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蓄水防涝功能的植株栽培器具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新型的植株栽培器具,具体涉及一种结构简单、方便实用且具有蓄水防涝功能的植株栽培器具。


背景技术:



2.城市居民多喜欢在阳台、楼顶或空地栽花钟草以怡情。适时适量的水分对于盆栽植株尤其是室外盆栽植株十分重要。在较长时间无人看护的情况下,春季多雨时,如果栽培器具排水不畅,植株易受浸涝之害;夏季高温时,如果栽培器具蓄水不足,植株又易遭干旱之灾。
3210746213 u公开了一种新型花盆,采用花盆内设置蓄水箱和吸水海绵的技术方案来解决前述植株的涝旱问题。
4208523334u公开了一种土培式蓄水自动慢渗花盆,采用花盆内设置蓄水区和灯芯棉条的技术方案来解决前述植株的涝旱问题。
5.但这两项现有技术均须在花盆内另设蓄水区域和吸水部件,导致花盆整体结构较为复杂,制造成本较高,使用不太方便。


技术实现要素:



6.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使用方便且具有蓄水防涝功能的植株栽培器具。
7.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植株栽培器具包括本体,所述本体包括侧壁、底部和顶部,所述本体上具有开口,所述侧壁上开设有排水孔;给水管,所述给水管与所述本体耦合,所述给水管包括管体、进水口和出水口,所述出水口位于所述本体内且距底部具有预设间隙,使得所述排水孔不低于所述出水口的高度,从而使得排水孔以下的部分形成蓄水区,排水孔以上的部分形成防涝区。
8.优选地,所述排水孔开设在侧壁高度的1/2——1/3处。
9.优选地,所述给水管的表面设置若干凸起。
10.优选地,所述给水管通过蓄水区和防涝区的栽培基质固定在本体内。
11.优选地,所述给水管通过支撑件固定在本体内。
12.优选地,所述支撑件为设置在侧壁的的环形扣件,或者,所述支撑件为设置在底部的支撑柱。
13.优选地,所述排水孔呈网状结构。
14.优选地,所述出水口位于所述管体的底部和/或侧部,所述底部的出水口具有一盖体。
15.优选地,所述进水口呈漏斗形,且设置有一可覆盖所述进水口的管盖。
16.优选地,所述排水孔附近设置有水位感应装置。
17.本实用新型克服了现有技术的如下技术偏见:
18.1、现有技术认为植株根系不能被水浸没,故均须在栽培器具中设置透水装置将根系和水分离,并另设蓄水装置盛装分离出来的水分。但试验证明植株根系的一部分被水浸没并不影响植株的正常生长,花盆也不用一定在底部开孔,在侧部开孔在浇水多时,植物也不会淹死。
19.2、现有技术认为必须借助外来物的毛细作用才能给植株供水。故在栽培器具中都要设置有较强毛细作用的外来物,如海绵,棉条等。此种技术偏见忽视了土壤等植株培植基质自身的毛细作用。
20.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主要通过排水孔与给水管之间的位置配合,利用“水往低处流”的自然规律,以排水孔为界,直接在同一本体内将栽培基质分为涵水栽培区和润湿栽培区;利用部分根系浸水不影响植株正常生长的自然规律和土壤等栽培基质自身具有毛细作用的自然规律,无须在花盆内另设蓄水区域和吸水部件就解决了较长时间无人看护时户外植株栽培的蓄水防涝问题;具有结构简单,成本低廉、操作便利的特点。
附图说明
21.通过附图中所示的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具体说明,本实用新型上述及其它目的、特征和优势将变得更加清晰。在全部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指示相同的部分,且并未刻意按实际尺寸等比例缩放绘制附图,重点在于示出本实用新型的主旨。
22.图1为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栽培器具整体结构图;
23.图2为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栽培器具整体侧视图;
24.图3为图2中b方向的截面视图;
25.图4为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进水管的结构图。
26.附图标记:1、本体;11、顶部;12、侧壁;121、排水孔;13、底部;2、给水管;21、管体;211、凸起;22、进水口;23、出水口;24、管盖;3、支撑件;31、环形扣件;32、支撑柱;4、栽培基质;5、防涝区;6、蓄水区;7、水位感应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27.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以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更好的理解本实用新型并能予以实施,但所举实施例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28.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栽培器具,包括本体1,所述本体1包括侧壁12、底部13和顶部11,所述本体1上具有开口,所述侧壁12上开设有排水孔121;给水管2,所述给水管2与所述本体1耦合,所述给水管2既可以通过栽培基质4固定于本体1内,也可以通过连接部件固定于本体1上,当给水管2通过栽培基质4固定于本体1时,使用时首先将给水管插入到本体中合适位置(出水口低于排水口,可防止在本体的中间),然后加入栽培基质4,栽培基质将给水管2固定,这样也方便制造和运输,当然给水管2和本体1做成一体使用时更加便利。所述给水管2包括管体21、进水口22和出水口23,所述出水口23位于所述本体1内且距底部13具有预设间隙,使得所述排水孔121不低于所述出水口23的高度,从而使得排水孔121以下的部分形成蓄水区6,排水孔121以上的部分形成防涝区5(栽培基质必然是高于排水孔高度的)。在栽培植株时,通过进水口22给植株浇水,当浇水过多时,多余的水会从排水孔121排
出,这样排水孔121以上的栽培基质4可以保证植物根部的呼吸,形成防涝区5,避免植株被水淹死。下部的形成蓄水区6,可以保证植株水分的吸收。
29.栽培植株时,本体1内放置足够的土壤等栽培基质4,从而使本体1空间形成栽培区。栽培基质4所占本体1空间以位于排水孔121以上、顶部11边缘以下为宜。植株需要水分时,经给水管2向本体1给水(或水肥一体)。由于侧壁12和底部13密封连接,本体1内排水孔121以下部分的水分不会流出本体1。当水面上升到排水孔121最低点时,水从孔内溢出,水面不再上升。此时,排水孔121以下蓄水区6的栽培基质4和水分混合形成涵水栽培区。在栽培基质4的毛细作用下,排水孔121以上防涝区5的栽培基质4和从蓄水区6渗透而来的水分混合形成润湿栽培区。为防止排水孔121溢水过多导致栽培基质4流失带来的不便,排水孔121附近还可以设置一个水位感应部件。当栽培器具内的水位到达感应位置时,该部件将发出停止给水的信号。
30.植株生长过程中,由于植株的蒸腾作用和水的蒸发作用,润湿栽培区的含水量要低于涵水栽培区的含水量。在存在湿度梯度的情况下,涵水栽培区内的水分将通过栽培基质4自身的毛细作用缓慢向润湿栽培区扩散上升,从而可较长时间维持植株根系对水肥的需要。
31.户外雨天的情况下,雨水经顶部11开口进入本体1后向涵水栽培区聚积。由于排水孔121的存在,积水的最高位置只能到达排水孔121的最低处。润湿栽培区不会被积水浸没。即使涵水栽培区的植株根系发生涝害,但润湿栽培区的植株根系得以免受涝害,从而整株植株仍能正常生长,且润湿栽培区内的水溶性养分会进入涵水栽培水区而不致流失。雨过天晴后,当润湿栽培区的含水量显著降低时,由于植株根系的向水性,根系将向涵水栽培区伸展。是故,所述栽培器具能保持植株旱涝两宜的生长环境。
32.原则上目前市销各种形状的植株栽培器具都适应于本实用新型。本体1侧壁12和底部13的形状优选圆形或四边形,也可是其他正多边形。密封连接的侧壁12和底部13能保证蓄水区6不会漏水。所述密封连接的具体方式可以是密封连接、卡扣式或螺纹式连接,只要能确保蓄水区6不会漏水都是可行的实施方式。
33.开设在侧壁12上的排水孔121的作用在于将本体1分割为的蓄水区6和防涝区5两部分。排水孔121采用圆形、四边形或椭圆形均可。唯其在侧壁12竖直方向的位置殊为重要。首先,相对给水管2的出水口23而言,排水孔121应当高于出水口23。否则,从进水口22注入的大部分水分会从排水孔121溢出而不能到达蓄水区6,大大影响所述栽培器具的蓄水功能。为兼顾所述栽培器具的蓄水、防涝功能,排水孔121在侧壁12上的位置也应高低合适。太低将蓄水不足,太高有涝害之虞,都会影响植株正常生长,都不方便使用。排水孔121位置优选以距离底部13的高度为侧壁12整高的1/2——1/3为佳。实用新型人的试验证明,一个排水孔121足以能保证免于浸涝,多个排水孔121则可以加快排出积水。故排水孔121的数量对本方案的技术效果没有实质影响。此外,网状结构的排水孔121可美化栽培器具外形并减少基质外漏。
34.给水管2包括管体21、进水口22和出水口23;管体21通常是圆管或方管,其作用在于植株缺水时将外界水分注入本体1。管体21尺寸可依栽培器具的大小而定。为促使水分在栽培基质4内的快速扩散,出水口23与底部13之间应当有预设空隙。作为出水口23的一种变形方式,出水口23可与一个密封盖件耦合,在靠近出水口23的管体21上开设若干出水小孔。
多孔给水更有利于水分扩散。同时,密封的出水口23使得出水管可以盛装待发酵的厨余物。发酵液从管体21的多个出水孔缓慢进入栽培基质4,更有利于植株生长。为方便进水操作,进水口22也可以采用漏斗形状。给水管2的数量视栽培区大小可为一个或多个。最简便的实现所述栽培器具蓄水防涝功能的方式是将给水管2固定在栽培基质4中,并确保出水口23低于排水孔121位置即可。
35.进一步地,给水管2可以通过支撑件3设置在本体1内。支撑件3便于给水管2在本体1内得以定位。支撑件3优选设置在本体1侧壁12和/或底部13的内侧。支撑件3设置在侧壁12时,优选以一个或多个环形扣件31形式和给水管2固定连接;设置在底部13时,优选以一个或多个支撑柱32和给水管2固定连接,支撑柱32可以和本体1的底部13或者侧壁12固定连接。支撑柱32的形状优选圆柱形或多棱形。同时在侧壁12设置环形扣件31和底部13设置支撑柱32对给水管2的定位作用更好。
36.此外,随着时间推移,栽培基质4会硬化结块,堵塞出水口23。在进水管的表面设置若干凸起211,凸起211可以设置在出水口23的四周,可以遍布管体21的全部或者下段,通过抽提或旋转进水管会使已经硬化结块的栽培基质4易于碎化,防止出水口堵住,保持正常出水。
37.在优选实施例中,为保证所述植株栽培器具具有更好的蓄水排水功能,本实施例及以下各实施例中排水孔121均开设在侧壁12上距底部13高度为侧壁12整高的1/2至1/3处。
38.在优选实施例中,为优化给水管2在本体1内的定位方式,本实施例采用设置在侧壁12的一个以上的环形扣件31作为支撑件3将给水管2定位于本体1内。在另一实施例中,采用设置在底部13的一个以上的支撑柱32作为支撑件3将给水管2定位于本体1内。
39.在优选实施例中,采用网状结构的排水孔121,即在排水孔121处添加网状结构,这样可以起到一定的防止土壤流失作用,也具有一定的过滤作用。
40.在优选实施例中:作为对前述各实施例都适用的一种改进,当管体21上设置不止一处出水口23时,比如同时在管体21的底部和侧部都设置有出水口23,在底部的出水口23设置有盖体,底部的出水口23直径大于侧部的出水口23,这样,管体21也具有蓄水作用,当加水超过侧部的出水口23时,水才进入到栽培基质,且侧部的多个出水口23能保证浇水的均匀性和缓释性。当需要尽快浇水时,可以打开管体底部盖体从而打开底部的出水口,然后再浇水。
41.在优选实施例中,给水管2的数量是两支以上,进水口22呈漏斗形。为防止排水孔121溢水过多导致基质流失过多带来的不便,在排水孔121附近设置水位感应部件,当栽培器具内水位到达该感应模块能及时发出停止加水的信号。
42.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主要通过排水孔与给水管之间的位置配合,利用“水往低处流”的自然规律,以排水孔为界,直接在同一本体内将栽培基质分为涵水栽培区和润湿栽培区;利用部分根系浸水不影响植株正常生长的自然规律和土壤等栽培基质自身具有毛细作用的自然规律,无须在花盆内另设蓄水区域和吸水部件就解决了较长时间无人看护时户外植株栽培的蓄水防涝问题;具有结构简单,成本低廉、操作便利的特点。
43.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
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具有蓄水防涝功能的植株栽培器具,其特征在于,包括:本体(1),所述本体(1)包括侧壁(12)、底部(13)和顶部(11),所述本体(1)上具有开口,所述侧壁(12)上开设有排水孔(121);给水管(2),所述给水管(2)与所述本体(1)耦合,所述给水管(2)包括管体(21)、进水口(22)和出水口(23),所述出水口(23)位于所述本体(1)内且距底部(13)具有预设间隙,使得所述排水孔(121)不低于所述出水口(23)的高度,从而使得排水孔(121)以下的部分形成蓄水区(6),排水孔(121)以上的部分形成防涝区(5)。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蓄水防涝功能的植株栽培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水孔(121)开设在侧壁(12)高度的1/2——1/3处。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蓄水防涝功能的植株栽培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给水管(2)的表面设置若干凸起(211)。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蓄水防涝功能的植株栽培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给水管(2)通过蓄水区(6)和防涝区(5)的栽培基质(4)固定在本体(1)内。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蓄水防涝功能的植株栽培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给水管(2)通过支撑件(3)固定在本体(1)内。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具有蓄水防涝功能的植株栽培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件(3)为设置在侧壁(12)的环形扣件(31),或者,所述支撑件(3)为设置在底部(13)的支撑柱(32)。7.如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具有蓄水防涝功能的植株栽培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水孔(121)呈网状结构。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具有蓄水防涝功能的植株栽培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水口(23)位于所述管体(21)(21)的底部(13)和/或侧部,所述底部(13)的出水口(23)具有一盖体。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具有蓄水防涝功能的植株栽培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水口(22)呈漏斗形,且设置有一可覆盖所述进水口(22)的管盖(24)。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蓄水防涝功能的植株栽培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水孔(121)附近设置有水位感应装置(7)。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的具有蓄水防涝功能的植株栽培器具包括本体,本体包括侧壁、底部和顶部,本体上具有开口,侧壁上开设有排水孔;给水管,给水管与本体耦合,给水管包括管体、进水口和出水口,出水口位于本体内且距底部具有预设间隙,使得排水孔不低于出水口的高度,从而使得排水孔以下的部分形成蓄水区,排水孔以上的部分形成防涝区,以排水孔为界,直接在同一本体内将栽培基质分为涵水栽培区和润湿栽培区;利用部分根系浸水不影响植株正常生长的自然规律和土壤等栽培基质自身具有毛细作用的自然规律,无须在花盆内另设蓄水区域和吸水部件就解决了较长时间无人看护时户外植株栽培的蓄水防涝问题;具有结构简单,成本低廉、操作便利的特点。的特点。的特点。


技术研发人员:

王田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王田

技术研发日:

2022.10.18

技术公布日:

2023/3/28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13:32:5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4/8123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给水管   所述   植株   出水口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