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学新闻传播学必考题——麦克卢汉

论总受如何正确护菊(系统)
四川大学新闻传播学考博必考题——麦克卢汉
麦克卢汉麦克卢汉的简介麦克卢汉于1911年出生于加拿大艾伯塔省埃德蒙顿市的一个偏僻小镇,早年在曼托巴大学求学,后来到英国剑桥大学攻读英语文学博士学位,并在美国多所大学执教。马歇尔·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1911~1980)被誉为信息社会、电子世界的“圣人”、“先驱”和“先知”。他是20世纪名副其实的传播学大师,是最富有原创性的传播学理论家我们现在常把“地球村”这个说法挂在嘴边,但出处未必知晓,“始作俑者”就是麦克卢汉。他关于“地球村”、“重新部落化”、“意识延伸”的论述,无人能出其右。他对电子时代和赛博空间的预言一个个变成了现实。
麦克卢汉的媒介观点麦克卢汉的“三论”一.媒介即讯息(the Media is the Message)二.“媒介是人的延伸”三.地球村(Global Village)四.冷媒介与热媒介(Cool Media/Hot Media)五.媒介的时空关系(the Space-Time of Media)六.内爆(Implosion)媒介即讯息(the Media is the Message)这是加拿大著名传播学家M·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1964年)一书中提出的影响广泛的媒介观。他认为:“所谓媒介即是讯息只不过是说:任何媒介(即人的任何延伸)对个人和社会的任何影响,都是由于新的尺度产生的;我们的任何一种延伸(或曰任何一种新的技术),都要在我们的事务中引进一种新的尺度。”麦克卢汉的思想常常被看作是“媒介决定论”或“技术决定论”。“媒介即讯息”并非是字面上的含混意思,而是说我们过去认为是讯息(内容)的传播产生了“效果”——影响我们的思维和行动,但实际上是媒介形式本身在产生“效果”或影响,媒介形式的变革导致我们感知世界的方式和行为发生变革,乃至导致社会结构发生变革。每
一种新的媒介都会改变我们过去的思维和行为习惯,“加速并扩大人们的功能”,即新的媒介导致我们在感知、思考与行为上引入了新的“尺度”、新的“速度”和新的“模式”。比如,原始人以5种感官媒介(嗅、触、听、视、味)整合与均衡地直接感知世界,他们以此种感知“尺度”进行思维和行动。油酸酰胺
但不同的科技媒介使我们各种感官开始不均衡地发挥功能,由此导致我们思维、行为的“尺度、速度、模式”等经验特征的变革,社会结构也因此而发生变革。印刷媒介扩大了人的感知时空特别是空间,但印刷媒介着重强化了视觉感官,它影响了我们的思考,使思想变成线性的、连续的、规则的、序列的和逻辑的,并使思考与感情分离。在人类行为上,印刷媒介隐含了个体化的接受模式,促成了个人价值观念,使人际关系疏离,划分了私人与公共领域以及各种知识学科,并导致等级和专业性的精英文化产生。在社会层面上,印刷媒介使人的感知空间扩展,导致大的民族文化圈连接,由此民族国家产生。电视媒介又不同,它重新强调几种感官的整合功能:视觉、听觉和触觉,恢复印刷媒介所毁坏的感官比例平衡,它所产生的思维是非线性的、非连续的、重叠或并列的、直觉性的,是类比思维而非因果逻辑思维。电子媒介使社会各种分化的领域在全球层面上从纵向和横向上“内爆”而重新汇聚与混合,同时可能将我们从单个的民族国家变成一个地球村,人类将“重新部落化”。电子媒介由此又重构了人们思维与行为的“尺度、速度、模式”,也重构了时间和空间。理解“媒介即信息”这一命题还需要我们从过去对“媒介”和“讯息”的二元分离认识中解脱出来。在麦氏看来,媒介并非只是一种装载体,内容也不是被装载物,二者常常是不同形态的媒介本身的聚合。麦克卢汉解释说,“任何媒介的‘内容’都是
另外一种媒介”,比如,“文字的内容是言语,正如文字是印刷的内容,印刷又是电报的内容一样。”所以,像“电台”这样的媒介其影响与其节目安排毫不相关,“广播使信息传播加快,信息加速同时又加快了其他的媒介”。内容“是什么”没有关系,它以改变了的传播形态重新出现才是重要的,那就是我们的感知方式更快、更广、更多样了,“因为设计或模式扩大并加速了现有的运作过程”。麦克卢汉的思想主要源自他的导师英尼斯的“媒介决定论”,英尼斯将媒介看成是人的思维的延伸,他认为,在特定历史时期内发生的事件及事件的重要性是由媒介决定的。与
传播的信息相比,传播媒介对各种社会组织形式具有更广泛的影响。他以“偏倚时间的媒介”和“偏倚空间的媒介”的概念来阐释其思想:前者(如羊皮纸、黏土板、石刻等)由于能与具体的场所与物质非常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是持久或永恒的,易于在文化传承上将过去、现在和未来粘合为一体,利于维护传统集权宗教形式,形成稳定的社会;而后者(如印刷媒介)因为更加容易携带和轻易地在任何地方置放,因此更能产生跨越空间的联系和扩张,由此促进世俗制度和政治权威朝非集权化方向发展。他断言:“一种新媒介的长处,将导致一种新文明的产生。”麦克卢汉“媒介即讯息”的传播观可以说是扩张了英尼斯的思想,他将每一种媒介都看作是人的某一官能的延伸,并对各种媒介进行了详尽的阐发。麦克卢汉超前的传播观一出现便引起震惊与争论,其大量新词汇和标新立异的观点,使许多人难以理解。崇拜者宣告他是“继牛顿、达尔文、弗洛伊德和巴甫洛夫之后的最重要的思想家”,诋毁者将其思想贬为稀奇古怪加大杂烩的“科学神秘主义”的一知半解,较认真的批评家指责他对全球的各种资本主
多媒体电教室义关系置若罔闻。1980年他去世后,他的思想似乎也跟着去世。十多年后,全球卫星电视、因特网等重新站出来支持了他,人们似乎也重新发现了麦克卢汉。美国时代华纳公司已故总裁史蒂文·罗斯认为,麦克卢汉的预言正在真正实现(1990);CNN总裁特德·特纳宣称他的公司是麦克卢汉多年前预言的“地球村”的“公告传报员”(1993)。研究者说1991年的海湾战争成了电视上的“第三次世界大战”,因为“卫星电信技术用电子瓦解了时空,所以这场战争整个世界……都参与了”(昂,1991)。“如果麦克卢汉能活着亲眼看到视频电视和电子高速公路的问世,他对这一切会说什么呢?”(斯蒂文、约翰,1996)。麦克卢汉的一些观念现在受到更高程度的重视并被引申来考察一些新的问题,比如,媒介或文化帝国主义,媒介对跨文化冲突的影响,全球“电子媒介虚拟时空”和“虚拟社会体”的共同体验,全球人类关系的规模、模式、习惯的深刻结构性变化,电子文化空间对全球文化地理边界的重构等等。
“媒介是人的延伸”这是麦氏理解媒介根本的出发点,也是他超出所有理论家的独到之处。在麦氏的思想视野中,媒介不是冷冰冰的外在化的存在,媒介就是人的身体、精神的延伸。媒介改变了人的存在方式,重建了人的感觉方式和对待世界的态度。麦氏对媒介的理解大胆又独特,他把媒介分为“冷媒介”和“热媒介”。手写稿、电话、电视、口语被他划分为冷媒介,因为清晰度低;而拼音文字、印刷品、广播、电影等等则被看成是热媒介,因为清晰度高。显然,这里的“清晰度”并不是指图像的可视感觉,而是指这种媒介传载信息的准确度和可把握的较多的含义。热媒介只延伸一种感觉,并使之具有“高清晰度”,也就是使媒介处于充满数据的状态。麦氏的这种划分有他个人偏好,也有他所处的时
松下m1000
代局限。例如,把电视划为冷媒介就有待商榷,他那个时代电视还不是十分普及,电视技术也远不如现在先进。在今天看来,电视就未必可以说是冷媒介。最可惜的是麦氏这本书未能论述到电脑和互联网,他所处的时代电脑和互联网都还未出现。现在看来,电脑和互联网作为媒介,对当代人类生活的改变显然是前所未有的,这需要新时代的麦克卢汉加以阐释。地球村(Global Village)“地球村”是加拿大传播学家麦克卢汉在他《关于理解新媒介的报告》的打字稿里提出来的一个概念,后来在《古登堡星汉璀璨》一书中,他把这个概念作为其中一章的标题,引起了学术界的高度关注。他说:“新型电子条件下的相互依存性,把世界重新塑造成为一个地球村的形象。”后来,麦克卢汉以“地球村”作为标题与人合作出版了《地球村的战争与和平》(1968)和《地球村》(1989)两本著作。在麦克卢汉看来,“地球村”包括以下涵义:1.瞬息之间,电子媒介就可以使信息传播到万里之外的地方。借助于电子传媒,地球上的重大事件可以同步/即时传播,空间距离和时间差异不复存在,整个地球在时空范围内已缩小为一个很小的地方,人们具有了获得公共信息的相等机会。2.电子媒介的同步化性质,使人类社会结成了一个具有密切的相互关系、无法静居独处的、紧密联结的小社区。新媒介使大区域变成了可以互动的小社区,信息的暴露也更为充分和全面。3.人
类从远古至今经历了一个“部落化-非部落化-重新部落化”的过程。在游徙不定、采猎为生的远古时代,人类感知世界的方式是整体的、直观的把握,人具有全面的、多样发展的技艺,那时的人是整体的人,是部落人。由于劳动分工的出现和拼音文字的发明,人使自己成为被分裂切割的、残缺不全的非
部落人。机械印刷术和工业化则把人推向了非部落化的极端。电子时代来临后,人不能只专精一门,人的感知系统不再只偏重视觉,人们不再是分裂切割、残缺不全的人。电子传媒,尤其是电视,使人们重新体验了部落文化中村庄式的接触交往,使人们恢复了脱离部落文化以来长期失落的“总体感觉”和“感官平衡”,人类在高级阶段又重归部落文化。美国传播学家保罗·莱文森说:“因特网把地球村变成了货真价实的比喻。”他将地球村一分为二:传统的地球村和赛博空间的地球村。然后又把传统的地球村一分为二:广播地球村和电视地球村。他用了三个比方来区别这三种不同的地球村:广播地球村是儿童的村落,电视地球村是窥视者的村落,赛博空间地球村是参与者的村落。广播地球村是单向传播,传者和受众是不平等的亲子关系;电视地球村是窥视者的村落,莱文森以肯尼迪的葬礼和克林顿的性丑闻为例来说明他的观点。除此之外,他还讨论了网上地球村的政治和商务,人们可以在网上直选,参与国家大事。“因特网上的地球村本身就是一种治国机制。”他认为,网上地球村的商务和政治一样,不存在技术问题,是否实行直接选举和电子商务,那是人们的态度问题。“地球村”可以说是20世纪最著名的概念之一,是一个极富启示性和前瞻性的概念。它形象地表述了因传播媒介的高度发达而给人类交往和传播带来的巨大变化。麦克卢汉把媒介的发展与人类文明的发展联系在一起考察,探讨传播媒介对文化、政治、经济的影响,具有深广的历史视野和整体把握观,但往往过于看重媒介技术而导致了技术决定论。冷媒介与热媒介(Cool Media/Hot Media)麦克卢汉对媒介的冷热二分法是他最有名、最受争议的概念之一。但这个概念为人们理解不同媒介的性质提供了一个有用的新的工具。麦克卢汉首次充分展开论述这个冷热二分法,并且把它们用于分析传播媒介是在1964年出版的《
理解媒介》中。麦克卢汉划分“冷媒介”和“热媒介”的依据是媒介提供信息的清晰度及与此成反比的受众在信息接收过程中的参与程度。低清晰度的媒介(如手稿、电话、电视、口语等)叫“冷媒介”,因为它们的清晰度低,要求人们深刻参与,深度卷入,它们为受众填补其中缺失的、模糊的信息提供了机会,调动了人们创造的能动性;反之,高清晰度的媒介(如拼音文字、印刷品、广播、电影等)叫“热媒介”,它们给受众提供了充分而且清晰的信息,并不留下那么多的空白让接收者去填补或完成,因此要求参与程度低。总之,冷媒介邀请人深度参与,因此它“兼收并蓄”;热媒介剥夺人深度参与的机会,因此它“排斥异己”。媒介的清晰度高,参与度就低;媒介的清晰度低,参与度就高。没有一种媒介具有孤立的意义和存在,任何一种媒介只有在与其他媒介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实现自己的意义和存在。麦克卢汉认为,与广播及大多数印刷词语相比,具有声像的电视是“冷”的、未完成的。媒介之所谓“冷”,就是说它邀请人们去补充细节,并不是取决于它启用的感官的数量,而是取决于它使用感官的强度。冷和热不只是一种媒介和其他媒介在相对尺度上的比较,是人们使用媒介的属性。在一定程度上,这些属性具有持久性,无论环境中存在的其他媒介是什么。但并不能说媒介具有什么永恒不变的形而上的冷热属性,在人的使用和发明的压力之下,媒介总是处在演化之中。电视技术的发展和录像机等设备的产生,使电视的温度在不断地上升,但它的表现力还是不完全的,升温的情况不足以改变它的冷包装。麦克卢汉还将冷热的外延拓宽,认为冷媒介和热媒介调节着文化环境的温度,它们给文化环境提供信息,又反过来从文化环境中吸取能量。一种或一媒介可以把文化炒热,热文化常常刺激冷媒介的兴起,反之亦然。麦克卢汉还用“冷热”来分析美国政治力量的消长,他认为在美国的总统竞选中,
候选人根据自身的特点,巧妙地利用各种媒介的冷热特性,扬长避短,争取将最好的一面呈现给选民。麦克卢汉给冷热媒介所下的定义能够为人普遍接受,但是他关于具体的冷热媒介特性
伸,重新回归了整体和平衡感知世界的功能:“我们今日的加速度并非缓慢的从中心向边缘的外向爆炸,而是瞬间发生的内向爆炸,是空间和各种功能的融合。我们专门化的、分割肢解的中心——边缘结构的文明,突然又将其机械化的碎块重新组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而这一重组又是瞬间完成的。这是一个环球村的新世界。”电子媒介的高速度导致我们认识时空具有同步性,同步导致整体性——它瓦解了片段性、序列性、连续性、分割性。因此,在电子媒介时代,“我们这个地球只不过是一个小小的村落。一切社会功能和政治功能都结合起来,以电的速度产生内爆”,“一旦序列让位于同步,人就进入了外形和结构的世界……对专门片段的注意转移到了对整体场的注意”。“今天的电子时代,资料分类让位于模式识别……不是一个分割肢解的世界,而是一个整合模式的世界”,新闻、文学、政治和电影的分界模糊不清,艺术融合为传媒的形式,新闻是娱乐,娱乐也是新闻,而网络电视已经在播映人间万象舞台上的连续节目。过去一切分离了的东西及功能都在电子媒介的作用下重新聚合起来,既是形式上的聚合,更是内在功能的聚合——内向爆炸。内爆其实与我们通常熟悉的“整合、聚合、融合、交叉”等概念相关,但麦克卢汉反复论及“内爆”这个概念是试图强调由聚合而产生的强大的内在功能和效应,而不仅仅是形式上的结合。麦克卢汉是借用了爆炸的“聚变反应”来表达他的“内爆”观念,并与爆炸的“裂变反应”(外向爆炸)相对,他认为:“读写文化使部落和家族单位发生爆炸时,像原
子裂变一样要释放出大量的能量。读书识字的人突然被电磁场攫住时,电力聚变(或内爆)就产生社会能量和心理能量。业已熟悉个人主义和民族主义的人发生聚变,和正在走向个人主义和民族主义的人发生裂变,这两种过程是不一样的。这种差别犹如和的差别。爆炸更猛烈,其威力远远超过。而且,电力聚变的产品是极为繁杂的,而裂变的产品却非常简单。”联系“整体大于部分之和”这个人们更熟悉的命题来理解麦克卢汉的“内爆”概念可能有助于弄清他的思路。如果说印刷术将原本整体的世界分割为各种专门化的、片段性的“部分”,那么“电力”则重新将这些“部分”聚合起来。“电力媒介介入的速度造成了个人知觉和公众知觉结成的不可分割的整体……因为电力媒介迅速而经常地造成一个相互作用的事件的整体场,所有的人都必须参与其间。现在,公众作用的世界具有不可分割、相互影响、无所不包的范围。”麦克卢汉还用“中枢神经系统”隐喻内爆效应,认为内爆是一种功能的“有机”的系统整体效应:“过去的一切技能(除语言外),事实上都使人的某一部分肢体延伸,而电力却可以说使我们的中枢神经系统本身(包括大脑)实现外化。中枢神经系统是不受切割的统一场”,而电力媒介传播的高速度及时空同步性“具有有机体的性质……也是我们的神经系统的特性”。“我们用新媒介和新技术使自己放大和延伸。这些新媒介新技术构成了社会机体的集体大手术……被改变的是整个的机体。”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尔迪厄在《关于电视》一书提出的“媒体场”的概念与“内爆”很近似,他认为电视形成的“媒体场”正在和“文化场”、“政治场”等各种“场”相结合,形成一种无所不能的力量。而美国学者道格拉斯·凯尔纳在《媒体奇观——当代美国社会文化透视》一书中认为,在当代电子媒介环境中,“内爆”广泛存在,电子媒介文化使信息、体育、娱乐、名人、商业、公共领域、私人空
间等混合一体,形成“内爆”过程,它使美国的总统选举“内爆”成一场“政治秀”和“政治肥皂剧”,也使当代社会中的冲突和解决方式成为戏剧化的媒体文化现象。在互联网日益普及和传播全球化的时代,有关“内爆”的话题可能会产生更新的研讨成果。相关链接:地球村(Global Village)全球化(Globalization),媒介即讯息(the Media is the Message)。参考阅读:[加]马歇尔·麦克卢汉著,何道宽译:《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商务印书馆,2000。[美]保罗·莱文森著,何道宽译:《数字麦克卢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张国良主编:《20世纪传播学经典文本》,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张咏华:《媒介分析:传播技术神话的解读》,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麦克卢汉的著作  1.《谷登堡星汉璀璨:印刷人的诞生》/,多伦多大学出版社,
武林风柏晶1962年,经常重印2.《媒介法则:新科学》/与埃里克·麦克卢汉合作,多伦多大学出版社,1988年  3.《地球村的战争与和平》/,与昆廷·费奥尔合作,纽约出版社:矮脚鸡丛书,1967年,纽约点金石丛书,1989年  4.《媒介即是讯息:效果一览》/,与昆田·费奥拉合著,杰罗姆·安琪儿出版社,1967年,纽约矮脚鸡丛书,1989年纽约点石书局重印。
5.《理解媒介:人的延伸》/,麻省理工学院出版社,麻省剑桥和英国伦敦,1994
6.《麦克卢汉:其人及讯息》/与他人合作,乔治·桑德逊和弗兰克,麦克唐纳德编辑,约翰卡基作序,富尔克伦出版社,科罗拉多州,哥尔登市,1989年绝版书  1.《机器新娘:工业人的民俗》/,
纽约先锋出版社,1951年  2.《传播学探索》/,埃德蒙·卡彭特、麦克卢汉合编,波士顿灯塔出版社,1960年  3.《文学之声第一卷/,加拿大霍尔特·莱因哈特.温斯顿出版社,多伦多和蒙特里尔两地印行,1964年  4.《文学之声第二卷/,加拿大霍尔特·莱因哈特.温斯顿出版社,多伦多和蒙特里尔两地印行,1965年  5.《言语·声象·视象探微》/纽约新视角出版社,1967年  6.《麦克卢汉:亦冷亦热》/,杰拉德·斯特恩编,纽约西格钠出版社,新美利坚丛书,1967年
7.《通过消失点:诗画中的空间》/,与哈里·帕克合著,纽约哈泼出版社,1967年
8.《内部景观:麦克卢汉论文学批评》/尤金·麦克拉马拉编辑并作序,纽约麦格罗-希尔出版社,1969年
汪建设
9.《逆风》/(哈里帕克策划),多伦多麦克勒兰·斯图尔特出版社,1969年10.《声音·面具·角》/(文学之声第一卷纸皮书),霍尔特·莱因哈特·温斯顿出版社,多伦多和蒙特里尔两地印行,1969年评析:从整个社会的发展来看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自有其魅力,那么,究竟是什么使这位“传播学怪杰”及其媒介理论后来在学术界受到诸多非议、批评,跌入低谷的呢?本文第一部分提到的沃塞的“时下流行的对麦克卢汉的看法”一文指出,麦克卢汉在生前因其缺乏学术严谨性、连贯性及其空前出名而受到学术界的蔑视。缺乏学术严谨性和连贯性,则可说确是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缺陷之一。麦克卢汉著述的写作,带有一些按学术严谨性来衡量属于缺陷的特点:在其藐视实证研究的结果、轻视逻辑推理
的思想指导下,麦氏的著述文体散漫,以书籍写作而模仿电视“马赛克”的表述方式。他对媒介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之考察和论述,虽然深刻,但却失之于缺乏严格按照逻辑进行的推敲,结构松散,不讲究严谨的论证。就连对他非常推崇的美国传播学者梅罗威兹(Joshua Meyrowitz)也指出,麦克卢汉虽然对各种媒介的作用作出了概括性的断言,但是这些断言却没有形成清晰的、连续结构的论证和论据。他虽然旁征博引,但引用的往往是文学作品或传媒作品,却忽视史料的引用,更不必谈对实证研究结果的引用。因此,麦克卢汉的论著,颇有点像文学批评,有些部分甚至带有神话评论彩。如在《理解媒介:人体的延伸》一书中,麦氏引用希腊神话中的那喀索斯神话来说明新的媒介导致的“麻木”和“麻醉”状态,书中的这一部分就带有神话评论彩。麦克卢汉原是文学批评家,他使用的语言带有文学彩很自然,而且可说不无优势,例如,这可能使其论述“富有诗意”而能打动许多人的心灵。但这不能取代严密的逻辑性、结构的连贯性等所能带来的说服力。即便是麦氏理论所显示的一些观点的深刻性,也无法取代学术论著的严谨性要求;思想家和学者之间,没有必然的等号;麦克卢汉洞察深刻的思想可以使他当之无愧地被称为思想家,但若以学者的标准来衡量,缺乏严谨性却是一大缺陷。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14:43:3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11001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媒介   地球村   文化   电子   电视   人们   社会   传播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