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落料装置、芯棒上料设备及电池卷绕机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池制造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落料装置、芯棒上料设备及电池卷绕机。


背景技术:



2.电芯是电池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圆柱电芯,一般采用卷绕的方式进行生产。在卷绕时,首先需要将芯棒逐个地上料至卷绕工位,芯棒端部的缺口与卷绕工位处的卷针定位配合,使得卷针能够带动芯棒旋转。在卷针带动芯棒旋转的过程中料带卷绕在芯棒上,以在芯棒上卷绕形成电芯。
3.现有技术中,为了完成芯棒的上料,常常利用输送线输送芯棒,利用夹持机构(例如机械手等)先夹取输送线上的芯棒,再将夹取的芯棒转移放置在转移机构上。转移机构承接芯棒后向下游各个工位转移芯棒,并最终完成芯棒的上料。然而,夹持机构夹取和放置芯棒的动作过程较为复杂,导致芯棒的输出效率较低,并且为了能够准确的夹取和放置芯棒则需要配备视觉定位系统(例如工业相机)进行视觉定位,导致设备复杂,成本较高。


技术实现要素:



4.基于此,有必要针对现有技术中利用夹持机构夹取和放置芯棒来实现芯棒的逐个输出,夹持机构夹取和放置芯棒的动作过程较为复杂,导致芯棒的输出效率较低,并且为了能够准确的夹取和放置芯棒则需要配备视觉定位系统进行视觉定位,导致设备复杂,成本较高的问题,提供一种改善上述缺陷的落料装置、芯棒上料设备及电池卷绕机。
5.一种落料装置,包括落料单元和转移单元,所述落料单元包括:
6.料盒,具有用于收容多个芯棒的收容腔以及位于所述收容腔底部的开口;及
7.落料轮,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料盒的下方;所述落料轮的周侧表面上开设有多个容纳槽,所述多个容纳槽沿所述落料轮的周向间隔布设;
8.其中,每一所述容纳槽用于在随所述落料轮转动至所述开口处时容纳芯棒,并在跟随所述落料轮转动至出料位置时将芯棒转移至所述转移单元上;所述转移单元用于承接芯棒。
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落料单元还包括导向件,所述导向件围绕所述落料轮布设,且与所述落料轮的周侧表面之间形成输送通道,所述导向件具有位于所述开口处的入料端和位于所述出料位置的出料端;
10.在所述落料轮转动的过程中,容纳在所述容纳槽内的芯棒由所述入料端进入到所述输送通道,并由所述出料端被输送至所述转移单元上。
1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落料单元还包括布置于所述出料位置的导向配合件,所述导向配合件与所述导向件的所述出料端之间形成落料口,容纳在所述容纳槽内的芯棒跟随所述落料轮转动到达所述落料口时,在自身重力作用下由所述落料口下落至所述转移单元上。
1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转移单元包括两个转移机构,其中一个所述转移机构能够在落料工位与调整工位之间移动,以在所述落料工位承接由到达所述出料位置的所述容纳槽输出的芯棒,并将芯棒转移至所述调整工位;
13.其中另一个所述转移机构能够在所述调整工位和后续工位之间移动,以承接在所述调整工位完成调整的芯棒,并转运芯棒至后续工位。
14.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转移单元包括转移机构,所述转移机构包括安装座、托板及夹持结构;
15.所述托板安装在所述安装座上,用于承载芯棒;所述夹持结构包括两个夹持块,两个所述夹持块设置在所述安装座上,且位于所述托板在第一方向上的两侧;两个所述夹持块可受控地彼此靠近或远离,以夹持或松开承载在所述托板上的芯棒。
16.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夹持结构还包括均设置在所述安装座上的第一弹性件和楔形块,两个所述夹持块均对应布置有所述第一弹性件,且各个所述第一弹性件均与各自对应的所述夹持块抵接,以提供使得两个所述夹持块具有彼此靠近的移动趋势的预紧力;
17.所述楔形块设置在两个所述夹持块之间,且两个所述夹持块上均具有与所述楔形块抵接的抵接部,所述楔形块可受控地在两个所述抵接部之间移动,以驱动两个所述夹持块彼此靠近或远离。
18.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抵接部为滚轮,两个所述夹持块上的所述滚轮能够沿所述楔形块的表面滚动。
1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两个所述夹持块均具有夹持部,两个所述夹持部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相对设置,且彼此朝向的一侧均具有夹持斜面,两个所述夹持部分别通过各自的所述夹持斜面夹紧或松开所述托板上的芯棒;
20.两个所述夹持斜面之间的间距设置成由靠近所述托板的一端至远离所述托板的一端的方向上逐渐减小。
2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托板上设置有用于定位芯棒的定位槽,所述转移机构还包括连接在所述托板上的固定定位件,且所述固定定位件位于所述定位槽的纵长方向上的一端;
22.所述转移单元还包括定位机构,所述定位机构包括活动定位件;所述活动定位件位于所述定位槽的纵长方向上的另一端,且所述活动定位件可受控地沿所述定位槽的纵长方向靠近或远离所述固定定位件移动,以与所述固定定位件共同夹紧或松开所述定位槽内的芯棒。
23.一种芯棒上料设备,包括如上任一实施例中所述的落料装置。
24.一种电池卷绕机,包括如上任一实施例中所述的芯棒上料设备及卷绕机构,所述芯棒上料设备还包括上料装置,所述上料装置用于将所述转移单元上的芯棒上料至所述卷绕机构。
25.上述落料装置、芯棒上料设备及电池卷绕机,在实际使用的过程中,在落料轮旋转,使得落料轮上的各个容纳槽也跟随落料轮一同旋转。当容纳槽旋转途经开口处时,收容腔内的芯棒由开口进入到该容纳槽内,并跟随该容纳槽离开收容腔。当收容有芯棒的容纳槽转动至出料位置时,该容纳槽内的芯棒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被输送至到达落料位置的
转移单元上。
26.如此,利用落料轮的旋转连续地带动各个容纳槽在出口处取芯棒,并在出料位置输出芯棒,使得转移单元能够逐个地将芯棒进行转移,即利用落料轮的旋转实现了芯棒的连续落料,有利于提高芯棒的上料效率。并且,利用落料轮的容纳槽携带芯棒到达出料位置时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自动落料,落料位置准确可靠,且直接落料至转移单元上,无需采用视觉定位系统进行定位,简化了设备结构,降低了设备成本。
附图说明
27.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芯棒上料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28.图2为芯棒的结构示意图;
29.图3为图2所示的芯棒的侧视图;
30.图4为图1所示的上料设备的转移单元的俯视图;
31.图5为图4所示的转移单元的转移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32.图6为图5所示的转移机构的俯视图;
33.图7为图5所示的转移机构的夹持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34.图8为图7所示的夹持结构的侧视图;
35.图9为图7所示的夹持结构的后视图;
36.图10为图7所示的夹持结构的俯视图;
37.图11为图7所示的夹持结构的轴测图;
38.图12为图11所示的夹持结构的楔形块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39.图13为图1所示的芯棒上料设备的落料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40.图14为图13所示的落料装置的侧视图;
41.图15为图13所示的落料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42.图16为图1所示的芯棒上料设备的调整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43.图17为图16所示的调整装置的调整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44.图18为图17所示的调整机构的侧视图;
45.图19为图16所示的调整装置的夹取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46.图20为图19所示的夹取机构的侧视图;
47.图21为图1所示的芯棒上料设备的贴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48.图22为图21所示的贴胶装置的侧视图;
49.图23为图21所示的贴胶装置的贴胶机构和裁切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50.图24为图23所示的贴胶机构和裁切机构的俯视图;
51.图25为图24所示的贴胶机构的结构示意图(省略了部分部件);
52.图26为图21所示的贴胶装置的抵压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53.图27为图26所示的抵压机构的侧视图;
54.图28为图27所示的抵压机构沿e-e方向的剖视图;
55.图29为图1所示的芯棒上料设备的上料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56.图30为图1所示的上料装置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57.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58.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59.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60.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61.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62.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63.请参阅图1、图2及图3,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芯棒上料设备,具有落料工位b1、调整工位b2、贴胶工位b3及上料工位(图未标)。该芯棒上料设备包括落料装置、调整装置30、贴胶装置40及上料装置50。
64.该落料装置包括落料单元20及转移单元10,落料单元20设置在该落料工位b1,用于存储并逐个地输出芯棒a。该转移单元10可移动至上述落料工位b1、调整工位b2、贴胶工位b3和上料工位。转移单元10移动至落料工位b1时,能够承接落料单元20输出的芯棒a。该调整装置30设置在调整工位b2,用于带动由转移单元10转移至调整工位b2的芯棒a旋转,直至芯棒a上的定位部a1位于预设位置,以便于芯棒a上的定位部a1与卷绕机构d的卷针匹配。
该贴胶装置40设置在贴胶工位b3,用于向由转移单元10转移至贴胶工位b3的芯棒a上贴附双面胶层a2,从而使得该芯棒a被上料至卷绕机构d的卷针上时能够利用双面胶层a2粘附卷绕料带(该卷绕料带可以是隔膜),进而在卷针带动芯棒a旋转时该卷绕料带能够卷绕在芯棒a上。上料装置50设置在上料工位,用于夹取由转移单元10转移至上料工位的芯棒a,并将夹取的芯棒a转移至卷绕机构d上,以便于卷绕机构d的卷针插入至芯棒a内,并与芯棒a的定位部a1定位配合。可选地,该定位部a1可以是开设在芯棒a上的缺口或凸起等,用于与卷针进行定位配合,使得卷针能够带动其上的芯棒a旋转。
65.上述芯棒上料设备,在实际上料作业的过程中,多个芯棒a储存在落料单元20上,并且落料单元20逐个地输出芯棒a。转移单元10移动至落料工位b1,以承接由落料单元20输出的芯棒a。然后,转移单元10携带着芯棒a移动至调整工位b2,此时调整装置30动作,以驱动该芯棒a旋转,直至芯棒上的定位部a1旋转至预设位置,以便于该芯棒a转移至卷绕机构d处时卷针能够与定位部a1相匹配。再然后,转移单元10再携带调整后的芯棒a移动至贴胶工位b3,此时贴胶装置40将双面胶层a2贴附在转移单元10上的芯棒a上。再然后,转移单元10携带贴附有双面胶层a2的芯棒a移动至上料工位,此时上料装置50夹取转移单元10上的芯棒a,并将该芯棒a转移至卷绕机构d处。再然后,卷绕机构d的卷针插入至该芯棒a内,并与芯棒a上的定位部a1定位匹配。再然后,上料装置50松开芯棒a并返回至上料工位,此时即完成一个芯棒a的上料。如此,通过转移单元10实现芯棒a在落料工位b1、调整工位b2、贴胶工位b3和上料工位之间的转移,进而利用落料单元20、调整装置30、贴胶装置40和上料装置50依次在各个工位完成芯棒a的落料、调整、贴胶和上料,自动化程度高,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
66.需要说明的是,上料工位并不是必需的,在另一些实施例中,也可不设置上料工位。也就是说,转移单元10将芯棒a转移至贴胶工位b3,并利用贴胶装置40在该芯棒a上进行贴胶。然后,上料装置50直接夹取位于贴胶工位b3的芯棒a,并将夹取的芯棒a转移至卷绕机构d上。
67.具体到实施例中,芯棒上料设备还包括安装大板60,转移单元10、落料单元20、调整装置30、贴胶装置40及上料装置50均安装在该安装大板60上,以提高设备的集成度,方便维护且降低所需占用的空间。
68.具体到实施例中,芯棒上料设备还包括安装大板60,转移单元10、落料单元20、调整装置30、贴胶装置40及上料装置50均安装在该安装大板60上,以提高设备的集成度,方便维护且降低所需占用的空间。
69.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转移单元10包括两个转移机构13,其中一个转移机构13在落料工位b1与调整工位b2之间,以在落料工位b1承接落料单元20输出的芯棒a,并在调整工位b2将芯棒a转移至调整装置30。其中另一个转移机构13能够在调整工位b2和后续工位(即贴胶工位b3和上料工位)之间移动,以在调整工位b2承接由调整装置30转移的芯棒a,并在贴胶工位b3供贴胶装置40对芯棒a进行贴胶,且在上料工位将芯棒a转移至上料装置50。
70.为便于描述,将在落料工位b1与调整工位b2之间移动的转移机构13命名为第一转移机构13a,在调整工位b2、贴胶工位b3和上料工位之间移动的转移机构13命名为第二转移机构13b。在实际上料作业时,第一转移机构13a移动至落料工位b1,并承接由落料单元20输出的芯棒a。然后,第一转移机构13a移动至调整工位b2,使得调整装置30拾取第一转移机构13a上的芯棒a,并带动该芯棒a旋转,直至芯棒a上的定位部a1位于预设位置。与此同时,第
一转移机构13a由调整工位b2返回至落料工位b1,以承接下一个由落料单元20输出的芯棒a,第二转移机构13b移动至调整工位b2。然后,调整装置30将调整完成后的芯棒a转移至第二转移机构13b上,第二转移机构13b携带该调整完成的芯棒a移动至贴胶工位b3。然后,贴胶装置40在第二转移机构13b上的芯棒a粘贴双面胶层a2。再然后,第二转移机构13b携带该贴胶完成的芯棒a移动至上料工位,上料装置50夹取第二转移机构13b上的芯棒a,并将该芯棒a转移至卷绕机构d处。此时第二转移机构13b可以返回至调整工位,以承接下一个调整完成的芯棒a。
71.可以理解的是,第一转移机构13a在落料工位b1和调整工位b2之间转移芯棒a的过程,与第二转移机构13b在调整工位b2、贴胶工位b3和上料工位之间转移芯棒a的过程可同时进行,从而能够大大提高芯棒a的上料效率。
72.请参见图4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转移单元10还包括底座110及设置在该底座110上的第一转移驱动机构(图未标)和第二转移驱动机构(图未标)。该底座110固定安装在安装大板60上。第一转移机构13a和第二转移机构13b均沿第一方向x可移动地连接在底座110上,且分别与第一转移驱动机构和第二转移驱动机构驱动连接,使得第一转移驱动机构驱动第一转移机构13a在落料工位b1和调整工位b2之间移动;第二转移驱动机构驱动第二转移机构13b在调整工位b2、贴胶工位b3和上料工位之间移动。
73.可选地,第一转移驱动机构包括驱动气缸115,该驱动气缸115安装在底座110上,且该驱动气缸115的伸缩端与第一转移机构13a连接,从而利用该驱动气缸115驱动第一转移机构13a沿第一方向x在落料工位b1和调整工位b2之间移动。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第一转移驱动机构也可采用其它直线驱动模组,只要能够实现驱动第一转移机构13a沿第一方向x在落料工位b1和调整工位b2之间移动即可,在此不作限定。
74.可选地,第二转移驱动机构包括第一丝杆112、转移驱动件111及第一丝杆螺母113。第一丝杆112绕自身轴线可转动地连接在底座110上,且第一丝杆112的轴向与第一方向x平行。转移驱动件111安装在底座110上,且与第一丝杆112驱动连接,以驱动第一丝杆112绕自身轴线旋转。第一丝杆螺母113螺纹连接在第一丝杆112上,并与第二转移机构13b固定连接,使得第一丝杆螺母113与第二转移机构13b一同沿第一方向x移动。如此,当转移驱动件111驱动第一丝杆112旋转时,第一丝杆螺母113沿第一丝杆112的轴向(即第一方向x)移动,从而带动第二转移机构13b沿第一方向x在调整工位b2、贴胶工位b3和上料工位之间移动。可选地,该转移驱动件111可以是电机。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第二转移驱动机构也可采用其它直线驱动模组,只要能够实现驱动第二转移机构13b沿第一方向x在调整工位b2、贴胶工位b3和上料工位之间移动即可,在此不作限定。
75.请参见图5及图6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转移机构13包括安装座130、托板132及夹持结构136。安装座130沿第一方向x可移动地连接在底座110上,且与第一转移驱动机构或第二转移驱动机构连接,以由该第一转移驱动机构或第二转移驱动机构驱动沿第一方向x移动。托板132安装在安装座130上,用于承接芯棒a。夹持结构136用于夹持或松开承载在托板132上的芯棒a。具体地,该夹持结构136包括两个夹持块131,两个夹持块131设置在安装座130上,且位于托板132在第一方向x上的两侧(在图6所示的实施例中,两个夹持块131分别位于托板132的左右两侧)。两个夹持块131可受控地彼此靠近或远离,以夹持或松开承载在托板132上的芯棒a。如此,在落料工位b1,落料单元20输出的芯棒a落料至第一转移机构
13a的托板132上,然后控制第一转移机构13a的两个夹持块131彼此靠近,直至夹紧托板132上的芯棒a。在调整工位b2,调整装置30将调整完成的芯棒a置于第二转移机构13b的托板132上,然后控制第二转移机构13b的两个夹持块131彼此靠近,直至夹紧该托板132上的芯棒a。
76.可选地,夹持结构136的数量可以是多个,该多个夹持结构136沿与第一方向x垂直的第二方向y间隔布设。芯棒a承载在托板132上时,芯棒a的纵长方向与第二方向y平行。如此,利用沿芯棒a的纵长方向间隔布设的多个夹持结构136同时夹持芯棒a,使得对芯棒a的夹持更加稳固。具体到图6所示的实施例中,夹持结构136的数量为两个。
77.可选地,底座110上设置有沿第一方向x纵长延伸的第一滑轨114(见图4),两个转移机构13的安装座130上均设置有第一滑块(图未示)。每一第一滑块与第一滑轨114滑动配合,从而利用两个第一滑块沿第一滑轨114的移动对两个转移机构13沿第一方向x的移动进行导向。
78.请参见图7至图12所示,具体到实施例中,夹持结构136还包括均设置在安装座130上的第一弹性件134和楔形块138。两个夹持块131均对应布置有第一弹性件134,且各个第一弹性件134均与各自对应的夹持块131抵接,以提供使得两个夹持块131具有彼此靠近的运动趋势的预紧力。楔形块138设置在两个夹持块131之间,且两个夹持块131上均具有与楔形块138抵接的抵接部1314。楔形块138可受控地在两个抵接部1314之间移动,以驱动两个夹持块131彼此靠近或远离,以夹持或松开承载在托板132上的芯棒a。可选地,该第一弹性件134可以是弹簧。
79.具体地,楔形块138具有在第一方向x上相背的第一侧面1380和第二侧面1382。两个夹持块131上的抵接部1314分别与楔形块138的第一侧面1380和第二侧面1382抵接。该楔形块138可受控地沿第二方向y往复移动,第一侧面1380和第二侧面1382之间的距离在第二方向y上逐渐增大或减小,该第二方向y与第一方向x相垂直。如此,由于第一侧面1380和第二侧面1382之间的距离在第二方向y上逐渐增大或减小,使得楔形块138沿第二方向y移动的过程中,在各个第一弹性件134与楔形块138的共同作用下,能够带动两个夹持块131彼此靠近或远离,进而实现夹紧或松开托板132上的芯棒a。
80.可选地,两个抵接部1314均为滚轮,两个夹持块131上的滚轮能够分别沿第一侧面1380和第二侧面1382滚动。如此,将两个抵接部1314均设置为滚轮,一方面有利于降低抵接部1314与楔形块138之间的摩擦力,降低磨损,延迟使用寿命;另一方面有利于提高楔形块138移动的灵活性。
81.进一步地,夹持结构136还包括设置在安装座130上的移动驱动件137。该移动驱动件137与楔形块138连接,使得移动驱动件137能够驱动该楔形块138沿第二方向y往复移动。可选地,该移动驱动件137可以是气缸。
82.具体到实施例中,夹持结构136还包括两个固定块133及导向杆135,该两个固定块133沿第一方向x间隔地固定连接在安装座130上,且托板132位于两个固定块133之间。导向杆135的两端分别连接在两个固定块133上。两个夹持块131滑动连接在该导向杆135上,使得两个夹持块131能沿导向杆135彼此靠近或远离。其中一个第一弹性件134抵接在其中一个固定块133与相邻的一个夹持块131之间,其中另一个第一弹性件134抵接在其中另一个固定块133与相邻的一个夹持块131之间。需要说明的是,导向杆135的数量可以是两个或两
个以上,从而利用各个导向杆135同时对夹持块131的移动进行导向,使得夹持块131的移动更加稳定可靠。
83.可选地,两个夹持块131均具有夹持部1311,两个夹持部1311在第一方向x上相对设置,且彼此朝向的一侧均具有夹持斜面1313。该两个夹持部1311分别通过各自的夹持斜面1313夹紧或松开托板132上的芯棒a。两个夹持斜面1313之间的间距设置成由靠近托板132的一端至远离托板132的一端的方向上逐渐减小(即如图5中所示的两个夹持斜面1313之间的间距在由下至上的方向上逐渐减小),从而使得两个夹持部1311将托板132上的芯棒a夹紧在两个夹持斜面1313之间时,对该芯棒a施加的夹持力具有朝向托板132的分力(即如图5中所示的朝下的分力),使得芯棒a被夹紧的同时也被紧紧的抵压在托板132上,进而使得对芯棒a的夹持更加稳固。
84.进一步地,托板132上具有用于定位芯棒a的定位槽(图未示),该定位槽沿与第一方向x垂直的第二方向y纵长延伸。如此,芯棒a落料至托板132上时该芯棒a容纳在定位槽内,从而利用该定位槽对该芯棒a在第一方向x上进行定位,避免该芯棒a在被两个夹持块131夹紧之前随意滚动。
85.具体到实施例中,转移机构13还包括连接在安装座130上的固定定位件141,该固定定位件141位于该定位槽在第二方向y上的一端,用于与位于定位槽内的芯棒a的一端抵接,从而对该芯棒a在第二方向y上进行定位。请参见图14所示,转移单元10还包括设置在落料工位b1的定位机构14,该定位机构14包括活动定位件142。当转移机构13移动至落料工位b1时,活动定位件142位于定位槽的另一端(也就是说,此时活动定位件142与固定定位件141分别位于定位槽在第二方向y上的两端),且活动定位件142可受控地沿第二方向y靠近或远离固定定位件141移动,以与固定定位件141沿第二方向y共同夹紧或松开定位槽内的芯棒a。如此,当转移机构13移动至落料工位b1时,首先,落料单元20输出的芯棒a落入至该转移机构13的托板132的定位槽内。然后,活动定位件142沿第二方向y靠近固定定位件141移动,直至将定位槽内的芯棒a抵压至固定定位件141上(即此时活动定位件142与固定定位件141共同夹紧定位槽内的芯棒a)。再然后,活动定位件142沿第二方向y远离固定定位件141移动,直至返回初始位置,此时完成对定位槽内的芯棒a在第二方向y上的定位。再然后,两个夹持块131彼此靠近移动,直至夹紧定位槽内的芯棒a。
86.进一步地,定位机构14还包括定位驱动件144、连接块143及缓冲弹性件146。该定位驱动件144安装在安装大板60上,该连接块143安装在定位驱动件144的驱动端,以由该定位驱动件144驱动沿第二方向y往复移动。活动定位件142沿第二方向y可移动地连接在连接块143上。缓冲弹性件146抵接在该连接块143与活动定位件142之间,以提供使得活动定位件142具有沿第二方向y远离连接块143的移动趋势的预紧力。如此,当需要对定位槽内的芯棒a进行定位时,定位驱动件144驱动活动连接块143沿第二方向y靠近固定定位件141移动,以使活动定位件142抵推定位槽内的芯棒a朝向固定定位件141移动,直至将定位槽内的芯棒a压紧在固定定位件141上,此时缓冲弹性件146受压而起到缓冲作用,避免活动定位件142与固定定位件141压坏芯棒a。可选地,该缓冲弹性件146可以是弹簧,定位驱动件144可以是气缸。
87.请参见图13至图15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落料单元20包括料盒21及落料轮22。料盒21具有收容腔210及开口212,该收容腔210用于收容多个芯棒a,该开口212位于
收容腔210的底部。落料轮22可转动地设置在料盒21的下方。落料轮22的周侧表面上开设有多个容纳槽221,该多个容纳槽221沿落料轮22的周向间隔布设,使得落料轮22旋转的过程中各个容纳槽221逐个地途经开口212。其中,每一容纳槽221用于在随落料轮22转动至开口212处时容纳一个芯棒a,并在跟随落料轮22转动至出料位置时,将该芯棒a转移至转移单元10的第一转移机构13a的托板132上。
88.在实际使用的过程中,落料轮22旋转,使得落料轮22上的各个容纳槽221也跟随落料轮22一同旋转。当容纳槽221旋转途经开口212处时,收容腔210内的芯棒a通过开口212进入到该容纳槽221内,并跟随该容纳槽221离开开口212。当收容有芯棒a的容纳槽221转动至出料位置时,该容纳槽221内的芯棒a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下落至到达落料工位b1的第一转移机构13a的托板132上。
89.如此,利用落料轮22的旋转连续地带动各个容纳槽221在开口212处取芯棒a,并在出料位置输出芯棒a,使得转移机构13能够逐个地将芯棒a由落料工位b1转运至调整工位b2,即利用落料轮22的旋转实现了芯棒a的连续落料,有利于提高芯棒a的上料效率。并且,利用落料轮22的容纳槽221携带芯棒a到达出料位置时芯棒a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自动落料,落料位置准确可靠,且直接落料至转移单元10上,无需采用视觉定位系统进行定位,简化了设备结构,降低了设备成本。
90.可选地,开口212位于落料轮22的顶部,从而使得收容腔210内的芯棒a能够在自身重力作用下下落至到达开口212处的容纳槽221内。出料位置位于落料轮22的底部,从而使得转动到达落料盘22底部的容纳槽221内的芯棒a能够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下落至第一转移机构13a的托板132上。
91.具体到实施例中,落料单元20还包括导向件23,该导向件23围绕落料轮22布设,且与落料轮22的周侧表面之间形成输送通道(图未标),从而使得落料轮22旋转的过程中容纳于容纳槽221内的芯棒a跟随落料轮22沿输送通道移动,避免芯棒a还未到达出料位置之前就从容纳槽221内掉落。导向件23具有位于开口212处的入料端2210和位于出料位置的出料端2212。在落料轮22转动的过程中,容纳在容纳槽221内的芯棒a由入料端2210进入到输送通道,并由出料端2212被输送至到达落料工位b1的转移机构13的托板132上。
92.如此,导向件23的设置,避免了位于容纳槽221内的芯棒a在跟随落料轮22转动到达出料位置之前发生掉落,使得各个容纳槽221内的芯棒a均能够跟随落料轮22顺利地转动到达出料位置,并被输送至到达落料工位b1的转移机构13的托板132上。
93.需要说明的是,并不仅限于利用导料件23来防止芯棒a在跟随落料轮22转动到达出料位置之前就发生掉落。在另一些实施例中,也可采用磁吸或夹持等方式实现将芯棒a固定在容纳槽221内,并在到达出料位置时松开芯棒a,进而确保芯棒a能够顺利的到达出料位置,并在出料位置下落至转移机构13的托板132上。
94.具体到实施例中,落料单元20还包括设置于出料位置的导向配合件24。该导向配合件24与导向件23的出料端2212之间形成落料口c。容纳在容纳槽221内的芯棒a跟随落料轮22转动到达落料口c时,在自身重力作用下由落料口c下落至转移机构13的托板132上。如此,利用导向件23的出料端2212与导向配合件24之间形成的落料口c进行芯棒a的落料,从而对芯棒a进行落料的位置进行限定,以确保芯棒a能够准确地下落至转移机构13的托板132上的定位槽内。
95.进一步地,落料单元20还包括安装架25和落料驱动件26。安装架25固定连接在安装大板60上,料盒21固定连接在该安装架25上,落料轮22转动连接在该安装架25上。落料驱动件26安装在该安装架25上,且与落料轮22连接,使得落料驱动件26能够驱动落料轮22旋转。上述导向件23和导向配合件24均安装在安装架25上。可选地,落料驱动件26可以是电机。
96.请参见图16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调整装置30包括调整机构32。该调整机构32包括第一支撑座320及均绕自身轴线可旋转地连接在第一支撑座320上的第一旋转抵接轴321和第二旋转抵接轴322。该第一支撑座320固定连接在安装大板60上。该第一旋转抵接轴321与第二旋转抵接轴322的轴线共线(即第一旋转抵接轴321与第二旋转抵接轴322同轴)。第一旋转抵接轴321与第二旋转抵接轴322彼此间隔设置,被转移单元10转移至调整工位的芯棒a可受控地运动至第一旋转抵接轴321与第二旋转抵接轴322之间。第一旋转抵接轴321和第二旋转抵接轴322可受控地彼此靠近或远离,以夹紧或松开位于第一旋转抵接轴321和第二旋转抵接轴322之间的芯棒a。可选地,第一旋转抵接轴321与第二旋转抵接轴322的轴线均与第二方向y平行,且第一旋转抵接轴321与第二旋转抵接轴322沿第二方向y间隔布设。
97.调整机构32还包括检测件324,该检测件324用于检测被夹紧在第一旋转抵接轴321与第二旋转抵接轴322之间的芯棒a上的定位部a1的位置。可选地,该检测件324可以是对射型光电传感器。
98.具体到实施例中,调整装置30还包括夹取机构31,该夹取机构31包括夹取组件312,该夹取组件312能够沿第三方向z移动至取料位置和调整位置,该第三方向z与第一方向x和第二方向y均相交。优选地,第三方向z与第一方向x和第二方向y均垂直。该夹取组件312移动至取料位置时,能够夹取到达调整工位b2的第一转移机构13a上的芯棒a或者将芯棒a放置在到达调整工位b2的第二转移机构13b上。夹取组件312移动至调整工位b2时,夹取组件312夹取的芯棒a到达第一旋转抵接轴321与第二旋转抵接轴322之间,以使第一旋转抵接轴321与第二旋转抵接轴322能够彼此靠近至分别与芯棒a的两端抵接,即利用第一旋转抵接轴321与第二旋转抵接轴322沿第二方向y(即芯棒a的轴向)夹紧芯棒a。
99.如此,当第一转移机构13a移动至调整工位b2时,首先,夹取组件312沿第三方向z靠近第一转移机构13a移动,直至夹取组件312到达取料位置。此时,夹取组件312夹持第一转移机构13a上的芯棒a,第一转移机构13a的夹持结构136松开对芯棒a的夹持。然后,夹取组件312沿第三方向z远离第一转移机构13a移动,直至到达调整位置。此时,夹取组件312夹持的芯棒a位于第一旋转抵接轴321与第二旋转抵接轴322之间,第一转移机构13a可由调整工位b2返回至落料工位b1,第二转移机构13b可移动至调整工位b2。再然后,第一旋转抵接轴321与第二旋转抵接轴322彼此靠近,直至分别与芯棒a的纵长两端抵接(即沿第二方向y夹紧芯棒a)。此时,夹取组件312松开芯棒a,第一旋转抵接轴321与第二旋转抵接轴322带动芯棒a旋转。当检测件324检测到芯棒a上的定位部a1到达预设位置时,第一旋转抵接轴321与第二旋转抵接轴322停止旋转,即完成芯棒a的调整。再然后,夹取组件312再次夹紧芯棒a,第一旋转抵接轴321与第二旋转抵接轴322彼此远离而松开芯棒a。再然后,夹取组件312沿第三方向z靠近第二转移机构13b移动,直至将芯棒a放置在第二转移机构13b的托板132上并被夹持结构136夹紧。再然后,夹取组件312松开芯棒a,并沿第三方向z远离第二转移机
构13b返回。此时,第二转移机构13b能够由调整工位b2向贴胶工位b3移动。
100.需要说明的是,并不仅限于利用夹取机构31实现芯棒a到达或离开第一旋转抵接轴321与第二旋转抵接轴322之间的位置。在另一些实施例中,也可采用具有升降功能的转移机构13,即通过转移机构13自身的升降来实现芯棒a到达或离开第一旋转抵接轴321与第二旋转抵接轴322之间的位置,在此不作限定。
101.具体到实施例中,调整机构32还包括导向轴323,该导向轴323连接在第一旋转抵接轴321朝向第二旋转抵接轴322的一端。当第一旋转抵接轴321与第二旋转抵接轴322彼此靠近或远离的过程中,导向轴323插入或拔出位于第一旋转抵接轴321与第二旋转抵接轴322之间的芯棒a的中心孔。如此,当夹取组件312夹取芯棒a到达调整位置时,第一旋转抵接轴321与第二旋转抵接轴322彼此靠近,使得导向轴323插入到芯棒a的中心孔内而对芯棒a进行导正,直至第一旋转抵接轴321和第二旋转抵接轴322分别与芯棒a的纵长两端抵接,以将芯棒a夹紧。
102.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导向轴323也可连接在第二旋转抵接轴322朝向第一旋转抵接轴321的一端,也能够起到对芯棒a进行导正的作用,在此不作限定。
103.请参见图17至图18所示,具体到实施例中,调整机构32还包括第一移动座325及第一驱动件326。第一移动座325沿第二方向y可移动地连接在第一支撑座320上。第一旋转抵接轴321绕自身轴线可旋转地连接在第一移动座325上,从而使得第一移动座325能够带动第一旋转抵接轴321沿第二方向y移动。第一驱动件326安装在第一支撑座320上,且与第一移动座325连接,使得第一驱动件326能够驱动该第一移动座325相对第一支撑座320沿第二方向y移动,使得第一移动座325带动第一旋转抵接轴321靠近或远离第二旋转抵接轴322。可选地,该第一驱动件326可以是气缸。
104.可选地,第一支撑座320上设置有沿第二方向y纵长延伸的第二滑轨3202,第一移动座325上设置有与第二滑轨3202滑动配合的第二滑块3203。如此,利用第二滑块3203沿第二滑轨3202的移动对第一移动座325相对第一支撑座320沿第二方向y的移动进行导向。
105.可选地,第一旋转抵接轴321通过轴承安装在第一移动座325上,从而使得第一旋转抵接轴321能够相对第一移动座325旋转。
106.具体到实施例中,调整机构32还包括第二移动座328及第二驱动件329。第二移动座328沿第二方向y可移动地连接在第一支撑座320上。第二旋转抵接轴322绕自身轴线可旋转地连接在第二移动座328上,使得第二旋转抵接轴322能够在第二移动座328的带动下沿第二方向y移动。第二驱动件329安装在第一支撑座320上,且与第二移动座328连接,使得第二驱动件329能够驱动第二移动座328相对第一支撑座320沿第二方向y移动,使得第二移动座328带动第二旋转抵接轴322靠近或远离第一旋转抵接轴321。可选地,该第二驱动件329可以是气缸。
107.可选地,第一支撑座320上设置有沿第二方向y纵长延伸的第三滑轨3201,第二移动座328上设置有与第三滑轨3201滑动配合的第三滑块。如此,利用第三滑块沿第三滑轨3201的移动对第二移动座328相对第一支撑座320沿第二方向y的移动进行导向。
108.可选地,第二旋转抵接轴322通过轴承安装在第二移动座328上,从而使得第二旋转抵接轴322能够相对第二移动座328旋转。
109.具体地,调整机构32还包括安装在第一移动座325上的第一旋转驱动件327,该第
一旋转驱动件327与第一旋转抵接轴321连接,使得第一旋转驱动件327能够驱动该第一旋转抵接轴321旋转,进而带动被第一旋转抵接轴321和第二旋转抵接轴322夹紧的芯棒a旋转。进一步地,第一旋转驱动件327的输出轴与第一旋转抵接轴321之间通过带传动结构3271连接,从而使得第一旋转驱动件327输出的旋转运动通过带传动结构3271传递至第一旋转抵接轴321上,进而驱动第一旋转抵接轴321旋转。
110.当然,在另一实施例中,第一旋转驱动件327也可以是安装在第二移动座328上,第一旋转驱动件327与第二旋转抵接轴322连接,使得第一旋转驱动件327能够驱动第二旋转抵接轴322旋转,进而带动被第一旋转抵接轴321和第二旋转抵接轴322夹紧的芯棒旋转。
111.在一些实施例中,调整机构32还包括设置在第一支撑座320上的调节座(图未标),检测件324安装在该调节座上。该调节座相对第一支撑座320的位置可调节,从而可通过调节座达到调节检测件324的位置的目的。可选地,调节座相对第一支撑座320的位置沿第二方向y和/或第三方向z可调节。如此,通过沿第二方向y和/或第三方向z调节调节座相对第一支撑座320的位置,从而达到调节检测件324在第二方向y和/或第三方向z上的位置的目的,以使用不同规格的芯棒a,提升设备的兼容性。
112.进一步地,调节座包括第一调节块3241、第一螺纹锁紧件、第二调节块3242及第二螺纹锁紧件。第一调节块3241上开设有第一腰型孔3243,且第一腰型孔3243沿第二方向y纵长延伸。第一螺纹锁紧件穿设于第一腰型孔3243,并与第一支撑座320螺纹连接,以将第一调节块3241紧固在第一支撑座320上。第二调节块3242上开设有第二腰型孔3244,且第二腰型孔3244沿第三方向z纵长延伸。第二螺纹锁紧件穿设于第二腰型孔3244,并与第一调节块3241螺纹连接,以将第二调节块3242紧固在第一调节块3241上。检测件324安装在该第二调节块3242上,以跟随第二调节块3242一同进行位置调节。可选地,该第一螺纹锁紧件和第二螺纹锁紧件均可采用锁紧螺钉。
113.如此,当需要调节检测件324在第二方向y上的位置时,首先拧松第一螺纹锁紧件,并推动第一调节块3241沿第二方向y相对第一支撑座320移动,进而带动第二调节块3242和检测件324沿第二方向y移动。当检测件324在第二方向y上的位置调节到位后,拧紧第一螺纹锁紧件,以将第一调节块3241锁紧固定在第一支撑座320上。
114.当需要调节检测件324在第三方向z上的位置时,首先拧松第二螺纹锁紧件,并推动第二调节块3242沿第三方向z相对第一调节块3241移动,从而带动检测件324沿第三方向z移动。当检测件324在第三方向z上的位置调节到位后,拧紧第二螺纹锁紧件,以将第二调节块3242锁紧固定在第一调节块3241上。
115.请参见图19及图20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夹取机构31还包括第二驱动组件,该第二驱动组件构包括第二支撑座310、第三移动座311及第三驱动件313。该第二支撑座310固定连接在安装大板60上,第三移动座311沿第三方向z可移动地连接在第二支撑座310上。夹取组件312安装在该第三移动座311上,使得夹取组件312跟随第三移动座311一同沿第三方向z移动。第三驱动件313设置在第二支撑座310上,且与第三移动座311连接,使得第三驱动件313能够驱动第三移动座311相对所述第二支撑座310沿第三方向z移动,并带动夹取组件312移动至取料位置或调整位置。当夹取组件312移动至调整位置时,夹取组件312上的芯棒a位于第一旋转抵接轴321和第二旋转抵接轴322之间,且与第一旋转抵接轴321和第二旋转抵接轴322同轴,使得第一旋转抵接轴321和第二旋转抵接轴322夹紧芯棒a并带动芯棒a旋
转时,第一旋转抵接轴321、第二旋转抵接轴322和芯棒a三者的旋转顺畅且稳定。
116.可选地,第二驱动组件还包括第二丝杆314和第二丝杆螺母315。第二丝杆314绕自身轴线可转动地连接在第二支撑座310上,且第二丝杆314的轴向与第三方向z平行。第三驱动件313与第二丝杆314连接,使得第三驱动件313能够驱动第二丝杆314绕自身轴线旋转。第二丝杆螺母315螺纹连接在第二丝杆314上,且与第三移动座311固定连接,使得第三移动座311与第二丝杆螺母315一同移动。如此,当第三驱动件313驱动第二丝杆314旋转时,第二丝杆螺母315沿第三方向z移动(即第二丝杆314的轴向),从而带动第三移动座311和夹取组件312沿第三方向z在取料位置和调整位置之间移动,并且使得夹取组件312到达调整位置时,夹取组件312上的芯棒a与第一旋转抵接轴321和第二旋转抵接轴322同轴。可选地,第三驱动件313可以是电机。
117.可选地,第二支撑座310上设置有均沿第三方向z纵长延伸的两个导杆316,第三移动座311滑动设置在该两个导杆316上。如此,利用该两个导杆316对第三移动座311相对第二支撑座310沿第三方向z的移动进行导向。
118.具体到实施例中,夹取组件312包括夹爪气缸(图未标)及安装在该夹爪气缸的驱动端的两个夹爪(图未标),夹爪气缸用于驱动该两个夹爪彼此靠近或远离,以使该两个夹爪夹紧或松开芯棒。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夹取组件312也可采用其它夹爪结构,只要能够实现夹紧或松开芯棒即可,在此不作限定。
119.请参见图21及图2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贴胶装置40包括运动机构41、放卷机构43、收卷机构44、贴胶机构45及裁切机构46。运动机构41包括第一驱动组件411及与第一驱动组件411传动连接的移载座412。第一驱动组件411用于驱动该移载座412沿第二方向y和第三方向z移动。该第二方向y与第三方向z相交,优选地,第三方向z与第二方向y垂直。放卷机构43设置在移载座412上,用于放卷双面胶带a3,该双面胶带a3包括层叠设置的双面胶层a2和隔离膜a4。收卷机构44设置在移载座412上,用于收卷双面胶带a3的隔离膜a4。贴胶机构45设置在移载座412上,且具有供双面胶带a3绕经的贴胶轮451。裁切机构46设置在移载座412上,用于由贴胶轮451的上游侧切断双面胶带a3的双面胶层a2,使得双面胶带a3的隔离膜a4保持连续并最终被收卷机构44收卷。
120.其中,移载座412沿第三方向z移动的过程中,能够带动贴胶轮451将双面胶层a2抵压在到达贴胶工位的转移机构13上的芯棒a上。移载座412沿第二方向y移动的过程中,能够带动贴胶轮451沿转移机构13上的芯棒a表面滚动,以将双面胶层a2粘贴在转移机构13上的芯棒a上。
121.在实际贴胶作业的过程中,当转移机构13承载着芯棒a由调整工位b2移动至贴胶工位b3时,首先移载座412沿第三方向z朝向转移机构13上的芯棒a靠近移动,直至带动贴胶轮451将双面胶带a3抵压在芯棒a上。此时,双面胶带a3的双面胶层a2与芯棒a表面接触,双面胶带a3的隔离膜a4位于双面胶层a2与贴胶轮451之间。然后,移载座412沿第二方向y(即芯棒a的轴向)移动一预设距离(与此同时收卷机构44收卷隔离膜a4,放卷机构43放卷双面胶带a3),从而带动贴胶轮451沿芯棒a表面滚动,以将双面胶层a2粘贴在该芯棒a上。再然后,裁切机构46由贴胶轮451的上游侧切断双面胶带a3的双面胶层a2(不切断双面胶带a3的隔离膜a4),此时被切断的双面胶层a2粘贴在芯棒a上。再然后,移载座412沿第三方向z远离转移机构13上的芯棒a移动而返回至初始位置,为下一次的贴胶动作作准备。如此,上述贴
胶装置40能够实现自动且连续的贴胶动作,自动化程度高,贴胶动作过程稳定可靠,有利于提高贴胶效率和贴胶质量的稳定性。
122.需要说明的是,上述贴胶轮451的上游侧是相对于双面胶带a3的输送而言的,即双面胶带a3先途经的位置为上游,后途经的位置为下游。
123.具体到实施例中,第一驱动组件411包括基座4110、运动座4112、第一运动驱动件4113及第二运动驱动件4114。该基座4110固定安装在安装大板60上,该运动座4112沿第二方向y可移动地连接在基座4110上,移载座412沿第三方向z可移动地连接在运动座4112上。第一运动驱动件4113设置在基座4110上,并与运动座4112驱动连接,以驱动运动座4112相对基座4110沿第二方向y移动。第二运动驱动件4114设置在运动座4112上,并与移载座412驱动连接,以驱动移载座412相对运动座4112沿第三方向z移动。如此,当需要带动贴胶轮451沿第三方向z移动,以使贴胶轮451与转移机构13上的芯棒a相抵靠或分离时,可利用第二运动驱动件4114驱动移载座412相对运动座4112沿第三方向z移动。当需要带动贴胶轮451沿第二方向y移动,以使贴胶轮451沿芯棒的轴向滚动时,可利用第一运动驱动件4113驱动运动座4112沿第二方向y移动,从而带动贴胶轮451沿芯棒的轴向滚动,使得贴胶轮451将双面胶层a2粘贴在该芯棒a上。
124.可选地,第一运动驱动件4113和第二运动驱动件4114可以是丝杠副驱动结构。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以是其它直线驱动结构,在此不作限定。
125.可选地,基座4110上设置有沿第二方向y纵长延伸的第四滑轨,运动座4112上设置有与第四滑轨滑动配合的第四滑块。如此,利用第四滑块沿第四滑轨的移动对运动座4112相对基座4110沿第二方向y的移动进行导向。
126.可选地,运动座4112上设置有沿第三方向z纵长延伸的第五滑轨,移载座412上设置有与第五滑轨滑动配合的第五滑块。如此,利用第五滑块沿第五滑轨的移动对移载座412相对运动座4112沿第三方向z的移动进行导向。
127.需要说明的是,在另一些实施例中,也可以是运动座4112相对基座4110沿第三方向z可移动,移载座412相对运动座4112沿第二方向y可移动,只要能够实现带动贴胶轮451沿第二方向y和第三方向z移动即可,在此不作限定。
128.具体到实施例中,贴胶装置40还包括设置在移载座412上的抵压机构47,该抵压机构47具有位于贴胶轮451的下游侧的抵压轮471。当贴胶轮451将双面胶层a2抵压在到达贴胶工位b3的转移机构13上的芯棒a上时,抵压轮471也与到达贴胶工位b3的转移机构13上的芯棒a抵接,以在跟随移载座412沿第二方向y移动的过程中,抵压轮471对粘贴在芯棒a上的双面胶层a2进行抚平。如此,当贴胶轮451沿芯棒a的轴向(即第二方向y)滚动的过程中,将双面胶带a3的双面胶层a2粘贴在芯棒a上。与此同时,抵压轮471也沿芯棒a的轴向滚动,以将粘贴在芯棒a上的双面胶层a2进一步压紧在芯棒a上(即抚平),使得双面胶层a2与芯棒a更加紧密的粘贴。
129.请参见图26至图28所示,进一步地,抵压轮471的周侧表面向内凹陷形成凹陷面4710,该凹陷面4710用于与芯棒a的周侧表面相匹配,从而增大抵压轮471与芯棒a的抵压面积,提升将双面胶层a2压紧在芯棒a上的效果。可选地,芯棒a的外表面为圆弧面,因此该抵压轮471上的凹陷面4710也为圆弧面,使得凹陷面4710能够与芯棒a的外表面吻合。
130.具体到实施例中,抵压机构47包括连接座472、支撑轴473及第二弹性件474。该连
接座472设置在移载座412上。支撑轴473活动连接在连接座472上,抵压轮471转动连接在支撑轴473上。第二弹性件474抵接在支撑轴473与连接座472之间,以提供使得支撑轴473具有带动抵压轮471靠近芯棒a的移动趋势的预紧力。可选地,该第二弹性件474可以是弹簧。
131.如此,当移载座412带动贴胶轮451与抵压轮471沿第三方向z靠近芯棒a移动的过程中,首先抵压轮471与芯棒a抵接,随着移载座412继续带动贴胶轮451向芯棒a移动,第二弹性件474受压收缩,直至贴胶轮451将双面胶带a3的双面胶层a2抵压在芯棒a上(即此时贴胶轮451和抵压轮471均抵压在芯棒a上)。当贴胶轮451与抵压轮471均抵压在芯棒a上之后,运动座4112带动贴胶轮451和抵压轮471一同沿芯棒a的轴向滚动,使得贴胶轮451将双面胶带a3的双面胶层a2粘贴在芯棒a上,同时抵压轮471将粘贴在芯棒a上的双面胶层a2进一步压紧在芯棒a上。当运动座4112沿第二方向y移动预设距离之后停止移动,裁切机构46由贴胶轮451的上游侧切断双面胶带a3的双面胶层a2。然后,运动座4112带动贴胶轮451和抵压轮471继续沿芯棒a滚动一段距离,使得被切断的双面胶层a2的尾端也被贴胶轮451抵压在芯棒a上。再然后,移载座412沿第三方向z带动贴胶轮451远离芯棒a移动一段距离,使得贴胶轮451与芯棒a分离,且在第二弹性件474提供的弹力作用下抵压轮471与芯棒a保持抵接。再然后,运动座4112再带动抵压轮471沿芯棒a的轴向滚动一段距离,使得被切断的双面胶层a2的尾端也被抵压轮471压紧在芯棒a上。最后,运动座4112和移载座412分别沿第二方向y和第三方向z返回至初始位置,为下一次的贴胶作准备。
132.可选地,连接座472上开设有安装槽4721,支撑轴473设置在该安装槽4721内,使得支撑轴473能够沿安装槽4721(即沿第三方向z)移动一定的行程。第二弹性件474的一端与连接座472抵接,另一端与支撑轴473抵接,从而使得抵压轮471在受到外部压力时,能够克服第二弹性件474的弹力而相对连接座472沿第三方向z移动。可选地,该第二弹性件474可以是弹簧销。
133.请参见图23至图25,在一些实施例中,贴胶机构45还具有第一限位块453,裁切机构46包括切刀座462以及设置在切刀座462上的切刀463和第二限位块464。切刀座462设置在移载座412上,使得切刀座462跟随移载座412一同移动。该第一限位块453与第二限位块464沿第二方向y相对设置,且第一限位块453与第二限位块464之间形成供双面胶带a3穿过的穿胶通道h。该穿胶通道h位于贴胶轮451的上游侧,也就是说,放卷机构43放卷的双面胶带a3穿过穿胶通道h后绕过贴胶轮451,贴胶轮451将双面胶带a3的双面胶层a2粘贴在芯棒a上,双面胶带a3的隔离膜a4收卷在收卷机构44上。
134.切刀座462能够沿第二方向y朝向贴胶机构45移动至裁切位置。当切刀座462移动至裁切位置时,第二限位块464与第一限位块453抵接,切刀463由第一限位块453与贴胶轮451之间切断双面胶层a2。如此,利用第一限位块453与第二限位块464来限定切刀463的切入深度,从而确保切刀463每次裁切时仅切断双面胶带a3的双面胶层a2,而不切断双面胶带a3的隔离膜a4。
135.具体到实施例中,裁切机构46还包括裁切驱动件461,该裁切驱动件461安装在移载座412上,切刀座462安装在裁切驱动件461的驱动端。裁切驱动件461用于驱动切刀座462朝向贴胶机构45移动,以带动切刀463由贴胶轮451的上游侧切断双面胶带a3的双面胶层a2。可选地,裁切驱动件461可以是气缸。
136.具体到实施例中,贴胶机构45包括设置在移载座412上的贴胶座452。贴胶轮451转
动连接在该贴胶座452上。第一限位块453设置在贴胶座452上,且相对贴胶座452的位置沿第二方向y可调节,使得能够适应不同规格的双面胶带a3和芯棒a,以提升设备的兼容性。
137.进一步地,第一限位块453沿第二方向y可移动地连接在贴胶座452上。第一限位块453具有第一倾斜面4531,该第一倾斜面4531相对垂直于第二方向y的平面倾斜。贴胶机构45还包括设置在贴胶座452上的调节楔块454,该调节楔块454具有与第一倾斜面4531平行且彼此贴合的第二倾斜面4541。
138.该调节楔块454相对贴胶座452沿与第二方向y垂直的预设方向可移动,以在第一倾斜面4531和第二倾斜面4541的导向作用下抵推第一限位块453沿第二方向y移动,从而实现沿第二方向y调节第一限位块453相对贴胶座452的位置。如此,当需要调节第一限位块453的位置时,控制调节楔块454沿预设方向移动,从而带动第一限位块453沿第二方向y相对贴胶座452移动,即实现第一限位块453的位置调节。可选地,该预设方向与第一方向x平行。
139.进一步地,贴胶座452具有一抵挡面4520,该抵挡面4520位于第一限位块453背离第二限位块464的一侧。调节楔块454位于第一限位块453与抵挡面4520之间。也就是说,第二限位块464、第一限位块453、调节楔块454和抵挡面4520沿第二方向y依次布置。第一限位块453与调节楔块454通过第一倾斜面4531与第二倾斜面4541相互抵接,调节楔块454与抵挡面4520相互抵接。
140.抵挡面4520与垂直于第二方向y的平面平行,从而使得调节楔块454沿预设方向移动并推动第一限位块453沿第二方向y移动的过程中,抵挡面4520对调节楔块454在第二方向y上的位置进行限定,避免调节楔块454在第二方向y上产生位移。
141.进一步地,贴胶机构45还包括调节螺杆455,该调节螺杆455绕自身轴线可转动地连接在贴胶座452上。调节螺杆455的轴向与上述预设方向平行,且调节螺杆455的一端与调节楔块454螺纹连接,从而可通过旋拧调节螺杆455来带动调节楔块454沿预设方向移动,进而抵推第一限位块453沿第二方向y移动。
142.进一步地,第一限位块453上开设有沿第二方向y纵长延伸的第三腰型孔4532。贴胶机构45还包括螺纹紧固件(图未示),该螺纹紧固件穿设于第三腰型孔4532,并与贴胶座452螺纹连接,以将第一限位块453锁紧固定在贴胶座452上。如此,当需要调节第一限位块453的位置时,首先拧松螺纹紧固件,使得第一限位块453能够沿第二方向y相对贴胶座452移动。然后旋拧调节螺杆455,从而带动调节楔块454相对贴胶座452沿预设方向移动,进而带动第一限位块453相对贴胶座452沿第二方向y移动。当第一限位块453的位置调节到位后,停止旋转调节螺杆455,并拧紧螺纹紧固件,以将第一限位块453锁紧固定在贴胶座452上。可选地,螺纹紧固件可以采用紧固螺钉。
143.请参见图29及图30,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上料装置50包括上料驱动机构51及夹持机构52。上料驱动机构51与夹持机构52连接,使得上料驱动机构51能够驱动夹持机构52沿第一方向x在上料工位与卷绕机构d之间移动。当夹持机构52位于上料工位时,夹持机构52能够夹取到达上料工位的转移机构13上的芯棒a。当夹持机构52位于卷绕机构d处时,夹持机构52能够将夹取的芯棒a置于卷绕机构d上。如此,当转移机构13携带完成调整的芯棒a到达上料工位时,首先,上料驱动机构51驱动夹持机构52沿第一方向x移动至上料工位,夹持机构52在上料工位夹取转移机构13上的芯棒a。然后,上料驱动机构51驱动夹持机构52
沿第一方向x移动至卷绕机构d处,此时卷绕机构d的卷针伸出并插入至芯棒a内,使得芯棒a的定位部a1与卷针相匹配。再然后,夹持机构52松开芯棒a,并返回至上料工位。
144.具体到实施例中,上料驱动机构51还用于驱动夹持机构52沿第三方向z移动,以使在上料工位夹持机构52能够沿第三方向z靠近或远离转移机构13上的芯棒a,进而实现夹取转移机构13上的芯棒a。如此,当需要夹取到达上料工位的转移机构13上的芯棒a时,上料驱动机构51驱动夹持机构52沿第三方向z靠近转移机构13上的芯棒a移动,直至夹持机构52能够夹持芯棒a。然后,夹持机构52夹持芯棒a,转移机构13的夹持结构136松开芯棒a。再然后,上料驱动机构51驱动夹持机构52沿第三方向z远离转移机构13移动而返回,使得夹持机构52带动芯棒a与转移机构13分离,即实现夹取芯棒a。
145.具体到实施例中,上料驱动机构51还用于驱动夹持机构52绕一旋转轴线转动,以在卷绕机构d处带动夹持机构52上夹取的芯棒a与卷绕机构d的卷针对齐,进而使得卷针能够准确地插入芯棒a内。如此,当上料驱动机构51驱动夹持机构52沿第一方向x移动至卷绕机构d处时,首先,上料驱动机构51驱动夹持机构52绕旋转轴线旋转,直至夹持机构52上的芯棒a与卷绕机构d的卷针对齐。此时,卷绕机构d的卷针伸出并插入至芯棒a内,直至芯棒a的定位部a1与卷针相匹配。然后,夹持机构52松开芯棒a,并在上料驱动机构51的驱动下返回至上料工位,以便于进行下一次的上料动作。可选地,该旋转轴线与第二方向y平行。
146.进一步地,上料驱动机构51包括第三支撑座510、第四移动座511、第四驱动件513、第五移动座512、第五驱动件515及第二旋转驱动件516。该第三支撑座510固定连接在安装大板60上。第四移动座511沿第一方向x可移动地连接在第三支撑座510上。第四驱动件513安装在第三支撑座510上,并与第四移动座511连接,使得第四驱动件513能够驱动第四移动座511相对第三支撑座510沿第一方向x移动。第五移动座512沿第三方向z可移动地连接在第四移动座511上。第五驱动件515安装在第四移动座511上,并与第五移动座512连接,使得第五驱动件515能够驱动第五移动座512相对第四移动座511沿第三方向z移动。第二旋转驱动件516安装在第五移动座512上,夹持机构52安装在该第二旋转驱动件516的驱动端,以由第二旋转驱动件516驱动绕上述旋转轴线转动。可选地,第五驱动件515可以是气缸。第二旋转驱动件516可以是旋转气缸。
147.可选地,上料驱动机构51还包括第三丝杆514及第三丝杆螺母(图未示)。该第三丝杆514绕自身轴线可转动地连接在第三支撑座510,且第三丝杆514的轴向与第一方向x平行。第四驱动件513与该第三丝杆514连接,使得第四驱动件513能够驱动该第三丝杆514绕自身轴线旋转。第三丝杆螺母螺纹连接在第三丝杆514上,并与第四移动座511固定连接。如此,第四驱动件513驱动第三丝杆514旋转时,第三丝杆螺母沿第三丝杆514的轴向(即第一方向x)移动,从而带动第四移动座511沿第一方向x移动。可选地,第四驱动件513可以是电机。
148.可选地,第三支撑座510上设置有沿第一方向x纵长延伸的第六滑轨5101,第四移动座511上的设置有与第六滑轨5101滑动配合的第六滑块5112。如此,利用第六滑块5112沿第六滑轨5101的移动对第四移动座511沿第一方向x相对第三支撑座510的移动进行导向。
149.可选地,第四移动座511上设置有沿第三方向z纵长延伸的第七滑轨5110,第五移动座512上设置有与第七滑轨5110滑动配合的第七滑块5120。如此,利用第七滑块5120沿第七滑轨5110的移动对第五移动座512沿第三方向z相对第四移动座511的移动进行导向。
150.基于上述芯棒上料设备,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电池卷绕机。该电池卷绕机包括卷绕机构d及如上任一实施例中所述的芯棒上料设备。该芯棒上料设备的上料装置50用于将到达上料工位的芯棒a转移至卷绕机构d处。卷绕机构d的卷针伸出,使得卷针插入至该芯棒a的中心孔内,并且芯棒a的定位部a1与卷针定位配合,进而使得卷针能够带动芯棒a旋转。如此,当需要进行卷绕作业时,卷绕料带的端部通过双面胶层a2粘接固定在芯棒a上,卷针带动芯棒a旋转,从而使得卷绕料带卷绕在芯棒a上形成电芯。可选地,该卷绕料带可以是隔膜。
151.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152.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技术特征:


1.一种落料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落料单元和转移单元,所述落料单元包括:料盒,具有用于收容多个芯棒的收容腔以及位于所述收容腔底部的开口;及落料轮,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料盒的下方;所述落料轮的周侧表面上开设有多个容纳槽,所述多个容纳槽沿所述落料轮的周向间隔布设;其中,每一所述容纳槽用于在随所述落料轮转动至所述开口处时容纳芯棒,并在跟随所述落料轮转动至出料位置时将芯棒转移至所述转移单元上,所述转移单元用于承接芯棒。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落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落料单元还包括导向件,所述导向件围绕所述落料轮布设,且与所述落料轮的周侧表面之间形成输送通道,所述导向件具有位于所述开口处的入料端和位于所述出料位置的出料端;在所述落料轮转动的过程中,容纳在所述容纳槽内的芯棒由所述入料端进入到所述输送通道,并由所述出料端被输送至所述转移单元上。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落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落料单元还包括布置于所述出料位置的导向配合件,所述导向配合件与所述导向件的所述出料端之间形成落料口,容纳在所述容纳槽内的芯棒跟随所述落料轮转动到达所述落料口时,在自身重力作用下由所述落料口下落至所述转移单元上。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落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移单元包括转移机构,所述转移机构包括安装座、托板及夹持结构;所述托板安装在所述安装座上,用于承载芯棒;所述夹持结构包括两个夹持块,两个所述夹持块设置在所述安装座上,且位于所述托板在第一方向上的两侧;两个所述夹持块可受控地彼此靠近或远离,以夹持或松开承载在所述托板上的芯棒。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落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夹持结构还包括均设置在所述安装座上的第一弹性件和楔形块,两个所述夹持块均对应布置有所述第一弹性件,且各个所述第一弹性件均与各自对应的所述夹持块抵接,以提供使得两个所述夹持块具有彼此靠近的移动趋势的预紧力;所述楔形块设置在两个所述夹持块之间,且两个所述夹持块上均具有与所述楔形块抵接的抵接部,所述楔形块可受控地在两个所述抵接部之间移动,以驱动两个所述夹持块彼此靠近或远离。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落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抵接部为滚轮,两个所述夹持块上的所述滚轮能够沿所述楔形块的表面滚动。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落料装置,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夹持块均具有夹持部,两个所述夹持部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相对设置,且彼此朝向的一侧均具有夹持斜面,两个所述夹持部分别通过各自的所述夹持斜面夹紧或松开所述托板上的芯棒;两个所述夹持斜面之间的间距设置成由靠近所述托板的一端至远离所述托板的一端的方向上逐渐减小。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落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托板上设置有用于定位芯棒的定位槽,所述转移机构还包括连接在所述托板上的固定定位件,且所述固定定位件位于所述定位槽的纵长方向上的一端;所述转移单元还包括定位机构,所述定位机构包括活动定位件;所述活动定位件位于
所述定位槽的纵长方向上的另一端,且所述活动定位件可受控地沿所述定位槽的纵长方向靠近或远离所述固定定位件移动,以与所述固定定位件共同夹紧或松开所述定位槽内的芯棒。9.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落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移单元包括两个转移机构,其中一个所述转移机构能够在落料工位与调整工位之间移动,以在所述落料工位承接由到达所述出料位置的所述容纳槽输出的芯棒,并将芯棒转移至所述调整工位;其中另一个所述转移机构能够在所述调整工位和后续工位之间移动,以承接在所述调整工位完成调整的芯棒,并转运芯棒至后续工位。10.一种芯棒上料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落料装置。11.一种电池卷绕机,其特征在于,包括卷绕机构及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芯棒上料设备,所述芯棒上料设备还包括上料装置,所述上料装置用于将所述转移单元上的芯棒上料至所述卷绕机构。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落料装置、芯棒上料设备及电池卷绕机。该落料装置包括落料单元和转移单元,落料单元包括:料盒,具有用于收容多个芯棒的收容腔以及位于收容腔底部的开口;及落料轮,可转动地设置在料盒的下方;落料轮的周侧表面上开设有多个容纳槽,多个容纳槽沿落料轮的周向间隔布设;其中,每一容纳槽用于在随落料轮转动至开口处时容纳芯棒,并在跟随落料轮转动至出料位置时将芯棒转移至转移单元上,转移单元用于承接芯棒。转移单元用于承接芯棒。转移单元用于承接芯棒。


技术研发人员:

请求不公布姓名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无锡先导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2022.10.21

技术公布日:

2023/3/10

本文发布于:2024-09-25 20:31:3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4/7057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所述   机构   方向   工位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