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海滩涂资源的开发利用

河南烟草局长
沿海滩涂资源的开发利用
在沿海地区投资建设的项目,经常涉及滩涂资源的开发利用问题。将沿海滩涂适宜成陆的部分,通过工程措施促其脱离海水影响,扩展陆地资源以满足项目建设对土地资源的需求,对促进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但滩涂围垦开发也会造成一系列负面影响,因此需要进行严格的科学论证,处理好资源、环境及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关注对海涂养殖地、芦苇地、红树林以及港口航道等方面的影响,以体现科学发展的政策导向。
我国沿海滩涂资源状况及利用潜力
我国沿海地区滩涂质地分布与陆地输入的泥沙物质质地和海水动力作用关系密切。各岸段的滩涂质地有泥砂质底、砂泥质底、砂质底、淤泥质底、卵石底、砾石底、礁石底和珊瑚礁等。不同滩涂质底在不同的气候条件下适宜不同的贝藻类生物生长。淤泥质滩涂土质较肥沃,营养物质较丰富、是许多贝藻类喜欢栖息生长繁殖的地方。当地一般根据各种贝藻类的生活习性,选择生长育肥快、周期短和经济价值高的天然贝藻类进行人工养殖。滩涂土壤以
滨海盐土为主,盐土的盐分主要来自海水,河流携带大量泥沙入海,受海洋潮汐咸水顶托和絮凝作用,不断在近海沉积。当其尚处于水下堆积阶段时,则为高矿化海水所浸渍,成为盐渍淤泥。当高等植物出现而开始土壤形成过程时,积盐过程则成为成土过程的一个组成部分,盐渍淤泥也就变为滨海盐土。由于我国滨海地区跨越暖温带、亚热带和热带3个气候带,自南而北逐渐干旱,土壤含盐量也相应随之由小增大。华南沿海的盐土表层含盐量一般不超过2%,而华北和东北的盐土表层含盐量达到2%-3%,个别甚至高达5%-8%。南海沿岸各大河流的入海河口地区分布着一些酸性滨海盐渍土,又称“咸酸田”“反酸田”,能危害水稻等农作物生长,必须采取改良措施,才能垦殖利用并取得较好收成。
我国海域面积广阔,自北向南有黄海、渤海、东海、南海及台湾以东海域,海岸线漫长曲折,岛屿星罗棋布,滩涂资源十分丰富。滩涂土地资源分布呈一狭长带状,由潮上、潮间和潮下3个地貌单元构成。海岸带的土地资源随着地貌分布形态,分为平原岸段和基岩岸段两种基本土地类型,二者呈相互交错分布状态,大致以钱塘江口为界,以北的上海至辽宁以平原岸段土地资源为主,是辽河平原、黄淮海大平原和长江三角洲的组成部分,其间穿插分布有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和海州湾等基岩岸段土地资源;钱塘江口以南的浙江至广西等沿岸以分布基岩岸段土地资源为主.是我国东南部低山丘陵区向海延伸的前沿地带,其间
分布有珠江、饮江、韩江、九龙江、晋江、兰溪江、闽江、瓯江、椒江和曹娥江等各类平原三角洲。
平原岸段地面坡度较平缓,从陆地、滩涂到浅海底的比降一般循序渐变,海岸线较平直,在江河携带大量泥沙入海和海水动力作用下,平原岸段的陆海交界处土地资源常处于不稳定变化状态,总的趋势属于向海扩伸土地的淤涨型岸段,局部为冲蚀型岸段,土地资源有后退消失现象。目前平原岸段的土地资源大部分已开发利用,只有个别岸段利用程度较低甚至未开发,其中以黄河三角洲和苏北沿岸较为突出,有大面积盐碱荒滩待开发利用,是我国平原岸段土地资源潜力最大的两个岸段。
我国大陆海岸线长达1.8万km,包括辽、冀、津、鲁、苏、沪、浙、闽、粤、桂、琼等11个滨海省市、自治区和台湾省。我国因实施大规模围海工程,许多海岸线因裁弯取直而缩短长度。全国岛屿面积大于500m2的共有6536个,岛屿岸线总长14390km,包括台湾省属岛屿岸线1824km。根据沿海11个省市自治区海岸带调查资料,我国有滩涂资源总面积达217.09万hm2,其中95%以上分布在大陆岸线的潮间带,而岛屿滩涂资源面积分布较少,占全国滩涂总面积的5%以下。按滩涂资源分布地形部位,我国滩涂资源可分为海滩涂、滩冰川冻土
涂沼泽和河(江)滩地等种类。海滩涂是滩涂资源的主体,分布范围最广,面积最大,占全国滩涂总面积的80.6%。滩涂沼泽地分布在大潮高潮线附近,占全国滩涂总面积的14.5%。河(江)滩地面积最小,仅占全国滩涂总面积的4.9%,以浙江和鲁北两岸段分布最多。
我国的黄淮海平原、长江下游平原、珠江三角洲、辽河下游平原等有14-15万km2土地面积属于古海湾沉积形成的滩涂区域。沿海的天津、上海、广州等许多城市和广大农村,都是在这片古滩涂的基础上建设发展起来的。目前,我国的海岸线仍继续向海发展延伸。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沿海68条主要江河水系,多年平均入海的年输沙量达到15.5亿t,黄河最多达8.2亿t,长江5.3亿t,珠江0.8亿t,这是我国海岸带造陆扩大土地资源的主要物质来源,决定着各个岸段滩涂资源的扩展速度。海岸带接纳入海泥沙量的多少,主要决定于各条江河流域的水土保持状况。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国力增强,保护生态环境、治理水土流失、保持水土涵养、实施可持续发展已取得成效,陆地入海泥沙量也相应减少,沿海滩涂淤长速度随之下降。即便如此,根据沿海经济建设对土地资源的要求,仍可通过人工围海工程扩展陆地面积。全国可供围垦的滩涂资源以浙江、山东和河北3省最多,其次是广东、福建和江苏,较少的是天津、广西和上海。
沿海滩涂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特征
我国海岸带土地资源十分丰富,区域分布广,开发历史悠久,利用类型多,潜力大,特别是滩涂和海洋资源,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战略中占有重要位置,并成为我国对外贸易的重要基地、海洋开发的重要基地、滨海综合工业基地以及向内地输送技术、人才和信息的重要基地等,并带动海岸带传统产业,如农、林、牧、渔、盐业、港口、海运、造船及滨海城镇体系等的发展。
我国海岸带滩涂土地资源由潮上、潮间和潮下3个地貌单元构成,跨越热带、亚热带和暖温带3个海洋气候区,组成3个非常明显的不同质地、利用方式和分布形态的地带。潮上带由陆地表层的各种土壤和岩石为基底.组成了滨海平原、台地、丘陵、低山等土地资源,是我国沿海地区开发滩涂及海洋资源的前沿基地。潮间带主要由江河搬运陆上泥沙物质入海,在沿岸沉积成不同质地滩涂,与岩礁组成滩涂资源,是涨潮淹没、退潮出露、海水生物资源分布丰富的地带。潮下带土地之上为厚达15m的海水水体所覆盖,形成浅海资源地带,是海洋生物索饵、洄游、栖息、繁殖的重要场所。3者构成海岸带由固体-陆海交叉体-水体的土地资源基本形态,比例结构大体为4:1:5,总面积达24.9万hm2。
室内wifi定位创新社会管理体制
(一)潮上带土地资源的利用
潮上带是沿海岸人们生产生活的主要空间场所,是我国现代经济文化发展的前沿地带。长期以来,在自然、经济和社会条件的影响下,潮上带土地资源是沿海岸开发最旱、利用程度最高、利用类型最多、区域特点最明显的地带。滨海平原、低地、河口三角洲、台地等各种土地资源大部分已开发成为农、林、牧、水产养殖、果桑、盐、苇、乡村聚落、港口城市、工矿交通、风景旅游区、自然保护区和海防军事要塞等部门的利用场所。主要用地类型包括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城乡建设用地、交通用地、水域和未利用地。分布着深圳、汕头、珠海、厦门、海南等经济特区,天津、上海、大连、广州、青岛等沿岸开放城市以及长江、珠江三角洲和闽南三角洲地带等,成为我国东部和南部对外开放联系的前沿地带,同时带来了突出的土地利用问题。此外,沿海经济技术开发区也利用海上运输方便条件,大多分布在有(可建)泊位的深水岸段,沿海未利用的荒滩荒丘土地资源潜力较大,有利于减少征收征用耕地。未利用地包括荒草地、盐碱地、沼泽地、沙地、裸土地、裸岩及石砾地、田坎和其他用地等8类,沿海县(市、区)未用地分布较广,面积较大,其中有些已开发为旅游区、海滩游泳场、自然保护区等特殊用地,具有较大开发利用价值。
(二)潮间带滩涂资源的利用
潮间带即受海水淹没出露的滩涂地包括海滩涂、滩涂沼泽和沿海河滩地。目前海滩涂资源主要用于人工养殖和护管养贝藻类以及港养鱼类的用地。我国海滩涂资源进一步开发利用的潜力最大,特别是海水养殖业的发展利用。滩涂沼泽主要集中在黄、渤海沿岸,位于大潮高潮线附近及潮上带常年积水的低洼处,分布有沼泽草地、芦苇地、红树林地等。我国海岸带受咸淡水淹没出露的沿海河滩地是滩涂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基岩岸段的河滩地面积比平原岸段多,潮差较大的东海、南海岸段比潮差较小的黄、渤海岸段河滩地面积大。
(三)潮下带浅海资源的利用
潮下带指大潮低潮位即理论基准面〔零米线)至水深15m线之间的海域,是距离大陆和岛屿海岸线最近的浅海区域大陆。沿岸11个省市自治区和海南省沿岸的浅海区域总面积为12.4万km2,占海岸带总面积49.8%。浅海占我国近海面积比例虽然很小,但海洋拥有的丰富资源,如海洋生物、海水动力、海水化学元素和海底矿产资源等,浅海区域皆有分布,而且是我国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最早的海区。海洋渔业、海水晒盐、海上运输是传统的3大产业部门,历史悠久,分布广泛。石油天然气钻探开采、波(涌)浪能、海水其他化学元素和海底煤炭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也有巨大潜力。
我国沿海滩涂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对策
当前我国沿海滩涂资源开发存在的主要矛盾包括:(1)陆地上建设用地的增加与农业用地尤其是耕地减少的矛盾;(2)滩涂资源的合理围垦与成陆利用效益时间差的矛盾;(3)陆地有害物质入海量的增加、近海〔岸)油气田的开发、开放式拆船工业的兴起等污染源与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4)农业与非农业各部门之间的用地矛盾,使海岸带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长期出现各方利益错综复杂、矛盾交叉出现的局面。
沿海滩涂资源开发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1)水资源短缺。淡水资源是沿海地区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和经济建设的制约因素,尤其是北方沿海地区水资源短缺问题更为突出;(2)土壤条件限制。沿海地区土壤类型以盐化潮土、盐圭为主,大多数土地后备资源土壤含盐量在0.4%-2.0%之间,且地下水位浅,蒸降比为3:5:1。因此,土壤的次生盐渍化威胁大,水利基础设施、水土保持等工程措施配套不够完善,现有排水河道淤积,排水不畅,加剧土壤次生盐渍化,进一步影响土地开发;(3)盲目围垦,污染严重,生态环境遭到破坏;(4)土地权属模糊与长期租用的矛盾。沿海地区海岸线长,土地境界、权属复杂,插花地、飞地多,影响社会稳定和土地开发利用;(5)征地补偿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6)围垦管理混乱,对长期规划及开发利用造成不利影响。
为了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坚持可持续开发利用,应坚持以下原则:(1)土地开发与国土综合整治相结合。滩涂开发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做到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努力改善当地生产生活环境条件;(2)因地制宜合理调整布局。我国沿海地区自然条件优越、资源丰富,开发历史悠久,社会经济发达,但海岸线长,港湾多,各个岸段的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条件千差万别,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状况及其潜力极不相同,必须因地制宜地考虑各个岸段的土地资源特点和条件,从基本国情和维持良好的生态系统出发,优先开发耕地、林地、水域、盐田、滩涂养殖地和浅海捕捞等优势土地利用类型,并发挥外引内联的重要作用。土地开发应遵循保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原则,在保证农业用地的前提下,满足工业、城市用地的发展需要,进行土地的合理调整布局;(3)兼顾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海岸带处于陆海交界地带,由水体(浅海)、陆海交叉体(滩涂)、固体(陆地)等空间资源组成,相互关联,互为因果。若资源开发利用合理,可相互促进;反之则互相制约,甚至造成无法挽回的影响和损失。滩涂资源的开发利用必须坚持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统-;(4)近期开发与远期利用相结合。目前沿海滩涂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已经不同于过去依靠众集体大规模地进行,尚未开发的土地资源大多条件较差,开发难度较大,应综合权衡各种利弊,统筹当代和今后利益,促进可持续发展。十二五科技成就展
不同地区的滩涂资源开发应因地制宜,做好功能区划。①渤海地区以海水养殖业、围海造田和海盐生产为主,并逐步开发黄河三角洲的荒地,建立牧草地、林地和芦苇基地;②北黄海地区(包括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东部)除东、南地区发展围海造田外,宜巩固现有海盐基地,在部分高潮滩和中潮滩以下发展海水养殖,在河口地区适当发展苇田;③南黄海地区(江苏省射阳河口以南至长江口)以围海造田和水产养殖并举,促进贝类生产;④东海地区(包括上海、浙江、福建及粤东地区)应以水产养殖和围海造田为主,建立水产苗种养殖基地,选择适宜地区组织围海造田,以解决人多地少的矛盾;⑤南海地区(包括广东、广西、海南)可结合河道整治,积极进行围海造田,发展甘蔗、塘鱼、水稻、果品等生产。海南岛东北部拟发展水产养殖,保护红树林,以及扩建海岸带防护林,并发展水稻、果品、热带作物种植。海南岛西南部、雷州半岛西海岸以发展海盐为主。广西沿岸建立以珍珠贝为主的水产养殖业保护区及红树林保护区和观测站。其他岸段以发展水产养殖为重点,有条件的地区组织围海造田并酌量发展苇、盐,进行综合利用。
高新技术产业化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07:12:5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10459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资源   滩涂   土地   发展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