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3.0白皮书

WEB3.0⽩⽪书
I
//
Part1    新浪潮
//
那么 Web3.0 究竟是什么?
TA 能给当今世界带来什么变化?
TA 由哪 些技术组成?
如何实现 Web3.0?radeon 9200
TA 能带来哪些机会?
我们能从中得到什么?
Web3.0 是⼀个⾮常前沿的话题,充满了不确定性,也没有任何⼈能准确预测她何时到来,会以何种形式到来。但趋势已现,仅以此⽂抛砖引⽟,希望与志同道合者⼀起推动。
Web3.0 也是⼀个很⽼的话题,⾃2006 年以来,Web3.0 ⼀词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也是越来越多争论的焦点,这个现象⼀直持续到⽬前为⽌。
“⼈们不停地质问 Web 3.0 到底是什么。我认为当可缩放⽮量图形在 Web 2.0 的基础上⼤⾯积使⽤——所有东西都起波纹、 被折叠并且看起来没有棱⾓——以及⼀整张语义⽹涵盖著⼤量的数据,你就可以访问这难以置信的数据资源。”
—Tim Berners Lee(2006-5)
“Web 1.0 是拨号上⽹,50K 平均带宽,Web 2.0 是 1M 平均宽带,那 Web 3.0 就该是10M 带宽,全视频的⽹络,这才感觉像
Web3.0。”
—- Netflix 创始⼈ Reed Hastings(2006-11)
“(Web 3.0)创建应⽤程序的⽅法将不同。到⽬前为⽌ Web 2.0 ⼀词的出现主要是回应某种叫做“AJAX”
的概念……⽽对 Web 3.0 我的预测将是拼凑在⼀起的应⽤程序,带有⼀些主要特征:应⽤程序相对较⼩、数据处于 Cloud 中、应⽤程序可以在任何设备上运⾏(PC 或者移动电话)、应⽤程序的速度⾮常 快并能进⾏很多⾃定义、此外应⽤程序像病毒⼀样地扩散(社交⽹络,电⼦邮件等)。”
— ⾕歌⾸席执⾏官EricSchmidt(2007- 8)
Web 3.0 = (4C + P + VS),其中 4C = Content, Commerce,6Community, C = Context , P = Personalization, VS = Vertical Search,即:内容+评论+社区+上下⽂+个性化+垂直 搜索;
—Sramana Mitra
⽆论互联⽹⼈如何定义 Web3.0,都没有抓到 Web3.0 最重要的特点:分布式
2017 年,以太坊联合创始⼈,同时也是 Polkadot 创始⼈:Gavin Wood 正式提出了基于分布式的 Web3.0 概念。当然,以太坊把智能合约与前端衔接的 JS 开发套件当仁不让的命名为 Web3,这也表明了以太坊对 Web3.0 的态度。
可以肯定的是,Web3.0 将掀起⼀股远超 Web1.0 和 2.0 的⼤浪潮, 在这股浪潮中,将产⽣市值远⾼于⾕歌、Facebook、亚马逊、腾讯、阿⾥、百度等互联⽹巨头的⼀批新秀。更值得期待的是这批新秀也许会以⼀种全新的⾃组织形式或⽣态圈形态出现在世⼈的⾯前。
在写此⽂时得知,2018 年12⽉01⽇,由万向区块链实验室、矩阵元、算⼒智库等单位共同发起成⽴
了“振⾦社”,旨在在 Web3.0 时代打造国内⾸个隐私保护与数据安全的平台。这是国内第⼀次由⾏业领袖和企业把 Web3.0 提⾼到了战略⾼度。
⽆独有偶,过去⼏个⽉中,在美国和欧洲召开的多次区块链会议上, Web3.0 已取代区块链,成为了讨论的焦点话题。我们相信:很快会有越来越多的朋友发现并率先踩上 Web3.0 的浪花,踏浪⽽⾏,与浪共舞。
最近,有⼀种论调,说互联⽹创业已死,2008 到 2018 年的⼗年创业黄⾦期已过。表⾯上看的确如此,在资⾦、数据、流量资源被⾼度垄断的环境下,⼏乎⼀切创业者和创新项⽬都是在⾛向死亡或者投诚之路。Web3.0 将从底层打破这种垄断,重新点燃创新的星星之⽕,⽬前,这些星⽕还⾮常弱⼩,弱不禁⻛,但星星之⽕,可以燎原。
对于区块链⾏业从业者,当深⼊了解了 Web3.0 后,会发现:区块链不是 Web3.0 的开始,更不是 Web3.0 的终点,区块链是开启
Web3.0 ⼤⻔的⾦钥匙。理解区块链理念的⼈会更懂 Web3.0,也会 在即将到来的 Web3.0 ⼤潮中获取最⼤的红利。
//
Part2    分布式
//
1994年,凯⽂凯利在《失控》这本著作中,对分布式的理念做了系统性阐述。他从研究蜂开始,到⾃组织、⽣态圈、⼯业⽣态、⽹络经济、电⼦货币直到⼈⼯进化,成功预⾔了当今正在兴起或⼤热的技术,包括:⼈⼯智能、虚拟现实、众包与众筹、云计算、物联⽹、⼤数据、⽹络经济以及等。
这些成功的预⾔都源于凯⽂凯利对分布式理论的深刻理解。之⽗张⼩龙曾向很多⼈推荐过这本书,甚⾄以是否阅读过并理解这本书为标准来决定是否录取⼤学⽣加⼊团队。
这本书的博⼤精深,⾮只⾔⽚语所能说明,我们把书中对于分布式模式的优点进⾏了⾼度浓缩,列在下⾯:
蜂中的个体,并不具有⾼智慧⽣命特点,但做为⼀个整体,能体现出⼀个⾼级智慧的⽣命,形成⼀个⾃组织。
分布式组织的抗风险能⼒更强。
⾃组织内的⽤户更加平等。
在分布式⾃组织中,系统意识是⾃下⽽上的控制,⼤多数节点对系统的满意度很⾼。
分布式组织杜绝了中⼼节点的腐败、贪婪和脑⼦进⽔等负⾯因素对整个系统造成的伤害。
分布式组织的规则⼀般很简单,⾄少不复杂。
分布式相对于中⼼化来说,更稳定、抗风险能⼒更强、消耗更低、更公平、更透明、更简单。
正是这种看似简单的分布式思想,使我们今天在⼈⼯智能、⼤数据、云计算、物联⽹、区块链等技术上得到了⾼速发展,解决了⼀些⽤中⼼化思路不可能突破的技术难点。⽐如分布式机器学习(DML),已经⼏乎涵盖计算机科学的各个领域,包括:理论(譬如统计学、学习理论、优化论)、算法、以及机器学习核⼼理论(深度学习、图模型、核⽅法)。分布式能够很好地利⽤⼤数据,它已经成为⽬前⼯业界最⼴泛应⽤的机器学习技术。
//
Part3    去中⼼化
//
对去中⼼化的思想,可以⽤《失控》中的⼀句话来完美地诠释。即
“没有开始、没有结束、也没有中⼼,或者反之,到处都是开始、到处都是结束、到处都是中⼼。”
—《失控》凯⽂.凯⾥
这是⼀种与我们习以为常的认知完全不同的思想。⽆论是⼈类的⼏千年历史,还是近些年的互联⽹发展史,都在分分合合中不断前进。
我们认为,要⼀分为⼆的看待去中⼼化问题。
⾸先,从技术⾓度来讲,随着单个节点计算与存储等性能的提升,以及链接各节点的⽹络性能的提升,分布式⽹络能够带来总体性能的⼤幅提升。⽽如果现在仍旧墨守成规地坚持中⼼化,整个⽹络的性能将被中⼼化服务器的性能所局限,不利于技术的发展。
⽐较典型例⼦的是⽬前云存储所⽤到的主流技术,如GFS、HDFS。在节点数暴涨,⽂件碎⽚化情况下,只能通过不断的硬件投⼊来⽀撑其服务。⽽反其道⾏的去中⼼化存储技术,如IPFS,则抛弃了中控节点,采取KAD等⽹络发现技术,实现了数量与性能的平衡。弥补了云存储的缺陷。
以上说的可能偏技术了,再举个绝⼤多数⼈都熟悉的例⼦:迅雷。
使⽤迅雷服务的每台电脑,每台盒⼦都即是数据的获取⽅,⼜是数据的提供⽅,由此组成了⼀个庞⼤的点对点存储⽹络。下载某个⽂件后,即可成为该⽂件的分发者,原来⼀台服务器提供下载,现在由⼏百个节点⼀起提供下载。迅雷通过这种⽅式,在前些年⽹络基础设施尚未成熟情况下,满⾜了⼴⼤⽤户对⾼速下载的需求。
所以,在技术层⾯上,⽆论是分布式存储还是区块链,都已明确表明:去中⼼化的点对点⽹络是⽹络发展的未来
乳距
但是,在社会、社区或公司治理层⾯上,去中⼼化不⼀定能带来理想中的效果。在这点上,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性在去中⼼化治理这个过程中,对最终结果产⽣的巨⼤影响。最现实的例⼦就是ICO,作为⼀种由公开透明且不可篡改的算法代码来控制众筹的先进的融资模式,最终扛不住⼈性的贪婪,成为⾮法集资和肆意的⼯具。
所以,我们这⾥所说的去中⼼化,仅限于技术层⾯。也许在未来某⼀天,随着技术的发展与成熟,会倒逼治理层⾯上的去中⼼化,但是现在,我们只说技术层⾯上的去中⼼化。
即:去中⼼化就是指去中⼼化服务器的点对点⽹络。
套⽤凯⽂凯利的语体,我们稍加改变,即
去中⼼化服务器⽹络中,没有服务器,没有中⼼,或者反之,到处都是服务器,到处都是中⼼节点。
如果要⽤富有诗意的语⾔来描绘去中⼼化之优雅的话,就是:⽐起“⼀⽊争春”,“百花齐放”带来的景⾊要更加的美好!
//
Part4    风险与失控:
丁二醇>福楼拜是怎样的老师//V给
然⽽,即使是技术层⾯上的去中⼼化,仍旧⽆法防⽌过于泛滥和⾃由的信息与资⾦流动带来的社会性问题。这将是去中⼼化⽹络上最⼤的风险与挑战。
在⼀个中⼼化控制的⽹络中,每个⼈⾝份已知,且有法律规定,⼈的⾔⾏都会⾃我约束。⽽在⼀个去中⼼化的⽹络中,如果每个⼈的⾝份都是隐匿的,将不可避免的产⽣信息的不可控风险。⽹络上将会充满谣⾔、虚假信息、不健康内容,甚⾄会成为犯罪的天堂。
如果再结合去中⼼化的,则各种地下商业活动会充斥⽹络。这是全球各主要国家政府始终对⽐特币等保持谨慎和强监管态度的根本原因。在⼀些国家,的使⽤者必须要经过⾮常严格的反审(AML)以及⾝份调查(KYC),通过与中⼼化⾝份管理系统的结合,在很⼤程度上降低了去中⼼化⽹络上的失控风险,杜绝了⼀部分恶性社会问题的发⽣。
那么,中⼼化的⾝份验证是不是唯⼀的解决去中⼼化⽹络上失控风险的⼿段呢?是不是最优的呢?
我们认为,⽬前来讲,这是唯⼀可⾏的⽅案。如前⾯第⼆点所说,⾝份验证属于社会治理层⾯上的问题,中⼼化解决⽅案更有效。
东京奥运会必将如期举行
但是,如果在某⽹站做实名认证时,不仅要上传⾝份证正反⾯,还要提交⼿持⾝份证照⽚,这些照⽚
都将在平台上进⾏⼈⼯审核。这是⼀件⾮常可怕的事情,有作恶动机的平台或者⼯作⼈员随时可能⽤这些⽤户资料做⾮法事情。
2018年下半年,发⽣的长租公寓“寓X”爆雷事件中,平台⼤规模盗⽤客户⾝份信息⽤以向银⾏申请贷款,现在,⼤量不知情的租客不仅失去了公寓的居住权,更是要莫名其妙地背负起沉重的银⾏还贷义务。
因此可以看到,中⼼化⾝份验证带来的直接后果是:隐私信息很容易被泄露,⽽⼀旦泄露并被恶意使⽤,后果及其严重。
我们认为在中⼼化⾝份验证⽅⾯,还可以⾛得更远。即:建⽴⼀个以密码学为基础的隐私保护与数据安全的中⼼化数字⾝份认证系统。
这套数字⾝份系统将成为每个⼈的唯⼀ID,这个ID在分布式⽹络上有个专有名词:DID(Decentralized ID),即分布式⾝份系统。
⽆论是坐飞机⾼铁,住宾馆酒店,还是⽹购,或是在⽹络上聊天,发表观点与评论,这个DID将承担数据加密和⾝份验证的双重功能。⽬前来看,很有可能采取公私钥机制,未来也有可能将公私钥与⼈体特征识别技术(⽐如指纹、虹膜、⼈脸识别)相结合。
这个分布式⾝份系统与现有的⾝份验证系统最⼤的区别在于:不受任何⼀家商业公司控制,在绝⼤多数普通场景下,只具有密码学验证功能。换句话说,在验证⾝份时,任何组织、机构、商家、个⼈都能快速地通过密码学⽅式证明“某⼈是某⼈”,⽽⽆需知道被验证者具体的⾝份信息。
希望在未来某⼀天,这套数字⾝份验证系统能够升级我们现在的⾝份证或护照签证等,通过与我们⼈体某些⽣物特征相结合,成为⼀个⽆法被盗⽤、⽆法被篡改、真实可信的新⼀代⾝份识别系统。
这套⾝份系统,将成为Web3.0时代最重要的信⽤与安全保障。
//
Part5    可信⽹络
//
⽆论是中⼼化还是去中⼼化,都离不开⼀套组合技术,即:可信⽹络。 可信⽹络由五个部分组成,简单介绍如下:
1、可信⾝份:
上⾯第三点提到的DID,就是可信⾝份技术。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19:45:2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10253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分布式   技术   区块   数据   验证   系统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