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校园建设概况

1982年诺贝尔医学奖北京大学校园建设概况
    为了把北京大学建设成第一流的教育中心和科学研究中心,近年来学校十分重视校园建设,并于1991年制定了《北京大学海淀校区总体改扩建规划》,为学校的进一步发展描绘了蓝图。
 
校园建设
    北京大学的前身——京师大学堂1898年建校时,是用地安门内马神庙和嘉公主府旧第为临时校舍,即后来的景山东街理学院,也称二院。1918年,位于汉花园(今沙滩)的红楼落成,连同嵩公府成为了学校的本部,它包括孑民纪念堂在内的总办事处,30年代建成的图书馆和法学院使用此楼,其后红楼主要为文学院使用,这一地区也统称为一院。其他校舍还有北河沿的男生宿舍,称为三院,国会街的先修班称为四院(现在的新华社社址),工学院位于西城端王府,医学院在府右街,农学院在西郊罗道庄。
  1952年院系调整时,燕京大学文、法、理科各系并入北京大学。北京大学的校址迁入西郊
原燕京大学校园,经过40余年的建设,成为了今天的北京大学校园。
  北京大学校园是北京西郊明清时期著名的园林区的一部分,它北邻闻名中外的圆明园遗址,西边遥对颐和园、香山、玉泉山,东边和清华园相接。从明朝末年著名书画家米万钟在今校内勺园大楼一带创建勺园以来,至今已有370余年的历史。风景秀丽的未名湖一带,是清代宠臣和坤随着圆明园的营造而开发的,原称淑春园,在其周围有恭亲王奕■的朗润园、醇亲王奕■的蔚秀园、惠亲王的鸣鹤园、庄静公主的镜春园,这些园林在清代皆属内务府管辖,统称赐园,它是燕京大学校园的主体,也统称为燕园。现经北京市人民政府批准,未名湖一带的这些古园林划为文物保护区。
  自1952年以来,北京大学先后建设发展了东面直到兰旗营的理科教学区,南面直到与海淀镇隔路相接的学生生活区,以及蔚秀园、承泽园、畅春园、中关园、燕东园等教工居住区,近几年来又在圆明园西侧建设了燕北园居住小区。这些形成了今天北京大学海淀校区占地170公顷的校园。
  原燕京大学校舍的总面积不足10万平方米。经过40余年的建设,现在校舍总面积已达到97万多平方米。目前学校东部为理科教学、科研和生产区,北部为文科、外语科教学、科
研以及校部机关办公区,南部为学生生活区,西部为外国留学生和专家生活区,校园周围为教工住宅区,这使校园的功能分区更为明确、合理,既充分发挥了老校舍的作用,又为分期建设和长远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党和国家十分关心北大的建设,自1984年以来将北大的扩建工程列为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并列入“七五”建设计划,批准扩建校舍29万平方米,批准国家计划内投资1.25亿元;“八五”期间又增加了建设资金,经中央和北京市领导亲自审定的、占地9.4公顷、总面积为11.6万平方米的建设方案,在香港知名人士邵逸夫先生所资助下,已建成了3万余平方米的地学楼和法学楼。由美国赛克勒基金会资助修建的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博物馆的建成,使北大拥有了达到世界水平的考古博物馆。体育活动中心和文化活动中心的建成,大大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生活。“九五”以来北大更是进入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建设高潮时期,1996年国家正式批准北大成为“211工程”首批重点建设的两所大学之一,“九五”期间将有5.32亿元投入学校的建设。建筑面积近8万平方米,包括两座教学楼和一座教室楼的理科教学楼正在兴建,到建国50周年之际,新的理科楼工程将基本竣工,新楼连同已经建成的地学楼、法学楼和原有的物理楼、化学楼等连成一片,将形成北京大学理科教学与科研中心。理科教学楼设计新颖,既考虑了北大原有的建筑风格,又反映了新时代教学、
科研的特,它的建成将大大增加学校教学科研的用房面积,而且其先进的设施和方便合理的工作条件,将更加促进广大师生工作学习的积极性。
  在迎接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之际,一批重点建设项目已经建成或即将建成,将为北大百年校庆献上一份厚礼。由台湾光华教育基金会捐资兴建的光华管理学院大楼,已经以崭新的面貌座落在电教大楼的北侧,其建筑面积达一万多平方米,外观造型与周围环境十分协调,内部装修朴实、典雅,为北大创办世界水平的管理学院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由香港著名实业家李嘉诚先生捐资1000万美元赞助修建的图书馆新馆工程将在百年校庆之际完工,新馆采用大屋顶结构,继承了北大传统的建筑风格,建筑面积达2.67万平方米,加上老馆的面积,北大图书馆总面积将达到5万平方米以上,可藏书700万册,成为亚洲高校中的第一大图书馆;在副总理的亲自关怀下,由对外经济贸易部捐资修建的北京大学一百周年纪念讲堂也已竣工,纪念讲堂工程建筑面积12000多平方米,设有2500个座位的礼堂,还设有一个多功能厅及文化活动室、会议室等,已成为学校的会议和文化活动中心。
  校园的环境建设,近年来也有了很大发展。在保留原有园林风格的基础上,新建了大量反映时代气息,反映改革开放,反映教学科研特点的新景区、新景点。继续在校内大面积种
植树木、草皮,使校园内基本上做到“黄土不露天”;彻底整治静园环境,改造后的静园绿草如茵,成为北大新的一景;未名湖清淤工作在北大校友尹建生先生资助下已于97年内完成,整修后的未名湖景区更加清净优美,湖光塔影、垂柳石鱼,令人流连忘返;西校门、办公楼等一批古建筑经过重新粉刷整修,焕然一新,重现了昔日的风采。校园内优美的自然环境与错落有致的各种建筑体相映成趣,更增添了北大校园的优美景。作为全国绿化先进单位,北京大学历来重视校园绿化工作,古典园林得到精心养护,开发建设的新景点不断出现。校园内无论是新建的楼周围,还是人流很大的学生宿舍区周围,都是绿地如茵、花草成片,充满了欣欣向荣的勃勃生气。
 
校园绿化
    北京大学校园总用地面积为161.9公顷(折合2426.7亩)(161.9万平方米),已绿化面积为75.8万平方米,占总面积的46.8%,绿化覆盖率为53.88%;按目前全校师生员工及家属总人数27082人计算,人均绿地面积为27.98平方米。法国社会学
  校园内有各类乔、灌木55585株,其中一、二级保护古树416株(300年以上的一级保护古树30株,100年以上的二级保护古树386株),树种200个,各种绿篱20215.3米,草坪20.3万平方米,花坛、花带2500平方米,每年摆花达3.5万余株(盆),0.1公顷(1000平方米)以上成块绿地为40.7万平方米。
  北京大学历来重视校园绿化工作。学校设绿化委员会,由主管副校长和总务长任正、副主任,定期研究全校绿化计划和重点区绿化方案及有关义务植树中的问题,并由绿化负责落实规划,管理协调等工作;为了加强绿化管理,特设园林科负责实施绿化计划及各项绿化管理任务。
测井  北京大学现有景观、景点六十处,其中体现高校教育意义的景观十二处,如“振兴中华碑”、“三一八”烈士纪念碑、西南联大碑、李大钊、蔡元培铜像、埃德加·斯诺墓等。适宜学生学习、休息的绿化景点十四处,如:俄文楼小区、静园小区、南北阁小区、办公楼小区、图书馆小区、勺海亭小区、钟亭小区等。
  自1982年以来,北京大学连续三年被评为首都绿化、美化先进单位,85—96年连续12年被评为首都绿化、美化花园式单位,89—96年连续八年被评为首都绿化、美化和义务植树
如何适应高中生活
红旗单位,更为突出的是,86年和91年两次被全国绿化委员会评为全国绿化先进单位,93年则被全国绿化委员会评为全国部门造林300佳单位,94年园林科代表北京大学荣获北京市植树造林劳模集体光荣称号。
 
北京大学校园主要景点介绍
2012皮鞋很忙  西门景区
西校门 
袁行霈原名校友门,是原燕京大学校友于1926年集资修建,故名校友门。此校门门牌号是娄斗(兜)桥一号。娄斗桥在明清时代是著名风景区,是诗人流连唱咏的地方。娄斗(兜)桥在校门南十余米处,遗迹依稀可辨。它风格古朴、庄严典雅。正中匾额上的“北京大学”四个大字是在1950年亲笔题写的,它与这红的校门浑然一体,使人顿生一种庄严肃穆之感。这种三开的庙门式大门与北大的办公楼、华表等都是古朴典雅的风格,在现代都市的建筑丛林中,尤其显得与众不同。
西门的檐角
这蹲踞着的似龙的动物就是传说中龙的九子之一,名叫“鸱吻”,好居险望远,取“欲离千里”之意,人们常把它的图形雕刻在庙宇和宫殿的屋脊檐头。西门大铜环上所刻之物叫“椒圆”,也是“龙生九子”之一。它生性讨厌别人无故闯入它的洞穴,将其刻在这里真是恰如其分。还有一对威武的石狮,圆明园的一些存书说此狮取自圆明园。但事实上它们是燕京大学于1924年从民间购得的,在北大文书档案室里,还保留着当时购买这对石狮的契据。在北大百年华诞前夕,西门在奔驰公司捐资下修葺一新,准备迎接北大第二个辉煌的百年。
校友桥
正对西门的这座桥叫“校友桥”。它是由北大的校友捐资建造的,为了纪念他们的一片爱校之心,便将这座桥命名为“校友桥”
办公楼
    建于1926年。原名施德楼,1931年6月燕京大学校楼命名委员会曾定名为贝公楼。楼前的麒麟、丹墀均系圆明园遗物,由载涛购得,存放朗润园多年后置此。爱新觉罗·载涛(18
86-1970),清醇亲王四子,载■(光绪)胞弟。清宣统朝军咨府大臣和禁卫军训练大臣。解放后被委任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司令部马政局顾问。
这里浓缩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1926年办公楼建成之时是燕京大学的主楼,但是并未正式命名。后来1931年的毕业生一心要给燕圆的各楼送匾额,主楼命名之事便提上日程,当时先由全校师生员工投票,又经过校楼命名委员会再三斟酌,最后确定为“贝公楼”。值得一提的是在这座古古香的办公楼内,却是现代化的配置,楼内礼堂宽敞明亮,有942个坐席,哈佛大学校长陆登庭曾在这里做了一次精彩的演讲。1998年美国总统克林顿访华时在北大的演讲也是在这里举行的。
另外,办公楼北边的外文楼与南边的化学北楼也分别被命名为“穆楼”与“睿楼”。此三楼各设匾额一块,题字均出自著名书法家沈尹默之手。
石麒麟
伫立在办公楼前的两尊石麒麟同中间的丹墀都是圆明园的遗物。圆明园被英法联军在第二次战争中焚毁后,其安佑宫旧日景象荡然无存,只有这对麒麟经历劫难仍基本完好的
保存下来,几经辗转,来到燕园。麒麟高174cm,须弥座高98cm,正面宽141cm,侧面宽195cm,刻工细腻,巧夺天工。但其实,每尊石麒麟与其基座是由两块石头刻成后拼接而成的,接缝在距上面约19cm处,由于这里断面向里收缩,接缝很难被发现。可见当年制造者的苦心和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与灵巧!
丹墀
两麒麟中间的这块丹墀又称“龙云石”,以前也是安置在圆明园安佑宫前的。原有两块,另一块保存在颐和园。“墀”指古代皇帝前面的台阶,“丹”即红,“丹墀”即为红的台阶,上面所刻的二龙戏珠图,形态逼真,令人赞叹不已!
华表
    位于西门和办公楼中间的草坪上,左右各一矗立着的这对华表原置圆明园安佑宫,安佑宫前有琉璃坊,“左右华表各一”。燕京大学建校初期移此。清末民初崇彝《道咸以来朝野杂记》载:“鸿慈永佑,在月地云居之后,循山径人,其中为安佑宫,乾隆七年建,其前琉璃坊三座,左右华表刻云气,甚精巧”。据此,此华表当制于1742年。华表是用汉白玉雕成,
柱身刻有姿态各异的蟠龙,是凝结了中国雕刻艺术与美学价值的精品。仔细观察这对华表,你会发现一粗一细,并非一对。说起来还有一段轶事,安佑宫前原有两对华表,制于1724年,1925年燕京大学建校舍时,美国牧师翟伯盗运来三根,第四根被运到城里,1931年曾横卧在天安门前道南。当年夏天,北京图书馆建新馆时,欲将北大多余的一根华表搬走,与天安门前的另一根合成一对。不料搬运时阴错阳差,结果北大和北图的华表皆不成对。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07:07:4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11547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绿化   建设   校园   圆明园   办公楼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