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树脂颗粒制造方法及其装置与流程



1.本发明涉及例如以通过吹塑成形而制造的双层膜的两端的裁断切屑即边端或在其他制造工序中产生的损耗膜(例如厚度不良、在制造中途破裂的双层膜)为原料的再生树脂颗粒的制造方法及其装置的改良。


背景技术:



2.对在树脂膜等的制造过程中产生的大量的上述损耗膜(长条且具有某种程度的宽度的边端、产品损耗)进行加工并作为再生树脂颗粒(以下,简称为“再生颗粒”)进行利用,一直以来,这都正在广泛地进行。为了制造上述再生颗粒,对损耗膜进行加热熔融,并对细长的截面圆形的带状树脂进行挤压成形,在将该带状树脂切断时,能够生产形状与米粒状的原始颗粒近似的均匀的圆柱状的颗粒,但另一方面,指出了如下事项:由于用于再次熔融的加热,树脂品质的劣化推进。因此,要求能够在非加热的状态下制造这样的再生颗粒的技术。
3.作为能够在非加热的状态下制造再生颗粒的再生颗粒制造装置的一例,例如已知有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1记载的再生颗粒制造装置由损耗膜供给部、延伸部、旋转压缩部及切断部构成。
4.损耗膜供给部是将一个或多个合成树脂制的损耗膜重叠并施加一定的张力而送入到延伸部的部分。
5.延伸部是在非加热的状态下拉伸供给的一个或多个损耗膜并将延伸后的薄壁延伸膜缩窄为较细而设为一根薄壁延伸会聚损耗膜并且将该薄壁延伸会聚损耗膜向配设在下游侧的旋转压缩部送出的部分。
6.旋转压缩部具备在外周面形成有凹凸的一对压缩辊和与该一对压缩辊相接的牵引辊,且相对于所述延伸部相对地旋转。旋转压缩部是通过该相对旋转而在对从所述延伸部牵引的所述薄壁延伸会聚损耗膜赋予扭转的同时对该薄壁延伸会聚损耗膜进行点压缩而形成带有凹状压痕的压接绞线的部分。由于所述绞线以形成较深的凹状压痕的方式被强力地压缩,因此,作为扁平的绞线被送出。牵引辊是将扁平的带有所述凹状压痕的压接绞线夹入并沿送出方向旋转而将该压接绞线向切断部送出的部分。
7.切断部具备圆锯状的切断器和设置在紧接着基于切断器的上述绞线的切断位置之前的引导辊。引导辊一边自转一边从绞线的上下将从旋转压缩部的牵引辊抽出的上述绞线夹入,并送入到切断位置。然后,利用切断器将绞线切断为较短,成为在表里带有凹状压痕的扁平的再生颗粒。
8.在先技术文献
9.专利文献
10.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81605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11.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12.在专利文献1所示的该以往装置中,虽然能够利用凹状压痕来形成不会开线的再生颗粒,但由于凹状压痕的深度的制约(即,需要将压痕形成至绞线的芯附近),所以无法使扭转的绞线的截面积变大。因此,无法生产截面积较大的再生颗粒,生产率存在制约。
13.此外,在损耗膜中,不仅存在以往装置的适用范围内的损耗膜(即,薄且柔软、容易形成压痕或扭绞并且宽度也不太宽的损耗膜),而且也大量存在适用范围外的较厚的损耗膜、宽度较宽的损耗膜、硬度较高而难以弯曲的材质的损耗膜。这样的较厚的损耗膜、硬度较高而难以弯曲的材质的损耗膜无法形成压痕,即使压缩,也难以进行压接。另外,在延伸时也存在破裂的情况,而且,无法高密度地进行扭转,难以成形为带状。即使假设设为了带状,也只能成为不稠密且间隙较多的细绳,无法再生为高品质的颗粒。因此,在这样的再生颗粒的制造中,从资源再利用的方面出发,期望进一步的损耗膜的适用范围扩大。
14.另外,在该以往装置中,由于能够连续地生产再生颗粒,因此,能够进行损耗膜的高速处理,能够使生产率较高,但另一方面,如上述那样,为了制作压痕,必须强力地进行压缩。通过该强力的压缩,使绞线的截面成为扁平。若将该截面为扁平的绞线切断,则切断后的再生颗粒的形状也必然变得扁平,由于与米粒状的原始颗粒不同,因此,也存在与原始颗粒的材料混合精度差这样的缺点。
15.本发明是鉴于该以往技术的问题点而做出的,其第一目的在于,能够不受凹状压痕的深度的制约地制作直径较大的再生颗粒,第二目的在于,能够使截面形状在某种程度上接近于圆,能够生产接近于原始颗粒的再生颗粒,第三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如下的再生颗粒制造方法及其装置,即:不仅是以往的损耗膜,而且也能够将以往无法适用的较厚的损耗膜、宽度较宽的损耗膜、硬度较高而难以弯曲的材质的损耗膜设为规定的绞线,能够将该规定的绞线切断而生产不比原始颗粒逊的再生颗粒。
16.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17.技术方案1记载的发明(方法发明:图1~图9)是一种再生颗粒制造方法,一边对沿一个方向连续地供给的一个或多个损耗膜r赋予延伸,一边进行加捻,并且对进行了加捻的部分进行加压,将所述损耗膜r彼此的接触部分压接而形成绞线r,将所述绞线r切断而制造再生颗粒p,其特征在于,
18.在所述再生颗粒制造方法中,在一边对所述损耗膜r进行加捻一边进行延伸的阶段之前的阶段,以所述损耗膜r的软化温度对所述损耗膜r进行预备加热。
19.由于预备加热温度为损耗膜r的软化温度,因此,不会使损耗膜r的材质劣化。若在下一工序中一边使通过该预备加热而软化的损耗膜r延伸,一边进行加捻,并且进一步对该加捻后的部分进行加压,则在扭绞后的损耗膜r的表面部分的至少密接的部分,损耗膜r彼此熔接。因此,即使将该损耗膜r切断而使其颗粒化,至少在其表面部分,损耗膜r彼此熔接,因此,再生颗粒p不会散开。此外,通过该预备加热,也可以不如以往那样以形成较深的凹状压痕y的程度强力地进行加压(或者没有凹状压痕y),既能够使再生颗粒p的截面为大致圆形或接近于圆形的椭圆形而接近于米粒状的原始颗粒,也能够制造直径较粗的再生颗粒p。换言之,本发明中的再生颗粒p的截面不会如现有例那样成为扁平。
20.根据技术方案1所述的再生颗粒制造方法,技术方案2记载的发明(方法发明:图
11)的特征在于,在所述损耗膜r的所述预备加热工序中,对所述损耗膜r进一步进行预备延伸。
21.由此,能够使难以加捻的较厚的损耗膜r、较硬的损耗膜r变薄,在接下来的延伸及加捻的工序(捻线工序)中,能够容易地使损耗膜r延伸并进行加捻,能够使以往未成为处理对象的上述损耗膜r成为处理对象。此外,不对通常的原料损耗膜r进行预备延伸。
22.根据技术方案1或2所述的再生颗粒制造方法,技术方案3记载的发明(制造方法:图12)的特征在于,在对所述损耗膜r赋予扭绞的工序(捻线工序)中,一边以所述损耗膜r的软化温度对所述损耗膜r进行加热,一边进行延伸。
23.由此,损耗膜r的扭绞变得更密,能够生产密度较高且更接近于原始颗粒的再生颗粒p。
24.技术方案4记载的发明(装置:图1~图9)是一种再生颗粒制造装置a1(a2、a3),所述再生颗粒制造装置a1(a2、a3)具备:
25.损耗膜供给部1,所述损耗膜供给部1将一个或多个热塑性树脂制的损耗膜r会聚为规定的宽度w2并向中间输送部5供给;
26.中间输送部5,所述中间输送部5一边夹持供给的所述损耗膜r,一边将所述损耗膜r送出,成为所述损耗膜r的扭绞的起点k;
27.旋转压缩部10,所述旋转压缩部10接受来自所述中间输送部5的所述损耗膜r的供给,相对于所述中间输送部5相对地旋转而对所述损耗膜r赋予扭绞,并且比所述中间输送部5的送出速度快地进行牵引,对所述损耗膜r赋予延伸而将绞线r送出,
28.所述再生颗粒制造装置a1(a2、a3)以规定的长度将从所述旋转压缩部10送出的绞线r切断而制造再生颗粒p,其特征在于,
29.所述再生颗粒制造装置在所述损耗膜供给部1与中间输送部5之间设置有第一加热部60,所述第一加热部60以所述损耗膜r的软化温度对所述损耗膜r进行预备加热。
30.根据技术方案4所述的再生颗粒制造装置a2,技术方案5记载的发明(装置:图11(a))的特征在于,在所述损耗膜供给部1与所述第一加热部60之间还设置有预备延伸输送部3,所述预备延伸输送部3的损耗膜放出速度比所述中间输送部5的损耗膜牵引速度慢,成为第一加热部60内的损耗膜r的预备延伸的起点ko。
31.根据技术方案4所述的再生颗粒制造装置a2,技术方案6记载的发明(装置:图11(b))的特征在于,在所述损耗膜供给部1与所述第一加热部60之间还设置有预备延伸输送部3,经由所述中间输送部5而使所述预备延伸输送部3的损耗膜放出速度比所述旋转压缩部10的损耗膜牵引速度慢,成为第一加热部60内的损耗膜r的预备延伸的起点ko。
32.根据技术方案4~6中任一项所述的再生颗粒制造装置a3,技术方案7记载的发明(装置:图12(a)、(b))的特征在于,在所述中间输送部5与所述旋转压缩部10之间还设置有第二加热部80,所述第二加热部80将由所述中间输送部5和所述旋转压缩部10扭绞且延伸的加压前的延伸绞线r以该加压前的延伸绞线r的软化温度进行加热。
33.根据技术方案4~7中任一项所述的再生颗粒制造装置a2、a3,技术方案8记载的发明的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热部60由加热部主体61、开闭盖62及热风供给部75构成,
34.所述加热部主体61在围绕预备加热的聚集损耗膜r的移动线l的加热位置与从所述加热位置偏离的退出位置之间往复,在所述往复时成为预备加热的所述损耗膜r的出入
口的开口部61a遍及移动方向侧的面的整个面地形成,
35.所述开闭盖62在加热时将所述开口部61a关闭,在内部构成所述损耗膜r的加热空间z,
36.所述热风供给部75将热风送入所述加热空间z。
37.根据技术方案7所述的再生颗粒制造装置a3,技术方案9记载的发明的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加热部80由加热部主体81、开闭盖82及热风供给部95构成,
38.所述加热部主体81在围绕二次加热的延伸绞线r的移动线l的加热位置与从所述加热位置偏离的退出位置之间往复,在所述往复时成为所述二次加热的延伸绞线r的出入口的开口部81a遍及移动方向侧的面的整个面地形成,
39.所述开闭盖82在加热时将所述开口部81a关闭,在内部构成所述二次加热的延伸绞线r的加热空间z,
40.所述热风供给部95将热风送入所述加热空间z。
41.根据技术方案4~9中任一项所述的再生颗粒制造装置a1~a3,技术方案10记载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将从所述旋转压缩部10送出的绞线r以规定的长度切断的切断器51为圆板状且在其周围以一定的间隔安装有多个切断刃52的圆锯状的刀具,其旋转轴o设置在比所述压接绞线r的移动线l的延长线靠上的位置。
42.发明效果
43.由以上可知,本发明能够进行直径较小的再生颗粒至直径较大的再生颗粒的生产,而且,能够进行截面形状在某种程度上接近于圆的再生颗粒的生产。此外,不仅是以往的损耗膜,而且也能够将以往无法适用的较厚的损耗膜、宽度较宽的损耗膜、硬度较高而难以弯曲的材质的损耗膜设为规定的绞线,能够将该规定的绞线切断而生产不比原始颗粒逊的再生颗粒。
44.此外,通过如上述那样对切断器的旋转轴的位置进行设计,从而能够使压接绞线的切断可靠。
附图说明
45.图1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俯视图。
46.图2(a)是图1的中间输送部、压缩旋转部及切断部的俯视剖视图,(b)是其x-x截面向视图。
47.图3是图2(a)的纵剖视图,(b)是该图的壳体的侧视图。
48.图4是示出图1的旋转压缩部的主要部分的图。
49.图5是本发明的第一加热部和损耗膜供给部的收缩部的纵剖视图。
50.图6是图5的俯视剖视图。
51.图7(a)是第一、第二加热装置退出到退出位置的图,(b)是第一、第二加热装置返回到加热位置的图,(c)是第一、第二加热装置成为加热状态的图。
52.图8是本发明的切断部的放大剖视图。
53.图9是示出图8中的绞线的切断状态的图。
54.图10(a)是通过本发明的装置形成的再生颗粒的立体图,(b)是所述再生颗粒的侧视图,(c)是所述再生颗粒的主视图,(d)是所述再生颗粒的另一主视图。
55.图11(a)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俯视图,(b)是其变形例。
56.图12是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俯视图,(b)是其变形例。
具体实施方式
57.以下,按照图示的实施例,对本发明的装置进行说明。如图1~图9所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由具有收缩部2的损耗膜供给部1、第一加热部60、中间输送部5、旋转压缩部10、切断部50以及搭载它们的底座7构成,如图11所示,第二实施方式在损耗膜供给部1的收缩部2与第一加热部60之间还设置有预备延伸输送部3,如图12所示,第三实施方式在中间输送部5与旋转压缩部10之间还设置有第二加热部80。从第一实施方式起依次进行说明,在第二、第三实施方式中,以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的部分为中心进行说明,关于相同的部分,引用第一实施方式的说明。
58.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由于损耗膜r在各工序中会改变形状,因此,作为其下位概念,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将到损耗膜供给部1的收缩部2为止设为原料损耗膜r,将从收缩部2起到中间输送部5为止设为预备加热或预备加热后的会聚损耗膜r,将从中间输送部5起到旋转压缩部10的压缩辊部22为止设为延伸绞线r,将从压缩辊部起到切断部50为止设为压接绞线r。
59.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将从收缩部2起到中间输送部5为止设为加热后的预备延伸会聚损耗膜r,在第三实施方式中,将从中间输送部5起到压缩辊部22为止设为二次加热或二次加热后的延伸绞线r。
60.此外,在本发明中使用的马达类也可以为带变速器的马达,但为了容易进行速度控制,主要使用变频马达、伺服马达或步进马达。另外,作为皮带类,为了准确地传递旋转,可以使用同步带。
61.如在背景技术中记述的那样,损耗膜r是在吹塑成形或t模法中的树脂膜(热塑性树脂)的制造过程中产生的大量的损耗膜(长条且具有某种程度的宽度的边端、产品损耗),其宽度、壁厚、品种各种各样,存在较硬或较厚而难以弯曲的损耗膜、宽度较宽的损耗膜等。将所有的原料的损耗膜r的宽度均设为w1。
62.(第一实施方式)
63.损耗膜供给部1将一张至多张损耗膜r上下重叠,或者将其缩窄并进行折叠,使其成为能够通过接下来的第一加热部60的宽度w2,并向第一加热部60供给。损耗膜r的缩窄可以为任意的方法,但在本实施例中,使用收缩部2。损耗膜r的供给既可以通过使未图示的卷轴回卷来进行供给,也可以从膜成形机在线供给。
64.收缩部2将作为输送的原料的一个至多个宽幅损耗膜r缩窄并进行折叠,设为宽度为w2的较窄的一根缩窄后的会聚损耗膜r。
65.在本实施例中,收缩部2为模具那样的构件,形成有收缩孔2a的入口较宽且出口形成为较窄的漏斗状的孔或狭缝。入口的开口宽度比作为输送的原料的损耗膜r的宽度w1宽,出口形成为比第一加热部60的损耗膜r的加热空间z窄的宽度w2。
66.如上述那样,收缩部2使一张或上下重叠的损耗膜r通过狭缝2a而使损耗膜r收缩或折叠并形成为上述宽度w2。
67.向收缩部2供给的损耗膜r与再生颗粒p的大小、体积比重相匹配地进行供给,其供
给张数、宽度w1、壁厚、硬度等可以根据再生颗粒p的用途而适当地选择。
68.作为损耗膜供给部1的其他构造,虽然未图示,但例如也能够使用专利文献1记载的构造(在入口固定辊与出口固定辊之间升降自如地配设有松紧调节辊,对架设在两固定辊之间并被连续地搬送的一个至多个损耗膜赋予一定的张力)。
69.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加热部60由加热部主体61、开闭盖62、主体驱动部66、盖开闭机构70及热风供给部75构成(图7)。
70.加热部主体61为截面

字状的长条构件,在其一侧面(移动侧的一方的面)遍及全长地开设有开口部61a。在加热部主体61的上表面,经由铰链62a能够开闭地设置有对开口部61a进行开闭的开闭盖62,在关闭时与加热部主体61形成方筒状的加热空间z。
71.主体驱动部66从加热部主体61的背侧(退出侧)设置至下方,由能够使加热部主体61移动到加热位置和退出位置的滑动机构67(在引导轴67a装备有滚珠轴承的滑块67b)和设置在加热部主体61的背面的主体驱动缸68构成。
72.如上述那样,盖开闭机构70通过铰链机构进行开闭,并通过盖开闭缸71进行开闭。
73.热风供给部75由安装在加热部主体61的上表面、未图示的下表面或者这两方的热风供给管76和配置在该热风供给管76的内部的加热器77构成。在此,仅设置在加热部主体61的上表面侧。
74.热风供给管76与未图示的送风机连接,向加热部主体61内进行送风。此外,利用设置于加热部主体61的温度传感器(未图示)进行温度管理,利用加热到软化温度(例如100℃~500℃)的热风对在加热空间z内通过的损耗膜r进行加热。由此,损耗膜r示出橡胶弹性。所述加热温度与损耗膜r的种类相匹配地预先输入到未图示的温度调节装置,并适当地选定最佳的温度。
75.中间输送部5由上下一对中间辊5a、5b和与驱动侧的中间辊5b连接的中间驱动马达6构成。在中间辊5a、5b的表面设置有防止收缩后的会聚损耗膜r的下一工序的延伸时的打滑的凹凸(滚花、压花)。利用上下一对中间辊5a、5b将损耗膜r夹入的部分为“扭绞的起点k”。
76.旋转压缩部10由旋转部11及装备在该旋转部11内的压缩部21、使所述旋转部11和压缩部21独立旋转的第一、第二驱动部15、35构成,设置于底座7。
77.旋转部11由壳体12、第一从动带轮19构成,壳体12经由轴承8、9能够旋转地设置于底座7。
78.旋转部11的壳体12分为前段部12a和后段部12b,前段部12a为圆筒状,且装配有上述第一从动带轮19和一方的轴承8。
79.后段部12b为中空矩形箱状,从其前端一体地突出设置有前段部12a,在出口部分的支承部装配有另一方的轴承9。
80.压缩部21由构成压缩辊部22的上下的压缩辊22a、22b、上下的牵引辊25a、25b、装配有第二从动带轮39的中空的主齿轮构件40、由与所述主齿轮构件40啮合并使驱动侧的压缩辊22b和驱动侧的牵引辊25b旋转的多个齿轮构成的齿轮系构成。此外,在上述压缩辊22a、22b及牵引辊25a、25b中,也可以将任一者作为驱动侧。
81.主齿轮构件40由主齿轮40a和中空轴部40b构成,中空轴部40b能够旋转地收纳于壳体12的前段部12a,在突出到前段部12a的外侧的该部分装配有第二从动带轮39。
82.在中空轴部40b的壳体12内的端部设置有主齿轮40a,该主齿轮40a被配置成面对壳体12的切口窗。
83.在壳体12的外侧,从动齿轮41被设置成其一部分通过上述切口窗而进入到壳体12内,并通过上述切口窗而与主齿轮40a啮合。
84.在从动齿轮41的旋转轴装配有主蜗轮42,从动蜗轮43与该主蜗轮42啮合。从动蜗轮43装配在驱动侧的压缩辊22b的旋转轴23的一端。
85.并且,如图2、图3(a)、(b)所示,在驱动侧的压缩辊22b的旋转轴23的另一端装配有第一传递齿轮44,经由中间的第二传递齿轮45向装配于驱动侧的牵引辊25b的第三传递齿轮46传递旋转。驱动侧的牵引辊25b被设定为经由从该第一传递齿轮44至第三传递齿轮46的齿轮系而比驱动侧的压缩辊22b的旋转稍快10%左右地进行旋转。
86.上述第一驱动部15由第一驱动马达16和装配于该第一驱动马达16的旋转轴的第一驱动带轮17构成,第一驱动带轮17与第一从动带轮19通过第一同步带18相连。
87.同样地,上述第二驱动部35由第二驱动马达36和装配于该第二驱动马达36的旋转轴的第二驱动带轮37构成,第二驱动带轮37与第二从动带轮39通过第二同步带38相连。
88.上述压缩部21的压缩辊22a、22b为圆柱状的构件(或者为将多个在外周突出设置有多个锯齿状突起的圆板层叠为圆柱状而成的构件),其外表面为平坦的圆形曲面(未图示),或者遍及其整个面地形成有多个前端为半球状(疙瘩状)或俯视时为长圆状且正面观察时为梯形形状的突起24(参照图1的用圆框包围的放大图)。在加压侧的压缩辊22a及驱动侧的压缩辊22b的中心分别设置有旋转轴23,其两端能够旋转地支承于壳体12。
89.并且,上侧的压缩辊22a被配置成通过弹簧(未图示)而按压于下侧的驱动侧的压缩辊22b。由此,上侧的压缩辊22a通过下侧的驱动侧的压缩辊22b的旋转而从动地进行旋转。该加压侧的压缩辊22a的加压力由未图示的压缩力调整机构进行调整。此外,在无需调整上述压缩力的情况下,也可以不设置压缩力调整机构。
90.压缩部21的上下一对牵引辊25a、25b配置在压缩辊部22的下游侧,与压缩辊22a、22b同样地,各自的旋转轴26分别能够旋转地支承于壳体12,通过上述第一传递齿轮44至第三传递齿轮46的齿轮系而从驱动侧的压缩辊22b传递旋转力。
91.对于上述牵引辊25a、25b而言,与压缩辊22a、22b同样地,也设置有按压力调整机构(未图示),所述按压力调整机构调整成为上侧的加压侧的牵引辊25a通过弹簧(未图示)而按压于成为下侧的受压侧的牵引辊25b的按压力。在无需调整上述按压力的情况下,也可以不设置按压力调整机构。
92.在上述驱动侧的压缩辊22b和驱动侧的中间辊5b的关系中,压缩辊22b被设定为相对于中间辊5b而较快地旋转。由此,在压缩辊22a、22b与中间辊5a、5b之间移送的被预备加热并示出橡胶弹性的会聚损耗膜r一边被施加扭绞,一边延伸。
93.另外,在旋转部11和压缩部21的关系中,压缩部21的主齿轮构件40相对于旋转部11的壳体12的旋转而独立地旋转。并且,若主齿轮构件40的旋转比壳体12的旋转快,则压缩辊22a、22b和牵引辊25a、25b也会正转,将压接绞线r向切断部50的方向送出。若上述转速相同,则压缩辊22a、22b与牵引辊25a、25b静止。因此,通过调整旋转部11和压缩部21的转速,从而能够调整压接绞线r的送出速度。
94.切断部50将在压缩部21中被施加了压缩和根据需要而形成的凹状压痕y(压花)并
由牵引辊25a、25b抽出的压接绞线r切断。在施加了凹状压痕y的压接绞线r中,以包含至少一个以上的凹状压痕y的间隔进行切断,优选以比形成于其表面的凹状压痕y的间隔宽的间隔进行切断,由此,进行再生颗粒化。如图8所示,切断部50大致由外壳54、切断器51、承接刀57及带变速器的马达(未图示)构成。
95.外壳54为箱状的部件,在其上端部前表面形成有压接绞线r的导入口55,在其下端部能够插拔地配置有再生颗粒收容箱(未图示)。
96.在外壳54的上部能够旋转地安装有切断器51,在切断器51的旋转轴o连接有带变速器的马达(未图示)。切断器51的转速可以根据压接绞线r的进给速度以及再生颗粒p的大小而适当地设定。
97.由图8可知,切断器51的旋转轴o的中心被设定为比压接绞线r的移动线l的延长线高出高度h。在导入口55的背部(切断器侧)设置有承接刀57。承接刀57的剪切面57s在内侧稍许弯曲成凹状,在其切断位置c沿与切断器51的切断刃52的末端的旋转轨迹d相切的切线t方向形成。因此,承接刀57的上表面(压接绞线r的滑动面)与剪切面57s所成的角度为钝角。此外,如图4所示,切断刃52相对于承接刀57倾斜,能够将压接绞线r剪断。
98.接着,对使用该再生颗粒制造装置a1来制造再生颗粒p的情况进行说明。在损耗膜r的设定时刻,第一加热部60的加热部主体61以开盖状态位于从宽度较窄的预备加热的会聚损耗膜r的移动线l偏离的后退位置(图7(a))。
99.首先,将成为原料的一根至多根宽度较宽的损耗膜r按照规定设定于损耗膜供给部1。在宽幅损耗膜r为多根的情况下,将它们对齐并上下重叠,将其末端部分较轻地扭转而集中为一个。
100.接着,使该损耗膜r通过收缩部2的收缩孔2a。通过使宽度为w1的原料损耗膜r通过收缩孔2a,从而进行收缩并成为宽度为w2的会聚损耗膜r。
101.如上述那样被抽出的宽度较窄的会聚损耗膜r绕过位于在图1中用双点划线示出的后退位置的第一加热部60的加热部主体61而被拉入到中间输送部5。由于中间输送部5的中间辊5a、5b在其外周面形成有凹凸,因此,通过其啮入及其旋转,能够从收缩部2拔出会聚损耗膜r。
102.然后,通过了中间输送部5的中间辊5a、5b之间的损耗膜r使其贯穿端依次穿过一对压缩辊22a、22b之间及牵引辊25a、25b之间、导入口55,使损耗膜r的末端面对切断器51。
103.此外,在此时刻,由于为加工前的阶段,因此,在未进行延伸捻线的状态下的损耗膜r中,在使该损耗膜r在一对压缩辊22a、22b之间通过时,预先解除加压侧的压缩辊22a相对于驱动侧的压缩辊22b的按压力,使加压侧的压缩辊22a自由。
104.然后,使第一加热部60的主体驱动缸68工作而使加热部主体61从后退位置前进,使其前进至围绕损耗膜r的加热位置,接着,使盖开闭缸71工作而将开闭盖62关闭,设为损耗膜r能够在加热空间z内通过那样的状态。
105.若如以上那样完成损耗膜r的设定,则接通电源而使再生颗粒制造装置a1工作,开始再生颗粒p的制造。
106.在中间输送部5使辊5a、5b工作,一边对损耗膜r赋予一定的张力,一边使损耗膜r通过损耗膜供给部1的收缩部2。
107.如上述那样,由于收缩孔2a的出口比入口窄,因此,宽幅损耗膜r在此被收缩或折
叠而作为宽度较窄的会聚损耗膜r从出口被抽出。
108.在第一加热部60,对加热器77通电,通过热风供给管76的风被加热到规定温度(软化温度),并被吹入到加热部主体61内,以该温度对通过加热空间z的损耗膜r进行加热。损耗膜r示出橡胶弹性。该热风在加热空间z以旋转的方式流动,不仅对损耗膜r的表面进行加热,而且在某种程度上会加热至其内部,至少均匀地对其表面部分的膜进行加热,之后,一边对损耗膜r的表面进行加热,一边沿着该损耗膜r的表面从加热部主体61的前后的开口喷出。
109.在第一实施方式中,由于在通过的会聚损耗膜r仅施加有从收缩部2抽出时的张力,因此,虽然被进行了加热,但几乎没有伸长。换言之,会聚损耗膜r的加热为表现出上述那样的橡胶弹性的软化温度,并且拉拔力也不大,因此,即使在加热下,会聚损耗膜r也不会由于该拉拔而大幅伸长。
110.从中间辊5a、5b向压缩辊22a、22b输送的预备加热后的会聚损耗膜r在中间辊5a、5b与压缩辊22a、22b之间延伸,与此同时,该会聚损耗膜r被扭转而成为延伸绞线r,接着,被压缩辊22a、22b压缩而成为压接绞线r。然后,通过中间辊5a、5b的加压(该部分的加压为强力的加压),将接触的预备加热后的会聚损耗膜r彼此的表面粘接。
111.而且,该预备加热后的会聚损耗膜r从中间辊5a、5b被送出,通过该部分的延伸而被拉伸为较细且较薄,同时以扭绞的方式进行扭转,扭绞部分的接触面彼此附着而成为一根圆柱状的延伸绞线r。此处的压缩辊22a、22b的压缩无需为以往那样的使截面成为扁平那样的强力的压缩,而是为对预备加热且延伸后的会聚损耗膜r赋予扭绞的程度的较弱的压缩。接着,对旋转压缩部10的作用进行说明。
112.在第一、第二驱动马达16、36工作时,第一、第二从动带轮19、39经由第一、第二同步带18、38而在从中间辊5a、5b送出的预备加热后的会聚损耗膜r的移动线l的周围旋转。由于第一从动带轮19安装于壳体12的前段部12a,因此,装配在内部的压缩辊22a、22b及牵引辊25a、25b也一起旋转。该部分的损耗膜被压缩辊22a、22b夹持且一边扭转,一边进行输送。因此,利用以中间辊5a、5b的夹持点为起点k而与壳体12一起自转的压缩辊22a、22b赋予扭绞,成为延伸绞线r。
113.此外,该工序是对预备加热后的会聚损耗膜r赋予扭绞和延伸的工序(延伸捻线工序),但上述压缩力只要为如下的力,则就是足够的,该力为被加热而容易伸长且容易扭转的延伸绞线r不会由于延伸时的张力而相对于压缩辊22a、22b打滑并且赋予扭绞的程度的力。换言之,并非如以往的压缩力那样在非加热状态下赋予扭绞且为了形成较深的凹状压痕而将会聚损耗膜压扁至扁平的形状。
114.当第二从动带轮39在延伸绞线r的周围自转时,主齿轮构件40旋转。该主齿轮构件40的主齿轮40a使侧方的从动齿轮41旋转,并经由主动蜗轮42、从动蜗轮43而使驱动侧的压缩辊22b沿延伸绞线r的进给方向旋转。由于加压侧的压缩辊22a以规定的压力压靠于该驱动侧的压缩辊22b,因此,加压侧的压缩辊22a与驱动侧的压缩辊22b一起沿延伸绞线r的进给方向旋转。由于上述正在被扭转的延伸绞线r以规定的加压力被该压缩辊22a、22b夹持,当在该部分形成有突起24的情况下,会在上下两面连续地形成凹状压痕y。如上述那样,由于该延伸绞线r被预备加热至软化温度,因此,在凹状压痕y的底部,膜彼此更牢固地压接。(此外,若由上述压接产生的叶面部分的膜彼此的接合充分,则能够省略该压痕y。)
115.并且,如上述那样,在驱动侧的压缩辊22b的另一端装配有第一传递齿轮44,经由第二传递齿轮45使装配于驱动侧的牵引辊25b的第三传递齿轮46旋转。由于加压侧的牵引辊25a一边夹持延伸绞线r,一边以一定的按压力按压于驱动侧的牵引辊25b,因此,加压侧的牵引辊25a也沿进给方向旋转。使被压接的延伸绞线r成为压接绞线r。
116.当在压缩辊22a、22b形成有突起24的情况下,突起24会进入压接绞线r而难以将压接绞线r抽出,但由于牵引辊25a、25b与压缩辊22a、22b相比稍快地沿进给方向旋转,因此,会对被夹入到压缩辊22a、22b之间且突起24进入到凹状压痕y而难以抽出的压接绞线r施加张力,能够顺利地将压接绞线r从压缩辊22a、22b之间抽出。被抽出的压接绞线r通过牵引辊25a、25b而朝向切断部50送出。如上述那样,牵引辊25a、25b的进给速度比压缩辊22a、22b的进给速度快,从压缩辊22a、22b抽出的压接绞线r以被张紧的状态抽出。
117.在被张紧的状态下从牵引辊25a、25b送出的压接绞线r保持该状态且不上下左右窜动地通过导入口55,并越过切断位置c而被送入到切断部50内。然后,通过切断器51的旋转,压接绞线r在切断位置c被切断,生产再生颗粒p。
118.图10是再生颗粒p的图,(b)是压缩辊22a、22b的压缩较弱而截面为大致圆形的情况,(c)是压缩稍强而其截面变形为扁平的情况。在截面为大致圆形的情况下,接近于原始颗粒,所以是优选的。虽然均带有凹状压痕y,但在加热的情况下,也可以如上述那样设置凹状压痕y,但如上述那样,未必需要带有凹状压痕y,也可以没有凹状压痕y。
119.在该压接绞线r的切断中,切断刃52的剪切力f产生的切断角度相对于竖立在切断位置c的垂线s向旋转压缩部10侧倾倒角度θ(图8)。该直线为切断位置c处的相对于切断刃52的末端的轨迹d的切线t。若将该剪切力f分解,则可以分解为垂线s方向的力f1(用于将压接绞线r切断的力)和与垂线s成直角且压接绞线r的送入方向的力f2。
120.该力f2成为切断时的压接绞线r的拉入力。由于切断刃52在短时间内一个接一个地到达切断位置c,因此,会对切断时的压接绞线r连续地施加拉入力f2。其结果是,与上述送出的状态相结合,切断时的压接绞线r的插入端不会在导入口55内窜动,能够无需以往的引导辊地进行顺畅的切断。因此,能够消除以往成为问题点的切断时的扭绞解除。
121.在上述作业中,当在任一场所切断了损耗膜r的情况下,使损耗膜r的移动停止,并且,在上述作业中,当在任一场所切断了损耗膜r的情况下,使损耗膜r的移动停止,使盖开闭缸71工作而将开闭盖62打开,接着,使主体驱动缸68工作而使加热部主体61从损耗膜r的移动线l退让。为了使加热部61退让,无需第一加热部60的送风和加热器77的通电的停止(削减了恢复后的升温时间)。
122.然后,将损耗膜r的切断部分去除,如上述那样进行损耗膜r的再次设定和第一加热部60的恢复,并重新开始。
123.(第二实施方式:图11)
124.在第二实施方式的装置a2中,在损耗膜供给部1与第一加热部60之间还设置有预备延伸输送部3。
125.在此,在损耗膜r的搬送中准备了预备延伸输送部3和中间输送部5。因此,存在在预备延伸输送部3和中间输送部5双方设置驱动马达4、6的情况和仅在预备延伸输送部3设置驱动马达的情况这两种。
126.按照该图(a),对在预备延伸输送部3和中间输送部5这双方设置有驱动马达4、6的
情况进行说明。
127.在该情况下,预备延伸输送部3的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中间输送部5相同,由上下一对预备延伸辊3a、3b和与驱动侧的预备延伸辊3b连接的预备延伸驱动马达4构成。
128.预备延伸输送部3的送出速度比所述中间输送部5的牵引速度慢,在第一加热部60内,在软化的温度气氛下,对预备延伸输送部3与中间输送部5之间的会聚损耗膜r施加张力,使其预备延伸。由此,即使为在以往装置中无法适用的原料,也能够使其薄至能够进行捻线的程度,或者能够使其宽度较宽。另外,即使为较硬的材质的原料,也能够使其柔软。
129.此外,为了防止上述预备延伸中的打滑,在预备延伸辊3a、3b的表面也设置有凹凸(滚花、压花)。其他部分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
130.与此相对,在该图(b)的情况下,中间输送部5只有中间辊5a、5b,并没有设置中间驱动马达5。因此,中间辊5a、5b通过旋转压缩部10的拉入而夹持损耗膜r并从动地旋转,成为扭绞的起点k。因此,预备延伸输送部3的送出速度比旋转压缩部10的拉入速度慢。
131.并且,在第一加热部60内,在软化的温度气氛下,对预备延伸输送部3与中间输送部5之间的会聚损耗膜r施加张力,使其预备延伸。
132.(第三实施方式:图12)
133.在第三实施方式中,如上述那样,在中间输送部5与旋转压缩部10之间还设置有第二加热部80。
134.第二加热部80存在尺寸上的不同,但构造及动作与第一加热部60相同,由加热部主体81、开闭盖82、主体驱动部86、盖开闭机构90及热风供给部95构成,并具备铰链82a、滑动机构87(引导轴87a、滑块87b、主体驱动缸88、91)(图7)。为了简化制图,共用了第一加热部60和第二加热部80(图5、图6、图7)。
135.即,在第二加热部80中,在运转的同时对加热器97通电,通过热风供给管96的风被加热到规定温度(软化温度),并吹入到加热部主体81内,以该温度对通过加热空间z的被二次加热的延伸绞线r进行加热。该热风在加热空间z以旋转的方式流动,在某种程度上从被进行二次加热的延伸绞线r的表面加热至内部,至少均匀地对其表面部分的膜进行加热,之后,从加热部主体81的前后的开口喷出。
136.由于第二加热部80在软化温度下对从中间输送部5送出的加压前的绞线r进行二次加热,因此,粘性进一步提高,由接触的损耗膜彼此r的粘接、扭转产生的稠密度提高,能够制成接近于原始颗粒的密度的再生颗粒。
137.此外,在该情况下,也存在在预备延伸输送部3和中间输送部5双方设置驱动马达4、6的情况和仅在预备延伸输送部3设置驱动马达的情况这两种,可以进行如在第二实施方式中记述的那样的延伸,并且在由二次加热部80进行的二次加热中,可以赋予进一步的延伸和扭绞。
138.附图标记说明
139.a1、a2、a3:本发明的再生颗粒制造装置、c:切断位置、d:切断刃的轨迹、f:剪切力、f1:垂线方向的力、f2:拉近方向的力、h:切断器的高度、ko:预备延伸的起点、k:扭绞的起点、l:移动线、o:切断器的旋转轴、p:再生(树脂)颗粒、r:原料损耗膜、预备加热或预备加热后的会聚损耗膜、延伸绞线、压接绞线、加热后的预备延伸会聚损耗膜、二次加热或二次加热后的延伸绞线、s:垂线、t:切线、w1:原料的损耗膜的宽度、w2:会聚损耗膜的宽度、y:凹状
压痕、z:加热空间、θ:切断角度。
140.1:损耗膜供给部、2:收缩部、2a:收缩孔、3:预备延伸输送部、3a、3b:预备延伸辊、4:预备延伸驱动马达、5:中间输送部、5a、5b:中间辊、6:中间驱动马达、7:底座、8、9:轴承、10:旋转压缩部、11:旋转部、12:壳体、12a:前段部、12b:后段部、15:第一驱动部、16:第一驱动马达、17:第一驱动带轮、18:第一同步带、19:第一从动带轮、21:压缩部、22:压缩辊部、22a:加压侧的压缩辊、22b:驱动侧的压缩辊、23:旋转轴、24:突起、25a:加压侧的牵引辊、25b:驱动侧的牵引辊、26:旋转轴、35:第二驱动部、36:第二驱动马达、37:第二驱动带轮、38:第二同步带、39:第二从动带轮、40:主齿轮构件、40a:主齿轮、40b:中空轴部、41:从动齿轮、42:主蜗轮、43:从动蜗轮、44:第一传递齿轮、45:第二传递齿轮、46:第三传递齿轮、50:切断部、51:切断器、52:切断刃、54:外壳、55:导入口、57:承接刀、57s:剪切面、60:第一加热部、61:加热部主体、61a:开口部、62:开闭盖、62a:铰链、66:主体驱动部、67:滑动机构、67a:引导轴、67b:滑块、68:主体驱动缸、70:盖开闭机构、71:盖开闭缸、75:热风供给部、76:热风供给管、77:加热器、80:第二加热部、81:加热部主体、81a:开口部、82:开闭盖、82a:铰链、86:主体驱动部、87:滑动机构、87a:引导轴、87b:滑块、88:主体驱动缸、90:盖开闭机构、91:盖开闭缸开口部、95:热风供给部、96:热风供给管、97:加热器。

技术特征:


1.一种再生颗粒制造方法,一边对沿一个方向连续地供给的一个或多个损耗膜赋予延伸,一边进行加捻,并且对进行了加捻的部分进行加压,将所述损耗膜彼此的接触部分压接而形成绞线,将所述绞线切断而制造再生颗粒,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再生颗粒制造方法中,在一边对所述损耗膜进行加捻一边进行延伸的阶段之前的阶段,以所述损耗膜的软化温度对所述损耗膜进行预备加热。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再生颗粒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损耗膜的所述预备加热工序中,对所述损耗膜进一步进行预备延伸。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再生颗粒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对所述损耗膜赋予扭绞的工序中,一边以所述损耗膜的软化温度对所述损耗膜进行加热,一边进行延伸。4.一种再生颗粒制造装置,所述再生颗粒制造装置具备:损耗膜供给部,所述损耗膜供给部将一个或多个热塑性树脂制的损耗膜会聚为规定的宽度并向中间输送部供给;中间输送部,所述中间输送部一边夹持供给的所述损耗膜,一边将所述损耗膜送出,成为所述损耗膜的扭转的起点;以及旋转压缩部,所述旋转压缩部接受来自所述中间输送部的所述损耗膜的供给,相对于所述中间输送部相对地旋转而对所述损耗膜赋予扭绞,并且比所述中间输送部的送出速度快地进行牵引,对所述损耗膜赋予延伸而将绞线送出,所述再生颗粒制造装置以规定的长度将从所述旋转压缩部送出的绞线切断而制造再生颗粒,其特征在于,所述再生颗粒制造装置在所述损耗膜供给部与中间输送部之间设置有第一加热部,所述第一加热部以所述损耗膜的软化温度对所述损耗膜进行预备加热。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再生颗粒制造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损耗膜供给部与所述第一加热部之间还设置有预备延伸输送部,所述预备延伸输送部的损耗膜放出速度比所述中间输送部的损耗膜牵引速度慢,成为第一加热部内的损耗膜的预备延伸的起点。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再生颗粒制造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损耗膜供给部与所述第一加热部之间还设置有预备延伸输送部,经由所述中间输送部而使所述预备延伸输送部的损耗膜放出速度比所述旋转压缩部的损耗膜牵引速度慢,成为第一加热部内的损耗膜的预备延伸的起点。7.根据权利要求4~6中任一项所述的再生颗粒制造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中间输送部与所述旋转压缩部之间还设置有第二加热部,所述第二加热部将由所述中间输送部和所述旋转压缩部扭绞且延伸的加压前的延伸绞线以该加压前的延伸绞线的软化温度进行加热。8.根据权利要求4~7中任一项所述的再生颗粒制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热部由加热部主体、开闭盖及热风供给部构成,所述加热部主体在围绕预备加热的聚集损耗膜的移动线的加热位置与从所述加热位置偏离的退出位置之间往复,在所述往复时成为预备加热的所述损耗膜的出入口的开口部
遍及移动方向侧的面的整个面地形成,所述开闭盖在加热时将所述开口部关闭,在内部构成所述损耗膜的加热空间,所述热风供给部将热风送入所述加热空间。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再生颗粒制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加热部由加热部主体、开闭盖及热风供给部构成,所述加热部主体在围绕二次加热的延伸绞线的移动线的加热位置与从所述加热位置偏离的退出位置之间往复,在所述往复时成为所述二次加热的延伸绞线的出入口的开口部遍及移动方向侧的面的整个面地形成,所述开闭盖在加热时将所述开口部关闭,在内部构成所述二次加热的延伸绞线的加热空间,所述热风供给部将热风送入所述加热空间。10.根据权利要求4~9中任一项所述的再生颗粒制造装置,其特征在于,将从所述旋转压缩部送出的绞线以规定的长度切断的切断器为圆板状且在其周围以一定的间隔安装有多个切断刃的圆锯状的刀具,其旋转轴设置在比所述压接绞线的移动线的延长线靠上的位置。

技术总结


本发明提供一种再生颗粒制造方法,既能够使用以往无法适用的较厚的损耗膜、宽度较宽的损耗膜、硬度较高而难以弯曲的材质的损耗膜,而且还能够进行接近于原始颗粒的再生颗粒的生产。在再生颗粒制造方法中,一边对沿一个方向连续地供给的一个或多个损耗膜(R)施加延伸,一边进行加捻,并且对进行了加捻的部分进行加压,将所述损耗膜(R)彼此的接触部分压接而形成绞线(R),将所述绞线(R)切断而制造再生颗粒(P),其中,在一边使所述损耗膜(R)延伸一边进行加捻的阶段之前的阶段,以所述损耗膜(R)的软化温度对所述损耗膜(R)进行预备加热。(R)的软化温度对所述损耗膜(R)进行预备加热。(R)的软化温度对所述损耗膜(R)进行预备加热。


技术研发人员:

曾根浩二 日野湧也 小川礼治 野村俊夫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丸康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2021.02.19

技术公布日:

2023/3/3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23:36:2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4/6681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所述   颗粒   绞线   装置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