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戏曲艺术对赵树理小说文体的影响

文章编号:1003-0104(2004)03O3505
135L一塑型塑坚需舞蔫勰豳试论戏曲艺术时赵科理小说交体的影响
王力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苏南京210097)
摘要:赵乖时理的小说受益于民间文化,这是学界的共识。不过,人们在具体讨论他的小说创作时.往往对戏曲等传统文艺形式的熏陶作用作概述;深^分析上党地方戏曲是如何
影响渗透了赵树理小说创作,这样的研究至今极少。本文就是要从赵树理与戏曲的沫厚联
系为楔^点,通过对其小说文本的细致剖析,探索戏曲在文化m理和文体构成的各个层次上
对赵树理小说创作的复杂影响。
关键词:地方戏曲;赵树理;小说文体
中图分类号:J80:IZ074文献标识码:B
DiscussingtheinfluencethatChineseOpera
onZhaoShu—li’novelStyle
WANGli
众多回忆者和研究者均谈及赵树理对家乡戏曲卜党梆子的热爱和所表现出的娴熟技能;赵树理是解放区作家中为数极少的兼小说创作和戏曲改编、创作丁一身且两方面都取得显著成就者①;他的小说被改编成戏曲的数量之多、剧种之多,在一个世纪的中国作家中,不作第二人想;更重要的是,他一生的文学活动基本上是小说创作与地方戏曲改编和创作同步进行的。②这些事实都说明赵树理的小说创作和戏曲存在着十分密切的内在关系。众多研究者在考察赵树埋的小说时,电不约而同地发现了古代小说和地方戏曲的深刻影响,但往往或把这一重要的文体特征归人大众化、通俗化创作的层面讨论,或强调“评书”和古代白话小说对他的影响;对于地方戏曲在其小说文体构成中的深刻影响,则往往概述之,因此忽略了一个明显的问题:赵树理的小说被广泛接受并且产生巨大反响,乃至成为“方向”,与当时各解放区的戏剧活动轰轰烈烈、观者如潮,难道是平行的两道路轨,没有什么内在的关联?
赵树理的很多小说里人物活动涉及庙会唱戏或“正月扮故事”、自乐班、梆子戏等社会背景——由此町见地方戏曲已经成为赵树理和他笔下的人物生活中的重要内容,有意无意地流溢于小说叙述之中。山西上党梆子的剧日特点是宋代以后的故事多,忠臣良将戏多,叙事一般具有情节结构和象征结构的列应性。显在的情节往往是忠臣良将(好人)被奸人构陷或昏君冤屈,流亡或避匿,最后昭雪;从象征
的层而上看,可以归结为真相(社会正义)南被遮蔽到彰显的变化,而这一象征几乎笼罩了所有的中吲古代小说和戏曲,因此是传统审美文化心理的普遍诉求。有论者指出赵树理的小说有一种“清官”意识,@自然可以到多方面的源头,但是和他本人长期受戏曲熏陶的文化心理也应该不无关系。
从地方戏曲的角度考察赵树理的小说,我们必然也只能从他常常道及的上党梆子的基本特征和艺术独特性入手。通过对赵树理小说的细致剖析,可m发现其小说文体在多个方面的特征,与上党地方戏曲有着明显的借鉴关系,即:人物形象塑造“类型化的性格化”,情节结构的场景化,韵散结台的叙述方式。
人物塑造“类型化的·眭格化”
在塑造人物形象时,赵树理常常采用“类型化的
①赳树理不仅创作了《万象楼》、《十里,占》、《焦裕禄》等戏曲,而且改编山西上党梆子的传统剧目《三关排宴》井』“演出咀后都认为是好戒”。参见《赵树理文集》第3卷、第4卷P1765,工人出版社,1980年版。
@参见复旦大学中文系编《中国当代文学研究资料·赵树理专集》P513—525,福建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参见朱庆华《赵树理/1、说的“清官”情结》,《山西师大学报》2000年1期。
黼意蔫器羔鬻笋型堕堕—一136
性格化”方法,以冲突的审美效应来冲淡、消解伦理教化内涵可能带来的生硬板滞。今天的研究者大都认为《小二黑结婚》中的人物形象塑造的不足之处在丁主要人物小芹和小二黑成了“观念的传声筒”,而次要人物两个神自II却很有个性。单纯从小说批评的角度讲,这种观点是正确的,不过如果联系思考上党榔子特有的脸谱传统和当时接受者对戏曲叙事的特殊要求,就会发现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不仅仪是作者【Jf应当吲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结果,还有其更为深刻的市美发生学基础。
上党梆子形成于明术清初,剧目以封神榜、三国戏、说府戏、杨家戏、岳家戏为主。所塑造人物质直占朴,单纯豪放。火爆炽烈,忠奸分明。它的脸谱也具柏同样品格:线条粗犷、笔法简练、刘比鲜明。最早的脸潜画法油单,只足用红、黑、白三简单区分人物的类型干lI性格:红意味刚,白象征奸,黑代表猛。嗣后随着艺术的发展丰富和外界的交流,脸谱逐渐类型化、艺术化,完善成有章法有特点的脸谱造型。为了提高表现力,使线条,彩有所变化,甚至采用黑白相问的灰,红白相问的粉,红黑相问的紫。尽管谱式发展了完善了,但用基本还是红、黑、自三种。——此“三原”的脸谱设训‘传统,事实上说明了一种淳朴的世界观和伦理标准,电表明这一剧种在塑造人物形象上的粗犷风格。上党梆子的行当方而,须生的作用最突出,其次是净角、青衣和武小生。——在赵树
理的小说里,具有最终裁决权的县、区干部,代表社会阻力的父母或者流氓(二诸葛、阎恒元),代表社会正义和发展方向的农民(小二黑、小芹、李有才等),分别承担了这几种角的叙事功能。
另外,中国传统的舞台艺术要求上场人物具有鲜明的性格特征,而且从始至终,人物性格必须一贯到底。如果人物性格在舞台表现上不稳定的话,不仅容易使观众不理解、看不明白,而且也会波及到人物之问的关系和戏剧冲突,造成整个戏曲故事进展的混乱和失败(对于当时解放区文化水平比较低的农民读者来说,尤其如此,因而小说人物的塑造也不能不考虑到这种接受基础)。程式在某种情况下是道德内涵的良好载体:“古代戏曲创作可以说更充分地体现了类型性人物典型的创作原则。戏中人物进行行当划分本身就是人物的类型标志。”'I’同时为了强化冲突所带来的审美效应。赵树理在小说中不仅采用“类型化的性格化”的方法,而且在次要人物身上贯注多方面的性格因子,即“用某些突出的性格特点、或一组密切相联的性格特点来加以充分表现”。”1《小二黑结婚》的主题是歌颂自由婚姻观念,作为这一主题的表现者,主要人物的性格就被限制在争取自由、反抗旧观念和恶势力干扰的范围内,当他们得到“区政府”的保护时,人物行动与叙事主题的意义已经合‘,性格也就不需要变化,这就是戏曲表演中主要人
物阐释叙事主题的功能。冈为在戏曲的叙事结构设
汁中,主题的彰扬大于个体人物性格展示。而次要人物就不同了,他既然承担了与叙事主题的价值意义相
对抗的角,就要不断受到主题价值意义的质疑和批
判,因而性格展示就可能丰富得多。毕竟新的伦理观
念要在社会上站稳脚跟,不能不清理所有与之不相容的东西,这就要在各个侧面比照出次要人物(也就是
各种复杂的旧观念)的“弊”,次要人物的性格得以比较全面的表现。这在古代戏曲中是常见的现象——
古代戏曲中正而人物待往成为某种伦理象征符号,而
丑角、反角则更见个性。三仙姑和二诸葛是在与子女
的冲突中见其迷信之可笑,彼此冲突则见出作为人之父母的情感差别,在政治权力和恶势力的面前则分别男同姓恋
见出其更复杂的性格面的。赵树理在叙述两个年轻人的爱情和婚姻波折时,将他们设置为反角,同时将旧的乡村文化习俗…融进这两个神仙的言谈举止,在家庭内、神坛下、村巷中不断显示其悖常处,一方面
使小说叙事充满了轻喜剧彩,另一方而强化了追求
自由婚姻的合法性,曲终奏雅。
不过也就在这一点上,九十年代后的赵树理研究者提出了批评,认为他过于明确的主题指向削弱了文本的表现力,人物成了某种政策或思想的标签。①放在一个世纪的小说发展历史中评价,此沧甚当。不过,如果考虑到四十年代解放区的文学接受主体——即赵树理为自己确定的接受主体——农民的实际情况,李渔《曲话》中的观点也许更台乎赵树理本人的追求:“传奇不比文章,文章做与读书人看”.“戏文做与读书人与不读书人同看,叉与不读书之妇人d、JLlaq看”。他的“文摊”观念,就是让更多人接受。《/b---黑结婚》发表后,从1949--1979年,被改编成山东快书、鼓词、评剧、豫剧等计12种地方戏曲。这一记录,恐怕是二十世纪中国作家中最高的。
情节结构的场景化
戏曲表演受舞台空间和时间的限制,需要以场景来连接故事进程——这已经成为戏曲编剧和表演的程式。由于中国古代戏曲小说长期交互影响的原因.小说很容易接受戏曲处理空问的方法,在情节结构上呈现为戏曲空间意识对小说的渗透。②比如《红楼梦》第二十一回的一幕,凤眼中,贾琏追逐平儿.屋里屋外隔窗对话。庚辰本脂批云:“此等章法是在戏
①参见孔范争主编《二r世纪中国文学史》下册P877.山东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此外,钱理、陈思和等学者九十年代虬后的研究也指出了这一点。
②参见鲁穗才《中国古代小说处理空阀的艺术》,《明清小说研究》第=辑PI】。
137
L—堂型堂鼍需等篇篇疆
场上得柬n'’①日本学者洲之内彻早就发现,《小二黑结婚》年lI《登记》等小说中也存在这种情况:“他的作品中不沦足故事情节的运用,还是人物的.卜场下场,本来就是非常戏剧性的,、”学
赵树理对上党梆子传统剧目《j关排宴》的改编,体现了他刘这种场景化叙事的娴熟运用,第一场戏使用r关前、帅帐两个场景,就交代r朱辽争战几1.年的家仇国恨渊源;而最后一场“责子”仅用了帅
帐一个场景,其问人物上下场颇多而线索明晰——这
应归功丁作者对戏}I}I程式的深入了解和把握故事的能力。当他的这一能力转化应用到小说创作方面日寸,就成为显在的文体特征:眦场景衔承事件和过程,空间转换迅速而避免产生突兀之感,人
物行动成为场景运动的贯穿线。《三里湾》的开头,就以玉梅的行踪勾连旗杆院、金生家等场景和众多人物及其关系;而这部小说若干章节标题的设计,则体现了戏曲结构艺术对赵树理小说结构的内在影响。“船头起”、“老五同”、“黄沙沟口”、“站得高、看得遍”就是明显的例子。这几处景象的描写不仅完全融和在故事的叙述中,而且叙事移步换景式地跟随着人物的活动展开,同时这些人物的括动,又是以他们自己亲历其境的眼见和H述告诉读者,事实上相当于舞台表演的对白和
独自。——细心的读者能够发现,这几处的叙述,明
显是以张信的语言为主导,而何科长充当了亦步亦趋的角,菜园的老汉等引他们进入画面或者说舞台后,就退场了。这非常像一出折子戏,“说”的特点非常清楚,顺次道来,不枝不蔓。为了激生波澜,作者叉让画家老梁先在隐处发声,造成视听和阅读上的期待.然后从树上下来,这种人物出场方式也是充分戏剧化了的,只不过把舞台幕布换成了一棵大树而已。这种场景化的情节单元链接,保证了故事进程的连续性,而且显得笔墨经济互相呼应。
不过小说叙事毕竟不同于戏曲,书面表达要求再现人物的行动性.赵树理就将对于人物动作的叙述作为形象构成要素和叙事的楔人点,虚化、简化社会场景的描写.强化人物命运的情节叙述,善于从人物眼中和主观意识中(情绪、情感印象中的)写出社会场景。就像《小二黑结婚》里,小芹干什么,青年们便跟着干什么,读者对小芹的相貌,是根据随她而动的青年们的行动而理解其美的。三仙姑到
二渚葛家里闹事,也由当事人眼中见出:“二诸葛老婆正气得死去活来,一看见来的是三仙姑,……”这种手法,在戏曲、评书都常用于先出场的人物介绍后出场者。再如《李家庄的变迁》开头,老宋先听到钟响,隔着帘子看见春喜,然后再介绍有关春喜的个人情况和家族背
琉璃砂景,电是。——只不过把本来属于舞台人物的道白变
成了叙述者的陈述。赵树理在小说中,吸收戏曲叙事的戏剧化技巧,使小说从偏重于叙述事件本身发展到强化事件问的冈果关系,将事融人人的行动,移步换
形,同日寸紧扣人物命运浮沉的社会背景,在情节结构上形成跌宕多姿而台乎“人情物理”的叙事模式,在社会主题的暗示和象征上则赋予个别人物阱“类型化的”道德意味。作者在插入春喜的身世介绍后,仍以老宋为叙述支点,贯串起村长、调解人和当事人等几方,而在人物一一出场的时候,吃烙饼的习俗、宗法乡村的政治权力关系、普通农民的生存处境,都被巧妙地交代和暗示出来。渊解的一段,显示了小说叙事比戏曲表演更具审读空问的特点,说话的顺序、说话人的神态以及二妞的闯人,都是场景化的。冲突即将爆发时,“又从庙门外走进个人来,有:十多岁年纪,披着一头短发,穿了件青缎夹马袄,手里提了根藤条手杖。”突然引人小喜这个流氓使教事节奏暂时松缓一下,——而他的出场,也是借围观者的眼睛和行动交代身份和众人的情感变化,“人们一见他”,就像见到蛇一样,吸了一口冷气给他让路。融戏曲人物出场和传统小说的情感表达方式干一体,即不去挖掘人物内心世界的
微妙活动,仅凭外在的社会反应和人物行动来体现一种生存状态。在这种情况下,社会场景都被虚化、简化了,而人物的命运变化(也就是特定的道德指向)成为叙事首先突出的主题。特别是众人的神态描写,具有舞台表演的夸张特征:“跟走路碰上蛇一样,不约而同都吸了一日冷气,给他让开了一条路。”有的论者称赵树理的小说大都是些梗概,没有深入挖掘人物命运变化时本应产生的剧烈心理活动,与这种叙述手法的运用和文体意识不无关系。
赵树理对小说叙事的层次安排,既注重对形象情感世界逐次递进的细致刻画,又强调“述情”不宜游离生活现实和社会环境,以达到“曲尽情状”的效果,这一点,应该说主要受益于“中国戏曲崇尚由情感启示理性的叙事格局”。@在《三关排宴》里,杨四郎这一形象非常鲜明地体现了这一点:因即将见到母亲而惊慌不安,又因怕见而夜不成眠,向桃花吐露真相后苦求不已,推三阻四不愿进关,真相大白时左右为难,妻死母痛而走投无路,终于在哀叹声中自杀。他的内心世界越来越复杂,始终处于情感矛盾之中,不仅人物形象丰满情节感人,倡扬民族大义的主题也自然而然成为接受者的理性认识。《李家庄的变迁》中小喜出场后,打二妞、吃饼喝汤、对话、训斥铁锁,成了舞台的中心,而福顺昌掌柜等调解人既不发言电无动作,
①参见许井生《中国古代小说戏曲关系论》P27I,文化艺术出版社2002年版。
②(日)洲之内彻《赵树理文学的特点》,黄修已编《赵树理研究脊料}P459,北岳文艺出版社
1985年版。捷克学者普实克也在《赵树理和中国民族文学》一文中指出赵树理的小说在教事结构上“富有戏剧性”,参见黄修已编《赵树理研究资料)r530。
③参见吴士余《中国小说美学论稿》P51—64,三联书店1991年
版。
鞠羔需裟纛蒸学型型型一138
相当于戏曲里人物的“虚下”。此时,围观者的议论和铁锁的,tk,Y犁独白,起到r环境衬托和补充叙事的作j1_J。实际上这也可以理解为“以无写有”的互见技-Vs.、当“、喜旁若无人人施淫威吲,村长等人物的在场而不劝强化F他所代表的宗法威权.而敢怒,1;敢言的众多人物,刚引导读着思索这一场景的悲剧性质及其-{·蕴澜的社会批判倾向。,
韵散结合的叙述方式
在古代小说中有这样一种现象,即不时地用韵文代替散文叙述,比如人物出场时吟“四句头”,描写景物或者人物形象、打斗场面也“有诗为证”。这其实是说唱文学在小说叙事一tI的遗迹,电从侧面说明古代小说与戏曲是本源同系互相渗透的性质。①美国学者韩南也注意到:早期的小说往往避免焦点的转换和时间的中断,中期小说可能由于受到戏曲的影响,这类中断却比较常见。②
在现代小说创作中,沈从文和赵树理比较多的运用了这一手法,只不过沈从文用的是湘西民歌,小说的抒情彩因之而加浓;赵树理则多采“快板”形式,刚以刻画人物、叙述事件,增强了小说的故事性和趣味性。上党梆子的唱腔以板腔体为主,间亦用曲牌体,表现手法多为粗线条、大轮廓,直入直出,强烈明快。这一特点被赵树理“以板代唱”巧妙地运用在小说叙述过程巾。最典型的例子当然是《李有才板话》,一共采用了十三段快板,实际上电就是十三段唱词,于描写人物相貌、嘲讽人格品行、揭露事实、概括故事结局时涵蕴臧否,使故事充满喜剧气息,大多是一韵到底,句式整齐而长句短句错杂,显得灵动活泼,起到了静剐节叙述节奏和阅读氛围的双重作用。
本来,从叙事学的角度看,在散文叙述语流中夹入韵文,可能导致叙事中断。但是bk,'b说发展过程中对说唱传统的继承来看,不仅存在着“写与读”的传受关系,也还存在着“讲与听”的传受关系;前一层关系通过文人的写作阅凄得以实现其文本价值,后一层关系则通过“说说唱唱”的民间交流产生感染力。赵树理的文摊写作立场,使之更偏重于后种方式,韵散结合的叙述方式就是他主动化用的民间文学技巧。因此在这一点上,也显出他和其他作家在叙述中夹入歌谣以增加抒情因素的不同,他的主要目的在于增强
叙述的“可接受性”——阎家山的农民们在胜利后唱
起了干梆戏,也可看作这种心理的不自觉流露。其实他的小说里这种韵文插人造成的叙事中断,客观
上还产生r另一种效果,即对故事前因或背景的补叙,成为整体叙事的有机组成,而且因为音乐性凶子的穿插,增加r许多情致,甚至强化了叙事,“话”(散文叙述)和“板”(韵语)的结合,使小说呈现出浓郁的说唱彩。这是民间审美趣味的追求所致,也体现了独特的民族文化特点。
此外,如果从小说和戏曲两种文体发展的交互影响关系分析,则可以发现戏曲宾白的“,fol-诨”技巧电作为赵树理小说的情节因素,参与叙事并且深刻影响接受者。宾白是对曲唱的必要补充,以达到节奏上的顿挫有致和谐畅美,如明代戏曲理论家王骥德《曲律·论宾白第三十四》所说:“字句长短平仄,须调停得好,令情意宛转,音调铿锵,虽不是曲,却要美昕。”戏曲中的科浑,从语言形式来说,可分为韵语科诨和说白利诨。一般性韵语科浑多用在戏曲人物上场时自我介绍,形式上韵散结合。说白式科诨则相对自由活泼,应用范围也广得多,能够巧妙表达作家的各种思想,灵活地凋节舞台气氛。运用在小说中,由于书面阅凑有比观看表演更加充足的回昧余地.在“美听”的效果之外,所产生的喜剧效应也大大增强了。比较突出的是《盂祥英翻身》中婆媳斗嘴的…节:婆婆咒骂媳妇的娘,媳妇即呼其为娘,婆婆再骂,媳妇再呼。而婆婆的心弹、活动以旁白形式出现的时候,不由得读者不发出笑声:“这东西比我的嘴还硬!须得另想办
法来治她'恨恨之意,蛮横之态,不仅展示了畸形的
婆媳关系利伦理观念,而且自曝其丑,作者所要暗示的社会改革主题于斯潜移默化地影响了读者。再
如《小二黑结婚》的开头,三个句子都是对称性的,如果从戏曲说白介绍人物登场的角度,可以发现这完全是一段流水快板一样的道白:先说人物绰号后称姓名,本身就是谐谑化的介绍方式。而典型化的人物举止电充满喜剧彩:“抬脚动手”都要“论一沧阴阳八卦”;“顶着红布…‘摇摇摆摆…‘装扮天神”。《灵泉洞》里那个吴参谋的训话场面就是嘲谑了,没有一个人昕得懂训话者的方言,而他却“就这么有板有眼训
下来,直到大家站的腿酸了才算训完——训的是些什
么,自然还只有他的勤务兵知道”。就像是净丑之类的喜剧角上场时作自我介绍,一本正经与荒唐可笑同在,作者对现实生活中某些内容的放人,有意识使之荒谬化了,从叙事学的角度分析,也耐人寻昧:人物训话极力要强调出某种“意义”,实际上却没有产生任何意义,意图、行为和结果的对比,构成丁强烈的反讽意味。
赵树理的小说文体之所以成功,与当时解放区大众接受者的审美文4L,b理、解放区戏剧运动广泛开展的目的和历史意义之间有着微妙联系。
1939年7月,艾思奇在总结延安文艺运动的时候,就把文化界救亡协会组织民众剧团当作“最重要的”事,并且强调:“内容完全运用边区地方的传统文艺(秦腔戏道情之类),而且团员也大多数是老百姓。它在最近半年内,走遍边区各县,旅程三千里,到处受
①参见周贻自《中国戏曲发展史纲要》P120,上海古籍出磁社
1979年版。
②参见(美)韩南《中国白话小说史》,中译车t:'21,尹慧珉译,浙江古藉出版社1989年版。
139
L—羔塑型型薷篇篇焉麓
到老百姓热烈欢迎,发挥了檄大的动员力量,证明了抗战中文艺1.作应该走的力‘向.””’这一总结同时预示r『、一7r阶段的工作,是I执戏剧深入乡利的方式为武器摄化抗-|i_|:寅传。此后.延安鲁艺电排演了一些经典剧目,似是没有深入民删,影响也仅限于知识分子。“整风”是解放区戏剧运动的一个转机,1943年1I爿.。},』}巾央宣传部作f¨《:关于执行党的文艺政策的决定》:“应该在各地方与部队中普遍发展…‘形式易演易懂的活剧与歌剧(包括各种新旧形式与地方
形式)。”这一年春节的秧歌盛会则拉开了民间戏曲蓬勃发展的历史幕布。周扬当时就认识到:老百姓喜欢道情眉户之类的传统艺术,“因为这些是他们熟悉的形式,他们听得出你什么地,J音没有唱准,什么地方乐器打错r。”为了更好地发动众,周扬“甚至主张大团圆的结局”。”5抗战宣传的迫切形势,根据地人民的文化需求,足这种认识和政策的最直接原因;而这种认以以政策的形式发布“及大批文化人的积极实践,则为各种地方戏曲的繁荣提供了必要的保证,因此会x,l-J£他文艺形式产牛深刻影响,促其吸收地方戏曲岂术的优秀成分,以发展相应的艺术。(1)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只有比较妥善地满足了农民大众的审美需要,又明确体现了坚持抗战的政治主题的作品,才可能在政治领导和农民大众两个方面同时受到欢迎,赵树理的小说剥戏曲艺术的借鉴,是个人写作行为,也是对这种历史要求的积极应答。
赵树理当时所在的太行地区,1944、45年电处于戏剧运动的黄金时代,出现了一批深受众欢迎的优秀剧目,农村剧团的数目之多,充分旺明了当时农民刘于戏曲的欢迎程度。一个典型的例子是难民剧团,它诞生于1942年沁源围困战中,“在众转移山沟,工人田困的艰苦环境中,以被单当幕布,以洗脸盆等当锣鼓,坚持演出。众原已极为困苦,但因他们演的戏,写出了众英勇斗争的生活,鼓舞了众,大家非常欢迎。”②徐明的一首诗从侧面证明,戏曲是当时广大农民庆祝节日和胜利的最典型方式:“自从鬼子占我村,锈了铜锣哑了琴。今天唱戏庆解放,刮掉胡子扮小生。”③赵树理这一时期也改编过两个传统剧
本,即《韩玉娘》(原名《生死恨》)和《邺宫图》,都曾经以石印本的彤式在晋东南地区流传,而且被许多剧团搬上舞台,受到广大众的欢迎,成为当时的流行剧目之一。如果联系王大化、李波的《兄妹开荒》从陕北一路演到东北处处火爆的事实,就足以明白,戏剧已经成为整体文化氛围中最活跃最富有吸引力的力量,也说明农民大众的审美观念对文艺创作具有怎样潜移默化的牵引作用。这就是赵树理文艺观念的历史合理性,他所熟悉的家乡戏曲影响了他的小说文体,就是非常自然的事情,“文变染乎世情”。
戏曲或小说叙事的价值,只有经过广泛的社会传播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出来。传播过程中,主要依靠接受者的反馈刺激,形成社会文化领域的审美追求,构成文艺时尚乃至潮流,从而形成时代的特定文化氛围和审美风尚。,审美态度进而至审美经验都是既有功利又无功利的状态,这些功利多表现为阶级、时代、政治、道德、文化等背景所形成的潜在指归。离开了
这些,就不会产生审美体验,在接受美学的意义k审
美经验始终和作者对潜在指归的感悟和领会联接在一起。事实上,在接受美学的意义上,怎样接受、接受什么也作用于创作.并成为创作的“读者因素”。赵树理在反映现实“问题”时,对中国老百姓传统文化心理中最敏感、最深厚的部分予以契合、加工、改造,使作品既具有历史文化内涵,又具有强烈的现实感。从民间文化生活的实际情况来看,通俗小说和戏曲是垒社会文化娱乐活动的主要内容,而且
因此从上至下构成了一个广泛的接受共同体。瞿秋白在i十年代的文艺大众化讨论中,就提出了令人警醒的“三个城池”之说;鲁迅则在审视了讨论各方的创作实际后认为:“所以在现下的教育不平等的社会里,仍当有种种难易不同的文艺,以应各种程度的读者之需。不过应该多有为大众设想的作家,竭力来作浅显易解的作品,使大家能懂,爱看,……文字的程度,恐怕也只能到唱本那样。””1他没有预见到几年后北方的这种局而,但是历史推出了一个立足于“唱本”而真正实现了文艺大众化目标的赵树理。
参考文献:
[1]nt-.±d.彬.中西典型理论评述[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1993.239
[2]乔治·贝克(著),余上沅译.戏剧技巧[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5.244.
f3]艾思奇两年来延安的文艺运动[A].刘增杰(等编)抗日战争时期延安及各抗日民主根据地文学运动资料:上册[c]太原:
山西人民出版社,1983.61.
f4]周扬表现新的众的时代——看了春节秧歌以后[A].刘增杰(等编)抗日战争时期延安及各抗日民主根据地文学运动资
料[c]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3.291—292
[5]鲁迅.文艺的大众化[A].鲁迅全集:第7卷[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579.
①陆定一发表干1943年2月10目《解放日报》上的《文化下乡》一一文就强调了这个问题。②参见届毓卉等《山西抗战x学JL}P449,北岳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③转引自屈毓秀等《山西抗战文学史.}P394。
试论戏曲艺术对赵树理小说文体的影响
作者:王力畸胎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苏,南京,210097
刊名:
艺术百家
英文刊名:HUNDRED SCHOOLS IN ART
年,卷(期):2004,(3)
引用次数:0次
1.叶纪彬中西典型理论评述 1993
2.乔治·贝克.余上沅戏剧技巧 1985
柴油抗磨剂
3.艾思奇两年来延安的文艺运动 1983
4.周扬表现新的众的时代--看了春节秧歌以后 1983
5.鲁迅文艺的大众化 1958
1.学位论文张磊论赵树理小说《登记》的戏剧改编2009
本文主要考察赵树理短篇小说《登记》的戏曲改编。《登记》于1952-1963年间相继被多种地方戏曲改编,广泛上演,成为赵树理最有影响的作品之一。本文通过对小说和各地方剧种剧本的搜集、整理、分析,研究《登记》改编的历史过程及改编背后的历史动因。文章认为,《登记》的改编一方面
体现了国家意志,另一方面则体现了文本、地方戏、官方意识形态、观众(读者)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在此之前,人们往往把这种复杂关系简单化了。    论文由引言、正文和结语三部分组成。      引言部分对《登记》的戏曲文本的发生、演变进行历史梳理,并提出问题。      第一章对《登记》改编的各种地方戏剧本进行比较研究。文章以对沪剧《罗汉钱》的研究为重心,从沪剧通俗、灵活的剧种特点、小说与剧本的文本比较、传统与创新相结合的曲调唱腔三个方面分析沪剧改编成功的艺术因素。其次以沪剧为参照,对以沪剧为蓝本的6种剧本以及以端木蕻良评剧本为蓝本的3种剧本进行实证性研究,分析各剧种特点,并从剧情、人物、唱词的增加与删减分析剧本的差异。      第二章对《登记》被戏曲广泛改编的原因进行分析。文章从小说情节、人物关系、小说结构三方面发掘小说《登记》的戏剧性因素,指出小说本身的戏剧性是有利于戏剧改编的内在原因。其次,文章认为《罗汉钱》被反复改编的外部原因在于国家将地方戏曲纳入官方意识形态建构,利用《登记》对新中国第一部《婚姻法》以及抗美援朝、工农业建设等政策进行直接的政治宣传。      第三章分析《登记》戏剧改编所折射出的现代民族国家背景下的文学生态。文章分析了五四以来的戏剧改革运动,指出戏剧改革与建立现代民族国家过程的逐渐融合与高度一致。在强力的国家政权建立之后,民间地方戏自然而然地被纳入到现代性的国家意识形态建构之中
,从原始自发的状态转变为由政府主导的状态,呈现出奇特的、充满矛盾的样貌。      结语对本文加以总结,认为《登记》的改编体现了国家对地方戏资源的整合与利用,也反映了地方戏如何参与国家
主流意识形态的建构。《登记》被反复改编,说明了国家是如何一步一步将私人婚姻(私人事务)纳入到建立现代民族国家的过程中,并且将之视为非常重要的一个步骤。因此,改编后的《罗汉钱》实质上是一个复杂的意识形态混合体,民间、官方、民族、传统、个人、现代、国家的各种因素都混杂其中,并互相发生作用,体现了过渡时代文化现象的独有特征。
2.学位论文谭颖成就与缺憾——重读赵树理2004
对赵树理小说和他的文学观的评价,近二十年来一直存在分歧,有的看法且相距甚远.综观赵树理的盛衰起伏,我以为,过热过冷的研究和过高过低的评价,均是不正常的,我们应该以理性的心态对赵树理创作的成就、局限、历史价值予以科学的再评价.赵树理的小说是农村中发生的伟大变革的庄严美妙的图画.的确,作者怀着饱满的政治热情,及时地讴歌了解放区农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翻身求解放的伟大斗争,为中国农村的这一伟大变革,留下了生动的艺术的纪录.赵树理对于新文学的重要建树,还表现于他的作品无论在形式和语言方面都具有鲜明的特.赵树理对于农民艺术如地方戏曲、锣鼓、快板、民间说唱,对于中国古典文学中主要继承民间传统的评书,话本等极为熟悉和热爱.因此,他的小说在继承五四以来新文艺优秀传统的基础上,重点吸收和借鉴以评书为代表的民间传统,形成了为中国广大农民众喜闻乐见的带有农民艺术印记的民族化、大众化的艺术风格,影响所及,在山西还形成了一个被人们亲切地称为"山药蛋派"的艺术流派.然而,如同任何人都会有自己的历史局限性一样,赵树理的创作也有自己的历史局限.而且,赵树理一生都生活在阶级斗争十分激烈(或人为地十分激烈)
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
的年代,生活在左倾教条主义始终在政治生活中占有相当位置的年代,他身上的历史局限性应该会更明显,应该更具有典型性和历史的借鉴意义.这并不是对赵树理吹毛求疵,也不是对赵树理的有意亵渎,而是为了对历史负责,对文学负责,自然也是对赵树理本人负责.赵树理的小说创作存在的明显缺憾,主要是:"深刻性"的不足;"真实性"的降低;"民族化"的简陋.在今天,重读赵树理的意义是多方面的:对于那些远离历史、躲避崇高,沉溺于"个人化"、"私人化"小天地中的作家来说,要学习赵树理关注人民和历史的良知.对于那些心醉欧风、卑视传统,沉溺于"追新逐后"的时尚中的作家来说,要学习赵树理弘扬民族传统和审美趣味的精神.对于那些过分关注文学的政治功利,对于那些一味拒斥艺术新潮的作家来说,赵树理创作存在的种种缺憾也不啻是一剂剂良药.
windowsserver2003
1.华金余“赵树理方向”和赵树理的方向——两个被混淆的文艺概念[学位论文]硕士 2005
本文链接:d.wanfangdata/Periodical_ysbj200403040.aspx
下载时间:2010年3月13日

本文发布于:2024-09-23 18:26:0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11611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小说   戏曲   人物   叙事   传统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