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语与汉语谚语的语言特点及互译方法

035
文艺评论
俄语与汉语谚语
语言特点及互译方法
白 烨
(新疆特变电工集团有限公司 新疆乌鲁木齐 831100)摘 要:谚语是指广泛流传于民间的言简意赅的短语,大多反映的是劳动人民的生活实践经验,而且一般是经过口头传下来的。各民族的谚语有相似之处,但也各具特。因此,谚语的翻译工作就显得十分重要,既保持原文的风貌和思想,又能使译文在形式、内容及内涵上都与原文和谐统一。
关键词:谚语;俄语;汉语;翻译
谚语内容涉及范围极广,有的是农用谚语,如“清明前后,栽瓜种豆”;有的是事理谚语,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有的属于生活上各方面的常识谚语,如“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等,类别繁多,数不胜数。
俄语和汉语中都有大量的谚语,他们都具有谚语所具备的特点,即口语性强、言简意赅、内容极广、通俗易懂,形式基本都为一两个短句。恰当地运用谚语可使语言活泼风趣,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基于谚语较强的口语性,不同文化背景就会衍生出具有不用文化内涵的谚语。因此,在翻译中俄谚语时,就要充分考虑不同文化背景和文化内涵,正确理解谚语所表达的意思、内涵及精神,尽量使原文在译文中到对应的谚语,从而使读者能完全理解和接受。
俄语和汉语谚语的来源及语言特点古今贤文及历史典故
汉语中古今贤文以有韵的谚语和文献佳句选编而成,其内容十分广泛,从礼仪道德、典章制度到风物典故、天文地理,几乎无所不含,且语句通顺易懂。其中一些谚语反映了汉民族千百年来形成的勤劳朴实、吃苦耐劳的优良传统,成为宝贵的精神财富。此类谚语常来源于历史事件、历史典故、神话传说故事等,有些谚语在形式上还带有文言词语。如:“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等。
俄语中有些谚语来源于俄罗斯民俗作品、英雄赞歌、童话、谜语以及重大的历史事件等,如:“Беда не проходит одна”(祸不单行),“Кому много дано, с того много и спросится”(能者多劳),“Незванный гость хуже татарина”(不速之客)等。
生产实践及风俗习惯
网球大师大量的谚语都是广大的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观察、总结出的经验,涉及农业、气象、卫生、社交等方面,反映出了劳动
化的原貌。
其次,另一种方法是对于具有深厚文化渊源的术语,作者提出音译加标注的建议。如下面的例子所示。
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 第五十章)(作者译本:)
“There is no more place for the SI① to thrust its horn, nor the place for the tiger to fix its claws.”保护蔬菜
Note: ① The character "兕" is pronounced as "si" in Mandarin, a kind of animal in ancient Chinese legend. The record of this animal (兕)could be found in another Chinese classic Shan Hai Ching in which this animal was described as following:兕在舜东,湘水南,其状如牛,苍黑,角,(Anonymity baike.baidu/view264084.htm) The sentence means that the animal Si lives in the east of the Emperor Shun's grave and south of the River Xiang. The animal SI, having only one horn, was born with the appearance similar to cattle, with the color of lividity.
汉字“兕”的翻译可以翻译成SI,另附上这个汉字背后的传说。因此,目标读者的理解可以接近中国古
代的文化信息和传奇故事的“兕”。
简而言之,弥补翻译过程中的文化缺失,需要译者在源语文本和目的语文本之间保持平衡。在作者看来,翻译《道德经》文化负载词时,译者可采用的补偿方法有加注释(或增译)的异化法和对有深厚文化渊源的词语加注释法。
参考文献
[1]Baker, Mona. In Other Word: A Coursebook on Translation.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2]Baker, Mona. Routledge Encyclopedia of Translation Studies.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4.
[3]Legge, James. Tao Te Ching. New York: Dover Publications Inc, 1997.
[4]Legge, James. The Sacred Books of the East. London: Oxford at the Clarendon Press, 1891.
[5]Nida, Eugene A. 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on.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1993.
如何当好一把手
[6]Nida, Eugene A. Language and Culture: Contexts in Translating.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置换贴图
[7]Nida, Eugene A. 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on. London: E. J. Brill, 1964.
[8]Nida, Eugene A. & Taber, C. R.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 Leiden: E. J. Brill, 1969.
[9]Nida, Eugene A. & Taber, Charles R.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4.
[10]Waley, Arthur.. Tao Te Ching.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1999
[11]Lin Yutang. The Wisdom of Laotse.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9.
[12]王平.论中国传统思想模式对古代小说的影响[J] 东岳论丛,1994(05) .
文艺评论
人民的聪明才智,为后代子孙的生活、工作都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此类谚语语言简练、通俗易懂,如:
“春雷响,万物长”“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医生开药方”“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等。
产生于生产实践和风俗习惯的俄罗斯谚语数量非常多,这些谚语往往带有浓厚的民族特和地方特,如果没有俄罗斯民族文化背景知识怕是很难理解其中表达的真正含义。如:“В Тулу со своим самоваром не ездят”(多此一举),图拉是俄罗斯著名的手工业城市,以生产茶炊出名,所以根据此地名的文化背景,我们就知道其含义为“多此一举”了。再如“Далеко кулику до петрова дня”(相差甚远),这句话直译为“鹬离圣彼得节还很远”,这其实指的是雄鹬从初春到彼得节一直忙碌着照顾雌鹬,只有到了彼得节,小鹬长大了雄鹬才可以休息,所以这句话的含义就是“相差甚远”。
宗教信仰
宗教信仰是人类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每种宗教都具有独特的产生背景、思想文化内涵以及特点。在中国信奉人数最多的是佛教,因此就产生了很多与佛教相关的谚语。如:“闲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借花献佛”等。
俄罗斯绝大多数国民信奉东正教,可见东正教对于俄罗斯人民的日常生产生活的影响极大。在此背景下必然会产生许多与宗教相关的谚语,如:“Близ царя — близ смерти”(伴君如伴虎),“Человек предполагает, а бог располагает”(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等。
俄汉谚语互译的方法及技巧
俄语和汉语分属不同的语系,有着迥然不同的文化背景,因此在涉及俄汉古诗文、谚语、文艺作品等领域的互译时,译者必须充分考虑不同语言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宗教等背景,才能正确理解并且翻译出易于读者明白的译作。美国著名语言学家、翻译理论家尤金·耐达说:“所谓翻译,是在译语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的信息,首先是意义,其次是文体。”由此可见,耐达突出了翻译中“内容为主、形式为次”的思想。我国著名的翻译家严复早就提出了“信、达、雅”三字翻译标准。因此,翻译注重的是文字形式背后的意义和思想,而不是单纯的直接翻译字面意思,尤其在涉及古诗文、文学作品、谚语等文体翻译时,需要更加注重结合不同语言的背景进行翻译。综上所述,俄语和汉语谚语的互译应遵循以下方法和技巧:
对译法
通过对比不用文化背景下的谚语我们可以发现,虽然两种语言有着不同的语言体系和文化背景,但是俄汉谚语有很多相似甚至共性的地方。有一些谚语内容、形式、意义一致,可以采取对译的方式。如:“百闻不如一见”— Лучше один раз увидеть, чем сто раз услышать;“一个巴掌拍不响”— Одной рукой в ладоши не хлопнеш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не делай другим того, чего себе не желаешь等等。
套用法
不同的民族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历史背景、生产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等等,所以当两种语言的谚语内容和形式一致,意义和修辞彩相同或基本相同,这时可以用译语中相似的意象或比喻来代替原语的表达方式。如:“针尖对麦芒”— Нашла коса на камень(镰刀对石头);“一山不容二虎”— В одной берлоге два медведя не уживутся(一穴不容二熊);“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Возле пылу постой—раскраснеешься, возле сажи— замараешься(挨着火焰满脸红,挨着烟油浑身黑)等等。
意译法
俄汉语中还存在一些含义相同、意象不同的谚语,这些谚语字面意思可以理解,但是如果直译就会显得晦涩难懂,不符合译语的表达方式。这类谚语往往采用意译法,即表达形式与原文不同,但是表达的思想内容与原文一致。如:Счастье с бессчастьем на одних санях ездят”(幸福与不幸同乘一辆雪橇)译为“福祸相随”;“Хорош на девке шелк, да худой в ней толк”(姑娘身穿绫罗绸缎,脑子里确是一团浆糊)译为“绣花枕头一肚子草”;“Лучше умереть орлом, чем жить зайцем”(宁愿像鹰那样死去,不愿像兔子那样活着)译为“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或“宁愿站着死,不愿跪着生”。
dasein
注释法
在俄汉谚语的翻译过程中,有些谚语按照字面意思直接翻译成汉语不会产生任何语义上的歧义和误解,但是却会因不理解其中的历史、文化等而造成应用的错误,对于此类谚语的翻译,可以采用添加注释的方式来表达。这种通过添加解释的信息来实现谚语的语义和接受对等,并且尽量保持形式和风格对等的翻译方法叫做注释法。如:“Девица в терему, что яблоко в раю”直译为“闺阁里的姑娘,就像天堂里的苹果”,按照字面意思直接翻译出来的译文并没有语义错误,也符合汉语的表达方式。但是这句谚语表达的思想是形容事物的珍贵,不易得到,所以为更加便于读者理解,在翻译时可以在末尾加上注解,即译为“闺阁里的姑娘,就像天堂里的苹果——不易得到”。再比如:“Чем быть султаном в стране чужой, лучше подметкой на земле родной”直译为“与其成为别国的苏丹,不如成为祖国的平民”。如果没有相关文化背景的读者对于此译文可能会有疑惑,“苏丹”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其实,“苏丹”是伊斯兰国家对君主的称呼。所以,最好的译文就是加入注释,即译为“与其成为别国的苏丹,不如成为祖国的平民(注:“苏丹”是伊斯兰国家对君主的称呼)”。
俄语和汉语的谚语极其丰富,涉及的领域也十分广泛,在翻译的过程中不仅需要结合以上几种翻译方法,还需要译者具备扎实的语言基本功以及丰富的文化历史知识,甚至熟知两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宗教等,这样才能正确理解并且翻译出易于读者明白的译文。
nc4400参考文献
[1]肖兰.浅谈西班牙语和汉语谚语的语言特点及互译方法[J].天津市财贸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13(1):60-61.
[2]王艳君.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俄语谚语及俗语的汉译方法[D].西安外国语大学,2019.6.
[3]译酷俄语.俄语谚语大全[Z].俄语谚语大全 - 百度文库 (baidu. com),2016.3.
036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07:09:3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11819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谚语   翻译   文化   语言   思想   历史   方法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