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与金融重点整理

财政与⾦融重点整理
●财政概念:财政是国家为满⾜其实现职能的需要,凭借政治权⼒,强制地、⽆偿地参与社会产品的分配所形成的分配关系。简称“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关系”。
●财政产⽣的经济条件:剩余产品的出现。政治条件:国家的诞⽣
●财政概念包含的要素:1、财政分配的主体——国家;2、财政分配的客体——⼀部分社会产品(剩余产品);
3、财政分配的形式——实物、⼒役形式和价值形式;
4、财政分配的⽬的——满⾜国家实现职能的需要
财政概念是财政本质(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关系)和财政现象(在现代社会表现为以政府为中⼼的资⾦收⽀活动)的统⼀。
●市场失灵是和市场效率相对应的,也就是说,市场在资源配置的某些⽅⾯是⽆效或缺乏效率的。主要表现为垄断;信息不充分;外部效应和公共物品;未来的不确定性。
●市场缺陷是指市场经济制度安排上本⾝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收⼊分配不公;经济波动
●私⼈物品:由市场供给⽤来满⾜个别⼈需要的商品和服务。竞争性和排他性
电容柜
●公共物品:由以政府为代表的国家机构–––公共部门供给⽤来满⾜社会公共需要的商品和服务。⾮竞争性和⾮排他性。(辨别由排他性和⾮排他性、竞争性和⾮竞争性两⽅⾯)
●混合物品(准公共物品)兼备公共物品和私⼈物品的特征。掌握并可举例
●政府机制的缺陷和⼲预失效:提供经济信息不及时甚⾄失真;官僚主义和⽆效率;缺乏市场激励;政府政策的转变;寻租⾏为的产⽣
●财政所具有的三个职能是:资源配置、收⼊分配、稳定和发展。
●稳定和发展的概念: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国际收⽀平衡。
●财政收⼊概念:财政收⼊是指国家为了满⾜实现其职能的需要,依据其政治和经济权⼒主要采取税收形式所筹集的⼀部分社会产品价值。
●财政收⼊的形式分类:税收(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关税等);国有资产权益收⼊;债务收⼊;
⾮税收⼊(规费收⼊、专项收⼊、罚没收⼊、国有资产管理收⼊、事业收⼊、其他收⼊)
按财政收⼊来源分类:所有制结构为标准(国有经济收⼊、集体经济收⼊、个体经济收⼊、私营经济收⼊、中外合营经济收⼊、外商独资经济收⼊);部门结构为标准(第⼀、⼆、三产业部门收⼊)
按财政收⼊征收的政府级别分类:中央财政收⼊、地⽅财政收⼊。我国国家政权机构分成中央、省市县乡(镇)五级,我国有五级财政
●财政收⼊规模是指⼀定时期内(通常为⼀年)国家所能筹集到的财政收⼊的绝对量或相对量,它反映了财政收⼊的总⽔平。
●财政收⼊规模的绝对量:是指⼀定时期内国家所能筹集到的财政收⼊的数量总额。
●财政收⼊规模的相对量:是指⼀定时期内财政收⼊占相关经济和社会指标(GDP或GNP)的⽐率。
●财政收⼊规模影响因素:经济发展⽔平、⽣产技术⽔平(技术进步)<;表现:⼀是技术进步导致⽣产速度加快、⽣产质量提⾼。技术进步速度越快,GDP的增加也越快,财政收⼊的增长就有了充分的
财源。⼆是技术进步必然带来物耗降低,经济效益提⾼,剩余产品价值所占的⽐例扩⼤。由于财政收⼊主要来源于剩余产品的价值,所以技术进步对财政收⼊的影响更为直接和明显。>收⼊分配政策和分配制度<;表现在:⼀收⼊分配政策决定剩余产品价值占整个社会产品价值的⽐例,进⽽决定财政分配对象的⼤⼩;⼆分配政策决定财政集中资⾦的⽐例,即剩余产品价值中财政收⼊所占的⽐重,从⽽决定财政收⼊规模的⼤⼩。>经济体制(政府职能范围)<;政府职能范围越⼤,需要的财政⽀出越⼤,要筹集的财政收⼊规模也越⼤>价格<;表现:1财政收⼊增长率⾼于物价上升率,财政收⼊实际增长⽽名义也增长;2低于,财政收⼊名义上增长了,但实际是负增长;3⼤体⼀致,财政收⼊只有名义增长,实际不增不减>
●从价值结构⾓度分析增加财政收⼊:财政收⼊可以来⾃C(⽣产资料)、V(劳动⼒)和M(剩余价值)三部分,但
主要是来⾃M部分,⽽M部分的多少,不仅取决于社会产品的数量,更重要的是取决于⽣产的经济效益。为了取得更多的财政收⼊,就必须发展⽣产,提⾼企业效益,真正作到增产增收。
●财政收⼊的所有制结构:1来⾃国有经济的财政收⼊(主要来源);2⾮国有经济的财政收⼊(重要来源,在上升)●补充:针对我国现在的财政收⼊情况,应该怎么样做:
发展经济是增加财政收⼊的根本途径,影响财政收⼊的根本性因素是经济发展⽔平,所以只有⼤⼒发
展经济,使经济持续稳定地增长,财政收⼊才能增加.。增加财政收⼊要处理好国家、企业、个⼈的关系。财政收⼊的增加是财政⽀出的前提,也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挥国家宏观调控作⽤的基础。长远来看,国家实⼒的增强必然会给每个企业的发展和⼈民⽣活⽔平的提⾼带来机会,但是,它毕竟与企业和⼈民的希望不完全相等。所以,必须把握财政收⼊增长的度。如果国家财政收⼊过多,就是财政资⾦分配不当,对企业⽣产规模的扩⼤和个⼈购买⼒的增加会产⽣不利影响,最终会阻碍经济的发展,反⽽导致财政收⼊增加困难。如果国家财政收⼊过少,其直接后果是减少财政在经济建设⽅⾯的⽀出,降低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能⼒,最终也将不利于经济快速健康发展,从⽽影响财政收⼊稳步增长。所以,增加财政收⼊要处理好国家、企业、个⼈的关系。在保证国家财政收⼊稳步增长的基础上,使企业⽣产得到发展,使⼈民⽣活⽔平得到提⾼。应该看到,同其他国家相⽐,我国财政收⼊占国内⽣产总值⽐重偏低,我国掌握的财政收⼊偏少,是我国当前⾯临的⼀个问题。
●改⾰开放以来我国财政规模变化及原因:这 30年中财政收⽀规模的变化:我国财政收⽀绝对规模逐年增长,⽽
占GDP⽐重⼤致呈U型变化。财政收⼊绝对数除 1979 年和1980 年略有下降外都有增加财政⽀出绝对数也除了1980年和 1981年略有减少外都以不同速度增长与 1978 年相⽐ 2007 年的财政收⼊和⽀出分别增加了 45.76 倍和 44.62倍
●税收的三⼤特征:1、强制性2、⽆偿性3、固定性
●税收的分类⽅法:(⼀)按税收的客体分类:1、流转税类: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关税2、所得税类:企业
所得税、个⼈所得税3、资源税类:资源税、城镇⼟地使⽤税4、财产税类:房产税、契税、车船税5、⾏为税类:印花税、城市维护建设税、车辆购置税(⼆)按税负能否转嫁分类:1、直接税:由纳税⼈直接负担的各种税收。(所得税、财产税)2间接税:能将税负转嫁给他⼈负担的各种税收。(流转税)(三)按税收的计量标准分类:1、从价税:以征税对象的价格(价值量)为计税依据的税收。(增值税、营业税等)2、从量税:以征税对象的数量、重量、容积、体积为计税依据的税收。(资源税、车船税等)(四)按税收与价格的关系分类:
1、价内税:指计税价格中含有税⾦的⼀类税收。按含税价计算税额。(消费税)
2、价外税:指计税价格中不含
有税⾦的⼀类税收。按不含税价格计算税额。(增值税)(五)按税收管理权限和使⽤权限分类:1、中央税:由中央政府管辖课征并⽀配的税种。(消费税、关税等)2、地⽅税:由地⽅政府管辖课征并⽀配的税种。(房产税、契税等)3、中央和地⽅共享税:中央和地⽅政府共同享有并按照⼀定⽐例分成的税种。(增值税、资源税、企业所得税、印花税等)
●什么叫纳税⼈,其与负税⼈有什么区别纳税⼈:税法规定的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称纳税主体。
负税⼈:是从经济⾓度⽽⾔,实际承担了税负的主体。
●什么叫税负转嫁和税负归宿:税负转嫁是指在商品交换过程中,纳税⼈通过提⾼商品销售价格或压低商品购进价
格等⽅法,将其缴纳的税款转移给他⼈负担的过程。税负归宿指处于转嫁中的税负的最终落脚点,只要税收
的转嫁过程结束,税负总要落到最终负税⼈⾝上,不再转嫁,这便是税负归宿。
●税负转嫁最基本的⽅式有哪⼏种:前转.后转.消转.税收资本化:
转基因快速检测仪●税负转嫁的影响因素有哪些及其影响规律:
影响因素:1、商品的供求弹性供给弹性较⼤、需求弹性较⼩的商品的课税较易转嫁,供给弹性较⼩、需求弹性较⼤的商品的课税不易转嫁。2、税收的课税对象商品课税较易转嫁,所得课税⼀般不能转嫁。
3、课税范围的⼴度课税范围宽⼴的商品,税负较易转嫁;课税范围较窄的商品,税负难以转嫁。
规律:供求弹性与税负转嫁的关系
1、需求弹性与税负转嫁(1)需求完全⽆弹性全部向前转嫁(2)需求完全有弹性全部向后转嫁或者不容
易转嫁(3)需求富有弹性向前转嫁困难,更多地向后转嫁(4)需求缺乏弹性更多地向前转嫁
2、供给弹性与税负转嫁(1)供给完全⽆弹性全部向后转嫁或者不易转嫁(2)供给完全有弹性全部向
前转嫁(3)供给富有弹性⼤部分向前转嫁(4)供给缺乏弹性更多地向后转嫁或不易转嫁
3、供求弹性与税负转嫁(1)需求弹性<供给弹性税负容易向前转嫁,购买者承担较多。(2)需求弹性>
供给弹性税负更多地向后转嫁或不易转嫁,⽣产者承担较多。
●税收制度的含义(见书上P98)及其构成要素(纳税⼈、课税对象、税⽬、税基、税率、纳税环节、纳税期限、起
征点、免征额、附加、加成和减免税、违章处理);课税对象(课税对象是指税法规定的征税的⽬的物,亦称课税客体。它是划分不同税种的重要标志,);税率有哪⼏种形式(税率体现征税的深度):1⽐例税率2、累进税率(①全额累进税率②超额累进税率)3、定额税率
●什么叫起征点和免征额,两者的区别:起征点是对征税对象规定的开始征税的数量界限。征税对象的数额未达到起征点,不予征税;达到或超过起征点的,全部数额均要征税,⽽不是仅就超过部分征税。免征额是在征税对象总数额中免予征税的数额。它是按⼀定标准从征税对象总额中预先扣除的数额,只对超过免征额的部分征税。
●增值税种类(税率17%,我国采⽤消费型)(1)⽣产型增值税:是指按“扣税法”计算纳税⼈的应纳税额时,不
允许扣除任何外购固定资产的已纳税⾦。(2)收⼊型增值税:是指在计算纳税⼈的应纳税额时,对外购固定资产的已纳税⾦只允许将当期计⼊产品价值的折旧费所应分摊的那部分税⾦扣除(3)消费型增值税:是指在计算纳税⼈的应纳税额时,允许将当期购⼊固定资产的已纳税⾦⼀次性全部扣除。
●个⼈所得税的计算:
●例:某企业2003年购进固定资产1000万元,进项税款170万元,固定资产使⽤期为5年。销项税款每年为250
万元,购买原材料进项税款每年为30万元
⼀般纳税⼈当期应纳税额的计算:应纳税额 = 当期销项税额—当期进项税额
含税销售额理论与改革
不含税销售额 = ————————————————
[ 1 + 增值税税率(或征收率)]
●进项税额的抵扣
允许抵扣的进项税额(1)从销售⽅取得的增值税专⽤发票上注明的增值税额。(2)从海关取得的完税凭证上注明的增值税额。
不允许从销项税额中抵扣进项税额的项⽬(1)外购的固定资产(2)⽤于⾮应税项⽬的购进货物或应税劳务(3)⽤于免税项⽬的购进货物或应税劳务(4)⽤于集体福利或者个⼈消费的购进货物或应税劳务(5)⾮正常损失的购进货物
●例1:某⾃⾏车⼚为⼀般纳税⼈,2005年2⽉销售给批发企业⾃⾏车3000辆,每辆售价200元,销售给消费者⾃
⾏车100辆,每辆售价250元,同期购进⾃⾏车零部件等原材料10万元,专⽤发票上注明的增值税17000元,⽀付动⼒费40000元,专⽤发票上注明的增值税6800元,购进设备⼀台⽀付价款20万元,专⽤发票上注明增值税34000元,计算本⽉该⾃⾏车⼚应纳增值税额。
●个⼈所得税:(⼀)征税对象
《个⼈所得税法》列举了11项应税所得:1. ⼯资、薪⾦所得(⼯资、薪⾦所得适⽤九级超额累进税率,
税率为5%-45%。每⽉收⼊额减除费⽤2000元,为应纳税所得额。
劳务报酬所得应纳税所得额的确定(1)每次收⼊不超过4000元的:应纳税所得额=每次收⼊额-800(2)每次收⼊在4000元以上的:应纳税所得额=每次收⼊额×(1-20%)
应纳税额的计算:应纳税额=应纳税所得额×20%
应纳税额的计算:应纳税额=应纳税所得额×20%
●例:某演员2007年5⽉份到⼀地演出,取得演出报酬收⼊10万元,计算该演员当⽉应纳的个⼈所得税。
应纳税所得额=100000×(1-20%)=80000元
应纳税额=20000 ×20%+30000 ×30% +30000 ×40%=25000元
.稿酬所得应纳税所得额的确定(1)每次收⼊不超过4000元的:应纳税所得额=每次收⼊额-800 (2)每次收⼊在4000元以上的:应纳税所得额=每次收⼊额×(1-20%)
应纳税额的计算:应纳税额=应纳税所得额×20%×(1-30%)
●例:某⼈作品在报上连载两个⽉,按⽉付酬,分别为1000元和1500元,计算该作者应纳个⼈所得税。
应纳税所得额=1000+1500-800=1700元
应纳税额=1700×20%×(1-30%)=238元
●特许权使⽤费所得应纳税所得额的确定(1)每次收⼊不超过4000元的:应纳税所得额=每次收⼊额-800
(2)每次收⼊在4000元以上的:应纳税所得额=每次收⼊额×(1-20%)
应纳税额的计算:应纳税额=应纳税所得额×20%
●例:某商标设计者2007年2⽉份⼀次取得商标设计收⼊10000元,计算该设计者当⽉应纳个⼈所得税。
应纳税所得额=10000×(1-20%) =8000元应纳税额=8000×20% =1600元
荣智健夫人●利息、股息、红利所得和偶然所得应纳税所得额的确定:以每次收⼊额为应纳税所得额
应纳税额的计算:应纳税额=应纳税所得额×20%
●财产租赁所得应纳税所得额的确定(1)每次收⼊不超过4000元的:应纳税所得额=每次收⼊额-800(2)每
次收⼊在4000元以上的:应纳税所得额=每次收⼊额×(1-20%)
文体用品与科技
应纳税额的计算应纳税额=应纳税所得额×20%
DIGITALIMAGERECOVERY
●财产转让所得应纳税所得额的确定
应纳税所得额=每次财产转让收⼊额-财产原值-合理费⽤
应纳税额的计算:应纳税额=应纳税所得额×20%
●财政⽀出的分类:
按财政⽀出的具体⽤途分类:⼀般公共服务、外交、国防、公共安全、教育、科学技术、⽂化体育与传媒、社会保障和就业、保障性住房⽀出、医疗卫⽣、环境保护、城乡社区事务、农林⽔事务、交通运输、采掘电⼒信息等事务、粮油物资储备等事务、⾦融事务、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出、国债付息⽀出、预备费、其它⽀出按国家职能分类:经济建设⽀出、教科⽂卫⽀出、⾏政管理⽀出、国防⽀出、其他⽀出
按财政⽀出的经济性质分类:购买性⽀出(⾏政管理⽀出、国防⽀出、经济建设⽀出等)转移性⽀出(社会保障⽀出、财政补
贴⽀出、对外援助⽀出等)
按财政⽀出的管理权限分类:中央财政⽀出、地⽅财政⽀出
●财政⽀出规模的绝对量(绝对规模):是指⼀定时期内政府实际安排和使⽤的财政资⾦的数量总额。
●财政⽀出规模的相对量(相对规模):是指⼀定时期内财政⽀出占相关经济和社会指标(GDP或GNP)的⽐率。
●影响财政⽀出规模的因素:⼀、经济性因素:经济发展⽔平,经济体制的类型,价格⽔平,政府的经济⼲预政策
⼆、政治性因素:政府的职能范围,政局是否稳定,政体结构的⾏政效率
三、社会性因素:⽂化背景,⼈⼝状态
●政府活动扩张论(⽡格纳法则):由19世纪德国经济学家⽡格纳(Wagner, A.)提出,故称“⽡格纳法则”。
⽡格纳认为,随着⼈均收⼊的提⾼,政府财政⽀出的相对规模也会随之提⾼。原因:政治因素:国家职能扩展→政府职能的内在质量提⾼→财政⽀出扩⼤
经济因素(1)、⼯业化→扩⼤的市场与市场主体间的关系⽇趋复杂→要求建⽴有关的司法和⾏政制度→财政⽀出增长(2)、城市化和⼈⼝密集问题→外溢性→必须政府解决
●建国以来,我国财政⽀出的结构变化趋势:⼀、经济管理职能弱化,社会管理职能⽇益增强:
⼆、我国经济建设⽀出⽐重下降:三、社会管理⽀出的增长
●结合我国当前财政⽀出情况,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如何调整及优化
(⼀)存在的问题
1、财政资⾦有限,且损失浪费严重。
2、在财政分配格局中,“越位”与“缺位”并存。
3、⾏政管理费⽀
出增长过快,占财政⽀出的⽐重逐年上升。4、财政⽀出管理和调控机制尚不健全。
(⼆)调整和优化我国财政⽀出结构
1、按照社会公共需要的先后顺序合理界定财政⽀出范围。
2、根据当前经济政策⽬标,逐步调整和理顺各
种⽀出的⽐重,优化⽀出结构,建⽴公共财政。3、完善相关配套改⾰。
●财政⽀出的效益:(⼀)公共定价法;(⼆)最低成本法(三)“成本—效益”分析法
●成本效益法的适⽤范围:政府投资性⽀出或其他经济性⽀出,其效益可以取得货币指标。
●成本效益法的实施步骤:1、设计备选⽅案:2、计算各⽅案的成本——收益;3、根据净收益进⾏排序;4、选择
1)根据成本--收益率由⾼到低选择;
2)净社会收益⾮负数;
3)根据可利⽤的资源数量确定中选项⽬的数量
计算公式:净社会效益=现值(收益-成本)
●成本效益法的原理:所谓“成本—效益”分析法,就是根据政府确定的建设⽬标,提出实现该⽬标的各种备选⽅
案,利⽤数量分析⽅法计算、评估各⽅案的全部预期成本和全部预期效益,通过⽐较净效益及益本⽐,
确定最佳⽅案
●改⾰开放以来我国财政⽀出的绝对规模变动:⼀直增长
●财政⽀出的相对规模的变动:1978—1995,财政收⼊相对规模下滑,95年最低,11%左右,1995—2010,回升,占23%左右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18:55:2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12045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财政   经济   纳税   转嫁   国家   税负   政府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