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是一种文化传承蒯祥匠人工部

法国女英雄“工匠精神”是一种文化传承蒯祥匠人工部
什么是“工匠精神”?就是对自己的工作和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是一种情怀、一种执着、一份坚守、一份责任。在我们身边,匠人无处不在,他们是各行各业的从业者中,“倔强”而“执着”的那一部分人,他们的存在,让这个世界除了利益的追逐之外,多了一份单纯的诉求。喧嚣尘世,你能否,守一种精神,做一个“匠人”?
历史
“工匠精神”是时代的需要,其实也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元明清时期营建北京城时就曾出现过不少“大工匠”,因技艺卓越、业绩突出而受到各种嘉奖:或晋职或封赏或赐匾……
元代兴建大都城
石匠杨琼被封为“弘农君伯侯”
元太祖十年(1215年)五月,成吉思汗率军攻克金中都(今北京市区西南部),十二年(1217年)太师、国王木华黎改“中都”为“燕京”。中统五年(1264年)八月世祖忽必烈下诏
线粒体基因组改“燕京”复为“中都”。至元四年(1267年)在金中都旧址东北侧修建新的都城。至元九年(1272年)将所建的都城改名为“大都”,史称“元大都”。大都城的兴建历时二十余年,包括宫城、宫殿、皇城、都城、王府等工程的建造,先后从全国招募了大量的工匠,石匠杨琼是其中之一。
据《曲阳历史名人录》记载:杨琼系今河北省曲阳县西羊平村人,出身于石工世家,其石雕技艺“每自出新意,天巧层出,人莫能及焉”。杨琼曾率领上千石匠参加上都(今内蒙古正蓝旗上都镇)和大都的营建,他所设计的石质构件在雕刻技法上多采用平雕、浮雕、镂雕等工艺,不管是神像、飞龙、舞凤、人物肖像,还是飞禽、走兽、山水等,结构严谨,造型优美,形象逼真。忽必烈看到他雕琢的石刻后大为赞许,封其为“弘农君伯侯”,官居三品。
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修建皇城崇天门前的周桥时,杨琼被任命为石局总管。当时,很多人“绘以图进,多不可”,而杨琼的设计方案令忽必烈非常满意,“因命督之”。杨琼在雕造此桥时,运用了圆雕、涂雕、高浮雕等多种刀法,所建之桥具有极高的艺术水准,堪称元代石雕艺术的精品。《故宫遗录》称:“皆琢龙凤祥云,明莹如玉。周桥下有四白石龙,擎
戴水中;甚壮”。据传明代皇城的建造者在修建天安门前的金水桥时,就是借鉴元代周桥的样式而建的。
元至元八年(1271年),忽必烈敕令在辽塔遗址上重建一座喇嘛庙。当时入仕元朝的尼泊尔匠师阿尼哥主持兴建,经过八年的设计和施工,到至元十六年(1279年)建成大圣寿万安寺(明代改称妙应寺,俗称白塔寺)。寺内佛塔通体洁白,高大挺拔,造型优美,以其巍峨精美成为大都城的标志性建筑。阿尼哥受到元太祖忽必烈的多次嘉奖:至元十年(1273年)他被授予“诸人匠总管”;至元十五年(1278年)又被擢升为光禄大夫、大司徒,领“将作院”之事。“将作院”即掌管宫廷服用及各类器物制造的机构,主官秩正二品。大德十年(1306年)阿尼哥猝然逝世于大都,元成宗特地为他辍朝致哀,并赐予这位“洋工匠”“太师”“开府仪同三司”“凉国公”“上柱国”等尊号。
999外挂网明代修建紫禁城
木匠蒯祥被赐名“蒯鲁班” 官至工部侍郎
明永乐元年(1403年)朱棣当了皇帝后,升“北平”为“北京”,又于永乐四年(1406年)下
诏,于翌年营建宫城、坛庙。但因连年战乱,造成明王朝经济负担过重,无力马上动工兴建,永乐十五年(1417年)北京城才正式营建。
在全国各地数以万计的工匠中,以苏州“香山帮”最为知名。《苏州香山帮建筑》记载:苏州香山位于太湖之滨,自古出建筑工匠,擅长复杂精细的中国传统建筑技术,人称“香山帮匠人”,有“江南木工巧匠皆出于香山”之说。“香山帮”中以木匠蒯祥的技术最为精湛,有“香山帮鼻祖”之称。
蒯祥为江苏吴县(今苏州市吴中区和相城区)人,自幼随父学艺,《明实录宪宗实录》称其“以木工起隶工部,精于工艺。自正统以来,凡百营造,(蒯)祥无不预。”蒯祥精通尺度计算,每项工程施工前都作了精确的计算,竣工之后,位置、距离、大小尺寸都与设计图分毫不差。紫禁城开始修建后,蒯祥担任“营缮所丞”(负责工程设计与施工)。紫禁城的布局,多出于他的巧妙设计。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承天门建筑完工后,蒯祥受到众口一词的赞扬,被誉为“蒯鲁班”。之后,蒯祥官升至工部左侍郎,授二品官。
蒯祥还常常解决一些技术难题。据传,有一次一个木工锯皇极殿宫门门槛时,不小心将木料锯短了一尺。这根木料是缅甸进贡的珍贵巨木,这个工匠面临杀身之祸,吓得没了主意。
蒯祥端详了一会儿说:“没有关系,可以补救。”他让闯了祸的木工将木料的另一头也锯短一尺,可那个木工哪敢下手?蒯祥便接过锯子锯了起来。锯完后,他按尺寸另外雕刻了两个口中含珠的龙头,用活动头装到锯短了的门槛上。再把门槛安装到门上,尺寸完全吻合,而且便于拆卸。这种装置,被称为“金刚腿”。到成化年间,蒯祥已是七八十岁的老人,但仍“执技供奉”,俸禄食从一品。
营建北京城时,“香山帮”因功勋卓著,先后有多位匠人入仕。除蒯祥官至工部侍郎外,石匠陆祥、木匠蒯义、蒯刚、郭文英也晋升为工部左(右)侍郎。另有永乐朝松江(上海)人、石匠杨青官至工部左侍郎,而嘉靖朝江苏扬州人徐杲则“以木匠起家,官至大司空”,即工部尚书(相当于建设部长)。据《万历野获编》卷二《工匠见知》记载:“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四月,(紫禁城)奉天等三殿及奉天门遭灾,四十一年(1562年)重修竣工,皆匠官徐杲一人主持。”徐杲“四顾筹算,俄顷即出,而断材长短大小,不爽锱铢。”特别是修建毓德宫(今永寿宫)时,不到三个月新的宫殿便告成,嘉靖皇帝住在旁边一个宫殿里,却没有听到一点斧凿之声。徐杲被提升为工部尚书(正二品)。
清代修建宫殿园囿
“样式雷”被康熙任命为“钦工处掌案”
微弱信号检测清顺治元年(1644年)定都北京后,沿用了明朝的北京城,自康熙朝开始便大规模修建宫殿、园林、坛庙、陵寝等。内务府营造司设有样房(样式房),专职负责建筑设计事务(设计图纸和制作模型等),与算房(负责应用供料估算的部门)合作编制相关《工程做法》,和各承包商及工头联络并指导现场施工等,故有“样式房之差,五行八作之首”之说。从康熙年间至清末,样式房的“掌案”之职,一直由被世人尊称为“样式雷”的雷氏家族担任,而且其六代传人都曾受到朝廷的褒奖。
“样式雷”祖籍江西永修,其鼻祖是雷发达。康熙年间,雷发达参与故宫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的修建工作。据传,太和殿上梁之日,康熙皇帝率文武大臣亲临行礼,正当上梁之际,因卯眼不合,大梁悬起。工部长官相顾愕然,急忙来雷发达,并授予冠服。雷发达袖斧猱升,急攀梁上,高扬钢斧,只听“笃、笃、笃”连响三声,木梁“轰隆”一声,稳稳地落了下来。上梁礼成,康熙皇帝当即召见雷发达,命其为工部营造所长班,为七品官阶,食七品俸,由此留下“上有鲁班,下有长班,紫徽照令,金殿封宫(官)”的民谣。
继雷发达之后,包括雷金玉、雷家玺、雷家玮、雷家瑞、雷思起、雷廷昌等雷氏子孙六代,在长达200年的时间里主管样式房的建筑事务。而最为人们所称道的是“烫样”技术,即建筑物的小样设计制作,也就是按一定比例先制作建筑物模型进呈内廷,以供审定。“烫样”审定后方可依此施工。
在“样式雷”家族中,名气最大,最受朝廷赏识的是第二代的雷金玉。他因在修建畅春园时崭露头角,得到康熙皇帝的赏识,赢得内务府“钦工处样式房掌案”之职,“赏七品官,食七品俸”。雍正六年(1728年),雷金玉70大寿,雍正皇帝命皇太子弘历,即后来的乾隆皇帝书写了“古稀”匾额作为寿礼,并赐油碌蟒袍一件。转年,雷金玉去世,清廷恩赏盘费一百余金,奉旨驰驿,归葬原籍。
据《北京晚报》
微电影 青春期荐书
诠释工匠精神的书
《我在故宫修文物》萧寒
支撑架设计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爆红网络,近亿次的点击量,无数网友热赞好评,故宫里这些身怀绝技的匠人们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
纪录片侧重文物修复的日常,这本书侧重于“修文物的人”不为人所知的,与文物摩挲交流的时间的故事。故宫修复的技艺与历史,古老的师承关系和情感,宫墙内外的诱惑与挣扎,内心的冲突与坚守,日复一日的庸常与伟大,尽在其中。
《了不起的匠人》知了青年
这套作品也是同名纪录片的结集,记录了20位匠人的生活,展现了20件不同的器物以及各地的风土人情。匠人们对自己手艺的热情与专注,在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何尝不是一种慢下来的美。西藏的纺织匠人,守望纯粹的高原;曾是叛逆青年的唐卡匠人,只专注于眼前;轮岛漆器匠人,不惧枯燥和漫长;苏州团扇匠人,用固执己见回应世俗的偏见……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12:24:2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11945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匠人   工匠   工部   建筑   样式   修建   香山   故宫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