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内模台车的模板调节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内模台车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内模台车的模板调节装置。


背景技术:



2.内模台车是一种在隧道、涵洞等混凝土浇筑过程中,与外模配合以实现浇筑的设备,其主要由模板和钢支撑组成,钢支撑起主要承重作用,用于为模板提供支撑力,模板的横断面的形状与涵洞的断面形状相匹配,浇筑时混凝土的自重、顶板钢筋的重量及可变荷载等均靠内模板支撑,模板对涵洞内壁混凝土质量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通常钢支撑底部还设有钢轮,以便移动内模台车到下节涵洞位置循环使用。
3.模板由顶模板和侧模板组成,通常情况下,在混凝土强度达到75%以上时,需要进行拆模并移动内模台车,拆模时,首先对模板进行“缩径”处理,即:将侧模板内收,模板整体降落一定高度,以使得顶模板、侧模板均与涵洞内壁脱离,从而更有利于内模台车的移动。
4.目前,在对内模板进行“缩径”处理时,采用的方式是,在钢支撑内设置竖直方向的顶丝和水平方向的横向拉杆,横向拉杆也采用螺纹的方式连接;当需要拆模时,人工调节顶丝和横向拉杆,以使得侧模板内收、模板整体降落;采用这种方式进行拆模时,需要设置多个顶丝和横向拉杆,人工进行逐一调节尤为麻烦。


技术实现要素:



5.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内模台车的模板调节装置,在对模板位置进行调节时较为方便,更容易实现模板的“缩径”过程,拆模更加方便。
6.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内模台车的模板调节装置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7.一种内模台车的模板调节装置,包括第一调节组件和第二调节组件,所述第一调节组件设置于钢支撑下方,所述第一调节组件用于调整模板整体的高度;侧模板转动安装于顶模板,所述第二调节组件设置于钢支撑和侧模板之间,所述第二调节组件用于控制所述侧模板转动。
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调节组件自动控制模板整体降落,第二调节组件自动控制侧模板向内转动,实现侧模板内收,对模板位置的调节更加方便,可使得模板的自动“缩径”过程,拆模更加方便。
9.可选的,所述钢支撑底部滑动设置有支撑腿,所述第一调节组件包括相互啮合的主动齿轮和第一齿条,所述第一齿条设置于所述支撑腿上,所述主动齿轮转动安装于所述钢支撑上。
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主动齿轮转动时,通过第一齿条可带动支撑腿滑动,从而控制整个内模台车升降,以实现顶模板与涵洞内壁的脱离。
11.可选的,所述第二调节组件包括支撑横杆以及安装于所述支撑横杆的第二齿条,所述支撑横杆滑动安装于所述钢支撑上,所述支撑横杆端部与所述侧模板连接,所述第二齿条啮合于所述主动齿轮。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主动齿轮带动支撑腿滑动的同时,还可通过第二齿条控制支撑横杆滑动,从而可同时实现模板整体降落和侧模板内收两个动作,更加方便。
13.可选的,所述侧模板上设置有垫板,所述垫板上滑动安装有滑块,所述支撑横杆端部铰接于所述滑块。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支撑横杆采用该种方式于侧模板连接,支撑横杆滑动时可带动侧模板转动,可降低出现卡死现象的可能性。
15.可选的,所述主动齿轮包括第一段和第二段,所述第一齿条啮合于所述主动齿轮的第一段,所述第二齿条啮合于所述主动齿轮的第二段。
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齿条和第二齿条啮合于主动齿轮的不同位置,更有利于支撑腿和支撑横杆的错位安装,放置支撑腿和支撑横杆在滑动过程中发生碰撞。
17.可选的,所述侧模板和钢支撑之间设置有至少一组顶固组件,所述顶固组件包括顶固杆,所述顶固杆滑动安装于所述钢支撑,所述顶固杆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侧模板和所述钢支撑。
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顶固杆滑动安装可实现侧模板的转动,顶固杆可在混凝土浇筑时,对侧模板提供进一步的支撑,使得侧模板位置更加稳固。
19.可选的,所述顶固杆和钢支撑之间设置有蓄力件,所述蓄力件对所述顶固杆有朝向所述侧模板的作用力。
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蓄力件使得顶固杆始终有朝向侧模板滑动的趋势,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顶固杆对侧模板有朝向混凝土的推力,从而使得侧模板更加稳固。
21.可选的,所述支撑腿设置多个,至少两个支撑腿之间设置有连杆。
2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多个支撑腿能够为整个模板提供更为稳定的支撑,连杆可将至少两个支撑腿相互连接,从而实现多个支撑腿的同时升降。
附图说明
23.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内模台车的模板调节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侧模板处于竖直状态)。
24.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中侧模板处于内收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25.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中第一调节组件和第二调节组件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26.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中为示出垫板的结构示意图。
27.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中顶固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28.附图标记说明:
29.1、模板;11、顶模板;12、侧模板;13、倒角模板;2、钢支撑;21、横撑;22、纵撑;221、让位槽;3、第一调节组件;31、主动齿轮;32、第一齿条;33、电机;4、第二调节组件;41、支撑横杆;42、第二齿条;43、垫板;431、滑槽;44、滑块;5、支撑腿;6、顶固组件;61、顶固杆;62、蓄力件;63、安装板;7、行走轮。
具体实施方式
30.以下结合附图1-5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1.参照图1,本实施例中的内模台车包括模板1和钢支撑2,模板1由顶模板11、两个侧
模板12和四个倒角模板13组成,模板1厚度优选为4-6mm,上方的两个倒角模板13通过螺栓固定在顶模板11两侧,下方的两个倒角模板13通过螺栓分别固定在两个侧模板12底部;钢支撑2优选为由直径为50mm、壁厚为3mm的钢管纵横拼装而成,其中横向布置的钢管为横撑21,纵向布置的钢管为纵撑22;纵撑22呈多排多列分布,沿涵洞长度方向的多个纵撑22为一列,沿涵洞宽度方向的多个纵撑22为一排。钢支撑2底部设置有行走轮7,行走轮7沿涵洞的宽度方向设置有两列,每列包括多个行走轮7,同列内的多个行走轮7均转动安装于同一根方钢上,该方钢通过焊接或者螺栓连接的方式固定在钢支撑2底部,从而可实现该内模台车的移动。
32.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内模台车的模板调节装置。参照图1和图2,内模台车的模板调节装置包括第一调节组件3和第二调节组件4,第一调节组件3设置在钢支撑2底部,用于调节模板1的整体高度,第二调节组件4设置在侧模板12和钢支撑2之间,用于调节侧模板12的位置,当需要拆模时,通过第一调节组件3可使得模板1整体降落一定高度,顶模板11脱离混凝土,通过第二调节组件4可使得两个侧模板12内收,侧模板12脱离混凝土,从而更容易实现模板1的“缩径”过程,拆模更加方便。
33.参照图1和图2,钢支撑2下方设置多个支撑腿5,支撑腿5与纵撑22的排布方式相同,即支撑腿5也呈多行多列排布,支撑腿5滑动穿设在纵撑22内,本实施例中支撑腿5的数量少于纵撑22的数量,相邻两个支撑腿5之间设置一个纵撑22;在其他应用场景中,支撑腿5与纵撑22的数量可设置为相同,即每个纵撑22底端均设置有支撑腿5。混凝土浇筑时,支撑腿5向下滑动,该内模台车通过多个支撑腿5支撑在地面上,当需要移动该内模台车时,支撑腿5向上滑动,该内模台车通过多个行走轮7支撑在地面上。第一调节组件3用于控制支撑腿5相对纵撑22滑动,每排支撑腿5对应设置两组第一调节组件3,两组第一调节组件3分别安装于靠近两个侧模板12的两个纵撑22上,同排且相邻的两个支撑腿5之间焊接有连杆,两组第一调节组件3可以带动同排内的多个支撑腿5同时相对纵撑22滑动。
34.参照图1和图3,第一调节组件3包括主动齿轮31和第一齿条32,主动齿轮31转动安装在纵撑22外侧壁上,第一齿条32通过螺栓固定在支撑腿5上,纵撑22上对应开设用于供第一齿条32滑动的让位槽221,第一齿条32由让位槽221凸出于纵撑22的外侧壁并与主动齿轮31实现啮合,主动齿轮31位于第一齿条32靠近侧模板12的一侧,主动齿轮31正向转动可带动第一齿条32向上滑动,从而控制支撑腿5向上滑动,实现该内模台车整体降落,使得顶模板11脱离涵洞顶壁。
35.参照图1和图2,侧模板12上端通过铰链转动安装在上方倒角模板13远离顶模板11的一侧,且该铰链设置于侧模板12内侧,以使得侧模板12处于竖直状态时,侧模板12的外侧壁与倒角模板13的外侧壁保持平齐,浇筑效果更好;侧模板12的竖直状态为侧模板12向外转动的极限状态,侧模板12由竖直状态向内转动至极限位置时,侧模板12的转动角度优选为2-6
°
,在其他应用场景中,根据实际应用场景需要也可将该角度设置为其他数值。
36.参照图1和图3,第二调节组件4靠近侧模板12底端设置,第二调节组件4用于控制侧模板12转动,使得侧模板12可向内倾斜,即侧模板12的内收状态;第二调节组件4与第一调节组件3一一对应设置,第二调节组件4包括支撑横杆41和第二齿条42,支撑横杆41滑动穿设安装在对应的横撑21上,支撑横杆41位于主动齿轮31下方,第二齿条42通过螺栓安装于支撑横杆41靠近主动齿轮31的一侧,横撑21上也对应开设让位槽221,用于供第二齿条42
滑动,第二齿条42通过横撑21上的让位槽221与主动齿轮31实现啮合,主动齿轮31正向转动可驱使第二齿条42带动支撑横杆41向靠近钢支撑2的方向滑动。
37.参照图3和图4,支撑横杆41远离横撑21的一端连接于侧模板12,具体地,侧模板12内侧壁通过焊接或者螺栓连接的方式固定有垫板43,垫板43与支撑横杆41对应设置,垫板43上开设有滑槽431,侧模板12处于竖直状态时,滑槽431沿竖直方向延伸;滑槽431内滑动安装有滑块44,支撑横杆41远离横撑21的一端通过铰接轴铰接与滑块44,支撑横杆41向靠近钢支撑2的方向水平滑动,可带动侧模板12向内转动。
38.参照图3和图4,为防止支撑横杆41和支撑腿5发生碰撞,将主动齿轮31沿自身长度方向分为第一段和第二段,第一齿条32啮合于主动齿轮31的第一段,第二齿条42啮合于主动齿轮31的第二段,从而实现支撑横杆41和支撑腿5的错位设置。纵撑22上通过螺栓安装有动力件,本实施例动力件设置为电机33,主动齿轮31上固定穿设有主轴,电机33的输出轴与主轴通过联轴器相互固定,电机33启动可带动主动齿轮31转动,从而可同时调节顶模板11和内模板1的位置。在其他应用场景中,也可将同列且相邻的两个主动齿轮31通过联轴器相互连接,从而通过一个电机33可带动多个主动齿轮31同时转动。
39.参照图1和图5,为能够给予侧模板12更为稳定的支撑,在第二调节组件4上方设置有顶固组件6,顶固组件6在每组第二调节组件4上方可对应设置多组,且多组顶固组件6上下均匀分布,本实施例中仅展示一组。顶固组件6包括顶固杆61和蓄力件62,顶固杆61滑动穿设在对应位置的横撑21内,顶固杆61靠近侧模板12的端部也铰接有滑块44,顶固杆61在侧模板12上的连接方式与支撑横杆41在侧模板12上的连接方式相同;本实施例中蓄力件62选用弹簧,与顶固杆61对应的横撑21内固定焊接有安装板63,弹簧一端抵接在安装板63上,另一端抵接在顶固杆61远离侧模板12的端部,弹簧处于被压缩状态,弹簧对顶固杆61有朝向侧模板12的推力,侧模板12处于竖直状态时,顶固杆61可对侧模板12提供支撑力,以使得混凝土浇筑过程中,侧模板12更加稳固。
40.本技术实施例一种内模台车的模板调节装置的实施原理为:在进行涵洞混凝土浇筑时,侧模板12处于竖直状态,内模台车整体通过多个支撑腿5支撑在地面上;当混凝土强度达到标准时,工作人员首先将两个侧模板12下方连接的倒角模板13拆除,然后控制电机33启动,并主动齿轮31正向转动,通过第一齿条32带动支撑腿5向上滑动,支撑腿5相对行走轮7上升,模板1整体降落,通过第二齿条42带动支撑横杆41向内滑动,两侧模板12同时向内转动,实现侧模板12内收,直至内模台车通过行走轮7支撑,两个侧模板12向内转动至极限位置,从而实现模板1的“缩径”过程,工作人员借助牵引设备可拉动内模台车移动至下节涵洞的位置循环使用,拆模更加方便。
41.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内模台车的模板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调节组件(3)和第二调节组件(4),所述第一调节组件(3)设置于钢支撑(2)下方,所述第一调节组件(3)用于自动调整模板(1)整体的高度;侧模板(12)转动安装于顶模板(11),所述第二调节组件(4)设置于钢支撑(2)和侧模板(12)之间,所述第二调节组件(4)用于控制所述侧模板(12)自动转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模台车的模板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钢支撑(2)底部滑动设置有支撑腿(5),所述第一调节组件(3)包括相互啮合的主动齿轮(31)和第一齿条(32),所述第一齿条(32)设置于所述支撑腿(5)上,所述主动齿轮(31)转动安装于所述钢支撑(2)上。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内模台车的模板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调节组件(4)包括支撑横杆(41)以及安装于所述支撑横杆(41)的第二齿条(42),所述支撑横杆(41)滑动安装于所述钢支撑(2)上,所述支撑横杆(41)端部与所述侧模板(12)连接,所述第二齿条(42)啮合于所述主动齿轮(31)。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内模台车的模板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侧模板(12)上设置有垫板(43),所述垫板(43)上滑动安装有滑块(44),所述支撑横杆(41)端部铰接于所述滑块(44)。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内模台车的模板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动齿轮(31)包括第一段和第二段,所述第一齿条(32)啮合于所述主动齿轮(31)的第一段,所述第二齿条(42)啮合于所述主动齿轮(31)的第二段。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模台车的模板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侧模板(12)和钢支撑(2)之间设置有至少一组顶固组件(6),所述顶固组件(6)包括顶固杆(61),所述顶固杆(61)滑动安装于所述钢支撑(2),所述顶固杆(61)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侧模板(12)和所述钢支撑(2)。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内模台车的模板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顶固杆(61)和钢支撑(2)之间设置有蓄力件(62),所述蓄力件(62)对所述顶固杆(61)有朝向所述侧模板(12)的作用力。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内模台车的模板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腿(5)设置多个,至少两个支撑腿(5)之间设置有连杆。

技术总结


本申请涉及内模台车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内模台车的模板调节装置,其包括第一调节组件和第二调节组件,第一调节组件设置于钢支撑下方,第一调节组件用于调整模板整体的高度;侧模板转动安装于顶模板,第二调节组件设置于钢支撑和侧模板之间,第二调节组件用于控制侧模板转动。本申请在对模板位置进行调节时较为方便,更容易实现模板的“缩径”过程,拆模更加方便。方便。方便。


技术研发人员:

葛兆坤 江姣姣 李香振 张殿强 宋璐璐 孙卫华 张永伟 姜艳芝 王海峰 贾传岭 丁凤敏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中原大河水利水电工程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2022.11.16

技术公布日:

2023/3/28

本文发布于:2024-09-25 07:15:5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4/8437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模板   所述   齿条   组件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