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什么是文化史》

评彼得·伯克的《什么是文化史》
    “文化史尽管没有本质,但它却有自己的历史”,这句话是出自英国历史学家彼得·伯克的《什么是文化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10月第一版),个人理解这句话也道出了伯克写作此书的整体脉络,即从文化史的过去、现在、未来来告诉读者什么是文化史。彼得·伯克在文化史领域的地位,正如耶鲁大学杰伊·温特所言,“在文化史领域,没有人比彼得·伯克更清晰、更博学、更有人间情怀……”,此书一经出版,就引起史学界的关注,随后,北京大学出版社即出版了由蔡玉辉对本书的中文译本。
那么,伯克为什么要创作此书呢?他通过此书要让读者认识到什么呢?作者在导论中就明确提出了这本书的目的,概括为三点即:一是解释什么是文化史;二是解释文化史重新发现的原因,包括对新文化史的解释;三是解释文化史学家的对话与讨论。文章言简意赅,文字精练,篇幅虽短,但内容详尽充实,对于我这样的初学者而言,实属专业入门教材之首选,使我很好的了解西方新文化史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我觉得本书最大的特就是在文化史发展的沿革中,作者通过与不同时期的历史学家对话,来解释作者希望讨论的主题。作者通过阅读这些史学界的著作并与之交流,就像作者自己所说的,“本书会不时的评论文化史的文化
史”,我是中国dota的希望2以此来呈现作者的研究成果。伯克对此方法的运用贯彻始终。我觉得这极大的体现了作者对史料的驾驭能力,其对史料的阅读能力,分析能力,运用能力,知识迁移能力等都值得我们学习、借鉴。为完成本书的目的,作者把本书分为六章,主要介绍了文化史的“经典时期”及问题,新文化史的兴起和发展,最后总结新文化史的前景。作者在本书最主要的还是花大篇幅的介绍新文化史,希望新文化史在面临当前的危机下,可以安然度过,得到长足发展。接下来就我理解的介绍下本书的各个部分。   
第1章主要介绍了传统文化史。伯克认为,自1800年至1950年这一时期可以称作文化史的“经典时代”。对这一时期的文化,伯克主要介绍了雅各布·布克哈特的《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和约翰·赫伊津哈的《中世纪之秋》,这两位作者都致力于寻文化的时代精神,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布克哈特的凭直觉写作,这在之后也是伯克否定的地方。史学就应以史料说话,任何描述都应以史料为基准。作者还介绍了对大众文化影响最大的爱德华·汤普森的《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该书生动的描写了工人阶级的情感结构。之后作者对大众文化史提出了许多问题,并在第二章逐一展开讨论。
玉兔号在月面探测中有哪些科学发现在第二章伯克首先介绍了对经典著作的再评价,伯克的质疑有三点:史料的运用、研究方
法和理论假设。仍是以布克哈特和赫伊津哈的著作为例,伯克指出这一时期文化史研究存在的缺陷,诸如过于依赖史料、凭主观印象创作、依赖于逸闻趣事、机械的计量方法、理论假设陷于黑格尔的“时代精神”、研究方法过于“空中楼阁”、过高估计了文化的同质性而罔顾文化冲突,后两点也是马克思主义者所批判的,但其本身又被斥责为“经济主义”。这些问题都促进了文化史的研究更近一步,借用人类学的“文化”概念,文化史学家开始创造他们自己的时代,即历史人类学和新文化史时代,这就是伯克之后几章的重点所讲。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文化史的发展渗透到各个学科中,更多的不同学科的学者开始研究文化史,而不同学科的文化转向亦有不同的含义、并产生不同的影响,这场新文化史运动波及世界各个国家,人们开始用文化解释各种现象,包括经济、政治等各个领域。在七八十年代,人类学和历史学的文化碰撞,引起的系列历史人类学运动,促进了文化史的发展,包括区域文化、地方知识价值的发现、后殖民主义、女权主义等都对新文化史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历史学家从人类学家那里获得知识的补充,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克利福德·吉尔兹,他的戏剧类比的研究方法,对文化史学家的影响不可谓不深,从罗伯特·达恩顿的《屠猫记》便可看出。         
历史学和人类学的这种碰撞引发了文化史意义上的最大的创新,这便是伯克在第四章所要表达的内容。从新文化史发展过程中表现出的形式而探究新文化史的新,新文化史的发展可谓是众长的结果。新文化史的特征之一就是关注理论,伯克于此提到了四位理论家,2010山东理综这四位都提出文化史学家应多关注实践和表象,其著作对新文化史的实践者来说极其重要,新文化史的口号之一就是实践,实践史的发展领域涉及语言史、宗教实践、旅游史、收藏史、科学史、阅读史等。表象历史学的研究成果当属萨义德在《东方主义》中表达的西方人眼中的“东方”形象,这也是新文化史研究的特征之一。文化史学家以其研究传统而言,是不重视物质文化的研究的,甚至将此推给经济学家,但从八九十年代开始,文化史学家开始投入到物质文化的研究。诚然,物质的丰富及变化,与文化息息相关,文化史学家对物质文化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三个领域:即食品、服装和住宅。这更体现了在历史人类学时期的一种文化转向,开始转变传统文化史中注重思想,而忽略物质的观点,把对物质文化的研究作为新文化史的一个体现。在本章末,伯克指出新文化史,实非革命,而是一场改革,是对传统的继承和发展,只是借助一些新概念让许多新的主题得到了发现和探索。
遐迩贯珍
新文化史的理论来源经常遭到传统的批判,于是,伯克在第五章集中介绍了支撑新文化史
北师大珠海分校论坛的理论——建构主义。在建构主义的兴起中,作者重新引用了米歇尔·德·塞尔托提出的文化理论,有些学者认为,过去本身就是一种建构,文化史的建构并非中断式的,而是具有传承性和延续性。社会分类永远不会一成不变,过去研究的事物可能因为时代的转变而有所改变,当下,阶级建构和性别建构成为新的文化建构,是新文化史时代的新进步、新发展。表演和场合这两个对立又联系的实践,表明新文化史的发展演变过程。表演呈现出一种僵化的文化发展,以一种预设好的形式在现实中去实践,并最终形成某种“认同行为”。而场合,在我理解,是一种偶然性,是表演的意外。因此,场合论是从固定反应的观念向灵活反应的观念的转变,这种“随机应变”在新文化史的发展中极为重要。
新文化史从20世纪80年代得到迅速发展达到顶峰,但从90年代开始就渐入颓势,新文化的发展进入一个危机时期,是安然度过,还是妥协丧失,这是伯克在第六章叙述的主要内容。作为一个新文化史学家,伯克自然希望新文化史能够度过此次危机。因此,他认为此时最有益的做法就是分析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他认为可能有三种。首先,对传统的回归,伯克认为其是殊途同归。kjava游戏其次,是新文化史扩大到以前被忽视的领域,政治,暴力,情感。第三,是承认新文化史的问题,文化的定义问题,碎片化问题及建构主义的局限性等,接受社会史的反扑。总之,文化史学家没有解决这些问题,为此,伯克试图提出解决
方案。第一,社会需要边界意识,文化更需要边界意识,伯克就此提出要区分好文化上的边界,以期解决碎片化问题。第二,重新解释文化碰撞,解释文化冲突中的不同看法。第三,考虑事件叙事在文化中的作用。在结论中,伯克认为即使文化史发展或迟或早都会出现反文化反应,但他认为新文化史发展的前景依旧广阔,成为一种时尚。无论如何,历史学家都应保持丰富的想象力和对符号的敏感度,增强对史料的解读,这也许是伯克最希望文化史学家能够做到的了。在后记中,伯克介绍了21世纪的文化史发展,在伯克的论述中,文化史发展不仅涉及各个领域,包括身体,民族认同及观念的文化史,出现了文化史全球化的趋势,文化史的繁荣发展,从整体上看,又是与各学科有明显差异。
《什么是文化史》是作者与各个史学家探讨文化史的著作,这本书系统梳理了文化史的发展历程和对新文化史的介绍,对它的译介将有助于国内读者更好的了解新文化史。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05:25:3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10769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文化史   文化   发展   研究   作者   史学家   史料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