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场回路式散热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与一种散热装置有关,尤指一种流场回路式散热装置。


背景技术:



2.如今,现有的散热装置,主要通过一贴附于热源上的导热板,再于该导热板上设置如以若干鳍片排列而成的散热器;以通过导热板将热量传递至鳍片或散热器上,从而提供散热所需。
3.然而,随着散热需求不断提升,散热装置在既有的架构下,除了通过增设其它如风扇、或借助水冷等外力提供散热外,其本身各部位也通过如热管或均温板等具有冷媒或工作流体等物质,来提高其散热或冷却的效果。但仅管如此,在传递热量上仍往往会使热量集中于受热的热源上,造成散热装置在受热及散热上的不平均,以致无法完全发挥其散热或冷却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可提供一种流场回路式散热装置,其通过迂回通道提供如冷媒或工作流体可形成均匀的流场,进而使散热装置可在自然循环的状态达到均匀散热及冷却的目的。
5.为了达成上述的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流场回路式散热装置,包括一均温底板、以及设于均温底板上的若干流场鳍片;均温底板包含一下板部与一上板部,下板部上设有若干流道,并于各流道前、后端处分别形成一第一汇流区与一第二汇流区,而上板部则盖设于下板部上以封闭各流道与第一、二汇流区,各流场鳍片内则形成有一与第一汇流区连通的入通道、一与第二汇流区连通的出通道、以及连通于入通道与出通道之间的单一流向的迂回通道,且各流场鳍片于邻近出通道的一侧共同作为入风面,而邻近入通道的一侧则共同作为出风面。
6.可选地,该下板部上设有一与该第一汇流区或该第二汇流区相连通的注入管。
7.可选地,该上板部上设有若干供各所述流场鳍片嵌入的嵌槽。
8.可选地,各所述嵌槽于的前端处设有对应该第一汇流区的第一通孔,而其后端处则设有对应该第二汇流区的第二通孔。
9.可选地,各所述流场鳍片均具有一嵌入所述嵌槽内的下缘,且各所述流场鳍片的入通道位连通至该下缘以形成一入口,而各所述流场鳍片的出通道连通至该下缘而形成一出口,各该流场鳍片的入口即对应于该第一通孔,而各该流场鳍片的出口则对应于该第二通孔。
10.可选地,各所述流场鳍片均由二个对称的半板部相盖合而成。
11.可选地,各所述半板部为吹胀板制成。
12.可选地,所述迂回通道包含由该入通道朝向该出通道横向延伸且作为流向的若干第一通道、由该出通道朝向该入通道横向延伸且作为流向的若干第二通道、以及连通于该
第一通道与该第二通道之间而使各所述第一通道、第二通道串联为单一流向的若干弯道。
13.可选地,各所述第一通道、第二通道是由各所述流场鳍片由下而上交错排列,再由位于最上方的所述第二通道连通垂直向下的该出通道而形成所述迂回通道。
14.可选地,该入通道低于该出通道。
附图说明
15.图1为本发明的立体组合图。
16.图2为本发明的立体分解图。
17.图3为根据图2的a部分放大详图。
18.图4为本发明一视角的剖面示意图。
19.图5为本发明另一视角的剖面示意图。
20.图中:1:均温底板;10:下板部;100:流道;101:第一汇流区;102:第二汇流区;103:注入管;11:上板部;110:嵌槽;111:第一通孔;112:第二通孔;2:流场鳍片;20:半板部;20a:下缘;200:入通道;200a:入口;201:出通道;201a:出口;202:第一通道;203:第二通道;204:弯道;f1:气流流向;f2:气流流向。
具体实施方式
21.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以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更好的理解本发明并能予以实施,但所举实施例不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定。
22.请参阅图1及图2,分别为本发明的立体组合图及立体分解图。本发明提供一种流场回路式散热装置,包括一均温底板1、以及若干设于该均温底板1上的流场鳍片2;其中:该均温底板1包含一下板部10与一上板部11,该下板部10上设有若干供冷媒或工作流体(图略)流通的流道100(即如图3所示),并于各所述流道100前、后端处分别形成共通汇集的一第一汇流区101与一第二汇流区102,并可于该下板部10上设置一与第一汇流区101或第二汇流区102相连通的注入管103,以供注入所述冷媒或工作流体。而该上板部11盖设于下板部10上,并封闭各流道100与第一、二汇流区101、102,且该上板部11上设有若干供上述各流场鳍片2嵌入的嵌槽110,各嵌槽110于前、后端处设有分别对应第一、二汇流区101、102的第一通孔111与第二通孔112。
23.各所述流场鳍片2竖立设于上述均温底板1上并呈间隔配置(即如图4所示),且各流场鳍片2均由二对称的半板部20相盖合而成;而在本发明所举的实施例中,各半板部20可由吹胀板制成。其中,各流场鳍片2具有一嵌入上述嵌槽110内的下缘20a,并于各流场鳍片2内形成有一入通道200与一出通道201,所述入通道200位于流场鳍片2前侧而连通至其下缘20a以形成一入口200a,而所述出通道201则位于流场鳍片2后侧且连通至其下缘20a而形成一出口201a,各流场鳍片2的入口200a即对应于各嵌槽110的第一通孔111,而各流场鳍片2的出口201a则对应于各嵌槽110的第二通孔112。
24.如图5所示,上述各流场鳍片2内更具有连通于所述入通道200与出通道201之间的单一流向的迂回通道,所述迂回通道包含由入通道200朝向出通道201横向延伸且作为流向的若干第一通道202、由出通道201朝向入通道200横向延伸且作为流向的若干第二通道
203、以及连通于所述第一通道202与第二通道203之间而使各所述第一、二通道202、203串联为单一流向的若干弯道204,且各所述第一、二通道202、203由流场鳍片2下缘20a由下而上交错排列,再由位于最上方的第二通道203连通垂直向下的出通道201而形成所述迂回通道。
25.是以,通过上述的构造组成,即可得到本发明流场回路式散热装置。
26.据此,即如图5所示,本发明在使用时,可配合外部环境的空气流向、或是通过如增设风扇(图略)等装置,以提供外部气流流向f1至f2;亦即,如图5所示的气流流向f1为入风面,并使上述各流场鳍片2的出通道201朝向该入风面,以供所述气流流向f1由各流场鳍片2的出通道201的一侧进入,并通过各流场鳍片2间的间距以由另一侧作为出风面而排出,即气流流向f2的走向。因此,当均温底板1内的冷媒或工作流体(图略)遇热而汽化时,由于入通道200较低于出通道201,故使得汽化的冷媒或工作流体会先由入口200a进入各流场鳍片2内,并通过冷媒或工作流体不断地汽化而通过所述迂回通道以由下至上作流通,并被推挤至出通道201后,由于此处朝向入风面而能获得较佳的冷却效果,因此回复成液态的冷媒或工作流体即可顺着垂直走向的出通道201而快速回流至均温底板1内,以使封存于内的冷媒或工作流体可借此形成一自然循环的状态。
27.以上所述实施例仅是为充分说明本发明而所举的较佳的实施例,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不限于此。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基础上所作的等同替代或变换,均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以权利要求书为准。

技术特征:


1.一种流场回路式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均温底板,包含一下板部与一上板部,该下板部上设有若干流道,并于各所述流道的前、后端处分别形成一第一汇流区与一第二汇流区,而该上板部则盖设于该下板部上以封闭各所述流道与所述第一汇流区、第二汇流区;以及若干流场鳍片,设于该均温底板上,且各所述流场鳍片内形成有一与所述第一汇流区连通的入通道、一与所述第二汇流区连通的出通道、以及连通于该入通道与该出通道之间的单一流向的迂回通道;其中,各所述流场鳍片于邻近所述出通道的一侧共同作为入风面,而邻近所述入通道的一侧则共同作为出风面。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流场回路式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该下板部上设有一与该第一汇流区或该第二汇流区相连通的注入管。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流场回路式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该上板部上设有若干供各所述流场鳍片嵌入的嵌槽。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流场回路式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各所述嵌槽于的前端处设有对应该第一汇流区的第一通孔,而其后端处则设有对应该第二汇流区的第二通孔。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流场回路式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各所述流场鳍片均具有一嵌入所述嵌槽内的下缘,且各所述流场鳍片的入通道位连通至该下缘以形成一入口,而各所述流场鳍片的出通道连通至该下缘而形成一出口,各所述流场鳍片的入口即对应于该第一通孔,而各所述流场鳍片的出口则对应于该第二通孔。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流场回路式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各所述流场鳍片均由二个对称的半板部相盖合而成。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流场回路式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各所述半板部为吹胀板制成。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流场回路式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迂回通道包含由该入通道朝向该出通道横向延伸且作为流向的若干第一通道、由该出通道朝向该入通道横向延伸且作为流向的若干第二通道、以及连通于该第一通道与该第二通道之间而使各所述第一通道、第二通道串联为单一流向的若干弯道。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流场回路式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各所述第一通道、第二通道是由各所述流场鳍片由下而上交错排列,再由位于最上方的所述第二通道连通垂直向下的该出通道而形成所述迂回通道。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流场回路式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入通道低于该出通道。

技术总结


本发明提供一种流场回路式散热装置,包括一均温底板、以及设于均温底板上的若干流场鳍片;均温底板包含一下板部与一上板部,下板部上设有若干流道,并于各流道前、后端处分别形成一第一汇流区与一第二汇流区,而上板部则盖设于下板部上以封闭各流道与第一、二汇流区,各流场鳍片内则形成有一与第一汇流区连通的入通道、一与第二汇流区连通的出通道、以及连通于入通道与出通道之间的单一流向的迂回通道,且各流场鳍片于邻近出通道的一侧共同作为入风面,而邻近入通道的一侧则共同作为出风面。面。面。


技术研发人员:

陈彦智 尤思婷 陈企甫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营邦企业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2021.09.08

技术公布日:

2023/3/9

本文发布于:2024-09-23 00:39:4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4/6972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通道   所述   流向   回路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