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人力车辆的操作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公开涉及一种用于人力车辆的操作装置。


背景技术:



2.诸如自行车的人力车辆通常设置有用于操作一个或多个部件的一个或多个操作装置。在自行车的情况下,一些这些部件中的示例包括齿轮变速装置(例如,拨链器或内部齿轮毂)、悬架和座杆。操作装置通常设置在人力车辆上,位于骑行者容易对操作装置进行操作的位置(例如,在车把上)。操作装置通常利用诸如鲍登型控制线缆的控制线缆连接到所述部件。控制线缆由操作装置牵拉或释放以远程操作所述部件。


技术实现要素:



3.通常,本公开涉及用于操作人力车辆的部件的操作装置的各种特征。本文使用的术语“人力车辆”是指能够至少由人力驱动力驱动的车辆,但是不包括仅使用人力以外的驱动力的车辆。特别地,仅使用内燃发动机作为驱动力的车辆不包括在人力车辆中。通常假定人力车辆是紧凑的、轻型车辆,有时不需要用于在公共道路上驾驶的执照。人力车辆上的车轮的数量不受限制。人力车辆包括例如独轮车和具有三个或更多个车轮的车辆。人力车辆包括例如各种类型的自行车,诸如山地自行车、公路自行车、城市自行车、货运自行车和躺式自行车,以及电动帮助自行车(e-bike)。
4.鉴于已知技术的状态并且根据本公开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操作装置,所述操作装置基本上包括支撑结构和操作构件。所述支撑结构包括至少一个位置止动部。所述操作构件被构造成相对于所述支撑结构绕第一枢转轴线枢转以便执行牵拉操作。所述操作构件被构造成相对于所述支撑结构绕第二枢转轴线枢转以便执行释放操作。所述第二枢转轴线不同于所述第一枢转轴线。所述操作构件包括定位构件,所述定位构件被构造成响应于所述操作构件沿第一方向绕所述第一枢转轴线枢转而接合所述至少一个位置止动部。所述定位构件被构造成响应于所述操作构件沿第二方向绕所述第二枢转轴线枢转而与所述至少一个位置止动部脱离。所述第二方向不同于所述第一方向。
5.利用根据第一方面的操作装置,可以利用单个操作构件来操作一部件。
6.根据本公开的第二方面,根据第一方面的操作装置被构造成使得所述第一枢转轴线平行于所述第二枢转轴线并且从所述第二枢转轴线偏移。
7.利用根据第二方面的操作装置,可以简化操作装置的构造。
8.根据本公开的第三方面,根据第一或第二方面的操作装置被构造成使得所述至少一个位置止动部包括多个位置止动部,所述多个位置止动部被所述定位构件选择性地接合以限定多个预定位置。
9.利用根据第三方面的操作装置,可以操作具有多个操作位置的部件。
10.根据本公开的第四方面,根据第一至第三方面中任一方面的操作装置被构造成使得所述支撑结构包括限定所述第一枢转轴线的第一支承部以及限定所述第二枢转轴线的
第二支承部。
11.利用根据第四方面的操作装置,能够以相对低的成本制造操作装置。
12.根据本公开的第五方面,根据第四方面的操作装置被构造成使得所述操作构件包括第一枢转表面,所述第一枢转表面被构造成接触所述第一支承部以在所述牵拉操作期间绕所述第一枢转轴线枢转。
13.利用根据第五方面的操作装置,可以容易地执行牵拉操作。
14.根据本公开的第六方面,根据第五方面的操作装置被构造成使得所述操作构件包括非圆形开口,所述非圆形开口部分地由所述第一枢转表面限定。
15.利用根据第六方面的操作装置,操作构件可以在绕第一枢转轴线枢转以及绕第二枢转轴线枢转之间转换。
16.根据本公开的第七方面,根据第六方面的操作装置被构造成使得所述非圆形开口部分地由接触表面限定,并且在所述定位构件与所述至少一个位置止动部接合的情况下,所述支撑结构的所述第一支承部接触所述接触表面。
17.利用根据第七方面的操作装置,可以在牵拉操作期间可靠地牵拉线缆。
18.根据本公开的第八方面,根据第四至第六方面中的任一方面的操作装置被构造成使得所述操作构件包括第二枢转表面,所述第二枢转表面被构造成接触所述第二支承部以在所述释放操作期间绕所述第二枢转轴线枢转。
19.利用根据第八方面的操作装置,可以在释放操作期间可靠地释放线缆。
20.根据本公开的第九方面,根据第八方面的操作装置被构造成使得所述操作构件包括突起,所述突起部分地限定所述第二枢转表面。
21.利用根据第九方面的操作装置,操作构件能够以相对低的成本可靠地绕第二枢转轴线枢转。
22.根据本公开的第十方面,根据第一至第九方面中任一方面的操作装置被构造成使得所述支撑结构包括缝槽,所述缝槽限定所述至少一个位置止动部。
23.利用根据第十方面的操作装置,能够以相对低的成本制造支撑结构。
24.根据本公开的第十一方面,根据第四至第十方面中的任一方面的操作装置被构造成使得所述至少一个位置止动部沿着平行于所述第二枢转轴线的方向与所述第二支承部至少部分地对准。
25.利用根据第十一方面的操作装置,操作装置可以被制造为相对紧凑的操作装置。
26.根据本公开的第十二方面,根据第四至第十方面中任一方面的操作装置被构造成使得所述至少一个位置止动部沿着平行于所述第二枢转轴线的方向从所述第二支承部偏移。
27.利用根据第十二方面的操作装置,可以在操作装置具有多个位置止动部的情况下容易地提供可靠地形成用于执行释放操作的第二支承部。
28.根据本公开的第十三方面,根据第一至第十二方面中任一方面的操作装置被构造成使得所述操作构件包括线缆附接结构。
29.利用根据第十三方面的操作装置,操作线缆能够被容易地附接到操作构件。
30.根据本公开的第十四方面,根据第十三方面的操作装置被构造成使得所述操作构件被待附接到所述线缆附接结构的线缆沿所述第二方向偏置。
31.对于根据第十四方面的操作装置,操作装置不需要用于执行线缆的释放操作的偏置元件,而是能够使用由操作装置所操作的部件施加到线缆的偏置力。
32.根据本公开的第十五方面,根据第一至第十四方面中任一方面的操作装置被构造成使得所述支撑结构包括线缆引导部。
33.利用根据第十五方面的操作装置,可以容易地用线缆来控制操作装置。
34.根据本公开的第十六方面,根据第一至第十五方面中任一方面的操作装置被构造成使得所述操作构件包括杆构件。
35.利用根据第十六方面的操作装置,使用者能够容易地操作该操作装置。
36.此外,通过结合附图公开了操作装置的优选实施例的以下详细描述,所公开的操作装置的其它目的、特征、方面和优点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将变得明显。
附图说明
37.现在参考构成该原始公开一部分的附图:图1是根据一个所示实施例的具有第一操作装置和第二操作装置的人力车辆(例如自行车)的车把区域的透视图;图2是图1所示的第一操作装置的俯视平面图;图3是图1和图2中所示的第一操作装置的俯视平面图,第一操作装置的壳体的一部分被移除;图4是图1所示的第二操作装置的俯视平面图;图5是图1和图4中所示的第二操作装置的俯视平面图,第二操作装置的壳体的一部分被移除;图6是第一操作装置的内部部件的透视图;图7是第一操作装置的内部部件的第一分解透视图;图8是第一操作装置的内部部件的第二分解透视图;图9是处于完全释放位置或第一预定位置的第一操作装置的内部部件的俯视平面图;图10是与图9类似的第一操作装置的内部部件的俯视平面图,但是其中,操作构件已经朝向完全牵拉位置或第二预定位置移动;图11是与图9和图10类似的第一操作装置的内部部件的俯视平面图,但是其中,操作构件已经移动,使得操作构件的定位构件与位置止动部接合,以建立完全牵拉位置或第二预定位置;图12是与图9至图11类似的第一操作装置的内部部件的俯视平面图,但是其中,操作构件已经移动以开始释放操作;图13是与图9至图12类似的第一操作装置的内部部件的俯视平面图,但是其中,操作构件已经从图12的位置移动以使操作构件的定位构件与位置止动部脱离;图14是与图9至图13类似的第一操作装置的内部部件的俯视平面图,但是其中,操作构件已经沿释放方向进一步移动;图15是第二操作装置的内部部件的透视图;图16是图15中所示的第二操作装置的内部部件的第一分解透视图;
图17是图15和图16中所示的第二操作装置的内部部件的第二分解透视图;图18是处于完全释放位置或第一预定位置的第二操作装置的内部部件的俯视平面图;图19是与图18类似的第二操作装置的内部部件的俯视平面图,但是其中,操作构件已经沿释放方向朝向下一个(第二)预定位置移动;图20是与图18和图19类似的第二操作装置的内部部件的俯视平面图,但是其中,操作构件已经从图19的位置沿释放方向朝向下一个(第二)预定位置进一步移动;图21是与图18至图20类似的第二操作装置的内部部件的俯视平面图,但是其中,操作构件已经移动,使得操作构件的定位构件与第二位置止动部接合,以建立下一个(第二)预定位置;图22是与图18至图21类似的第二操作装置的内部部件的俯视平面图,但是其中,操作构件已经从图18的第二预定位置沿释放方向朝向下一个(第三)预定位置进一步移动;图23是与图18至图22类似的第二操作装置的内部部件的俯视平面图,但是其中,操作构件已经从图22的位置沿释放方向朝向下一个(第三)预定位置进一步移动;图24是与图18至图23类似的第二操作装置的内部部件的俯视平面图,但是其中,操作构件已经移动,使得操作构件的定位构件与第三位置止动部接合,以建立下一个(第三)预定位置;图25是与图18至图24类似的第二操作装置的内部部件的俯视平面图,但是其中,操作构件已经从图24的第三预定位置沿释放方向朝向下一个(第四)预定位置移动;图26是与图18至图25类似的第二操作装置的内部部件的俯视平面图,但是其中,操作构件已经移动,使得操作构件的定位构件与第四位置止动部接合,以建立下一个(第四)预定位置;图27是与图18至图26类似的第二操作装置的内部部件的俯视平面图,但是其中,操作构件已经从图26的第四预定位置沿释放方向朝向下一个(第五)预定位置移动;图28是与图18至图27类似的第二操作装置的内部部件的俯视平面图,但是其中,操作构件已经移动,使得操作构件的定位构件与第五位置止动部接合,以建立下一个(第五)预定位置;图29是与图18至图28类似的第二操作装置的内部部件的俯视平面图,但是其中,操作构件已经移动以开始释放操作;图30是与图18至图29类似的第二操作装置的内部部件的俯视平面图,但是其中,操作构件已经从图29的位置移动以使操作构件的定位构件与第五位置止动部脱离;图31是与图18至图30类似的第二操作装置的内部部件的俯视平面图,但是其中,操作构件已经沿释放方向进一步移动;图32是图15至图31中所示的第二操作装置的支撑件的俯视平面图;图33是根据另一所示实施例的修改的第二操作装置的俯视平面图;以及图34是图33所示的第二操作装置沿图33的剖面线34-34观察时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38.现在将参照附图说明选定的实施例。从本公开中,对于人力车辆领域(例如自行车
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很明显,以下对实施例的描述仅是为了说明而提供的,而不是为了限制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所限定的本发明。
39.首先参考图1,人力车辆v(例如自行车)的车把h的一部分。基本上,为人力车辆v提供至少一个操作装置。这里,根据所示实施例,人力车辆v设置有第一操作装置10a和第二操作装置10b。这里,第一操作装置10a例如布置在车把h的左侧上,以便由乘员的左手(例如,骑车人的左手)操作。第二操作装置10b例如布置在车把h的右侧上,以便由乘员的右手(例如,骑车人的右手)操作。虽然在所示实施例中车把h是平车把(mtb车把),但是第一操作装置10a和第二操作装置10b可被构造成根据需要和/或期望安装到其它类型的车把,例如赛车车把(公路车把)。
40.如图1所示,第一操作装置10a被构造成通过第一控制线缆12联接到第一车辆部件bc1(例如第一自行车部件,如前拨链器),另一方面,第二操作装置10b被构造成通过第二控制线缆14联接到第二车辆部件bc2(例如第二自行车部件,如后拨链器或内部齿轮毂)。
41.在所示实施例中,第一操作装置10a和第二操作装置10b构造为换档器,用于控制诸如拨链器或内部齿轮毂的变速装置或变速器的档位。然而,第一操作装置10a和第二操作装置10b可根据需要和/或期望用作用于操作其它类型的车辆部件(例如,悬架、可调节座杆等)的操作装置。在所示实施例中,第一操作装置10a和第二操作装置10b各自具有多个预定位置。也就是说,第一操作装置10a具有两个预定位置,并且第二操作装置10b具有五个预定位置。这些预定位置也可被称为预定档位或预定停止位置。当第一车辆部件bc1为前拨链器时,第一操作装置10a的两个预定位置对应于前拨链器的档位。当第二操作装置10b是后拨链器或内部齿轮毂时,第二操作装置10b的五个预定位置对应于后拨链器或内部齿轮毂的档位。
42.如图2和图3所示,第一控制线缆12是传统的自行车操作线缆,其具有覆盖内索18的外壳16。换句话说,控制线缆12是鲍登型线缆,其中,内索18被可滑动地接收在外壳16中。内索18具有线缆接头(cable nipple)或附接筒20(见图3),用于将内索18附接到第一操作装置10a,如下所述。第一操作装置10a通过选择性地牵拉和释放内索18而操作第一车辆部件bc1。因此,第一操作装置10a构成线缆操作装置。这里,第一操作装置10a还设置有用于调节外壳16的端部相对于第一操作装置10a的接触点的筒状调节器22。
43.如图4和图5所示,第二控制线缆14是传统的自行车操作线缆,其具有覆盖内索26的外壳24。换句话说,控制线缆14是鲍登型线缆,其中,内索26被可滑动地接收在外壳24中。内索26具有线缆接头或附接筒28(见图3),用于将内索26附接到第二操作装置10b,如下所述。第二操作装置10b通过选择性地牵拉和释放内索26而操作第二车辆部件bc2。因此,第二操作装置10b构成线缆操作装置。这里,第二操作装置10b还设置有用于调节外壳24的端部相对于第二操作装置10b的接触点的筒状调节器30。
44.再参考图2和图3,第一操作装置10a基本上包括支撑结构32和操作构件34。操作构件34可移动地支撑在支撑结构32上,用于选择性地操作第一控制线缆12的内索18的选择性地牵拉和释放。这里,支撑结构32被构造成安装到车把h,使得人力车辆v的乘员可以从车把h操作操作构件34。然而,从本公开中可以明白,支撑结构32可以被构造成根据需要和/或期望安装到人力车辆v的其它部件。
45.这里,支撑结构32包括车把附件36、壳体38和支撑件40。然而,从本公开中可以明
白,支撑结构32可以根据需要和/或期望具有其它构造,以便支撑操作构件34。车把附件36附接到壳体38。支撑件40由壳体38支撑。这里,在所示实施例中,支撑件40至少主要设置在由壳体38内部。
46.车把附件36被构造成以传统方式安装到车把h。车把附件36优选地由坚固的刚性材料制成,例如金属材料或增强树脂材料。这里,车把附件36具有车把夹具和用于围绕车把h收紧车把夹具的收紧螺栓。车把附件36的车把夹具可以是任何类型的车把夹具,例如是通过收紧螺栓可调节地联接的单件式构件(即,非铰接夹具),或者是具有一对弯曲夹爪的铰接夹具,所述一对弯曲夹爪在一端处枢转地连接并且在另一端处通过收紧螺栓可调节地联接。由于车把附件是公知的结构,所以将不再进一步详细讨论或示出车把附件36。
47.壳体38覆盖第一操作装置10a的内部部件,该内部部件从内索18释放以从壳体38送出,并且将内索18拉入壳体38中。这里,例如,壳体38具有两件式构造,包括通过多个螺钉紧固在一起的上壳体部件38a和下壳体部件38b。上壳体部件38a和下壳体部件38b是由合适的材料(例如硬塑料或轻质金属)构成的刚性构件。然而,壳体38可以根据需要和/或期望具有各种构造。
48.支撑件40是刚性板构件。支撑件40是由合适的材料(例如硬模制塑料或轻质冲压金属)构成的刚性构件。虽然支撑件40被示出为单件式构件,但是支撑件40可以由联接在一起的若干件制成。替代地,支撑件40可与壳体38的一部分一体地形成。这里,支撑结构32的支撑件40包括线缆引导部42。线缆引导部42被构造成当操作构件34相对于支撑件40移动时相对于支撑件40引导第一的内索18。优选地,如图6至图8所示,线缆引导部42具有螺纹孔42a。螺纹孔42a被构造成以螺纹方式接收筒状调节器22(见图3),以便将筒状调节器22可调节地联接到支撑件40。当然,从本公开中可以明白,如果需要和/或期望,可以省略筒状调节器22。
49.如图3以及图6至图8所示,支撑结构32的支撑件40还包括安装构件44。安装构件44设置有螺纹孔44a,用于接收螺纹紧固件46(见图2)以将操作构件34固定到支撑结构32。也就是说,支撑件40通过螺纹紧固件46(例如,螺钉)连接到上壳体部件38a,使得操作构件34可移动地安装在上壳体部件38a和支撑件40之间。安装构件44设置有弯曲接合表面44b,该弯曲接合表面44b接触操作构件34以在操作构件34相对于支撑件40移动时帮助控制操作构件34的移动。这里,弯曲接合表面44b是具有与螺纹孔44a的中心轴线重合的中心轴线的圆柱形表面。因此,支撑结构32包括第一支承部(fulcrum)f1,该第一支承部f1限定第一枢转轴线a1。更具体地,弯曲接合表面44b形成限定第一枢转轴线a1的第一支承部f1。
50.支撑结构32包括至少一个位置止动部。优选地,支撑结构32包括缝槽48,该缝槽48限定所述至少一个位置止动部。这里,支撑件40包括至少一个位置止动部。特别地,在所示实施例中,支撑件40包括缝槽48,其限定第一位置止动部48a和第二位置止动部48b。第一位置止动部48a和第二位置止动部48b被操作构件34选择性地接合,以选择性地建立第一预定位置(图3和图9)或第二预定位置(图11),如下所述。缝槽48还限定了弯曲接合表面48c,其接触操作构件34以在操作构件34相对于支撑件40移动时帮助控制操作构件34的移动。因此,支撑结构32包括第二支承部f2,该第二支承部f2限定第二枢转轴线a2。第二枢转轴线a2不同于第一枢转轴线a1。而且,第一枢转轴线a1平行于第二枢转轴线a2并且从第二枢转轴线a2偏移。在所示实施例中,弯曲接合表面48c形成限定第二枢转轴线a2的第二支承部f2。
这里,弯曲接合表面48c相对于弯曲接合表面44b同心地布置。换句话说,弯曲接合表面44b和弯曲接合表面48c具有与第一枢转轴线a1重合的曲率中心。
51.而且,至少一个位置止动部(例如,第一位置止动部48a和/或第二位置止动部48b)沿平行于第二枢转轴线a2的方向至少部分地与第二支承部f2对准。换句话说,第一位置止动部48a和第二位置止动部48b中的至少一个至少部分地位于包括第二支承部f2且垂直于第二枢转轴线a2的平面中。在所示实施例中,第一位置止动部48a和第二位置止动部48b二者均位于包括第二支承部f2且垂直于第二枢转轴线a2的平面中。
52.现在将更详细地讨论操作构件34。操作构件34包括定位构件50。这里,操作构件34还包括另一定位构件52。定位构件52具有抵接部座52a,其选择性地接合第一位置止动部48a以选择性地建立第一预定位置(图3和图9)。在第一预定位置(图3和图9),定位构件52与第一位置止动部48a接合,并且第一线缆的内索18被完全释放。另一方面,定位构件50具有抵接部50a,其选择性地接合第二位置止动部48b以选择性地建立第二预定位置(图11)。在第二预定位置(图11),定位构件50与第二位置止动部48b接合,并且第一线缆的内索18被完全牵拉。
53.如下所述,定位构件52是突起,其接合支撑件40以帮助操作构件34的释放操作。因此,操作构件34包括突起。在所示实施例中,该突起对应于定位构件52。然而,该突起可以是与定位构件52分离的构件,如在下面说明的第二操作装置10b中的情况。
54.基本上,如图9至图11所示,操作构件34被构造成相对于支撑结构32绕第一枢转轴线a1枢转,以便执行牵拉操作。具体地,操作构件34包括非圆形开口54。非圆形开口54被构造成接合支撑件40的弯曲接合表面44b,使得操作构件34相对于支撑结构32绕第一枢转轴线a1枢转,以便执行牵拉操作。更具体地,这里,操作构件34包括第一枢转表面54a,其被构造成接触第一支承部f1以在牵拉操作期间绕第一枢转轴线a1枢转。在所示实施例中,非圆形开口54部分地限定第一枢转表面54a。这样,当操作构件34绕第一枢转轴线a1枢转以便执行牵拉操作时,定位构件50和定位构件52沿支撑件40的缝槽48远离第一位置止动部48a并朝向第二位置止动部48b移动。在所示实施例中,定位构件50具有接触表面50b,当操作构件34绕第一枢转轴线a1枢转以便执行牵拉操作时,接触表面50b接触弯曲接合表面48c并且沿弯曲接合表面48c滑动。
55.当定位构件50移动到与第二位置止动部48b接合时,如从图10到图11的过渡所看到的,操作构件34相对于支撑件40滑动。特别地,由于非圆形开口54的尺寸大于安装构件44的弯曲接合表面44b,操作构件34相对于支撑件40滑动。这里,操作构件34包括接触表面54b,其接触弯曲接合表面44b以限制操作构件34相对于支撑件40的移动。因此,操作构件34的位置由来自第一控制线缆12的内索18的张力保持,第一控制线缆12的内索18在操作构件34上牵拉,这将定位构件50牵拉抵靠第二位置止动部48b并且将接触表面54b牵拉抵靠弯曲接合表面44b。换句话说,定位构件50被构造成响应于操作构件34沿第一方向d1绕第一枢转轴线a1枢转而接合至少一个位置止动部(例如,第二位置止动部48b)。在所示实施例中,非圆形开口54部分地由接触表面54b限定。如上所述,支撑结构32的第一支承部f1由弯曲接合表面44b限定。这样,在定位构件50与至少一个位置止动部(例如,第二位置止动部48b)接合的情况下,支撑结构32的第一支承部f1接触接触表面54b。
56.另一方面,如图12至图14所示,操作构件34还被构造成相对于支撑结构32绕第二
枢转轴线a2枢转,以便执行释放操作。具体地,操作构件34包括第二枢转表面,该第二枢转表面被构造成接触第二支承部f2以在释放操作期间绕第二枢转轴线a2枢转。更具体地,在第一操作装置10a中,定位构件52具有限定第二枢转表面的接触表面52b。接触表面52b被构造成接合支撑件40的弯曲接合表面48c,使得操作构件34相对于支撑结构32绕第二枢转轴线a2枢转,以便执行释放操作。在任何情况下,在所示实施例中,突起(即,定位构件52)部分地限定第二枢转表面(即,接触表面52b)。这样,当操作构件34绕第二枢转轴线a2枢转以便执行释放操作时,定位构件50与第二位置止动部48b脱离。换句话说,定位构件50被构造成响应于操作构件34沿第二方向d2绕第二枢转轴线a2枢转而与至少一个位置止动部(例如,第二位置止动部48b)脱离。第二方向d2不同于第一方向d1。
57.在定位构件50与第二位置止动部48b脱离之后,如图13所示,操作构件34再次相对于支撑件40绕第一枢转轴线a1枢转。这里,操作构件34包括附加接触表面54c。该附加接触表面54c接触弯曲接合表面44b,以刚好在定位构件50与第二位置止动部48b脱离时或者刚好在定位构件50与第二位置止动部48b脱离之后限制操作构件34相对于支撑件40的移动。由于附加接触表面54c接触弯曲接合表面44b,操作构件34再次绕第一枢转轴线a1枢转,使得操作构件34的定位构件50接合支撑件40的弯曲接合表面48c,并且操作构件34的第一枢转表面54a接触支撑件40上的安装构件44的弯曲接合表面44b。而且,操作构件34相对于支撑件40的这种枢转运动导致定位构件52(即,操作构件34的突起)移动成不与支撑件40的弯曲接合表面48c接触。
58.因此,定位构件50和定位构件52沿着支撑件40的缝槽48远离第二位置止动部48b并朝向第一位置止动部48a移动。最后,在释放操作之后,操作构件34的位置由第一控制线缆12的内索18的张力保持,第一控制线缆12的内索18在操作构件34上牵拉,这将定位构件52牵拉抵靠第一位置止动部48a并且将接触表面54b牵拉抵靠弯曲接合表面44b,如图9所示。
59.这里,操作构件34包括杆构件56,杆构件56被构造成从壳体38突出,使得使用者能够操作杆构件56。因此,杆构件56构成了第一操作装置10a的使用者操作输入部。杆构件56可以设置有使用者操作部分56a,使得杆构件56能够被更舒适地操作。例如,使用者操作部分56a可由覆盖在杆构件56一部分上的橡胶或塑料材料制成。操作构件34还包括基部58,其可移动地支撑在支撑件40的安装构件44上。基部58位于壳体38的内部。杆构件56与基部58一体形成。在所示实施例中,杆构件56和基部58由诸如金属材料或纤维增强非金属材料的合适材料形成为单件。
60.在所示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操作构件34包括线缆附接结构60。这里,线缆附接结构60被设置到基部58。这样,操作构件34被待附接到线缆附接结构60的线缆12沿第二方向d2偏置。替代地,偏置元件(例如扭转弹簧)可以被设置在操作构件34和支撑件40之间。
61.现在参照图4、图5以及图15至图31,现在将更详细地解释第二操作装置10b。如图4和图5所示,第二操作装置10b基本上包括支撑结构62和操作构件64。操作构件64可移动地支撑在支撑结构62上,以便选择性地操作选择性地牵拉和释放第二控制线缆14的内索26。这里,支撑结构62被构造成安装到车把h,使得乘员能够从车把h操作操作构件64。然而,从本公开中可以明白,支撑结构62可以被构造成根据需要和/或期望安装到人力车辆v的其它部件。
62.这里,支撑结构62包括车把附件66、壳体68和支撑件70。然而,从本公开中可以明白,支撑结构62可根据需要和/或期望具有其它构造,以便支撑操作构件64。车把附件66附接到壳体68。支撑件70由壳体68支撑。这里,在所示实施例中,支撑件70至少主要设置在由壳体68内部。
63.车把附件66被构造成以传统的方式安装到车把h。车把附件66优选地由坚固的刚性材料制成,例如金属材料或增强树脂材料。这里,车把附件66具有车把夹具和用于围绕车把h收紧车把夹具的收紧螺栓。车把附件66的车把夹具可以是任何类型的车把夹具,例如是通过收紧螺栓可调节地联接的单件式构件(即,非铰接夹具),或者是具有一对弯曲夹爪的铰接夹具,所述一对弯曲夹爪在一端处枢转地连接并且在另一端处通过收紧螺栓可调节地联接。由于车把附件是公知的结构,所以将不再进一步详细讨论或示出车把附件66。
64.壳体68覆盖第二操作装置10b的内部部件,该内部部件从内索26释放以从壳体68送出,并且将内索26拉入壳体68中。这里,例如,壳体68具有两件式构造,包括通过多个螺钉紧固在一起的上壳体部件68a和下壳体部件68b。上壳体部件68a和下壳体部件68b是由合适的材料(例如硬塑料或轻质金属)构成的刚性构件。然而,壳体68可以根据需要和/或期望具有各种构造。
65.支撑件70是刚性板构件。支撑件70是由合适的材料(例如硬模制塑料或轻质冲压金属)构成的刚性构件。虽然支撑件70被示出为单件式构件,但是支撑件70可以由联接在一起的若干件制成。替代地,支撑件70可与壳体68的一部分一体地形成。这里,支撑结构62的支撑件60包括线缆引导部72。线缆引导部72被构造成当操作构件64相对于支撑件70移动时相对于支撑件70引导第一的内索26。优选地,如图15至图17所示,线缆引导部72具有螺纹孔72a。螺纹孔72a被构造成以螺纹方式接收筒状调节器30(见图5),以便将筒状调节器30可调节地联接到支撑件70。当然,从本公开中可以明白,如果需要和/或期望,可以省略筒状调节器30。
66.如图4、图5以及图15至图17所示,支撑结构62的支撑件70还包括安装构件74。安装构件74设置有螺纹孔74a,用于接收螺纹紧固件76(见图4)以将操作构件64固定到支撑结构62。也就是说,支撑件70通过螺纹紧固件76(例如,螺钉)连接到上壳体部件68a,使得操作构件64可移动地安装在上壳体部件68a和支撑件70之间。安装构件74设置有弯曲接合表面74b,该弯曲接合表面74b接触操作构件64以在操作构件64相对于支撑件70移动时帮助控制操作构件64的移动。这里,弯曲接合表面74b是具有与螺纹孔74a的中心轴线重合的中心轴线的圆柱形表面。因此,支撑结构62包括第一支承部f3,该第一支承部f3限定第一枢转轴线a3。更具体地,弯曲接合表面74b形成限定第一枢转轴线a3的第一支承部f3。
67.支撑结构62包括至少一个位置止动部。优选地,支撑结构62包括限定至少一个位置止动部的缝槽78。在第二操作装置10b中,至少一个位置止动部包括多个位置止动部78a至78e。因此,缝槽78限定位置止动部78a至78e。特别地,在所示实施例中,支撑件70包括缝槽78,缝槽78限定位置止动部78a至78e。缝槽78具有阶梯形构造,使得位置止动部78a至78e定位成逐渐靠近枢转轴线a3。换句话说,第一位置止动部78a比第二位置止动部78b更远离枢转轴线a3。第二位置止动部78b比第三位置止动部78c更远离枢转轴线a3。第三位置止动部78c比第四位置止动部78d更远离枢转轴线a3。第四位置止动部78d比第五位置止动部78e更远离枢转轴线a3。位置止动部78a至78e被操作构件64选择性地接合,以选择性地建立多
个预定位置(即,五个预定位置)中的一个,如下所述。换句话说,定位构件80被构造成响应于操作构件64沿第一方向d1绕第一枢转轴线a3枢转而接合至少一个位置止动部。
68.支撑结构62还限定弯曲接合表面79,其接触操作构件64以在操作构件64相对于支撑件70移动时帮助控制操作构件64的移动。因此,支撑结构62包括第二支承部f4,该第二支承部f4限定第二枢转轴线a4、a4'、a4''或a4'''。第二枢转轴线a4、a4'、a4''或a4'''不同于第一枢转轴线a3。而且,第一枢转轴线a3平行于第二枢转轴线a4并从第二枢转轴线a4偏移。在所示实施例中,弯曲接合表面79形成限定第二枢转轴线a4、a4'、a4''或a4'''的第二支承部f4。这里,弯曲接合表面79相对于弯曲接合表面74b同心地设置。换句话说,弯曲接合表面74b和弯曲接合表面79具有与第一枢转轴线a3重合的曲率中心。
69.而且,这里,第二枢转轴线a4、a4'、a4''或a4'''沿弯曲接合表面79移位,这取决于释放操作从预定位置中的哪一个执行,如图32所示。图5以及图18至图31所示的第二枢转轴线a4是用于从第五预定位置释放以接合第四预定位置的第二枢转轴线a4。如图32所示,第二支承部f4限定总共四个第二枢转轴线a4、a4'、a4''和a4''',其彼此平行并且平行于第一枢转轴线a3。第二枢转轴线a4'用于从第四预定位置释放以接合第三预定位置。第二枢转轴线a4''用于从第三预定位置释放以接合第二预定位置。第二枢转轴线a4'''用于从第二预定位置释放以接合第一预定位置。为了简洁起见,可以仅使用用于从第五预定位置释放以接合第四预定位置的第二枢转轴线a4来描述和示出第二操作装置10b。
70.与第一操作装置10a不同,这里,在第二操作装置10b中,至少一个位置止动部沿着平行于第二枢转轴线a4、a4'、a4''或a4'''的方向从第二支承部f4偏移。特别地,弯曲接合表面79不是由缝槽78形成,而是由与缝槽78相邻的弯曲突起形成。这样,位置止动部78a至78e位于垂直于第二枢转轴线a4、a4'、a4''或a4'''的第一平面内,并且限定了第二支承部f4的弯曲接合表面79位于平行于第一平面的第二平面内。这样,位置止动部78a至78e沿平行于第二枢转轴线a4、a4'、a4''或a4'''的方向从第二支承部f4偏移。
71.现在将更详细地讨论操作构件64。操作构件64包括定位构件80。这里,操作构件64还包括突起82。与第一操作装置10a不同,这里,在第二操作装置10b中,突起82也不用作定位构件。相反,突起82部分地限定第二枢转表面。更具体地,在第二操作装置10b中,突起82具有限定第二枢转表面的接触表面82a。接触表面82a被构造成接合支撑件70的弯曲接合表面79,使得操作构件64相对于支撑结构62绕第二枢转轴线a4、a4'、a4''或a4'''枢转以便执行释放操作。因此,接触表面82a限定第二枢转表面。
72.定位构件80具有抵接部80a,其选择性地接合位置止动部78a至78e以选择性地建立预定位置(图18、图21、图24、图26和图28)。在第一预定位置(图18),定位构件80的抵接部80a与第一位置止动部78a接合,并且第一线缆的内索26被完全释放。在第二预定位置(图21),定位构件80的抵接部80a与第二位置止动部78b接合,并且第一线缆的内索26被部分地牵拉。在第三预定位置(图24),定位构件80的抵接部80a与第三位置止动部78c接合,并且第一线缆的内索26被部分地牵拉。在第四预定位置(图26),定位构件80的抵接部80a与第四位置止动部78d接合,并且第一线缆的内索26被部分地牵拉。在第五预定位置(图28),定位构件80的抵接部80a与第五位置止动部78e接合,并且第一线缆的内部丝26被完全牵拉。因此,位置止动部78a至78e被定位构件80选择性地接合以限定多个预定位置。
73.基本上,操作构件64被构造成相对于支撑结构62绕第一枢转轴线a3枢转,以便执
行牵拉操作。具体地,操作构件64包括非圆形开口85。非圆形开口85被构造成接合支撑件70的弯曲接合表面74b,使得操作构件64相对于支撑结构62绕第一枢转轴线a3枢转,以便执行牵拉操作。更具体地,这里,操作构件64包括第一枢转表面85a,其被构造为接触第一支承部f3以在牵拉操作期间绕第一枢转轴线a3枢转。在所示实施例中,非圆形开口85部分地限定第一枢转表面85a。这样,当操作构件64绕第一枢转轴线a3枢转以便执行牵拉操作时,定位构件80和定位构件80沿支撑件70的缝槽78远离第一位置止动部78a并朝向第二位置止动部78b移动。在所示实施例中,定位构件80具有接触表面80b,当操作构件64绕第一枢转轴线a3枢转以便执行牵拉操作时,接触表面80b接触弯曲接合表面79并且沿弯曲接合表面79滑动。
74.如图18至图22所示,在从第一预定位置进行牵拉操作期间,操作构件64首先绕第一枢转轴线a3枢转,然后相对于支撑件70滑动,使得定位构件80移动到与第二位置止动部78b接合。特别地,由于非圆形开口85的尺寸大于安装构件74的弯曲接合表面74b,操作构件64相对于支撑件70滑动。定位构件80与缝槽78接合以限制操作构件64相对于支撑件70的移动。类似地,如图22至图28所示,对于随后的牵拉操作中的每一个,操作构件64首先绕第一枢转轴线a3枢转,然后相对于支撑件70滑动,使得定位构件80移动成与位置止动部78c、78d或78e中的下一个接合。
75.这里,操作构件64包括接触表面85b,其接触弯曲接合表面74b以限制操作构件64相对于支撑件70的移动。因此,操作构件64的位置由来自第二控制线缆14的内索26的张力保持,第二控制线缆14的内索26在操作构件64上牵拉,这将定位构件80牵拉抵靠第二位置止动部78b并且将接触表面85b牵拉抵靠弯曲接合表面74b。在所示实施例中,非圆形开口85部分地由接触表面85b限定。如上所述,支撑结构62的第一支承部f3由弯曲接合表面74b限定。这样,在定位构件80与至少一个位置止动部(例如,第二位置止动部78b)接合的情况下,支撑结构62的第一支承部f3接触接触表面85b。
76.另一方面,操作构件64还被构造成相对于支撑结构62绕第二枢转轴线a4、a4'、a4''或a4'''枢转以便执行释放操作。具体地,操作构件64包括第二枢转表面,该第二枢转表面被构造成接触第二支承部f4,以在释放操作期间绕第二枢转轴线a4、a4'、a4''或a4'''枢转。更具体地,定位构件80具有接触表面80b,其被构造成接合支撑件70的弯曲接合表面79,使得操作构件64相对于支撑结构62绕第二枢转轴线a4、a4、a4'、a4''或a4'''枢转,以便执行释放操作。这样,当操作构件64绕第二枢转轴线a4、a4'、a4''或a4'''枢转以便执行释放操作时,定位构件80与第二位置止动部78b脱离。换句话说,定位构件80被构造成响应于操作构件64沿第二方向d2绕第二枢转轴线a4、a4'、a4''或a4'''枢转而与位置止动部78b、78c、78d或78e脱离。特别地,由于非圆形开口85的尺寸大于安装构件74的弯曲接合表面74b,操作构件64能够相对于支撑件70绕第二枢转轴线a4、a4'、a4''或a4'''枢转。
77.如图29所示,这里,操作构件64包括附加接触表面85c。该附加接触表面85c接触弯曲接合表面74b,以刚好在定位构件80与当前位置止动部78b、78c、78d或78e脱离时或者刚好在定位构件80与当前位置止动部78b、78c、78d或78e脱离之后限制操作构件64相对于支撑件70的移动。由于附加接触表面85c接触弯曲接合表面74b,操作构件64在来自牵拉在操作构件64上的内索26的张力作用下再次沿第二方向d2绕第一枢转轴线a3枢转。因此,定位构件80沿支撑件70的缝槽78移动远离先前的位置止动部并朝向下一个位置止动部。最后,在释放操作之后,操作构件64的位置由第二控制线缆14的内索26的张力保持,第二控制线
缆14的内索26在操作构件64上牵拉,这将定位构件80牵拉抵靠当前位置止动部并且将接触表面85b牵拉抵靠弯曲接合表面74b。
78.这里,操作构件64包括杆构件86。杆构件86被构造成从壳体68突出,使得使用者能够操作杆构件86。因此,杆构件86构成了第二操作装置10b的使用者操作输入部。杆构件86可以设置有使用者操作部分86a,使得杆构件86能够被更舒适地操作。例如,使用者操作部分86a可由覆盖在杆构件86一部分上的橡胶或塑料材料制成。操作构件64还包括基部88,其可移动地支撑在支撑件70的安装构件74上。基部88位于壳体68的内部。杆构件86与基部88一体形成。在所示实施例中,杆构件86和基部88由诸如金属材料或纤维增强非金属材料的合适材料形成为单件。
79.在所示实施例中,如图17所示,操作构件64包括线缆附接结构90。这里,线缆附接结构90被设置到基部88。这样,操作构件64被待附接到线缆附接结构90的线缆14沿第二方向d2偏置。替代地,偏置元件(例如扭转弹簧)可以被设置在操作构件64和支撑件70之间。
80.现在参照图32和图33,示出了根据另一实施例的修改的第二操作装置110。基本上,第二操作装置110包括操作构件164、支撑件170和限定第二支承部f4的支承构件171。这里,操作构件164和支撑件170基本上分别与如上所述的操作构件64和支撑件70相同,除了支承构件171是与支撑件170分开的部件。因此,操作构件164包括杆构件186和基部188。而且,类似于第二操作装置10b,支撑件170设置有筒状调节器30,并且第二控制线缆14的内索26连接到操作构件164。而且,操作构件164、支撑件170和第二支承部171可以设置到壳体68并且经由车把附件66附接到车把h。鉴于第二操作装置10b和第二操作装置110之间的相似性,为了简洁起见,可以省略第二操作装置110的与第二操作装置10b的部件相同的部件。
81.类似于第二操作装置10b的支撑件70,支撑件170包括安装部件174和缝槽178。而且,类似于第二操作装置10b的操作构件14,操作构件164包括定位构件180和突起182。这里,操作构件164可移动地安装到支撑件170的安装构件174。也就是说,操作构件164包括非圆形开口185,其与安装构件174协作,从而以与第二操作装置10b相同的方式控制操作构件164相对于支撑件170的移动。定位构件180与支撑件170的缝槽178协作,从而以与第二操作装置10b相同的方式选择性地建立多个预定位置。突起182与第二支承部f2的弯曲接合表面179协作,其方式与第二操作装置10b中的突起82与弯曲接合表面79协作的方式相同。然而,由于第二支承部f2位于操作构件164的与支撑件170相对的一侧,突起182远离支撑件170延伸。
82.因此,第二操作装置110的操作与第二操作装置10b的操作相同。因此,第二操作装置110的操作在此将不进一步讨论。
83.在理解本发明的范围时,如本文所用的术语“包括”及其派生词旨在为开放式术语,其指定所述特征、元件、部件、组、整体和/或步骤的存在,但不排除其它未述特征、元件、部件、组、整体和/或步骤的存在。前述内容也适用于具有类似含义的词语,例如术语“包含”、“具有”及其派生词。而且,除非另有说明,术语“部件”、“区段”、“部分”、“构件”或“元件”当以单数使用时可具有单个部件或多个部件的双重含义。
84.如本文所使用的,以下方向性术语“车架面向侧”、“非车架面向侧”、“向前”、“向后”、“前”、“后”、“上”、“下”、“上方”、“下方”、“向上”、“向下”、“顶部”、“底部”、“侧”、“竖直”、“水平”、“垂直”和“横向”以及任何其它类似的方向性术语是指人力车辆领域(例如,自
行车)在直立骑行位置并且装备有操作装置的那些方向。因此,用于描述操作装置的这些方向性术语应当相对于在水平表面上处于直立骑行位置并且装备有操作装置的人力车辆领域(例如,自行车)来解释。术语“左”和“右”用于表示当从人力车辆领域(例如,自行车)的后部观察时从右侧参照的“右”,以及当从人力车辆领域(例如,自行车)的后部观察时从左侧参照的“左”。
85.如本公开中所使用的短语
“……
中的至少一个”指的是所期望的选择中的“一个或多个”。作为一个示例,如在本公开中使用的短语
“……
中的至少一个”指的是“仅仅一个单个选择”或者“两个选择中的两者”,如果其选择的数目是两个的话。作为另一示例,如在本发明中所使用的短语
“……
中的至少一个”指的是“仅仅一个单一选择”或“等于或多于两个选择的任何组合”,如果其选择的数目等于或多于三个的话。而且,如在本公开中使用的术语“和/或”指的是“任一者或者两者”。
86.而且,将会理解的是,尽管术语“第一”和“第二”在本文中可以用于描述各种部件,但是这些部件不应被这些术语限制。这些术语仅用于将一个部件与另一个部件区分。因此,例如,在不偏离本公开的教导的情况下,上面讨论的第一部件可以被称为第二部件,反之亦然。
87.本文所使用的术语“被附接”或“附接”涵盖了如下的构造:通过将元件直接附着到另一个元件而将该元件直接固定于该另一个元件;通过将元件附着到(一个或多个)中间构件,该(一个或多个)中间构件进而被附着到另一元件,从而将该元件间接固定到该另一元件;以及一个元件与另一个元件是一体的,即一个元件实质上是另一个元件的一部分。该定义也适用于类似含义的词语,例如,“连结”、“连接”、“联接”、“安装”、“结合”、“固定”以及它们的派生词。最后,如本文所使用的程度术语例如“基本上”、“大约”和“近似”是指所修饰术语的偏差量,使得最终结果不会显著改变。
88.虽然仅选择了选定的实施例来说明本发明,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从本公开中将清楚,在不偏离如所附权利要求中限定的本发明的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在本文中进行各种改变和修改。例如,除非另外特别说明,各种部件的尺寸、形状、位置或取向可以根据需要和/或期望而改变,只要这些改变基本上不影响它们的预期功能。除非另外特别说明,所示的直接连接的或彼此接触的部件可以具有布置在它们之间的中间结构,只要这些改变基本上不影响它们的预期功能。除非另外特别说明,一个元件的功能可以由两个元件执行,反之亦然。一个实施例的结构和功能可以在另一个实施例中采用。所有优点不是必须在一个特定实施例中同时存在。与现有技术相比独特的每个特征,单独地或与其他特征组合,也应当被认为是申请人对进一步发明的单独描述,包括由这样的(一个或多个)特征体现的结构性和/或功能性概念。因此,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前述描述仅用于说明,而不是为了限制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的本发明。

技术特征:


1. 一种用于人力车辆的操作装置,所述操作装置包括:支撑结构,所述支撑结构包括至少一个位置止动部;以及操作构件,所述操作构件被构造成相对于所述支撑结构绕第一枢转轴线枢转以便执行牵拉操作,并且被构造成相对于所述支撑结构绕第二枢转轴线枢转以便执行释放操作,所述第二枢转轴线不同于所述第一枢转轴线,所述操作构件包括定位构件,所述定位构件被构造成响应于所述操作构件沿第一方向绕所述第一枢转轴线枢转而接合所述至少一个位置止动部,并且所述定位构件被构造成响应于所述操作构件沿第二方向绕所述第二枢转轴线枢转而与所述至少一个位置止动部脱离,所述第二方向不同于所述第一方向。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操作装置,其中,所述第一枢转轴线平行于所述第二枢转轴线并且从所述第二枢转轴线偏移。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操作装置,其中,所述至少一个位置止动部包括多个位置止动部,所述多个位置止动部被所述定位构件选择性地接合以限定多个预定位置。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操作装置,其中,所述支撑结构包括限定所述第一枢转轴线的第一支承部以及限定所述第二枢转轴线的第二支承部。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操作装置,其中,所述操作构件包括第一枢转表面,所述第一枢转表面被构造成接触所述第一支承部以在所述牵拉操作期间绕所述第一枢转轴线枢转。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操作装置,其中,所述操作构件包括非圆形开口,所述非圆形开口部分地由所述第一枢转表面限定。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操作装置,其中,所述非圆形开口部分地由接触表面限定,并且在所述定位构件与所述至少一个位置止动部接合的情况下,所述支撑结构的所述第一支承部接触所述接触表面。8.根据权利要求4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操作装置,其中,所述操作构件包括第二枢转表面,所述第二枢转表面被构造成接触所述第二支承部以在所述释放操作期间绕所述第二枢转轴线枢转。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操作装置,其中,所述操作构件包括突起,所述突起部分地限定所述第二枢转表面。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操作装置,其中,所述支撑结构包括缝槽,所述缝槽限定所述至少一个位置止动部。11.根据权利要求4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操作装置,其中,所述至少一个位置止动部沿着平行于所述第二枢转轴线的方向与所述第二支承部至少部分地对准。12.根据权利要求4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操作装置,其中,所述至少一个位置止动部沿着平行于所述第二枢转轴线的方向从所述第二支承部偏移。13.根据权利要求1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操作装置,其中,所述操作构件包括线缆附接结构。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操作装置,其中,所述操作构件被待附接到所述线缆附接结构的线缆沿所述第二方向偏置。15.根据权利要求1至14中任一项所述的操作装置,其中,所述支撑结构包括线缆引导部。
16.根据权利要求1至15中任一项所述的操作装置,其中,所述操作构件包括杆构件。

技术总结


一种用于人力车辆的操作装置设置有支撑结构和操作构件。支撑结构包括至少一个位置止动部。操作构件被构造成相对于支撑结构绕第一枢转轴线枢转以便执行牵拉操作。操作构件被构造成相对于支撑结构绕第二枢转轴线枢转以便执行释放操作。操作构件包括定位构件,该定位构件被构造成响应于操作构件沿第一方向绕第一枢转轴线枢转而接合至少一个位置止动部。定位构件被构造成响应于操作构件沿第二方向绕第二枢转轴线枢转而与至少一个位置止动部脱离。离。离。


技术研发人员:

川上龙也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株式会社岛野

技术研发日:

2022.04.08

技术公布日:

2022/10/24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14:33:1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4/794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构件   操作   所述   转轴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