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义庆简介辘轳,汉族民间提水设施,流行于北方地区。由辘轳头、

刘义庆简介辘轳,汉族民间提水设施,流行于北方地区。由辘轳头、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辘(lù)(lu)。辘(lù)(lu)
  汉族民间提水设施。流行于北方地区。由辘(lù)飞烟传(lu)头。支架。井绳。水斗等部分构成。利用轮轴原理制成的井上汲水的起重装置。顾曰:再生制动井上辘(lù)(lu)卧婴儿。一夫一妻制南朝 华沙公约 刘义庆《世说新语·分集接收技术排调》井别作桔橰。辘(lù)(lu)。北魏 贾思勰《齐民要术·种葵》辘(lù)(lu)也可指机械上的绞盘。渡沟壍。飞桥一间。广一丈五尺。长二丈以上。着转关辘(lù)(lu)八具。以环利通索张之。
  中文名,(lù)(lu)。发明者,史佚。时间,周代。作用,农业灌溉。
  简介。提取井水的起重装置。井上竖立井架。
  上装可用手柄摇转的轴。轴上绕绳索。绳索一端系水桶。摇转手柄。使水桶一起一落。提取井水。辘(lù)(lu)也是从杠杆演变来的汲水工具。据《物原》记载:史佚始作辘(lù)(lu)”
史佚是周代初期的史官。早在公元前一千一百多年前汉族劳动人民已经发明了辘(lù)(lu)。到春秋时期。辘(lù)(lu)就已经流行。辘(lù)(lu)的制造和应用。在古代是和农业的发展紧密结合的。
  它广泛地应用在农业灌溉上。辘(lù)(lu)的应用在我国时间较长。虽经改进。但大体保持了原形。说明在3000年前我们的祖先就设计了结构很合理的辘(lù)(lu)。解放前在我国的北方缺水地区。仍在使用辘(lù)工程图学学报(lu)提水灌溉小片土地。如今一些地下水很深的山区。也还在使用辘(lù)(lu)从深井中提水。以供人们饮用。在其它工业方面。有使用牛力带动辘(lù)(lu)。再装上其它工具用来凿井或汲卤的。
  结构。辘(lù)(lu):也作轮。车轮。
  用金属。木料或其他坚固材料做的圆形构架。辘(lù)(lu)有三只脚。三点购成平面。它稳妥地立在井口。为方便操作。闪出了最大活动空间。辘(lù)(lu)有脚也有头。叫辘(lù)(lu)头。是一块圆硬木。中有轴孔。穿在轴上。上绕绳索。绳头系水斗。辘(lù)(lu)头上嵌一摇把。算是它的胳膊。一般用杨柳木制。把歪。成一定角度。水斗为白柳条编制。遇水膨胀。有韧性。耐磨。耐磕碰。刘义庆简介上有两三个环。与绳连接。
  历史。古代汉族民间的起重机械。是绞车的一种类型。
  常用于从井中汲水的称为井辘(lù)(lu)。辘(lù)(lu)在春秋战国时代已用于从竖井中提升铜矿石。1974年在湖北铜绿山春秋战国古铜矿遗址发掘中发现木制辘(lù)(lu)轴两根。其中一根全长2500毫米。直径260毫米,经判定为用于提升铜矿石的起重辘(lù)(lu)的残件。起重辘(lù)(lu)的早期记载见于南朝宋刘义庆著《世说新语》。
  书中记述了三国魏明帝在建筑凌霄观时。误将尚未题字的匾先钉在高处。乃笼盛韦诞。辘(lù)(lu)长縆引上。使他能在离地25丈的匾上写字。绞车一词。最早见于《晋书》。石季龙在东晋永和三年发掘赵简子墓时挖及泉水,“作绞车以皮囊汲之。北宋曾公亮著《武经总要》载绞车图,并说绞车,合大木为床。……力可挽二千斤。刘义庆简介井辘(lù)(lu)应用的较早记载见于南唐李璟《应天长》词:柳堤芳草径。梦断辘(lù)(lu)金井。
  元代王桢著《农书》和明代宋应星著《天工开物》都有井辘(lù)(lu)图。《农书》还记述了一种复式辘(lù)(lu):绕在轴筒上的绳子两端各系一个容器顺逆交转。所悬之器虚者下。盈者上。更相上下。次第不辍。见功甚速。这就省去空容器的行程时间;同时。空容器的重量也起一定的平衡作用。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00:57:3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1154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提水   铜矿   民间   容器   绞车   起重   水斗   应用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