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水声与卫星相结合的双向跨域通信浮标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海上通信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水声与卫星相结合的双向跨域通信浮标


背景技术:



2.目前各种海洋观测与海洋探测的技术手段均离不开水下航行器,其中,水下航行器与陆基数据终端之间的远距离跨域稳定通信则是认识海洋、利用海洋的重要环节。水下航行器在执行海洋环境监测、水中目标侦察与识别以及水下定位与导航等海洋探测任务时,需要将探测数据实时回传至陆基数据终端进行数据处理分析,同时陆基数据终端也需要适时与水下航行器建立通信联系以下达任务。
3.目前水下航行器因受到传输信道、水下航行器尺寸等限制而不具备通信能力,采取数据本地储存的方式将探测数据存储在其携带的存储设备中,在所有探测任务执行完毕返回陆基终端后,将探测数据进行读取分析,这样会存在因信息延后而无法应对突发状况进行预报预警,以及无法实时灵活地进行数据传输的问题。
4.此外,虽然水下航行器具备通信能力,但其普遍是采用长波通信或者卫星通信的方式与陆基终端间进行远距离跨域通信,其中,长波通信一方面因需要发射天线尺寸庞大而导致造价高昂,另一方只能单向通信且在水中因穿透性较差而导致通信深度较浅;卫星通信要求水下航行器浮出水面利用电磁波进行信息传输,水下航行器上浮会打断其自身任务的执行,使得通信缺乏实时性和灵活性,水下航行器丧失机动性。
5.因而现有技术还有待改进和提高。


技术实现要素:



6.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水声与卫星相结合的双向跨域通信浮标。
7.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8.一种水声与卫星相结合的双向跨域通信浮标,其包括外壳以及装载于所述外壳内的浮标组件,所述浮标组件包括:
9.充气气囊,所述充气气囊顶部设置有卫星天线;
10.充气组件,所述充气组件位于所述充气气囊远离所述卫星天线的一侧,并与所述充气气囊相连接;
11.通讯收发电路模块,所述通讯收发电路模块位于充气组件远离卫星天线的一侧,并与所述卫星天线电连接。
12.水声换能器,所述水声换能器位于所述通讯收发电路模块远离所述充气组件的一侧,并与所述通讯收发电路模块电连接,所述通讯收发电路模块进行水声信号与卫星信号的双向转换。
13.在一个实现方式中,所述充气组件包括:
14.高压气瓶,所述高压气瓶内装载有气体;
15.充气机构,所述充气机构位于所述高压气瓶内,所述充气机构用于将所述高压气瓶内的气体充入所述充气气囊。
16.在一个实现方式中,所述充气组件还包括:
17.连接气管;所述连接气管一端与充气气囊相连接,另一端与所述高压气瓶,所述高压气瓶内的气体通过连接气管传输至充气气囊。
18.在一个实现方式中,当所述浮标组件装载于所述外壳内时,所述充气气囊内处于真空状态,或者,携带有小于预设气体量的气体。
19.在一个实现方式中,当所述充气组件为所述充气气囊充气后,所述充气气囊稳定于海平面以使得所述卫星天线通过卫星通讯。
20.在一个实现方式中,所述浮标组件还包括:
21.线轮,所述线轮位于所述所述通讯收发电路模块与所述水声换能器之间;
22.线缆,所述线缆缠绕于所述线轮上,并分别与所述水声换能器和所述通讯收发电路模块相连接;当浮标组件脱离壳体时,线缆至少部分脱离线轮以将所水声换能器释放至预设水深。
23.在一个实现方式中,所述水声换能器包括若干基元,当水声换能器释放至预设水深时,若干基元展开呈线阵排布。
24.在一个实现方式中,所述浮标组件还包括:
25.供电电池,所述供电电池环绕所述充气组件布置,并位于所述充气组件靠近所述通讯收发电路模块的一侧。
26.在一个实现方式中,所述供电电池为自充电电池。
27.在一个实现方式中,所述外壳为圆柱体结构,并且所述外壳的顶部设置有开口,所述浮标组件通过所述开口脱离所述外壳。
28.有益效果: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水声与卫星相结合的双向跨域通信浮标,其包括外壳及浮标组件,浮标组件包括充气气囊、充气组件、水声换能器及通讯收发电路模块,充气气囊顶部设置有卫星天线;充气组件与充气气囊相连接;水声换能器通和卫星天线通过通讯收发电路模块相连接,使得水下航行器与陆基数据终端进行双向跨域通信。本技术提供的浮标通过水声换能器采集水声信号,再通过通讯收发电路模块转换为卫星信号,最后通过卫星天线发送,反之,可以通过卫星天线接收卫星信号,再通过通讯收发电路模块转换为水声信号,然后通过水声换能器发送,以使得远距离跨域双向通信。由此,当携带本实施例提供的浮标水下航行器有通信需求时,可自主释放该浮标,浮标通过水声换能器可以采集水下航行器收发水声信号,并通过通讯收发电路模块将水声信号转换为卫星信号,并通过卫星天线将卫星信号通过卫星发送至陆基数据终端,反之亦然,从而实现水下航行器与陆基数据终端的远距离跨域双向通信链路的对接,这样一方面实现时水下航行器与陆基数据终端的双向通信,另一方面无需水下航行器上浮,降低了水下航行器暴露位置的可能性,提高了水下航行器的隐蔽性。
附图说明
29.图1为本技术提供的水声与卫星相结合的双向跨域通信浮标的应用场景的示意
图。
30.图2为本技术提供的水声与卫星相结合的双向跨域通信浮标的结构示意图。
31.图3为本技术提供的水声与卫星相结合的双向跨域通信浮标中浮标组件处于展开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32.本技术提供一种水声与卫星相结合的双向跨域通信浮标,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效果更加清楚、明确,以下参照附图并举实施例对本技术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
33.需说明的是,当部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部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部件上或者间接在该另一个部件上。当一个部件被称为是“连接于”另一个部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部件或者间接连接至该另一个部件上。
34.还需说明的是,本技术实施例的附图中相同或相似的标号对应相同或相似的部件;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若有术语“上”、“下”、“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附图中描述位置关系的用语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的具体含义。
35.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该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36.发明人经过研究发现,目前各种海洋观测与海洋探测的技术手段均离不开水下航行器,其中,水下航行器与陆基数据终端之间的远距离跨域稳定通信则是认识海洋、利用海洋的重要环节。水下航行器在执行海洋环境监测、水中目标侦察与识别以及水下定位与导航等海洋探测任务时,需要将探测数据实时回传至陆基数据终端进行数据处理分析,同时陆基数据终端也需要适时与水下航行器建立通信联系以下达任务。
37.目前水下航行器因受到传输信道、水下航行器尺寸等限制而不具备通信能力,采取数据本地储存的方式将探测数据存储在其携带的存储设备中,在所有探测任务执行完毕返回陆基终端后,将探测数据进行读取分析,这样会存在因信息延后而无法应对突发状况进行预报预警,以及无法实时灵活地进行数据传输的问题。
38.此外,虽然水下航行器具备通信能力,但其普遍是采用长波通信或者卫星通信的方式与陆基终端间进行远距离跨域通信,其中,长波通信一方面因需要发射天线尺寸庞大而导致造价高昂,另一方只能单向通信且在水中因穿透性较差而导致通信深度较浅;卫星通信要求水下航行器浮出水面利用电磁波进行信息传输,水下航行器上浮会打断其自身任务的执行,使得通信缺乏实时性和灵活性,水下航行器丧失机动性。
39.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在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水声与卫星相结合的双向跨域通信浮标,该双向跨域通信浮标用于水下航行器,该双向跨域通信浮标包括外壳及浮标组件,浮标组件包括充气气囊、充气组件、水声换能器及通讯收发电路模块,充气气囊顶部设置有
卫星天线;充气组件与充气气囊相连接;水声换能器通和卫星天线通过通讯收发电路模块相连接,使得水下航行器与陆基数据终端进行双向跨域通信。本技术提供的浮标通过水声换能器采集水声信号,再通过通讯收发电路模块转换为卫星信号,最后通过卫星天线发送,反之,可以通过卫星天线接收卫星信号,再通过通讯收发电路模块转换为水声信号,然后通过水声换能器发送,以使得远距离跨域双向通信。由此,当携带本实施例提供的浮标水下航行器有通信需求时,可自主释放该浮标,浮标通过水声换能器可以采集水下航行器收发水声信号,并通过通讯收发电路模块将水声信号转换为卫星信号,并通过卫星天线将卫星信号通过卫星发送至陆基数据终端,反之亦然,从而实现水下航行器与陆基数据终端的远距离跨域双向通信链路的对接,这样一方面实现时水下航行器与陆基数据终端的双向通信,另一方面无需水下航行器上浮,降低了水下航行器暴露位置的可能性,提高了水下航行器的隐蔽性。
40.下面结合附图,通过对实施例的描述,对申请内容作进一步说明。
41.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水声与卫星相结合的双向跨域通信浮标,如图1所示,双向跨域通信浮标包括外壳21和浮标组件22,浮标组件22装载于外壳21内,当双向跨域通信浮标被释放于海水中时,浮标组件22脱离外壳21。也就是说,当双向跨域通信浮标被装载于水下航行器内时,浮标组件22装载于外壳21内,当双向跨域通信浮标被水下航行器抛出至海水里面时,外壳21脱离以使得浮标组件22脱离外壳21。在一个实现方式中,外壳21采用圆柱体结构,顶部设置有开口,浮标组件22可以通过开口脱离外壳21。其中,外壳21的高度以及直径可以根据水下航行器用于放置双向跨域通信浮标的容纳腔的尺寸而确定,使得浮标能够正常有效工作,又能够满足水下航行器灵活布放要求。此外,在实际应用中,外壳21还可以采用其他形状,例如,椭球体等。
42.如图2所示,浮标组件22包括充气气囊201、充气组件202、通讯收发电路模块204以及水声换能器206,充气气囊201的顶部设置有卫星天线200,所述充气气囊201可以通过粘贴的方式设置卫星天线200,或者是,充气气囊201顶部设置有卫星天线200安装槽,卫星天线200安装于安装槽内等。充气组件202位于充气气囊201的底部并与充气气囊201相连接;通讯收发电路模块204位于充气组件202和水声换能器206之间,并分别与卫星天线200和水声换能器206电连接,所述通讯收发电路模块204用于进行卫星信号和水声信号的双向转换。
43.如图2所示,当浮标组件22装载于所述外壳21内时,所述充气气囊201处于真空状态,或者,携带有小于预设气体量的气体,其中,预设气体量为可以保持浮标组件22装配与外壳21内的最大气体量。如图3所示,当浮标组件22脱离外壳21时,通过充气组件202向充气气囊201内充入气体使得充气气囊201处于完全充气状态,并在海水浮力作用下漂浮于海面,并为浮标组件22提供稳定漂浮所需浮力,以使得浮标组件22稳定漂浮于海水中,其中,设置于充气气囊201顶部的卫星天线200置于海平面上并与卫星连接,这样可以减少海水对卫星信号的影响。
44.在一个典型实现方式中,浮标组件22包括自毁结构,自毁结构用于当浮标组件22完成通讯任务后控制浮标组件22自毁下沉,以避免因浮标组件22位置而暴露水下航行器的位置的问题,进一步提高水下航行器的隐蔽性。其中,自毁结构采用插针,通过插针插破充气气囊201;自毁结构也可以采用子充气组件202,通过充气组件202将充气气囊201充爆等,
其中,子充气组件202的结构可以与后续说明的充气组件202的结构相同,具体可以参照后续充气组件202的结构说明。
45.所述充气组件202包括高压气瓶、充气机构以及连接气管,所述充气机构位于所述高压气瓶内,当所述浮标组件22脱离所述外壳21时,所述充气机构将所述高压气瓶内的气体充入所述充气气囊201。所述连接气管一端与充气气囊201相连接,另一端与所述高压气瓶,所述高压气瓶内的气体通过连接气管传输至充气气囊201。其中,如图2所示,当浮标组件22装载于外壳21内时,连接气管处于折叠状态,如图3所示,当浮标组件22脱离外壳21是,连接气管处于展开状态。
46.在一个实现方式中,所述充气机构可以包括水压感应器、弹簧、杠杆、撞针、高压气瓶、尼龙线、电阻丝和电池;充气机构控制高压气瓶为充气气囊201充气的充气过程可以为:当充气机构未被触发时,弹簧被尼龙线预紧,电阻丝缠绕在尼龙线上;浮标组件22被释放于海水中时,水压感应器感应到水压变化,触发充气机构,充气机构中的电池给电阻丝供电,电阻丝发热,熔断尼龙线以释放弹簧来带动杠杆机构推动撞针,通过撞针击破高压气瓶封口,高压气瓶内的气体通过连接气管进入充气气囊201以对充气气囊201进行充气。此外,值得说明的是,在实际应用中还可以采用其他现有充气机构,这里就不一一具体说明。
47.所述水声换能器206包括若干基元,若干基元依次叠放。如图2所示,浮标组件22装载于外壳21内时,相连接两个基于相接触;如图3所述,当浮标组件22脱离外壳21时,若干基元依次展开呈线阵排布,通过线阵排布获得收发增益,使得浮标组件22与水下航行器之间通信距离增大。此外,所述水声换能器206挂置于充气气囊201的正下方,充气气囊201未浮标组件22提供浮力,使得浮标组件22的浮心位于充气气囊201所处位置,而水声换能器206为展开的浮标组件22提供重力,使得所述浮标组件22的重力主要集中于水声换能器206所处位置,使得处于展开状态的浮标组件22的重心低于浮心,保证了浮标组件22的稳定性。这样当海面遇到风浪时,浮标组件22依然能够处于正常工作状态,而不会失稳倾覆。
48.在一个实现方式中,相邻两个基元之间连接有线缆205,当浮标组件22装载于外壳21内时,线缆205处于折叠状态,当浮标组件22脱离外壳21时,线缆205处于展开状态。在本实施例中,水声换能器206用于接收水下航行器发送的水声信号以及向水下航行器发送水声信号,其中,水声换能器206接收的水声信号传输给通讯收发电路模块204,通过通讯收发电路模块204转换为卫星信号,然后通过卫星天线200将卫星信号传输至陆基数据终端;水声换能器206发送的水声信号为由通讯收发电路模块204对卫星天线200接收的卫星信号进行转换得到的。
49.所述通讯收发电路模块204所述通讯收发电路通过线缆205分别卫星天线200和水声换能器206电连接,并进行水声信号和卫星信号互转。可以理解的是,通讯收发电路模块204可以将水声信号转换为卫星信号,也可以将卫星信号转换为水声信号。此外,值得说明的是,所述通讯收发电路模块204可以采用现有的水声信号和电磁信号转换电路,例如,通讯收发电路模块204可以包括第一转换器、第二转换器和功率放大器,第一转换器和第二转换器均与功率放大器相连接,其中,第一转换器用于将电磁信号转换为水声信号,第二转换器用于将水声信号转换为电磁信号,功率放大器用于放大转换得到的通讯信号的信号功率。
50.如图3所示,所述浮标组件22还包括供电电池203,所述供电电池203环绕所述充气
组件202布置,并位于所述充气组件202靠近所述通讯收发电路模块204的一侧。在一个实现方式中,所述供电电池203可以包括若干电池单元,若干电池单元中的每个电池单元均与高压气瓶粘接并环绕高压气瓶周围,其中,若干电池单元依次叠放,位于最下方的电池单元的底侧与高压气瓶的底部齐平,这样可以使得供电电池203位于高压气瓶远离充气气囊201的一侧,进一步将浮标组件22的重心降低,从而可以进一步提高浮标组件22的稳定性。此外,所述供电电池203可以采用干电池、充电电池以及自充电电池等,在一个典型实现方式中,所述供电电池203采用自充电电池,例如,波浪能电池。当然,值得说明的是,若干电池单元的数量可以根据实际使用情况确定,这样就不做具体限制。
51.此外,在一个实现方式中,所述供电电池203、充气组件202以及通讯收发电路模块204可以作为一个单元模块,并该单元模块的外部设置有壳体,在浮标组件22展开时,充气气囊201、该单元模块以及水声换能器206依次展开,充气气囊201位于海平面上,水声换能器206通过线缆205展开至预设水深,该单元模块位于充气气囊201和水声换能器206之间,可以提高浮标组件22的稳定性。
52.如图3所示,所述浮标组件22还包括:线轮和线缆205,所述线轮位于所述所述通讯收发电路模块204与所述水声换能器206之间;所述线缆205缠绕于所述线轮上,并分别与所述水声换能器206和所述通讯收发电路模块204相连接;当浮标组件22脱离壳体时,线缆205部分脱离线轮以将所水声换能器206释放至预设水深,使得浮标组件22可以接收到水下航行器发送的水声信号。其中,所述线缆205可以根据浮标组件22实际使用的水深而确定,这里不做具体限制。
53.本实施例提供的水声与卫星相结合的双向跨域通信浮标可以用于水下航行器,通过将水声通信与卫星通信通过浮标组件22进行对接,实现了水下航行器可以与陆基数据终端进行双向通信。如图1所示,携带有本实施例提供的双向跨域通信浮标的水下航行器与陆基数据终端的通讯过程可以为:当水下航行器10需要与陆基数据终端60通讯时,水下航行器10将装载的双向跨域通信浮标20抛出,双向跨域通信浮标20中的浮标组件22脱离外壳21,充气组件202为充气气囊201充气,通过充气气囊201带动浮标组件22向海平方向上浮,浮标组件22中的水声换能器206在自身重力作用下先海底方向下沉,在充气气囊201和水声换能器206的双向作用下,浮标组件22的各组成部件逐步展开;最后形成完全展开体30并稳定在海面。浮标组件22通过水声换能器206与水下航行器进行水声通信,并通过卫星天线200与陆基数据终端通过卫星50进行卫星通信,即水下航行器、浮标组件22、卫星与数据终端通过水声通信和卫星通信完成远距离跨域双向通信对通。其中,位于充气气囊201顶部的卫星天线200浮于海平面接收卫星信号51,并接收到的卫星信号51通过通讯收发电路模块204进行电声转换以得到水声信号40,水声信号40通过线缆205以及水声换能器206释放到所需水深,以传输给水下航行器10;反之,水下航行器10发送的水声信号40通过水声换能器206传输至通讯收发电路模块204,通讯收发电路模块204将水声信号40转换为卫星信号51,并通过卫星天线200以及卫星50传输至陆基数据终端60。
54.水下航行器通过携带和释放双向跨域通信浮标实现与陆基数据终端的双向通信,双向跨域通信浮标在装载于水下航行器中时,装载于外壳21内,使得浮标组件22的各组成部分处于紧凑状态,以减少双向跨域通信浮标所需的存储空间。当双向跨域通信浮标被水下航行器抛出后,双向跨域通信浮标可以自主控制,其中,浮标组件22脱离外壳21,浮标组
件22的各组成部分在浮力作用展开以各自分段部署,实现与水下航行器的水声信号通讯以及与陆基数据终端的卫星通讯。
55.综上所述,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水声与卫星相结合的双向跨域通信浮标,其包括外壳及浮标组件,浮标组件包括充气气囊、充气组件、水声换能器及通讯收发电路模块,充气气囊顶部设置有卫星天线;充气组件与充气气囊相连接;水声换能器通和卫星天线通过通讯收发电路模块相连接,使得水下航行器与陆基数据终端进行双向跨域通信。本技术提供的浮标通过水声换能器采集水声信号,再通过通讯收发电路模块转换为卫星信号,最后通过卫星天线发送,反之,可以通过卫星天线接收卫星信号,再通过通讯收发电路模块转换为水声信号,然后通过水声换能器发送,以使得远距离跨域双向通信。由此,当携带本实施例提供的浮标水下航行器有通信需求时,可自主释放该浮标,浮标组件的外壳脱落,浮标组件的高压气瓶给充气气囊充气。与此同时,所述浮标组件的水声换能器线阵逐步展开,在此过程中充气气囊漂浮至海面,为浮标组件提供稳定漂浮所需浮力。所述充气气囊正上方固定有卫星天线,而水声换能器线阵吊置于充气气囊正下方,水声换能器与充气气囊之间放置有电池组,为通信浮标提供工作电量,电池组下方为通讯收发电路模块以进行电磁波信号和水声信号的相互转换。当该浮标组件布设完毕后,水下航行器收发水声信号,经过通信浮标的中继转换,将信号借由卫星通信方式发送至陆基数据终端,反向通信亦然,最终完成远距离跨域双向通信链路的对接。这样当双向跨域通信浮标放置于水下航行器内时,释放时机可完全由水下航行器根据实际情况自主决定,通信灵活度高,实时性强,同时也保证了水下航行器的机动性,使其在通信过程中也可保持正常的航速和航深,隐蔽性较高。其次,该通信浮标将水声通信与卫星通信相结合,通过水声通信解决了水下航行器在不同深度海域通信需求,使其无需改变工作任务上浮通信;而卫星通信则解决了水下航行器与陆基终端之间远距离数据传输要求。
56.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技术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水声与卫星相结合的双向跨域通信浮标,其特征在于,其包括外壳以及装载于所述外壳内的浮标组件,所述浮标组件包括:充气气囊,所述充气气囊顶部设置有卫星天线;充气组件,所述充气组件位于所述充气气囊远离所述卫星天线的一侧,并与所述充气气囊相连接;通讯收发电路模块,所述通讯收发电路模块位于充气组件远离卫星天线的一侧,并与所述卫星天线电连接。水声换能器,所述水声换能器位于所述通讯收发电路模块远离所述充气组件的一侧,并与所述通讯收发电路模块电连接,所述通讯收发电路模块进行水声信号与卫星信号的双向转换。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水声与卫星相结合的双向跨域通信浮标,其特征在于,所述充气组件包括:高压气瓶,所述高压气瓶内装载有气体;充气机构,所述充气机构位于所述高压气瓶内,所述充气机构用于将所述高压气瓶内的气体充入所述充气气囊。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水声与卫星相结合的双向跨域通信浮标,其特征在于,所述充气组件还包括:连接气管;所述连接气管一端与充气气囊相连接,另一端与所述高压气瓶,所述高压气瓶内的气体通过连接气管传输至充气气囊。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水声与卫星相结合的双向跨域通信浮标,其特征在于,当所述浮标组件装载于所述外壳内时,所述充气气囊内处于真空状态,或者,携带有小于预设气体量的气体。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水声与卫星相结合的双向跨域通信浮标,其特征在于,当所述充气组件为所述充气气囊充气后,所述充气气囊稳定于海平面以使得所述卫星天线通过卫星通讯。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水声与卫星相结合的双向跨域通信浮标,其特征在于,所述浮标组件还包括:线轮,所述线轮位于所述所述通讯收发电路模块与所述水声换能器之间;线缆,所述线缆缠绕于所述线轮上,并分别与所述水声换能器和所述通讯收发电路模块相连接;当浮标组件脱离壳体时,线缆至少部分脱离线轮以将所水声换能器释放至预设水深。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水声与卫星相结合的双向跨域通信浮标,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声换能器包括若干基元,当水声换能器释放至预设水深时,若干基元展开呈线阵排布。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水声与卫星相结合的双向跨域通信浮标,其特征在于,所述浮标组件还包括:供电电池,所述供电电池环绕所述充气组件布置,并位于所述充气组件靠近所述通讯收发电路模块的一侧。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水声与卫星相结合的双向跨域通信浮标,其特征在于,所述供电电池为自充电电池。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水声与卫星相结合的双向跨域通信浮标,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为圆柱体结构,并且所述外壳的顶部设置有开口,所述浮标组件通过所述开口脱离所述外壳。

技术总结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水声与卫星相结合的双向跨域通信浮标,其包括外壳及浮标组件,浮标组件包括充气气囊、充气组件、水声换能器及通讯收发电路模块,充气气囊顶部设置有卫星天线;充气组件与充气气囊相连接;水声换能器通和卫星天线通过通讯收发电路模块相连接,使得水下航行器与陆基数据终端进行双向跨域通信。本申请提供的浮标通过水声换能器采集水下航行器收发水声信号,通过通讯收发电路模块将水声信号转换为卫星信号,通过卫星天线发送至陆基数据终端,以实现远距离跨域双向通信链路的对接,这样即实现时水下航行器与陆基数据终端的双向通信,又无需水下航行器上浮,降低了水下航行器暴露位置的可能性,提高了水下航行器的隐蔽性。的隐蔽性。的隐蔽性。


技术研发人员:

张琪 姜明 赖叶平 胡呈祖 王珍珍 闫文东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鹏城实验室

技术研发日:

2022.10.20

技术公布日:

2023/3/2

本文发布于:2024-09-23 16:29:2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4/6541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浮标   所述   水声   组件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