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技术 大丰收”—— 中坦农业合作

56
成分丝路人文
人种学丝路瞭望
撰文/刘铮
去年年底,中国外交部新闻发言人赵立坚在微博上转载了一篇题为《非洲烙饼与重庆火锅 被种玉米改变的年轻人》的报道,报道讲述了6位中国和非洲学生在“小技术 大丰收”中坦农业合作项目中发生的故事,也让这个项目被
更多的人知晓。
用“播种绳”推广增产技术
2010年,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
展学院教授李小云在走访“坦桑尼亚南部粮食走廊建设”可研论证时,发现当地主要粮食作物玉米的产量非常低,平均亩产只有150斤左右,相较中国华北
平原同期动辄亩产800斤以上的玉米产量,差距非常巨大。
是什么造成了这样的差距?经过调
研,李小云发现了问题所在:“产量低
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种植密度不够,当地每亩地普遍只种1000株左右。而在中国玉米每亩地起码要种4000株。”
之前很多国家对非洲援助时,往往
缺乏实用技术的引进,只是提供了一些灌溉农业、机械化农场等超越非洲发展情况的方案。而坦桑尼亚农户极少有人买得起拖拉机,用不起也承担不了高昂的能源、维护等成本,加上道路条件差
造成的损耗,这些都造成了之前推广的技术“水土不服”。
为了到适合非洲的农业增产技术,李小云和团队成员提出了“平行经验”的概念,“就是考虑当地发展情况的基础上,采用那些最简易、最朴素、
最容易被当地农民接受和采用的技术。”他们深入村选中了坦桑尼亚东部莫罗戈罗省的佩雅佩雅村开展调研,发现了中
国上世纪的技术恰恰是在当下非洲相对好用的技术,“在过去,我们长期有过和非洲国家类似的阶段。在农业生产劳动密集的时代,我们通过合理密植、有机肥、间作、轮作等许多技术维持了我们的生计。在非洲推广这些经验,是现
阶段具备可操作性的增产技术”,李小云说。
李小云团队为此设计了玉米密植增产技术的方案,这套方案考虑到农户普
德育陶冶法质量流量计气体遍没钱购买化肥,设计了以合理密植、间苗、中耕除草保墒为核心、不施化肥的旱作密植种植技术。因为没有灌溉,化肥的利用率很低,而密植和中耕除草等都是劳动密集型种植技术,不需要太多资金就能实现玉米在低水平基础上的
提升。
方案中的“播种绳”技术应用,
“小技术  大丰收”
——  中坦农业合作项目的非洲实践
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戴高帽子的猫
也让当地农民可以直观掌握播种间距问题。“绳子每隔30厘米系一条彩带,用以标记播种的点。我们在田地里插上了木桩,播种时,把‘播种绳’两头绑在木桩上,农户们按照绳子上彩带的位置进行播种,这样就确定了精准株距。行距则通过摆放在垂直于‘播种绳’的一根长75厘米的木棍确定。一行播种完成后,农户们将木桩移到地上木棍的另一端,如此往复。”现任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国际发展与全球农业学院执行院长的武晋教授曾多次在田间手把手地教当地农户“播种绳”的正确使用方法,谈起绳子的使用方法,武晋如数家珍。
虚拟实验室
1袋是坦桑尼亚农村特有的农作物产量计量单位,在过去,当地1英亩玉米只能收获3-4袋,但是在采用玉米密植增产技术的第一年,示范户的产量就有12袋之多,李小云团队推广的技术在当地获得了成功。从佩雅佩雅村开始,玉米密植增产技术在莫罗戈罗省的乡村逐渐推广开来,目前已经有10个村的1000多户农民用上了这个技术。
从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
52岁的法图玛·穆卡姆巴在佩雅佩雅村生活了大半辈子,至今他还清楚地记得李小云团队十年前来村里的情景。来村里的中国专家非常关注村民们生活的细节,详细询问他们日常生活中的种种情况,经常下地观察玉米的长势。然而,在古老的非洲大地,传统的力量非常强大,人们传统上形成的种植习惯不是那么容易改变的。“从来没见过那样种玉米的,太复杂,也太辛苦了,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师生访谈坦桑尼亚村民。
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科技合作项目极大提升了当地庄稼的收成。
58丝路瞭望
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20:35:4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10831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技术   非洲   播种   农业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