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水入侵的灾情评估和预防措施

海⽔⼊侵的灾情评估和预防措施
§13.1海⽔⼊侵的灾情评估和预防措施
⼀、海⽔⼊侵的概念及产⽣原因
海⽔⼊侵(海⽔倒灌)是指海滨地区因过量抽取地下⽔,导致海⽔(或地下咸⽔)和地下淡⽔的天然平衡条件被破坏,从⽽引起海⽔向⼤陆含⽔层推移的⼀种有害⽔⽂地质作⽤,也就是由于陆地地下淡⽔⽔位下降⽽引起的海⽔直接侵染淡⽔层的⾃然现象。有时风暴潮或⼤涌潮覆盖陆域,也称之为海⽔⼊侵。
海⽔⼊侵灾害是指由于⾃然或⼈为原因,海滨地区⽔动⼒条件发⽣变化,使海滨地区含⽔层中的淡⽔与海⽔之间的平衡状态遭到破坏,导致海⽔或与海⽔有⽔⼒联系的⾼矿化地下咸⽔沿含⽔层向陆地⽅向扩侵,影响⼊侵带内⼈、畜⽣活和⼯、农业⽣产就地⽤⽔,使淡⽔资源遇到破坏的现象或过程。
滨海含⽔层在海岸线处与海⽔接触,在⾃然状态下,地下⽔补给海洋。在很多临近海洋的地区,随着对地下⽔需求量的⽇益增多,滨海含⽔层已成为重要的⽔源。地下⽔的开采,使得地下⽔对海洋的补给量⽇趋减少。当滨海含⽔层的抽⽔量超过补给量时,海岸附近地下⽔位下降,海⽔进⼊滨海含⽔层,并逐步向内陆推进,直⾄达到新的平衡为⽌。海⽔⼊侵对社会经济、环境和⼈民⽣活都能产⽣重⼤影响,已引起⼈们⼴泛地关注。
早在1855年就有关于伦敦海⽔⼊侵问题的报导,德国、荷兰和⽇本等国也都有类似的报导。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也出现了零星的海⽔⼊侵,进⼊80年代中期,⼊侵范围逐渐扩⼤,情况⽇益严重。⽬前⽐较严重的地区有河北秦皇岛、辽宁⼤连、⼭东莱州、浙江宁波等地。
淡⽔和海⽔都是可溶混流体,它们之间的接触带是由于⽔动⼒弥散作⽤⽽形成的过渡带。在这个过渡带中,混合⽔的密度由淡⽔逐渐变化为海⽔密度。过渡带的宽度随地质条件和⽔动⼒条件⽽异。在某些条件下,过渡带的宽度相对于含⽔层的厚度⽐较⼩时,可以近似地把它看成不相溶混的两种流体的突变界⾯。如沿以⾊列海岸带的观测资料表明,这种突变界⾯的假定是合理的,但较宽的过渡带也是存在的。如⼭东莱州的观测资料表明,界⾯平缓不清晰,界⾯附近浓度变化缓慢,甚⾄有起伏。对于过渡带很宽的情况,突变界⾯的假设就不合适了,这时需⽤⽔动⼒弥散理论来研究过渡带发⽣、发展和运动情况。
近年来对⼭东龙⼝-莱州地区海⽔⼊侵的研究表明[薛禹等,1992],造成海⽔⼊侵的主要原因是过量开采地下⽔。当淡⽔的开采量超过其补给量时,截断了原先向海洋排泄的淡⽔流,降低了海岸附近的地下⽔位,导致咸⽔模楔体向陆地推进,直⾄达到新的平衡。因⽽,海⽔⼊侵与抽⽔量⼤⼩、抽⽔井的分布及地下⽔开采利⽤⽅式有密切关系。⽤⽔量偏⼤、地下⽔补给量偏⼩将造成地下⽔位⼤幅度下降,出现⼤⾯积地下⽔位低于海平⾯的负值区,海⽔⼊侵则沿着负值区发展。海⽔⼊侵的分布与强抽⽔中⼼的位置有关,咸淡⽔界⾯沿海岸线逐渐向抽⽔中⼼移动,⼊侵带宽度逐渐增⼤,直⾄抽⽔中⼼
为⽌。如强抽⽔中⼼向陆地⽅向移动,海⽔⼊侵将继续向前推进,直⾄形成新的平衡。海⽔⼊侵⽅式,依据咸淡⽔接触关系的⼏何形态主要有⾯状⼊侵体、带状⼊侵体、管状⼊侵体、⾆状⼊侵体和锥状⼊侵体等。
在第四纪松散沉积的透⽔性⽐较均匀的含⽔层中,海⽔⼊侵可呈“⾯状”推进。沿古河道
岩层导⽔性好,是海⽔⼊侵的有利途径,形成沿古河道深⼊的“带状”⼊侵。在基岩区的断裂带和岩溶发育带,海⽔⼊侵可呈“管状”⼊侵。咸淡⽔界⾯的形状与抽⽔井的分布和管理运⽤⽅式有关。在抽⽔量⼤、流量相对稳定的抽⽔井的集中地段,咸淡⽔⾯较清晰陡峻;在抽⽔井分散、单井抽⽔量⼩、抽⽔相对不稳定的地段,咸淡⽔界⾯平缓,不够清晰。以上第⼀种情况多出现在⼯业⽤⽔集中区和供⽔⽔源地的附近,第⼆种情况多出现在农业⽤⽔区。在上述类似地区,限制地下⽔开采是控制海⽔⼊侵的基本途径。
海⽔⼊侵发⽣主要原因除了⼈为因素影响之外,特定的⾃然环境引发影响也不能忽视。经调查分析,通常发⽣海⽔⼊侵的原因有下列因素构成:⼈为因素、⽓候因素、地质因素、地理环境因素。
⼈为因素包括超采地下⽔、上游蓄⽔、盐⽥扩建、陆地海产养殖等。⽽地质条件决定了海⽔⼊侵的⽅式、类型和发⽣强度。其内容包括地层结构、构造发育程度、地质历史事件影响等。
另外,还有⽓候原因,如⼲旱、风暴潮等此外还有地理环境因素。⾃然灾害的类型及强度与其所处地理环境相关,即使同⼀类型的⾃然灾害由于地理环境差异的影响其强度也具有很⼤差异,如河流短坡降⼤、滨海低地⾯积⼤的地区容易发⽣海⽔⼊侵等。
⼆、海⽔⼊侵调查
海⽔⼊侵勘查⽬的是通过对海⽔⼊侵状况、发展趋势和海⽔⼊侵对环境的影响等进⾏勘查和观测,认识海⽔⼊侵灾害及其形成规律,为海⽔⼊侵的防治提供基础地质资料。
勘查⼯作应遵循的⼀般原则是,海⽔⼊侵具有隐蔽性、且影响海⽔⼊侵的因素很多,单⼀的⽅法勘查研究海⽔⼊侵⼀般难以奏效,因此必须⽤综合⽅法;以先进理论为指导、以地质观察研究为基础,不断提⾼海⽔⼊侵的研究程度和质量;充分合理地利⽤区内已有的资料。
勘察内容包括海⽔⼊侵灾情,海⽔⼊侵的环境背景、形成条件和影响因素,海⽔⼊侵特征、成因和规律,海⽔⼊侵的发展及其
routemap
危害性预测,海⽔⼊侵的防治对策。
(⼀)区域环境地质条件和⽔环境特征勘查
1. 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和地貌特征及主要矿产(包括矿泉⽔资源)
查清地层、构造的分布和性质,注意张扭性断裂构造,其破碎带发育,含⽔性能好,易于地下⽔富集,如与海⽔有直接联系,易形成海⽔⼊侵的通道。查明⼯作区地貌类型、海岸地貌和地⾯⾼程。
2. 含⽔层的岩性、结构、厚度和富⽔性:查清含⽔层的岩性和结构,含⽔层厚度、含⽔层透⽔性及渗透系数。对于碳酸盐岩地层,要说明其含⽔层的不均匀性和成层发育的特点。
3. 隔⽔层岩性、结构与厚度。
4. 地下⽔类型,补给、径流和排泄条件。
5. 地下⽔位、⽔质和⽔温特征。
6. 海湾与近岸沉积
查清海湾特征和近岸沉积岩性和沉积构造。砂质海湾是海⽔⼊侵的良好通道,也是古海⽔滞存的有利场所,内陆⼀侧易发⽣严重的海⽔⼊侵。碳酸盐岩海岸,海⽔可沿构造裂隙带或碳酸盐岩溶孔隙或溶洞⼊侵。
7. 地理环境演变
查清⽓候变迁阶段,海陆变迁历史。海进、海退时期以及古河道发育情况
8. 第四系松散沉积物
查清地层岩性特征、成因类型、沉积结构与分布规律。
颗粒较粗,透⽔性较强的沉积物,可成为海⽔⼊侵依托的介质,砂体(包括粉砂、细砂、粗砂和砾⽯)是发⽣海⽔⼊侵最为典型的物质。⽆论是层状的砂层还是带状砂带,都是诱导海⽔⼊侵的通道。砂层或砂带的物质颗粒越粗,透⽔性越强,越容易遭受海⽔的侵⼊。海相地层也是海⽔⼊侵易发的场所,海相地层(包括泻湖相沉积)通常与现代海⽔保持⽐较密切的⽔⼒联系,即使没有保持⽔⼒联系,往往也可能滞留、封存—部分古海⽔,从⽽成为新的侵染源。因此,砂层、海相地层和古河道砂带以及泻湖沉积层在时空上的分布,直接影响海⽔⼊侵的发⽣、发展和分布规律。
9. 地下卤⽔(矿化度>50g/L)
查清卤⽔分布特征、浓度和成因类型。
卤⽔⼊侵是古海⽔⼊侵的⼀种特殊类型。由于潜⽔卤⽔层与现代海洋有密切的⽔⼒联系,因此,能得到现今海⽔的顶托作⽤.。当陆地地下淡⽔⽔位下降时,地下卤⽔在海⽔顶托作⽤下,迅速沿含⽔层扩散、侵染淡⽔。
10. ⽔资源评价
地下⽔补给量调查,查明地下淡⽔补给条件的变化情况、尤其是补给量的减少和减少原因。进⾏勘查区⽔资源供需平衡分析和⽔资源综合评价。
(⼆)海⽔⼊侵灾害形成条件和影响因素调查
1. 地下⽔位降落漏⽃调查
在开采地下⽔历史较长、机井密度较⼤的城市,每1~2年要统测⼀次丰、枯⽔期⽔位,了解集中开采区地下⽔位降落漏⽃的规模和发展趋势。查明漏⽃中⼼的⽔位、漏⽃⾯积及形状。了解地下⽔位下降幅度和下降速度。
2. 地下⽔开采量调查
在机井开采量调查的基础上,应对集中开采区的代表性机井每1~2年进⾏⼀次丰、枯⽔期开采量调查。分析研究机井密度、⽔位下降幅度与机井开采量变化关系。查明地下⽔开采量的超采趋势。
3. ⽓候
查明⽓候⼲旱和风暴潮情况(风暴潮⼊侵陆地范围。
4. ⽔利⼯程
查明地表⽔系特征,主要河流开发状况和新⽔系格局
5. 陆地⽔化学特征
查明地表⽔化学特征和地下⽔化学特征。
6. ⽔质污染情况
查明地表⽔⽔质污染情况及排放量,查明地下⽔污染情况。
7. 海⽔养殖业对⽔质的影响
如果有盐场、海⽔养殖场等,应查明建场时间、⾯积(扩⼤⾯积)。
(三)海⽔⼊侵规模、特点、类型、成因和程度勘查要求
1. 海⽔⼊侵范围
⼀般采⽤边界条件分析、⽔化学分析、钻探和物探资料分析等⼿段。主要依据是:(1)与海⽔有直接联系的埋藏砂层或碳酸盐岩裂隙带(构造),在空间分布上应具有连续性。区域
 低范围内氯离⼦含量都⼤于250 mg/L;对于海⽔⼊侵规模⼤的地区,视电阻率⼩于30 ·m
中国涂料论坛阻电性层在区域范围内
snake模型由海岸向陆地在整体上逐渐变化。查明海⽔⼊侵范围和⾯积(km2),纵向伸⼊内陆推进速度(m/a),氯离⼦含量及其变化。
2. 海⽔⼊侵的⽅式
海⽔⼊侵范围⽐较⼤时可⽤地层电性特征分析技术查明海⽔⼊侵⽅式。咸淡⽔接触关系的⼏何形态主要有⾯状⼊侵体、带状⼊侵体、管状⼊侵体体和锥状⼊侵体等。
3. 海⽔⼊侵成因
查明是⼈为原因,还是⾃然原因(地质原因、⽓候原因或地理环境因素),或其复合作⽤所形成。
4. 海⽔⼊侵通道
海⽔⼊侵通道,是指海⽔沿松散、破碎地层⼊侵淡⽔含⽔层之海⽔浓度最⼤的区带。依据Cl-含量和视电阻率数值变化,查明通道位置、通道数量、埋深和宽度。
5. 海⽔⼊侵程度
中国慈善总会(四)海⽔⼊侵灾害的灾情调查
主要调查直接经济损失、社会影响和对环境的破坏。
1. 危害对象
⼈⾝健康:查明是否有新地⽅病或原有地⽅病⼈数较明显增加,增加原因是否与⽔质有关。
⽣态环境和⽔环境:查明⾼⼤乔本、灌⽊、植物落退化情况,查明泉⽔、矿泉⽔源地情况。
⼯农业等国民经济情况:查明农作物减产情况,耕地退化情况;查明供⽔井报废数量及原因;查明⼯业企业新开辟⽔源地情况,⼯业设备寿命缩短情况及原因。
2. 危害区域
查明灾害影响的范围,按不同程度可适当分区。
3. 海⽔⼊侵灾害的损失评估
在全⾯调查统计资料的基础亡,采⽤现实成本逐项核算或其它办法确定直接经济损失对社会的影响及对周围环境的影响进⾏评估。
(五)海⽔⼊侵勘查技术要求
1. 遥感解译
主要⽤于海⽔⼊侵对较⼤范围环境影响的勘查和观测,例如海⽔⼊侵所造成的危害,某些社会经济状况等。
通过航⽚、卫⽚解译,要求判断下列问题:⼟地利⽤;植被、⼟壤和地表⽔的分布;地下⽔的时空变化,古河道的分布范围;地质构造基本轮廓;新构造形迹、裸露及隐伏的线性构造位置。
宜⽤1: 10 000~1:30 000航空像⽚。⽤不同的波段、时相获取不同内容的影像,最佳时相应该选择在不同作物或⼟地类型、光谱反射差异最⼤的季节。对多波段TM的不同组合⽅式进⾏线性构造和⼤河道影像判读,绘制TM影响线性构造解译图和古河道TM影像解译图。
2. 区域⽔⽂⼯程地质测绘
主要任务是查明海⽔⼊侵地区的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地质特征和类型以及矿产(卤⽔)资源。咸淡⽔层的空间分布范围,天然或开采条件下的补、径、排转化关系。海⽔⼊侵范围、特点及其危害。测绘范围除海⽔⼊侵范围外,可适当扩⼤到⽣态环境可能受海⽔⼊侵影响的地区。测绘图件⽐例尺⼀般为1:25 000 ~1: 10 000,特殊情况下,可适当地提⾼精度。
3. 地球物理勘探
主要查明以下问题:圈定海⽔⼊侵空间分布界线,圈定海⽔⼊侵通道,观测咸淡⽔界⾯运移规律,⼊侵区域地下⽔中Cl-浓度的变化趋势。
国内常⽤物探⽅法有电测井、井液电阻率、⽆线电波透视、地层电性特征分析等。应结合具体情况选⽤,以提⾼应⽤效果为原则。地层电性特征分析适⽤于⼤范围⽽钻孔密度⽐较⼩的地区。在第四纪地层厚度⼤、沉积分布⽐较均匀的地区,测出的曲线⽐较圆滑,使⽤量板法解释⽐较好;在第四纪地层⽐较薄、岩性变化⽐较⼤,特别是在基岩地区测出的曲线⼀般拐折多变,⽤拐点切线法或简易拐点切线法解释⽐较好。地球物理勘探精度⼀般应与⽔⽂地质测绘⽐例尺相适宜。
4. 钻探
对于城市,或范围不⼤且已有较多⽔⽂地质钻孔的地区,应尽量利⽤已有的钻孔,适当补充⼀些钻孔。在钻孔较少的地区布置新的钻孔时,要和观测⽹(点)综合考虑,钻孔尽量⼀孔多⽤。
钻探的主要任务是查明海⽔⼊侵体的空间分市及其空间变化规律,查明卤⽔体的空间分布形态,查明地下⽔Cl-浓度沿⽔平⽅向和垂直⽅向的变化规律,查明海⽔⼊侵通道的位置及延伸情况,各含⽔层分层采样进⾏⽔质分析。
勘探线的布置:分海⽔⼊侵和卤⽔⼊侵两种情况布置勘探线及钻孔。对于海⽔⼊侵,⼀般布置或垂直海岸线和垂直河流的勘探线;对于卤⽔⼊侵,在垂直⽅向上要按浅、中、深不同深度布置,平⾯上沿卤⽔体的纵轴和横轴布置。
钻孔深度的确定:⼀般有钱、中、深不同的深度以控制其变化。深钻⼀般应穿过⼊侵含⽔体或卤⽔体的底部。
5. 室内和野外测试
⽔质分析的主要任务是划分地下⽔化学类型,研究区域地球化学;研究区域Cl-含量、矿化度的特征;查明地下⽔污染物质成份和含量、污染源、污染途径和污染范围;研究地⽅病与海⽔⼊侵的关系;研究⽣态环境变化与海⽔⼊侵的关系。
野外测试的任务是野外现场实测海⽔⼊侵地区不同地点的⽔温和⽔的含盐度;为查明地下⽔开采与海⽔⼊侵的关系,可在抽⽔过程中定时测定Cl-含量的变化;⼯⼚、城镇、农灌区及其下游地下⽔已受污染或可能受到污染的地区,应分析与⼯⼚排污和使⽤农药、化肥有关的有毒物质和组分,同时,对有机污染的综合指标进⾏分析,并在同⼀孔中进⾏取样分析,
以了解污染发展趋势。样品采取及分折精度应执⾏《⽔样的采取、保存与送检规程》。
同位素分析⽤于鉴别地下⽔变咸的成因。分别在地下⽔、海⽔、卤⽔和⾬⽔中取样测试对⽐,⾬⽔、地下淡⽔各取1个样。
(六)动态监测
1. 动态监测的⽬的
动态监测主要⽤于海⽔⼊侵勘查阶段的观测以及治理后的效果观测,⽬的是为了揭⽰海⽔⼊侵的发展规律,查明地下⽔位和⽔质的时空变化规律,包括地下⽔位动态的年际变化,地下⽔位变化相关分析,地下⽔位与开采量、降⽔尾和蒸发量的关系,地下⽔质的时、空变化,地下⽔位动态与海⽔⼊侵相关规律分析。根据统计数据,分析地下⽔位负值区与海⽔⼊侵⾯积之间的关系。
2. 观测⽹的布置原则
观测⽹的布置应以较少观测点控制较⼤的⾯积,获得⼤量典型动态资料,具体布设应考虑:
(1)观测剖⾯原则上应垂直海岸线布置,辅助断⾯则应考虑查明边界条件的需要及垂直河流布量。例如:⼤致垂直于海岸线,穿过地下⽔⽔位负值区;如有河流穿过负⽔位区,则除沿剖⾯线外,还需布设垂直河流,穿过负⽔位区的剖⾯线,使三条剖⾯线上的测点在平⾏海岸线⽅向上也组成横剖⾯线;有卤⽔带的地区,要⼤致垂直于卤⽔带,并进⼊(⽔位负值)漏⽃区。
(2)控制不同类型的含⽔层(组),特别是有海⽔⼊侵危险的含⽔层。观测重点是主要供⽔⽬的层和已发⽣海⽔⼊侵的含⽔
层。
(3)控制地下⽔⽔位下降漏⽃区和海⽔⼊侵区。
(4)控制不同的⽔⽂地质单元。
(5)观测⽹的密度,⼀般不应超过省级⽹点和地区级⽹点的
(6)场地空旷,易于按设计要求布孔,少占耕地。
3. 观测孔的布置原则
为了确定咸淡⽔交界⾯的位置及其移动规律内,应按从界⾯起由密到疏的原则布置;过渡带内观测孔的数量和布置主要考虑数值模拟的需要。淡⽔区除考虑数值模拟需要外,还考虑界⾯移动速率,以保证在研究期间⾄少⼀组孔始终在淡⽔区内;为了有较⾼的观测精度井观测⽔位、浓度、密度等沿垂向的变化,不能⽤完整井,必须在差不多同⼀地点(孔距⼩于1m)⾄少布置三个不同孔深的观测孔,分别控制含⽔层的顶部、中部和底部(决定于含⽔层的厚度,如厚度超过20m,则应多于3个),过滤器长度尽量短(不超过0.5 m),并仔细⽌⽔。
如果在⼀个⼤⼝径井中设置不同深度的⼏个观测管来代替上述装置,则必须保证严格分层⽌⽔,以防⽌境内发⽣垂向⽔流(此时所得观测结果完全不代表含⽔层内的真实变化,因⽽毫⽆意义)。
单个观测孔不能⽤长过滤器,其长度应不⼤于0.5m,并仔细⽌⽔。安置深度在整个场区内可均匀地采⽤不同的值。
4. 地下⽔观测点的选择和建设
可以保持观测时间的连续性,作为⽔质观测的点应该是常年作⽤的⽣产井或泉。
观测孔的施⼯技术要求,必须符合⽔⽂地质钻探质量标准和有关规定。
每个观测孔必须建⽴卡⽚,作为永久档案资料。卡⽚内容包括:统⼀编号(代码)、原编号、观测点类别、位置、坐标、井位⽰意图、地层岩性柱与井结构图、观测⽬的层的起⽌深度、孔⼝安装、观测项⽬、建并⽇期、始测⽇期、观测记事、其他。
观测孔的安装、测量、清淤等按有关规定处理。
5. 地下⽔位观测过程中的技术要求及质量保证
地下⽔的观测项⽬是测量静⽔为埋藏深度与⾼程。
⽔位观测频率每5d定时观测1次。观测⽇期⼀般要求为逢五或⼗⽇。南⽅岩溶地区每3d观测1次,⽔位枯、丰两季加密⾄每天观测3次。
在1: 10 000地形图上进⾏观测点定位,求得观测点地⾯⾼程。Z在观测点上钉⼀⾼程桩,确定其⾼程值,以确定⽔位⾼程。
观测记录时,同时记录相关情况,如抽⽔、降⾬或灌溉等。
暗示教学法如⽤⾃记⽔位计⾃动监测,连续观测要求测量精度1mm,每5d⼿测校核1次。
每半年重测侧绳标记,防⽌测绳拉长引起的测量误差。
记录如需修改,必须⽤铅笔轻轻划去(保留原来记录清晰性),重新写上,不得涂抹或⽤橡⽪擦去。
声环境6. 地下⽔化学成分观测过程中的技术要求与质量保证
地下⽔化学成分观测项⽬包括⽔平和垂直⽅向的地下⽔化学成份,主要指标为Cl- 浓度、矿化度、总硬度和Br- 浓度。除在不同观测点上取样外,还应从不同深度取⽔样(如10m、30m、60m)。取样瓶需事先清洗3遍,⽤⽔泵抽取活⽔样,⽤抽取的⽔样把取样瓶再清洗3遍。取完样后⽴即把⽔样瓶密封,并贴上标签。取样点位置,取样时间和⽔样编号要在现场登记在取样本上。记录取样时的环境条件,
如抽⽔或降⾬等。⽔化学简分析每⽉—次,在两项⽔化学简分析取样之间取样单独测定C1-浓度,每半⽉测定⼀次。每次采⼀个重复样进⾏平等测试对⽐,钾、钠⼀般⽤差减法测试,每次对⼀个⽔样的钾、钠独⽴进⾏测试,并与差减法测试对⽐。
三、海⽔⼊侵的灾情评估
海⽔的密度为1.025g/cm3,淡⽔的密度为1g/cm3。所以含⽔层中的淡⽔经常“飘浮”在海⽔之上。海⽔和谈⽔是可以相混溶的,两者之间存在⼀个盐分浓度变化的过渡带。过渡带的地下⽔矿化度3.5g/L渐变到1.0g/L左右。
上世纪末本世纪初,Bado-Ghyben和Hemberg分别进⾏了欧洲滨海含⽔层内界⾯的研究,其⽬的在于确定界⾯的形状和位置与滨海区地下⽔各均衡要素之间的关系。对于相对静⽌的海⽔来说,淡⽔区可认为是按静⽔压强分布的,也可以⽤动⼒平衡代替静⼒平衡,但这时要假设⽔流运动是稳定的,在淡⽔区内⽔为⽔平运动(图13-1)。

本文发布于:2024-09-20 22:42:2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11647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观测   情况   地质   地层   构造   地区   影响   变化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