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星之第1章鲁迅《呐喊》《彷徨》.

  二维傅里叶变换1  鲁迅的《呐喊》《彷徨》
大家好。从现在起,我们学习《中国现代文学名家名作》这门课。这本来是北大中文系本科的一门基础课,叫中国现代文学,要讲一学期3672个学时,我们这里精选了一下,讲18次,大概36小时。其内容主要讨论现代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及其代表性作品
通常所说的“现代文学”,是指1919年五四前后到现在接近一百年的文学,也有的细分,把五四前后到1949年共和国成立这一段的文学叫“现代文学”,共和国成立到今,则叫“当代文学”。我们这门课主要讨论前半段,也就是所谓 “现代文学三十年”。这门课的指定教材是钱理、吴福辉和我合作编写的,书名就叫《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同学们可能会问,三十年的时间很短,为什么要专门讨论?因为这是历史转折期,2000多年的中国文学发展到这一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古典形态转变为现代形态,其间出现复杂的文学史现象,也涌现大批杰出的作家作品。学习这门课,目的就是考察这一时期的文学如何变迁,如何与中国社会转型相适应,在促进“人的现代化”方面发挥特殊的作用,以及在文学的语言形式和审美观念方面如何变革创新,最终形成我们现在所普遍享用的文学生活方式。不过这门课不是完整的文学史研究课程,重点不在文学史的叙述,而在对代表性作家作
品的鉴赏、分析、评价。这是以文学鉴赏分析为主的课。这门课的教学目标,除了了解文学史轮廓和相关的知识,主要的是培养提升三方面能力,即:观察文学现象的能力、审美分析能力和评论写作的能力。这门课的课时有限,将淡化“史”的线索,突出作家作品与文学现象的分析,使教学内容更集中,大家有更多时间读作品。一共18章,其中有10位大师级作家用专章来讲述,即每一位分别用2个以上课时,他们是: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沈从文、艾青、张爱玲、赵树理;另外还有大约20位比较著名的作家也分别用一定的课时来讲述。希望这门课学习之后,大家对现代文学主要作家的特、贡献和地位有较深入的了解,以此由点及面,对现代文学发生、发展和嬗变的历史轮廓以及“新传统”有更多的认识。
在这门课开头需要提醒大家的是,这门课主要讲作家作品,光是听课与读教科书是远远不够的,最重要的是读作品。而且最好能在每次课之前阅读相关的作品。只有先读过相关作品,再来听课,才更有收获。我们也会注意结合大家阅读印象和问题来分析作品,侧重发掘与培育对文学的感受力和分析评判能力。下面我们就开讲第一章:鲁迅的《呐喊》《彷徨》。
在中学阶段语文课上,我们已经学过多篇鲁迅的作品。最近我在北大部分本科生中做了调查,想了解同学们对鲁迅以及鲁迅作品的教学印象如何,效果怎样?结果不很理想。不少同学对那种应试式教学很不满意,连带对于那种用单一的政治话语评价与“神化”鲁迅,也感到隔膜,甚至反感。有一句带玩笑的说法,中学语文最怕什么?“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这不是学生的错,是教学出了问题,败坏了大家阅读鲁迅的胃口。希望学习现代文学课之后,能重新认识鲁迅,珍惜鲁迅。所以在这开头,我还是要说几句鲁迅的重要性。
大学生应当读点鲁迅。文科学生必须比较系统深入地读鲁迅的作品,包括读小说与杂文。近百年来的知识分子中,对中国文化有最深入理解的,鲁迅是第一人。鲁迅发现的“中国与中国人”,特别是许多传统文化形成的问题、弊病,至今仍然大量存在于社会上,鲁迅的眼光和鲁迅的精神仍然没有过时。我们阅读鲁迅,是为了了解中国文化与我们中国人。鲁迅对文化的论说不是知识论层面的,而是带着很痛切的感受,从生命的体验中来总结出来的。鲁迅对传统文化的得和失都有评判,他不完全是批判,读鲁迅可以带给你真正文化体验;鲁迅对人性的了解也是最深的,当然他很敏锐,很尖刻,有时说的话因为批判性太强,很难听,但读鲁迅能够知人论世,能够了解国情,了解国民性,了解人情世故。鲁迅
是现代文学的重要遗产,作为“新传统”的一部分,已经弥漫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必须非常珍惜。鲁迅那种批判性的思考方式,对于我们思想力的培养将有很大获益。而要学会写文章,特别是学习文字运用的灵活、深刻、幽默,鲁迅野提供了范本。
下面我们讲《呐喊》《彷徨》。《呐喊》写于1918—1922年,一共154氨基安替比林篇,1923年出版。《彷徨》写于1924—1925年,共11二阶低通滤波器篇,1926电影白棉花年出版。从《呐喊》到《彷徨》,写作时间涵盖了五四从高潮到落潮的整个过程。《呐喊》与《彷徨》两相比较,前者更有激情,批判性和使命感很强,也张扬一些。后者比较沉郁,手法也更加老练。鲁迅当时不是职业作家,写小说是他的业余活动,写《呐喊》《彷徨》时,正值五四运动前后,鲁迅在教育部做一个管理文物图书的官员,同时在北大做兼职讲师,讲古代小说。这期间回了两趟绍兴,把老家房子卖了,母亲和妻子接到北京,生活比较平静,但内心寂寞悲观,他和那些新文化运动的前驱者不同,不再相信登高一呼,应者云集。他写小说不是为了稿费或者出名,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呐喊”,为了排遣内心的烦忧。他写的主要不是“五四”题材,而是乡土回忆,绝大多数是故乡绍兴的事情,时间则是辛亥革命前后,带有那个时期鲜明的历史特点。我们阅读鲁迅小说,应当充分发挥自己的感觉、体验与思考,注意把握其底与基调。
一,《呐喊》《彷徨》的底与基调。
tmds
现在比较代表性的观点认为,《呐喊》《彷徨》体现了反封建思想革命的追求。把鲁迅的写作行为看作是对封建制度及其伦理道德的揭露与反叛,这种概括大致上符合实际,鲁迅作品的确贯串一条线索,就是批判传统的思想道德,以及那些腐朽的、反人性的伦理观念与生活方式,批判落后的“国民性”。从广义上说,鲁迅是反封建的斗士,他的小说与“五四”反封建是取同一步调的。
但《呐喊》《彷徨》并非就是配合五四运动与思想革命的宣传品。我们可能有个印象,以为鲁迅和他的创作就都是那种姿态——横眉冷对,战斗冲锋。其实鲁迅其人其文不全如此,他的这两本小说的含义要比我们前面的论定丰富得多。事实上,鲁迅的小说除了个别的如《伤逝》,没有一篇作品是正面表现五四的。鲁迅对“五四”也没有表现过积极的支持,起码这方面没有相关的文献记载。在五四学生运动闹得热火朝天的时候,鲁迅是很谨慎的,他甚至有点悲哀,对五四前驱者的做法不见得完全赞同。查五四前后鲁迅的日记,他没有参加任何活动,连文章也没有写。当然,这不不等于说鲁迅完全自立于五四运动之外,他内心可能是煎熬的,但他不直接参加活动,也不会上街游行。鲁迅是文人,是作家,
但愿人长久教学设计他的作品不一定都是配合五四的,起码小说不是这样,他的小说有很多个人的感受,他写得有点悲哀、悲凉。

本文发布于:2024-09-24 00:30:2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11601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作品   文学   中国   了解   小说   作家   分析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