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来茵:钱锺书与杜甫

钟来茵:钱锺书与杜甫
在钱钟书先生数百万言著作中,谈得最多的作家是杜甫;在数以千计的中国作家中,钱先生评价最高的是杜甫;影响钱先生诗歌创作最大的也是杜甫。两年前我得知钱先生住院信息后,即着手《钱钟书与杜甫》的写作,并把这一信息向近二十年来一直支持、关心我的《杜甫研究学刊》编辑部及中国杜甫研究学会、四川杜甫研究学会有关专家、朋友作了交流,得到了他们极大的鼓励。如今,书稿尚未完成,钱先生已跨鹤仙逝,仅从书稿中抽出几节,敷演成此文,来表达我对杜甫、钱钟书两位历史人物深深的敬意,并提出一些学术问题供学者们思索。
一、中国诗尊子美——钱钟书诗学观总纲
钱先生对自己深思熟虑的一些观点,会在某些著作中反复强调。吾国“诗尊子美”,至少见于两部著作:《谈艺录》与《七缀集》。《谈艺录》(修订版)第106页:“余作《中国诗与中国画》一文, 说吾国诗画标准相反;画推摩诘,而诗尊子美,子美之于诗,则吴道子之于画而已。”《七缀集》虽于1985年出版,其中《中国诗与中国画》一文,其写作时间约于1948年(参《七缀集》附录《旧文四篇》原序),正是钱先生学术思想成熟,诗歌、小说以及《
谈艺录》写作处于巅峰状态期内。《中国诗与中国画》认为,中国绘画的正宗、正统南宗画的创始人是大诗人王维,他“坐着第一把交椅。然而旧诗传统里排起坐位来,首席是轮不到王维的。中唐以后,众望所归的最大诗人一直是杜甫。借用克罗齐的名词,王维和杜甫相比,只能算‘小的大诗人’,而他的并肩者韦应物可以说是‘大的小诗人’。”接着钱先生举出下列论据,来证明杜甫代表中国诗的正统,为省篇幅,只提出处及论点:
元稹《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称杜甫“能兼综古今之长”;
宋祁《新唐书·杜甫传》与元稹一致;
孙何《文箴》“杜统其众”论,“统”即“兼综”;
秦观《韩愈论》比杜甫于“集大成”的儒宗孔子;
晁说之《和陶引辩》比曹、刘、鲍、谢、李、杜之诗为“五经”,“天下之大中正”;致命游客
吴可《藏海诗话》“以杜为正经”;
朱熹《语类》称李、杜为学诗者的“本经”;
方舟子打假林志颖
陈善《扪虱新语》“老杜诗当是诗中《六经》,他人诗乃诸子之流也”;
吴乔《围炉诗话》卷二有“杜《六经》”之称;
蒋士铨《忠雅堂文集》卷一《杜诗详注集成序》:“杜诗者,诗中之《四子书》也。”
潘德舆《作诗本经序》“诗足绍《三百篇》者,莫若李、杜”;潘氏另一书《李杜诗话》,李、杜好比儒家孔、孟,一个“至圣”,一个“亚圣”“还是杜甫居上的。”
最后,钱先生总结:“因此,旧诗的‘正宗’、‘正统’以杜甫为代表。神韵派当然有异议,但不敢公开抗议,而且还口不应心地附议。”全文结尾的总结是极为冷静的:
总结起来,在中国文艺批评的传统里,相当于南宗画风的诗不是诗中高品或正宗,而相当于神韵派诗风的画却是画中高品或正宗。旧诗和旧画的标准分歧是批评史里的事实。我们首先得承认这个事实,然后寻解释、鞭辟入里的解释,而不是举行授与空洞头衔的仪式。
《中国诗与中国画》是钱先生一篇著名的论文,《谈艺录》又经历近半个世纪的考验,作
了补订修正,钱先生一以贯之,始终认为杜甫代表了中国诗的传统。请注意结尾“我们首先得承认这个事实”,这是五千年中华文明的结晶,是五千年间民族文化发展自然而然形成的传统,这里没有任何个人的偏好的因素。请别把这一客观存在的“事实”,又与八十年代一度聚讼纷纭的“李杜优劣论”混为一谈。学术研究本以理性为主,理性的精神就是应尊重客观存在的“事实”。一旦夹杂个人的主观偏爱,就易失去理性,偏离事实,坠入幻想梦境,至多只是个人的感受而已。至于何谓传统,《中国诗与中国画》开头就指出:“一时期的风气经过长时期而能持续,没有根本的变动,那就是传统。”传统形成文艺风气,“这个风气影响到他对题材、体裁、风格的去取,给予他以机会,同时也限制了他的范围。就是抗拒或背弃这个风气的人也受到它负面的支配。”可见传统几乎对所有的人有重大的影响力。我们从闻一多、钱钟书、冯至、老舍等受欧风美雨洗礼的人,无不受杜甫的巨大影响,便容易理解这一理论。当然,风气首先与时代大环境有关。闻一多、钱钟书、冯至等自国外返回中国,都恰逢抗日战争。多灾多难的国运民生,成为一股强劲的东风,使这些受过欧风美雨洗礼的文人自然而然地亲近杜甫,闻一多、冯至在杜甫研究上作出了重大贡献,老舍的创作也转向现实主义(详参《杜甫研究学刊》总第五十期廖仲安教授《记抗战时期三位热爱杜诗的现代作家和学者》一文,廖先生记及冯至、老舍、萧涤非;廖先生多次和我交
谈中,还提及闻一多);至于钱钟书先生的诗学观念变化、诗歌创作变化,则更能证明杜甫作为中国诗歌正统代表的巨大影响。
二、“涉少陵之庭”写忧患之诗
钱钟书的诗学历程,《槐聚诗存·序》只说了启蒙阶段、自学清诗:“余童时从先伯父与先君读书,经、史、‘古文’而外,有《唐诗三百首》,心焉好之。独索冥行,渐解声律对偶,又发家藏清代名家诗集泛览焉。及毕业中学,居然自信成章,实则如鹦鹉猩猩之学人语,所谓‘不离鸟兽’者也。”其实,钱钟书先伯父、先君均不善诗甚至不会做诗,即使钱基博这样的大学者,也基本不做诗,以致送章士钊的应酬之作,要钱钟书捉刀。《唐诗三百首》原本是清代无锡人蘅塘退士编,辛亥之后,上海各类书局曾大量印行,无锡则是上海出版中心最核心的辐射圈内,市面上大量有各种版式的《唐诗三百首》。钱钟书天资聪颖,心好唐诗,苦读苦学,“渐解声律对偶”,无师自通。所以钱先生学诗,自唐切入,由唐入清,掌握了作诗诀窍,尤以近体为主。这篇《序》作于“大病”之后,写得过分简略。倒是钱先生中年一段话,说出了自己的诗学历程。
十九岁始学为韵语,好义山、仲则风华绮丽之体,为才子诗,全恃才华为之,曾刻一小册
子。其后游欧洲,涉少陵、遗山之庭,眷怀家国,所作亦往往似之。归国以来,一变旧格,炼意炼格,尤所经意。字字有出处而不尚运典,人遂以宋诗目我。实则予与古今诗家,初无偏嗜,所作亦与为同光体以入西江者迥异。倘于宋贤有几微之似,毋亦曰唯其有之耳。自谓于少陵、东野、柳州、东坡、荆公、山谷、简斋、遗山、仲则诸集,用力较劬(1984·《随笔》第4期, 吴忠匡《记钱钟书先生》)
父母教会我吴忠匡与钱钟书同事蓝田,搜集抄录过钱钟书的诗。吴是钱基博指导的助教,年龄与钱钟书相仿,常在一起聊天。他记录下这一段话,大体上与钱钟书创作、研究的经历都能合拍,可信度大。简而言之,在《唐诗三百首》启蒙后,他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才子诗,学习对象为李商隐、黄仲则。江南地区的老诗人——年龄略大于钱先生者,多数均知道钱钟书少年时代写过李商隐式的诗,如今这些少作均遗佚了。这一传说,大体上符合钱先生的自述。第二,学习杜甫,写忧国忧民之诗(详见下)。学习对象为杜甫、元好问。正好,其时之国,正受日本侵略者蹂躏,诗人在欧洲“眷怀家国,所作亦往往似之”。第三,写宋诗。学习对象以黄庭坚为主。钱钟书对《山谷内外集》下过苦功夫,《谈艺录》留下大量记录。由于黄庭坚是东坡门生,故这一阶段对东坡诗也钻研更深。第四,以宋诗为功底,泛览百家,自成一家。《谈艺录》云“唐诗多以半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
见胜”,从《槐聚诗存》总体风貌来看,钱先生诗作受宋诗影响更大些。“人遂以宋诗目我”,众人眼光没有看偏;钱先生自己也承认更像“宋贤”;后来郑振铎因此借调他到文学所编《宋诗选注》;等等,这些与此有关。当然,像钱先生这样的大才,他有极强的理解力、记忆力,能融汇百家,自成一家,也不难。只是由于种种原因,1949年后,他极少写诗。诗歌的成就远比不上学术、小说、散文。
应该指出,在上述四个阶段中影响钱钟书诗学观的中国古典诗人中,李商隐、王安石、黄庭坚、元好问等都是深受杜甫影响的诗人。即如李商隐,虽是“风华绮丽”的艳情大家,但他是被王安石推许为学习杜甫登堂入室的人物。所以即便是学习李商隐,实际也与“涉少陵之庭”有关。
钱钟书的照相机式的记忆力,帮助他作出了实事求是的结论:中国诗的正统代表是杜甫。没有纵观全局的眼光,没有客观公正的态度,就不敢作出这种结论。近些年来的学者,总爱把自己的研究对象用高倍放大镜放大,拔高,以显示自己研究的重要性。对具有这种胸襟的人而言,往往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无法接受客观存在的事实。或者在貌似辩证的幌子下,这也重要,那也重要,却实际上在否定主次。对这些学者而言,钱先生《中国诗与中国画》是尤为重要的论文。
爪形手
钱先生“涉少陵之庭”,写“眷怀家国”之诗,这在《槐聚诗存》中例证很多。诗人在英国的牛津公园,在法国的塞纳河畔,眼睛都注视着多灾多难的故国。现据《槐聚诗存》顺序,选录几例如下:
1936·《新岁感怀适闻故都寇氛》:上海电视大学浦东分校
海国新年雾雨凄,茫茫愁绝失端倪。
直须今昨分生死,自有悲欢异笑啼。
无恙别来春似旧,其亡归去梦都迷。
萦青积翠西山道,与汝何时得共携。
海国雾雨,指雾中伦敦。“茫茫愁绝”者,钱钟书与杨绛;“西山”指无锡城西的风景区惠山;“汝”指杨绛。题中“寇”即日寇,全诗都因此字而发。
1936·《牛津春事》之一:
不见花须柳眼,未闻语燕啼莺。
开户濛濛细雨,故园何日清明。
牛津多雾,故乡无锡又不多雾,诗人为何盼“清明”,自然与面临战争有关。
1937·《读杜诗》:
何处南山许傍边,茫茫欲问亦无天。
输渠托命长熸者,犹有桑麻杜曲田。
漫将填壑怨儒冠,无事残年得饱餐。
饿死万方今一概,杖藜何处过苏端!
1938·《哀望》:
白骨堆山满白城,败亡鬼哭亦吞声。
熟知重死胜轻死,纵卜他生惜此生。
身即化灰尚赍恨,天为积气本无情。
艾芝玉石归同尽,哀望江南赋不成。
陈宜国此诗写日军残暴,遣词造句全从杜诗学来。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08:18:4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11895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先生   中国   传统   研究   事实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