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的光辉

自由的光辉
作者:陈正喜
来源:《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2010年第06
        【摘要】《荷塘月》是中学语文教材中的经典名篇,前人已作过许多解读,但对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缺乏操作性指导。本文着眼于学生阅读文本生成的原初体验,自由与不自由角度解读朱自清先生的不宁静的心情以及作家在自由心灵的光辉下所营造的意境美。
        【关键词】朱自清密令截击 《荷塘月》 阅读教学 刘奇简历个性化阅读
       
        傻博士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荷塘月》,作为白话美文的经典之作安丰市场,30年代起,就被各类语文教科书选用,其艺术魅力历久而不衰。历来对本文的解读颇多,但这些文章或赏析或探幽,虽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教师对文本的把握,但远非中学生凭借其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所能理解,因而对中学语文教学缺少操作性的指导作用。
        在现在教学参考资料中改变一生的闪念,我们看到的基本上都是将文章写荷塘月的内容作为教学的重点,
将荷塘月之美作为教学的难点,在作者营造的优美的艺术形象的表面滑行,未能实现读者与作者的心灵共振。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是全文的文眼”,目前对此很有代表性的解读有两种:一是钱理教授认为是朱自清先生在寻精神的避难所”,二是孙绍振教授认为是超越了平常的自己和伦理的自由
        钱理教授从社会的政治功利价值着眼,其解读必须以1927·一二大屠杀的社会政治形势,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普遍性的苦闷作前提;孙绍振教授从社会人的伦理责任入手,其解读必须以作为社会人种种的伦理责任,以及当时的家庭结构关系和作者的生活经历为基础。而这些与现时代的中学生阅历之间显然存在较大的距离,即使是孙绍振教授的伦理的自由”,恐怕学生很难理解父亲怎么会或能够通过私人关系拿走儿子的全部工资呢。
        《荷塘月》文中并没有交待不宁静的缘由,况且,几天的不宁静,无论在当时或现在,都实难出具体、准确的客观依据。上述解读归根结蒂是协作通信知人论世式的解读。知人论世是传统的读书方法,历来受到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视,但对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其弊端也显而易见,那就是对学生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关注不够。学生与作品所属历史文化存在很大
的距离,知人论世,依靠背景资料的阅读只能是单项的理解,有限的生活体验使学生无法进入交流的过程,从一定程度上会湮灭了学生阅读的热情和兴趣。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19:43:0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11610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学生   荷塘月色   阅读   生活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