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扣、表带以及穿戴设备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穿戴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表扣、表带以及穿戴设备。


背景技术:



2.智能手表是具有信息处理能力且符合手表基本技术要求的手表。随着穿戴设备技术的发展,智能手表不仅具备心率检测、睡眠检测、运动数据跟踪和信息提醒,还可以实现通话和拍摄等功能。因此,用户对智能手表的佩戴要求也随之提高。
3.目前,智能手表中的表扣除了机械锁紧扣、魔术贴、松紧带等形式,还包括磁吸搭扣式表扣。磁吸搭扣式表扣是通过两个磁铁之间的磁吸连接来实现表扣的锁合,操作简便且制作成本较低。然而,由于解锁表扣时只需克服两个磁铁之间的磁力,当表扣受到晃动或拉扯表扣时,表扣也可能发生解锁,导致智能手表脱落。因此,现有的磁吸搭扣的可靠性欠佳。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表扣、表带以及穿戴设备,以提高表扣的锁扣能力,从而提高表带的可靠性。
5.第一方面,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表扣。表扣包括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具体的,第一连接部包括第一壳体,第一壳体设置有第一容纳槽,第一容纳槽的侧壁设置有通孔。另外,第一连接部还包括第一磁性件、按键卡扣和弹性件。其中,第一磁性件设置于第一容纳槽内,按键卡扣可移动地设置于第一壳体,弹性件设置于第一壳体。按键卡扣包括钩部和按键部。钩部和按键部可以设置于通孔的两侧,并且钩部位于第一容纳槽。钩部的一端可以穿过通孔并与按键部连接。弹性件用于将按键卡扣复位至锁合位置。第二连接部包括第二壳体和第二磁性件。第二壳体具有第二容纳槽和锁孔,其中,第二容纳槽与第一容纳槽对应设置,锁孔与钩部对应设置。第二磁性件设置于第二容纳槽内。
6.具体在锁合表扣时,可以使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逐渐靠近,从而使第一磁性件与第二磁性件磁吸连接;并且,在第一磁性件与第二磁性件磁吸连接的过程中,钩部可以伸入锁孔并锁合,使得第二壳体的至少一部分可以容纳在第一容纳槽内。当解锁表扣时,用户可以按压按键卡扣,使按键卡扣相对于第一壳体移动并脱离锁合位置,从而将钩部从锁孔中解锁并脱离;同时可以克服第一磁性件与第二磁性件之间的磁力,从而使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分离。
7.在本技术的表扣中,由于在锁合时第一容纳槽至少包覆第二壳体的一部分,因此当表扣受到外力时,第一壳体会承受大部分的力,以避免第二壳体直接受力而产生较大位移。并且,即使第二壳体受到外力,第二壳体也只能在第一容纳槽内轻微移动,而不会相对于第一壳体产生较大位移。因此,当上述表扣受到意外碰撞、拉扯或晃动时,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也不会脱离,从而可以提高表扣的锁扣能力。
8.在一技术方案中,第一容纳槽的侧壁可以设置有凹槽,凹槽位于背离第一容纳槽
的一侧。按键部可移动地设置于凹槽。通孔可以连通第一容纳槽和凹槽。弹性件设置于按键部和凹槽之间。因此,当按键卡扣相对于第一壳体移动时,按键部在凹槽内移动,并且钩部在第一容纳槽内移动。当按键卡扣位于锁合位置时,按键部至少部分伸出第一壳体,锁钩位于第一容纳槽内,并处于与锁孔锁合的位置。
9.此外,按键部靠近钩部的一侧还可以设置有凹陷部,弹性件的一端设置于凹陷部内,另一端抵接凹槽的内壁。因此,当按压按键部时,弹性件被压缩;当施加在按键部的外力消除后,弹性件可以复位,从而推动按键部,进而带动按键卡扣复位至锁合位置。该结构设置简单且便于用户解锁操作。
10.在具体设置表扣时,侧壁靠近第一容纳槽的一侧可以具有第一贴合面,第二壳体的外侧壁可以具有与第一贴合面对应设置的第二贴合面。在锁合表扣时,第一贴合面与第二贴合面贴合,并引导第二壳体滑入第一容纳槽,从而使第二壳体限位于第一容纳槽的设定位置。
11.具体设置第一贴合面和第二贴合面时,在一技术方案中,第一贴合面和第二贴合面可以均为平坦表面。当然,在其他技术方案中,第一贴合面可以为凹形弧面,第二贴合面可以为与凹形弧面配合的凸形弧面。
12.在一些技术方案中,第一连接部还可以包括第一金属封片,第一金属封片设置于第一磁性件背离第一容纳槽的一侧。第二连接部还可以包括第二金属封片,第二金属封片设置于第二磁性件背离第二容纳槽的一侧。第一金属封片可以用于盖合第一容纳槽,第二金属封片可以用于盖合第二容纳槽,这样既美观,又可以避免第一容纳槽和第二容纳槽内的部件裸露于空气中。第一金属封片可以设置有用于避让钩部的第一缺口,使钩部可以穿过第一缺口。第二金属封片设置有第二缺口。当表扣锁合时,钩部可以穿过第二缺口并伸入锁孔,使钩部在锁孔内与第二金属封片锁扣。
13.在本技术中,第一磁性件和第二磁性件可以为磁铁。具体的,第一磁性件和第二磁性件可以均为单个磁铁。或者,第一磁性件和第二磁性件也可以均为阵列磁铁。此处不作具体限制。
14.第二方面,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表带。表带包括第一本体、第二本体、以及上述第一方面的表扣,其中,第一壳体与第一本体连接,第二壳体与第二本体连接。在该表带中,表扣用于连接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当用户穿戴表带时,可以使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逐渐靠近,从而使第一磁性件与第二磁性件磁吸连接;并且,在第一磁性件与第二磁性件磁吸连接的过程中,钩部可以伸入锁孔并锁合,从而实现表带的磁吸锁扣。当用户取下表带时,按压按键卡扣,可以按压按键卡扣,使按键卡扣相对于第一壳体移动并脱离锁合位置,从而将钩部从锁孔中解锁;同时可以克服第一磁性件与第二磁性件之间的磁力,从而使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分离。该表带的结构简单,并且便于用户穿戴;并且,当表带受到意外碰撞、拉扯或晃动时,表扣的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也不会脱离,从而可以提高表扣的锁扣能力,进而提高表带的可靠性。
15.在本技术中,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可以采用不同的材料制成。例如,第一本体可以为金属表带、胶表带、碳纤维表带或皮制表带,第二本体可以为金属表带、胶表带、碳纤维表带或皮制表带。此处不作具体限制。
16.第三方面,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穿戴设备。穿戴设备包括表盘以及上述第二方面的
表带,其中,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分别与表盘连接。当穿戴设备受到意外碰撞、拉扯或晃动时,表扣的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也不会脱离,从而可以提高表扣的锁扣能力,进而提高表带的可靠性,并且改善用户的使用体验。
附图说明
17.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中表扣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18.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中表扣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19.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中第一连接部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20.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中第一连接部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21.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中第二连接部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22.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中第二连接部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23.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中表扣的锁合示意图;
24.图8为本技术实施例中表扣的解锁示意图;
25.图9为本技术实施例中表扣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26.图10为本技术实施例中第一连接部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27.图11为本技术实施例中表带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28.附图标记:
29.10-表扣;
ꢀꢀꢀꢀꢀꢀꢀꢀꢀꢀꢀꢀꢀꢀꢀꢀꢀꢀꢀ
11-第一连接部;
30.12-第二连接部;
ꢀꢀꢀꢀꢀꢀꢀꢀꢀꢀꢀꢀꢀ
13-粘接部;
31.20-表带;
ꢀꢀꢀꢀꢀꢀꢀꢀꢀꢀꢀꢀꢀꢀꢀꢀꢀꢀꢀ
21-第一本体;
32.22-第二本体;
ꢀꢀꢀꢀꢀꢀꢀꢀꢀꢀꢀꢀꢀꢀꢀ
111-第一壳体;
33.112-第一磁性件;
ꢀꢀꢀꢀꢀꢀꢀꢀꢀꢀꢀꢀ
113-按键卡扣;
34.114-弹性件;
ꢀꢀꢀꢀꢀꢀꢀꢀꢀꢀꢀꢀꢀꢀꢀꢀ
115-第一金属封片;
35.121-第二壳体;
ꢀꢀꢀꢀꢀꢀꢀꢀꢀꢀꢀꢀꢀꢀ
122-第二磁性件;
36.123-第二金属封片;
ꢀꢀꢀꢀꢀꢀꢀꢀꢀꢀ
1111-第一容纳槽;
37.1112-侧壁;
ꢀꢀꢀꢀꢀꢀꢀꢀꢀꢀꢀꢀꢀꢀꢀꢀꢀ
1113-通孔;
38.1114-凹槽;
ꢀꢀꢀꢀꢀꢀꢀꢀꢀꢀꢀꢀꢀꢀꢀꢀꢀ
1115-突出部;
39.1131-钩部;
ꢀꢀꢀꢀꢀꢀꢀꢀꢀꢀꢀꢀꢀꢀꢀꢀꢀ
1132-按键部;
40.1133-凹陷部;
ꢀꢀꢀꢀꢀꢀꢀꢀꢀꢀꢀꢀꢀꢀꢀ
1151-第一缺口;
41.1211-第二容纳槽;
ꢀꢀꢀꢀꢀꢀꢀꢀꢀꢀꢀ
1212-锁孔;
42.1231-第二缺口;
ꢀꢀꢀꢀꢀꢀꢀꢀꢀꢀꢀꢀꢀ
s1-第一贴合面;
43.s2-第二贴合面。
具体实施方式
44.磁吸表带是智能手表常用的一种表带,其中,表带主体之间一般采用磁吸表扣连接。对于整个表带,表扣的锁扣能力不够牢靠,将会影响表带的使用。为此,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表扣、表带以及穿戴设备,以提高表扣的锁扣能力,从而提高表带的可靠性。
45.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当然,以下实施例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并
非旨在作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如在本技术的说明书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那样,单数表达形式“一个”、“一种”、“所述”、“上述”、“该”和“这一”旨在也包括例如“一个或多个”这种表达形式,除非其上下文中明确地有相反指示。
46.另外,在本说明书中描述的参考“一个实施例”或“一些实施例”等意味着在本技术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包括结合该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点。由此,在本说明书中的不同之处出现的语句“在一个实施例中”、“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在一些实施例中”、“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在另外一些实施例中”等不是必然都参考相同的实施例,而是意味着“一个或多个但不是所有的实施例”,除非是以其他方式另外特别强调。术语“包括”、“包含”、“具有”及它们的变形都意味着“包括但不限于”,除非是以其他方式另外特别强调。
47.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中表扣的一种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中表扣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如图1和图2所示,表扣10包括第一连接部11和第二连接部12。当表扣10锁合时,第一连接部11和第二连接部12可以锁定在一起;当表扣10解锁时,第一连接部11可以与第二连接部12脱离。
48.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中第一连接部的一种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中第一连接部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如图3和图4所示,第一连接部11具体包括第一壳体111,第一壳体111设置有第一容纳槽1111,第一容纳槽1111的侧壁1112设置有通孔1113。另外,第一连接部11还包括第一磁性件112、按键卡扣113和弹性件114。其中,第一磁性件112设置于第一容纳槽1111内,按键卡扣113可移动地设置于第一壳体111,弹性件114设置于第一壳体111。按键卡扣113包括钩部1131和按键部1132。钩部1131和按键部1132可以设置于通孔1113的两侧,并且钩部1131位于第一容纳槽1111。钩部1131可以穿过通孔1113并与按键部1132连接。弹性件114用于将按键卡扣113复位至锁合位置。
49.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中第二连接部的一种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中第二连接部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如图5和图6所示,第二连接部12具体包括第二壳体121,第二壳体121具有第二容纳槽1211和锁孔1212,其中,第二容纳槽1211与第一容纳槽1111对应设置,锁孔1212与钩部1131对应设置。第二连接部12还包括第二磁性件122,第二磁性件122设置于第二容纳槽1211内。
50.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中表扣的锁合示意图。如图7所示,具体在锁合表扣10时,可以使第一壳体111与第二壳体121逐渐靠近,从而使第一磁性件112与第二磁性件122磁吸连接。在第一磁性件112与第二磁性件122磁吸连接的过程中,钩部1131可以伸入锁孔1212并锁合。需要说明的是,在钩部1131伸入锁孔1212的过程中,由于钩部1131产生位移,使得按键卡扣113脱离锁合位置并挤压弹性件114(图中未示出);当钩部1131伸入锁孔1212后,在弹性件114的恢复力作用下,按键卡扣113复位至锁合位置,使钩部1131与锁孔1212锁合。这样,第二壳体121的至少一部分可以容纳在第一容纳槽内1111。换句话说,当表扣10锁合时,第二壳体121的一部分容纳在第一容纳槽1111内;或者,第二壳体121可以整体容纳在第一容纳槽1111内。也就是说,除了第二壳体121远离第一壳体111的一侧表面以外,第一壳体111可以包覆第二壳体121的其他表面。因此,当表扣10受到侧面外力时,该外力传递至第一壳体111的侧壁1112,而不会使按键卡扣113脱离锁合位置,影响第二壳体121在第一容纳槽1111的限位。
51.图8为本技术实施例中表扣的解锁示意图。如图8所示,具体在解锁表扣10时,用户
可以按压按键部1132,以向按键卡扣113施加作用力f,使按键卡扣113相对于第一壳体111移动并脱离锁合位置,从而将钩部1131从锁孔1212中解锁并脱离。同时可以克服第一磁性件112与第二磁性件122之间的磁力,从而使第一壳体111与第二壳体121分离。
52.在本技术的表扣10中,由于在锁合时第一容纳槽1111至少包覆第二壳体121的一部分,因此当表扣10受到侧向外力(如图8中作用力f所示方向)时,第一壳体111会承受大部分的力,以避免第二壳体121直接受力而产生较大位移。并且,即使第二壳体121受到侧向外力,第二壳体121也只能在第一容纳槽111内轻微移动,而不会相对于第一壳体111产生较大位移。另外,当表扣10受到竖向外力(如图8中竖直方向的外力)时,按键卡扣113与锁孔1212锁合,可以防止第一壳体111与第二壳体121分离。因此,当上述表扣10受到意外碰撞、拉扯或晃动时,第一壳体111和第二壳体121也不会脱离,从而可以提高表扣10的锁扣能力。
53.此外,在锁合表扣10时,通过第一磁性件112与第二磁性件122之间的磁力可以使第一壳体111与第二壳体121贴合,同时钩部1131与锁孔1212锁合,使得第二壳体121的至少一部分锁定在第一容纳槽1111内。因此,利用磁吸连接可以实现表扣10的锁合,按压按键卡扣113可以实现表扣10的解锁,操作简单且便捷,有利于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54.本技术的表扣10除了应用于表带之外,还可以应用于腰带、臂环或其他穿戴组件等,此处不再一一例举说明。
55.请继续参考图3和图4,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容纳槽1111的侧壁1112可以设置有凹槽1114,凹槽1114位于背离第一容纳槽1111的一侧。按键部1132可移动地设置于凹槽1114。通孔1113可以连通第一容纳槽1111和凹槽1114。弹性件114设置于按键部1132和凹槽1114之间。因此,当按键卡扣113相对于第一壳体111移动时,按键部1132在凹槽1114内移动,并且钩部1131在第一容纳槽1111内移动。当按键卡扣113位于锁合位置时,钩部1131位于第一容纳槽1111内,并处于与锁孔1212锁合的位置。按键部1132至少部分伸出第一壳体111,以便用户进行解锁操作。上述凹槽1114的尺寸可以不限,例如,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沿第一连接部11的厚度方向(如图4中竖直方向),凹槽1114的开口尺寸可以等于侧壁1112尺寸的一半。或者,在另一实施例中,凹槽1114沿第一连接部11的厚度方向的开口尺寸可以大于侧壁1112沿第一连接部11的厚度方向的尺寸的一半,从而可以将按键部1132的尺寸尽可能地设计成较大尺寸,这样既可以使表扣10的外观美观,也可以便于用户的按键操作。
56.如图3所示,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按键部1132靠近钩部1131的一侧还可以设置有凹陷部1133,弹性件114的一端设置于凹陷部1133内,另一端抵接凹槽1114的内壁。因此,当按压按键部1132时,弹性件114被压缩;当施加在按键部1132的外力消除后,弹性件114可以复位,从而推动按键部1132并带动按键卡扣113复位至锁合位置。该结构设置简单且便于用户解锁操作。
57.上述弹性件114具体可以为压缩弹簧或弹片。例如,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弹性件114为压缩弹簧。如图3所示,在凹槽1114中,靠近第一容纳槽1111的一侧内壁可以设置有突出部1115。压缩弹簧的一端容纳于按键部1132的凹陷部1133内,另一端套设于突出部1115的外侧,从而将压缩弹簧限位于凹槽1114内的设定位置,以避免压缩弹簧在凹槽1114内发生移位而影响压缩弹簧的恢复力。
58.如图4和图6所示,在本技术的其他一些实施例时,侧壁1112靠近第一容纳槽1111
的一侧可以具有第一贴合面s1,第二壳体121的外侧壁1112可以具有与第一贴合面s1对应设置的第二贴合面s2。如图7所示,在锁合表扣10时,第一贴合面s1与第二贴合面s2贴合,并引导第二壳体121滑入第一容纳槽1111,从而使第二壳体121限位于第一容纳槽1111的设定位置。图9为本技术实施例中表扣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如图9所示,当表扣10锁合后,第一贴合面s1可以覆盖第二贴合面s2。也就是说,第一壳体111可以包覆第二壳体121的侧壁1112,从而避免第二壳体121直接受到侧向外力的影响,提高表扣10的锁扣能力。
59.上述第一贴合面s1和第二贴合面s2的具体形状不限。例如,在一具体实施例中,第一贴合面s1和第二贴合面s2可以均为平坦表面。当然,在另一具体实施例中,第一贴合面s1可以为凹形弧面,第二贴合面s2可以为与凹形弧面配合的凸形弧面。
60.图10为本技术实施例中第一连接部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如图10所示,在另外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连接部11还可以包括第一金属封片115,第一金属封片115设置于第一磁性件112背离第一容纳槽1111的一侧。类似的,如图5和6所示,第二连接部12还可以包括第二金属封片123,第二金属封片123设置于第二磁性件122背离第二容纳槽1211的一侧。第一金属封片115可以用于盖合第一容纳槽1111,第二金属封片123可以用于盖合第二容纳槽1211,这样既美观,又可以避免第一容纳槽1111和第二容纳槽1211内的部件裸露于空气中。如图10所示,第一金属封片115可以设置有用于避让钩部1131的第一缺口1151,使钩部1131可以穿过第一缺口1151。如图5和6所示,第二金属封片123设置有第二缺口1231。当表扣10锁合时,钩部1131可以穿过第二缺口1231并伸入锁孔1212,使钩部1131在锁孔1212内与第二金属封片123锁扣。
61.在本技术中,第一磁性件112和第二磁性件122可以为磁铁。具体的,第一磁性件112和第二磁性件122可以均为单个磁铁。或者,第一磁性件112和第二磁性件122也可以均为阵列磁铁。此处不作具体限制。
62.在上述实施例中,第一磁性件112与第一壳体111之间、第一磁性件112与第一金属封115片、第二磁性件122与第二壳体121之间、以及第二磁性件122与第二金属封片123之间可以通过粘接部13连接,粘接部13具体可以为胶水、双面胶或其他粘接剂等,此处不作具体限制。
63.基于相同的技术构思,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表带。图11为本技术实施例中表带的一种结构示意图。如图11所示,表带20包括第一本体21、第二本体22、以及上述任一实施例的表扣10,其中,第一壳体111与第一本体21连接,第二壳体121与第二本体22连接。在该表带20中,表扣10用于连接第一本体21和第二本体22。当用户穿戴表带20时,可以使第一壳体111与第二壳体121逐渐靠近,从而使第一磁性件112与第二磁性件122磁吸连接;并且,在第一磁性件112与第二磁性件122磁吸连接的过程中,钩部1131可以伸入锁孔1212并锁合,从而实现表带20的磁吸锁扣。当用户取下表带20时,可以按压按键卡扣113,使按键卡扣113相对于第一壳体111移动并脱离锁合位置,从而将钩部1131从锁孔1212中解锁;同时可以克服第一磁性件112与第二磁性件122之间的磁力,从而使第一壳体111与第二壳体121分离。该表带20的结构简单,并且便于用户穿戴;并且,当表带20受到意外碰撞、拉扯或晃动时,表扣10的第一壳体111和第二壳体121也不会脱离,从而可以提高表扣10的锁扣能力,进而提高表带20的可靠性。
64.在本技术中,第一本体21和第二本体22可以采用不同的材料制成。例如,第一本体
21可以为金属表带、胶表带、碳纤维表带或皮制表带,第二本体22可以为金属表带、胶表带、碳纤维表带或皮制表带。此处不作具体限制。
65.基于相同的技术构思,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穿戴设备。穿戴设备包括表盘以及上述任一实施例的表带20,其中,第一本体21和第二本体22分别与表盘连接。当穿戴设备受到意外碰撞、拉扯或晃动时,表扣10的第一壳体111和第二壳体121也不会脱离,从而可以提高表扣10的锁扣能力,进而提高表带20的可靠性,并且改善用户的使用体验。
66.在本技术中,上述穿戴设备的具体类型不限,例如可以为智能手表、智能手环或者装饰手链等。
67.以上,仅为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技术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技术特征:


1.一种表扣,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其中:所述第一连接部包括第一壳体、第一磁性件、按键卡扣和弹性件,其中,所述第一壳体设置有第一容纳槽,所述第一容纳槽的侧壁设置有通孔;所述第一磁性件设置于所述第一容纳槽内;所述按键卡扣可移动地设置于所述第一壳体,所述按键卡扣包括钩部和按键部,所述钩部和所述按键部设置于所述通孔的两侧,所述钩部位于所述第一容纳槽,所述钩部的一端穿过所述通孔并与所述按键部连接;所述弹性件设置于所述第一壳体,用于将所述按键卡扣复位至锁合位置;所述第二连接部包括第二壳体和第二磁性件;所述第二壳体具有与所述第一容纳槽对应设置的第二容纳槽、以及与所述钩部对应设置的锁孔;所述第二磁性件设置于所述第二容纳槽内;在锁合所述表扣时,所述第一磁性件与所述第二磁性件磁吸连接,同时所述钩部与所述锁孔锁合,使所述第二壳体至少部分容纳于所述第一容纳槽内;在解锁所述表扣时,所述按键卡扣受到按压并脱离所述锁合位置,使所述钩部与所述锁孔解锁;同时克服所述第一磁性件与所述第二磁性件之间的磁力,使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二壳体分离。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表扣,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壁背离所述第一容纳槽的一侧设置有凹槽,所述通孔连通所述第一容纳槽和所述凹槽;所述按键部可移动地设置于所述凹槽,所述弹性件设置于所述按键部和所述凹槽之间;当所述按键卡扣位于所述锁合位置时,所述按键部至少部分伸出第一壳体。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表扣,其特征在于,所述按键部靠近所述钩部的一侧设置有凹陷部,所述弹性件的一端设置于所述凹陷部内,另一端抵接所述凹槽的内壁。4.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表扣,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壁靠近所述第一容纳槽的一侧具有第一贴合面,所述第二壳体的外侧壁具有与所述第一贴合面对应设置的第二贴合面;在锁合所述表扣时,所述第一贴合面与所述第二贴合面贴合,并引导所述第二壳体滑入所述第一容纳槽。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表扣,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贴合面和所述第二贴合面为平坦表面;或者,所述第一贴合面为凹形弧面,所述第二贴合面为凸形弧面。6.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表扣,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部还包括第一金属封片,所述第一金属封片设置于所述第一磁性件背离所述第一容纳槽的一侧;所述第一金属封片设置有第一缺口,所述钩部穿过所述第一缺口;所述第二连接部还包括第二金属封片,所述第二金属封片设置于所述第二磁性件背离所述第二容纳槽的一侧;所述第二金属封片设置有第二缺口;当所述表扣锁合时,所述钩部穿过所述第二缺口并伸入锁孔,使所述钩部与所述第二金属封片锁扣。7.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表扣,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磁性件和所述第二磁性件均为阵列磁铁。8.一种表带,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本体、第二本体、以及如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表扣,其中,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一本体连接,所述第二壳体与所述第二本体连接。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表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本体为金属表带、胶表带、碳纤维表带或皮制表带,所述第二本体为金属表带、胶表带、碳纤维表带或皮制表带。10.一种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表盘以及如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表带,其中,所述第一本体和所述第二本体分别与所述表盘连接。

技术总结


本申请提供一种表扣、表带以及穿戴设备。表扣包括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第一连接部包括第一壳体、第一磁性件、按键卡扣和弹性件。按键卡扣可移动地设置于第一壳体。弹性件设置于第一壳体,用于将按键卡扣复位至锁合位置。第二连接部包括第二壳体和第二磁性件。第二壳体具有锁孔。在锁合表扣时,第一磁性件与第二磁性件磁吸连接,同时钩部与锁孔锁合,使第二壳体至少部分容纳于第一壳体内。在解锁表扣时,按键卡扣受到按压并脱离锁合位置,使钩部与锁孔解锁。同时克服第一磁性件与第二磁性件之间的磁力,使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分离。当表扣受到意外碰撞、拉扯或晃动时,第二壳体不会从第一壳体脱离,从而可以提高表扣的锁扣能力,改善用户体验。改善用户体验。改善用户体验。


技术研发人员:

袁胜蓝 何谦 赵梦龙 张斌 程天宇 陈佳伟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2022.06.27

技术公布日:

2023/2/9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11:19:4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4/7645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壳体   所述   表带   磁性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