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像镜头的制作方法


ct2)《20。
8.进一步地,第二主间隔件的像侧面与第三透镜的物侧面部分承靠,第二主间隔件的外周面与镜筒完全承靠,第二透镜的光焦度与第三透镜的光焦度符号相反。
9.进一步地,第三透镜的有效焦距f3、第二透镜的有效焦距f2、第二主间隔件的物侧面的最大外径d2s、第二透镜的物侧面的最小内径d2s之间满足:-2《f3/f2+d2s/d2s《2。
10.进一步地,第三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6、第三主间隔件的物侧面的最小内径d3s、第四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7、第三主间隔件的像侧面的最小内径d3m之间满足:0《|r6/d3s-r7/d3m|《35。
11.进一步地,第四透镜的像侧面为凸面,第五透镜的物侧面为凸面,第四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8、第五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9之间满足:-1《r8/r9《0,第五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9、第四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8、第四主间隔件的像侧面的最小内径d4m、第四主间隔件的物侧面的最小内径d4s之间满足:1《(r9-r8)/(d4m-d4s)《8。
12.进一步地,间隔件还包括第四辅助间隔件,第四辅助间隔件的物侧面与第四主间隔件的像侧面部分承靠,第四辅助间隔件与第五透镜的物侧面部分承靠,第二透镜的有效焦距f2、第五透镜的有效焦距f5、第四辅助间隔件的像侧面的最大外径d4bm、第一主间隔件的像侧面的最大外径d1m之间满足:1《(f2+f5)/(d4bm-d1m)《7。
13.进一步地,在第三透镜与第四透镜在成像镜头的光轴上的空气间隔t34大于1时,成像镜头包括第三辅助间隔件,第三辅助间隔件的物侧面与第三主间隔件的像侧面部分承靠,第三辅助间隔件的像侧面与第四透镜的物侧面部分承靠,第三辅助间隔件的外周面与镜筒完全承靠。
14.进一步地,至少两个成像镜头的透镜的光焦度为负,当第i透镜的光焦度为负时满足:-7《fi/d(i-1)m《0,其中,fi为第i透镜的光焦度,d(i-1)m为与第i-1透镜的像侧面承靠的第i-1主间隔件的像侧面的最小内径,i从2、3、4、5中取值。
15.进一步地,当第i透镜的折射率与第i+1透镜的折射率相差最大时满足:5《(dis-dis)/|ni-n(i+1)|《30,其中,ni为第i透镜的折射率,n(i+1)为第i+1透镜的折射率,dis为第i主间隔件的物侧面的最小内径、dis为第i主间隔件的物侧面的最大外径,i从1、2、3、4中取值。
16.进一步地,第四主间隔件的厚度在所有间隔件的厚度中最大,第四透镜的中心厚度在所有成像镜头的透镜的厚度中最大。
17.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成像镜头,镜筒;容置在镜筒内的第一透镜至第五透镜;多个间隔件,位于第一透镜的像侧且与第一透镜的像侧面承靠的间隔件为第一主间隔件,位于第二透镜的像侧且与第二透镜的像侧面承靠的间隔件为第二主间隔件,位于第三透镜的像侧且与第三透镜的像侧面承靠的间隔件为第三主间隔件,位于第四透镜的像侧且与第四透镜的像侧面承靠的间隔件为第四主间隔件;其中,第一主间隔件的像侧面的最大外径d1m、第二主间隔件的像侧面的最大外径d2m、第三主间隔件的像侧面的最大外径d3m、第四主间隔件的像侧面的最大外径d4m之间满足:d1m《d2m《d3m《d4m;第一主间隔件的像侧面的最小内径d1m、第二主间隔件的像侧面的最小内径d2m、第三主间隔件的像侧面的最小内径d3m、第四主间隔件的像侧面的最小内径d4m之间满足:d1m《d2m《d3m《d4m;第一主间隔件的像侧面的最大外径d1m、第一主间隔件的像侧面的最小内径d1m、第一
透镜的中心厚度ct1、第二透镜的中心厚度ct2之间满足:0《(d1m-d1m)/(ct1-ct2)《20。
18.进一步地,第二透镜的中心厚度在所有光学镜头的透镜的中心厚度中最小,第二主间隔件的物侧面的最大外径d2s、第一主间隔件的物侧面的最大外径d1s、第二透镜的中心厚度ct2之间满足:0《(d2s-d1s)/ct2《7。
19.进一步地,第四透镜的像侧面为凸面,第五透镜的物侧面为凸面,第四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8、第五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9之间满足:-1《r8/r9《0,第五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9、第四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8、第四主间隔件的像侧面的最小内径d4m、第四主间隔件的物侧面的最小内径d4s之间满足:1《(r9-r8)/(d4m-d4s)《8。
20.进一步地,第二主间隔件的像侧面与第三透镜的物侧面部分承靠,第二主间隔件的外周面与镜筒完全承靠,第二透镜的光焦度与第三透镜的光焦度符号相反。
21.进一步地,第三透镜的有效焦距f3、第二透镜的有效焦距f2、第二主间隔件的物侧面的最大外径d2s、第二透镜的物侧面的最小内径d2s之间满足:-2《f3/f2+d2s/d2s《2。
22.进一步地,第三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6、第三主间隔件的物侧面的最小内径d3s、第四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7、第三主间隔件的像侧面的最小内径d3m之间满足:0《|r6/d3s-r7/d3m|《35。
23.进一步地,间隔件还包括第四辅助间隔件,第四辅助间隔件的物侧面与第四主间隔件的像侧面部分承靠,第四辅助间隔件与第五透镜的物侧面部分承靠,第二透镜的有效焦距f2、第五透镜的有效焦距f5、第四辅助间隔件的像侧面的最大外径d4bm、第一主间隔件的像侧面的最大外径d1m之间满足:1《(f2+f5)/(d4bm-d1m)《7。
24.进一步地,在第三透镜与第四透镜在成像镜头的光轴上的空气间隔t34大于1时,成像镜头包括第三辅助间隔件,第三辅助间隔件的物侧面与第三主间隔件的像侧面部分承靠,第三辅助间隔件的像侧面与第四透镜的物侧面部分承靠,第三辅助间隔件的外周面与镜筒完全承靠。
25.进一步地,至少两个成像镜头的透镜的光焦度为负,当第i透镜的光焦度为负时满足:-7《fi/d(i-1)m《0,其中,fi为第i透镜的光焦度,d(i-1)m为与第i-1透镜的像侧面承靠的第i-1主间隔件的像侧面的最小内径,i从2、3、4、5中取值。
26.进一步地,当第i透镜的折射率与第i+1透镜的折射率相差最大时满足:5《(dis-dis)/|ni-n(i+1)|《30,其中,ni为第i透镜的折射率,n(i+1)为第i+1透镜的折射率,dis为第i主间隔件的物侧面的最小内径、dis为第i主间隔件的物侧面的最大外径,i从1、2、3、4中取值。
27.进一步地,第四主间隔件的厚度在所有间隔件的厚度中最大,第四透镜的中心厚度在所有成像镜头的透镜的厚度中最大。
28.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成像镜头包括镜筒;容置在镜筒内的第一透镜至第五透镜;多个间隔件,位于第一透镜的像侧且与第一透镜的像侧面承靠的间隔件为第一主间隔件,位于第二透镜的像侧且与第二透镜的像侧面承靠的间隔件为第二主间隔件,位于第三透镜的像侧且与第三透镜的像侧面承靠的间隔件为第三主间隔件,位于第四透镜的像侧且与第四透镜的像侧面承靠的间隔件为第四主间隔件;其中,第一主间隔件的像侧面的最大外径d1m、第二主间隔件的像侧面的最大外径d2m、第三主间隔件的像侧面的最大外径d3m、第四主间隔件的像侧面的最大外径d4m之间满足:d1m《d2m《d3m《d4m;第一主间隔件的
像侧面的最小内径d1m、第二主间隔件的像侧面的最小内径d2m、第三主间隔件的像侧面的最小内径d3m、第四主间隔件的像侧面的最小内径d4m之间满足:d1m《d2m《d3m《d4m;镜筒的像侧端面的最大外径d0m、镜筒的物侧端面的最大外径d0s、镜筒的总长l、成像镜头的有效焦距f之间满足:0《(d0m-d0s)/(l-f)《12,第二透镜的有效焦距f2、第一主间隔件的像侧面的最小内径d1m、第三透镜的有效焦距f3、第二主间隔件的像侧面的最小内径d2m之间满足:2《f2/d1m+f3/d2m《10。
29.将d0m、d0s、l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保证镜筒的头部和尾端外径上具有一定的差距,减小镜筒的头部尺寸,并控制镜筒的长度,从而减小成像镜头的体积,实现外部的小型化。将第一主间隔件至第四主间隔件的内径设置为由成像镜头的物侧至像侧递增,有利于缩小位于头部的第一透镜和第二透镜的口径,将第一主间隔件至第四主间隔件的外径由成像镜头的物侧至像侧递增设计,有利于进一步缩小头部透镜的尺寸,并结合对f的控制,使内部透镜整体尺寸较小,同时配合小型化的镜筒,使成像镜头内部的透镜和间隔件的配合更加紧凑,保证在实现外部小型化的同时实现内部小型化。结合对d1m、d2m的控制,保证第一透镜和第二透镜的口径较小,还可以大幅降低第一主间隔件和第二主间隔件组装变形的风险,提高组装良率,避免间隔件变形产生的杂光,提高画面清洁度。同时配合f2、f3在合理的范围内,在外部小型化的前提下,保证第二透镜与第三透镜的表面曲率处在一个合理范围,有利于第二透镜和第三透镜的加工成型,并保证组装后面型稳定,还能够减小畸变和差,结合对成像镜头的有效焦距f的控制,在实现小型化的同时保证成像质量。
附图说明
30.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31.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可选实施例的成像镜头的结构示意图;
32.图2至图4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例子一的成像镜头在第一状态、第二状态和第三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33.图5至图8分别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例子一的轴上差曲线、倍率差曲线、象散曲线和畸变曲线;
34.图9至图1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例子二的成像镜头在第一状态、第二状态和第三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35.图12至图15分别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例子二的轴上差曲线、倍率差曲线、象散曲线和畸变曲线;
36.图16至图18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例子三的成像镜头在第一状态、第二状态和第三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37.图19至图22分别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例子三的轴上差曲线、倍率差曲线、象散曲线和畸变曲线。
38.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39.p0、镜筒;e1、第一透镜;s1、第一透镜的物侧面;s2、第一透镜的像侧面;p1、第一主间隔件;e2、第二透镜;s3、第二透镜的物侧面;s4、第二透镜的像侧面;p2、第二主间隔件;
e3、第三透镜;s5、第三透镜的物侧面;s6、第三透镜的像侧面;p3、第三主间隔件;p3b、第三辅助间隔件;e4、第四透镜;s7、第四透镜的物侧面;s8、第四透镜的像侧面;p4、第四主间隔件;p4b、第四辅助间隔件;e5、第五透镜;s9、第五透镜的物侧面;s10、第五透镜的像侧面。
具体实施方式
40.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41.需要指出的是,除非另有指明,本技术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技术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相同含义。
42.在本实用新型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顶、底”通常是针对附图所示的方向而言的,或者是针对部件本身在竖直、垂直或重力方向上而言的;同样地,为便于理解和描述,“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内、外,但上述方位词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43.应注意,在本说明书中,第一、第二、第三等的表述仅用于将一个特征与另一个特征区分开来,而不表示对特征的任何限制。因此,在不背离本技术的教导的情况下,下文中讨论的第一透镜也可被称作第二透镜或第三透镜。
44.在附图中,为了便于说明,已稍微夸大了透镜的厚度、尺寸和形状。具体来讲,附图中所示出的球面或非球面的形状通过实例的方式示出。即,球面或非球面的形状不限于附图中示出的球面或非球面的形状。附图仅为示例而并非严格按比例绘制。
45.在本文中,近轴区域是指光轴附近的区域。若透镜表面为凸面且未界定该凸面位置时,则表示该透镜表面至少于近轴区域为凸面;若透镜表面为凹面且未界定该凹面位置时,则表示该透镜表面至少于近轴区域为凹面。在近轴区域的面形的判断可依据该领域中通常知识者的判断方式,以r值(r指近轴区域的曲率半径,通常指光学软件中的透镜数据库(lens data)上的r值)正负判断凹凸。以物侧面来说,当r值为正时,判定为凸面,当r值为负时,判定为凹面;以像侧面来说,当r值为正时,判定为凹面,当r值为负时,判定为凸面。
46.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成像镜头成像质量和小型化难以兼顾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成像镜头。
47.实施例一
48.如图1至图22所示,成像镜头包括镜筒p0、容置在镜筒p0内的第一透镜至第五透镜和多个间隔件,位于第一透镜的像侧且与第一透镜的像侧面承靠的间隔件为第一主间隔件,位于第二透镜的像侧且与第二透镜的像侧面承靠的间隔件为第二主间隔件,位于第三透镜的像侧且与第三透镜的像侧面承靠的间隔件为第三主间隔件,位于第四透镜的像侧且与第四透镜的像侧面承靠的间隔件为第四主间隔件;其中,第一主间隔件的像侧面的最大外径d1m、第二主间隔件的像侧面的最大外径d2m、第三主间隔件的像侧面的最大外径d3m、第四主间隔件的像侧面的最大外径d4m之间满足:d1m《d2m《d3m《d4m;第一主间隔件的像侧面的最小内径d1m、第二主间隔件的像侧面的最小内径d2m、第三主间隔件的像侧面的最小内径d3m、第四主间隔件的像侧面的最小内径d4m之间满足:d1m《d2m《d3m《d4m;镜筒p0的像侧端面的最大外径d0m、镜筒p0的物侧端面的最大外径d0s、镜筒p0的总长l、成像镜头的有效焦距f之间满足:0《(d0m-d0s)/(l-f)《12,第二透镜的有效焦距f2、第一主间隔件的像侧
面的最小内径d1m、第三透镜的有效焦距f3、第二主间隔件的像侧面的最小内径d2m之间满足:2《f2/d1m+f3/d2m《10。将第一主间隔件至第四主间隔件的内径设置为由成像镜头的物侧至像侧递增,有利于成像镜头实现小头部,并且通过对光线的遮挡,有利于缩小位于头部的第一透镜和第二透镜的口径,减小成像镜头的体积,有利于实现小型化。将第一主间隔件至第四主间隔件的外径由成像镜头的物侧至像侧递增设计,有利于缩小头部,进一步控制成像镜头的体积,保证成像镜头结构简单紧凑。同时将(d0m-d0s)/(l-f)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保证镜筒p0的头部和尾端外径上具有一定的差距,减小成像镜头的头部尺寸,并控制镜筒p0的长度从而减小成像镜头的总长,从而减小镜筒p0整体的尺寸,为了配合小型化的镜筒p0,成像镜头内部的透镜和间隔件的配合也会更加紧凑,在保证在实现外部小型化的同时实现内部小型化。另外配合成像镜头的有效焦距f,在保证成像镜头小型化的前提下,保证成像质量。
49.通过将f2/d1m+f3/d2m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能够将第一主间隔件和第二主间隔件的像侧面的内径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有利于成像镜头实现小头部,还可以大幅降低第一主间隔件和第二主间隔件组装变形的风险,提高组装良率,避免间隔件变形产生的杂光,提高画面清洁度,保证成像质量。同时结合第二透镜和第三透镜的有效焦距,在实现小型化的前提下,保证第二透镜与第三透镜的表面曲率处在一个合理范围,有利于第二透镜和第三透镜的加工成型,并保证组装后面型稳定,还能够减小畸变和差,提高成像质量。
50.本技术的成像镜头还通过将第一主间隔件至第四主间隔件的外径从小到大设计,提高了组立稳定性,进一步提高成像镜头的良率。另外在组装过程中只需要从一侧将透镜和间隔件顺次组装,避免从两侧组装成像镜头而降低生产效率。
51.需要说明的是,镜筒p0的总长l为镜筒p0的物侧端面至像侧端面的距离。
52.优选地,镜筒p0的像侧端面的最大外径d0m、镜筒p0的物侧端面的最大外径d0s、镜筒p0的总长l、成像镜头的有效焦距f之间满足:2.44≤(d0m-d0s)/(l-f)≤10.55;第二透镜的有效焦距f2、第一主间隔件的像侧面的最小内径d1m、第三透镜的有效焦距f3、第二主间隔件的像侧面的最小内径d2m之间满足:2.40≤f2/d1m+f3/d2m≤8.59。
53.02在本实施例中,第二透镜的中心厚度在所有光学镜头的透镜的中心厚度中最小,第二主间隔件的物侧面的最大外径d2s、第一主间隔件的物侧面的最大外径d1s、第二透镜的中心厚度ct2之间满足:0《(d2s-d1s)/ct2《7。将第二透镜的中心厚度设置为最小的,同时将(d2s-d1s)/ct2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避免第二透镜因中心厚度过小导致组立变形,还可以避免第二透镜的面型偏离设计导致成像镜头的离散增大,保证成像镜头的解像力。另外控制第一主间隔件和第二主间隔件的物侧面的外径差,也就是限制了第二透镜前后承靠段差的长度,进一步降低因承靠段差引起第二透镜变形的风险。优选地,0.46≤(d2s-d1s)/ct2≤6.55。
54.在本实施例中,第一主间隔件的像侧面的最大外径d1m、第一主间隔件的像侧面的最小内径d1m、第一透镜的中心厚度ct1、第二透镜的中心厚度ct2之间满足:0《(d1m-d1m)/(ct1-ct2)《20。通过将(d1m-d1m)/(ct1-ct2)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能够保证第一透镜与第二透镜中心厚度处在一个合理范围,配合第一主间隔件的像侧面的环带宽度,在保证小型化的同时提高组立稳定性,还有利于第一透镜和第二透镜的靠近第一主间隔件的面型更加合理,有利于第一透镜和第二透镜的加工成型,保证成像质量。另外第一主间隔件的环带宽
度合理,能够保证第一主间隔件不发生较大程度的变形,降低成像镜头杂光风险,保证成像质量。优选地,3.11≤(d1m-d1m)/(ct1-ct2)≤16.82。
55.在本实施例中,第二主间隔件的像侧面与第三透镜的物侧面部分承靠,第二主间隔件的外周面与镜筒p0完全承靠,第二透镜的光焦度与第三透镜的光焦度符号相反。将第二主间隔件的外周面与镜筒p0完全承靠,可以增强第二透镜与第三透镜的承靠稳定性,降低透镜倾斜的风险,提升成像镜头的解像力。另外,第二主间隔件处于第二透镜与第三透镜的机构部分中间,可规避光线透过透镜的机构部分产生杂光,保证成像质量。将第二主间隔件两侧承靠的两个透镜的光焦度设置为相反的,可降低成像镜头的畸变,提升成像效果。
56.需要说明的是,第二主间隔件的外周面与镜筒p0完全承靠是指第二主间隔件的外周面全部承靠在镜筒p0上。
57.在本实施例中,第三透镜的有效焦距f3、第二透镜的有效焦距f2、第二主间隔件的物侧面的最大外径d2s、第二透镜的物侧面的最小内径d2s之间满足:-2《f3/f2+d2s/d2s《2。通过将f3/f2+d2s/d2s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在保证成像镜头小型化的前提下,控制第二主间隔件的物侧面的内外径,有利于第二主间隔件的加工,同时配合第二透镜和第三透镜的有效焦距,使得透镜面型更加均匀,有利于透镜的加工成型,并保证成像镜头的成像效果。优选地,-1.47≤f3/f2+d2s/d2s≤1.39。
58.在本实施例中,第三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6、第三主间隔件的物侧面的最小内径d3s、第四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7、第三主间隔件的像侧面的最小内径d3m之间满足:0《|r6/d3s-r7/d3m|《35。通过将|r6/d3s-r7/d3m|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有利于第三主间隔件与第三透镜和第四透镜承靠更加稳定,在保证成像镜头小型化的前提下,还可以保证第三透镜与第四透镜的口径差处在一个合理范围,使两个透镜的形状处于相对均匀的状态,有利于透镜的加工成型。优选地,3.54≤|r6/d3s-r7/d3m|≤32.73。
59.在本实施例中,第四透镜的像侧面为凸面,第五透镜的物侧面为凸面,第四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8、第五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9之间满足:-1《r8/r9《0,第五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9、第四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8、第四主间隔件的像侧面的最小内径d4m、第四主间隔件的物侧面的最小内径d4s之间满足:1《(r9-r8)/(d4m-d4s)《8。由于第四透镜和第五透镜对成像镜头的像面大小的影响较大,将第四透镜的像侧面和第五透镜的物侧面均设置为凸面,同时将(r9-r8)/(d4m-d4s)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可在满足大像面需求的前提下,使这两个面的弯曲程度较为合理,避免过大地增加成像镜头的长度,还能尽可能地降低第四透镜和第五透镜的有效口径,减小成像镜头的体积,有利于实现小型化。优选地,1.49≤(r9-r8)/(d4m-d4s)≤7.60。
60.在本实施例中,间隔件还包括第四辅助间隔件,第四辅助间隔件的物侧面与第四主间隔件的像侧面部分承靠,第四辅助间隔件与第五透镜的物侧面部分承靠,第二透镜的有效焦距f2、第五透镜的有效焦距f5、第四辅助间隔件的像侧面的最大外径d4bm、第一主间隔件的像侧面的最大外径d1m之间满足:1《(f2+f5)/(d4bm-d1m)《7。设置第四辅助间隔件能够在第四透镜和第五透镜的大段差之间增加承靠的稳定性,对第四透镜形成有力支撑。通过将(f2+f5)/(d4bm-d1m)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在成像镜头小型化的前提下,保证成像镜头的头部和尾端尺寸的可加工性,并调整成像镜头的头部大小,有利于载体设备控制成像镜头的屏占比,提升用户体验。优选地,1.34≤(f2+f5)/(d4bm-d1m)≤6.25。
61.在本实施例中,在第三透镜与第四透镜在成像镜头的光轴上的空气间隔t34大于1时,成像镜头包括第三辅助间隔件,第三辅助间隔件的物侧面与第三主间隔件的像侧面部分承靠,第三辅助间隔件的像侧面与第四透镜的物侧面部分承靠,第三辅助间隔件的外周面与镜筒p0完全承靠。当t34大于1时,在保证成像镜头小型化的前提下,增加第三辅助间隔件可大幅提升第三透镜和第四透镜的成型工艺可行性,降低加工难度,提升透镜模具的取穴率,降低透镜生产成本,提升镜头利润率。另外还能大幅降低第三透镜和第四透镜的杂光风险,提升成像质量。并且第三辅助间隔件还降低了第三透镜和第四透镜的承靠段差,降低了组装变形风险,提升了性能良率。
62.需要说明的是,第三辅助间隔件的外周面与镜筒p0完全承靠是指第三辅助间隔件的外周面全部承靠在镜筒p0上。
63.在本实施例中,至少两个成像镜头的透镜的光焦度为负,当第i透镜的光焦度为负时满足:-7《fi/d(i-1)m《0,其中,fi为第i透镜的光焦度,d(i-1)m为与第i-1透镜的像侧面承靠的第i-1主间隔件的像侧面的最小内径,i从2、3、4、5中取值。控制负光焦度的透镜个数和位置,并配合间隔件的内径,可提升成像镜头的入射主光线角度,增强镜头照度。另外还能保证间隔件组装后不发生或者发生较小的的变形,提升拦光效率,降低杂光风险。
64.在本实施例中,当第i透镜的折射率与第i+1透镜的折射率相差最大时满足:5《(dis-dis)/|ni-n(i+1)|《30,其中,ni为第i透镜的折射率,n(i+1)为第i+1透镜的折射率,dis为第i主间隔件的物侧面的最小内径、dis为第i主间隔件的物侧面的最大外径,i从1、2、3、4中取值。通过将(dis-dis)/|ni-n(i+1)|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可以保证相邻两透镜之间光线传递合理,减小透镜曲率,有利于透镜的成型;另外,保证间隔件的环带宽度处于合理范围,能够避免间隔件环带宽度过长引起间隔件变形并产生杂光,还能够避免间隔件环带宽度过短造成的透镜承靠不稳定。
65.需要说明的是,第i透镜的折射率与第i+1透镜的折射率相差最大指的是相邻两个透镜的折射率差值,例如第一透镜与第二透镜、第二透镜与第三透镜等。
66.在本实施例中,第四主间隔件的厚度在所有间隔件的厚度中最大,第四透镜的中心厚度在所有成像镜头的透镜的厚度中最大。在保证成像镜头小型化的前提下,设计第四主间隔件的厚度在所有间隔件中为最大的,配合第四透镜的中心厚度在所有透镜的厚度中最大,有利于第四透镜机构部分与成像有效区域的平滑过渡,保证第四透镜结构紧凑,降低第四透镜成型的工艺难度。另外大厚度间隔件和中心厚度最厚的透镜组合可降低受力后透镜成像表面发生变形,避免加剧象散而降低成像能力。
67.实施例二
68.如图1至图22所示,成像镜头包括镜筒p0;容置在镜筒p0内的第一透镜至第五透镜;多个间隔件,位于第一透镜的像侧且与第一透镜的像侧面承靠的间隔件为第一主间隔件,位于第二透镜的像侧且与第二透镜的像侧面承靠的间隔件为第二主间隔件,位于第三透镜的像侧且与第三透镜的像侧面承靠的间隔件为第三主间隔件,位于第四透镜的像侧且与第四透镜的像侧面承靠的间隔件为第四主间隔件;其中,第一主间隔件的像侧面的最大外径d1m、第二主间隔件的像侧面的最大外径d2m、第三主间隔件的像侧面的最大外径d3m、第四主间隔件的像侧面的最大外径d4m之间满足:d1m《d2m《d3m《d4m;第一主间隔件的像侧面的最小内径d1m、第二主间隔件的像侧面的最小内径d2m、第三主间隔件的像侧面的最小
内径d3m、第四主间隔件的像侧面的最小内径d4m之间满足:d1m《d2m《d3m《d4m;第一主间隔件的像侧面的最大外径d1m、第一主间隔件的像侧面的最小内径d1m、第一透镜的中心厚度ct1、第二透镜的中心厚度ct2之间满足:0《(d1m-d1m)/(ct1-ct2)《20。
69.将第一主间隔件至第四主间隔件的内径设置为由成像镜头的物侧至像侧递增,有利于成像镜头实现小头部,并且通过对光线的遮挡,有利于缩小位于头部的透镜的口径,减小成像镜头的体积,有利于实现小型化。将第一主间隔件至第四主间隔件的外径由成像镜头的物侧至像侧递增设计,有利于缩小头部,进一步控制成像镜头的体积,保证成像镜头结构简单紧凑。同时将(d1m-d1m)/(ct1-ct2)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能够保证第一透镜与第二透镜中心厚度处在一个合理范围,配合第一主间隔件的像侧面的环带宽度,在保证小型化的同时提高组立稳定性,还有利于第一透镜和第二透镜的靠近第一主间隔件的面型更加合理,有利于第一透镜和第二透镜的加工成型,保证成像质量。另外第一主间隔件的环带宽度合理,能够保证第一主间隔件不发生较大程度的变形,降低成像镜头杂光风险,保证成像质量。
70.优选地,第一主间隔件的像侧面的最大外径d1m、第一主间隔件的像侧面的最小内径d1m、第一透镜的中心厚度ct1、第二透镜的中心厚度ct2之间满足:3.11≤(d1m-d1m)/(ct1-ct2)≤16.82。
71.在本实施例中,第二透镜的中心厚度在所有光学镜头的透镜的中心厚度中最小,第二主间隔件的物侧面的最大外径d2s、第一主间隔件的物侧面的最大外径d1s、第二透镜的中心厚度ct2之间满足:0《(d2s-d1s)/ct2《7。将第二透镜的中心厚度设置为最小的,同时将(d2s-d1s)/ct2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避免第二透镜因中心厚度过小导致组立变形,还可以避免第二透镜的面型偏离设计导致成像镜头的离散增大,保证成像镜头的解像力。另外控制第一主间隔件和第二主间隔件的物侧面的外径差,也就是限制了第二透镜前后承靠段差的长度,进一步降低因承靠段差引起第二透镜变形的风险。优选地,0.46≤(d2s-d1s)/ct2≤6.55。
72.在本实施例中,第四透镜的像侧面为凸面,第五透镜的物侧面为凸面,第四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8、第五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9之间满足:-1《r8/r9《0,第五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9、第四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8、第四主间隔件的像侧面的最小内径d4m、第四主间隔件的物侧面的最小内径d4s之间满足:1《(r9-r8)/(d4m-d4s)《8。由于第四透镜和第五透镜对成像镜头的像面大小的影响较大,将第四透镜的像侧面和第五透镜的物侧面均设置为凸面,同时将(r9-r8)/(d4m-d4s)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可在满足大像面需求的前提下,对第四透镜和第五透镜的这两个凸面的曲率半径进行控制,使这两个面的弯曲程度较为合理,避免过大地增加成像镜头的长度,还能尽可能地降低第四透镜和第五透镜的有效口径,减小成像镜头的体积,有利于实现小型化。优选地,1.49≤(r9-r8)/(d4m-d4s)≤7.60。
73.在本实施例中,第二主间隔件的像侧面与第三透镜的物侧面部分承靠,第二主间隔件的外周面与镜筒p0完全承靠,第二透镜的光焦度与第三透镜的光焦度符号相反。将第二主间隔件的外周面与镜筒p0完全承靠,可以增强第二透镜与第三透镜的承靠稳定性,降低透镜倾斜的风险,提升成像镜头的解像力。另外,第二主间隔件处于第二透镜与第三透镜的机构部分中间,可规避光线透过透镜的机构部分产生杂光,保证成像质量。将第二主间隔
件两侧承靠的两个透镜的光焦度设置为相反的,可降低成像镜头的畸变,提升成像效果。
74.需要说明的是,第二主间隔件的外周面与镜筒p0完全承靠是指第二主间隔件的外周面全部承靠在镜筒p0上。
75.在本实施例中,第三透镜的有效焦距f3、第二透镜的有效焦距f2、第二主间隔件的物侧面的最大外径d2s、第二透镜的物侧面的最小内径d2s之间满足:-2《f3/f2+d2s/d2s《2。通过将f3/f2+d2s/d2s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在保证成像镜头小型化的前提下,控制第二主间隔件的物侧面的内外径,有利于第二主间隔件的加工,同时配合第二透镜和第三透镜的有效焦距,使得透镜面型更加均匀,有利于透镜的加工成型,并保证成像镜头的成像效果。优选地,-1.47≤f3/f2+d2s/d2s≤1.39。
76.在本实施例中,第三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6、第三主间隔件的物侧面的最小内径d3s、第四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7、第三主间隔件的像侧面的最小内径d3m之间满足:0《|r6/d3s-r7/d3m|《35。通过将|r6/d3s-r7/d3m|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有利于第三主间隔件与第三透镜和第四透镜承靠更加稳定,在保证成像镜头小型化的前提下,还可以保证第三透镜与第四透镜的口径差处在一个合理范围,使两个透镜的形状处于相对均匀的状态,有利于透镜的加工成型。优选地,3.54≤|r6/d3s-r7/d3m|≤32.73。
77.在本实施例中,间隔件还包括第四辅助间隔件,第四辅助间隔件的物侧面与第四主间隔件的像侧面部分承靠,第四辅助间隔件与第五透镜的物侧面部分承靠,第二透镜的有效焦距f2、第五透镜的有效焦距f5、第四辅助间隔件的像侧面的最大外径d4bm、第一主间隔件的像侧面的最大外径d1m之间满足:1《(f2+f5)/(d4bm-d1m)《7。设置第四辅助间隔件能够在第四透镜和第五透镜的大段差之间增加承靠的稳定性,对第四透镜形成有力支撑。通过将(f2+f5)/(d4bm-d1m)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在成像镜头小型化的前提下,保证成像镜头的头部和尾端尺寸的可加工性,并调整成像镜头的头部大小,有利于载体设备控制屏占比,提升用户体验。优选地,1.34≤(f2+f5)/(d4bm-d1m)≤6.25。
78.在本实施例中,在第三透镜与第四透镜在成像镜头的光轴上的空气间隔t34大于1时,成像镜头包括第三辅助间隔件,第三辅助间隔件的物侧面与第三主间隔件的像侧面部分承靠,第三辅助间隔件的像侧面与第四透镜的物侧面部分承靠,第三辅助间隔件的外周面与镜筒p0完全承靠。当t34大于1时,在保证成像镜头小型化的前提下,增加第三辅助间隔件可大幅提升第三透镜和第四透镜的成型工艺可行性,降低加工难度,提升透镜模具的取穴率,降低透镜生产成本,提升镜头利润率。另外还能大幅降低第三透镜和第四透镜的杂光风险,提升成像质量。并且第三辅助间隔件还降低了第三透镜和第四透镜的承靠段差,降低了组装变形风险,提升了性能良率。
79.需要说明的是,第三辅助间隔件的外周面与镜筒p0完全承靠是指第三辅助间隔件的外周面全部承靠在镜筒p0上。
80.在本实施例中,至少两个成像镜头的透镜的光焦度为负,当第i透镜的光焦度为负时满足:-7《fi/d(i-1)m《0,其中,fi为第i透镜的光焦度,d(i-1)m为与第i-1透镜的像侧面承靠的第i-1主间隔件的像侧面的最小内径,i从2、3、4、5中取值。控制负光焦度的透镜个数和位置,并配合间隔件的内径,可提升成像镜头的入射主光线角度,增强镜头照度。另外还能保证间隔件组装后不发生或者发生较小的的变形,提升拦光效率,降低杂光风险。
81.在本实施例中,当第i透镜的折射率与第i+1透镜的折射率相差最大时满足:5《
(dis-dis)/|ni-n(i+1)|《30,其中,ni为第i透镜的折射率,n(i+1)为第i+1透镜的折射率,dis为第i主间隔件的物侧面的最小内径、dis为第i主间隔件的物侧面的最大外径,i从1、2、3、4中取值。通过将(dis-dis)/|ni-n(i+1)|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可以保证相邻两透镜之间光线传递合理,减小透镜曲率,有利于透镜的成型;另外,保证间隔件的环带宽度处于合理范围,能够避免间隔件环带宽度过长引起间隔件变形并产生杂光,还能够避免间隔件环带宽度过短造成的透镜承靠不稳定。
82.在本实施例中,第四主间隔件的厚度在所有间隔件的厚度中最大,第四透镜的中心厚度在所有成像镜头的透镜的厚度中最大。在保证成像镜头小型化的前提下,设计第四主间隔件的厚度在所有间隔件中为最大的,配合第四透镜的中心厚度在所有透镜的厚度中最大,有利于第四透镜机构部分与成像有效区域的平滑过渡,保证第四透镜结构紧凑,降低第四透镜成型的工艺难度。另外大厚度间隔件和中心厚度最厚的透镜组合可降低受力后透镜成像表面发生变形,避免加剧象散而降低成像能力。
83.可选地,上述成像镜头还可包括用于校正彩偏差的滤波片和/或用于保护位于成像面上的感光元件的保护玻璃。
84.在本技术中的成像镜头可采用多片透镜,例如上述的五片。通过合理分配各透镜的光焦度、面形、各透镜的中心厚度以及各透镜之间的轴上距离等,可有效增大成像镜头的孔径、降低镜头的敏感度并提高镜头的可加工性,使得成像镜头更有利于生产加工并且可适用于智能手机等便携式电子设备。
85.在本技术中,各透镜的镜面中的至少一个为非球面镜面。非球面透镜的特点是:从透镜中心到透镜周边,曲率是连续变化的。与从透镜中心到透镜周边具有恒定曲率的球面透镜不同,非球面透镜具有更佳的曲率半径特性,具有改善歪曲像差及改善象散像差的优点。采用非球面透镜后,能够尽可能地消除在成像的时候出现的像差,从而改善成像质量。
86.然而,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在未背离本技术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情况下,可改变构成成像镜头的透镜数量,来获得本说明书中描述的各个结果和优点。例如,虽然在实施方式中以五片透镜为例进行了描述,但是成像镜头不限于包括五片透镜。如需要,该成像镜头还可包括其它数量的透镜。
87.图1示出了本技术的一个成像镜头的结构示意图,图1中还标示出了d0s、d0m等参数,以清晰且直观地了解参数的意义。为了便于展示成像镜头结构以及具体的面型,后续在对具体的例子进行说明时,附图中不再体现这些参数。
88.其中,dis是指第i主间隔件的物侧面的外径,dis是指第i主间隔件的物侧面的内径,dim是指第i主间隔件的像侧面的外径,dim是指第i主间隔件的像侧面的内径,djbm为第j辅助间隔件的像侧面的外径。
89.下面参照附图进一步描述可适用于上述实施方式的成像镜头的具体面型、参数的举例。
90.需要说明的是,在下述的例子中存在第一状态、第二状态和第三状态,而在同一个例子中的第一状态、第二状态和第三状态下的成像镜头的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和第五透镜的曲率半径、中心厚度等参数及透镜之间的间隔距离和高次像系数是相同的,但是镜筒p0、间隔件的厚度、间隔件的内径和间隔件的外径以及间隔件之间的距离这些参数不同以及部分透镜的形状不同。或者说用于成像的主要结构是一样的,而用于成
像的辅助结构是不同的。
91.需要说明的是,下述的例子一至例子三中的任何一个例子均适用于本技术的所有实施例。
92.例子一
93.如图2至图8所示,描述了本技术的例子一的成像镜头。图2示出了例子一的成像镜头在第一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图3示出了例子一的成像镜头在第二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图4示出了例子一的成像镜头在第三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94.如图2至图4所示,成像镜头由物侧至像侧顺次包括:第一透镜e1、第一主间隔件p1、第二透镜e2、第二主间隔件p2、第三透镜e3、第三主间隔件p3、第四透镜e4、第四主间隔件p4、第四辅助间隔件p4b、第五透镜e5。
95.在图2至图4中,第一透镜e1和第二透镜e2均与第一主间隔件p2承靠。第二透镜e2和第三透镜e3均与第二主间隔件p2承靠。第三透镜e3和第四透镜e4均与第三主间隔件p3承靠。第四透镜e4和第五透镜e5之间有两个间隔件以实现一次段差设置,有利于各个结构稳定承靠。第一主间隔件至第四主间隔件的像侧面的内径顺次增大,有利于减小成像镜头的头部,并拦截后方反射回的杂光。第四辅助间隔件的物侧面的内径小于第三主间隔件的像侧面的外径,使得第四辅助间隔件能够分担更多的段差,使厚度较厚的第四主间隔件的外形更加流畅,提高第四主间隔件的加工良率。第四辅助间隔件的物侧面的内径小于第四主间隔件的像侧面的内径,以拦截第四主间隔件的内径面反射的杂光,提高成像质量。第四辅助间隔件的像侧面与第五透镜的物侧面的承靠面积大于第四辅助间隔件的物侧面与第四主间隔件的像侧面的承靠面积,以增强第五透镜承靠时的稳定性。
96.第一透镜的物侧面s1为凸面,第一透镜的像侧面s2为凹面。第二透镜的物侧面s3为凸面,第二透镜的像侧面s4为凹面。第三透镜的物侧面s5为凸面,第三透镜的像侧面s6为凹面。第四透镜的物侧面s7为凹面,第四透镜的像侧面s8为凸面。第五透镜的物侧面s9为凸面,第五透镜的像侧面s10为凹面。
97.在本例子中,成像镜头的有效焦距f为3.76mm。第二透镜的光焦度为负,且第二透镜的有效焦距f2与第一主间隔件的像侧面的最小内径d1m之间满足:-6.62≤f2/d1m≤-6.15;第五透镜的光焦度为负,且第五透镜的有效焦距f5与第四主间隔件的像侧面的最小内径d4m之间满足:-0.51≤f5/d4m≤-0.50。
98.在本例子中,第一透镜与第二透镜的折射率的差值最大,也就是在i=1时,第一透镜的折射率、第二透镜的折射率、第一主间隔件的物侧面的外径d1s、第一主间隔件的物侧面的内径d1s之间满足:16.23≤(d1s-d1s)/|n1-n2|≤17.46。由于第三透镜和第一透镜的折射率相等,第二透镜与第三透镜的折射率的差值也最大,也就是在i=2时,第二透镜的折射率n2、第三透镜的折射率n3、第二主间隔件的物侧面的外径d2s、第二主间隔件的物侧面的内径d2s之间满足:14.62≤(d2s-d2s)/|n2-n3|≤16.15。
99.表1示出了例子一的成像镜头的基本结构参数表,其中,曲率半径、厚度/距离、有效半径的单位均为毫米mm。
[0100][0101]
表1
[0102]
在例子一中,第一透镜e1至第五透镜e5中的任意一个透镜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均为非球面,各非球面透镜的面型可利用但不限于以下非球面公式进行限定:
[0103][0104]
其中,x为非球面沿光轴方向在高度为h的位置时,距非球面顶点的距离矢高;c为非球面的近轴曲率,c=1/r,即近轴曲率c为上表1中曲率半径r的倒数;k为圆锥系数;ai是非球面第i-th阶的修正系数。下表2给出了可用于例子一中各非球面镜面s1-s10的高次项系数a4、a6、a8、a10、a12、a14、a16、a18、a20、a22、a24、a26、a28、a30。
[0105]
面号a4a6a8a10a12a14a16s1-3.2868e-025.8371e-01-9.6669e+009.8350e+01-6.6631e+023.1300e+03-1.0443e+04s2-2.4074e-02-1.5206e-011.0391e+00-1.4685e+00-3.2984e+012.8642e+02-1.2240e+03s3-5.2205e-021.7524e-01-1.5594e+007.3214e+00-2.2577e+014.7532e+01-7.0191e+01s4-2.9453e-02-7.5169e-022.0313e-024.9101e-01-1.4324e+002.0056e+00-1.5446e+00s5-4.9204e-02-1.4377e-012.7871e-01-3.0434e-013.7789e-01-5.9643e-017.7068e-01s63.7047e-02-1.6717e-012.6639e-01-3.7911e-014.6491e-01-4.6549e-013.6818e-01s79.7348e-02-1.1862e-011.1586e-01-8.9682e-025.9716e-02-5.2570e-025.1735e-02s82.2505e-01-4.9430e-018.3168e-01-9.7927e-018.0929e-01-4.6954e-011.8811e-01s95.6070e-02-3.4673e-015.8128e-01-6.2363e-014.6761e-01-2.5381e-011.0130e-01s10-2.6363e-011.7062e-01-9.4531e-024.0012e-02-1.2620e-022.9492e-03-5.1009e-04面号a18a20a22a24a26a28a30s12.5032e+04-4.3133e+045.2813e+04-4.4698e+042.4772e+04-8.0563e+031.1598e+03s23.2945e+03-5.9737e+037.4264e+03-6.2563e+033.4180e+03-1.0934e+031.5553e+02s37.3514e+01-5.4377e+012.7784e+01-9.3316e+001.8541e+00-1.6521e-010.0000e+00s44.8599e-012.4363e-01-3.5469e-011.8752e-01-5.4786e-028.7471e-03-5.9915e-04s5-6.9003e-014.2298e-01-1.7807e-015.0795e-02-9.3995e-031.0194e-03-4.9213e-05s6-2.2475e-011.0322e-01-3.4610e-028.1543e-03-1.2727e-031.1780e-04-4.8857e-06s7-3.7729e-021.8237e-02-5.7859e-031.1941e-03-1.5455e-041.1402e-05-3.6600e-07
s8-4.9475e-027.2531e-03-8.0691e-05-1.8869e-043.6525e-05-3.0698e-061.0190e-07s9-2.9873e-026.4815e-03-1.0198e-031.1301e-04-8.3524e-063.6917e-07-7.3745e-09s106.5139e-05-6.0973e-064.1184e-07-1.9491e-086.1217e-10-1.1445e-119.6299e-14
[0106]
表2
[0107]
图5示出了例子一的成像镜头的轴上差曲线,其表示不同波长的光线经由成像镜头后的会聚焦点偏离。图6示出了例子一的成像镜头的倍率差曲线,其表示光线经由成像镜头后在成像面上的不同像高的偏差。图7示出了例子一的成像镜头的象散曲线,其表示子午像面弯曲和弧矢像面弯曲。图8示出了例子一的成像镜头的畸变曲线,其表示不同视场角对应的畸变大小值。
[0108]
根据图5至图8可知,例子一所给出的成像镜头能够实现良好的成像品质。
[0109]
例子二
[0110]
如图9至图15所示,描述了本技术的例子二的成像镜头。图9示出了例子二的成像镜头在第一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图10示出了例子二的成像镜头在第二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图11示出了例子二的成像镜头在第三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为简洁起见,将省略部分与例子一相似的描述。
[0111]
如图9至图11所示,成像镜头由物侧至像侧顺次包括:第一透镜e1、第一主间隔件p1、第二透镜e2、第二主间隔件p2、第三透镜e3、第三主间隔件p3、第四透镜e4、第四主间隔件p4、第四辅助间隔件p4b、第五透镜e5。
[0112]
在图9至图11中,第一透镜e1和第二透镜e2均与第一主间隔件p2承靠。第二透镜e2和第三透镜e3均与第二主间隔件p2承靠。第三透镜e3和第四透镜e4均与第三主间隔件p3承靠。第四透镜e4和第五透镜e5之间有两个间隔件以实现一次段差设置,有利于各个结构稳定承靠。第一主间隔件至第四主间隔件的像侧面的内径顺次增大,有利于减小成像镜头的头部,并拦截后方反射回的杂光。第四辅助间隔件的物侧面的内径大于第三主间隔件的像侧面的外径,也就使得第四主间隔件用来分担更多的段差,使厚度较厚的第四主间隔件能够对两侧的透镜提供更多的支撑,提高组立稳定性。第四辅助间隔件的物侧面的内径小于第四主间隔件的像侧面的内径,以拦截第四主间隔件的内径面反射的杂光,提高成像质量。第四辅助间隔件的像侧面与第五透镜的物侧面的承靠面积大于第四辅助间隔件的物侧面与第四主间隔件的像侧面的承靠面积,以增强第五透镜承靠时的稳定性。
[0113]
第一透镜的物侧面s1为凸面,第一透镜的像侧面s2为凹面。第二透镜的物侧面s3为凸面,第二透镜的像侧面s4为凸面。第三透镜的物侧面s5为凹面,第三透镜的像侧面s6为凹面。第四透镜的物侧面s7为凸面,第四透镜的像侧面s8为凸面。第五透镜的物侧面s9为凸面,第五透镜的像侧面s10为凹面。
[0114]
在本例子中,成像镜头的有效焦距f为3.96mm。第三透镜的光焦度为负,且第三透镜的有效焦距f3与第二主间隔件的像侧面的最小内径d2m之间满足:-2.64≤f3/d2m≤-2.60;第五透镜的光焦度为负,且第五透镜的有效焦距f5与第四主间隔件的像侧面的最小内径d4m之间满足:-0.51≤f5/d4m≤-0.49。
[0115]
在本例子中,第二透镜与第三透镜的折射率的差值最大,也就是在i=2时,第二透镜的折射率、第三透镜的折射率、第二主间隔件的物侧面的外径d2s、第二主间隔件的物侧面的内径d2s之间满足:12.54≤(d2s-d2s)/|n2-n3|≤17.77。由于第四透镜和第二透镜的折射率相等,第三透镜与第四透镜的折射率的差值也最大,也就是在i=3时,第三透镜的折
射率n3、第四透镜的折射率n4、第三主间隔件的物侧面的外径d3s、第三主间隔件的物侧面的内径d3s之间满足:13.85≤(d3s-d3s)/|n3-n4|≤15.23。
[0116]
表3示出了例子二的成像镜头的基本结构参数表,其中,曲率半径、厚度/距离、有效半径的单位均为毫米mm。
[0117][0118][0119]
表3
[0120]
表4给出了可用于例子二中各非球面镜面s1-s10的高次项系数,其中,各非球面面型可由上述例子一中给出的公式1限定。
[0121]
面号a4a6a8a10a12a14a16s1-3.7309e-024.3302e-01-6.8829e+006.6636e+01-4.3487e+021.9934e+03-6.5728e+03s2-3.1496e-02-3.8889e-015.6161e+00-5.2446e+013.2380e+02-1.3836e+034.2012e+03s3-6.6941e-024.1826e-01-4.6186e+003.0044e+01-1.3152e+024.0233e+02-8.8099e+02s4-4.4342e-02-1.0920e-016.2024e-01-2.7612e+007.3782e+00-1.1841e+019.0392e+00s5-1.5391e-014.7060e-01-3.0798e+001.3287e+01-3.8815e+017.9358e+01-1.1639e+02s6-1.1909e-011.8106e-01-7.0668e-012.0269e+00-3.8331e+004.9825e+00-4.6075e+00s7-2.0361e-03-2.9753e-02-3.7313e-021.3958e-01-1.3231e-012.1451e-026.4890e-02s86.5235e-02-1.4521e-012.9049e-01-4.2557e-014.4746e-01-3.3420e-011.7915e-01s9-1.3728e-01-3.9506e-021.0735e-01-8.0728e-023.6161e-02-1.0987e-022.3768e-03s10-3.3804e-011.9060e-01-8.4356e-022.8063e-02-6.9851e-031.3003e-03-1.8084e-04面号a18a20a22a24a26a28a30s11.5765e+04-2.7512e+043.4541e+04-3.0366e+041.7728e+04-6.1689e+039.6767e+02s2-9.1834e+031.4475e+04-1.6283e+041.2731e+04-6.5639e+032.0037e+03-2.7387e+02s31.3978e+03-1.6093e+031.3302e+03-7.6887e+022.9483e+02-6.7324e+016.9231e+00s44.3766e+00-1.9463e+012.3543e+01-1.5978e+016.4842e+00-1.4714e+001.4392e-01s51.2399e+02-9.6028e+015.3503e+01-2.0892e+015.4256e+00-8.4140e-015.8915e-02s63.0849e+00-1.5004e+005.2508e-01-1.2885e-012.1044e-02-2.0545e-039.0680e-05s7-7.1124e-023.8955e-02-1.3320e-022.9601e-03-4.1736e-043.4024e-05-1.2236e-06s8-6.9566e-021.9577e-02-3.9494e-035.5643e-04-5.1987e-052.8947e-06-7.2728e-08s9-3.7340e-044.2756e-05-3.5325e-062.0508e-07-7.9352e-091.8368e-10-1.9234e-12
s101.8722e-05-1.4305e-067.9342e-08-3.0998e-098.0751e-11-1.2578e-128.8544e-15
[0122]
表4
[0123]
图12示出了例子二的成像镜头的轴上差曲线,其表示不同波长的光线经由成像镜头后的会聚焦点偏离。图13示出了例子二的成像镜头的倍率差曲线,其表示光线经由成像镜头后在成像面上的不同像高的偏差。图14示出了例子二的成像镜头的象散曲线,其表示子午像面弯曲和弧矢像面弯曲。图15示出了例子二的成像镜头的畸变曲线,其表示不同视场角对应的畸变大小值。
[0124]
根据图12至图15可知,例子二所给出的成像镜头能够实现良好的成像品质。
[0125]
例子三
[0126]
如图16至图22所示,描述了本技术的例子三的成像镜头。图16示出了例子三的成像镜头在第一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图17示出了例子三的成像镜头在第二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图18示出了例子三的成像镜头在第三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0127]
如图16所示,成像镜头由物侧至像侧顺次包括:第一透镜e1、第一主间隔件p1、第二透镜e2、第二主间隔件p2、第三透镜e3、第三主间隔件p3、第四透镜e4、第四主间隔件p4、第四辅助间隔件p4b、第五透镜e5。
[0128]
在图16中,第一透镜e1和第二透镜e2均与第一主间隔件p2承靠。第二透镜e2和第三透镜e3均与第二主间隔件p2承靠。第三透镜e3和第四透镜e4均与第三主间隔件p3承靠。第四透镜e4和第五透镜e5之间有两个间隔件以实现一次段差设置,有利于各个结构稳定承靠。
[0129]
如图17和图18所示,成像镜头由物侧至像侧顺次包括:第一透镜e1、第一主间隔件p1、第二透镜e2、第二主间隔件p2、第三透镜e3、第三主间隔件p3、第三辅助间隔件p3b、第四透镜e4、第四主间隔件p4、第四辅助间隔件p4b、第五透镜e5。
[0130]
在图17和图18中,第一透镜e1和第二透镜e2扣合设置,第一主间隔件p1设置在扣合结构的内侧,其余位置第一透镜e1与第二透镜e2间隔设置。第二透镜e2和第三透镜e3均与第二主间隔件p2承靠。在第三透镜e3和第四透镜e4之间有两个间隔件以实现一次段差设置。第四透镜e4和第五透镜e5之间有两个间隔件以实现二次段差设置,有利于各个结构稳定承靠。第三辅助间隔件的物侧面的内径小于第三主间隔件的像侧面的内径,以拦截第三主间隔件的内径面反射的杂光,提高成像质量。第三辅助间隔件的像侧面与第四透镜的物侧面的承靠面积大于第三辅助间隔件的物侧面与第三主间隔件的像侧面的承靠面积,能够提高第四透镜的承靠稳定性。
[0131]
在图16至图18中,第一主间隔件至第四主间隔件的像侧面的内径顺次增大,有利于减小成像镜头的头部,并拦截后方反射回的杂光。第四辅助间隔件的物侧面的内径小于第三主间隔件的像侧面的外径,使得第四辅助间隔件能够分担更多的段差,使厚度较厚的第四主间隔件的外形更加流畅,提高第四主间隔件的加工良率。第四辅助间隔件的物侧面的内径小于第四主间隔件的像侧面的内径,以拦截第四主间隔件的内径面反射的杂光,提高成像质量。第四辅助间隔件的像侧面与第五透镜的物侧面的承靠面积大于第四辅助间隔件的物侧面与第四主间隔件的像侧面的承靠面积,以增强第五透镜承靠时的稳定性。
[0132]
在图16至图18中,第一透镜的物侧面s1为凸面,第一透镜的像侧面s2为凹面。第二透镜的物侧面s3为凸面,第二透镜的像侧面s4为凹面。第三透镜的物侧面s5为凸面,第三透
镜的像侧面s6为凸面。第四透镜的物侧面s7为凸面,第四透镜的像侧面s8为凸面。第五透镜的物侧面s9为凸面,第五透镜的像侧面s10为凹面。
[0133]
在本例子中,成像镜头的有效焦距f为5.10mm。第二透镜的光焦度为负,且第二透镜的有效焦距f2与第一主间隔件的像侧面的最小内径d1m之间满足f2/d1m=-4.05;第五透镜的光焦度为负,且第五透镜的有效焦距f5与第四主间隔件的像侧面的最小内径d4m之间满足:-0.44≤f5/d4m≤-0.43。
[0134]
在本例子中,第一透镜与第二透镜的折射率的差值最大,也就是在i=1时,第一透镜的折射率、第二透镜的折射率、第一主间隔件的物侧面的外径d1s、第一主间隔件的物侧面的内径d1s之间满足:8.77≤(d1s-d1s)/|n1-n2|≤16.54。由于第三透镜和第一透镜的折射率相等,第二透镜与第三透镜的折射率的差值也最大,也就是在i=2时,第二透镜的折射率n2、第三透镜的折射率n3、第二主间隔件的物侧面的外径d2s、第二主间隔件的物侧面的内径d2s之间满足:21.10≤(d2s-d2s)/|n2-n3|≤28.30。
[0135]
表5示出了例子三的成像镜头的基本结构参数表,其中,曲率半径、厚度/距离、有效半径的单位均为毫米mm。
[0136][0137]
表5
[0138]
表6给出了可用于例子三中各非球面镜面s1-s10的高次项系数,其中,各非球面面型可由上述例子一中给出的公式1限定。
[0139][0140][0141]
表6
[0142]
图19示出了例子三的成像镜头的轴上差曲线,其表示不同波长的光线经由成像镜头后的会聚焦点偏离。图20示出了例子三的成像镜头的倍率差曲线,其表示光线经由成像镜头后在成像面上的不同像高的偏差。图21示出了例子三的成像镜头的象散曲线,其表示子午像面弯曲和弧矢像面弯曲。图22示出了例子三的成像镜头的畸变曲线,其表示不同视场角对应的畸变大小值。
[0143]
根据图19至图22可知,例子三所给出的成像镜头能够实现良好的成像品质。
[0144]
综上,例子一至例子三分别满足表7中所示的关系。
[0145]
条件式/例子1-11-21-32-12-22-33-13-23-3(d0m-d0s)/(l-f)3.192.892.444.164.353.7610.558.786.81(d2s-d1s)/ct22.601.951.620.461.542.030.506.556.55(d1m-d1m)/(ct1-ct2)8.478.828.2016.0116.8215.535.873.114.75f2/d1m+f3/d2m2.403.213.363.453.143.228.598.648.21f3/f2+d2s/d2s-0.42-0.33-0.391.101.371.39-1.47-1.39-1.22|r6/d3s-r7/d3m|3.673.573.5431.6632.7332.7319.3214.6413.95(r9-r8)/(d4m-d4s)4.634.726.981.891.721.495.395.767.60(f2+f5)/(d4bm-d1m)5.836.254.931.391.341.392.362.002.36f2/d1m-6.62-6.31-6.15///-4.05-4.05-4.05f3/d2m///-2.60-2.61-2.64///f5/d4m-0.50-0.51-0.51-0.51-0.51-0.49-0.43-0.43-0.44(d1s-d1s)/|n1-n2|16.7717.4616.23///16.548.7713.38(d2s-d2s)/|n2-n3|14.8516.1514.6212.5417.5417.7721.1023.2028.30
(d3s-d3s)/|n3-n4|///14.3815.2313.85///
[0146]
表7
[0147]
表8给出了例子一至例子三的成像镜头的部分参数。
[0148][0149][0150]
表8
[0151]
需要说明的是,表7和表8中的1-1表示例子一中的成像镜头的第一状态,1-2表示例子一中的成像镜头的第二状态,1-3表示例子一中的成像镜头的第三状态,2-1表示例子二中的成像镜头的第一状态,2-2表示例子二中的成像镜头的第二状态,2-3表示例子二中的成像镜头的第三状态,3-1表示例子三中的成像镜头的第一状态,3-2表示例子三中的成像镜头的第二状态,3-3表示例子三中的成像镜头的第三状态。
[0152]
本技术还提供一种成像装置,其电子感光元件可以是感光耦合元件(ccd)或互补性氧化金属半导体元件(cmos)。成像装置可以是诸如数码相机的独立成像设备,也可以是集成在诸如手机等移动电子设备上的成像模块。该成像装置装配有以上描述的成像镜头。
[0153]
显然,上述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0154]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技术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工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0155]
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技术的实施方式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
[0156]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包括:镜筒;容置在所述镜筒内的第一透镜至第五透镜;多个间隔件,位于所述第一透镜的像侧且与所述第一透镜的像侧面承靠的所述间隔件为第一主间隔件,位于第二透镜的像侧且与所述第二透镜的像侧面承靠的所述间隔件为第二主间隔件,位于第三透镜的像侧且与所述第三透镜的像侧面承靠的所述间隔件为第三主间隔件,位于第四透镜的像侧且与所述第四透镜的像侧面承靠的所述间隔件为第四主间隔件;其中,所述第一主间隔件的像侧面的最大外径d1m、所述第二主间隔件的像侧面的最大外径d2m、所述第三主间隔件的像侧面的最大外径d3m、所述第四主间隔件的像侧面的最大外径d4m之间满足:d1m<d2m<d3m<d4m;所述第一主间隔件的像侧面的最小内径d1m、所述第二主间隔件的像侧面的最小内径d2m、所述第三主间隔件的像侧面的最小内径d3m、所述第四主间隔件的像侧面的最小内径d4m之间满足:d1m<d2m<d3m<d4m;所述镜筒的像侧端面的最大外径d0m、所述镜筒的物侧端面的最大外径d0s、所述镜筒的总长l、所述成像镜头的有效焦距f之间满足:0<(d0m-d0s)/(l-f)<12;所述第二透镜的有效焦距f2、所述第一主间隔件的像侧面的最小内径d1m、所述第三透镜的有效焦距f3、所述第二主间隔件的像侧面的最小内径d2m之间满足:2<f2/d1m+f3/d2m<10。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透镜的中心厚度在所有所述成像镜头的透镜的中心厚度中最小,所述第二主间隔件的物侧面的最大外径d2s、所述第一主间隔件的物侧面的最大外径d1s、所述第二透镜的中心厚度ct2之间满足:0<(d2s-d1s)/ct2<7。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主间隔件的像侧面的最大外径d1m、所述第一主间隔件的像侧面的最小内径d1m、所述第一透镜的中心厚度ct1、所述第二透镜的中心厚度ct2之间满足:0<(d1m-d1m)/(ct1-ct2)<20。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主间隔件的像侧面与所述第三透镜的物侧面部分承靠,所述第二主间隔件的外周面与所述镜筒完全承靠,所述第二透镜的光焦度与所述第三透镜的光焦度符号相反。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透镜的有效焦距f3、所述第二透镜的有效焦距f2、所述第二主间隔件的物侧面的最大外径d2s、所述第二透镜的物侧面的最小内径d2s之间满足:-2<f3/f2+d2s/d2s<2。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6、所述第三主间隔件的物侧面的最小内径d3s、所述第四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7、所述第三主间隔件的像侧面的最小内径d3m之间满足:0<|r6/d3s-r7/d3m|<35。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透镜的像侧面为凸面,所述第五透镜的物侧面为凸面,所述第四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8、所述第五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9之间满足:-1<r8/r9<0;所述第五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9、所述第四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8、所述第四主间隔件的像侧面的最小内径d4m、所述第四
主间隔件的物侧面的最小内径d4s之间满足:1<(r9-r8)/(d4m-d4s)<8。8.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间隔件还包括第四辅助间隔件,所述第四辅助间隔件的物侧面与所述第四主间隔件的像侧面部分承靠,所述第四辅助间隔件与所述第五透镜的物侧面部分承靠,所述第二透镜的有效焦距f2、所述第五透镜的有效焦距f5、所述第四辅助间隔件的像侧面的最大外径d4bm、所述第一主间隔件的像侧面的最大外径d1m之间满足:1<(f2+f5)/(d4bm-d1m)<7。9.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三透镜与所述第四透镜在所述成像镜头的光轴上的空气间隔t34大于1时,所述成像镜头包括第三辅助间隔件,所述第三辅助间隔件的物侧面与所述第三主间隔件的像侧面部分承靠,所述第三辅助间隔件的像侧面与所述第四透镜的物侧面部分承靠,所述第三辅助间隔件的外周面与所述镜筒完全承靠。10.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至少两个所述成像镜头的透镜的光焦度为负,当第i透镜的光焦度为负时满足:-7<fi/d(i-1)m<0,其中,fi为所述第i透镜的光焦度,d(i-1)m为与第i-1透镜的像侧面承靠的第i-1主间隔件的像侧面的最小内径,i从2、3、4、5中取值。11.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当第i透镜的折射率与第i+1透镜的折射率相差最大时满足:5<(dis-dis)/|ni-n(i+1)|<30,其中,ni为所述第i透镜的折射率,n(i+1)为所述第i+1透镜的折射率,dis为第i主间隔件的物侧面的最小内径、dis为所述第i主间隔件的物侧面的最大外径,i从1、2、3、4中取值。12.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主间隔件的厚度在所有所述间隔件的厚度中最大,所述第四透镜的中心厚度在所有所述成像镜头的透镜的厚度中最大。13.一种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包括:镜筒;容置在所述镜筒内的第一透镜至第五透镜;多个间隔件,位于所述第一透镜的像侧且与所述第一透镜的像侧面承靠的所述间隔件为第一主间隔件,位于第二透镜的像侧且与所述第二透镜的像侧面承靠的所述间隔件为第二主间隔件,位于第三透镜的像侧且与所述第三透镜的像侧面承靠的所述间隔件为第三主间隔件,位于第四透镜的像侧且与所述第四透镜的像侧面承靠的所述间隔件为第四主间隔件;其中,所述第一主间隔件的像侧面的最大外径d1m、所述第二主间隔件的像侧面的最大外径d2m、所述第三主间隔件的像侧面的最大外径d3m、所述第四主间隔件的像侧面的最大外径d4m之间满足:d1m<d2m<d3m<d4m;所述第一主间隔件的像侧面的最小内径d1m、所述第二主间隔件的像侧面的最小内径d2m、所述第三主间隔件的像侧面的最小内径d3m、所述第四主间隔件的像侧面的最小内径d4m之间满足:d1m<d2m<d3m<d4m;所述第一主间隔件的像侧面的最大外径d1m、所述第一主间隔件的像侧面的最小内径d1m、所述第一透镜的中心厚度ct1、所述第二透镜的中心厚度ct2之间满足:0<(d1m-d1m)/(ct1-ct2)<20。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透镜的中心厚度在所有所述成像镜头的透镜的中心厚度中最小,所述第二主间隔件的物侧面的最大外径d2s、所述第一主间隔件的物侧面的最大外径d1s、所述第二透镜的中心厚度ct2之间满足:0<(d2s-d1s)/ct2<7。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透镜的像侧面为凸面,所述第五透镜的物侧面为凸面,所述第四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8、所述第五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9之间满足:-1<r8/r9<0,所述第五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9、所述第四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8、所述第四主间隔件的像侧面的最小内径d4m、所述第四主间隔件的物侧面的最小内径d4s之间满足:1<(r9-r8)/(d4m-d4s)<8。16.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主间隔件的像侧面与所述第三透镜的物侧面部分承靠,所述第二主间隔件的外周面与所述镜筒完全承靠,所述第二透镜的光焦度与所述第三透镜的光焦度符号相反。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透镜的有效焦距f3、所述第二透镜的有效焦距f2、所述第二主间隔件的物侧面的最大外径d2s、所述第二透镜的物侧面的最小内径d2s之间满足:-2<f3/f2+d2s/d2s<2。18.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6、所述第三主间隔件的物侧面的最小内径d3s、所述第四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7、所述第三主间隔件的像侧面的最小内径d3m之间满足:0<|r6/d3s-r7/d3m|<35。19.根据权利要求13至18中任一项所述的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间隔件还包括第四辅助间隔件,所述第四辅助间隔件的物侧面与所述第四主间隔件的像侧面部分承靠,所述第四辅助间隔件与所述第五透镜的物侧面部分承靠,所述第二透镜的有效焦距f2、所述第五透镜的有效焦距f5、所述第四辅助间隔件的像侧面的最大外径d4bm、所述第一主间隔件的像侧面的最大外径d1m之间满足:1<(f2+f5)/(d4bm-d1m)<7。20.根据权利要求13至18中任一项所述的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三透镜与所述第四透镜在所述成像镜头的光轴上的空气间隔t34大于1时,所述成像镜头包括第三辅助间隔件,所述第三辅助间隔件的物侧面与所述第三主间隔件的像侧面部分承靠,所述第三辅助间隔件的像侧面与所述第四透镜的物侧面部分承靠,所述第三辅助间隔件的外周面与所述镜筒完全承靠。21.根据权利要求13至18中任一项所述的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至少两个所述成像镜头的透镜的光焦度为负,当第i透镜的光焦度为负时满足:-7<fi/d(i-1)m<0,其中,fi为所述第i透镜的光焦度,d(i-1)m为与第i-1透镜的像侧面承靠的第i-1主间隔件的像侧面的最小内径,i从2、3、4、5中取值。22.根据权利要求13至18中任一项所述的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当第i透镜的折射率与第i+1透镜的折射率相差最大时满足:5<(dis-dis)/|ni-n(i+1)|<30,其中,ni为所述第i透镜的折射率,n(i+1)为所述第i+1透镜的折射率,dis为第i主间隔件的物侧面的最小内径、dis为所述第i主间隔件的物侧面的最大外径,i从1、2、3、4中取值。23.根据权利要求13至18中任一项所述的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主间隔件的厚度在所有所述间隔件的厚度中最大,所述第四透镜的中心厚度在所有所述成像镜头的透镜的厚度中最大。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成像镜头,包括镜筒、容置在镜筒内的第一透镜至第五透镜和多个间隔件,第一主间隔件的像侧面的最大外径D1m、第二主间隔件的像侧面的最大外径D2m、第三主间隔件的像侧面的最大外径D3m、第四主间隔件的像侧面的最大外径D4m之间满足:D1m<D2m<D3m<D4m;d1m、d2m、d3m、d4m之间满足:d1m<d2m<d3m<d4m;镜筒的像侧端面的最大外径D0m、镜筒的物侧端面的最大外径D0s、镜筒的总长L、成像镜头的有效焦距f之间满足:0<(D0m-D0s)/(L-f)<12;第二透镜的有效焦距f2、第一主间隔件的像侧面的最小内径d1m、第三透镜的有效焦距f3、第二主间隔件的像侧面的最小内径d2m之间满足:2<f2/d1m+f3/d2m<10。本实用新型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成像镜头成像质量和小型化难以兼顾的问题。成像镜头成像质量和小型化难以兼顾的问题。成像镜头成像质量和小型化难以兼顾的问题。


技术研发人员:

李辉龙 杨泉锋 王超 郑宗梁 戴付建 赵烈烽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浙江舜宇光学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2022.11.28

技术公布日:

2023/3/24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06:41:3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4/7902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透镜   间隔   侧面   所述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