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记念刘和珍君》知识讲解精品教育

记念刘和珍君
学习目标
1.了解鲁迅及作品;
2.理解关键词语,把握作者思路;
3.学习刘和珍爱国精神。
知识积累
文学常识
作家作品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19185月,他首次采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化运动的基石。说,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
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连续油管
他的作品以小说、杂文为主,作品:
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散文集:《朝花夕拾》;
散文诗集:《野草》;
文学论著:《中国小说史略》;
杂文集:《坟》《热风》《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集》《而已集》等18部。
写作背景
1926年,在革命的声浪中,帝国主义扶植的段祺瑞临时执政府摇摇欲坠。3月12日下午,为了帮助奉系军阀消灭当时倾向于革命的国民军,日本帝国主义的两艘驱逐舰悍然进攻大沽口,炮击国民军。国民军忍无可忍,被迫还击。16日,日本帝国主义反而借口国民军违反《辛丑条约》,向中国提出抗议,并纠集英、美、法、意、荷、比、西等帝国主义国家,向段政府提出最后通牒,限48小时内,即18日午前作出答复。
3月18日,北京各界人士为了抗议帝国主义侵犯我国主权,在天安门前集会。会后,游行示威,去执政府请愿。当游行队伍抵达政府国务院东辕门时,早已戒备森严的府卫队突然向众开射击,并用大刀、铁棍追打砍杀,制造了死47人、伤200多人的“三•一八”惨案。女师大学生刘和珍也在遇难者之列。
刘和珍(19041926)女,江西省南昌人。她先后就读于南昌女子师范学校、北京女子师范大学,积极参加学生爱国运动,带领同学们向封建势力、反动军阀宣战,是北京学生运动的领袖之一。1926年在·一八惨案中遇害,年仅22岁。鲁迅先生在参加了刘和珍的追悼会之后,亲作《记念刘和珍君》一文。追忆这位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学生,痛悼为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歌颂虽陨身不恤中国女子的勇毅
字词汇总
字音
菲(fěi)薄    健择桀骜(jié  òo     尸骸(hái       屠戮(
浸渍(      虐( nüè)杀        攒(cuán )射    殒(yǔn)身不恤(
成语
1.长歌当哭:用长声歌咏或写诗文来代替痛苦,借以抒发心中的悲愤。
2.殒身不恤:牺牲生命也不顾惜。
3.惊心动魄:形容使人感受很深,震动很大。
课文精要
理解主旨
文章通过悼念刘和珍,深刻地揭露北洋军阀政府屠杀爱国青年的滔天罪行,有力地抨击帮闲文人造谣诬蔑爱国青年的无耻卑劣,高度赞颂爱国青年临危不惧、团结友爱的崇高品质和大义凛然、殒身不恤的爱国精神,呼唤民众,激励猛士,抒发作者强烈的爱憎分明的感情。
理清结构
第一部分:说明写本文的起因,意图,抒发作者的悲愤情感。
第二部分:进一步写明作者写作本文的最主要的目的。
第三部分:通过对刘和珍的不畏强暴、勇于斗争、爱憎分明的精神品格的描绘,表达作者对他的哀悼和崇敬。
第四部分:听到噩耗后的愤慨的心情,控诉反动派的凶残和学者文人”“流言的卑劣。
第五部分:记述惨案发生时的情景,赞扬爱国青年的沉勇友爱,痛斥反动派的凶残无耻。
第六部分:评述请愿,指出惨案的社会影响。
第七部分:总结全文,强调对反动派应采取的斗争办法。
把握重点
一.刘和珍的印象
    我独在礼堂外徘徊,遇见程君,前来问我道,先生可曾为刘和珍写了一点什么没有?我说没有。她就正告我,先生还是写一点罢;刘和珍生前就很爱看先生的文章。
因为程君的提醒,刘和珍生前很爱看先生的文章,而且从下一段可以看到鲁迅也是清楚的,因为
然而在这样的生活艰难中,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的就有她。
然而强调了她与众不同,生活艰难说明她预定全年需要很大的决心。毅然则进一步强调她的勇气。生活虽艰,预定《莽原》——向往革命,追求真理,渴求真理。
毅然 ,追求真理,坚持进步
这是一份师生之间的相知,是精神上的共通和安慰,所以鲁迅决定要为他写下一点文字。
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虽然于死者毫不相干,但在生者,却大抵只能如此而已。
这是对于自己,对于程君等对中国怀有热切的期望的青年的一份安慰。毕竟吾道不孤,毕竟在这条路上还有彼此的鼓励和温暖,所以鲁迅说即使自己被压抑在四十多个青年的血之中,使得他艰于呼吸视听,但还是要写一点文字。
老奴丸将这作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
这是鲁迅写下此文的第一个原因,第二个原因可能更为重要。
离三月十八日也已有两星期,忘却的救主快要降临了罢,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我们的民族是一个容易健忘的民族,总是喜欢避重就轻,对于生命中那些沉重的东西往往视而不见。这是自欺欺人的把戏,鲁迅说这是中国人的劣根性之一,就是瞒和骗。鲁迅深知自己还在这样的世上活着,所以他说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是要人们牢记住血的教训,记住那些人间的挚爱着为我们所做的牺牲。
刘和珍生前和我个人的相识、相知;抵抗忘却,记住热血青年的血痕:这是鲁迅之所以要写这篇文章的两大缘由。
文章的三四五部分,没有详细介绍刘和珍的事迹,只是记叙了几次印象。
反抗校长——疾恶如仇,富于斗争精神。
虑及母校前途,黯然泪下——有思想,有远见,常有责任感。
欣然请愿——敢于斗争,是一位热血青年。
始终微笑,态度温和(出现四次)——善良平和。段政府诬陷她们为,不但不值得一驳,而且充分暴露出他们自己的暴虐。还有对刘和珍的一个细节描写,她的微笑有四次描写:
但她却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
于是见面的回数就较多了,也还是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
况且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更何至于无端在府门前喋血呢?
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刘和珍君确是死掉了,这是真的,
常常微笑着很温和始终微笑和蔼的这样的字眼,在全文中先后出现四次:第一次采用常常微笑着很温和外,其余三次都是始终微笑和蔼的,并且文字也稍有不同,其中第二、三两次是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第四次是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刘和珍君
鲁迅不厌其烦地列举,就是要告诉读者:尽管用了反复手法,但在反复中细微变化字眼,蕴含着思想感情的变化。第一次写的是和刘和珍君的初识,感情自然平淡,所以作者选用常常,而不用始终。随着感情的深入,作者的悲愤之情走向了迸发。最后,就成了完全的判定语气始终微笑的,最具力度,感情异常强烈,如火山之喷发,不可遏止。作者正是通过反复,强化了读者对刘和珍的印象,并引起人们的深思,如此美丽、温柔、和蔼、可亲的一个弱女子何以被残忍地杀害呢?何以能挺身而出为了国家和民族而喋血呢?
二.鲁迅对刘和珍等人怀有的感情
在四十余被害的青年之中,刘和珍君是我的学生。学生云者,无锡日报女记者章莹我向来这样想,这样说,现在却觉
得有些踌躇了,我应该对她奉献我的悲哀与尊敬。她不是苟活到现在的我的学生,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尊敬
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刘和珍君确实死掉了,这是真的,有她自己的尸骸为证;沉勇而友爱的杨德君也死掉了,有她自己的尸骸为证;只有一样沉勇而友爱的张静淑君还在医院里呻吟。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
为中国而死的沉勇友爱的青年,伟大然而既然有了血痕了,当然不觉要扩大。至少,也当浸渍了亲族;师友,爱人的心,纵使时光流驶,洗成绯红,也会在微漠的悲哀中永存微笑的和蔼的旧影。陶潜说过,“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倘能如此,这也就够了。
我目睹中国女子的办事,是始于去年的,虽然是少数,但看那干练坚决,百折不回的气概,曾经屡次为之感叹。至于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秘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
悲哀尊敬,为中国而死的青年,从容,伟大,悲哀,为之感叹。
刘和珍等人是为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北大钱理教授说他们都是人间挚爱者
三.鲁迅先生对社会阶层人的态度
对段祺瑞执政府:
我实在无话可说。我只觉得所住的并非人间。四十多个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围,使我难于呼吸视听,哪里还能有什么言语?
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然而我还不料,也不信竟会下劣凶残到这地步。
这不但是杀害,简直是虐杀,因为身体上还有棍棒的伤痕。但段政府就有令,说她们是”……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scaler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但是中外的杀人者却居然昂起头来,不知道个个脸上有着血污……
从上述的文字中我们可以深切的感受到鲁迅对于段祺瑞执政府的悲愤和谴责,正如他在《无花的蔷薇二》中写到的那样丧尽天良,面对手无寸铁的学生竟然开。
同去的张静淑君想扶起她,中了四弹,其一是手,立仆;同去的杨德君又想去扶起她,也被击,弹从左肩入,穿胸偏右出,也立仆。但她还能坐起来,一个兵在她头部及胸部猛击两棍,于是死掉了。
潜水钟与蝴蝶 下载 中了四弹穿胸猛击两棍及张静淑君和杨德君的立仆中发现执政府对请愿者的冷血,残忍。一不中,连击几,猛击两棍,而且直击要害部位,想置人于死地。鲁迅叙述中弹过程,一字一顿,字字千钧,叙述中力避主观情绪介入,尽量做到客观冷峻,让人觉得不可易夺,使血腥镇压铁证如山;化用短句,又放慢语速,如电影中的慢镜头特写,给人强烈而鲜明的印象。从张静淑君想杨德君又想中可以看出革命同志者相互团结,不肯屈服,英勇无畏,敢于斗争的精神,也可叙述看似平静从容,但暗涌着作者对刘和珍君等人不屈灵魂的崇敬和对执政府残忍手段的憎恶、愤怒
对反动文人
长歌当哭,是必须在痛定之后的。而此后几个所谓学者文人的阴险的论调,尤使我觉得悲哀。我已经出离愤怒了。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就将这作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01:31:2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11608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中国   作者   学生   女子   部分   政府   帝国主义   请愿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