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学视野中的皖人旧体诗词探微

现代文学视野中的皖人旧体诗词探微听文物在说话
任荣
独眼 喙鼻
(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苏徐州221116)
摘要:被纳入现代文学三十年文学视野中的民国皖人旧体诗词研究肇始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进入九十年代后,随着“安徽古籍丛书”的整理出版,研究范围进一步拓展。新世纪以来,在“中国古今文学演变”思潮的影响下,诗词集的整理力度加大,“安徽近百年诗词名家丛书”先后出版,研究对象和研究深度都得到拓展。民国皖人旧体诗词创作呈现文学家族家集数量众多、创作主体社会身份多元,创作思想继承诗史传统三重风貌。综览皖人旧体诗词之研究成果和创作成就,当前研究之问题和未来研究之突破体现于文献资料整理、研究重心调整和研究方法更新三个方面。
项目管理技术>简明仁关键词:民国皖人;旧体诗词;文学家族;诗史传统
中图分类号:G12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862X(2019)05-0186-007
雅佳家庭影院发生在20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不但改变了我们的日常书写方式,更改变了一个时代的观念。在这场前无古人的世纪新变中,安徽的文学创作呈现出一种特殊的风貌。如果我们仔细梳理这段历史会惊奇地发现,当胡适、陈独秀正忙于引领新文化运动的大潮时,同时代的许承尧、陈诗却在旧体诗词上挥洒才情。
脚印中国
当年轻一辈的新文学家蒋光慈、朱湘在白话文坛纵横驰骋的时候,胡怀琛、胡朴安等人仍在新旧之交中努力维系旧体文学的命脉。革新与守旧并存,文言与白话兼收,民国时期的安徽文学家用自己的方式在延续着中国的传统文脉。这种混合与兼蓄无所谓进步与落后,它真实地反映出民国时期文学转进过程中的特殊性。对于这种特殊性,我们今天的研究似乎都有意无意地忽略了。新文化运动的“文化压迫”⑴使得现代文学史的书写始终不脱离白话文体的轨道,即便是某个区间和时段岀现的旧体文学风景也无法阻挡现代文学史的惯性滑行。新理念和新思想辐射下的《安徽文学史》也只是在第三卷第三章用两节的篇幅分别介绍了陈独秀、许承尧和吕碧城的旧体诗词创作。⑵将许承尧、吕碧城、陈独秀纳入现代文学史书写自然是一种进步,但是三位代表的凸显却是陈诗、姚永朴、姚永概等体的缺失和沉默。这似乎不是民国安徽旧体诗词的原始风貌。笔者以傅瑛教授新著《民国皖人文学书目》⑴为基础对民国时期的安徽旧体诗词集进行粗略统计,结果显示,民国时期皖人诗词集的出版数量至少在342种以上。这仅仅是个人诗词集的数量,不包括大量的诗选以及诗话等著作。如果将安徽的旧体诗词创作进行放大,从全国的层面来审视民国旧体诗词,那么其数量绝对是相当可观的。面对这份丰厚的历史遗产,无论是现代文学史还是地域文学史,有意摒弃还是无意忽略都是不严谨的。因此笔者不才,拟对民国时期的安徽旧体诗词创作和研究做一浮光掠影式的扫视,虽不免管中窥豹,但是希望能够引发学术界同仁对民国皖人旧体诗词之重视。
本刊网址•在线杂志:www.jhlt
*基金项目:安徽省人文社科重大项目(SK2015ZD22);安徽省高校优秀青年人才支持计划重点项目(gxyqZD2017052);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15CZW041)
作者简介:任荣(1984-),安徽马鞍山人,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青年皖江学者,主要研究方向:近代文学。
186

本文发布于:2024-09-23 00:29:0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11610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研究   旧体诗   安徽   文学   创作   民国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