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新文化运动旗手的鲁迅

作为新文化运动旗手的鲁迅
CTV    旗手难免是小众的,孤独的,易受对手乃至同伴们的白眼和嗤鼻,旗手“成了游勇,布不成阵”(《南腔北调集·自选集自序》,1932年)。鲁迅是思想上先觉者,实践上先行者,文化上先知者。但他的先进、先见却让他在五四前后似乎不近人情,难以接近,“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文章刻意尖锐、晦涩乃至破坏规范,又使得任何时代阅读鲁迅都需要极大勇气。但每一次,都绝不会空手而归。
    鲁迅是一个本体。他不仅仅是一个作家,还是思想家、艺术家、文化学者,不同于他人,又高于旁家,这才是旗手。他虽然名扬天下,但自始至终都很寂寞,“当我沉默的时候,我感到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我感到空虚”(《野草·题辞》),真正去接近他的作品的人并不多,而研究鲁迅的著作比鲁迅自己的著作多得多。在先生诞辰140周年之际,以其作品为经纬,尝试去读懂新文化运动前后的鲁迅和其意义,是为最好的纪念,“莫道青山便遮断,春风浩荡没津涯”。
    “狂人”一出,四海惊怵
太子乐金100
鑫诺6号    1918年5月,一篇署名“鲁迅”的文章发表于《新青年》第4卷第5号,这就是《狂人日记》。在此之前,周树人在民国的文坛、思想界非翘楚,代表作品只有十年前发表的《摩罗诗力说》《文化偏执论》;和周作人合译的《域外小说集》惨遭销量滑铁卢,印数上千,卖出二十。《狂人日记》一反鲁迅之前作品“文笔之古奥,非浅学者所能理解”(蔡元培)的毛病,用白话文近似“疯狂呓语”地揭示封建礼教的“吃人”。能几十年都入选中学语文教材,在几乎所有中国青年心中摩挲,意义已无须赘述。抛开其批判的硬核,读者会有趣地发现“迫害症”“白月光”“救救孩子”这样的当下流行语,早也在鲁迅笔下。2014sci影响因子
    赵延年《狂人日记》木刻插图。
    电视剧《觉醒年代》剧照。该剧描绘了五四以来的新气象。
    “狂人”一出,在当时昏沉困顿的社会无疑是当头棒喝。沉溺于抄古碑的周树人起初并不愿意参与新文化运动,他深知改革变心之不易,但他却目睹北京菜市口被砍头的犯人、麻木的看客以及蜂拥上来争抢“人血馒头”的亢奋。于绍兴会馆补树书屋“夜独坐录碑,殊无换岁之感”,先生心里在犹豫,在激荡。钱玄同来邀请他加入《新青年》杂志社,他抛出了“铁屋”譬喻,这是和柏拉图“洞穴喻”(Allegory of the Cave)一样有着深刻的真假、破立
、死生、知行观的中国思想录。这也促使鲁迅终于满地打滚,痛写“狂人”。
    电视剧《觉醒年代》就是如此描写当时的情景。《狂人日记》刊发后,一众新文化的干将在北大更是击节赞赏,惊为神作:蔡元培说,“我就感觉有人用拳头,朝我这胸口猛地一击。忧愤而深广”;胡适说,“字字戳心”;陈独秀说,“豫才是大才,我早就说过,应该不只是敲桌子,应该把豫才叫过来,我要当面亲吻他”。所有人都承认,这篇《狂人》和胡适之的《文学改良刍议》一样,在每个人心里面都燃起了一团火。课程标准是什么
    新文化中其他先锋,陈独秀、李大钊、蔡元培、胡适等的确比鲁迅先占领阵地,痛击封建制度,也成体系地介绍西方思想,反思中国现时社会,《新青年》的诞生就是最好佐證。然而他们大部分人都是理论家,评论者,有着庞杂而果敢的政治意图。但鲁迅不是。他不像陈独秀等乐观冲动,多次撰文说自己非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英雄,社会由此而改变;深刻怀疑精神里面藏了一个彻骨凉意、特立独行的文学人,思想家。共沸精馏
    更重要是,《狂人日记》的出版,让新文化运动从“务虚”的恳谈讨论变成了文学的讨伐,让新文化运动从新诗引领风骚转而为白话小说的全面介入。这是在语言、文体、思想和社会效用上的一次重大转折。《觉醒年代》中,胡适担心《狂人》过于激烈,陈独秀则
戏谑,此文对国民性的批判最深,怕是“抢了你这个倡导白话文的头功”,可见一斑。
    同年发表于《新青年》第5卷的《我之节烈观》,更是提倡男女平等、抨击害人妇女节烈行为的雄文。其中开头就驳斥了所谓“世道浇漓,人心日下”托词下各种伪君子批评世风,放过自己丑行的借口,让中国诸多男子无地自容。之后用“疑问体”反诘(一)不节烈如何祸害国家(二)女子何以要承担救市责任(三)表彰节烈有何效果。种种社会怪相,症结就在于女子是男子的私有物品,被任意支配。而一个月后,《随感录二十五》则将把矛头指向孩子教育,“早娶妻,早生子,多子多福”是封建落后伦理观、生育观,其中忽视的是“人”的萌芽。此言此观,今日依然独到。
    铁屋的《呐喊》,最畅销小说
    《狂人》之后,鲁迅一发不可收,在《新青年》上发表的小说篇篇击中时弊要害,振聋发聩,俨然已自成一个批判和揭露的小体系:《孔乙己》(1919年4月)写出旧礼教下迂腐而穷困的士人,“窃书不能算偷”,“回字还有四样写法” ;《药》(1919年5月)中“鲜红的馒头”至今仍提醒社会前驱者被看客们消遣后的余孽,精神疗救远比生命康复重要百倍;《风波》(1920年9月)那句“一代不如一代”深深戳痛了保皇党心中的“辫子梦”,却变成了
社会达尔文论最好的注脚,嗟叹年轻人之不堪;《故乡》(1921年5月)聚焦阔别廿年的土地,没有任何进步,“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而其中闰土和杨二嫂的人物形象已成现代文学的经典;《阿Q正传》(1921年12月在《晨报副刊》连载)更不消说,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对每个中国人内心遮羞布的逼问,“和尚动得,我动不得?”却是可鄙的共情,假洋鬼子更是媚外的翘楚,深入人心。
    电视剧《觉醒年代》剧照,曹磊饰鲁迅。
    虽大部分刊发于《新青年》,但不代表鲁迅附和同仁们,也不代表他就加入了特定的流派,反而有些格格不入,故,才有著名的“铁屋”譬喻。
    所有这些都编入了1923年出版的《呐喊》。所有这些几乎都以虚构的“鲁镇”为背景,但又都是作者熟悉的故乡,国人熟悉的故土。虽大部分刊发于《新青年》,但不代表鲁迅附和同仁们,也不代表他就加入了特定的流派,反而有些格格不入,故,才有著名的“铁屋”譬喻——
    “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
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
    “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
    “是的,我虽然自有我的确信,然而说到希望,却是不抹杀的,因为希望是在于将来,决不能以我之必无的证明,来折服了他之所谓可有,于是我终于答应他也做文章了,这便是最初的一篇《狂人日记》。从此以后,便一发而不可收。”(《呐喊·自序》)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22:23:1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11605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社会   思想   铁屋   中国   批判   狂人日记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