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次贷危机、存款保险制度与道德风险

2009年1月
总第450期第2期
经济论坛华宇乐悠游
EconomicFoI-dill
Jan.2009
C,en.450No.2
美国次贷危机、存款保险制度与道德风险
文/刘晓青
【摘要】美国次贷危机暴露出了美国监管体系的种种问题,值得关注的是在金融创新中内含的道德风险。信
息不对称是产生道德风险的基础,道德风险足为危机的产生提供了滋生的土壤。与道德风险联系在一起的还有
美国的存款保险制度,美国强大的金融监管体系受到了严峻的考验。本文从道德风险角度出发。分析美国次贷危
机与存款保险制度存在的道德风险隐患,并以此作为中国金融体系的借鉴。
【关键词】次贷危机;存款保险制度;金融机构;道德风险
【作者简介】刘晓青,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金融学研究生。
从2007年到现在的次贷危机发生在世界上第一个建立起存款保险制度、经济金融体系高度发达的美国,以证券化为代表的金融衍生品的创新与金融监管上可以在某些角度做出解释。本文从道德风险角度出发,分析美国次贷危机与存款保险制度存在的道德风险隐患,并探讨其给我国金融体制改革带来怎样的启示。
一、美国次贷危机的背景
导电浆料
美国两家最大的房地产信贷公司、抵押贷款巨头房利美(FannieMae)和房地美(FreddieMac)凭借国家信用担保,低息借债发行次级贷款,然后通过证券化的方法转换成债券,并在市场上发售,吸引了华尔街银行、世界各国的中央银行、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购买。而华尔街的投行利用金融工程技术将次级债再衍生,通过分割、打包、组合、构造出品种繁多的次级债衍生产品,
并在市面上进行出售。这在无形之中加长了金融交易的链条,资金链环环相扣,在房地产市场异常活跃的时期,利益冲昏头脑,风险被弱化与忽视,助长了投机行为的发生。当美联储低利率政策开始逆转,提高了房屋借贷成本,房价下跌,房贷承担人无力还款时,违约率上升,资金链断裂,流动性出现问题,继而危机出现。美国五大投资银行受到重创,雷曼兄弟宣布破产保护,贝尔斯登和美林证券相继被银行收购,剩下的摩根斯坦利与高盛也被迫转型为银行控股公司。从2007年10月迈阿密山谷银行到2008年9月华盛顿互惠银行,美国次贷危机已经导致14家银行倒闭,问题金融机构更是不计其数。美国的金融业在它貌似坚强的外表下是那么的不堪一击,恐慌袭击了包括美国在内的几乎世界上的所有国家和地区。银行等金融机构破产倒闭,股市期市大跌,原油外汇价格下挫,甚至出现了国家破产,金融海啸到来。各国都在想尽一切办法救市,企图恢复市场信心.重振市场繁荣。尽管许多专家学者都纷纷表示此次的金融危机不会到上世纪90年代那场经济危机的程度,但是对于是否能尽快走出危机。大家的态度仍旧不很乐观。
二、存款保险制度评述
存款保险制度,又称存款保险法律制度。存款保险是保险中的一种特殊形式,是指银行按所吸收存款的一定比例向存款保险机构缴纳存款保险费。当投保银行陷入经营危机,无法向存款人返还存款时,存款保险机构向投保银行提供财务援助,或直接代替投保银行向存款人做出赔付。存款保险机构的主要职能在于保护存款人特别是小额存款人的利益,降低银行风险,维护金融稳定,处理破产银行等投
保金融机构。它包括隐性存款保险制度险制度(ImplicitDepositInsuranceSystem,IDIS)和显性保险制度(ExplicitDepositInsuranceSystem,EDIS)。前者指一国政府或中央银行通过行使最后贷款人职能,对问题银行的债权人进行保护性安排;后者是指通过依法设立一个或多个专门的存款保险机构,为吸收公众存款的银行提供存款保险的一种法律制度。
美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建立起存款保险系统的国家(显性存款保险制度)。背景是在上世纪20年代,尤其是在1920~1929年间,美国平均每年有600
·77·
万方数据
家银行倒闭,1929年美国经济整体上进入大萧条,经济危机对金融部门的不利影响完全暴露出来。1930—1933年间,美国先后又有1350、2293、1453和4000家银行倒闭。在1921年,破产银行只占美国银行总数的l%左右。到了1933年,比例高达20.53%.涉及存款额占银行存款总额比例超过14%。为了保护存款者的利益,维护国家稳定。恢复市场信心,美国1933年设立了联邦存款保险制度,并于次年成立了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FederalDepositInsuranceCorporation)oFDIC在经历了多
年演化后形成了自己的三大功能:保护银行存款、监管银行、处置和清算问题投保机构。
三、道德风险的内涵
从伦理学的角度看,道德风险(MoralHazard)是指某些道德原则和规范在现实生活中的推行、实施有可能导致不理想效果或负面影响的危险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出版的《银行稳健经营与宏观经济政策》指出,道德风险是指当人们将不为自己的行为承担全部后果时变得不太谨慎的行为倾向。《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定义金融道德风险就是指从事金融活动的人在最大限度增进自身效用的同时,做出不利于他人的行为,并且是一种不易为人发现的隐蔽行为,即金融从业者由于违反道德规范和法纪约束的行为而造成的风险。
最早对于金融运行中的道德风险来自于著名经济学家麦金农和皮尔合作的论文,探讨发展中国家的存款担保与过度借债关系中所涉及到的道德风险问题。到了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道德风险受到国际上的普遍关注。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克曼(Krugman,1998)等学者认为,道德风险是造成此次亚洲金融危机的主要原因。他认为,政府无偿保险和监管不力是造成金融中介机构冒险从事风险投资而很少考虑投资项目实际,从而加剧信贷风险的主要原因。
(一)次贷危机与道德风险高压阻尼线
次级按揭贷款及其证券化以及之后的一系列衍生产品的诞生有其内在缺陷。由于市场参与者的信息不对称,暴露出更多更大的道德风险,导致次贷危机的产生。如前所述,次级按揭贷款机构通过金融工程等技术为次级按揭贷款市场注入了更多的流动性,解决了没有正常信贷能力居民的住房问题。同时,贷款人和投资银行们为了谋求私利,不顾股东的利益,源源不断地向市场输入金融创新的产物,最初的贷款被数倍放大。大大地脱离了基础价格。助长了金融投机行为的发生。并且放贷机构放·7暑·宽了贷款标准,放松了对于贷款人的审核;导致了房产市场上需求空前旺盛,泡沫繁荣,这些都构成了次贷危机爆发的隐患。
1.抵押贷款机构的道德风险。资产证券化的发明使得贷款具有了流动性、风险转移性,这就使得放贷机构放松了对贷款的审核。并且在恶性竞争下放大消费信贷,降低首付,甚至推出“零首付”来诱导更多人去贷款,促成次级房产市场泡沫繁荣的同时,也加剧了泡沫破裂的风险。与此同时,证券化使得大量的占用资金得到回收,乘数效应使放贷机构可以继续扩大对外贷款,机会与收益增长的同时,成本和风险实际上在无形中被放大。
2.投资银行的道德风险。谋求私利,置股东利益于不顾是典型的道德风险的范例。以雷曼兄弟为例,这个有着百年历史且实力雄厚的投资银行会申请破产保护,究其背后原因,我们看到雷曼有着员工持股的传统,这样就不难想到员工为追求高额收益,不顾其他股东利益而乐此不疲地创新金融工具动机之所在。尤其是在次贷危机下,这些投行的高管仍然能拿到高额的年薪。华尔街的失业员工在全
球都需要金融人才的情况下,仍旧可以在中国、新加坡等国家招贤纳士中到新东家。因此他们敢于将风险通过金融衍生品转移到市场中,自己没有承担与收益相配的风险损失。
3.监管机构的道德风险。在金融创新过程中,金融监管严重滞后,缺乏对这些复杂的金融衍生产品掩藏巨大风险的有效监管,可以说他们是眼睁睁地看着次贷危机的发生、发展、爆发。具体体现在:金融衍生品作为表外业务并不纳入监管计算范围,又缺乏足够的信息披露;没有及时介入次贷危机的问题处理,一直采取观望态度,贻误了最佳时机。这些无疑都给了道德风险的发生提供了可能。
4.信用评级机构的道德风险。信用评级机构在次贷、次债等一系列金融产品衍生的过程中,充当着对这些以按揭贷款为基础的证券化产品评级的工作。单笔评级业务收取7个基点的评估费,这对于评级机构来说是个极大的利益诱惑。提高评级,风险被掩盖,而新产品仍在不断被开发投放出来。同时,由于信息的不对称,证券化产品的投资者无从获得信用评级的数据,无法对评级机构的评判结果予以准确的判断,进而产生投资误导。信用评级还具有滞后性,投资者难以很快据其调整投资策略,损失不可避免。银行盲目贷款是危机的源头,但是信用评级机构的介入使得风险由银行内部通过投资银行、对冲基金、保险公司等扩散到国际资本
万方数据
市场。
(二)存款保险与道德风险
虎门销烟教学设计我们通常认为的在存款保险制度下的道德风险,是基于事后信息不对称的基础上产生的,保险机构没有可靠的方法得知投保人的全部信息。利益是道德的基础,它连同利益主体的选择行为构成了道德风险产生的主要原因。投保者在存款保险制度下就会预期自身倒闭的概率较小,为了谋求利润最
大化,就会弱化对自身的监管,并从事具有更高风
险、更大利润的活动。存款保险制度涉及三方主体:存款人、投保者和存款保险机构。道德风险就是这
三方主体信息不对称的集中体现,三者关系如图。
Demirguc—Kunt和Detragiache(2002)年对世界上61个国家1980~1997年的数据进行研究,得出了存款保险制度与银行危机之间的正相关关系,意味着存款保险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银行体系的脆弱性。根据金融稳定论坛(FSF,2001)的定义,存款保险制度的道德风险指在存款保险以及其他保险中都存在的,增加所承受风险的诱因。一是存款人可能因为存款保险制度的担保而放松对银行的监督,弱化了银行面临的市场约束;二是存款保险制度诱使投保银行高风险运营;三是存款保险制度中
的“委托一代理问题”导致道德风险。通过对图中
供监督处
提供存款清偿保证
困生=;圃
金融产品服务
三者关系的研究我们不难看出:
1.存款人的道德风险。在没有存款保险制度之前,存款人就会审慎选择存款机构,会考虑到是否存款是否存在流动性危机、破产危机,从而就会对存款机构资金的使用进行监督,这样可以避免或者抑制存款机构做出不利于存款人的高风险投资行为。但是实施存款保险制度保障以后,存款人就会疏忽或是放松了对于存款机构的选择和对其资金使用的关注与监督,这极易造成存款机构进行高风
险投资,潜在风险加大,危害存款人利益。因此,存款保险制度的存在反而降低了存款人的警觉性,使其放松了对自己资金安全性的关注。
2.投保者的道德风险。投保者一般就是指银行等储蓄机构。在经济繁荣时期,存款保险的投保费率较低,难以形成有力约束,反而使投保者会以存款保险为靠山,在利益的驱使下冒险行为。他们将存款人的资金投放到高风险的领域里积极放贷,一旦成功利润丰厚,一旦失败则由存款保险机构对其
进行救助,承担大部分损失,清偿存款人资金。因此
投保者在缴纳了保费之后,就会加大从事这种风险与收益不对称的运作,道德风险加大,导致金融体系的不稳定。次级贷款在证券化的衍生过程中,信用担保单一,往往倚赖“两房”背后的国家信用,因此更加肆无忌惮。
3.监管机构的道德风险。监管机构会依赖于存款保险体制来约束和管理储蓄机构,从而放松监管,
对于投保者的高风险运作行为、违规操作等就会疏于管理和审查,因而延误了纠正错误的最好时机,导致风险暴露时无力扭转颓势,加大了解决问题的成本。美国次贷危机就是个很好的例子。FDIC在处理破产投保机构事务时往往不按照惯例立即关闭或出售,而是一边寻买家,一边继续发放次
贷,其中有些贷款被确定为掠夺性贷款。虽在当时
次贷还未成为全国性的灾难,但是已然存在的运营
问题和违规操作连同对预警信号的反映不够及时构成了次贷危机产生的重要原因。
4.存款保险机构的道德风险。在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拥有更多私人信息的代理人为了追求自己的利益而牺牲委托人的利益。在存款保险制度下,存款保险机构出于自身目标的考虑,降低关闭破产银行的动力,或是一味拖延对问题银行的处理,而不是严格实行破产规则,导致银行风险积累,拖延了处置时机,带来更多不必要的成本和损失。对破产投保机构的救助和对存款人的清偿将给存款保险机构带来巨大的压力。在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制度运作过程中,由于国家信用的介入,极易对较大银行未保险部分提供隐含担保.出于各种利益考虑不能做到及时关闭有清偿问题的机构。这些制度设计上的不足加上放松监管就会增加道德风险。
四、总结及给我国的启示
道德风险的存在是信息不对称下的产物。美国的次贷危机爆发,抵押贷款机构、投资银行、监管机构、评级机构等的“反道德”操作都在不同程度上
]IlIlI上
垂锨万方数据
做出了“贡献”。虽说美联储、联邦存款保险机构等都对危机做出迅速的反应和补救,但是代价是巨大的,效果仍旧不好说。在恢复市场信心积极努力的同时,政策措施可能导致美元的贬值,美国金融危机的巨大损失,可能在美元贬值的压力下由世界其他国家来买单。作为已经将建立显性存款保险制度提上日程的中国,美国次贷危机所反映出来的道德风险是要引起足够的借鉴的。
首先,良好的信息沟通渠道是有效防止道德风险的关键。规范金融机构与监管者之间的信息沟通渠道,建立公开、透明的市场信息发布平台,有效防止由于信息不对称而导致的监管不利,投资误导。
其次,提高金融监管的效率和信用评级的水平。加大对金融监管部门自身作为的监督和对被监管者违
规行为的处罚力度。与此同时,监管部门的介人时机是十分重要的。一旦存款机构资本恶化,就应立即采取纠正措施,强化监管人员培训,采用先进的管理手段提高金融监管审时度势,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能力。同时,提高信用评级的公开与透明,以及信用评级的技术水平。
再次,加快建立显性存款保险制度的同时有效防范道德风险。存款保险制度对于保护小额存款人利益,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体系安全,国家的稳定起到了不容置疑的作用,其在世界范围内的运用也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应设立合适的保费率,加强投保机构的自律行为。但是基于美国先例,存款保险制度又会引发道德风险,因此中国在建立显性存款保险制度的同时,一是加大对于投保机构的监督,转变人们对于银行存款绝对安全性的认识,增强存款人的风险防范意识,加大对银行资产状况的关注;二是完善信息披露制度,解决信息不健全、披露信息质量不高、信息不透明等问题;三是要明确存款保险机构与银监会的职责,建立信息沟通平台,提高监管效率。
最后.加强在金融创新过程中的金融监管。金融衍生工具的复杂性使其能够逃脱金融监管的范围,因此基于美国次贷危机的经验,对于金融衍生产品的风险的审查和约束势在必行。我国在开放金融市场的同时,不仅要防止外来金融产品的高风险诱发,也要审慎处理自主开发金融产品的风险与收益,将危机扼杀在摇篮里。
参考文献
【1】苏宁,存款保险制度设计一国际经验与中国选择[MI.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p).
·∞·
【2】谢平,王树珍,固伟.存款保险制度的理论研究与国际比较01,金融研究,2001,(5).
【3]3曹元芳.基于多层级委托代理的金融机构内部道德风险模型研,上海金融,2008,(1).
【41郑庆寰.美国储贷危机和次贷危机的对比分析一从道德风险视角的考察o】,经济问题探索,2008,(6).
【5】倪克勤.论国际金融风险与国际金融危机一从道德风险和资产泡沫视角的考察Ⅱ】,财贸经济,2000,(4)
16】刘鲞,丁卓武.存款保险定价、额度与银行业道德风险分析Ⅱ】,教学理论与应用,2008,13).
【7】王自力.道德风险与监管缺失:美国金融危机的深层原因Ⅱ】,中国金融。2008,(20).
【81周军,李泽广.证券化金融创新与“次级债”危机的道德风险机制【『】,现代财经,2008,(1).油田信息
【9l存款保险制度研究编委会:存款保险制度研究[Mj,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12).
【1013L晓博.基于成本收益视角的我国显性存款保险制度有效性分析,财经论丛,2008:7.(4).
【1llAdamB.Ashcra丘.AreBanksp.eallySpecial?NewEvidencefromtheFDIC—InducedFailureofHealthyBanks,TheAmericanEconomicReview,2005,(12:)1712~1730【121AsliDemirguc—KuatEnricaDetragiache,&PoonamGupta,InsidetheCrisis:Anempiricalanalysisofbankingsystemsindistress;Ⅱ】,JournalofInternationalMoneyandFinance25,2006。702-718
(责任编辑:杨艳军j
万方数据
美国次贷危机、存款保险制度与道德风险
作者:刘晓青
作者单位: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刊名:
经济论坛
人口国情教育英文刊名:ECONOMIC TRIBUNE
年,卷(期):2009,(2)
被引用次数:0次
1.苏宁存款保险制度设计一国际经验与中国选择 2007
2.谢平.王树珍.闫伟存款保险制度的理论研究与国际比较[期刊论文]-金融研究 2001(05)
3.曹元芳基于多层级委托代理的金融机构内部道德风险模型[期刊论文]-上海金融 2008(01)
4.郑庆寰美国储贷危机和次贷危机的对比分析-从道德风险视角的考察[期刊论文]-经济问题探索 2008(06)
5.倪克勤论国际金融风险与国际金融危机一从道德风险和资产泡沫视角的考察 2000(04)
6.刘鑫.丁卓武存款保险定价、额度与银行业道德风险分析 2008(03)
7.王自力道德风险与监管缺失:美国金融危机的深层原因[期刊论文]-中国金融 2008(20)
8.周军.李泽广证券化金融创新与"次级债"危机的道德风险机制[期刊论文]-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2008(01)
9.《存款保险制度研究》编委会存款保险制度研究 2003
10.王晓博基于成本收益视角的我国显性存款保险制度有效性分析[期刊论文]-财经论丛 2008(04)
11.Adam B.Ashcraft Are Banks Really Special? New Evidence from the FDIC-Induced Failure of Healthy Banks 2005(12)
12.Asli Demirguc-Kunt Enrica Detragiache,&Poonam Gupta,inside the Crisis: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banking systems in distress 2006
1.学位论文施兴凤银行监管:检测与评价2008
美国次贷危机引起了全球金融危机,暴露了美国监管机构在监督房地产抵押贷款以及衍生品业务方面的巨大漏洞,危机也推动了美国自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最大的一次金融监管改革。次贷危机在暴露了美国金融监管漏洞的同时,也对我国金融监管敲响了警钟,因此,在现阶段研究我国的银行监管有着非常现实的意义。
市场准入限制、资本充足率要求和存款保险制度是世界上公认的银行监管核心措施,但是各项监管措施利弊同在,具体说来:市场准入限制必不可少,但是限制过多容易引发腐败,而限制过少又容易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波及;资本充足率监管尽管得到了世界各国的普遍肯定,但如何确定最优的资本充足率非常困难,并且具体准则和机制设计仍需完善;存款保险制度虽然有助于加强存款人对于银行履约的信心,防止银行挤兑现象的发生和蔓延
,但不公正的保费定价往往使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的危害超过了存款保险的正面效应。有鉴于此,本文在理论探讨的基础上,总结了各国成功或失败的经验,以期对我国银行监管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有所启示。
在论述上述三项监管措施之外,本文建立了计量经济模型,利用eviews5.0对我国1995-2006年以来银行监管的具体措施和银行发展进行相关性分析和OLS回归分析。实证结果表明,我国应加强银行监管的独立性,并培育市场力量参与银行监管。
在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我国银行监管的现状和问题,针对进一步完善我国银行监管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并对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进行了展望。
2.期刊论文陈景新.刘炜.CHEN Jing-xin.LIU Wei次贷危机背景下我国存款保险制度的设计构想-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0(3)
随着美国次贷危机在全球的持续蔓延,银行业金融机构倒闭事件层出不穷,维护本国金融体系的稳定成为各国政府的当务之急,建立显性存款保险制度成为我国政府非常紧迫的一项任务.本文在解析美国次贷危机的基础上,充分借鉴吸取美国存款保险制度的经验和教训,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提出我国存款保险制度的设计构想,维护金融和经济的稳定.
3.期刊论文程相如后金融危机时期加快建立我国存款保险制度的意义探讨-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0(1)
由这次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全球金融危机,导致许多国家银行、金融机构的倒闭.如何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构建金融安全网的问题受到全世界关注.对我国而言,全球金融危机给中国金融业造成的损失不大,我们在抓住历史难得机遇做大做强中国金融业的同时,更应该关注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环境下中国金融业如何持续健康发展的问题.本文在借鉴美国等发达国家存款保险制度处理危机中作用的基础上,提出加速建立我国的银行存款保险制度是当前及今后中国金融业发展亟须解决的问题之一.
4.期刊论文孙磊关于中国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浅析——基于次贷危机的新视角-经济研究导刊2009(18)
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对全球的金融市场产生负面影响,导致金融机构倒闭的事件不断出现,通过美国次贷危机的启示,从中国金融经济环境的需求、银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09:39:0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10662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存款   银行   道德风险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