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中国古典园林的成熟期1

第六章中国古典园林的成熟期(二)——元、明、清初
第一节总说
一、总说内肋管
元明清初是中国古典园林成熟期的第二个阶段。这一阶段的园林,大体上是在两宋园林基础上的传承和发展,但相继也有一些显著的变化情况。
二、时间跨度:公元1271——1736年
三、元、明、清初历史背景概况
1、元代:公元1206年(金章宗泰和六年),蒙古贵族在斡难河源奉铁木真为大汗,尊号成吉思汗,蒙古汗国建立,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蒙古族)建立并统治全国的封建王朝。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大元”,取《易经》中“大哉乾元”之意。1368年被朱元璋建立的明朝灭亡。北迁的元政权退居漠北,仍沿用大元国号,与明朝对峙,史称“北元”。元朝自成吉思汗起历经十五帝163年,自忽必烈定国号起,历十一帝98年。
1.1 时间跨度:公元1271年~1368年
1.2元代疆域:元朝的疆域空前广阔,北到俄罗斯、西伯利亚,越过贝加尔湖,南到南海,西南包括今西藏、云南,西北至今中亚(咸海以西,察合台汗国也是元朝一部分),东北至外兴安岭、鄂霍次克海。
1.3元代都城:1263年,元世祖忽必烈定都上都(今内蒙古自治区正蓝旗东)。1272年定都燕京,称为大都(今北京
2、明代: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并长期统治的封建朝代,历经十二世、十六位皇帝。明朝初期定都于应天府(今南京),号京师。永乐十九年(1421年),明成祖朱棣迁都至顺天府(今北京),而应天府改称为南京。明朝是中国历史上继元之后的统一王朝,并被史家认为是中国传统政治的再建。公元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明朝灭亡。明亡后,其残余力量在南方建立弘光等政权,史称南明。1662年,吴三桂将永历帝绞杀于云南昆明,南明灭亡。
2.1 时间跨度:公元1368年-1644年
2.2明代疆域:明朝疆域最大时达1100多万平方公里,后期约570万平方公里,包括内地两京十三省、南海诸岛,并曾在东南亚旧港等地设有羁縻管理机构,影响力波及整个亚洲和非洲东岸。2.3明代都城:明朝初期公元1368年~1420年定都于应天府(今南京),号京师。
公元1421年,明成祖朱棣迁都至顺天府(今北京),而应天府改称为南京。
3、清代:
清朝是由女真族建立起来的封建王朝,它是中国历史上继元朝之后的第二个由少数民族统治中国的时期,也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帝制国家。公元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清。1644年,清朝定都北京。清廷先后镇压了各地的农民起义和南明抗清武装,逐步统一全国。清代自努尔哈赤称帝至末帝溥仪,共历十二帝;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清朝被推翻,
从此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帝制。1912年2月12日,清宣统帝被迫退位,清朝灭亡。自此之后,中国脱离了帝制而转入了民主革命时期。
2.1 时间跨度:公元1644年——1911年
2.2清代疆域:公元1759年(乾隆二十四年)清朝统一全国后的疆域:北起蒙古唐努乌梁海地区及西伯利亚,南至南海,西南达西藏的达旺地区、云南省的南坎、江心坡地区及缅甸北部,西尽咸海与葱岭地区,包括今新疆以及中亚巴尔喀什湖,东北抵外兴安岭,包括库页岛,东南包括台湾、澎湖岛。极盛时总面积达1300万平方公里。
2.3清代都城:清朝最初建都于赫图阿拉(今辽宁新宾),公元1621年迁都辽阳,1625年迁都沈阳(改称“盛京”),1644年定都北京,以盛京为陪都,一直到清代灭亡。
总说元、明、清初政治、经济、文化概况
蒙古人建立的大元在消灭宋朝前,统治者为了方便统治,在中土开始行汉法,将中国的大都作为首都,建立了一套以传统中国中央集权作蓝本的政治体制;明代废除宰相制,把君权和相权集中于皇帝一身;清朝以满族入主中原,集权统治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绝对的集权统治要求政治上更严格的封建秩序和礼法制度。所以此阶段的皇家园林又转向表现皇家气派,规模又趋于宏大。
元朝为维护蒙古贵族在全国的专制统治权,采用“民分四等”政策,把全国人分为四等,这种制度使得元朝社会矛盾尖锐复杂,加速了元朝的灭亡。元代虽未逾百年,然在中国绘画发展上,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山水画方面,汉人知识分子不愿出仕异族朝廷者,多避居山林,与友朋往来,其中不乏有以书画交谊。此时的绘画脱离了宫廷气氛,文人画获得了突出的发展。文人画多取材山水、花鸟,借以抒发“性灵”和个人抱负。画家标举士气,崇尚品藻,讲究笔墨情趣,脱略形似,强调神韵,并开启重视诗、书修养的文人条件。此类画家以“元四家”(黄公望、吴镇、倪瓒、王蒙)为代表,并开启后来中国山水画主流。
明、清兴起的,对知识分子施行严格的思想控制,宋代相对的宽松的文化政策不复存在。文人士大夫阶层的苦闷、彷徨,出仕无望或官场上的尔虞我诈,使得文人将更多的精力转向私家造园领域,赋予私家造园更深层次意境。景题、匾额、对联在园林中的普遍运用犹如绘画的题款。造园意境
信息的传达借助于文字而大大增加了欣赏度,意境表现手法也多种多样,状写、寄情、言志、比附、象征、寓意、点题等,意境更为深远。
另一方面在文学创作方面也表现得淋漓尽致,如元曲、明清小说、戏曲各门画派的写意山水画等。
明朝以较短的时间完成了宋朝手工业从官营到私营的演变,至明朝后期,除了盐业等少数几个行业还在实行以商人为主体的盐引制外,一些手工业都摆脱了官府的控制,成为民间手工业。明代中后期,农产品呈现粮食生产的专业化、商业化趋势。以商人为主体的市民阶层必然对社会的方方面面产生影响。其中一些人向文人靠拢,儒商合一,他们的生活要求和审美意识在园林内容和形式方面有所表现。出现了以追求生活享乐为主的市民园林和文人士大夫以陶冶性情、托物言志的文人园林分庭抗礼的现象。
元明及后代科学技术水准继宋代之后仍然有长足发展,在造园活动中表现出如下特点:
建筑木结构技术在宋代基础上继续完善,装修区于精致,匠师的技艺得到文字流传。清代就出版了民间建筑经验系统总结的著作《工程做法则例》;叠石方面不仅所用石材多样,技法也多样化。
建筑和叠石方面出现了不同的地方风格和匠师的个人风格。如以家族为主父子相传叠山技艺的“山子张”(松江人,造园林建筑大家张涟、张然父子)或以地域为主的大木工匠“香山帮”或在朝廷专营皇家
园林建设及皇家工程规划设计施工的组织“样式雷”(祖籍江西永修,从第一代雷发达到第七代雷廷昌,在清代200多年间主持皇家建筑工程建设。雷氏家族进行建筑设计方案,都按1/100或1/200 比例先制作模型小样进呈内廷,以供审定。模型用草纸板热压制成,故名烫样。)
观赏植物栽培方面,继宋代之后,陆续发行了一些专著,如明王象晋代《芳谱》、清陈淏子的《花镜》、汪灏《广芳谱》等。《花镜》是中国最早出版的一部花卉园艺学专著,阐述了花卉栽培及园林动物养殖的知识。
出版了一些造园专著或综合性著作《园冶》、《长物志》和《一家言》,对造园活动影响深远。
元明清私家园林为两宋一脉相承,更广泛的见于文献著录中。由于各地经济、风俗、文化发展程度不一样,私家造园逐渐出现明显不同的地方风格,其中以江南地区造园活动最兴盛、园林的地方风格最为突出,标志着中国古典园林成熟时期造园活动百花争艳局面的到来。
第二节元、明、清初造园概况
一、元大都、明清初北京城总体格局
1、元大都
元大都,或称大都,蒙古文称为“汗八里”(Khanbaliq),意为“大汗之居处”。自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四年(1267年)至元顺帝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为元朝国都。
刘秉忠以《周礼·考工纪》关于都城建设为指导思想进行规划修建的元大都,是我国封建社会历代都城中最接近周礼之制的一座都城。元大都至元四年(1267年)开始动工,历时二十余年,完成宫城、宫殿、皇城、都城、王府等工程的建造,形成新一代帝都。
元大都新城的平面呈长方形,周长28.6公里,面积约50平方公里,相当于唐长安城面积的五分之三,接近宋东京的面积。元大都道路规划整齐、经纬分明。考古发掘证实,大都中轴线上的大街宽度为28米,其他主要街道宽度为25米,小街宽度为大街的一半,火巷(胡同)宽度大致是小街的一半。城墙用土夯筑而成,外表覆以苇帘。由于城市轮廓方整,街道砥直规则,使城市格局显得格外壮观。欧洲人马可波罗在他的《行记》中对元大都的详细描述,引起西方人对东方帝国的无限神往。
(1)《周礼·考工记·匠人》:匠人建国,水地(以水平之法量地之高下)以县(悬),置槷(niè,古代插在地上以测日影的桩子)以县,眡(shì)以景(影,日影),为规,识日出之景与日入之景,昼参诸日中之景,夜考之极星,以正朝夕。
译注:匠人建造都城,于地之四角立柱用水平法测量地平(即四角与地中的海拔高度相等);于地中用悬绳的方法垂直立臬(niè,于臬之四角和四边悬绳,所悬之绳均附于臬身,说明臬是垂直于地面的,
此后才可以测日影),用以观察日影(以辨别方向)。以臬为中心,画圆,记下日出时柱影在圆周上的位置和日落时柱影在圆周上的位置(以此来确定东西方向)。白天参考正中午的日
影,夜晚参考北极星的位置,以确定(正南、正北的方向和)正东西的方向。
(2)《周礼·考工记·匠人》: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
译注:匠人营建都城时,城市每边长九里,每面各设三座城门。城内有九纵九横大道。每条大道宽度能同时通行九辆马车。(王宫路门外的)左边(东边)是宗庙,右边(西边)是社禝坛。(王宫路寝的)前面是臣朝拜的地方,(王宫的)后面是市场。市场和朝拜处各方百步(1步=6尺)。
2、明清北京城——《日下旧闻》、《日下旧闻考》
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命大将徐达北征,攻占元朝都城大都,并将大都改名为北平府。1421年(明永乐十九年),明成祖朱棣将都城从南京迁到北平,并将北平改为北京。
明初的北京城沿用了元都旧城的基本部分,以后又多次扩建。城市的格局既有很强的继承性,又有自身的特点。明初,徐达占领元大都后,为了便于防守,将城北纵深约2.8公里较冷僻的城区舍弃于城外,另筑了一道北城墙,使城市面积缩小约百分之四十。永乐十四年(1416年)明成祖决定把首都从
南京迁至北京,为了仿照南京皇宫的形制在宫前布置五部六府官衙,又将南城墙向南移了约0.8公里。到明代中叶的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由于北方蒙古部族的军事进犯威胁到北京城的安全,又仿照南京城的办法,在城外加筑一道外郭城以加强城防。但限于当时财力,这道外郭城墙只修筑了南面8公里就从东西两端折而向北和旧城城墙相接,使整个城市形成一个“凸”字形轮廓。至此,北京城的基本轮廓已经构成,即宫城、皇城、内城和外城。这个格局一直保持到上世纪四十年代末。
宫城即紫禁城,位于内城中部偏南地区,为南北向的长方形,当时宫城设置四门。整个宫城呈前朝后寝格局,三大宫殿为主要朝宫,御花园在宫城北面。
宫城之外为皇城,分布着大内御苑、内廷府库等机构;左右建太庙和社稷坛。
内城即元大都城改建而成,街巷布置、居住区、商业网点的分布,大抵沿袭元大都旧制。
明嘉靖年间在内城南面加筑外城,将天坛、先农坛包入外城之中,至此,北京城的基本轮廓已经构成,即宫城、皇城、内城和外城。这个格局一直保持到上世纪四十年代末。
明、清该朝换代之际,北京城并为遭到大的破坏,全部沿用明代的宫殿、坛庙和苑林,仅有个别改建、增损何易名。宫城和坛庙的建筑及规划基本格局保持着明代的原貌,皇城情况则随着清初宫廷规制改变而又较大变动。
《日下旧闻》:朱彝尊((1629~1709))辑,凡四十二卷。这本书是第一次系统地整理关于北京掌故的文献。全书分为18门,依次为:星土、世纪、形胜、国朝宫室、宫室、京城总记、皇城、城市、官署、国朝苑囿、郊垧、京畿(京畿附编)、户版、风俗、物产、边障、存疑及杂缀。(日下的典故取自于王勃《滕王阁序》里有“望长安于日下,指吴会于云间”一句,后人将“日下”视为长安,再转借为首都之意,也就是当年的北京。)
《日下旧闻考》/ 《钦定日下旧闻考》:清英廉等奉敕编,此书是在清朱彝尊《日下旧闻》的基础上删繁补缺、援古证今、逐一考据而成,是迄今所见清代官修的规模最大、编辑时间最长、内容最丰富、考据最详实的北京史志文献资料集。始修于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成书于乾隆四十七年
(1782年)。全书分为18门,依次为:星土、世纪、形胜、国朝宫室、宫室、京城总记、皇城、城市、官署、国朝苑囿、郊垧、京畿(京畿附编)、户版、风俗、物产、边障、存疑及杂缀。二、皇家园林
混凝土多孔砖
元大都明南京明北京清初至清中叶北京清中叶至清末北京
大内御苑太液池西苑(元太液池)西苑西苑
御苑万岁山景山(明万岁山)景山
任丘四中
灵囿御花园御花园御花园
双机备份
建福宫花园慈宁宫花园慈宁宫花园西御苑兔园(元西御苑)兔园兔园
东苑东苑东苑
行宫御苑上林苑香山行宫(香山寺旧址) 香山行宫-静宜园
南苑玉泉山澄心园/静明园玉泉山静明园
万寿山清漪园-颐和园
离宫御苑畅春园畅春园圆明园圆明园避暑山庄避暑山庄
(一)大内御苑
1、元太液池/明西苑/清西苑
元太液池总体格局沿袭汉唐皇家园林“一池三山”模式,池内三个岛屿呈南北一线排列,从北自南依次为万岁山、圆坻、犀山。北岛万岁山在金代原名为琼华岛,琼华,意指华丽的美玉,以此命名,表示该岛是用美玉建成的仙境宝岛;琼华是琼树之花(华即花),生长在蓬莱仙岛上,人吃了可长生不老,
此亦表示该岛是仿瑶池仙境堆筑的。仍然保持着模拟艮岳万岁山的旧貌。清顺治八年(1651年)于山顶建白塔,始称白塔山。中岛圆坻为夯土筑成的圆形高台,上建仪天殿。北面石桥通往万岁山,东、西两面木桥连接东西两岸。南小岛犀山上植木芍药。
太液池水面遍植荷花,沿岸没有亭台楼阁,为一派林木蓊郁的自然景观。致命游客
明西苑即元太液池的旧址。明迁都北京之初,西苑大抵仍然保持着元代太液池的规模和格局。
公元1457年——1464进行第一次扩建:北岛琼华岛及沿岸增建若干建筑物,人工氛围加重;中岛园坻与东岸接壤,与西岸连接木吊桥改建为大型石拱桥“玉河桥”;将太液池南岸开凿扩建,由此奠定北海、中海和南海三海的格局。以后又陆续进行增建,使得太液池周围环境既有仙山琼阁之境界,又富有水乡田园之野趣。直到清初,西苑仍然保持着这种状态。
2、明御花园/清御花园
三维高精度地图又名“后苑”,位于宫城内廷中路的北端,体现了封建都城规划“前宫后苑”的传统格局。
明永乐年间,御花园与紫禁城同时建成。它平面近方形,占地1.2公顷。全园建筑按东、中、西三路布置,左右基本对称。园内建筑布局对称而不呆板,舒展而不零散。以钦安殿为中心,两边均衡地布置各式建筑近20座,无论是依墙而建还是亭台独立,均玲珑别致,疏密合度。主体建筑钦安殿为重檐盝
顶式,座落于紫禁城的南北中轴线上,以其为中心,向前方及两侧铺展亭台楼阁;其二,园中奇石罗布,佳木葱茏,其古柏藤萝,皆数百年物,将花园点缀得情趣盎然。其三,彩石路面,古朴别致。园内甬路均以不同颜的卵石精心铺砌而成,组成900余幅不同的图案,有人物、花卉、景物、戏剧、典故等,沿路观赏,妙趣无穷。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15:54:5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11946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下一篇:传承创新
标签:园林   中国   北京   造园   格局   城市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