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场的悲剧——解读鲁迅笔下的“看客”形象

戏场的悲剧——解读鲁迅笔下的“看客”形象
戏场的悲剧
——解读鲁迅笔下的“看客”【摘要】:“看客”体是鲁迅笔下的⼀个特殊现象,他们⽆所不在、⽆时不有.在对这些“⽆物之
阵”穷形尽相的描写中,鲁迅寄寓了他深切的国民性批判情感.解读“看客”,解读深藏于其后的⽂化和⼼理意蕴.当做戏和看戏成为⼀个民族的⽣活常态时,“看”便具有了悲剧意味.
【关键词】看客戏场“吃”与“被吃”悲剧
“看客”⾮中国独有,在世界⽂学的长廊中,形形⾊⾊的“看客”不胜枚举。在《红字》中,仰望着海斯特·⽩兰的看客是沉默甚⾄于敬畏的;《巴黎圣母院》中,围观伽西莫多的看客是冷漠且残忍的;《檀⾹刑》⾥,饶有兴趣地看孙丙受刑的看客们则是极具中国特⾊的:⾯⽆表情、煞有介事。正如鲁迅所说:“众,——尤其是中国的,——永远是戏剧的看客,牺牲上场,如果显得慷慨,他们就看了悲壮剧;如果显得觳觫,他们就看了滑稽剧。北京的⽺⾁铺前常有⼏个⼈张着嘴看剥⽺,仿佛颇愉快……”[1]⼀切的杀戮与不幸是都可以当成戏剧,可以津津有味地来欣赏的。“舞台⼩天地,天地⼤舞台”便是对中国社会特点再适合不过的形容与写照。⼈⽣如戏,那么,在平淡⽆聊的⽣活中寻求刺激去看戏或做戏,⼤概就是⼈⽣最⼤的乐趣了吧。
⼀、戏院⾥的看客
《祝福》中的祥林嫂因丧⼦之痛不停地对⼈诉说与⾃责,⽽⼈们⼜是怎样对待她的呢?
“有些⽼⼥⼈没有在街头听到她的话,便特意寻来,要听她这⼀段悲惨的故事.直到她说得呜咽,她们也就⼀齐流下那停在眼⾓的眼泪,叹息⼀番,满⾜地去了,⼀⾯还纷纷地评论着。”
在那些“⽼⼥⼈”的眼⾥,祥林嫂的不幸像是⼀出苦情戏。她们“特意寻来”,
为的便是看戏。也许她们也曾有过⼥性的柔情与悲悯,甚⾄于也有过类似的不幸,然⽽这点⼈道与同情早已被长期坚硬冷酷的底层⽣活打磨殆尽。苦得多了,⼼便冷了、⽊了,见惯不怪了。于是,当⽣命的痛苦与悲哀降临在长满⽼茧的灵魂上时,便少了那切肤的痛,只剩下⽆奈的承受或幸免于难的庆幸。她们在看戏的同时,也做⾜了戏:等祥林嫂说到悲伤处,便“⼀齐流下那停在眼⾓的眼泪”,从这似是⽽⾮的同情中,她们获得了⼀份⾃我的崇⾼与满⾜。之后,⼜将这“故事”带⾛,作为其茶余饭后的谈资,飞短流长时的闲话。
再来看阿Q的游街:“阿Q被抬上了⼀辆没有蓬的车,……前⾯是⼀班背着洋炮的兵们和团丁,两旁是许多张着嘴的看客……”
“好从⼈丛中,便发出豺狼的嗥叫⼀般的声⾳来。”
中国的看客向来热衷于看游街的,其热情堪⽐过年看⼤戏,并且也像观众要求演员般要求游街者表演。若唱了戏且激情豪迈,满⾜了他们看的欲望,他们便⼤声叫好;反之则要骂娘了。
“‘暴君的⾂民’只愿暴政暴在他⼈的头上,他却看得⾼兴,拿‘残酷’做娱乐,拿‘他⼈的苦’做赏玩、做慰安,⾃⼰的本领只是‘幸免’”。[2]在“看者”与“被看者”之间,也许他们本是同⼀阶层的妹弟兄(如祥林嫂和⽼妈⼦,阿Q和看客们),⽼妈⼦们与看客们也未必没有各⾃的悲哀与不幸。然⽽,在这“看”、确切地说是“鉴赏”同类苦痛的过程中,他们的“痛苦得到排泄、转移,以⾄最后遗忘,甚⽽从中达到⾃我满⾜”,[3]于是,就继续⼼安理得地苟延残喘下去。
在这⾥,鲁迅将尖利的笔触直指国民性批判的深处:“万事闭眼睛,聊以⾃欺,⽽且欺⼈,那⽅法是:瞒和骗”。⽆论是看戏还是做戏,戏院⾥最少不了的就是“瞒和骗”。不幸么,痛苦么,不要紧,只要没有降临到⾃⼰的头上,还是可以微闭了眼,装模作样地看下去、做下去的。这种“瞒”和“骗”上⾄知识分⼦,下到普通民众,成了全民性的⽣活态度。⽆怪乎有⼈说中华民族是除犹太⼈以外的⼜⼀个世界之最可怜的民族了:空有家园⽽⽆信仰,精神家园贫瘠⽽荒芜。⽆信仰意味着⽆原则,更⽆所
谓“信”与“从”,只是“说着玩玩,有趣有趣的”,⼀切并不当真,⼀切皆可做戏,全民表演便形成了“颇有点做戏⽓味的民族”,
民众便是这⼤戏院的看客。然⽽,这种态度⼀旦成为⼀个民族的⽣活⽅式,其精神状态可想⽽知。⽽
人类工效学
鲁迅深知其后果的可怕。因此,他在不停地批判,振聋发聩地呐喊:真的勇⼠,敢于直⾯惨淡的⼈⽣,敢于正视淋漓的鲜⾎.。
⼆、吃⼈者与被吃者
“看是⼀种赏玩,也是⼀种暴⼒。[4]
这种“⽆物之阵”看似空洞与不起眼,却蕴含着⼀种⼒量,这⼒量⽆形⽽强⼤,⾜以致弱者以死地。平凡的看客变成看“⽆主名⽆意识的杀⼈团”。因此,阿Q在囚车看到了⽐狼眼还要可怕的眼睛,“在那⾥咬他的灵魂”;孔⼄⼰的不幸只作为⼀个有趣的故事为掌柜不停追问,最终在众⼈的哄笑声中死去……,看客们⽤类似于⿇⽊,⽆动于衷等的利剑,将被看者悄悄地杀死。
“看——被看”的背后,是“杀——被杀”的深层意蕴。
在《药》中,看客们争先恐后⽽漠然地看着⾰命志⼠被杀害,他们“颈项都伸的很长,仿佛许多鸭,被⽆形的⼿捏住了似的,向上提着;看客们则”像久饿的⼈见了⾷物⼀般,眼⾥闪出⼀种攫取的光”,这哪⾥是⼈,分别是⼀饿⿁,在等待着吞⾷⾰命
领导科学与领导艺术者的⾎⾁。⽽终于,烈⼠的鲜⾎为⿇⽊愚昧的民众所⾷,⾰命的英雄也成了⼀个个活该被杀的罪⼈。在这⾥,被启蒙者与启蒙者的关系变成了“看”与“被看”,最终⾛向“吃”与“被吃”。⾰命者的牺牲不过是
⼀场可笑的“疯了的”闹剧,所有的崇⾼与奋⽃在看客们嘻嘻的笑声中被颠覆和消解。所以,“这样的战⼠”终于在“⽆物之阵”中⽼衰、寿终。战⼠终于不是战⼠,但“⽆物之阵则是胜利者”,事实上,观看这“表演”的,是⽐那执⼑者还要凶狠的。
传染病评价
如果说个⼈的看只是个体内⼼状态的表现,那么集体的看则是⼤众精神的反映。⽆处不在的看客向我们表明:“看”已成为⼀种传统,⼀种本能,⼈们⼀不⼩⼼便会陷⼊这种集体⽆意识⾏为当中。“看”与“被看”,是中国式⽇常⽣活的本来⾯⽬。[5]
苏州通安事件
“⽰众”时,看客们不遗余⼒、推挤扭打地去看“⽩背⼼”,⽽被看的“⽩背⼼”也忙着研究“发⾔的秃头”;⼩学⽣则惊奇的望着红⿐⼦那“很胖的奶⼦……
很长的毫⽑”,挟洋伞的长⼦,“疾视背后的死鲈鱼”……所有的⼈都忙着“看”,同时也“被看”。巡警的⼀根绳⼦让这个沉闷、懒散的午后顷刻热闹起来,然⽽在这热闹背后,却是⽆法⾔说的悲凉。等到实在⽆东西可看的时候,胖⼤汉便看那树荫下“⼀起⼀落的狗肚⽪”。⽆聊⾄此,令⼈啼笑皆⾮。
“看——被看”实质上构成了国⼈基本⽣活⽅式:看别⼈——被别⼈看,⽽⽰众正是对这种⽣存状态的隐喻。这种⽣活的本真⾯⽬是悲剧性的,充满了⽆聊与绝望,且令⼈⽆所逃遁。我们为众多的“看客”惊醒,却⼜在⽆意识中沦为“看客”,鲁迅先⽣穷其⼀⽣的描写与批判,正是他在绝望中最后的反抗。
参考⽂献
[1]鲁迅.娜拉⾛后怎样.鲁迅全集第⼀卷[M]P163.北京:⼈民⽂学出版社1981 [2]鲁迅.鲁迅全集[M]P366北京:⼈民⽂学出版社1981
钢结构设计规范2011[3]钱理.⾛经当代的鲁迅.[M]P159北京:北京⼤学出版社1999
[4]黄晓平.“看”的形⽽上学——从《⽰众》到《檀⾹刑》[J].武汉理⼯⼤学学报2004.4
[5]张箭飞.鲁迅诗化⼩说研究[M]南京:⼴西教育出版社2004
声波测井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19:33:5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11593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看客   中国   游街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