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位置数和”等分定位装置及方法

著录项
  • CN96107469.8
  • 19960518
  • CN1165948
  • 19971126
  • 刘北英
  • 刘北英
  • G01D13/12
  • G01D13/12 B23Q16/02

  •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北京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机制教研室
  • 中国,CN,北京(11)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运动的物体在任意路程上等分定位的检测装置及方法。装置由包含多个感受器和感受目标的传感器系统及附属设施构成。感受器在该路程上的量程以及感受目标在该路程上的设置无高均布位置精度的要求;通过感受器测得各感受目标运动前后的“位置数”,利用求和比较的方法,实现任意路程理论上无误差的所需等分定位,并给出了实现连续等分定位的条件及实施方法。
权利要求

1.本发明的装置由传感器系统及附属设施构成,其特征是:传感器系 统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包含P个感受目标G 0,G 1,…,G p(P为大于等于0的 有限整数),把它们设置于可在某一路程上运动的物体上,且要求在测量时 各感受目标等间隔路程均布于此路程之上(即按各感受目标的位置点等间 隔路程均布于路程之上),感受目标可随运动物体往返运动;第二部分包含Q 个感受器F 0,F 1,…,F q,(Q为大于等于0的有限整数),它们都设置于路程附 近,各感受器在该路程上的量程分别为R 0,R 1,…,R q(感受器在路程上的量 程是指感受器所能够感知的感受目标位置点在路程上位置的路程范围),也 要求在测量时R 0,R 1,…,R q等间隔路程均布于路程之上(即按R 0,R 1,…,R q 的位置点等间隔路程均布于路程之上);且其间隔路程与各感受目标间的相 同,感受器在路程上的量程R的位置点是指在R之上并代表其所在位置的点, 此点可根据传感器系统的特点按需选择,R 0,R 1,…,R q最好为等量程;本发 明在完成所需的等分定位过程中,可包括多次感受器对感受目标的测量,各 参与感测的感受目标位置点之间及参与感测的感受器R位置点之间的排列 顺序和间隔路程在各次测量时,均要求相同;至于非测量时,各感受目标位 置点之间及R 0,R 1,…,R q位置点之间的相互位置,以及它们是否同步运动等 不作要求;各感受目标可固置于一整体式的物体上,也可分别设置于多个相 互独立的物体上;各感受器的安装位置以及感受目标在运动物体上的安装 方位无特殊要求,以感受器可准确测出感受目标在路程上的位置(即有"位 置数"输出)为原则;感受器(或感受目标)的直接输出值或经适当处理后的 间接输出值,其变化增量与所测感受目标移动前后,其位置点在路程上所处 位置间的相应路程长成线性关系;将上述感受器(或感受目标)的直接输出 值及间接输出值统称为"位置数";在一个等分定位装置中,各感受目标所 对应的"位置数"的变化增量应与相应的路程长成等线性关系;本发明的传 感器系统可为各种形式的传感器系统,不论直接反应感受目标在路程上的 准确位置,还是经计算转换间接反应感受目标在路程上准确位置的传感器 均可为本发明的传感器系统;此外有些传感器系统,其感受器与感受目标互 相感测,它们互为感受器和感受目标,这时,可根据需要将其中之一作为感 受器,另一个为感受目标。

4.权利要求1中的感受器,若具有一个感受器可感测输出同一状态下 多个感受目标的"位置数"的功能,则可以用一个感受器代替多个感受器。

7.权利要求1、2中规定的对的路程的等分定位,也是对其相似 路程的等分定位。

2.本发明实现等分定位的方法,其特征是:当等分定位感测零点取在感 受器在路程上的量程R之位置点与感受目标之位置点的重合点时;在某起始 位置,n+1个感受器感测相应的在路程上的n+1个感受目标(n+1≤P且n+1≤Q), 得到n+1个"位置数"A 00,A 01,…,A 0n;求和 ;设感受目标运动方向 为由F 0经F 1向F n方向,感受目标在移动到离初始位置n等分中某一等分路程 长L j=(L/n)*j位置后(L为需等分的路程长,j为小于或等于n的非负整数), (n-j)+1个感受器F j,F j+1,…,F n对应(n-j)+1个感受目标G 0,G 1,…,G n-j, 感测得到(n-j)+1个"位置数"A jj,A j(j+1),…,A jn,因为F 0,…,F j-1感受 器量程内无相应的感受目标,故令A j(j-1),…,A jt,…,A j0等于相应适当的 值;以便求出各"位置数"和 ,只要M j=M 0(即M j-M 0=0),则感受目标 所移动到的位置离初始位置的路程长L j=(L/n)*j便理论上无误差;此时路 程上第j个等分点也随之而确定;设c 0,c 1,…,c n为路程L的理想等分定位点, c 0,c n为首尾理想等分点,即路程首尾两端点,a 0,a n为感受目标G 0,G n的位 置点,b 0,b n为感受器F 0,F n在路程上量程R 0,R n的位置点,Δg 0为G 0感受目 标的位置点与路程端点c 0间的有向路程,Δg n为G n感受目标的位置点与路 程端点c n间的有向路程,Δf 0为F 0感受器在路程上量程R 0的位置点与路程 端点c 0间的有向路程,Δf n为F n感受器在路程上量程R n的位置点与路程端 点c n间的有向路程。此时,A 00=k*(Δg 0+Δf 0),A 0n=k*(Δg n+Δf n),(k为 各感受目标所对应的"位置数"的变化增量与相应的路程长所成等线性关系 式:ΔA=k*ΔL之斜率,其随传感器系统的选定而确定,通常k=1)若知道Δg 0, Δf 0与Δg n,Δf n两组中每组中的一个,就知道了Δg 0,Δg n,Δf 0,Δf n 全部,也就可求出应赋予A j(j-1),…,A jt,…,A j0的值,从而得到各"位置数 "和 ,进而实现对所测路程L的n等分定位;若各感受目标依上述运 动方向运动,对应的"位置数"呈增加趋势,a 0,a n,b 0,b n在所测路程L两端点c 0, c n以内,则取Δg 0为正,Δg n为负;Δf 0为负,Δf n为正;若a 0,a n,b 0, b n在所测路程以外,则取Δg 0为负,Δg n为正;Δf 0为正,Δf n为负;若各感 受目标依上述运动方向运动,对应的"位置数"呈减少趋势,则Δg 0,Δg n, Δf 0,Δf n之符号与对应的"位置数"呈增加趋势时的相反;当感受目标移动 到(L/n)*j处,n-j+1个感受器F j,F j+1,…,F n对应n-j+1个感受目标G 0,G 1, …,G n-j,感测得到n-j+1个"位置数"A jj,A j(j+1),…,A jn,因F 0,…,F j-1感 受器量程内无相应的感受目标,故令A j(j-1)=A (j-1)(j-1)+k*(Δg n-Δg 0), …,A jt=A tt+  A (j-t-1)n-A 0n+k*(Δg n-Δg 0),…,A j0=A 00+A (j-1)n-A 0n +k*(Δg n-Δg 0)或A j(j-1)=A (j-1)(j-1)-A 00+A 0n+k*(Δf 0-Δf n),…,A jt =A tt+A (j-t-1)n-A 00+k*(Δf 0-Δf n),…,A j0=A (j-1)n +k*(Δf 0-Δf n)或A j(j-1)=A (j-1)(j-1)+A 0n-k*(Δg 0+Δf n),…, A jt=A tt+A (j-t-1)n-k*(Δg 0+Δf n),…,A j0=A 00+A (j-1)n-k*(Δg 0+Δf n) 或A j(j-1)=A (j-1)(j-1)-A 00+k*(Δf 0+Δg n),…,A jt=A tt+A (j-t-1)n- A 00-A 0n+k*(Δf 0+Δg n),…,A j0=A (j-1)n-A 0n+k*(Δf 0+Δg n);求各"位置 数"和 ,只要M=M 0(即M j-M 0=0),则感受目标所移动到的位置离初 始位置的路程长L j=(L/n)*j便理论上无误差,此时路程上第j个等分点也随 之而确定,若M 0≠M j,则感受目标移动到的位置离初始位置的路程长必不是 L j=(L/n)*j;若F n后还有同样间隔路程的m个感受器F n+1,…,F n+m,(此时Q ≥n+m+1)则当M 1=M 0时,即感受目标运动到距初始位置(L/n)*1处,此时G n对 应第n+1个感受器F n+1,仍然是n+1个感受器F 1,…,F n,F n+1对应n+1个感受 目标G 0,G 1,…,G n-1,G n,并以此状态作为新的初始状态,可感测得到n+1个" 位置数"A 00’,A 01’,A 02’,…,A 0n’其中A 00’=A 11,A 01’=A 12,…,A 0(n-1)’ =A 1n;A 0n’为F n+1感测G n得到的"位置数",此时Δg 0’=Δg 0,Δg n’=Δg n,Δ f 0’=A 00’/k-Δg 0’,Δf n’=A 0n’/k-Δg n’;求和 ;当感受目标运 动到距新的初始位置(L/n)*1处时[即距原初始位置(L/n)*2处],感受器F 2, …,F n,F n+1对应感受目标G 0,G 1,…,G n-1,感测得到n个"位置数"A 11’,A 12’, …,A 1n’,F 1的量程内无相应的感受目标可感测,故令A 10’=A 00’+k*(Δg n’ -Δg 0’)或A 10’=A 0n’+k*(Δf 0’-Δf n’)或A 10’=A 00’+A 0n’-k*(Δg 0’+ Δf n’)或A 10’=k*(Δg n’+Δf 0’),求和 ,若M 1’=M 0’,则感受目标所 移动到位置离新的初始位置的路程长必为(L/n)*1,且理论上无误差,此时, 感受目标所移动到的位置离原初始位置的路程长为(L/n)*2;若M 1’≠M 0’, 则离新的初始位置的路程长必不为(L/n)*1;若以M s=M 0(此时,s为小于或等 于m的非负整数)时的状态作为新的初始状态,G n-s+1,G n-s+2,…,G n对应 F n+1,…,F n+5,这时,G 0,…,G n对应F s,F s+1,…,F n+s,可得n+1个"位置数" A 00’,…,A 0n’,其中A 00’=A ss,A 01’=A s(s+1),…,A 0(n-s)’=A sn;A 0(n-s+1)’, …A 0n’为F n+1,…,F n+5对应G n-s+1,…,G n得到的"位置数";此时,Δg 0’= Δg 0,Δg n’=Δg n,Δf 0’=A 00’/k-Δg 0’,Δf n’=A 0n’/k-Δg n’;求和M 0’= ,当感受目标运动到距新的初始位置(L/n)*1处时[即距原初始位置 (L/n)*(s+1)处],感受器F s+1,…,F n+s对应感受目标G 0,G 1,…,G n-1,感测 得到n个"位置数"A 11’,A 12’,…,A 1n’,F s的量程内无相应的感受目标可感 测,故令A 10’=A 00’+k*(Δg n’-Δg 0’)或A 10’=A 0n’+k*(Δf 0’-Δf n’)或A 10’ =A 00’+A 0n’-k*(Δg 0’+Δf n’)或A 10’=k*(Δg n’+Δf 0’),求和 若M 1’=M 0’,则感受目标所移动到位置离新的初始位置的路程长必为(L/n) *1,且理论上无误差,此时,感受目标所移动到的位置离原初始位置的路程 长为(L/n)*(s+1);若M 1’≠M 0’,则离新的初始位置的路程长必不为(L/n)*1; 若G0前有同样间隔路程的m个感受目标G 0m,…,G 01,(此时P≥n+m+1)则当 M 1=M 0时,即感受目标运动到距初始位置(L/n)*1处,此时,F 0对应G 0前一个感 受目标G 01,此时仍然是n+1个感受器F 0,…,F n对应n+1个感受目标G 01,G 0, …,G n-1,并以此状态作为新的初始状态,可感测得到n+1个"位置数"A 00’, A 01’,A 02’,…,A 0n’其中,A 01’=A 11,A 02’=A 12,…,A 0n’=A 1n;A 00’为F 0感测 G 01得到的"位置数",Δf 0’=Δf 0,Δf n’=Δf n,Δg 0’=A 00’/k-Δf 0’,Δg n’ =A 0n’/k-Δf n’;求和 ;当感受目标运动到距新的初始位置(L/n) *1处时[即距原初始位置(L/n)*2处],感受器F 1,…,F n,对应感受目标G 01, G 0,…,G n-2,感测得到n个"位置数"A 11’,A 12’,…,A 1n’,F 0的量程内无相应 的感受目标可供感测,故令A 10’=A 0n’+k*(Δf 0’-Δf n’)或A 10’=A 00’+k*( Δg n’-Δg 0’)或A 10’=A 00’+A 0n’-k*(Δg 0’+Δf n’)或A 10’=k*(Δg n’+ Δf 0’),求和 ,若M 1’=M 0’,则感受目标所移动到位置离新的初始位置 的路程长必为(L/n)*1,且理论上无误差,此时,感受目标所移动到的位置离 原初始位置的路程长必为(L/n)*2;若M 1’≠M 0’,则离新的初始位置的路程 长必不为(L/n)*1;若以M s=M 0(此时,s为小于或等于m的非负整数)时的状态 作为新的初始状态,F 0,…,F s-1对应G 0s,…,G 01,这时,F 0,…,F n对应G 0s, …,G n-s,可得n+1个"位置数"A 00’,…,A 0n’,其中A 0s’=A ss,A 0(s+1)’=A s (n+1),…,A 0n’=A sn;A 00’,…,A 0(s-1)’为F 0,…,F s-1对应G 0s,…,G 01得 到的"位置数";此时,Δf 0’=Δf 0,Δf n’=Δf n,Δg 0’=A 00’/k-Δf 0’, Δg n’=A 0n’/k-Δf n’;求和 ,当感受目标运动到距新的初始位置 (L/n)*1处时[即距原初始位置(L/n)*(s+1)处],感受器F 1,…,F n,对应感受 目标G 0s,G 0(s-1),…,G n-s-1,感测得到n个"位置数"A 11’,A 12’,…,A 1n’ ,F 0的量程内无相应的感受目标可供感测,故令A 10’=A 0n’+k*(Δf 0’-Δf n’) 或A 10’=A 00’+k*(Δg n’-Δg 0’)或A 10’=A 00’+A 0n’-k*(Δg 0’+Δf n’)或A 10’ =k*(Δg n’+Δf 0’),求和 ,若M 1’=M 0’,则感受目标所移动到位 置离新的初始位置的路程长必为(L/n)*1,且理论上无误差,此时,感受目标 所移动到的位置离原初始位置的路程长必为(L/n)*(s+1);若M 1’≠M 0’,则 离新的初始位置的路程长必不为(L/n)*1;当Δf n=Δf 0=0时,即是对R 0,R n 位置点间的路程L f进行等分定位;当Δg n=Δg 0=0时,即是对G 0,G n位置点间 的路程L g进行等分定位;当Δg 0=Δf n=0时,即是对G 0,R n位置点间的路程L 进行等分定位;当Δf 0=Δg n=0时,即是对G n,R 0位置点间的路程L进行等分 定位;当等分定位感测零点不取在感受器在路程上的量程R之位置点与感受 目标之位置点的重合点时;此时得到的"位置数",较取在感测零点时的"位 置数"相差一个R之位置点与感测零点间的有向路程,若将此种情况下得到 的"位置数"去除相差的部分,即可用前述的方法进行等分定位;由于任一等 分定位点的确定(假设为第i个等分定位点,i为小于等于等分定位数的非负 整数)最终是由M i-M 0是否为零决定的,故由于抵消作用,感测零点  是否取 在重和点,对于利用Δg n,Δg 0,求A jt,从而进行等分定位的方法无影响,不 必对得到的"位置数"去除相差的部分,而对于利用Δf n,Δf 0,求A jt的方法, 若F 0与F n之R 0,R n等量程,也不必进行相差部分的去除运算;若M 0≠M j,则 感受目标移动到的位置离初始位置的路程长必不是L j=(L/n)*j,此时,感受 目标实际所处位置离初始位置的路程长与等分理想路程(L/n)*j的差值为 ΔL=(M j-M 0)/(k*n),则再调整ΔL(也就是调整ΔL对应的"位置数"增量 ΔA),即可实现M j=M 0,可进行调整的ΔL的范围为W≥R min-|Δf max|- |Δg max|;Δf max,Δg max的确切值不必一定知道,只要令Δf max,Δg max 在某一设定的易实现的范围内即可。

3.权利要求1,2所指的路程,其特征是:既可是平面的,也可是空间的; 既可以是圆弧、部分椭圆、多边形,也可以是由直线、抛物线或其它曲线 组成的图形;当R 0与R n重和,g 0与g n重和,则是对封闭路程的n等分定位。

5.由权利要求1,当各感受器量程内的路程为直线段时,则各种位移 式传感器均可作为本装置的传感器系统,当路程长与角位移间的函数关系 为线性时,可用各种角位移传感器作为本装置的传感器系统。

6.权利要求1, 2中规定感受器对感受目标的测量,可为静态测量也可 为动态测量。

8.权利要求1,2中规定的各感受目标不要求一定同步运动,只要求在 感受器测量感受目标时,感受器在路程上的量程之位置点间,各感受目标位 置点间的相互顺序,间隔路程长保持不变。

9.由权利要求1,2,实施连续等分定位,要求n+1个感受器中,每相邻两 个感受器在路程上的量程相互衔接或重叠,使路程L上所有点与初始等分点 间的路程均可用L j=(L/n)*j+(M j-M 0)/(k*n)来表示,即可实现路程全程理 论上无误差连续等分定位;由于感受器在路程上的量程和感受目标各自等 间隔路程均布误差的存在,以及各感受器R 0,…,R n的差异,会出现如下情况: 第j-1个感受目标已进入第j个感受器在路程上的量程R j内,而第j个感受目 标还未脱离R j进入第j+1个感受器的R j+1之内,且第j+1个感受目标已进入 R j+2,此时,R j内有两个感受目标,而R j+1内无感受目标;这就需要将第j个感 受目标在R j内的"位置数"换算到R j+1内,使每个感受器都能对应一个感受 目标,以便应用"位置数和"等分定位方法中的公式L j=(L/n)*j+(M j-M 0)/ (k*n)来实现路程全程理论上无误差连续等分定位。

10.权利要求1,2中规定的各感受目标及各感受器在路程上的量程的均 布,其特征是:其等间隔路程均布无高均布位置精度要求,以|Δf max|+ |Δg max|≤R min为原则,其中Δg max为各感受目标中任意2个感受目标位置点 间路程的最大间隔误差;Δf max为各感受器中任2个感受器在路程上的量 程位置点间路程的最大间隔误差,R min为各感受器在路程上的量程中的最 小量程。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运动的物体在任意路程上等分定位的检测装置及方法。

本发明所指的等分是对任意路程理论上无误差的等分;任意路程既可 是平面的,也可是空间的;既可以是圆弧、部分椭圆、多边形,也可以是由 直线、抛物线或其它曲线组成的任意图形。在工程实际当中,常见的路程 有各种链式、带式生产线,加工中心刀库的传送带及旋转圆盘,机床的直线 移动部件运动的路程。

本发明的定位是指在所测路程上运动的物体在此路程上理论上无误差 的定位,其位置是通过对安装于其上的感受目标的位置点的测量而确定的。 感受目标的位置点是指在感受目标之上并代表其所在位置的点,此点可根 据传感器系统的特点按需选择,如可为感受目标的边缘端点、几何中心等。 各感受目标位置的确定,也就是在此路程上运动的物体位置的确定。

通常对路程等分定位的方法,是在确切知道路程全长后除以等分数,再 用每一等分段的长度去确定路程的等分点;此种方法有两方面问题无法解 决:一是当不知路程全长准确值时,无法精确等分;二是在已知路程全长,但 与等分数相除,不能刚好整除时,存在理论上的误差。现有技术中地等分定 位装置,都是采用一个感受器分别一个一个地去感测多个感受目标的位置 点,并只以一个感受目标对应的感受器输出值确定等分点的位置;装置等分 定位精度的提高,主要取决于各感受目标位置点的均布位置精度(感受器的 精度对等分精度的影响相对很小),当等分定位精度有较高要求时,感受目 标势必要有更高的均布位置精度,而实现高均布位置精度难度很大,往往成 本很高,对环境要求也苛刻,"位置数和"等分定位方法及装置虽可克服以上 两方面问题,但实现的仅是对封闭路程的等分定位。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实现理论上无误差等分路程并保证在此 路程上运动的物体理论上无误差定位的方法及装置,从根本上解决前述的 两方面问题;此种方法易实现高精度且装置结构简单,对环境也无苛刻要求, 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本发明是以特定的装置和方法来实现上述功能的。

本发明的装置由传感器系统及附属设施构成。传感器系统由两部分 组成:第一部分包含P个感受目标G0,G1,…,Gp(P为大于等于0的有限整数), 把它们设置于可在某一路程上运动的物体上,且要求在测量时各感受目标 等间隔路程均布于此路程之上(即按各感受目标的位置点等间隔路程均布 于路程之上),感受目标可随运动物体往返运动。第二部分包含Q个感受器 F0,F1,…,Fq,(Q为大于等于0的有限整数),它们都设置于路程附近,各感受 器在该路程上的量程分别为R0,R1,…,Rq(感受器在路程上的量程是指感受 器所能够感知的感受目标位置点在路程上位置的路程范围),也要求在测量 时R0,R1,…,Rq等间隔路程均布于路程之上(即按R0,R1,…,Rq的位置点等 间隔路程均布于路程之上);且其间隔路程与各感受目标间的相同,感受器 在路程上的量程R的位置点是指在R之上并代表其所在位置的点,此点可根 据传感器系统的特点按需选择,如可为R的端点、中心点等。R0,R1,…,Rq 最好为等量程。

本发明在完成所需的等分定位过程中,可包括多次感受器对感受目标 的测量,各参与感测的感受目标位置点之间及参与感测的感受器R位置点之 间的排列顺序和间隔路程在各次测量时,均要求相同。将各感受目标固置 于一整体式的物体上,是满足上述要求的最好途径,如将各感受目标按其位 置点等间隔路程均布安装于一个始终在路程上运动的传动链上,各感受器 安装于传动链附近的支架上,使其R0,R1,…,Rq的位置点也等间隔路程均布 于路程上,则无论何时测量,均可保证前述要求。但对某些特殊情况,各感 受目标要求分别设置于多个相互独立的物体上,那幺也只要在完成所需等 分定位过程中保证每次测量时,满足上述要求,依然可实现对路程理论上无 误差的等分定位;至于非测量时,各感受目标位置点之间及R0,R1,…,Rq位 置点之间的相互位置,以及它们是否同步运动等不作要求。

各感受目标间及R0,…,Rq间的等间隔路程均布,无高均布位置精度 要求,以[Δfmax|+|Δgmax|≤Rmin为原则,其中Δgmax为P个感受目标中 任意2个感受目标位置点间路程的最大间隔误差;Δfmax为Q个感受器中任2 个感受器在路程上的量程位置点间路程的最大间隔误差,Rmin为R0,…,Rq 中的最小量程。各感受器的安装位置以及感受目标在运动物体上的安装方 位无特殊要求,以感受器可准确测出感受目标在路程上的位置(即有"位置 数"输出)为原则。

感受器(或感受目标)的直接输出值或经适当处理后的间接输出值,其 变化增量与所测感受目标移动前后,其位置点在路程上所处位置间的相应 路程长成线性关系。将上述感受器(或感受目标)的直接输出值及间接输出 值统称为"位置数"。在一个等分定位装置中,各感受目标所对应的"位置数 "的变化增量应与相应的路程长成等线性关系。本发明的传感器系统可为 各种形式的传感器系统,不论直接反应感受目标在路程上的准确位置,还是 经计算转换间接反应感受目标在路程上准确位置的传感器均可为本发明的 传感器系统。当感受器量程内的路程为直线段时,则各种位移式传感器均 可很方便地用作本装置的传感器系统,当路程长与角位移间的函数关系为 线性时,可用各种角位移传感器作为本装置的传感器系统。所应注意的是 有些传感器系统其感受器与感受目标互相感测,它们互为感受器和感受目 标,这时,可根据需要将其中之一作为感受器,另一个为感受目标。

若上述感受器还具有一个感受器可感测同一状态下多个感受目标,并 得到相应多个"位置数"的功能,则可以用一个感受器代替多个感受器;其实 质仍相当于1个感受器对1个感受目标。

本发明的附属设施主要包括感受器、感受目标的支承部分,整个装置 的动力源和传动部分以及"位置数"运算求和比较及控制部分。

本发明实现对任意路程等分定位的方法是:
一.当等分定位感测零点取在感受器在路程上的量程R之位置点与感受目
   标之位置点的重合点时
   在某起始位置,n+1个感受器感测相应的在路程上的n+1个感受目标(n
+1≤P且n+1≤Q),得到n+1个"位置数"A00,A01,…,A0n;求和 ;设感
受目标运动方向为由F0经F1向Fn方向,感受目标在移动到离初始位置n等分
中某一等分路程长Lj=(L/n)*j位置后(L为需等分的路程长,j为小于或等于
n的非负整数),(n-j)+1个感受器Fj,Fj+1,…,Fn对应(n-j)+1个感受目标
G0,G1,…,Gn-j,感测得到(n-j)+1个"位置数"Ajj,Aj(j+1),…,Ajn,因为
F0,…,Fj-1感受器量程内无相应的感受目标,故令Aj(j-1),…,Ajn,…,Aj0
于相应适当的值;以便求出各"位置数"和 ,只要Mj=M0(即Mj-M0=0),
则感受目标所移动到的位置离初始位置的路程长Lj=(L/n)*j便理论上无
误差。此时路程上第j个等分点也随之而确定。若M0≠Mj,则感受目标移动
到的位置离初始位置的路程长必不是Lj=(L/n)*j,此时,感受目标实际所处
位置离初始位置的路程长与等分理想路程(L/n)*j的差值为ΔL=(Mj-M0)/
(k*n),(k为各感受目标所对应的"位置数"的变化增量与相应的路程长所成
等线性关系式:ΔA=k*ΔL之斜率,其随传感器系统的选定而确定,通常k=1)
则再调整ΔL(也就是调整ΔL对应的"位置数"增量ΔA),即可实现Mj=M0;考
虑到感受器在路程上的量程和感受目标各自等间隔路程均布误差的存在,
以及各感受器R0,…,Rn的差异,可进行调整的ΔL的范围为W≥Rmin-
|Δfmax|-|Δgmax|。

设c0,c1,…,cn为路程L的理想等分定位点,c0,cn为首尾理想等分点,
即路程首尾两端点,a0,an为感受目标G0,Gn的位置点,b0,bn为感受器F0
Fn在路程上量程R0,Rn的位置点,Δg0为G0感受目标的位置点与路程端点c0
间的有向路程,Δgn为Gn感受目标的位置点与路程端点cn间的有向路程,
Δf0为F0感受器在路程上量程R0的位置点与路程端点c0间的有向路程,
Δfn为Fn感受器在路程上量程Rn的位置点与路程端点cn间的有向路程。此
时,A00=k*(Δg0+Δf0),A0n=k*(Δgn+Δfn),若知道Δg0,Δf0与Δgn
Δfn两组中每组中的一个,就知道了Δg0,Δgn,Δf0,Δfn全部,也就可求出
应赋予Aj(j-1),…,Ajt,…,Aj0的值,从而得到各"位置数"和 ,进
而实现对所测路程L的n等分;若各感受目标依上述运动方向运动,对应的"位
置数"呈增加趋势,a0,an,b0,bn在所测路程L两端点c0,cn以内,则取Δg0
正,Δgn为负;Δf0为负,Δfn为正;若a0,an,b0,bn在所测路程以外,则取
Δg0为负,Δgn为正;Δf0为正,Δfn为负;若各感受目标依上述运动方向运
动,对应的"位置数"呈减少趋势,则Δg0,Δgn,Δf0,Δfn之符号与对应的
"位置数"呈增加趋势时的相反。

感受目标随相对运动物体运动到距初始位置(L/n)*1处,感受器F1,F2
…,Fn对应感受目标G0,G1,…,Gn-1,感测得到n个"位置数"A11,A12,…,
A1n;F0的量程内无相应的感受目标可供感测,故令A10=A00+k*(Δgn-Δg0)
或A10=A0n+k*(Δf0-Δfn)或A10=A00+A0n-k*(Δg0+Δfn)或A10=k*(Δgn+
Δf0),求和 ,若M1=M0,则感受目标所移动到位置离初始位置的路
程长必为(L/n)*1,且理论上无误差,若M1≠M0,则路程长必不为(L/n)*1。

当感受目标运动到距初始位置(L/n)*2处时,感受器F2,F3,…,Fn对应
感受目标G0,G1,…,Gn-2,感测得到n-1个"位置数"A22,A23,…,A2n;F0,F1
量程内无相应的感受目标可供感测,故令A21=A11+k*(Δgn-Δg0)或A21=A11
-A00+A0n+k*(Δf0-Δfn)或A21=A11+A0n-k*(Δg0+Δfn)或A21=A11-A00
+k*(Δf0+Δgn),A20=A00+A1n-A0n+k*(Δgn-Δg0)或A20=A1n+k*(Δf0-
Δfn)或A20=A00+A1n-k*(Δg0+Δfn)或A20=A1n-A0n+k*(Δgn+Δf0),求和
,若M2=M0,则感受目标所移动到位置离初始位置的路程长必为
(L/n)*2,且理论上无误差,若M2≠M0,则路程长必不为(L/n)*2。

当感受目标移动到(L/n)*j处,n-j+1个感受器Fj,Fj+1,…,Fn对应n-j
+1个感受目标G0,G1,…,Gn-j,感测得到n-j+1个"位置数"Ajj,Aj(j+1),…,
Ajn,因F0,…,Fj-1感受器量程内无相应的感受目标,故令Aj(j-1)
A(j-1) (j-1)+k*(Δgn-Δg0),…,Ajt=Att+A(j-t-1)n-A0n+k*(Δgn-Δg0),…,
Aj0=A00+A(j-1)n-A0n+k*(Δgn-Δg0)或Aj(j-1)=A(j-1)(j-1)-A00+A0n+k
*(Δf0-Δfn),…,Ajt=Att+A(j-t-1)n-A00+k*(Δf0-Δfn),…,Aj0=A(j-1)n
+k*(Δf0-Δfn)或Aj(j-1)=A(j-1)(j-1)+A0n-k*(Δg0+Δfn),…,Ajt=Att
+A(j-t-1)n-k*(Δg0+Δfn),…,Aj0=A00+A(j-1)n-k*(Δg0+Δfn)或Aj(j-1)
=A(j-1)(j-1)-A00+k*(Δf0+Δgn),…,Ajt=Att+A(j-t-1)n-A00-A0n
+k*(Δf0+Δgn),…,Aj0=A(j-1)n-A0n+k*(Δf0+Δgn);求各"位置数"和Mj
,只要Mj=M0(即Mj-M0=0),则感受目标所移动到的位置离初始位置的
路程长Lj=(L/n)*j便理论上无误差。此时路程上第j个等分点也随之而确
定。若M0≠Mj,则感受目标移动到的位置离初始位置的路程长必不是Lj
(L/n)*j。

若Fn后还有同样间隔路程的m个感受器Fn+1,…,Fn+m,(此时Q≥n+m+1)
则当M1=M0时,即感受目标运动到距初始位置(L/n)*1处,此时Gn对应第n+1
个感受器Fn+1,仍然是n+1个感受器F1,…,Fn,Fn+1对应n+1个感受目标G0
G1,…,Gn-1,Gn,并以此状态作为新的初始状态,可感测得到n+1个"位置数"
A00’,A01’,A02’,…,A0n’其中,A00’=A11,A01’=A12,…,A0(n-1)’=A1n
A0n’为Fn+1感测Gn得到的"位置数",此时Δg0’=Δg0,Δgn’=Δgn,Δf0
=A00’/k-Δg0’,Δfn’=A0n’/k-Δgn’;求和 ;当感受目标运动到距
新的初始位置(L/n)*1处时[即距原初始位置(L/n)*2处],感受器F2,…,Fn
Fn+1对应感受目标G0,G1,…,Gn-1,感测得到n个"位置数"A11’,A12’,…,
A1n’,F1的量程内无相应的感受目标可感测,故令A10’=A00’+k*(Δg0’-
Δg0’)或A10’=A0n’+k*(Δf0’-Δfn’)或A10’=A00’+A0n’-k*(Δg0’+Δfn’)
或A10’=k*(Δgn’+Δf0’),求和 ,若M1’=M0’,则感受目标所移动
到位置离新的初始位置的路程长必为(L/n)*1,且理论上无误差,此时,感受
目标所移动到的位置离原初始位置的路程长为(L/n)*2;若M1’≠M0’,则离
新的初始位置的路程长必不为(L/n)*1。

若以Ms=M0(此时,s为小于或等于m的非负整数)时的状态作为新的初始
状态,Gn-s+1,Gn-s+2,…,Gn对应Fn+1,…,Fn+s,这时,G0,…,Gn对应Fs
Fs+1,…,Fn+s,可得n+1个"位置数"A00’,…,A0n’,其中A00’=Ass,A01’=
As(s+1),…,A0(n-s)’=Asn;A0(n-s+1)’,…,A0n’为Fn+1,…,Fn+s对应
Gn-s+1,…,Gn得到的"位置数";此时,Δg0’=Δg0,Δgn’=Δgn,Δf0’=A00
/k-Δg0’,Δfn’=A0n’/k-Δgn’;求和 ,当感受目标运动到距新
的初始位置(L/n)*1处时[即距原初始位置(L/n)*(s+1)处],感受器Fs+1,…,
Fn+s对应感受目标G0,G1,…,Gn-1,感测得到n个"位置数"A11’,A12’,…,
A1n’,Fs的量程内无相应的感受目标可感测,故令A10’=A00’+k*(Δgn’-Δg0’)
或A10’=A0n’+k*(Δf0’-Δfn’)或A10’=A00’+A0n’-k*(Δg0’+Δfn’)或
A10’=k*(Δgn’+Δf0’),求和 ,若M1’=M0’,则感受目标所移动到
位置离新的初始位置的路程长必为(L/n)*1,且理论上无误差,此时,感受目
标所移动到的位置离原初始位置的路程长为(L/n)*(s+1)。

若G0前有同样间隔路程的m个感受目标G0m,…,G01,(此时P≥n+m+1)则
当M1=M0时,即感受目标运动到距初始位置(L/n)*1处,此时,F0对应G0前一
个感受目标G01,此时仍然是n+1个感受器F0,…,Fn对应n+1个感受目标G01
G0,…,Gn-1,并以此状态作为新的初始状态,可感测得到n+1个"位置数"
A00’,A01’,A02’,…,A0n’其中,A01’=A11,A02’=A12,…,A0n’=A1n;A00’为
F0感测G01得到的"位置数",Δf0’=Δf0,Δfn’=Δfn,Δg0’=A00’/k-Δf0’,
Δgn’=A0n’/k-Δfn’;求和 ;当感受目标运动到距新的初始位
置(L/n)*1处时[即距原初始位置(L/n)*2处],感受器F1,…,Fn,对应感受目
标G01,G0,…,Gn-2,感测得到n个"位置数"A11’,A12’,…,A1n’,F0的量程
内无相应的感受目标可供感测,故令A10’=A0n’+k*(Δf0’-Δfn’)或A10
=A00’+k*(Δgn’-Δg0’)或A10’=A00’+A0n’-k*(Δg0’+Δfn’)或A10’=k*(
Δgn’+Δf0’),求和 ,若M1’=M0’,则感受目标所移动到位置离新的
初始位置的路程长必为(L/n)*1,且理论上无误差,此时,感受目标所移动到
的位置离原初始位置的路程长必为(L/n)*2;若M1’≠M0’,2离新的初始位
置的路程长必不为(L/n)*1。

若以Mn=M0(此时,s为小于或等于m的非负整数)时的状态作为新的初始
状态,F0,…,Fs-1对应G0s,…,G01,这时,F0,…,Fn对应G0s,…,Gn-s,可得
n+1个"位置数"A00’,…,A0n’,其中A0s’=Ass,A0(s+1)’=As(s+1),…,A0n
=Asn;A00’,…,A0(s-1)’为F0,…,Fs-1对应G0n,…,G01得到的"位置数";
此时,Δf0’=Δf0,Δfn’=Δfn,Δg0’=A00’/k-Δf0’,Δgn’=A0n’/k-
Δfn’;求和 ,当感受目标运动到距新的初始位置(L/n)*1处时[即距
…,Gn-s-1,感测得到n个"位置数"A11’,A12’,…,A1n’,F0的量程内无相应
的感受目标可供感测,故令A10’=A0n’+k*(Δf0’-Δfn’)或A10’=A00’+k*(
Δgn’-Δg0’)或A10’=A00’+A0n’-k*(Δg0’+Δfn’)或A10’=k*(Δgn’+Δf0’),
求和 ,若M1’=M0’,则感受目标所移动到位置离新的初始位置
的路程长必为(L/n)*1,且理论上无误差,此时,感受目标所移动到的位置离
原初始位置的路程长必为(L/n)*(s+1)。若M1’≠M0’,则离新的初始位置的
路程长必不为(L/n)*1。

当Δfn=Δf0=0时,即是对R0,Rn位置点间的路程Lf进行等分定位。

当Δgn=Δg0=0时,即是对G0,Gn位置点间的路程Lg进行等分定位。

当Δg0=Δfn=0时,即是对G0,Rn位置点间的路程L进行等分定位。

当Δf0=Δgn=0时,即是对Gn,R0位置点间的路程L进行等分定位。 二.当等分定位感测零点不取在感受器在路程上的量程R之位置点与感受目

标之位置点的重合点时

此时得到的"位置数",较取在其重和点时的"位置数"相差一个R之位置 点与测量零点间的有向路程,若将此种情况下得到的"位置数"去除相差的 部分,即可用"一"中所述的方法进行等分定位。

由于任一等分定位点的确定(假设为第i个等分定位点,i为小于等于等 分定位数的非负整数)最终是由Mi-M0是否为零决定的,故由于抵消作用,感 测零点是否取在重合点,对于利用Δgn,Δg0,求Ajt,从而进行等分定位的 方法无影响,不必对得到的"位置数"去除相差的部分,而对于利用Δfn, Δf0,求Ajt的方法,若F0与Fn之R0,Rn等量程,也不必进行相差部分的去除 运算。

实际应用时,在完成所需等分定位过程中,每次感受器对感受目标的测 量,均要求各感受器在路程上的量程内有相应的感受目标,所以,在开始测 量时,应使各感受目标移入R0,…,Rn的公共量程w内(w≥Rmin-|Δfmax| -|Δgmax|),此公共量程也即前述ΔL的调整范围。Δfmax,Δgmax的确切 值不必一定知道,只要令Δfmax,Δgmax在某一设定的易实现的范围内即可。

若把路程上所有点分为两类,一类是把路程全长L进行n等分后,距起 始等分点路程为Lj=(L/n)*j(n为大于1的有限自然数,j为小于等于n的非负 整数)的各等分点,这是有限的一些点。另一类是相邻等分点间的连续点, 若这些等分点间的连续各点也能理论上无误差定位,则全路程L上各点皆可 实现理论上无误差定位。

实施连续等分定位,要求n+1个感受器中,每相邻两个感受器在路程上 的量程相互衔接或重叠,使路程L上所有点与初始等分点间的路程均可用Lj =(L/n)*j+(Mj-M0)/(k*n)来表示,即可实现路程全程理论上无误差连续等 分定位。由于任一路程上的点与其相似形路程上的点为一一对应关系,故 对此路程的等分定位,也就是对其相似形路程的等分定位。

由于感受器在路程上的量程和感受目标各自等间隔路程均布误差的存 在,以及各感受器R0,…,Rn的差异,会出现如下情况:

第j-1个感受目标已进入第j个感受器在路程上的量程Rj内,而第j个感 受目标还未脱离Rj进入第j+1个感受器的Rj+1之内,且第j+1个感受目标已 进入Rj+2,此时,Rj内有两个感受目标,而Rj+1内无感受目标;这就需要将第 j个感受目标在Rj内的"位置数"换算到Rj+1内,使每个感受器都能对应一个 感受目标,以便应用"位置数和"等分定位方法中的公式Lj=(L/n)*j+(Mj- M0)/(k*n)来实现路程全程理论上无误差连续等分定位。

当R0与Rn重和,g0与gn重和,则是对封闭路程的n等分定位。

本发明的优点如下

第一,本发明装置中各感受器的R0,…,Rn及各感受目标无高等间隔路 程均布位置精度要求,其各自的等间隔路程均布位置精度与感受器的R0,…, Rn有关(|Δfmax|+|Δgmax|≤Rmin),而一般传感器的量程较大,相应的, Δfmax,Δgmax允许值可较大,且不影响装置的等分定位精度;感受器和感受目 标的安装方式,方位也无苛刻要求,故与现有技术以提高各感受目标的均布 位置精度来提高等分定位精度的方法相比,有极大的优势。

第二,本发明的等分定位是理论上无误差的等分定位。

第三,本发明可对任意路程进行等分定位,路程长可为已知长也可不准 确知其长度。

第四,本发明进行等分定位过程时间较短,在此期间,温度等环境因素 对传感器的影响较小,而本发明的等分定位精度只与此短时间内的传感器 的输出值有关,故温度等环境因素对本发明的影响较小。

第五,本发明可实现理论上无误差的素数等分定位。

第六,本发明的在前述的条件下可对任意路程全程进行理论上无误差 连续等分定位。

第七,本发明可按需进行动态,静态测量。

第八,可作为本发明传感器系统的传感器多种多样,从而提供了较宽的 选择范围。

下面结合附图和借助于有关实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图1是滑线位移式传感器系统的示意图。

图2是线绕电位器式位移传感器系统的示意图。

图3是差动电感式位移传感器系统的示意图。

图4是磁敏电阻式位移传感器系统的示意图。

图5是电容式位移传感器系统的示意图。

图6是激光-CCD传感器系统的示意图。

图7是激光干涉仪传感器系统的示意图。

图8是发电机式位移传感器系统的示意图。

图9是光栅式位移传感器系统的示意图。

图10是霍尔效应式位移传感器系统的示意图。

图11是感应同步器式位移传感器系统的示意图。

图12是探头式位移传感器系统的示意图。

图13是传送带部分等分定位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4是扇形5等分定位安置结构示意图。

图15为直线运动部件运动定位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6是机床移动部件沿导轨运动定位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17是机床移动部件在导轨上连续等分定位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18是机床移动部件在导轨上连续等分定位装置量程转换示意图。

图1中1为电阻丝,作为感受器;2为电刷,作为感受目标;3为运动体。

图2中1为电位器,作为感受器;2为电刷,作为感受目标;3为运动体。

图3中1为衔铁,作为感受目标;2为电感位移传感器,作为感受器;3为运 动体。

图4中1为磁敏电阻元件,作为感受目标;2为磁铁,作为感受器;3为运动 体;4为感受目标的支承装置;5为感受器的支承装置。

图5中1为动极板,作为感受目标;2为静极板,作为感受器;3为运动体,4 为静极板的支承装置。

图6中1为线阵(或面阵)CCD,作为感受器;2为激光器,作为感受目标;3 为运动体。

图7中1为反射镜,作为感受目标;2为激光干涉仪,作为感受器;3为运动 体。

图8中1为感受目标及运动体,可沿图示箭头方向运动;2为磁铁,作感受 器,利用发电机原理测量。

图9中1为指示光栅,作为感受目标;2为主光栅,作为感受器;3为运动体, 可沿图示箭头方向运动;。

图10中1为感受目标及运动体,可沿图示箭头方向运动;2为磁铁,作为 感受器,利用霍尔效应原理测量。

图11中1为感应同步器滑尺,作为感受目标;2为感应同步器定尺,作为 感受器;3为运动体,可沿图示箭头方向运动。

图12中1为感受器(或感受目标);2为探头式位移传感器,作为感受目标 (或感受器);3为支架;其中探头式位移传感器可为机械式、光栅式、电涡 流式、弦振式、光纤式、力敏式、电感螺线管式,气动式,液压式,磁敏式, 电位器式、电感式等各种探头传感器。

图1到图12,这12个图(各种角位移传感器类型与上述位移传感器类型 相对应,工作原理相似),它们都是感受目标G和感受器F的具体化传感器类 型,均为检测路程长(直接或间接)的传感器。虽然各类型传感器原理不同, 但每个传感器系统中,各感受器(或感受目标)的输出值均应准确反应感受 目标在路程上的位置,且输出相应的"位置数"。

图13是传送带部分等分定位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带轮I,II,III安装于板1上,板1装于支架4上,传送带由3个带轮撑张, 电机3带动带轮I转动,带轮II,III为从动轮。

感受目标G0,G1,…,G5安装于传送带上,且要求等间隔路程均布,感受 器F0,F1,F2,F3安装于板1上,其在路程上的量程R0,R1,R2,R3(就本例而言, 传送带运动所沿轨迹即为传动带本身之形状,故感受器在路程上的量程也 就是在传送带上的量程)也要求等间隔路程均布,且间距与感受目标之间距 相同;本例中感受器在路程上的量程的中点以及感受目标之中点分别取为 各自的位置点,二者等间隔路程均布无高均布位置精度要求,以每次测量时, 各感受器之量程R内均有各自相应的感受目标为原则(即|Δfmax|+|Δgmax| ≤Rmin,其中Δgmax为6个感受目标中任意2个感受目标位置点间路程的最 大间隔误差;Δfmax为4个感受器中任2个感受器在路程上的量程位置点间 路程的最大间隔误差,Rmin为R0,R1,R2,R3中的最小量程)。

在进行所需路程的等分定位时,方法如下:

选择适当位置为初始位置,R0,R1,R2,R3内均有相应的感受目标,可得"
位置数"A00,…,A03,并求和 。假设传送带运动方向为由F0经F2
F4方向。

一、当对G0,G3位置点间路程Lg进行等分定位时,(即令G0,G3之位置点 与所等分路程两端点重合)

1.传送带移至(Lg/3)*1处,此时,F1,F2,F3有相应的"位置数"A11,A12
A13输出,令A10=A00,则 ;若M1=M0,则传送带所移至位置距初始
位置路程长必为(Lg/3)*1,且理论上无误差,若M1≠M0,则必不为(Lg/3)*1。

2.当传送带移至(Lg/3)*2处,此时,F2,F3有相应的"位置数"A22,A23
输出,令A21=A11,A20=A00+(A13-A03);求和 ;若M2=M0,则传送带所
移至位置距初始位置路程长必为(Lg/3)*2,且理论上无误差,若M1≠M0,则
必不为(Lg/3)*2。

3.当传送带移至(Lg/3)*3处,即G0移至初始位置时G3的位置,此时,只
有F3有相应"位置数"A33输出,令A32=A22,A31=A11+(A13-A03),A30=A00+
(A23-A03);求和 ,若M3=M0,则G0所在位置,即为初始位置时,G3所在
的位置,理论上无误差。

二、当对F0,F3其在路程上量程R0,R3的位置点间路程Lf进行等分定位 时(即R0,R3之位置点与路程两端点重合)。此时,F0,F3之R0,R3要求等量 程。

1.传送带移至(Lf/3)*1处,此时,F1,F2,F3有相应的"位置数"A11,A12
A13输出,令A10=A03,则 ;若M1=M0,则传送带所移至位置距初始位
置路程长必为(Lf/3)*1,且理论上无误差,若M1≠M0,则必不为(Lf/3)*1。

2.当传送带移至(Lf/3)*2处,此时,F2,F3有相应的"位置数"A22,A23
输出,令A21=A11-A00+A03,A20=A13;求和 ;若M2=M0,则传送带所移
至位置距初始位置路程长必为(Lf/3)*2,且理论上无误差,若M1≠M0,则必
不为(Lf/3)*2。

3.当传送带移至(Lf/3)*3处,此时,只有F3有相应"位置数"A33输出,
令A32=(A22-A00)+A03,A31=A11-A00+A13,A30=A23;求和 ,若M3
M0,则传送带所移位置距初始位置路程必为(Lf/3)*3,且理论上无误差,若
Ma≠M0,则必不为(Lf/3)*3。

在上述情况下,也可利用G5进行上述的等分定位。

仍利用上述1中所述步骤确定传送带移至(Lf/3)*1处时的位置,并在此 时,取F0所测G5之"位置数",作为A00’,令A01’=A11,A02’=A12,A03’=A13;以 此时位置作为新的初始状态,利用前述方法可继续进行间隔为Lf/3的等分 定位。若后面还有感受目标,则与此同理。

在上述情况中,当"位置数"和Mj≠M0时,则传送带所移至位置至初始位 置的路程必不为(L/3)*j,(L为需等分定位的路程长,j为小于或等于3的正 整数),其与理想等分点的路程差ΔL=(Mj-M0)/(3/k),当调整ΔL后,则可 实现Mj=M0。ΔL之调整范围为W≥Rmin-|Δfmax|-|Δgmax|。

图14是扇形5等分定位装置结构示意图

扇形转盘1安装于轴2上,轴2通过轴承安装于支架3上,轴2带动转盘1转 动,传感器F0,…,F5作为感受器,并输出"位置数",安装于支架3上,如图14 所示位置,G0,…,G5作为感受目标,安装于扇形转盘外侧面上,G0,…,G5等 间隔角度均布于扇形转盘外侧面,F0,…,F5在转盘外侧面上的角度量程 R0,…,R5也要求以G0,…,G5之间隔角度均布(二者位置点均取作各自的中 点,并以R之中点为感测零点),二者等间隔角度均布无高均布位置精度要求, 以每次测量时,各感受器之量程R内均有各自相应的感受目标为原则(|Δfmax| +|Δgmax|≤Rmin,其中Δgmax为6个感受目标中任意2个感受目标位置点间 角度的最大间隔误差;Δfmax为6个感受器中任2个感受器在路程上的量程 位置点间角度的最大间隔误差,Rmin为R0,…,R5中的最小角度量程),且规 定"位置数"即为角度值(即k=1)。

假定转盘顺时针转动,选择一适当的初始位置,F0,…,F5均有相应的
"位置数"A00,…,A05输出。求和

一、若要对G0,G5之位置点间所夹角度α为进行5等分定位,则转盘转动
至(α/5)*1处,F1,…,F5输出相应"位置数"A11,…,A15;令A10=A00,求和M1
;若M1=M0,则转盘转至处距初始位置角度必为(α/5)*1,且理论上
无误差;若M1≠M0,则转盘转至处距初始位置角度必不为(α/5)*1。

当转盘转至(α/5)*j处(j为大于等于0小于等于5的整数),Fj,…,F5
相应"位置数"Ajj,…,Aj5,此时令Aj(j-1)=A(j-1)(j-1),…,Ajt=Att+
A(j-t-1)5-A05,…,Aj0=A00+A(j-1)5-A05;求各"位置数"和 ,只要
Mj=M0(即Mj-M0=0),则转盘转至处距初始位置角度必为(α/5)*j,且理论上
无误差,若Mj≠M0,则转盘转至处距初始位置角度必不为(α/5)*j。

二、若需要对角度β进行5等分定位,并已知β-α=Δβ,此时,令Δg0
Δβ则转盘转至(β/5)*1处,F1,…,F5有相应"位置数"A11,…,A15;令A10
A00-Δg0,求和 ;若M1=M0,则转盘转至处距初始位置角度必为(β/5)
*1,且理论上无误差;若M1≠M0,则必不为(β/5)*1。

转盘转至(β/5)*j处,(6-j)个感受器Fj,Fj+1,…,F5对应(6-j)个感受
目标G0,G1,…,G5-j,感测得到(6-j)个"位置数"Ajj,…,Aj(j+1),…,Aj5
此时,因为F0,…,Fj-1感受器量程内无相应的感受目标,故令Aj(j-1)
A(j-1)(j-1)-Δg0,…,Ajt=Att+A(j-t-1)5-A05-Δg0,…,Aj0=A00+A(j-1)5
-A05-Δg0;求各"位置数"和 ,只要Mj=M0(即Mj-M0=0),则转盘转至
处距初始位置角度必为(β/5)*j,且理论上无误差,此时β的第j个等分点也
随之而确定。若Mj≠M0,则转盘转至处距初始位置角度必不为(β/5)*j。

在上述两种情况下,当Mj≠M0时,转盘所处位置与理想等分位置间所夹 角度的差值为Δθ=(Mj-M0)/5,调整转盘,则可使Mj=M0,从而实现对所夹角度 的第j个等分点处的理论上无误差定位,Δθ的调整范围W≥Rmin-|Δfmax| -|Δgmax|,并可利用Δθ公式来实现w内各点的连续等分定位。

图15为直线运动部件运动定位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运动部件1沿直线物体4往返运动,感受目标G0,G1,…,Gn安装于运动部 件1上,要求等间距均布其上,位置点取为各感受目标之中点,并已知Δgn, Δg0;感受器F0,F1,…,Fn安装于支架3上,支架3固定于直线物体上,2为防 护罩,F0,F1,…,Fn在路程上的量程R0,…,Rn之位置点取为各自的中点,且 为等分定位感测零点,也要求全程等间距均布,且与G0,G1,…,Gn之间距相 同,二者的等间距均布均无高均布位置精度要求。以每次测量时,感受器量 程内均有相应的感受目标为原则。

选一适当位置作为初始位置(如图15示位置),使得每次测量时各感受 器量程R内均有感受目标。

初始状态时,F0,F1,…,Fn均有对应的感受目标G0,G1,…,Gn;可得位置
数A0,…,An,求和

感受目标随相对运动物体运动到距初始位置(L/n)*1处,感受器F1,F2
…,Fn对应感受目标G0,G1,…,Gn-1感测得到n个"位置数"A11,A12,…,
A1n;F0的量程内无相应的感受目标可供感测,故令A10=A00+k*(Δgn-Δg0),
求和 ,若M1=M0,则感受目标所移动到位置离初始位置的路程长必
为(L/n)*1,且理论上无误差,若M1≠M0,则路程长必不为(L/n)*1。

当感受目标运动到距初始位置(L/n)*2处时,感受器F2,F3,…,Fn对应感
受目标G0,G1,…,Gn-2感测得到n-1个"位置数"A22,A23,…,A2n;F0,F1的量
程内无相应的感受目标可供感测,故令A21=A11+k*(Δgn-Δg0),A20=A00+
A1n-A0n+k*(Δgn-Δg0),求和 ,若M2=M0,则感受目标所移动到位置
离初始位置的路程长必为(L/n)*2,且理论上无误差,若M2≠M0,则路程长必
不为(L/n)*2。

当感受目标移动到(L/n)*j处,n-j+1个感受器Fj,Fj+1,…,Fn对应n-j
+1个感受目标G0,G1,…,Gn-j感测得到n-j+1个"位置数"Ajj,Aj(j+1),…,
Ajn,因F0,…,Fj-1感受器量程内无相应的感受目标,故令Aj(j-1)=A(j-1) (j-1)
+k*(Δgn-Δg0),…,Ajt=Att+A(j-t-1)n-A0n+k*(Δgn-Δg0),…,
Aj0=A00+A(j-1)n-A0n+k*(Δgn-Δg0);求各"位置数"和 ,只要Mj
M0(即Mj-M0=0),则感受目标所移动到的位置离初始位置的路程长Lj=(L/n)*j
便理论上无误差。此时路程上第j个等分点也随之而确定。若M0≠Mj,则感
受目标移动到的位置离初始位置的路程长必不是Lj=(L/n)*j。

在上述情况中,当Mj≠M0时,可利用ΔL=(Mj-M0)/(k*n)调整,ΔL的 调整范围为W≥Rmin-|Δfmax|-|Δgmax|。这样,就可对全程L进行理论上 无误差n等分。

图16是机床移动部件在导轨上运动定位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移动部件1在导轨4上往返运动,感受目标(电容动极板)G0,…,Gn等间 距均布于机床移动部件1上外侧面。感受器(电容静极板)F0,F1,F2安装于 支架3上,支架3固装于导轨4上,2为防护罩。F0,F1,F2之R0,R1,R2的范围 即为各电容静极板的宽度(动,静电容静极板的宽度均相同),其间距与感受 目标的相同,感受目标及R0,R1,R2的等间距均布无高均布位置精度要求, 以每次测量时,感受器量程内均有相应的感受目标为原则。

位置点取电容动、静极板的中点,并为测量零点,本例中,要实现移动 部件L/2之倍数的等分定位,只要将F0,F2在移运部件外侧上量程R0,R2之位 置点的距离Lf(即F0,F2之中点间的距离)调整至L即可。

设某一初始位置,F0,F1,F2输出相"位置数"为A00,A01,A02,求和M0
;当移动部件移至L/2处,F1,F2输出相应"位置数"A11,A12,此时令
A10=A02,求和 ,若M1=M0,则移动部件移动了L/2距离,理论上无误
差;若M1≠M0,则移动部件移动距离必不为L/2。

以M1=M0状态为新的初始状态,F0,F1,F2又对应3个电容动极板,此时
又有3个相应的"位置数"A00’,…,A02’输出,其中A01’=A11,A02’=A12,求和
;移动部件又移动L/2距离后,F1,F2输出相应"位置数"A11’,
A12’,此时,令A10’=A02’,再求和 ,若M1’=M0’,则移动部件又移
动了距离Lf/2,理论上无误差。

依上所述,只要移动部件上等间距均布足够的感受目标,则移动部件 可进行全程已知距离(Lf/2)倍数的等分定位,且理论上无误差。如L=6,则 可实现距初始位置为3m距离(m大于等于1小于感受目标数的整数)各点的等 分定位。

上述中,当M1≠M0时,可通过公式ΔL=(Mj-M0)/(k*n)进行调整,ΔL 的调整范围为W≥Rmin-|Δfmax|-|Δgmax|(本例n=2,j=1,2)。

此外,还可利用ΔL=(Mj-M0)/(k*n)公式在W内进行等分定位点附近各 点的准确定位。如L=6,若移动部件要求移动到距初始位置21.02处,则计取 7次等于M0的位置数和后,此时移动部件已移动到7*(6/2)=21处,再利用Δ L=(M1-M0)/(2*k)公式进行微调得到0.02(0.02应在w可调整的范围之内),从 而实现21.02理论上无误差的位移定位。

图17是机床移动部件在导轨上连续等分定位装置结构示意图

移动部件1在导轨4上往返运动,磁栅附于移动部件外侧面上,2(m+1)个 磁栅中相邻磁栅边缘相接,分为m个组,每2个磁栅一组,每组磁极呈S-N-N-S 状,本例将m组磁栅作为m个感受器,量程为m个S-N-N-S区域R0,…,Rm,各区 域位置点取中点N-N磁极相接处。磁头作为感受目标,且输出"位置数",安 装于支架3上,支架3安装于机床导轨4上;F0,F1,F2位置点之间距与R0,R1, …,Rm之位置点间距相同。每组磁栅及磁头的布置均无高均布位置精度要 求,但G0与G2之距离Lg要准确知道,这可通过测量得到;若测得L为非整数, 为使用方便,可通过对G0,G2的位置调整的方法来使Lg等于整数值,也可用 说明书中所述方法来实现,即:若Lg与某整数值L相差Δg,假设Lg比L小,则 令Δg0=Δg。

选取磁头在量程中点附近某一位置作为初始位置,磁头G0,G1,G2测得
3个"位置数"A00,A01,A02,求和 ;当移动部件向左移动距离L/2后,
G0,G1测得两"位置数"A11,A12,此时令A10=A00-Δg,求和 ,若M1
M0,则移动部件移动了L/2距离,理论上无误差;若M1≠M0,则移动部件移动
距离必不为L/2,可通过公式ΔL=(M1-M0)/(2*k)进行调整,使M1=M0,并以此
作为新的初始位置,此时G0,G1,G2输出相应"位置数"A00’,A01’,A02’,其中
A00’=A11,A01’=A12,A02’为G2感测对应的新的R的"位置数",重复上述步骤,当
再次出现"位置数"和等于M0时则移动部件又理论上无误差地移动了L/2。

由上述方法,移动部件可在全程进行基本单位为L/2之倍数的各点进行 等分定位,其倍数可通过计取与M0相等之"位置数"和的次数求得;如出现 两次等于M0时,移动部件所处位置距原初始位置为(L/2)*2距离;在各等分 定位点附近,可利用ΔL=(Mj-M0)/(k*n)实现在w范围内各点的连续等分定 位,W≥Rmin-|Δfmax|-|Δgmax|。

本例中,由于R0,R1,…,Rm相邻量程边缘相接,故可实现全程理论上无 误差连续等分定位。由于感受器在路程上的量程和感受目标各自等间距均 布误差的存在,以及各感受器R0,R1,…,Rm的差异,会出现如下情况:

第j-1个感受目标已进入第j个感受器在路程上的量程Rj内,而第j个感 受目标还未脱离Rj进入第j+1个感受器的Rj+1之内,且第j+1个感受目标已 进入Rj+2,此时,Rj内有两个感受目标,而Rj+1内无感受目标;这就需要将第 j个感受目标在Rj内的"位置数"换算到Rj+1内,使每个感受器都能对应一个 感受目标,以便应用公式Lj=(L/n)*j+(Mj-M0)/(k*n)来实现路程全程理 论上无误差连续等分定位。可采用如下方法来进行转换:

设磁头Gi-1在第i-1个磁栅量程Ri-1内,磁头G1应在第i个磁栅量程Ri 内,却进入了第i+1个磁栅量程Ri+1内,第i+1个磁头在第i+1个磁栅量程 Ri+1内,此时Ri+1内有2个磁头,而Ri内没有磁头。转换如图18所示,图18(a) 为磁头在磁栅量程内位置的示意图;磁头输出的电感值与路程关系为图18 (b)所示三角函数关系,可转换为图18(c)所示的线性关系。磁头Gi在Ri+1 内的位置点为a,此时,应将a点的值转换到Fi的量程Ri内,利用公式Ya= Ymax+(Ya’-Ymin’)即可求得。其中Ya为经转换后磁头在Ri内的"位置数", Yn’为经转换后磁头在Ri+1内的"位置数",Ymax为Ri右边界值;Ymin’为磁头 在Ri+1量程左边界输出的"位置数"。这样,就可用通式Lj=(L/n)+(Mj-Mo) /(k*n)实现连续等分定位。对感应同步器式,光栅式,编码器式传感器在应 用中的处理方法与上类似;本例中,Gi-1为G0,Gi-2为G1,G1-3为G2,j=1,n=2; 此装置可用于动态,静态测量。

本文发布于:2024-09-23 14:30:0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4/7338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