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超充水冷系统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新能源充电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超充水冷系统。


背景技术:



2.超充水冷系统
3.随着新能源汽车的普及,新能源车的数量大幅增加,为了保证新能源汽车的正常使用,需要及时对新能源汽车进行充电。目前的新能源汽车充电方式主要包括慢充、快充与超充,慢充方式充满电一般需要7-8小时,快充方式充满电一般需要1-2小时,用超充方式充满电一般需要10-20分钟。因此超充具有大电流、充电效率高的特点因此是目前研究和发展的主流方向。
4.现有的制约超充的主要问题包括超充过程中因为大电流和大功率会导致大量热量,如果这些热量不能及时散去、充电装置冷却不及时,则会导致充电系统的工作不稳定和充电效率不高、乃至影响使用寿命。因此现有技术往往采用包括液冷电缆在内的水冷技术实现冷却降温的目的。
5.目前水冷系统的方式为将水箱中的冷却水泵送至液冷电缆中进液端,冷却水在液冷电缆中将导线和充电插头产生的热量带走,使得冷却水由温度较低的冷水变成温度较高的热水并从液冷电缆中出液端进入散热器。散热器将热水进行强制风冷制冷后,热水冷却为冷水再回流至水箱。如此形成一个冷却循环。然而这样的冷却过程使得热量直接被散热器散发,没能及时利用,从而造成了能源浪费。


技术实现要素:



6.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包括,例如,提供了一种超充水冷系统,其能够一方面利用热交换管路对充电产生的热量进行水循环散热冷却,同时还能够利用充电在充电过程中电能损耗所产生的热量进行回收利用。
7.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这样实现:
8.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超充水冷系统,包括:
9.第一闭环循环管路,所述第一闭环循环管路包括储液箱、第一循环泵、液冷电缆和第一热交换管;
10.所述储液箱的出口通过所述第一循环泵与所述液冷电缆的冷却液进口的连接,所述液冷电缆的冷却液出口通过所述第一热交换管与所述储液箱的进口连接,以形成闭环的循环管路;所述储液箱用于容纳冷却液;
11.以及第二闭环循环管路,所述第二闭环循环管路包括储水箱、散热器、第二循环泵和第二热交换管;
12.所述储水箱的出口与所述散热器的进口连接,所述散热器的出口通过所述第二循环泵与所述第二热交换管的进口连接,所述第二热交换管的出口通过与所述储水箱的进口连接,以形成闭环的循环管路;
13.所述第一热交换管和所述第二热交换管相互贴合以实现热量交换;
14.所述储水箱能够将来自所述第一闭环循环管路的热量通过加热所述第二闭环循环管路中的水流的方式进行储存。
15.本方案的超充水冷系统包括相互独立的第一闭环循环管路和第二闭环循环管路。其中,第一闭环循环管路能够将储液箱中的冷却液泵送至液冷电缆中进液端,冷却液在液冷电缆中将导线和充电插头产生的热量带走,使得冷却水由温度较低的冷水变成温度较高的热水并从液冷电缆中出液端进入第一热交换管,第一热交换管将热量传递至第二热交换管并实现将热水冷却为冷水并回流至储液箱。如此完成了对液冷电缆的冷却降温。而第二闭环循环管路的储水箱、散热器、第二热交换管形成闭环循环。其中散热器能够将来自储水箱中的水流散热冷却降温后变成冷水输送至第二热交换管。第二热交换管与第一热交换管贴合并将第一热交换管中的热水降温冷却,同时第二热交换管中的冷水变成热水后回流至储水箱。这时储水箱中始终储存热水,这里的热水可以作为储存热能的装置,以用于后续利用上述热能实现对充电系统预热保温(避免在冬季等低温环境也能够正常使用)、将热能储存在电池中等热能利用的功效。综上,这样的超充水冷系统采用全新的水冷方式,即能够实现充电和电缆产生的热量进行及时高效地水循环散热冷却,同时还能够利用充电在充电过程中电能损耗所产生的热量进行回收利用,因此具有出众的经济效益。
16.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储液箱容纳的冷却液为氟化液。
17.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超充水冷系统还包括正极进液管、负极进液管;
18.所述液冷电缆的冷却液进口包括正极冷却液进口和负极冷却液进口;所述储液箱通过所述正极进液管与所述正极冷却液进口连接,所述储液箱通过所述负极进液管与所述负极冷却液进口连接。
19.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循环泵包括正极循环泵和负极循环泵;
20.所述正极循环泵设置在所述正极进液管上,所述负极循环泵设置在所述负极进液管上。
21.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超充水冷系统还包括第一压力传感器和第二压力传感器;
22.所述第一压力传感器设置在所述正极进液管上,且位于所述正极冷却液进口与所述正极循环泵之间;
23.所述第二压力传感器设置在所述负极进液管上,且位于所述负极冷却液进口与所述负极循环泵之间。
24.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超充水冷系统还包括第一流量计,所述第一热交换管的出口通过所述第一流量计与所述储液箱连接。
25.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超充水冷系统还包括第一温度传感器,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设置在所述储液箱上。
26.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超充水冷系统还包括第二流量计,所述散热器的出口依次通过所述第二循环泵、所述第二流量计与所述第二热交换管的进口连接。
27.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超充水冷系统还包括第二温度传感器,所述第二热交换管的出口通过第二温度传感器与所述储水箱的进口连接。
28.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超充水冷系统还包括保温储水箱,以及设置在所述保
温储水箱中的第三热交换管;
29.所述储水箱的进口通过第一散热管与所述第二热交换管的出口连接,所述储水箱的出口通过第二散热管与所述散热器的进口连接;
30.所述第一散热管的出口通过第一电磁三通阀分别与第三热交换管的进口、储水箱的进口连接;
31.所述第二散热管的进口通过第二电磁三通阀分别与第三热交换管的出口、储水箱的出口连接;
32.保温储水箱中设置有外界冷水管并延伸至箱底,保温储水箱的顶部设置有热水出口。
3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有益效果包括,例如:
34.超充水冷系统,包括第一闭环循环管路和第二闭环循环管路。第一闭环循环管路包括储液箱、第一循环泵、液冷电缆和第一热交换管;第二闭环循环管路包括储水箱、散热器、第二循环泵和第二热交换管,第一热交换管和第二热交换管相互贴合以实现热量交换。其中第一闭环循环管路能够将储液箱中冷却液(较低温度)泵送至液冷电缆以将电缆和充电中热量带走,并通过第一热交换管和第二热交换管热量交换以实现降温冷却并回流至储液箱,如此实现对电缆和充电的及时高效降温。第二闭环循环管路能够将散热器冷却后的冷水通过第一热交换管和第二热交换管热量交换形成热水后储存在储水箱中,储水箱中热水通过散热器冷却后循环使用。这时热水储存在储水箱中能够作为热量储存单元供应包括预热设备和热量转换为电池电力等的热回收处理。综上,这样的超充水冷系统在保障高效水冷效果的同时,能够实现对冷却过程中产生的热量进行回收利用。
附图说明
35.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36.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超充水冷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37.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超充水冷系统的第一闭环循环管路和第二闭环循环管路结构示意图;
38.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超充水冷系统的保温储水箱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39.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超充水冷系统的控制原理图。
40.图标:10-超充水冷系统;100-第一闭环循环管路;110-储液箱;120-第一循环泵;121-正极循环泵;122-负极循环泵;130-液冷电缆;131-正极冷却液进口;132-负极冷却液进口;133-正极冷却液出口;134-负极冷却液出口;135-出液管;140-第一热交换管;151-正极进液管;152-负极进液管;161-第一压力传感器;162-第二压力传感器;170-第一流量计;180-第一温度传感器;200-第二闭环循环管路;210-储水箱;220-第二循环泵;230-散热器;240-第二热交换管;251-第一散热管;252-第二散热管;253-第三散热管;270-第二流量计;280-第二温度传感器;310-保温储水箱;321-第一电磁三通阀;322-第二电磁三通阀;331-冷水管;332-热水出口;340-第三热交换管;350-保温层。
具体实施方式
41.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42.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43.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44.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若出现术语“上”、“下”、“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45.此外,若出现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46.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结合。
47.目前水冷系统的方式为将水箱中的冷却水泵送至液冷电缆130中进液端,冷却水在液冷电缆130中将导线和充电插头产生的热量带走,使得冷却水由温度较低的冷水变成温度较高的热水并从液冷电缆130中出液端进入散热器230。散热器230将热水进行强制风冷制冷后,热水冷却为冷水再回流至水箱。如此形成一个冷却循环。然而这样的冷却过程使得热量直接被散热器230散发,没能及时利用,从而造成了能源浪费。
48.为改善上述技术问题,在下面的实施例中提供一种超充水冷系统10。
49.请参考图1,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超充水冷系统10,包括第一闭环循环管路100和第二闭环循环管路200。
50.第一闭环循环管路100包括储液箱110、第一循环泵120、液冷电缆130和第一热交换管140;
51.储液箱110的出口通过第一循环泵120与液冷电缆130的冷却液进口的连接,液冷电缆130的冷却液出口通过第一热交换管140与储液箱110的进口连接,以形成闭环的循环管路;储液箱110用于容纳冷却液;
52.第二闭环循环管路200包括储水箱210、散热器230、第二循环泵220和第二热交换管240;
53.储水箱210的出口与散热器230的进口连接,散热器230的出口通过第二循环泵220与第二热交换管240的进口连接,第二热交换管240的出口通过与储水箱210的进口连接,以形成闭环的循环管路;
54.第一热交换管140和第二热交换管240相互贴合以实现热量交换;
55.储水箱210能够将来自第一闭环循环管路100的热量通过加热第二闭环循环管路
200中的水流的方式进行储存。
56.本方案的超充水冷系统10包括相互独立的第一闭环循环管路100和第二闭环循环管路200。其中,第一闭环循环管路100能够将储液箱110中的冷却液泵送至液冷电缆130中进液端,冷却液在液冷电缆130中将导线和充电插头产生的热量带走,使得冷却水由温度较低的冷水变成温度较高的热水并从液冷电缆130中出液端进入第一热交换管140,第一热交换管140将热量传递至第二热交换管240并实现将热水冷却为冷水并回流至储液箱110。如此完成了对液冷电缆130的冷却降温。
57.而第二闭环循环管路200的储水箱210、散热器230、第二热交换管240形成闭环循环。其中散热器230能够将来自储水箱210中的水流散热冷却降温后变成冷水输送至第二热交换管240。第二热交换管240与第一热交换管140贴合并将第一热交换管140中的热水降温冷却,同时第二热交换管240中的冷水变成热水后回流至储水箱210。这时储水箱210中始终储存热水,这里的热水可以作为储存热能的装置,以用于后续利用上述热能实现对充电系统预热保温(避免在冬季等低温环境也能够正常使用)、将热能储存在电池中等热能利用的功效。
58.综上,这样的超充水冷系统10采用全新的水冷方式,即能够实现充电和电缆产生的热量进行及时高效地水循环散热冷却,同时还能够利用充电在充电过程中电能损耗所产生的热量进行回收利用,因此具有出众的经济效益。
59.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本实施例中,储液箱110容纳的冷却液为氟化液。电子氟化液具有优异的电绝缘性、良好的渗透性和热传导性,非危险品不燃不爆,无燃点闪点,良好的流动性,能在温控系统中很好的流动散热,无毒无害无刺激性。因此氟化液作为冷却液能够更好地保障第一闭环循环管路100中对电缆和充电的冷却效果,且安全性和稳定性更好。
60.请继续参阅图1至图3,以了解超充水冷系统10的更多结构细节。
61.从图中可以看出,第一热交换管140和第二热交换管240的长度相同。沿其长度方向,第一热交换管140和第二热交换管240均为波浪线延伸;且沿其长度方向,第一热交换管140和第二热交换管240的外壁保持紧密贴合。这样的布置方式既可以增加第一热交换管140和第二热交换管240的接触面积,从而增加换热效果,又能够节约热交换管路的占用空间,因此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
62.从图1和图2中还可以看出,在本实用新型的本实施例中,超充水冷系统10还包括正极进液管151、负极进液管152;
63.液冷电缆130的冷却液进口包括正极冷却液进口131和负极冷却液进口132;储液箱110通过正极进液管151与正极冷却液进口131连接,储液箱110通过负极进液管152与负极冷却液进口132连接。
64.液冷电缆130中的正极导线和负极导线分别通入冷却液,如此能够分别保障对正负极导线的冷却效果。进一步的,在本实施例中,液冷电缆130的还具有正极冷却液出口133,以及相互独立的负极冷却液出口134,如此实现对正极导线部分的冷却制冷与负极导线部分的冷却制冷相互独立,各不影响,从而保障对液冷电缆130和充电的冷却效果。
65.进一步的,正极冷却液出口133和负极冷却液出口134交汇后通过出液管135与第一热交换管140路连接。
66.从图中还可以看出,在本实用新型的本实施例中,第一循环泵120包括正极循环泵121和负极循环泵122;正极循环泵121设置在正极进液管151上,负极循环泵122设置在负极进液管152上。正极循环泵121和负极循环泵122能够分别保障正极导线部分与负极导线部分的冷却效果。
67.可选的,超充水冷系统10还包括第一压力传感器161和第二压力传感器162;第一压力传感器161设置在正极进液管151上,且位于正极冷却液进口131与正极循环泵121之间;第二压力传感器162设置在负极进液管152上,且位于负极冷却液进口132与负极循环泵122之间。
68.第一压力传感器161和第二压力传感器162分别检测正极导线(包括充电正极插头)、负极导线(包括充电正极插头)的液冷源工作压力,以保障冷却过程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69.在本实用新型的本实施例中,超充水冷系统10还包括第一温度传感器180,第一温度传感器180设置在储液箱110上。温度传感器检测冷却后电子氟化液温度,需要设定温度报警值,避免出现故障导致冷却后电子氟化液不能满足预设温度,而影响整个冷却效果。
70.进一步的,超充水冷系统10还包括第一流量计170,第一热交换管140的出口通过第一流量计170与储液箱110连接。第一流量计170用于检测充电冷却液流量,需要设定报警值,保障电子氟化液的流量满足预设要求。
71.请继续参阅图1和图2,从图中还可以看出,超充水冷系统10还包括第二流量计270,散热器230的出口依次通过第二循环泵220、第二流量计270与第二热交换管240的进口连接。第二流量计270用于检测冷却水循环流量,可显示流量值,以温度报警为主。
72.进一步的,在本实用新型的本实施例中,超充水冷系统10还包括第二温度传感器280,第二热交换管240的出口通过第二温度传感器280与储水箱210的进口连接。第二温度传感器280用于检测水冷系统出水口温度,需要设定温度报警值,以保障冷却效果。
73.请参阅图3,在本实用新型的本实施例中,超充水冷系统10还包括保温储水箱310,以及设置在保温储水箱310中的第三热交换管340;
74.储水箱210的进口通过第一散热管251与第二热交换管240的出口连接,储水箱210的出口通过第二散热管252与散热器230的进口连接,所述散热器230的出口通过第三散热管253与所述第二热交换管240的进口连接;
75.第一散热管251的出口通过第一电磁三通阀321分别与第三热交换管340的进口、储水箱210的进口连接;
76.第二散热管252的进口通过第二电磁三通阀322分别与第三热交换管340的出口、储水箱210的出口连接;
77.保温储水箱310中设置有外界冷水管331并延伸至箱底,保温储水箱310的顶部设置有热水出口332。
78.这里利用保温储水箱310能够将第二闭环循环管路200中热交换后产生的热水及时引流至保温储水箱310中的第三热交换管340中。因为第三热交换管340是浸入保温储水箱310中的冷水中,因此能够高效地使得第三热交换管340中的热水降温冷却为冷水,同时还能够将第三保温储水箱310中的冷水转变为热水,且热水可以从而热水出口332排出进而实现热能回收利用。如此一方面保障了第二闭环循环管路200能够更加高效地实现对冷却
水的降温冷却,还能够在第二闭环循环管路200的闭环循环的同时,方便快捷地实现利用保温储水箱310实现热能回收利用。经试验分析,单台超充桩热交换保温水箱可利用空气能热水器储水箱210,换热功率在10kw左右。
79.从图3中还可以看出,第三热交换管340呈s形往复布置在保温储水箱310的底部。如此能够与延伸至箱底的冷水管331协同配合,保障第三热交换管340的冷却换热效果。
80.同时保温储水箱310的周侧均设置有保温层350,保温层350能够保障箱体的储热效果,从而确保热能回收利用的效率。
81.可选的,电磁三通阀由手动、自动两种选择模式控制。如此增加了控制过程的灵活性和便捷性。
82.从图4中可以看出,充电桩主控板经485端口对液冷源控制电路进行有效控制,液冷源控制电路将工作时所检测到的压力值、温度值、流量值、传送到充电桩控制主板,由充电桩主控板作出相应(预先设定相应的数值)的判断后启动相应的程序。
83.使用时,超充水冷系统10在电磁三通阀的操控下可在两种模式下工作:
84.第一种模式工作是小循环模式(虚线内部分),安装在超充机柜内部,与机柜组成一体机,第一循环泵120将冷却水经过(第一热交换管140和第二热交换管240的热交换后利用)散热器230对电子氟化液降温(也就是对电缆降温);
85.第二种模式工作是大循环模式,通过热交换管路将充电线缆所产生的热量进行回收利用,尤其在超大电流(大于1000a)可以对电缆迅速降温,起到保护电缆作用。
86.综上,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超充水冷系统10,至少具有以下优点:
87.第一闭环循环管路100能够将储液箱110中冷却液(较低温度)泵送至液冷电缆130以将电缆和充电中热量带走,并通过第一热交换管140和第二热交换管240热量交换以实现降温冷却并回流至储液箱110,如此实现对电缆和充电的及时高效降温。
88.第二闭环循环管路200能够将散热器230冷却后的冷水通过第一热交换管140和第二热交换管240热量交换形成热水后储存在储水箱210中,储水箱210中热水通过散热器230冷却后循环使用。这时热水储存在储水箱210中能够作为热量储存单元供应包括预热设备和热量转换为电池电力等的热回收处理。这样的超充水冷系统10在保障高效水冷效果的同时,能够实现对冷却过程中产生的热量进行回收利用。
89.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技术特征:


1.一种超充水冷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闭环循环管路(100),所述第一闭环循环管路(100)包括储液箱(110)、第一循环泵(120)、液冷电缆(130)和第一热交换管(140);所述储液箱(110)的出口通过所述第一循环泵(120)与所述液冷电缆(130)的冷却液进口的连接,所述液冷电缆(130)的冷却液出口通过所述第一热交换管(140)与所述储液箱(110)的进口连接,以形成闭环的循环管路;所述储液箱(110)用于容纳冷却液;以及第二闭环循环管路(200),所述第二闭环循环管路(200)包括储水箱(210)、散热器(230)、第二循环泵(220)和第二热交换管(240);所述储水箱(210)的出口与所述散热器(230)的进口连接,所述散热器(230)的出口通过所述第二循环泵(220)与所述第二热交换管(240)的进口连接,所述第二热交换管(240)的出口通过与所述储水箱(210)的进口连接,以形成闭环的循环管路;所述第一热交换管(140)和所述第二热交换管(240)相互贴合以实现热量交换;所述储水箱(210)能够将来自所述第一闭环循环管路(100)的热量通过加热所述第二闭环循环管路(200)中的水流的方式进行储存。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超充水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储液箱(110)容纳的冷却液为氟化液。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超充水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超充水冷系统还包括正极进液管(151)、负极进液管(152);所述液冷电缆(130)的冷却液进口包括正极冷却液进口(131)和负极冷却液进口(132);所述储液箱(110)通过所述正极进液管(151)与所述正极冷却液进口(131)连接,所述储液箱(110)通过所述负极进液管(152)与所述负极冷却液进口(132)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超充水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循环泵(120)包括正极循环泵(121)和负极循环泵(122);所述正极循环泵(121)设置在所述正极进液管(151)上,所述负极循环泵(122)设置在所述负极进液管(152)上。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超充水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超充水冷系统还包括第一压力传感器(161)和第二压力传感器(162);所述第一压力传感器(161)设置在所述正极进液管(151)上,且位于所述正极冷却液进口(131)与所述正极循环泵(121)之间;所述第二压力传感器(162)设置在所述负极进液管(152)上,且位于所述负极冷却液进口(132)与所述负极循环泵(122)之间。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超充水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超充水冷系统还包括第一流量计(170),所述第一热交换管(140)的出口通过所述第一流量计(170)与所述储液箱(110)连接。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超充水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超充水冷系统还包括第一温度传感器(180),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180)设置在所述储液箱(110)上。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超充水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超充水冷系统还包括第二流量计(270),所述散热器(230)的出口依次通过所述第
二循环泵(220)、所述第二流量计(270)与所述第二热交换管(240)的进口连接。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超充水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超充水冷系统还包括第二温度传感器(280),所述第二热交换管(240)的出口通过第二温度传感器(280)与所述储水箱(210)的进口连接。10.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超充水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超充水冷系统还包括保温储水箱(310),以及设置在所述保温储水箱(310)中的第三热交换管(340);所述储水箱(210)的进口通过第一散热管(251)与所述第二热交换管(240)的出口连接,所述储水箱(210)的出口通过第二散热管(252)与所述散热器(230)的进口连接;所述第一散热管(251)的出口通过第一电磁三通阀(321)分别与第三热交换管(340)的进口、储水箱(210)的进口连接;所述第二散热管(252)的进口通过第二电磁三通阀(322)分别与第三热交换管(340)的出口、储水箱(210)的出口连接;保温储水箱(310)中设置有外界冷水管(331)并延伸至箱底,保温储水箱(310)的顶部设置有热水出口(332)。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涉及新能源充电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超充水冷系统。超充水冷系统,包括第一闭环循环管路和第二闭环循环管路;第一闭环循环管路的储液箱的出口通过第一循环泵与液冷电缆的冷却液进口的连接,液冷电缆的冷却液出口通过第一热交换管与储液箱的进口连接;第二闭环循环管路的储水箱的出口与散热器的进口连接,散热器的出口通过第二循环泵与第二热交换管的进口连接,第二热交换管的出口通过与储水箱的进口连接;第一热交换管和第二热交换管相互贴合以实现热量交换;即能够利用热交换管路对充电产生的热量进行水循环散热冷却,同时还能利用充电在充电过程中电能损耗所产生的热量进行回收利用。耗所产生的热量进行回收利用。耗所产生的热量进行回收利用。


技术研发人员:

覃见吉 邓文生 张民 罗军平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广州锐速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2022.10.17

技术公布日:

2023/3/9

本文发布于:2024-09-24 16:32:5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4/6862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所述   热交换   冷却液   水冷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