法分述如下:
1.颈部摇法
患者取坐位,颈项部放松,术者站于其背后或侧方,用一手扶住其头顶稍后部,另一手托住其下颏部,双手作相反方向用力,使头部向左或向右缓缓转动。
2.肩部摇法
(1)托肘摇肩法
患者取坐位,肩部放松,患肢自然屈肘,术者站于其患侧,上身略前倾,一手扶住患者肩关节上部,同时另一手托起患者肘部(使患者前臂搭于术者的前臂部),然后作缓慢的顺时针及逆时针方向的转动。
(2)大幅度摇肩法
患者取坐位,患肢放松,自然下垂。术者成丁字步,站于患者侧方,两手掌相对,夹住患者的腕部,而后,慢慢地将患肢向上向前托起,同时位于下方的手逐渐翻掌,当患肢前上举到1600时,呈虎口向下,并握住其腕部,另一手则由腕部沿上肢内侧下滑移至肩关节上部,此时可略停顿一下,两手协调用力,(即按于肩部的手将肩关节略向下、向前按压,握腕之手则略上提,使肩关节伸展),随后使肩关节向后作大幅度的环转运动。如此周而复始,两手上下交替,协同动作,连续不断。
(3)肘关节摇法
患者取坐位或卧位,术者一手扶住患者肘部,另一手拉住患者腕部,而后作肘关节的环转运动。
(4)腕关节摇法
术者一手握住患肢腕关节的上端,另一手握住其手掌部,先作腕关节的拔伸,而后将腕关节作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的环转摇动。
(5)掌指关节或指间关节摇法
术者一手握住患掌或患指的近端,另一手捏住患者手指,先作掌指关节拔伸或指间关节拔伸,而后作掌指关节或指间关节的顺时针方向及逆时针方向的环转摇动。
(6)腰部摇法
患者取坐位,腰部放松伸直,术者坐于其后或站于其后,用一手按住其腰部,另一手扶住患者对侧肩部,前臂按于颈项部,两手协同用力,将其腰部作缓慢的环转摇动。
(7)髋关节摇法
患者取仰卧位,患肢屈膝屈髋,术者站于患侧,一手扶住膝部,另一手握住其足跟部(踝部),两手协同动作,使其髋关节屈曲至900左右,然后作顺时针方向或逆时针方向的环转运动。
(8)膝关节摇法
患者取仰卧位,患肢屈膝屈髋,术者站于其侧方,一手扶住膝关节上方,另一手握住其小腿下端,两手协同用力,使膝关节屈曲至900左右,然后作膝关节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的缓缓环转运动。
(9)踝关节摇法
患者取仰卧位,或取坐位,下肢伸直,术者站于其足后,一手托住其足跟,另一手握住其足趾部,稍用力作牵引拔伸踝关节,并在此基础上作踝关节的环转运动。
地球破洞【动作要领】
1.摇转的幅度要由小到大,逐渐增大。
2.操作时动作要缓和;用力要平稳;摇动速度宜缓慢,不宜急速。
【注意事项】
1.摇转的幅度大小,要根据病情恰如其分地掌握,做到因势利导,适可而止。
2.注意摆转的幅度必须限制在正常关节生理许可范围之内,或者患者以忍受范围内进行。
【临床应用】
摇法具有舒筋活血、滑利关节、松解粘连和增强关节活动功能等作用,适用于颈项部、腰部以及四肢关节。常用于颈项部、腰部以及四肢关节酸痛和运动功能障碍等病症。
二、背法
【概念】
将患者反背起后进行一系列技巧动作以脊柱病变的一种手法,称为背法。
【操作方法】
术者和患者背靠背站立,双足分开与肩部等宽,用两肘部套住患者的肘弯部,然后弯腰屈膝,将患者反背起,使其双肢离地,臀部抵住腰部,利用患者自身重力,牵伸腰部片刻,作左右摆动,使患者腰部及下肢也随之作左右摆动(使错位的小关节和痉挛的肌肉得以松动)。然后屈膝挺臀,使膝抖动臀部,使患者腰部达到牵伸抖动的作用,称为背法。
【动作要领】
1.臀部顶住患腰者腰部。
2.左右摆动和屈膝挺臀动作要相互协调,顺序操作,一气呵成。
3.让患者头颈部靠住术者背部,呼吸自然。
4.放下患者时,要先使患者两足先着地,再以两手扶其大腿慢慢放下。
【注意事项】
1.患者肌肉要放松,不可紧张、屏气。
2.若患者身材高大,术者可站在踏板上操作,使患者两脚离地,以保证操作顺利进行。
【临床应用】
背法是一种技巧性较强的手法,具有理筋正骨的功能,适宜于胸腰部的损伤,本法可使胸肋关节和腰椎关节起到牵伸作用,同时上下振动,左右摇动等,使两侧肌肉过伸,解除肌肉痉挛,促使扭错的腰椎小关节复位。临床上对胸部迸伤、岔气、急性腰扭伤、腰椎小关节紊乱和腰椎盘突出症等均有一定的效果。
三、扳法
【概念】
用双手向同一方向或相反方向用力,使关节伸展、屈曲、或旋转的一类手法,称为扳法。
【操作方法】
术者要一手固定住患者关节的近端,另一手作用于关节的远端,然后双手作相反方向或同一方向相互用力,使关节慢慢被动活动至有阻力时,再作一短促的、稍增大幅度的、有控制的、突发性的扳动。
1.颈椎扳法
(1)环枢关节扳法
患者坐于低凳上,头稍后仰,术者站于患者侧方,一手拇指顶按住第二颈椎的棘突,另一手肘部托起患者的下颏部,手掌绕过对侧耳后,夹住其枕骨部,然后逐渐用力将颈椎向上拔伸。在拔伸的基础上,同时使颈椎旋转至有阻力的位置,随即作一个有控制的、稍增大幅度的快速扳动,顶按棘突的拇指同时协调用力下按。此时常可听到“喀喀”一声,并且术者拇指下有棘突的跳动感,表示手法成功。此法主要用于环枢关节半脱位。
(2)颈椎斜扳法
患者取坐位,头略前俯,颈部放松,术者站于其侧后方,用一手扶住其后脑部,另一手托起下颏部,两手协同动作,使头向患侧慢慢旋转,(即左侧病变,向左侧旋转;右侧病变向右侧旋转)。当旋转至一定幅度时(即有阻力时)稍为停顿片刻,随即用劲再作一个有控制的、稍增大幅度(约5~100)的快速振动,此时也常可听到“喀嗒”的响声,一达到目的,随即松手。
(3)颈椎卧位牵引扳法
患者取仰卧位,术者站于其头前,一手在下托起患者头部,另一手托住患者下颌部,然后使患者头部缓慢旋向一侧,至极限位后,再用一个有控制的向上的牵引力,常可听到“喀嗒”的响声。
(4)颈椎坐位侧屈扳法
患者取坐位,术者站于其侧后,用一手抱住患者头部,并靠近胸部,另一手按住患者对侧肩部,然后,两手协调用力,缓缓将患者颈椎侧屈至极限位置(有阻力时)再复原,反复操作时5次左右或术者站于其侧后方,用一手扶住患者头部侧面,另一手按住患者同侧的肩部,两手协同用力,使颈椎缓缓作向健侧侧旁运动,弯至有阻力时,再作一个稍增大幅度的,有控制的突发性的扳动,此时可听到“喀嗒”响声。
2.胸椎扳法
(1)扩胸扳法
患者取坐位,令其双手十指交叉扣住,并抱住颈项部,术者站于其后,用一侧膝部顶住其背部,用双手掌托住患者两肘部,使患者身体缓缓地作前俯后仰被动动作,数次后,在作后伸运动同时,再作扩胸扳动(数次后作挺胸后伸扳动)。
(2)胸椎对抗复位法
患者取坐位,双手交叉扣置于脑后项部,身体略前倾,术者站于其后,用一侧膝部顶住患部,用双手从患者腰部伸入其上臂之前,前臂之后,并握住前臂下段,而后嘱患者作前俯后仰运动,数次之后,在作后伸运动时,医生两手同时向上,向后牵拉,膝部同时将患椎向前,向下方顶按,上下协调动作,对抗用力,使其胸椎运动。
(3)整脊法
患者仰卧位,全身放松,两手交叉抱于胸前,术者站于患者右侧,一手从患者颈部下方穿过,另一手手掌平伸扶于患者背部脊柱,先将患者身体向上托起,再利用其自身重量向下放回,胸椎即会发出“喀嗒”响声,再向上移动垫于脊柱上的手掌,直至到达胸椎上端。
3.腰椎扳法
(1)直腰旋转扳法
患者取坐位,腰椎伸直,术者与其相对而立,用双腿夹住患者一侧下肢,一手抵住患者近术者侧的肩后部,另一手从患者另一侧腋下伸入,并抓住其肩前部,两手同时用力作相反方向扳动,使腰椎旋转到最大限度时,再作一个稍增大幅度、有控制的突发性扳动。
(2)腰椎旋转定位扳法
患者取坐位,骑跨于床上,或助手用双膝部夹住患者健侧的下肢,使骨盆相对固定,两手自然下垂或双手交叉相扣抱置于脑后颈项部。术者站于其侧后方,一手拇指按于需要扳动(偏歪)之棘突,另一手从患侧腋下穿出并按住其颈项部(或抓住对侧肩部),然后嘱患者主动慢慢弯腰,当前屈至术者拇指指上感到棘突活动时,即稳住此体位,然后向患侧侧弯至一定幅度,使病变节段被限制在这个脊柱曲线的顶点上,接着再做脊柱的旋转运动,将患者腰部向患侧旋转至最大限度,此时,术者按于颈项部的手用力下压,肩肘部上抬,作一个稍增大幅度的、有控制的突发性扳动,同时拇指用力顶推棘突,常可听到“喀嗒”的响声,并且拇指下有棘突的跳动感,表示手法复位成功。
(3)腰椎斜扳法
患者取侧卧位,位于下面的下肢自然伸直,上面的下肢屈髋屈膝。术者面对患者而立,一手掌按住其肩前部,另一手用肘部或手掌抵住其臀部,而后双手协同用力,作相反方向上的缓缓推动(即手掌用力)将肩部向前推动,肘部用力将臀部向后按压),使其腰椎被动扭转,当旋转至最大限度时(有阻力时),再作一个稍增大幅度的、有控制的突发性扳动,此时可听到“喀嗒”的响声,显示手法成功。
(4)腰椎后伸扳法
患者俯卧于床上,术者一手紧压患者腰部,另一手托住患者单侧或双侧下肢的膝部,缓缓提起,当腰椎后伸至最大限度时,两手协同用力,向相反方向扳动腰椎或医生背向患者头部蹲于床上,以臀部抵住患者腰部,术者两手抱住患者的膝部,将其两下肢缓缓提起,使力点作用于腰椎。
4.骶髂关节扳法
(1)强屈复位扳法
患者仰卧,两下肢自然伸直。术者站于患者患侧,用一手臂托住患者小腿后侧,另一手扶住患侧下肢的臀部外上侧,以固定髋关节。而后逐渐屈曲髋关节的和膝关节至最大限度,再将该下肢外展外旋,此时术者一手下按髂嵴,另一手抬肘,两手协同同时用力作屈髋伸膝动作,并嘱患者踝关节作自行蹬空动作。此法用于骶髂关节前脱位。
(2)后伸复位扳法
患者侧卧位,患侧在上,健侧在下。术者站于其后侧,一手托住患者大腿下端的前侧,另一手放于髂骨翼的背侧,向后牵拉大腿,使髋关节后伸,达最大阻力时,两手协同用力,一手向前推动髂骨翼,另一手向后牵拉,扳动髂骨,使其向前旋转复位。此法骶髂关节后脱位。
(3)骶髂关节后脱位扳法
患者侧卧,患侧在上,双手交叉抱于胸前,健侧下肢略屈髋,使腰椎处于中立位,患侧下肢屈膝屈髋,足跟搁置于健侧下肢的腘窝部,使骨盆与床面成垂直状。术者一手按于患者肩部,另一手用掌根抵住患侧髂后上棘,在患者全身放松情况下,作脊柱扭转运动至最大限度时,两手协同用力,按肩之手稳定身体,同时按于髂后上棘之手作一个有控制的、突发性的、向前(患肢股骨纵轴方向)推压扳动运动,即可复位。
5.肩关节扳法
(1)肩关节外展扳法
患者取坐位,肩关节放松。术者站于患肩前面或者后侧。一手掌按住其肩部为支点,另一手握住其肘部(或者用前臂托住患肢的肘部),作患肩外展运动,至900时,两手协同用力,一按一提,作肩关节外展扳法。
(2)肩关节内收扳法
患者取坐位,屈肘关节,将患肢放于胸前。术者站于其后侧,紧靠其背部,稳住其身体,用自己与患者患肩同侧的手扶住患肩,另一手托住患肢的肘部作肩关节内收至有阻力时,两手同时运动作肩关节内收扳动。
(3)肩关节上举扳法
患者取坐位,术者站于患者侧前方或侧后方。用上臂托起患者上肢,同时用手掌按住患者肩部,另一手掌按于手掌背上,作肩关节外展,使肩关节外展上举到一定限度时,手掌下按,前臂外展,同时用力扳动肩部。或让术者半蹲位站于患者侧方,患者上肢伸直,前臂搁于术者肩上,术者双手按住其患侧肩部,以患肩为支点,慢慢用肩将患肢抬起,作前屈上举被动运动。
(4)肩关节后伸拔法
患者取坐位,患肢自然下垂放松,术者站于其侧方,用自己与患肩同侧的手扶住患肩,另一手握住其腕部,使患肢后伸、屈肘,手背贴于背部缓缓上提至最大限度时,而后沿脊柱向上扳动。
6.肘关节扳法
患者取坐位,上肢放松。术者站于其侧后方,用一手扶住肘关节后上方,另一手握住其腕部,反复伸屈肘关节运动,至肘关节伸直至最大限度时,两手同时均匀,作相反方向运动,扳动肘部。
7.腕关节扳法
患者取坐位,术者站于其前方,一手握住患者前臂的下端,另一手握住其手掌部,先将腕关节拔伸,在拔伸的基础上再作腕关节的屈伸扳法,或左右侧屈扳法。
8.踝关节扳法
患者取仰卧位。术者站于患者足跟后方,一手托住其足跟部,另一手握住其跖趾部,先作拔伸,在此基础上,再作踝关节的屈伸扳法以及内、外翻扳法。
【动作要领】
1.顺应关节的生理功能
2.扳法是一个有控制有限度的被动运动,要分阶段进行,即先使要的关节极度伸展或旋转,在此基础上,再作一个突发性的,稍增大幅度的,有控制的扳动。
3.突发性扳动的动作要干脆利落,用力要短暂,迅速,发力要快,时机要准,力度适当,收力及时。
【注意事项】
1.操作时,不能超出或违反关节的生理功能范围,忌强拉硬扳,急躁从事。
2.不能强求关节的弹跳声。在颈椎和腰椎应用扳法时,可闻及响声。但由于疾病性质不同,在实际操作中若不能获得这种响声,不要勉强从事,以免使用暴力蛮力,造成不必要的扭伤,带来不良后果。
【临床应用】
扳法具有舒筋活络、滑利关节、松解粘连、整复错缝等功效。适用于脊柱以及四肢关节等处。常用以四肢关节、运动功能障碍,以及脊椎小关节错位等病症。
四、拔伸法
【概念】
关节牵引手法,一手固定关节一端,另一手作对抗性用力,或以自身体重固定一点,两手握住关节远端,徐徐用力,使关节伸展,扭转,达到整复错缝的作用,称为拔伸法。
【操作方法】
术者手握患者关节的远端,沿患肢纵轴方向牵拉、拔伸,或者术者用手分别握住患肢关节的两端,向相反方向用力拔伸、牵引。
1.颈椎拔伸法
(1)坐位
患者取坐位,头呈中立位或稍前倾位,术者站于患者后方或侧方,一手拇指食指托住患者枕部,一手肘弯部托住患者下颏,两手同时逐渐用力向上拔伸。
(2)仰卧位
患者取仰卧位,颈部放松,术者站于其头顶部,一手托其枕部,另一手托住其下颏部,然后两手同时运动,向后牵拉颈部。
2.肩关节拔伸法
患者坐于低凳上,患肢放松。术者站于其侧面方,双手握住其腕部,慢慢向上作上举运动,至最大限度时,作持续性向上牵拉肩部运动。
3.腕关节拔伸法
患者取坐位,术者与患者对面而坐(或站),用双手握住患肢掌部,逐渐用力拔伸,并嘱患者身体向另一侧倾斜,形成对抗用力。或术者一手握住患者前臂下端,另一手握住其手掌部,两手同时向相反方向用劲,逐渐牵拉,拔伸腕部。
4.指间关节拔伸法和掌指关节拔伸法
术者一手握住患者腕部或手掌部,另一手捏住患者手指,两手同时用力作相反方向拔伸运动(掌指关节拔伸)。或术者一手捏住手指近侧指骨,另一手捏住患者同一手指的远侧的指骨,两手同时用力,向相反方向拔伸指间关节。
5.肘关节拔伸法
患者取坐位,上肢放松。术者用一手固定肘关节的近端,另一手握前臂远端,先作前臂的外旋,而后逐渐加力拔伸肘部,同时嘱患者身体向对侧倾斜对抗,或助手用双手固定上臂对抗。
6.腰椎拔伸法
患者取俯卧位,双手用力抓住床头,或者患者取仰卧位,助手用双手抓其腋下,以固定患者的身体。术者站于其足后,用双手分别握住两踝关节上部,逐渐用力向后牵拉,如此持续牵拉1~2分钟。
7.髋关节拔伸法
患者仰卧位,双手抓住床边,或由助手固定骨盆。术者双手握住患肢的踝部或用腋下夹住踝关节平面以上部位,并屈肘用前臂托住小腿后侧,握住对侧手臂下1/3处,另一手扶住患肢膝上,逐渐用力向下拔伸髋关节。
8.膝关节拔伸法
患者俯卧位,患肢屈曲900。术者站于患侧,用一侧膝部按住大腿后侧下端,用双手握其踝部,向上拔伸膝关节。或患者下肢自然伸直,助手双手(或用肘部)抱住患侧大腿远端,术者双手握住小腿,两手协调用力,向相反方向持续拔伸。
9.踝关节拔伸法
患者取仰卧位,术者用一手托住患肢足跟部,另一手握住患肢的五趾端,两手同时运动向后用力,逐渐牵拉、拔伸踝关节。
【动作要领】
1.操作时,动作要平稳而柔和。
2.用力要均匀而持续。力量由小到大,逐渐增加。
3.拔伸的力量和方向以患者的关节生理的活动范围或耐受程度而定。
【注意事项】
1.拔伸时,不可用突发性的猛力牵拉。
2.要根据不同的部位和病情。适当控制拔伸力量和方向,防止造成不良后果。
【临床应用】
本法具有整复关节、肌腱错位,解除关节间隙软组织的嵌顿,松解软组织粘连、挛缩等功能,运用于颈椎、腰椎以及四肢关节。多用于四肢关节伤筋、错位、脱臼以及颈、腰椎关节、椎间盘的病变。
5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16:30:0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12483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患者   部位   治疗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