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吊脚楼防火对策研究

贵州吊脚楼防火对策研究
童华伟
【摘 要】Due to its economy and geography, Guizhou has some unique residential buildings, especially in rural ethnic areas, such as Yao, Miac, Dong, Shui peoples'villages. The villagers build houses one by one along the mountain, which is called the Diaojiaolou. If there is fire, dozens, hundreds, even thousands of Diaojiaolou will soon be reduced to ashes, many people will become homeless, which affects social stability, and brings some difficu/ties to prevent fire accidents, to guarantee the people's lives and property security. This paper aims to study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Diacjiaolou, villagers'life habit and cultural customs of using fire, and puts forward a series of effective suggestions and measures to prevent fire accidents.%贵州由于地理、经济等原因,在农村地区,特剐是苗族、侗族、瑶族、水族等村民居住地。以纯木结构的吊脚楼沿山搭建,连片建筑,一旦发生火灾,几十、上百、甚至几百户村民的住宅很快会化为灰烬,几百、上千人无家可归,给社会的稳定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为预防此类火灾事故的发生,保障人民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本文对当前村民住宅的吊脚楼的现状,村民的生活用火习惯和文化习俗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建议和措施,对预防此类火灾事故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期刊名称】《贵阳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卷),期】2011(006)003
【总页数】3页(P39-41)
【关键词】消防:吊脚楼;防火对策:研究
【作 者】童华伟
【作者单位】贵州省黔东南州公安消防支队,贵州凯里556000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X928.7
一直以来,吊脚楼防火安全就是贵州大部分山区人民安身立命的重要保证,正常的生活用
火稍有不慎就可能使整个村寨和村民的财产付之一炬。因此,为维护社会稳定,保障人民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预防火烧连营的恶性火灾事故,对吊脚楼防火工作进行科学研究显得尤为必要。
贵州农村的居住建筑堪称山地建筑博物馆,其中,吊脚楼是广大山区人民居住较为普遍的建筑形式,在贵州的苗族、侗族、瑶族、水族等居民居住地都随处可见。一些贫苦百姓,为求栖身之处,不断地沿山搭棚造屋,后半边靠岩着地,前半边以木柱支撑,房屋用当地盛产的已经晒干的木材建成,木柱木墙木楼板。大部分楼建在数米高的石堡坎上,房架高6至7米,为歇山顶穿斗挑梁木架干栏式楼房,青瓦或杉木皮盖顶。楼一般分三层,因其二、三楼和前檐用挑梁伸出屋基外坎,形成悬空吊脚。“吊脚楼”的三层,上层储谷,中层住人,下层围棚立圈,堆放杂物和圈养牲畜。住人的一层除卧室、厨房外,还有接待客人的中堂,中堂的前檐下装有靠背栏杆,形成一个木制阳台,既可凭高远眺,又可休息聚会,“吊脚楼”有半吊脚和全吊脚两种形式。吊脚楼可以有效抵御外来入侵,因此少数民族众和睦相处,唇齿相依,过着居的生活,千百栋吊脚楼顺山势而展延,与花木共掩映,层层叠叠,无论远看近看,都觉气象万千,在春、夏、秋、冬不同季节里更是别有趣味。“吊脚楼”已成为贵州有名的人文景观,每年都有大批游客前来观光。
山区吊脚楼远离都市,那里的村民依然保持着古朴的民风,还在沿用几千年来形成的生活用火习惯,用火大多以木材、木炭、柴草为主,虽然目前有些用火正被电气所代替,但明火的使用仍很普遍,如煮饭、取暖、宗教活动、驱蚊用火等。不少地方至今还在保持历史上形成的楼上住人和楼上生火取暖做饭的习惯,村寨里大多使用的是“老虎灶”(因为有一个翘起的“尾巴”和有些像老虎形状的灶头,以此得名)。最为传统的“老虎灶”还在灶膛旁修一个盛水的水箱,像一个锅炉用来热水,现如今有的已经加以改造了,有自来水、出水龙头,有的地方已经没有了水箱,但是仍然保留了一些老虎灶原有的特征,所以人们仍旧称它为老虎灶。在山区,村民们取暖烘烤食物最常用的是火桶。火桶是用木头做的,方方的,形状像是古人用来沐浴的那种大木桶。火桶边沿是月牙形的座位,中间有一格用来搁脚的镂空的隔板,隔板底下是一只火盆,火盆通常是用泥或铁、铜制成,大小不一,有的还在盆边刻上吉祥花图。在湿冷的冬天,把灶间烧得通红的火炭放入火盆,加上几块木炭,再在上面覆上一层刚刚燃尽的柴禾灰,然后把它放进火桶,加上隔板,人们围坐其间取暖或烘烤食物。村民们在平日的生活中也传承下了烧香的习俗,历史悠久的烧香习俗,可以追述到西周的时候,现存文献《诗经》《尚书》就有记载。放置神龛、神椟的地方一般设置在二层堂屋、灶房、卧室等地方。神龛是放置神明塑像或祖宗灵牌的小阁,大小规
格不一,一般是木质的,雕刻吉祥如意图案和帝王将相、英雄人物、神仙故事图像。神椟是设置在神龛里的祖宗灵牌,有的神仙没有塑像也设有神椟。拜神祭祖时,村民就会面对放置神龛、神椟的地方虔诚地燃香烧蜡顶礼膜拜,以示崇高的敬意或乞求实现自己的愿望。历史传承的许多用火已是村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也成为他们赖以生存的根基。随着部分山区吊脚楼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一些用电、用油、用气逐步取代了用火,象村民们取暖烘烤食物最常用的火桶,隔板底下原来的火盆,而今已经改用了电炉丝,名字也变成了电桶。
一间间相连的吊脚楼是一道美丽的风景,更是劳苦大众智慧的结晶。然而,这富于民族特的吊脚楼一旦失火,就是火烧连营,往往会祸及全村。
山区吊脚楼的居民大多喜欢居,房屋非常集中,一直就有“下雨不用戴斗笠”的说法,吊脚楼均为自然连片纯木结构,柴草堆放零乱,火灾荷载非常高;无消防水池甚至无水源,一旦发生火灾,无法开展自救工作。
在山区这片贫瘠的土地上,未曾改变的是几千年来形成的生活用火习惯,还沿袭着刀耕火种的原始生产方式,用从山上砍下的柴草在屋里生火取暖做饭,这种落后的用火方式滞后
于山区吊脚楼安全发展的需要。
在聚居区里,村民不懂用火安全常识,自我保护能力差、经常擅自将大量的柴草储存在房前屋后,村民乱倒灶灰、香灰、遗留火种、乱丢烟头现象普遍。如2005年9月10日2时10分,黔东南州从江县下江镇巨洞村三组石老号家因吸烟引起火灾,受灾83户,死亡3人,无人受伤,烧毁房屋79栋227间(建筑面积19200平方米)及大量生产生活用品,直接财产损失达68万元。
柴草回村,乱接电器线路和保险丝等现象普遍。信奉迷信,烧纸祭灵,大风天野外烧荒、动火、沤粪等行为屡见不鲜。家长疏于对子女教育,小孩玩火引起火灾的现象也比较突出。
有的山区经济不断发展,有的居民取暖的火桶已经变成电桶,但消防基础设施严重滞后于经济的发展,因电桶的质量不高和技术标准没有及时跟上,[1]一段时间内引发的火灾事故突显。一些山区吊脚楼村民委员会没有依法履行相关职责制度,农村消防工作不知如何抓、怎样抓,工作浮于表面,流于形式。
各乡镇政府要把抓好农村安全防火工作摆在与经济工作同等重要的位置,乡镇主要领导要亲自挂帅,建立防火责任制。健全防火组织机构,乡镇书记、乡镇长、派出所长组成防火指挥部,各村支书、村长和村民组成防火小分队,形成县抓乡镇、乡镇抓村、村抓组、组抓民的有效防治机制,真正把防火工作落到实处。
任何一种民居的消防安全和保护方式,在当今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如果不是市场行为,最终将会失败[2]。尤其是对贵州山区吊脚楼的保护,如果仅靠政府的财政拨款,无疑是杯水车薪。因此,必须将传统民居的保护与开发利用结合起来,将传统民居作为重要的建筑和旅游资源加以开发,通过旅游业的收入来弥补保护经费的不足,这也是目前西方许多国家文物建筑保护的一种主要方式,贵州山区吊脚楼民居的保护和开发也应借鉴此类作法。
要通过宣传教育,使农民增强消防法制观念,了解和掌握一定的消防知识,强化农民的自我防范和保护意识,同时也加强农民间的相互联系。一旦发生火情,可立即组织人员就地扑灭。秋收季节,场院要建立护场防火组织,成立专人护场队,昼夜值班,场院工作人员要强化防火安全教育,使用汽、柴油机械事先在排气管上装好防火罩,各部件要保持润滑。及时清除轴承上缠绕的秸杆,防止摩擦产生高热,引燃粮草,造成火灾。
农村易燃建筑物较多,应根据实际逐步改建,留出防火间距,推广使用不易燃烧的建筑材料,改善建筑防火条件。炉灶、烟囱和火墙裂缝要及时修复,防止漏火造成火灾。
炉灶周围不堆柴草,烟囱附近不晾晒粮草。对灯、烛等照明工具一定要放置使用得当,并远离可燃物,外出或睡觉首先将其熄灭。有庄稼和柴草的地方,严禁吸烟和动火。教育儿童不要玩火,不要在易燃建筑、柴草、粮垛等附近燃放烟花爆竹。对于电气线路要及时维护保养,不得乱拉乱接。增加电器设备要计算用电负荷,做到安装规范,使用符合安全要求,建议各村成立电管领导小组,每家每户的电线安装必须要经过电管小组的同意后,由专业人士进行安装。
引导村民改变传统观念和落后的生活习惯,将火塘改建成省柴炉灶或将火塘设置在实土上;人畜分居,室内不应存放柴草,废弃的生活用品及时清理,加大农网改造力度,摒弃传统的照明方式等。
山区农村村民生活水平还不高,有些还未跨越温饱线,改造原有居住条件又缺少资金来源。因此,遏制山区农村火灾严重的局面,还需从加强消防行政管理入手。县、乡、村应成立防火安全委员会或领导小组,经常研究分析火灾形势,采取有效预防措施。结合山区
吊脚楼现状,着力改善农村现状。一是利用小城镇规划合理考虑消火栓;二是与农牧、水利、电力等部门协调,在实施农牧、水利、电力等部门工程时一并将消防考虑进去;三是在“十二五”规划中纳入消防工作。
对于纯木建造的吊脚楼村民住宅的防火安全问题,必须要依托国家正在实施的新农村建设,在寨改、水改、电改、房改上下功夫,强化相关人员的管理责任,建立县抓镇、镇抓村、村抓组、组抓民的责任机制,真正形成层层有人抓、层层有人管的良好格局,才能在根本上杜绝此类火灾事故的发生。

本文发布于:2024-09-20 19:37:5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4/8765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吊脚楼   防火   村民   山区   火灾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