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修辞、风格在英汉互译中的对应与不对应

校园英语 / 翻译探究
量不要打扰读者,而是将原作者带向读者”归化的翻译策略主要是考虑到了目标语读者。翻译成“馕饼”使得译文更加通俗易懂,容易为中国读者接受和理解。在意译的同时,李继宏还在页面底下进行了注释——“naan阿富汗日常主食,将面团抹在烤炉上烘焙而成。”通过这种方法中国读者对naan有了进一步的理解。
(3)俗语。
例(4)Baba had personally funded the entire project,paying for the engineers…and laborers,not to mention the city officials whose mustaches needed oiling. (Hosseini,2003:14)
译文:爸爸独立承担了整个工程,工程师、……、建筑工,这些人的工钱都是爸爸付的。城里的官员也抽了油水,他们的“胡子”得上点油。(Li Jihong,2006:24)
绝大部分的阿富汗人都信仰伊斯兰教,按照宗教习惯,留胡子是穆斯林男性追随先知的一件圣行,圣训中提到:“你们当蓄留胡须,修短唇髭。”因此,胡须对于阿富汗人来说有重要的意义,是承载着文化内涵的词语。例(4)中李继宏采用直译的翻译方法将“whose mustaches needed oiling”翻译成“他们的胡子得上点油”,使得原文的词汇意义和修辞意义均得以保留。译者主体性在这里受到翻译目的,目标读者,文
化差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李继宏的翻译介绍了阿富汗文化,使得中国读者能感受到阿富汗的异域风情。
五、结语
从以上各例的分析可见,在翻译《追风筝的人》中的阿富汗地域文化时译者主体性地位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译者既是原文的翻译者又是译文的创作者,在翻译活动中译者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体,译者主体性集中表现于译者对原文创造性发挥。勒弗菲尔指出“翻译绝不是在真空中所产生,也绝不是在真空中被接受”,因此,译者的主体性也不是毫无限制的,它要受到翻译目的、文化差异、目标语读者、审美态度、意识形态、诗学形态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译者李继宏正是在这一系列因素的相互影响下,分析原作的语言,写作风格,写作手法并选择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将原作的内容翻译成目标语。
参考文献:781MOH
[1]查明建,田雨.论译者主体性——从译者文化地位的边缘化谈起[J].中国翻译,2003,1.
[2]Lefevere,A.Beyond the Process:Literary Translation in Literature and Literary[M].1981.
[3]卡勒德•胡塞尼.李继宏.追风筝的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29,228,8,14.
[4]许钧.“创造性叛逆”和翻译主体性的确立[J].中国翻译,2003,(1).
作者简介:王小静(1984-),女,汉族,福建漳州人,硕士学位,研究方向:英语翻译理论与实践。
文化、修辞、风格在英汉互译中的对应与不对应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冯媛
旱榆
【摘要】英语和汉语是两种体系完全不同的语言,特别是在文化背景方面差异更是显著。英汉互译受文化、修辞和风格等层面的影响,普遍存在对应和不对应现象,只有处理好这些问题,才能够让英汉互译更加正确合理。本文针对文化、修辞、风格在英汉互译中的对应与不对应进行重点分析和研究,同时提出一些个人观点,希望能够提升英语互译的质量。
【关键词】文化 修辞 风格 英汉互译
语言不同影响着国和国之间的深度交流,不仅阻碍着国家之间的往来和合作,还可能因语言差异而导致误会,引发冲突。所以,解决语言不同势在必行。在进行英汉互译时,由于英汉两种语言的文化、修辞和风格不同,容易出现错误的翻译现象。为此,英汉翻译者应充分认识到两种语言互译过程中的对应和不对应关系,突破互译障碍,促使交流符合本质。
一、英汉互译中文化的对应与不对应系统仿真学报>厦门槟榔小学
1.英汉互译中文化的对应表现。语言是文化的主要载体和表现形式,不能封闭,应具有开放性和发展性,不仅可在本国内的传承,更是能够流传到其他国家,即使国与国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但是也不能完全隔断文化的传播与交流。目前,汉语是世界上人数应用最多的语言,英语则是世界上应用范围最大、最广的语言,这两种语言的使用体都十分广泛。而且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和国之间的交流和往来越来越频繁,不同国度之间的文化交流和日益紧密,这就导致汉语与英语在互译过程中,需考虑到文化层面的因素,认真对待英汉两种语言在文化中的对应表现和相同性,让英汉互译实现文化的对应。
比如,任何一门语言在描述自然形态时都是站在客观角度上的,无论是汉语还是英语,都不可能脱离自然界,违背其发展规律,这是自然界自身文化内涵的真实反映。在英汉互译自然景观时,诸如:黄山翻译为Mount Huang;The Alps翻译为阿尔卑斯山;颐和园翻译为Summer Palace;Great Lakes翻译为北美五大湖等,由于这些自然景观都是客观存在的,在互译过程中文化的对应性和统一性比较高,几乎没有干扰。同时,在英汉互译中,经常会遇到大量的自然文化景观,除自身规律形成之外,也有人文自然景观,这些属于人类的共有文化,并不是某个国家的特有文化,在文化共性上一般具有普遍意义,对应关系也较为明显。像我国的故宫、龙门石窟,国外的Eiffel Tower、Buckingham Palace等。
田野调查法2.英汉互译中文化不对应表现。汉语和英语的历史形成和发展毕竟差异较大,来自不同的国家和地域,
文化经过长时间的积累让语言各具特,在互译过程中不可能完全突破障碍,让两种语言进行绝对对应和互通,主要原因在于英汉两种语言之间的文化擦愿意,导致不对应现象的出现。在英汉互译过程中文化不对应现象有多种表现,其中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习惯有所不同,在语言表达方面存在着较大的代沟。像我
- 231 -
- 232
-校园英语 / 翻译探究
国对红情有独钟,在遇到喜庆之事或表达美好愿望时,一般都会选择红。但是在英语文化背景中,红即为red 只是纯粹的一种颜代名词,并没有其它什么特殊含义。
同时,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价值观念也不同,在判断语言意思方面存在着不对应性。诸如,我国向来强调集体主义,注重团队协作的力量,个人主义不受推崇;但是在英语文化内涵中,强调更多的是个人英雄主义的力量,这一点可以从国外的影视作品中明显体现出来。这种价值观点的不同,导致英汉互译中出现不对应性。另外,语言在发展过程中自身也会出现异化现象,原来的意思发生变化,这
也是影响英汉互译文化不对应现象的原因。诸如:“奇葩”原意指的是美丽而奇特的花朵,经常用来比喻不同寻常的优秀文艺作品或非常出众的人物;而在现代则比喻某人或某事物不落世俗、个性十足,或指向一些正常人行为和思维以外充满个性的行为,如果不了解汉语文化的转变很难正确翻译。所以,翻译者应置身于英语和汉语两种文化背景中,做好相互衔接的关联工作,减少误译现象的出现。
二、英汉互译中修辞的对应与不对应
1.英汉互译中修辞的对应表现。英汉互译中修辞的对应可分为多数对应与少数对应。多数对应指的是:汉语和英语语言运用到修辞大多数是相近或相通的,这样在互译过程中语言的修辞方式具有明显的对应性,通过对修辞的运用,汉语和英语的表述差别不大。比如,爱屋及乌运用的修辞手法是比喻,因为爱一个人而连带爱他屋上的乌鸦,比喻爱一个人而连带地关心到与他有关的人或物。在翻译为英语语言时,则为:love me ,love my dog ,只不过将乌鸦替换为dog ,但是修辞手法仍然保持着一致性,即为比喻,通过互译句子的自身结构并没有改变,这就是所谓的典型性修辞多数对应现象。
在英汉互译中修辞手法少数对应问题,主要强调的是汉语和英语两种语言不是绝对不对应,也不是多数对应,而是存在着少数对应关系,有着一定的相同地方,可以实现这两种语言的部分衔接,以此促使修辞在两种语言互译过程中存在对应关系。例如,金蝉脱壳指蝉脱去外壳的蜕变,比喻制造或利用假象脱身,使对方不能及时发觉,或比喻事物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也是对比喻修辞手法的应用。在英
语电影《Escape Plan 》中,翻译成汉语也叫“金蝉脱壳”,在翻译中并没有看到cicada 和shell ,从这两个单词的字面意思来看是“逃跑计划”。不过却能够清晰看出这两者之间的相似关系,都指的是“逃跑”,从而联想到均是对比喻修辞的应用,存在着少数对应关系,其中“Escape ”和“脱”是完全对应,都是“它们”的最终目的。
2.英汉互译中修辞不对应表现。无论是汉语还是英语在修辞手法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隐性特征,在这种情况下,即使不在英汉整体互译中,仅仅在自身语言表达方面就极易让人产生误解。所以,在汉语和英语进行互译时,受修辞手法的影响和存在,往往会到这在实际翻译过程中出现不对应的现象,并且是绝对不影响,这样的互译显然会影响到翻译结果的准确度和正确性。毕竟汉语和英语两种语言受到各自国家不同风俗习惯、文化背景的影响,不少价值观念已经在各自语言英语者的思想意识中形成常态,对于他们来说更是当作普遍性认知来看待,特别是汉语博大精深,在修辞方面翻译成英语较为困难,导致不对应现象的出现。
新冠疫苗生产临时性应急标准出台
例如,在汉语知识体系中成语文化源远流长,像冰魂雪魄的含义是:如冰的透明,雪的洁白,比喻人品质清高纯洁;火树银花中的火树是火红的树,指树上挂满灯彩,银花即为银白的花,指灯光雪亮,形容张灯结彩或大放焰火的灿烂夜景;燕妒莺惭形容女子貌美如花,燕见之心生妒忌,莺对之自任惭愧;兔死狐悲,表示对同盟的死亡或不幸而感到伤心。针对这些成语中常见的比喻和拟人风格,对于汉语学习者来说能够轻松理解,但是在英语翻译中难以到具体的修辞手法和模式,如果进行直
接翻译的话将会使成语丧失原味,甚至闹出笑话。而且对于英语学习者来说更是难以理解,这就是修辞不对应现象的表现。同理,一些英语中的句子或俗语也有着其自身的语言规律,在修辞手法方面如果直接翻译为汉语,同样会令人贻笑大方,严重影响翻译效果。
三、英汉互译中风格的对应与不对应
不同语言在描述过程中能够体现出不同的语言风格和彩,这是语言表现自身丰富内涵的具体形式,正是由于各种语言在具体描述过程中存在着不同的风格彩,才导致它们的表述存在明显差异。为此,在英汉互译过程中需全方位把握汉语和英语语言的不同风格,只有这样,才能够紧紧抓住语言的本质和内在核心,在英汉互译中无论是对应还是不对应,都可以成为积极的翻译因素。英式幽默和中式幽默风格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汉语中的幽默可能会在英语中成为忌讳,英语中的幽默同样会面临着被汉语风俗习惯所不容,这就要求在英汉互译中做好语言风格的把握工作,尽量实现对应和减少不对应现象的出现。
同时,在进行英汉互译时需以翻译内容的本意为切入点,以语言背景文化为出发点,增强中英两种不同风格文化之间的交流,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实现语言风格和文化之间的互通,进而促进互译中对应关系的实现。不过对于在探究英汉互译中遇到不对应问题时,需从两种语言的自身风格特点着手,客观看待和总结问题,让互译结果更加合理恰当。在英汉互译中风格对应的现象有很多,诸如:留得
青山在,不怕没柴烧——Where there is life ,there is hope ;茅塞顿开——be suddenly enlightened 等。不对应现象则有:糖衣炮弹——sugar-coated bullets ;唯利是图——draw water to one ’s mill 等。只有把握好语言风格,才能提升互译工作的质量。
四、总结
当今社会经济形势下,英汉互译对两国交流和经济贸易来说十分关键。在英汉互译过程中,需了解双方国家语言的文化、修辞和风格,只有做到“知彼知己”,准确把握语言的对应和不对应,才能够进行更好的互译,翻译出来的结果才更加符合实际需求。参考文献:
[1]陶然.认知隐喻与文化以及对英汉互译的解释力[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2:1251-1255.
[2]赵觅.以英汉句法结构差异为视角浅析英语定语从句的翻译[J].海外英语,2016,01:138-139.
[3]毕晨慧.浅谈英语教学中如何从文化差异的角度看英汉翻译的不对等问题[J].科技风,2014,22:238+247.
[4]胡兰红,刘玉颖.浅谈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其翻译[J].科技视界,2014,34:221+382.

本文发布于:2024-09-23 03:14:5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12219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互译   对应   文化   语言   翻译   英汉   风格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