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翻译的不可译性

如梦令赏析作者:***
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1年第11期
        摘要:古今中外,致力于诗歌翻译的译者不在少数,但是正如英国诗人雪莱所言:“译诗是徒劳的,把一个诗人的创作从一种语言译成另一种语言,犹如把一朵紫罗兰投入坩埚,企图由此探索它的泽和香味的构造原理,其为不智也。”
        关键词:诗歌翻译;形似与神似;不可译性
hplc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1)32-0031-01农民肺
       
        一、诗歌翻译中的“形”与“神”
        诗歌是一国文学作品的精髓,不同时期的诗歌反映了当时不同的社会现实与历史文化
变迁。随着时代的发展,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需要译者尽可能地发挥语言优势,将本国与他国的文化精髓译为交流双方所通晓的文字,彼此互通有无、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然而,诗歌创作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同时也掺杂了诗人在特定时期的个人情感和特定的价值观。因此,诗歌翻译具有一定的难度。在诗歌翻译中,我们既要重视译作同原作的形似,也要注重它们之间的神似。形、神结合才是诗歌翻译的最高境界。
rct-341        二、诗歌翻译的不可译性
        众所周知,英语属印欧语系,汉语属汉藏语系。然而,语系的不同决定了两种语言在语音系统、文字结构和修辞方法等方面的差异,从而使我们无法从这两种不同的语言中到彼此的对等语。因此,在英汉互译的过程中,由于无法将原语翻译成译入语而造成的一定程度上意义的损失,称为“不可译性”。这种不可译性在诗歌翻译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具体而言,诗歌翻译的“不可译”存在于下述几种情况:
        (一)典故不可译
opcns
        典故是一国文化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唐朝诗人李商隐的《锦瑟》就大量应用了典故。如文:
中华奇石网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21:12:2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12220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诗歌   翻译   语言   不可   文化   译性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