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视角下我国省域副中心城市发展研究—以湖北宜昌市为例

城市视角下我国省域副中心城市发展研究—以湖北宜昌市为例
李春香
【摘 要】城市的发展已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副中心城市的主要功能就是弥补中心城市的经济辐射的缺失,发挥其经济势能辐射周边带动区域经济发展.从本世纪初我国一些省域明确提出培育省城副中心城市,以湖北省宜昌市为例,必须加快宜荆荆城市建设,只有建成城市,形成城市中的首位城市,宜昌的省域副中心城市地位才能真正确立.
中小学电脑报
【期刊名称】《湖北社会科学》
【年(卷),期】2012(000)001
【总页数】3页(P50-52)
【关键词】省域副中心;城市;发展条件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作 者】李春香
【作者单位】湖北省社会科学院长江所,湖北武汉430077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F127(263)
(一)省域副中心城市理论来源。
“省域副中心城市”的思想源头可以追溯于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塔勒1933年完成的《德国南部中心地原理》中的中心地理论,以及杜能1826年的《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中的区位理论思想。中心地和区位理论是对农业区位理论的发展,其主要思想是:一个区域经济体系中大致三个“低等级的区域”组成一个“高等级的区域”单位,区域中心的规模同其数量成反比。具体到一省内,一个中心城市向周边区域提供服务的理想空间形态是圆,受限于其半径有效性,经济辐射范围有力所不能及之处,就需要中心城市以外在该区域有一个承接中心城市经济资源,起到连接、纽带作用并辐射周边地区的副中心城市来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省域副中心城市可以理解为对应上述所说的“低等级区域”,省域中心城市则对应的是“高等级区域”。副中心城市的主要功能就是弥补中心城市的经济辐射的缺失,发挥其经济势能辐射周边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我国省域经济大多表现为省会城市以及以省会城市为中心的城市圈优先快速发展,而其他城市发展相对落后的特点,湖北省在这一点上表现尤为突出。2003年9月出台的《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城镇建设工作的决定》,提出要加快省域副中心城市宜昌和襄樊的发展。在湖北省率先明确提出“省域副中心城市”概念并被决策部门采纳以后,国内许多城市也相继在城市总体规划或城市发展战略中明确定位其省域副中心城市。如浙江省温州市、江苏省苏州市、河南省洛阳市、四川省绵阳市、广东省湛江市、广西省柳州市、湖南省岳阳市、江西省九江市和山西省晋中市等。
(二)城市是省域副中心城市发展必备条件。
在世界范围内,城市集发展的势头方兴未艾。在中国,城市已经成为新时期国家发展战略空间组织的基本形式。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把城市作为推进城市化的主体形态”,“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以大城市为依托,以中小城市为重点,逐步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在全国范围内,一批城市正成为参与区域经济竞争的重要地域单元。
在区域经济集合发展的现代经济中,省域副中心城市发展的必备条件除了具有较强的经济实力、一定的人口规模以及适当的距离,具有一定的辐射实力、潜力和有效的辐射范围外,
还需具备发展的载体与网络,具有自己的经济腹地和便利的经济网络,即周边有相应的城市,并与之有密切的经济、文化、物流联系。不建设周边城市,省域副中心城市仍然只能算是地区性城市,其影响范围仅限于本市行政区域内。集式的城市发展放大了城市特别是省域副中心城市的集聚与辐射效应,将城市各城市发展的潜在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促进了产业分工与协作,推动了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将省域副中心城市的发展转化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从省域副中心城市发展的实践来看,大部分省域副中心城市的发展都集合在特定的城市中,或为双核之一,如青岛、大连、洛阳为山东半岛城市、辽中南城市、中原城市的双核之一,或为城市的次级中心,如绵阳、岳阳、九江、晋中等,或本身即为城市的核心,如苏州、温州为苏锡常都市圈、温台城市的核心城市。
自2003年9月湖北省委省政府正式对外明确 “加快省域副中心城市襄樊和宜昌的发展”以来,宜昌市抓住机遇,加快发展,2008年实现GDP过千亿,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但在省内经济发展中的表现并不突出,尤其是与武汉市相比呈现出逐年落后的趋势。2010年,宜昌GDP占全省的比重为9.7%,仅相当于武汉市的1/4,比2004年GDP与武汉市的比值3/10有所下降,主副中心之间的发展非常不平衡。
宜荆荆城市涉及宜昌、荆州、荆门三市的26个县(市、区),土地面积4.75万平方公里,人口1262.5万人,分别占全省的25.6%、22.2%。2010年“宜荆荆”城市被正式写入湖北省政府工作报告。湖北省“十二五”规划纲要也明确提出:在未来五年,要做大“宜荆荆”城市,支持作为两个省域副中心城市之一的宜昌扩大规模,完善功能,增强区域辐射力和竞争力,发展成为宜荆荆城市的核心城市。目前,从整体上看宜荆荆整体实力还较弱。2010年城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114亿元,仅为武汉城市圈的9539亿元的近1/3。尽管宜荆荆城市已经提出,但区域合作的机制尚未形成。
蜜桃片宜昌市、苏州市分别为湖北、江苏的省域副中心城市,且两者都为各自所在城市宜荆荆城市、苏锡常都市圈的首位城市,具有一定可比性。
(一)经济发展比较。
从表1、图1可以看出,与苏州及苏锡常都市圈相比,宜昌及宜荆荆城市不仅经济总量较小,差距明显,而且差距呈加大趋势。2010年,宜昌市及宜荆荆城市GDP分别为1547.3亿元、3114.47亿元,与苏州及苏锡常相比,仅相当于后者的1/5不到,GDP占全省的比重比后者低12.6、24.1个百分点;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仅相当于苏州及苏锡常的1/10不到;
进出口总额仅相当于后者的1/100左右。从2004年到2008年宜昌GDP与苏州GDP相比一直处于下降趋势,2009年以后稍有上升也低于2004年的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也说明苏州及其依托的发展载体苏锡常都市圈经济更具活力。
从表2三次产业结构和城市化率可以看出,苏州及苏锡常都市圈经济发展已步入工业化后期、城市化发展的成熟阶段,第一产业的比重较小,仅为1.7%、2.0%,第三产业发展迅速,比值为40.6%、41.2%,比宜昌及宜荆荆城市分别高出9.5、10.5个百分点;宜昌及宜荆荆城市还处于工业化中期、城市化加速发展阶段,尽管宜昌市正处于发展的有利阶段,“十一五”期间GDP年均增长率达到14.6,但与苏州差距不大,仅比其高出0.7个百分点。后者第三产业中旅游业发展依然滞后,旅游收入占GDP的比重仅为前者的1/2左右,旅游资源优势没有充分发挥,工业大型企业依然不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分别比前者低11、13个百分点。
(二)中心城市功能比较。
倍美力软膏
从城市首位城市的首位度来看,2010年,宜昌市无论人口首位度(1.22)还是经济首位度(2.63)都高于同期苏州的水平(1.15、1.23),但是作为首位城市,两者人口首位度
都远小于合理比值2。另外,从国际通行的城市首位度理论区域最大的中心城市人口不低于整个区域的1/10、GDP比重不低于整个区域30%来看,宜昌市市区人口、GDP分别占宜荆荆城市11.1%、25.2%,苏州市区人口、GDP占苏锡常都市圈的比重为19%、20.2%,两者GDP所占的比重与区域首位城市标准都有一定的差距。事实上,尽管苏锡常都市圈经济总量很大,但核心城市所占比重不高,属于均衡型多中心城市。2002年苏锡常都市圈规划正式实施时,苏州市区无论GDP还是人口规模都少于无锡。随着都市圈规划推进,苏州市在整个都市圈的比重稳步上升。从2005年苏州市市区GDP开始超过无锡,从2008年苏州市区人口开始超过无锡,以后缓慢上升。
从城市中心城市所占的比重来看,两城市中心城市所占比重不高。以苏州最为明显,2009年苏州市区GDP占全市的比重仅为40.6%。2008年苏州全市GDP在全国城市中排名第5位,而市区GDP在全国排名第13位,无锡与之情况相似。与之相比,宜昌市的情况稍好,2010年,市区GDP占全市的比重达到50.7%,但是荆州市市区在全市的比重仅为35.6%。
值得注意的是,在苏锡常都市圈的发展中,核心城市苏州市市区和市域县域经济都获得较
快发展,实现了“双轮驱动”。不仅苏州市区在整个都市圈的经济比重逐步上升,比重从2002年的16.4%提高到2010年的20.2%,而且苏州市在整个都市圈的经济总量中比重上升更快,从2002年的46.8%上升到2010年的51.2%,高于前者。
中国公共卫生管理(三)区域一体化比较。
注塑工艺宜昌、荆州和荆门约呈等边三角形分布,相互间距离不到100公里,目前,三市之间既有汉宜、襄荆、荆宜三条高速公路相通,又有焦枝、荆沙、长江黄金水道和正在建设的沿江铁路、“引江济江”工程相连,宜荆荆电网也已成型。另外,市场建设和管理、社会事业发展等方面的合作也已起步,如建立了宜荆荆城市媒体联盟、宜荆荆图书馆联盟等组织。但实质性的合作还未起步,区域经济一体化进展仍然非常缓慢。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12:41:5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11726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城市   中心   发展   城市群   经济   区域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