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毒理学概念总结

医学毒理学概念总结
第一篇:医学毒理学概念总结
吐火罗文
1.毒理学研究领域:描述毒理学、机理学、管理毒理学(危险度评定风险评估)
国民党空军2.毒理学应用:安全性评价、危险度评定、危险性管理与交流
4.损害作用与非损害作用①损害作用 :是指影响生物体行为的生物化学改变、功能紊乱或病理损害,或降低生物体对外界环境应激的反应能力。②非损害作用:机体发生的一切生物学变化应在机体代偿能力范围之内,当机体停止接触该种外源化学物后,机体维持体内稳态的能力不应有所降低,机体对其他外界不利因素影响的易感性也不应增高。
5.毒作用分类:①速发或迟发性作用:某些外源化学物在一次暴露后的短时间内所引起的毒作用②局部与全身作用:是指某些外源化学物在生物体暴露部位直接造成的损害作用③可逆与不可逆作用:可逆作用;是指停止暴露后逐渐消失的毒作用。不可逆作用:是指停止暴露外源化学物后其毒作用继续存在,甚至对机体造成的损害作用可进一步发展④超敏反应:是机体对外源化学物产生的一种病理性免疫反应⑤特异质反应
生命线工程6.(高危人)个体对潜在的环境健康危害的“危险性谱”由3个因素构成:环境有害因子;(毒物)、发生暴露特定的时间;(作用条件)、个体对环境有害因子的易感性。(机体)
7.生物标志①生物学标志:指外源化学物通过生物学屏障进入组织或体液后,对该外源化学物及其代谢产物、以及引起的生物学效应的测定指标。②接触(暴露)生物标志: 是测定组织、体液或排泄物中吸收的化学物质及其代谢产物,或与内源性物质的反应产物的测定值,可提供有关化学物质暴露的信息。③效应生物学标志:指机体中可测出的生化、生理、行为或其他改变的指标。④易感性生物学标志 :是关于个体对外源化学物的生物易感性的指标,即反映机体先天具有或后天获得的对接触外源性物质产生反应能力的指标。
8.终毒物主要分为下例四类:亲电物(是含有一个缺电子原子带部分或全部正电荷的分子)、自由基(是指独立游离存在的带有不成对电子的分子、原子。)、亲核物(是毒物活化作用较少见的一种机制。)、氧化还原性反应物
9.生物膜的特点:①脂质流动学②膜两侧不对称性:膜蛋白、脂质分子、电位差、浓度③膜蛋白的多能性:载体蛋白、通道蛋白、离子蛋白
10.生物转化的意义;①结局:是改变了毒物的化学结构,从而改变毒性。②两面性:代谢解毒和代谢活化。③总趋势:一般情况下,毒物的水溶性增加,易于排出。毒性降低。副校长与学生冲突
11.化学毒物溶解度的变化①Ⅰ相反应:包括水解、还原和氧化反应;涉及暴露或引入一个功能基团;通常仅导致水溶性少量的增高并成为适合于Ⅱ相反应的底物。②Ⅱ相反应即结合反应:外源化学物原有的(经Ⅰ相反应已暴露)或由Ⅰ相反应引入的功能基团与内源性辅因子之间发生的生物合成反应。多数可使水溶性增加。(血脑屏障,难以排泄)甲基化、乙酰化水溶性降低
12.解毒①无功能基团毒物的解毒②亲核物的解毒③亲电物的解毒④自由基解毒⑤蛋白质毒素解毒⑥解毒过程失效
13.毒作用机制1)毒作用发展的第一阶段——毒物的ADME过程与靶器官2)毒作用发展的第二阶段——毒物与靶分子的反应(反应的类型:非共价结合共价结合去氢反应电子转移酶促反应)3)毒作用发展的第三阶段—细胞调节或维持功能的改变。①细胞应激1热应激 热休克蛋白2氧化应激 自由基、ROS、RNS 3缺氧应激 血管生成、铁、糖代谢4内质网应激5遗传毒性应激②细胞稳态失调
14.表观遗传调控机制(1)DNA甲基化(2)组蛋白修饰(3)染质重塑(4)非编码RNA
15.细胞稳态失调:(1)细胞稳态失调的机制:ATP耗竭、Ca2+蓄积、ROS或RNS生成增加(2)细胞稳态失调各要素的关系: ATP耗竭、Ca2+蓄积、ROS或RNS生成增加的关系(3)细胞稳态失调的后果:坏死、凋亡、程序性死亡
16.损伤修复机制:①分子修复:蛋白质修复、脂质修复、DNA修复②细胞修复③组织修复:细胞凋亡、细胞增殖、细胞外基质的替代
17.联合作用(combined effect):是指同时或先后接触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外源化学物对机体产生的毒作用。
(一)非交互作用1.相加作用:是指各种化学物以相同的方式,相同的机制,作用与相同的靶,则其对机体产生的总效应等于各个化学物单独效应的总和。2.独立作用: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化学物作用于机
体,由于其各自作用的受体、部位、靶细胞或靶器官等不同,所引发的生物效应也不相互
干扰,从而其作用表现为化学物的各自的毒性效应。
(二)1.协同作用:一种化学物对某器官或系统并无毒性,但与另一种化学物同时或先后暴露时使其毒性增强。2.拮抗作用:是指化学物对机体所产生的总毒性效应小(低)于各个化学物单独对机体的毒性效应总和。拮抗作用又可分为: ①功能拮抗 ②化学拮抗③转运拮抗④受体拮抗
18.实验动物的选择原则:①尽量选择急性毒性反应与人近似的动物(种属)②品系(如SD、Wistar大鼠等)纯化、适宜清洁级别(影响因素易控)③易于饲养,试验动物操作方便 ④繁殖生育力较强,数量较大能够保障供应 ⑤价格较低,易于获得动物,常用实验动物为大白鼠和小白鼠奔跑女孩钱运星现状
19.在毒理学中为什么选用LD50作为判断化合物急性毒性的分级指标?LD50是通过对各试验组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来的,其作为判断化合物急性毒性的分级指标的原因是:①LD50代表受试体感受性的平均情况,因而代表性好。②位于剂量反应关系S形曲线中央,LD50不受两端个别动物感受性特高或特低的影响。③此处曲线的坡度最大,因而LD50灵敏性高。④其附近的曲线近似直线,因而LD50稳定性好。⑤死亡比非死亡的许多
效应便于准确观察。
20.外援化学物质突变的类型:①基因突变:是指基因中DNA序列的变化,即基因在结构上发生了碱基对组成和排列序列的改变。可分为碱基置换和移码突变两种类型。1 碱基置换 :指某一碱基配对性能改变或脱落所致的突变。转换 :即嘌呤到嘌呤或嘧啶到嘧啶的变化.颠换 :即嘌呤到嘧啶或嘧啶到嘌呤的变化.2移码突变 指发生一对或几对不等于3的倍数的碱基减少或增加,以致从受损点
开始碱基序列完全改变,形成错误的密码,并转译为不正常的氨基酸。②染体畸变:是指由于染体或染单体断裂,造成染体或染单体缺失或引起各种重排,从而出现染体结构异常。染体型畸形的类型(1)裂隙和断裂(2)缺失和无着丝粒断片(3)环状染体(4)倒位(5)插入和重复(6)易位③非整倍体或多倍体缺体:2n-2单体或三体:2n-1,2n+1四体:2n+2
丁学强21.效应终点的致突变: 1)基因突变(DNA碱基序列改变)2)染体畸变(染体完整性改变)3)染体分离改变(非整倍体和多倍体)4)DNA原始损伤(断裂、重排等)
22.试验组合的原则①试验组应包括每一类型的遗传学终点,如细胞回复突变试验、微核试验、细菌 DNA修复试验和体外妹染单体交换试验SCE,这一组试验包括主要类型遗传学终点②试验组中的实验材料(指示生物)应包括几个进化阶段,至少要包括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两个系统③试验组应包括体内试验与体外试验.体外试验(+S9和-S9)和体内试验细胞突变试验为阳性者有必要进行生殖细胞突变试验
23.常用的致突变试验—鼠伤寒沙门氏菌回复突变试验(Ames试验)、微核试验、姊妹染单体交换(SCE)、单细胞凝胶电泳试验
24.化学致癌作用至少包括3个阶段:1.引发阶段或称启动阶段,为化学致癌作用的第一步骤。在细胞增殖分裂过程中,基因受到化学致癌物作用而发生突变,而这种突变又经细胞分裂增殖固定下来,并能传代。2.促长阶段为化学致癌作用第二阶段,即促进引发形成肿瘤细胞分裂生长的作用阶段。3.进展阶段为化学致癌作用的第三阶段,指由良性肿瘤转变为恶性肿瘤,并进一步演变成更具恶性表型或具有侵袭特征的肿瘤的过程,如生长速度、侵袭性、转移能力及生化、免疫性能改变。
25.发育各阶段发育毒性作用的特点①着床前期 又称分化前期,从受精时算起,到完成着
床之前;又可分为受精、卵裂、囊胚形成。一般认为,此时很少发生特异的致畸效应,通常是未分化细胞受化学毒物损伤而致胚泡死亡,称为着床前丢失

本文发布于:2024-09-23 00:36:1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11988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作用   化学   试验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