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会大学藏书票

林麝作者:国槐
荡气回肠唐宋篇来源:《收藏/拍卖》 2010年第9期
    史、图:国槐
    望着射进堂屋上方的一抹夕阳,老先生自言自语地嘟囔着:“又一个孩子进了洋学堂。”是啊,来这里读书的孩子是越来越少了,明年会怎样呢?恍惚中看到孩子在天井里嬉闹着,如今这里多么冷清啊,留着山羊胡子的私塾先生感到自己老了,不再是那个手握戒尺,神情肃穆的青年儒生了。古老的中国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翻天覆地的深刻变化。
    洋人的坚船利炮打开了古老中国的大门,带来了中国人的屈辱,同时也带来了西方现代文明。我们看待教会学校的心理是如此的矛盾:一方面,它们被看作帝国主义披着宗教外衣对我国进行文化侵略的工具,教会学校的兴起对中国传统教育是一个严重挑战。而另一面,它带来了西方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近代教育的发展。所有这一切都是我们走向世界、走向未来的必经之路。
    自1818年,中国第一位新教传教士马礼逊与其助手米怜在南洋(马来西亚马六甲)创办第一所针对华人的教会学校“英华书院”(1843年迁往香港),开启了教会在华办学的序幕。教会在华办学,经历了从初等教育到中等教育,再到高等教育的发展过程。十九世纪下半叶,以初等和中等教育为主,十九世纪末开始兴办大学。在此之前,中国人上西式大学只有留洋这一条路。
    教会大学是中西文化交流的窗口。西方在近代中国先后建立了十几所教会大学,数量虽然不多,质量却很高。这些大学都设有自己的图书馆,带来了现代图书馆的管理理念和方法,很多书籍由国外募集而来。随着新中国的建立,这些最早传播西方现代文明的教会大学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的高校调整中集体谢了幕。藏书也分散到其他各校,有些则散落民间,半个多世纪后的今天我们还经常可以在旧书店里与它们邂逅,翻开书页可以看到颜发暗的印章或是一枚泛黄的藏书票。那些曾经辉煌过的校名,只留在前辈们的记忆里。一所学校是有传统的,这些学校虽然早已不复存,但它们对青年学子产生的影响并不会一夜间消逝。教会大学在中国虽然只有短短不足百年的历史,却对中国教育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甚至影响到近代中国的走向。我们不会忘记它们对中国教育事业做出过的重要贡献。无疑,教会及教会学校图书馆是中国最早使用藏书票的机构。那些中西合璧的高大精美的校园建筑和深藏在故纸堆中的藏书票已成为他们文化精神的祭奠品,这些教会大学将会永载史册。
全民开讲    燕大与辅大
任楼论坛    二十世纪初,燕大、辅大曾与清华、北大并称,北京的四大名校,是著名的教会大学。燕京大学成立于1916年,它是由四个美英基督教差会合办的。当时合并了三所教会学校,即北京汇文大学、华北协和女子大学和通州协和大学。1916年在纽约和北京分别成立了“托事部”与“董事会”,因此一般以这一年为创校年份。由于燕大是由不同的教会合办,由不同的学校合并而来,所以起初的管理非常混乱。直到美国传教土司徒雷登在1919年1月31日被任命为燕京大学首任校长,学校管理开始走上正轨。燕大原校址设在北京盔甲厂汇文大学内,女校在灯市口。1921年在北京西郊购买前清亲王赐园,聘美国建筑设计师墨菲进行总体规划,建造了近代中国规模最大、质量一流、环境优美的一所校园。1926年开始学校全部搬到北京西郊的新址。由于燕京大学是由汇文大学等校合并而来,故最初的英文校名仍沿用汇文大学的英文名称PEKING UNIVERSITY,后来为了避免与北京大学的英文校名混淆,改为YENCHING UNIVERSITY,但早期的一些藏书票和印章上还留有当年的名称。说到燕京大学,不能不提在中美乃至东西方文化交流上举足轻重的哈佛燕京学社,它创建于1928年,是由美国铝业大王查尔斯·马丁·霍尔(Charles Martiri Hall)的遗产捐赠而建成的。哈佛燕京学社是美国建立较早的正规的汉学研究机构之一,也是民国时期对中美文化交流贡献最大的学术机构之一。自学社成立起,每年拨款购书,曾有过1950年花费1250万元巨资购入明弘治本《西厢记》的豪举。庚子赔款也是燕京大学购书的经费来源之一。燕京大学于1951年春改为公立,翌年并入北大、清华等校。燕京大学图书馆为区分购书经费来源、分类及归属等需要,有多种藏书票。比如燕京大学女校、哈佛燕京学社、庚子赔款购书等等,但总体图案只有一红一黑两大种,其他只是在字体及纹饰上有细小差别。
宋清如    1912年,由英敛之亲自起草,并与马相伯以中国天主教领袖的身份联名上书罗马教皇,提出在北京创办一所天主教大学,以发展中国文化、介绍世界新科学知识,罗马教廷深为所动,但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而搁浅。英敛之随后于香山静宜园建立“辅仁社”。1920年旧事重提,教会派员来中国考察教育事宜。1921年12月教廷正式向总会长转达教皇关于在华创办大学的谕令。1925年成立预科辅仁社,1927年6月以辅仁大学校名向教育部呈请立案,教育部经多次派员视察,11月获准试办大学。辅仁社升格为辅仁大学,校址原为涛贝勒府,涛贝勒载涛是光绪皇帝的弟弟,他将府邸永租给本笃会。辅仁大学以府邸为校舍,1930年在府邸花园南部和马圈旧址建成一座新楼,是由比利时本笃会建筑师设计的,仿中国古代宫殿建筑形式结合学校的使用功能,与贝勒府的其他中式建筑协调一致。北京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这类中西合璧式的建筑,包括燕京大学、协和医学院、国立北平图书馆等等,风行一时。而上海等地的教会大学建筑却十分洋派,大概这是北京的人文环境使然。辅仁大学1952年并入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它在短短的二十七年里’(1925-1952),就跻身流大学之列,不能不说它办学的成功。辅仁大学藏书票共有两款:第一款比较简单,似为早期所用,存世很少。另一款藏书票图案中央是两位身着中式长袍秉烛而读的古代儒生形象,刻画细致入微,周围的纹饰却是西洋的,上方的十字架表明是教会学校,画面融会中西而不显突兀。藏书票大多粘贴在从美国募集来的图书上,以宗教类为主,上面还有捐赠者的信息,这一款藏书票比较多见些。
    约大与光华
    教会大学不仅带来西方文化,处在中国的大环境中,不可避免地吸收到很多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形成一种开明的多元文化。圣约翰大学的中文校训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它出自孔子的《论语》,可见它对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理解与尊重。
干尸    圣约翰大学是美国圣公会在上海创办的一所教会大学,始建于1879年,原名是圣约翰书院。1906年在美正式注册,改校名为圣约翰大学,是在华办学时间最长的一所教会大学,原校址位于现在的华东政法大学所在地。圣约翰大学培养出一大批杰出人才,他们对近代中国产生一定影响,在当时有“东方哈佛”美誉。
    圣约翰大学罗氏图书馆,因曾得到纽约罗氏兄弟( Seth Low&William Low)的捐助而得名,前者曾任纽约市长和哥伦比亚大学校长。罗氏图书馆藏书原以英文书为主,1933年在校友宋子文的斡旋下,获得盛宣怀藏书六千六百余册。1948年严复之女将其父中、英文藏书千九百余册赠与罗氏图书馆,大大丰富了该馆藏书。圣约翰大学罗氏图书馆藏书票牌坊正中写着“圣约翰大学堂”,一道光芒由前方的十字架射来,意为走进圣约翰大学校门,寻求光明与真理,正应了圣约翰大学的英文校训LIGHT&TRUTH(光与真理)。牌坊左右两边写着“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出自《论语·雍也篇》。此牌坊建于1 929年圣约翰大学建校五十周年纪念之时。实际上牌坊上的字并不是藏书票上的这些,藏书票只是借用了这个牌坊的图案而已。1955年初该纪念坊被拆除,石料随意堆放,1992年圣约翰大学校友会在原址重建,所用四根石柱仍为当年旧物。藏书票右下角有一行英文小字William Edgar Fisher,是该幅铜
版画的作者,为美国铜板雕刻家,曾制作多种藏书票。我收藏的这本书上还有郭斐蔚主教的藏书票,应该是郭斐蔚捐赠的。郭斐蔚是圣公会上海教区主教和圣约翰大学的主要领导人之一(郭斐蔚主教藏书票曾另文介绍)。
    说到圣约翰大学,不能不提起另外一所大学,这就是光华大学。1925年,“五卅惨案”在上海爆发,社会各界纷纷声援响应。圣约翰大学及附中的师生也积极组织罢课抗议,但遭到校方阻挠。于是6月3日,学生553人以及全体华籍教师19人,集体宣誓脱离圣约翰大学,10余名应届大学毕业生声明不接受圣约翰大学颁发的毕业文凭。这一日便定为光华大学的校庆日。6月4日,离校学生教师集会商议自行设校事宜,他们的举动受到社会各界和学生家长们的支持,纷纷出钱出地。经过各方协助,在短短三个月内就成立了一所新的大学“光华大学”,这个建校速度在世界上也是罕见的。“光华”二字取自《尚书大传·虞夏传》里的《卿云歌》:“日月光华,旦复旦兮。”上海有两所中国人自办的著名私立大学,一所是马相伯先生办的复旦大学,另一所就是光华大学,这两所大学校名都取自《卿云歌》,《卿云歌》曾作为北洋时期的国歌。复旦、光华,象征着复兴华夏、反抗帝国主义宰割和奴役的不屈精神。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20:30:3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11545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大学   中国   教会   藏书票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