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翻越陡坡森林灭火技战术训练装置


1.本实用新型涉及森林消防训练装置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翻越陡坡森林灭火技战术训练装置。


背景技术:



2.地形是影响森林火灾的重要自然因素之一;灭火作战中常见的危险地形主要包括:陡坡、山谷、山脊、鞍部等。地形差异对森林火灾的影响十分明显;地形变化引起生态因子的重新分配,形成不同的局部气候,影响森林植物的分布,使可燃物的空间配置发生变化。“夫地形者,兵之助也”,不同的地形会对灭火行动产生不同的影响。
3.陡坡是森林火灾扑救中各种危险地形的基础;其坡向、坡位、海拔等因素与森林火灾的发生和蔓延密切相关。目前的消防训练场地,缺少关于陡坡训练的场地,消防员们不便开展关于翻越陡坡的训练,致使在森林火灾真正发生的时候,消防员面对棘手的森林火灾场地,无法及时快速的翻越陡坡,到达灭火场地,完成灭火,同时可能因为不善翻越陡坡导致被困,存在安全隐患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针对现有森林灭火技战术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森林火灾扑救中的陡坡地形,提供一种翻越陡坡森林灭火技战术训练装置训练消防员翻越陡坡的能力,以便在森林火灾发生时,能够快速翻越陡坡,到达火灾现场。
5.一种翻越陡坡森林灭火技战术训练装置,包括:与制烟装置连通的烟雾管道,主体和主控制器;
6.主体一端设置有第一斜坡,另一端设置有第二斜坡;所述第一斜坡的坡度大于第二斜坡;所述第一斜坡和第二斜坡顶面设置有用于模拟路况的模拟层;
7.所述烟雾管道设置有出烟口,所述出烟口设置在至少一个斜坡上,所述烟雾管道上设置有用于控制烟雾流动的风机和烟雾开关阀,所述风机、烟雾开关阀和所述主控制器电连接。
8.进一步,所述主体设置有第一斜坡的一端还设置有第三斜坡,所述第三斜坡的坡度小于第一斜坡的坡度,且大于第二斜坡的坡度。
9.进一步,所述第一斜坡的坡度为50
°
—60
°
,所述第一斜坡的坡面设置有用于模拟树根藤蔓的第一模拟层。
10.进一步,所述第二斜坡的坡度为20
°
—30
°
,所述第二斜坡的坡面设置有用于模拟泥土路面的第二模拟层。
11.进一步,所述第三斜坡的坡度为35
°
—45
°
,所述第三斜坡的坡面设置有用于模拟崖壁杂草的第三模拟层。
12.进一步,所述主体两侧设置有防护栏;
13.所述防护栏包括栏杆和扶手,所述栏杆为竖向设置,底端与预埋在主体上的预埋
钢板固定连接,顶端与扶手固定连接。
14.进一步,还包括障碍网,所述障碍网设置在所述第二斜坡上方,两侧边与所述防护栏连接。
15.进一步,所述障碍网上还间隔设置有若干垂直的障碍绳。
16.进一步,所述烟雾管道包括烟雾主道和烟雾支道;
17.所述烟雾主道的两端分别设置有制烟装置,所述烟雾支道一端与所述烟雾主道连通,另一端设置有若干出烟口,所述风机与所述烟雾开关阀设置在所述烟雾主道上。
18.进一步,还包括音响,摄像头和红外感应装置;
19.所述音响,摄像头,红外感应装置与所述主控制器电连接。
20.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通过主体及其两侧坡度不同的斜坡的设置,模拟陡坡;通过模拟层的设置,模拟森林环境下陡坡路况;通过制烟装置和烟雾管道模拟森林火灾现场的烟雾场景。通过模拟森林火灾现场的陡坡地形,训练消防员翻越陡坡的能力;以便消防员在森林火灾发生时,快速翻越陡坡,到达救灾现场。
附图说明
21.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要介绍,显而易见,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2.图1为本实用新型示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3.图2为本实用新型示例中主体的正视图;
24.图3为本实用新型示例中主体的侧视图;
25.图4为本实用新型示例中主体的俯视图;
26.图5为图4中标记a-a处的截面图;
27.图6为图5中标记b处的局部放大图;
28.图7为本实用新型示例中主体的墙体结构示意图;
29.图8为本实用新型示例中主体的基础部分结构示意图。
30.附图标记说明:
31.1、主体;101、第一斜墙;102、第二斜墙;103、第三斜墙;104、第四斜墙;11、第一斜坡;12、第二斜坡;13、第三斜坡; 141、第一墙体;142、第二墙体;2、防护栏;21、栏杆;22、扶手;3、预埋钢板;4、障碍网; 5、制烟装置;6、烟雾管道;61、烟雾干道;62、烟雾支道;621、出烟口;71、风机;72、烟雾开关阀;81、音响;82、红外感应装置;83、摄像头。
具体实施方式
32.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示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示例,而不是全部示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示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应当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33.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
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34.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35.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不同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结合。
36.如图1所示的一种翻越陡坡森林灭火技战术训练装置,包括:主控制器,制烟装置5,烟雾管道6,风机71,烟雾开关阀72,主体1,音响81,摄像头83和红外感应装置82。
37.主体1一端设置有一个第一斜坡11,另一端设置有一个第二斜坡12。第一斜坡11为陡坡,且第一斜坡11的坡度比第二斜坡12坡度大。第一斜坡11与第二斜坡12坡面上设置有模拟路况的模拟层。
38.烟雾管道6包括烟雾主道61和烟雾支道62,烟雾主道61的两端均连接有制烟装置5,烟雾支道62一端与烟雾主道61连通,本示例中烟雾支道62的另一端沿第二斜坡12顶面延伸,并设置有若干出烟口621。烟雾支道62的另一端还可以沿第一斜坡11和第三斜坡13顶面延伸,并设置有若干出烟口621。烟雾支道62还可直接设置在主体1底部,一端与烟雾主道61连通,另一端设置有若干出烟口621,出烟口621竖直向上穿过主体1暴露于斜坡上。烟雾支道62上设置有用于控制烟雾流动的风机71和烟雾开关阀72。烟雾开关阀72,风机71,制烟装置5与主控制器电连接。
39.两个红外感应装置82,设置在主体1设置有第一斜坡11的一侧,并与主控制器电连接。音响81设置在主体1附近,与主控制器电连接。摄像头83设置在主体1附近,与主控制器电连接。
40.训练过程:参训人员从主体1一侧开始行动,经过红外感应装置82;红外感应装置82将触发信号传递给主控制器,主控制器控制制烟装置5制烟;烟雾从制烟装置5喷出,并经过烟雾管道6,从出烟口621发出;参训人员以班(组)为单位,从第一斜坡11或第三斜坡13向上攀爬,登上模拟台,而后从第二斜坡12离开。
41.整个训练过程中,摄像头83可实时监控人员训练情况,同时,具有存储与录像功能。音响81可用于发声,指挥和指导训练。
42.本示例中,通过主体1两侧坡度不同的斜坡的设置,模拟陡坡;通过模拟层的设置,模拟森中的泥土路况;通过制烟装置5和烟雾管道6模拟森林火灾现场的浓烟场景。通过模拟森林火灾现场的陡坡地形,训练消防员翻越陡坡的能力。以便在森林火发生灾时,快速翻越陡坡,到达火灾现场。
43.如图4、图7和图8所示,主体1包括基础部分,墙体部分和填充部分。
44.基础部分也就是地基部分,设置在地下。基础部分包括横向设置的第一墙体141和横向设置的第二墙体142。第一墙体141的长度比第二墙体142长,且两个墙体右侧端对齐。
第一墙体141四周外侧与第二墙体142四周外侧设置有用于加固的混凝土层。
45.墙体部分包括横向设置的第一斜墙101和第二斜墙102,纵向设置的第三斜墙103和第四斜墙104。第一斜墙101、第二斜墙102、第三斜墙103和第四斜墙104均呈梯形。第一斜墙101的底部与第一墙体141的顶部连接,第二斜墙102的底部与第二墙体142的顶部连接。且第一斜墙101与第二斜墙102向两个墙体中间部分倾斜。
46.第三斜墙103与第四斜墙104设置在地面上。第三斜墙103与第四斜墙104设置在第一斜墙101与第二斜墙102之间。第三斜墙103的一端与第一斜墙101的一端固接,第三斜墙103的另一端与第二斜墙102的一端固接。第四斜墙104的一端与第一斜墙101的另一端固接,第四斜墙104的另一端与第二斜墙102的另一端固接。第三斜墙103与第四斜墙104向该两个墙体中间部分倾斜。
47.填充部分是采用适合的材料在墙体部分中间以及两端进行填充。材料选用沙土,然后进行夯实。夯实后采用砂浆进行打底和罩面。
48.本示例中,主体1的结构较为简单,便于构建,同时整体结构较为坚固,不易损坏,便于训练使用。
49.如图2-图4所示,主体1设置完成后,顶面设置有一个水平平面。主体1一侧除设置有第一斜坡11,还设置有第三斜坡13,右侧设置有第二斜坡12。第一斜坡11设置在第三斜坡13一侧。第一斜坡11与第三斜坡13均为陡坡,且第一斜坡11的坡度大于第三斜坡13。第三斜坡13的坡度大于第二斜坡12。
50.第一斜坡11的坡度为50
°‑
60
°
,优选为60
°
,第一斜坡11的坡面设置有用于模拟盘根交错的树根藤蔓的第一模拟层。第二斜坡12的坡度为25
°‑
30
°
,优选为30
°
,第二斜坡12的坡面设置有用于模拟泥土路面的第二模拟层。第三斜坡13的坡度为35
°‑
45
°
,优选为45
°
,第三斜坡13的坡面设置有用于模拟崖壁杂草的第三模拟层。
51.本示例中,第三斜坡13的设置,其攀爬难度低于第一斜坡11,人员可循序渐进开展训练。同时三个斜坡上的模拟层的设置,模拟森林的路况,更贴近森林实际,有利于训练人员的攀爬能力。
52.如图3-图6所示,训练装置还包括防护栏2,防护栏22包括栏杆21和扶手22。
53.主体1两侧预埋有预埋钢板3。护栏竖向设置,底端与预埋钢板3固定连接,顶端与扶手22固定连接。
54.本示例中,防护栏2的设置,用于保护人员安全,避免参训人员从主体1模拟平台上方坠落而导致受伤。如图1所示,还包括障碍网4。第二斜坡12上方设置有与坡面平行的障碍网4。障碍网4的两侧与护栏连接。障碍网4上间隔设置若干垂直向下的障碍绳。训练过程中,第一斜坡11、第三斜坡13为上坡方向,第二斜坡12为下坡方向。
55.本示例中,障碍网4与垂直设置的障碍绳,是用于模拟下坡过程中山坡上的站杆;为避免站杆倒落造成人员砸伤,消防员应避开站杆,防止站杆倒落伤人。
56.显然,上述示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翻越陡坡森林灭火技战术训练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与制烟装置(5)连通的烟雾管道(6),主体(1)和主控制器;主体(1)一端设置有第一斜坡(11),另一端设置有第二斜坡(12);所述第一斜坡(11)的坡度大于第二斜坡(12);所述第一斜坡(11)和第二斜坡(12)顶面设置有用于模拟路况的模拟层;所述烟雾管道(6)设置有出烟口(621),所述出烟口(621)设置在至少一个斜坡上,所述烟雾管道(6)上设置有用于控制烟雾流动的风机(71)和烟雾开关阀(72),所述风机(71)、烟雾开关阀(72)和所述主控制器电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翻越陡坡森林灭火技战术训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1)设置有第一斜坡(11)的一端还设置有第三斜坡(13),所述第三斜坡(13)的坡度小于所述第一斜坡(11)的坡度,且大于所述第二斜坡(12)的坡度。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翻越陡坡森林灭火技战术训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斜坡(11)的坡度为50
°
—60
°
,所述第一斜坡(11)的坡面设置有用于模拟树根藤蔓的第一模拟层。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翻越陡坡森林灭火技战术训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斜坡(12)的坡度为20
°
—30
°
,所述第二斜坡(12)的坡面设置有用于模拟泥土路面的第二模拟层。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翻越陡坡森林灭火技战术训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斜坡(13)的坡度为35
°
—45
°
,所述第三斜坡(13)的坡面设置有用于模拟崖壁杂草的第三模拟层。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翻越陡坡森林灭火技战术训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1)两侧设置有防护栏(2);所述防护栏(2)包括栏杆(21)和扶手(22),所述栏杆(21)为竖向设置,底端与预埋在主体(1)上的预埋钢板(3)固定连接,顶端与扶手(22)固定连接。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翻越陡坡森林灭火技战术训练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障碍网(4),所述障碍网(4)设置在所述第二斜坡(12)上方,两侧边与所述防护栏(2)连接。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翻越陡坡森林灭火技战术训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障碍网(4)上还间隔设置有若干下垂的障碍绳。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翻越陡坡森林灭火技战术训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烟雾管道(6)包括烟雾主道(61)和烟雾支道(62);所述烟雾主道(61)的两端分别设置有所述制烟装置(5),所述烟雾支道(62)一端与所述烟雾主道(61)连通,另一端设置有若干出烟口(621),所述风机(71)与所述烟雾开关阀(72)设置在所述烟雾支道(62)上。10.根据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一种翻越陡坡森林灭火技战术训练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音响(81),摄像头(83)和红外感应装置(82);所述音响(81),摄像头(83),红外感应装置(82)与所述主控制器电连接。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翻越陡坡森林灭火技战术训练装置,包括:与制烟装置连通的烟雾管道,主体和主控制器;主体一侧设置有第一斜坡,另一侧设置有第二斜坡;所述第一斜坡的坡度大于第二斜坡;所述第一斜坡和第二斜坡顶面设置有模拟路况的模拟层;所述烟雾管道设置有出烟口,所述出烟口设置在至少一个斜坡上,所述烟雾管道上设置有用于控制烟雾的风机和烟雾开关阀,所述风机、烟雾开关阀和所述主控制器电连接。通过主体和主体两侧斜坡的设置,模拟陡坡和缓坡,通过模拟层模拟不同的路况,模拟真实的森林环境,用于训练森林消防员翻越陡坡的能力;以便在森林火灾发生时,能够快速翻越陡坡,到达火灾现场。到达火灾现场。到达火灾现场。


技术研发人员:

张志强 司颖 曲彬德 孙文斌 刘猛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中国消防救援学院

技术研发日:

2022.10.31

技术公布日:

2023/3/23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02:05:4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4/7887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斜坡   所述   烟雾   陡坡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