熔模铸造氯化铵硬化水玻璃型壳工艺

著录项
  • CN201610788495.8
  • 20160826
  • CN107774884A
  • 20180309
  • 朱伟杰
  • 朱伟杰;潘玉洪
  • B22C1/10
  • B22C1/10 B22C1/18

  • 江苏省无锡市滨湖区胡埭工业园张舍路7-1号
  • 江苏(32)
摘要
本发明涉及到熔模铸造氯化铵硬化液硬化水玻璃型壳工艺。本发明包括:(1)控制氯化铵硬化液的浓度、温度、硬化时间,并且三者之间有密切的关系。(2)没有必要控制硬化液中的氯化钠含量。不需要更换硬化液,造成不必要的浪费。(3)不需要控制硬化液的PH值,不需要用盐酸中和法或加热去氨法使硬化液的PH值;不存在硬化液中的过剩盐酸<0.5%。(4)氯化铵硬化水玻璃型壳的硬化机理应该是:氯化铵(NH4Cl)是强酸弱碱盐,水玻璃(Na2O.mSiO2)是强碱弱酸盐,两者水解后发生下列化学反应:上述两个化学反应方程式水解后生成的H+和OH?中和,生成电离度极小的H2O,使两个方程式向右进行,生成硅胶mSiO2.(n?1)H2O又促进了水解;进而又中和,周而复始地进行下去,就会
权利要求

1.本发明涉及到熔模铸造氯化铵硬化液硬化水玻璃型壳工艺。

本发明包括:

(1)控制氯化铵硬化液的浓度、温度、硬化时间,并且三者之间有密切的关系。

(2)没有必要控制硬化液中的氯化钠含量。不需要更换硬化液,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3)不需要控制硬化液的PH值,不需要用盐酸中和法或加热去氨法使硬化液的PH值;不 存在硬化液中的过剩盐酸<0.5%。

(4)氯化铵硬化水玻璃型壳的硬化机理应该是:

氯化铵(NH 4Cl)是强酸弱碱盐,水玻璃(Na 2O.mSiO 2)是强碱弱酸盐,两者水解后发生下 列化学反应:

上述两个化学反应方程式水解后生成的H +和OH -中和,生成电离度极小的H 2O,使两个方 程式向右进行,生成硅胶mSiO 2.(n-1)H 2O又促进了水解;进而又中和,周而复始地进行下去, 就会生成越来越多起到粘结作用的硅胶mSiO 2.(n-1)H 2O。而不是“氯化铵水溶液硬化水玻璃 型壳的理论基础,除了生成起粘结作用的硅胶以外,还生成氢氧化铵和氯化钠,氢氧化铵分 解成氨气和水;氯化钠的比重(d=2.16)较大,常沉淀在硬化槽的底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本发明的说明书所述的熔模铸造氯化铵硬化水玻璃型壳工艺, 直接或间接运用到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之内。

3.虽然本发明以较佳的实施案例予以公布,但是任何熟悉此技术的人,在不脱离本发 明精神和范围内,都可以稍微改动或变动;因此均包括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说明书

熔模铸造氯化铵硬化水玻璃型壳工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到熔模铸造氯化铵硬化水玻璃型壳的基本硬化工艺参数。

技术背景

氯化铵硬化水玻璃型壳工艺是前苏联科学家、功勋院士彼尔欣教授在五十年代传 入中国,其主要工艺如下:

1、控制氯化铵硬化液的浓度、温度、硬化时间和氯化钠的含量;

2、控制硬化液的PH=5,可以用盐酸中和法或加热去氨法使硬化液的PH=5;硬化 液中的过剩盐酸<0.5%;

3、氯化铵硬化水玻璃型壳,反应的结果除了生成起粘结作用的硅胶以外,还生成 氢氧化铵,氢氧化铵分解成氨气和水;生成氯化钠的比重(d=2.16)较大,常沉淀在硬化槽 的底部。为了保持硬化液的性能每年更换一次硬化液。

本发明涉及氯化铵硬化水玻璃型壳的上述工艺,揭示了氯化铵硬化水玻璃型壳的 工艺和硬化机理,与前苏联科学家、功勋院士彼尔欣教授提出的工艺有很大的差异。

发明内容

1、控制氯化铵硬化液的浓度、温度、硬化时间,并且三者之间有密切的关系。

2、没有必要控制硬化液中的氯化钠含量。

3、不需要控制硬化液的PH值,不需要用盐酸中和法或加热去氨法使硬化液的PH 值;不存在硬化液中的过剩盐酸<0.5%。

4、氯化铵硬化水玻璃型壳的硬化机理应该是:

氯化铵(NH4Cl)是强酸弱碱盐,水玻璃(Na2O.mSiO2)是强碱弱酸盐,两者水解后发 生下列化学反应:

上述两个化学反应方程式水解后生成的H+和OH-中和,生成电离度极小的H2O,使两 个方程式向右进行, 生成硅胶mSiO2.(n-1)H2O又促进了水解;进而又中和,周而复始地进行 下去,就会生成越来越多起到粘结作用的硅胶mSiO2.(n-1)H2O。而不是“氯化铵水溶液硬化 水玻璃型壳的理论基础,除了生成起粘结作用的硅胶以外,还生成氢氧化铵和氯化钠,氢氧 化铵分解成氨气和水;氯化钠的比重(d=2.16)较大,常沉淀在硬化槽的底部。”

附图说明

图1是NaCl-NH4Cl-H2O的三相图。在20℃时,当NaCl=19.58g/100ml,NH4Cl= 17.23g/100ml时,NH4Cl和NaCl同时饱和。即当溶液中氯化钠的含量达到相图中的e点时,再 增加NaCl或NH4Cl,就会析出增加的那种盐。

在正常生产中,硬化液中NaCl的含量低于19.58g/100ml时,不会析出NaCl。不需要 更换硬化液,更不要定期更换硬化液。

具体实施方案

1、实验氯化铵硬化液的浓度、温度、硬化时间和氯化钠含量对硬化层的影响

(1)实验条件:

实验工具:千分尺、温度计、秒表及塑料瓶盖若干。

实验材料:选用不同的氯化铵浓度、不同的温度、不同的硬化时间、不同的氯化钠 含量。

实验方案:

实验方法:用3只塑料瓶盖装满涂料,按照上述实验方案分别放在不同的氯化铵浓 度、不同的温度、不同的硬化时间、不同的氯化钠含量中硬化,取出后用千分尺检测硬化层 的厚度。每个硬化层检测3个点,取其平均值作为评定硬化效果。

(2)实验结论:随着硬化液浓度的增加、温度的提高、硬化时间的延长,硬化层的厚 度增加;随着硬化液中的氯化钠含量增加,对硬化层的影响不太明显。因此,应严格控制硬 化液的浓度、温度和硬 化时间,并且三者有密切关系;不必控制氯化钠含量。

2、实验硬化液中的氯化钠是否能够沉淀

“硬化液随着使用时间的增长,……氯化钠也随之增加。……由于氯化钠的比重(d =2.16)较大,它常沉积在硬化槽底部”。

氯化钠是否能沉淀,就要出它们同时饱和了的三相点。

在20℃时,当NaCl=19.58g/100ml,NH4Cl=17.23g/100ml时,NH4Cl和NaCl同时饱 和。即当溶液中氯化钠的含量达到相图中的e点时,再增加氯化钠或氯化铵,就会析出增加 的那种盐。

在正常生产中,硬化液中氯化钠的含量低于19.58g/100ml时,不会析出氯化钠。不 需要更换硬化液,更不要定期更换硬化液。

3、硬化液的PH值

(1)理论计算硬化液与实际配置硬化液的PH值

本发明实验表明:用蒸馏水配置硬化液的PH值与理论计算的PH值结果基本一致, 用自来水配置硬化液的PH值,因水质的不同,对硬化液PH值的影响很大。

(2)实际生产中,PH值是否变化,及变化规律

本发明的实验表明:硬化液的PH值在使用过程中是不断变化的。PH=5是很不稳 定;而在PH=7~8之间比较稳定。

(3)生产中能否控制PH=5

彼尔欣院士提出“生产中控制PH值有两种方法:一是加盐酸中和法,二是加热去氨 法。”

盐酸中和法。彼尔欣教授给出的加HCl调整硬化液的PH值,是采用化学反应方程式 计算的结果。而实际上使用过的硬化液至少可以看成NH4Cl-NH4OH-H2O的多项缓冲体系,这 时必须考虑到离子强度对硬化液PH值的影响;当溶液中有Na+离子和Cl-离子存在时,必然引 起离子强度的变化,从而影响了H+离子的活度。因此,按照彼尔欣的理论计算结果与实际不 符。

本发明实验表明:盐酸能调整硬化液PH值;但是只要使用PH值就上升。无法稳定控 制PH=5。

加热去氨法:

“当硬化剂温度达到35~40℃,NH4Cl变成不稳定状态,分解,PH不会达到7”。

本发明实验表明:提高硬化液的温度可以降低PH值。当硬化液温度为40℃时,PH值 从7.6降到7.5,降低得太少;当硬化液的温度为70℃时,PH值从7.6降到7.1。彼尔欣博士认 为:“当硬化液温度达到35~40℃,NH4Cl变成不稳定状态,分解,PH值不会达到7”之说法不 准确。

(4)为什么PH=5不稳定?

本发明实验表明:当硬化液的PH=5时,溶液中的OH-浓度很低;当硬化水玻璃型壳 以后,水玻璃中的Na2O与NH4Cl反应,中和了NH4Cl水解出来的H+离子,同时生成了NH4OH(实际 上在硬化液中是以离子状态存在,只有达到饱和状态才能以分子状态存在),硬化液中的 OH-浓度升高,PH值都很快上升到7附近。此时,硬化液变成了NH4Cl-NH4OH-H2O的多项缓冲溶 液,并具有了一定的缓冲能力,使PH值的上升速度缓慢并趋于稳定。

本发明实验表明:PH值对硬化层深度的影响很小;实际生产中,没有必要控制PH= 5~6。

(5)盐酸的残留量

“当硬化剂溶液中NH4OH超过0.3%时,可以用浓盐酸来中和它。。。。。。。允许硬化液 中有过剩的HCl;但是不得大于0.5%”。

本发明实验说明:生产中不需要控制硬化液的PH值,不用盐酸调整,就不存在过剩 盐酸问题。其实,0.5%的HCl其当量浓度是0.13N;硬化液中有0.5%的过剩HCl时,其PH= 0.9。

(6)硬化机理

“氯化铵水溶液硬化水玻璃型壳的理论基础,除了生成起粘结作用的硅胶以外,还 生成氢氧化铵和氯化钠,氢氧化铵分解成氨气和水;氯化钠的比重(d=2.16)较大,常沉淀 在硬化槽的底部。”

本发明实验表明:氯化铵水溶液硬化水玻璃型壳时,首先生成氨气;氨气溶入硬化 液中生成氢氧化铵。当氢氧化铵没有达到饱和浓度时,不能分解成氨气和水,在空气中嗅不 到氨气味。当氢氧化铵饱和以后,反应生成的氨气直接挥发,使人们嗅到刺鼻的氨气味。因 此应该是首先生成氨气,而不是氢氧化铵。

氯化铵(NH4Cl)是强酸弱碱盐,水玻璃(Na2O.mSiO2)是强碱弱酸盐,两者水解后发 生下列化学反应:

上述两个化学反应方程式水解后生成的H+和OH-中和,生成电离度极小的H2O,使两 个方程式向右进行,生成硅胶mSiO2.(n-1)H2O又促进了水解;进而又中和,周而复始地进行 下去,就会生成越来越多起到粘结作用的硅胶mSiO2.(n-1)H2O。

本发明在无锡市雪浪合金钢铸造厂实施,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本文发布于:2024-09-24 09:18:1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4/7345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