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力动力机

著录项
  • CN200410079664.8
  • 20041221
  • CN1796778
  • 20060705
  • 郭文儒
  • 郭文儒
  • F03G3/00
  • F03G7/10 F03G3/00

  • 陕西省彬县炭店乡水北村一组
  • 中国,CN,陕西(61)
摘要
“重力动力机”(简称“重机”,见图)是以人的二力抗衡下偏重力运动的自然原理为思路而发明的自动作功机械,它不消耗任何能源,也不用外力。“重机”是改人的直线行走为圆周运动,设置在偏重力下随“重机”转止上限时,可自动下滑引发二力自动抗衡的“天臂”。通过拉力绳“天臂”在与机体的自动互拉下迅速展开,形成“重机”的偏重力。全机共设4-5个天臂,正边形布置。动力区,它下滑50°展开后转动130°;阻力区被拉回折叠,使“重机”始终处于偏重力下的运动状态,它就是“重机”。“重机”产生动力的大小,取决于“天臂”大小臂的长度及重力体的重量,只要加工能力许可,它可为需要任意大动力的发电机提供动力。
权利要求

1.(一)前序部分:“重力动力机”(简称重机),是人类科技史上首次把 物体的重量与其运动所产生的重力动能作为能量引入机械,来作为机械永 久、自动做功的始动力和循环补充、自动放大重力为动力的发明。和传统 的动力机械相比较,它除了主体同为轮轴结构作圆周运动的技术相同外, 其它无论是做功理论、原理、技术结构均无丝毫的共同之处。作为一项原 创性的发明技术,它不但没有现代科学理论的支持、更是被人们视为有悖 于物理学基本理论的发明。鉴于它的特殊性,现只就“重力动力机”的技 术特征作基本的说明,请求国家予以审查和保护。

2.(二)特征部分:“重机”的主体特征是以主轴中心垂直线为界,把圆 周分为两个限、两个区,以主轴为界中心线上线为上限、下线为下限;选 顺时针为旋转方向,右180°为动力区,左180°为阻力区。

“重机”的自动永久做功是靠设在主轴法兰上成正边形布置的四个或 五个“天臂”来完成的(说明书附图二)。在进入动力区后,它自动伸直展 开,把焊接于小臂末端的重量体[附图二(5)]由近机中心位置送至主机的 最外端;在进入阻力区前,又被回收折叠,重量体随小臂又返回近机中心 位置,动力区展开、阻力区折叠,这样就形成了“重机”的偏重力(附图1) 驱动“重机”运转。

“天臂”在进入动力区后的自动展开是“重机”发明成功的关键,它 的机理也是物理学从未涉猎的一种物理现象。它的自动展开的过程是:在 一个或两个“天臂”的偏重力下,整机运转,把一个折叠的“天臂”由阻 力区推至上限时,它失去依靠,在重力(地引力)的作用下自动滑落。这 时一端连接限位架[附图二(5)],一端连接“天臂”角度杆[附图2(4)] 的拉绳被拉紧,拉绳把“天臂”下滑的重力动能转换成对整机的拉力,在二 力对拉抗衡中,小重量的“天臂”被拉变形,大臂继续滑落,小臂则在角 度杆的拉推下与大臂成反方向运转,当大臂下滑50°时(主轴心线与大臂 下滑形成的夹角),小臂已飞转160°和大臂成一字展开,从而为“重机” 取得最大动力创造了条件,原因是它尚有130°的下滑圆弧运动,这也为下 一个90°或72°接着到来的“天臂”的展开形成新的接替、补充偏重力提 供了充足的条件。

“天臂”到达下限时,其执行的偏重力任务完成,这时它有50°的休 息等待期,等待着机体限位架推它进入阻力区。在等待的过程中,一端连 接主机法兰外圆横杆,一端连接“天臂”角度杆的消力绳[附图-(6)把小 臂拉回折叠,重量体回至近机心位置,消除了“天臂”在阻力区的逆重力, 从而为“重机”的自动、永久做功提供了保证。

“重机”产出动力的大小,取决于“天臂”大、小臂的臂长和重量体 的重量,只要空间条件及加工能力许可,“重机”所产动力可为无限大(杠 杆原理)。

说明书

重力动力机

技术领域:

重力动力机”是以人的二力(人内力与地引力)抗衡下偏重力运 动的自然原理为思路,受古老发明的启发,根据力的性质、性能、特 点、表现形态等研制而成的自动作功机械。人类数千年实践经验的总 结、时刻陪伴着我们的大自然及其现象告诉我们,力是整个宇宙的灵 魂和主宰,它是所有星体、物质、生物、生命存在和有序运动的依 赖。但是,虽然它无处无时不在,然而它却看不见、听不到更摸不 着,深邃神秘的使聪明智慧的人类无从捉摸,始终无法驾驭和直接利 用,以至于被现代科学彻底放弃和拒绝。“重力动力机”的发明是在 对力作了仔细的体会、分析、想像之后认为,力虽然来无形、去无踪 但通过物体的运动及人的行动中可以清晰的看到、感觉到。摈弃前人 们用静止的、不动的研究思路,而从人的行动、物体的运动中去分 析、研究、想像,很快便有了重要的突破。发明的实践证明,力只有 通过物体的运动才能现显,故人类只有在“动”字上下功夫、才会有 所发现和发明,否则人类想直接和天地共用大的无法想像的天然无害 能源库是绝对不成的。

“重力动力机”实际上很简单,它的作功原理,就是用机械的方法把 力引进轮轴结构的机械就成了。这个力不是任何外力,而是小机件自 己本身地重力。它在运动中可以变换成为迫使整机运动的可无限大的 动力。人们会认为这可能又是荒诞不经的神话,实际上确实是这样。 如果愿意,我们每个人不妨用自己的肢体作一个和“重机”有关的小 实验:先在平地上站定,稍前倾,然后抬起一条腿,向自己的前上方 伸直,记一下时间,这样的姿势你能坚持多久。当坚持不住的时候, 不要收腿,也不要用力后倾,想想你会怎么样(且妨摔伤);另换一 个姿势,站直后把一条小腿弯曲,脚后跟触及屁股,再记一下你能站 多久。最后把二种时间相较一下,考虑一下两种姿势产生不同结果的 原因,我想你就会对“重力动力机”有了一定的认识。“重力动力 机”作为现代知识人拒绝承认的发明,而物理学中也确实没有关于它 的定律原理,故在自然科学的技术领域里,它无任何地位和名分。但 它的发明成功已成为铁定的事实,它已没有必要计较。它以它不吃不 喝却能为人类提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无限大的,无任何污染和危 害的最理想动力的本领,为人类开创了一门新的学科-自动机械动力 学。

背景技术:

“重力动力机”(简称“重机”)是根据人的运动机理而研制成功 的。未减化前的老汉字“勤”为它注入了灵魂,源于古代的发明技术 杆秤及众用来深井提水的辘轳拓展了发明的思路与想像。

“重力动力机”是在对人的主动运动作了详细的观察、体会,在 深刻理解认识的基础上研制成功的。我认为:人的各种主动运动是在 身体内力与地引力的抗衡中完成的。在这一运动中,生命的价值与作 用是保证人具有内力,而人的意识是起着是否愿意运动、如何运动, 去向何方及根据引力的性质,通过肢体的运动,使人的整个身体始终 保持一个偏重力状态,从而达到节省少用内力的目的。根据人的生命 与意识在主动运动中的作用,把他们从人的主动运动中剥离出去,只 用他的运动形态去研制“重力动力机”,要解决的难题有两个,一个 是所需的持续内力从何而来,二是在内力的作用下,如何能使机械始 终保持一个偏重力。

在我们北方农村,年轻人在从井中打水时,爱放“跑辘轳”。既 在桶进入井口的瞬间,撒手松开辘轳(古发明)把,以观看随着桶的 下落,辘轳轮绕轴高速旋转的状观现象。这是一个很典型的偏重力运 动,尽管轮半径仅15公分,桶和系绳的重量也只有2→6千克,但 其偏重力引发的动力却十分的惊人,这一现象为“重力动力机”的研 制提供了重要的思路。

杆枰称重技术与原理,已是古人在摸透了重力的性质之后,直接 用重力解决生产生活实际难题的伟大发明,对它的称重原理做深层的 研究与分析,会使我们明白的不仅仅是杠杆原理。杆秤在称重时,小 小的秤砣随着离开支点绳的距离长度,它会和任意重量的物体平起平 坐,从这个重量差异十分大的二力抗衡中,它告诉我们,小小的秤砣 随着条件(杆长)的改变,会变成无限大的重力和动力,对于秤的支 点来说,这是一个偏重力。随着秤砣的位移,秤杆会以支点为圆心, 上下做圆弧运动。如果把秤的这些现象、作用应用于“重力动力机” 的研制,把人的直线运动变为机械的圆周运动,我们会发现由于没有 了走路产生的位移,就没有了内力与地引力的抗衡消耗,所以就不用 再考虑它运动所需的持续内力,而要考虑的是如何从杆秤称重的现象 中、道理中,从人的运动行态中,使“重力动力机”自动获得偏重力 和永远保持偏重力。这一思路保证了“重力动力机”在二力抗衡的自 然原理下,“天臂”的成功研制与整机发明的圆满成功。

具体内容:

“重机”的主机部件由:1、主轴、2、主轴轴承、3、主轴法 兰、4、天臂活动轴、5、限位架、6、消力绳、7、“天臂”、8、拉力 绳组成。(见图一)

“天臂”由1、活动轴、2、大臂、3、小臂、4、小臂角度拉杆、 5、重量体组成。除去角度杆,它和人的手臂结构相同、重量体等于 拳头(见图二)。“重机”的自动作功是由设在主轴法兰上的4-5个 呈正边形布置的“天臂”完成的。它在动力区自动展开形成偏重力, 在阻力区被机体拉绳拉回折叠,如此往复、循环、接替、使“重机” 一直处于偏重力运动状态,所以它能永久、自动作功、产生动力。产 生动力的大小,由“天臂”大、小臂的臂长及重力体的重量决定。理 论上只要加工能力许可,“重机”产生的动力可为无限大。

“天臂”的自动展开,形成“重机”偏重力的机理是:在偏重力 的作用下,“重机”转动把一个折叠的“天臂”由阻力区推于上限 (主轴中心垂线上线称上限,下线为下限),“天臂”失去依靠,自动 滑落。这时一端连接限位架、一端连接“天臂”角度杆的拉绳被拉 紧,二力的抗衡对拉在这条绳上展开。抗衡对拉的结果,小重量的 “天臂”在主机的大重量下被迫变形,大臂随机下滑(它不受拉力影 响,反从小臂变形中增添下滑重力),小臂则在角度杆的拉推下,与 大臂成反方向运动,当大臂自动下滑50°时(主轴心线和大臂下滑 形成的夹角),小臂已飞旋160°整个展开,为“重机”获得最大动 力创造了条件,原因是它尚有130°的圆弧运动,这也为下一个到米 的“天臂”的展开而成为新的接替偏重力提供了充足的条件。

“天臂”到达下限时,偏重力任务完成,这时的它拥有50°的 等待期,等待着限位架推它进入阻力区。在这个等待期中,它的小臂 被消力绳拉回与大臂折叠,重力体随小臂到达近机中心位置,从而消 除了“天臂”在阻力区的逆重力。

经我近年的研究与构思,突破它的路子较多,这次所报的只是一 个简单的结构实例。其它已构思的几种,由于条件限制,尚未作全面 试验,故不作介绍。所报的为“重机”I型机,它稍加改进和完 善,可为任意大小的发电机提供定点动力。

本文发布于:2024-09-24 13:23:3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4/7391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重力动力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