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测装置、图像形成装置、计算机可读介质以及检测方法与流程



1.本公开涉及检测装置、图像形成装置、计算机可读介质以及检测方法。


背景技术:



2.在日本专利第4133702号公报中公开了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具有:图像形成部,其用于进行图像形成;纸张翻转部,其用于进行双面印刷;引导单元,其用于利用所述纸张翻转部保持纸张的位置;以及纸张位置保持单元,其在对纸张输送方向的纸张长度比所述纸张翻转部内的输送路径的长度长的纸张进行了普通纸输送的情况下,从整个纸张被收纳于所述输送路径而停止输送动作且纸张后端到达翻转开始位置的时刻起,利用所述引导单元继续保持纸张的位置,在能够进行下一个图像形成动作的时刻结束所述保持而放开纸张。
3.在日本特开2017-114659号公报中公开了一种片材长度测量装置,其具有:旋转体,其与片材接触而旋转;测量机构,其对所述旋转体的旋转量进行测量;以及位置检测机构,其在所述片材的输送方向上分别设置于所述旋转体的上游侧和下游侧,其中,所述位置检测机构具有排列设置有多个检测部件的检测部件列,所述位置检测机构跨越所述片材的宽度方向的侧端而配置,并且配置成相对于所述片材的输送方向设置有倾斜,该片材长度测量装置根据由所述测量机构测量出的所述旋转体的旋转量和由所述位置检测机构检测出的所述片材的端部位置对所述片材的片材长度进行测量。


技术实现要素:



4.当纸张等介质被加热时,介质的状态有时例如因介质中所含有的水分减少而收缩等而发生变化。因此,针对加热前的介质和加热后的介质,有可能要求对介质的前端部以及后端部进行检测。若通过相同的检测部进行这些检测,则在加热前的介质和加热后的介质中例如检测精度、检测时间等要求不同的情况下,有可能无法容易地兼顾。
5.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检测装置,其与通过相同的检测部对加热前的介质和加热后的介质进行介质的前端部以及后端部的检测的情况相比,能够容易地兼顾在加热前的介质和加热后的介质中不同的要求。
6.根据本公开的第一方案,提供一种检测装置,其具备:第一检测部,其对加热前的介质的前端部以及后端部进行检测;以及第二检测部,其对加热后的所述介质的前端部以及后端部进行检测,并且该第二检测部与所述第一检测部不同。
7.根据本公开的第二方案,所述第一检测部以及所述第二检测部在校正时在未进行加热的状态下对该介质的前端部以及后端部进行检测。
8.根据本公开的第三方案,通过修正所述第一检测部以及所述第二检测部中的检测精度低的检测部相对于检测精度高的检测部的检测值的检测误差,进行所述校正。
9.根据本公开的第四方案,所述检测精度高的检测部是在所述介质停止的状态下对加热后的该介质的前端部以及后端部进行检测的所述第二检测部。
10.根据本公开的第五方案,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具备:介质输送部,其对介质进行输送;图像形成部,其在被输送来的介质上形成图像;加热部,其对形成有图像的所述介质进行加热;第一检测部,其在图像形成动作中对通过所述加热部之前的所述介质的前端部以及后端部进行检测;以及第二检测部,其在图像形成动作中对被从所述第一检测部输送并通过所述加热部之后的所述介质的前端部以及后端部进行检测,并且该第二检测部与所述第一检测部不同,在进行所述第一检测部和所述第二检测部的校正时,所述第一检测部对通过所述加热部之前的所述介质的前端部以及后端部进行检测,所述第二检测部对从所述第一检测部输送并通过表面温度比图像形成动作中的表面温度低的所述加热部的所述介质的前端部以及后端部进行检测。
11.根据本公开的第六方案,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具备:第一检测部,其对加热前的介质的前端部以及后端部进行检测;第二检测部,其对加热后的所述介质的前端部以及后端部进行检测,并且该第二检测部与所述第一检测部不同;以及图像形成部,其根据所述第一检测部以及所述第二检测部的检测结果进行图像形成,所述第一检测部相对于以下位置配置在下游侧,该位置是从所述图像被转印到所述介质上的转印点沿着所述介质的输送路径朝向上游回溯以下距离的位置,该距离是从进行图像形成的形成点到所述转印点为止图像所移动的距离,所述第二检测部相对于以下位置配置在上游侧,所述位置是从所述图像被转印到介质上的转印点沿着介质的输送路径朝向上游回溯以下距离的位置,该距离是从进行图像形成的形成点到所述转印点为止图像所移动的距离。
12.根据本公开的第七方案,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具备:第一检测部,其对加热前的介质的前端部以及后端部进行检测;第二检测部,其对加热后的所述介质的前端部以及后端部进行检测,并且与所述第一检测部不同;图像形成部,其根据所述第一检测部以及所述第二检测部的检测结果进行图像形成;第一输送路径,其从收纳所述介质的介质收纳部向所述图像形成部输送所述介质;以及第二输送路径,其使由所述图像形成部形成了图像的介质翻转,所述第一检测部配置于所述第一输送路径,所述第二检测部配置于所述第二输送路径。
13.根据本公开的第八方案,所述第一检测部对被输送中的状态的介质的前端部以及后端部进行检测,所述第二检测部对停止状态的介质的前端部以及后端部进行检测。
14.根据本公开的第九方案,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介质,其存储有使计算机执行处理的程序,所述处理包括:第一检测步骤,对加热前的介质的前端部以及后端部进行检测;以及第二检测步骤,对加热后的所述介质的前端部以及后端部进行检测,并且该第二检测步骤与所述第一检测步骤不同。
15.根据本公开的第十方案,提供一种检测方法,其包括:第一检测步骤,对加热前的介质的前端部以及后端部进行检测;以及第二检测步骤,对加热后的所述介质的前端部以及后端部进行检测,并且该第二检测步骤与所述第一检测步骤不同。
16.(效果)
17.根据所述第一方案,与通过相同的检测部对加热前的介质和加热后的介质进行介质的前端部以及后端部的检测的情况相比,能够容易地兼顾针对加热前的介质和加热后的介质的不同要求。
18.根据所述第二方案,与第一检测部以及第二检测部针对同一介质在加热和非加热
的状态(即,不同的状态)下对该介质的前端部以及后端部进行检测的情况相比,提高校正的精度。
19.根据所述第三方案,与通过修正第一检测部以及第二检测部中的检测精度高的检测部相对于检测精度低的检测部的检测值的检测误差来进行校正的情况相比,提高作为检测装置的检测精度。
20.根据所述第四方案,与检测精度高的检测部是对输送中且加热后的该介质的前端部以及后端部进行检测的所述第二检测部的情况相比,提高作为检测装置的检测精度。
21.根据所述第五方案,与在进行第一检测部和第二检测部的校正时第一检测部和第二检测部均进行和图像形成动作中的检测相同的检测的情况相比,提高校正的精度。
22.根据所述第六方案,即使在根据小型化等需求将第一检测部与转印点靠近配置的情况下,也能够应对使第二检测部的检测结果反映到基于第一检测部以及第二检测部的图像形成中的情况。
23.根据所述第七方案,能够分别在第一输送路径以及第二输送路径对分别在第一输送路径以及第二输送路径输送的介质的前端部以及后端部进行检测。
24.根据所述第八方案,与第一检测部以及第二检测部对输送中的介质的前端部以及后端部进行检测的情况相比,能够使第一检测部的检测所需的时间相等,并且提高第二检测部的检测精度。
25.根据所述第九方案,与通过相同的检测部对加热前的介质和加热后的介质进行介质的前端部以及后端部的检测的情况相比,能够容易地兼顾针对加热前的介质和加热后的介质的不同要求。
26.根据所述第十方案,与通过相同的检测部对加热前的介质和加热后的介质进行介质的前端部以及后端部的检测的情况相比,能够容易地兼顾针对加热前的介质和加热后的介质的不同要求。
附图说明
27.图1是示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结构的概略图。
28.图2是示出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中使用电子照相方式的图像形成部的情况下的结构的概略图。
29.图3是示出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将介质收纳部配置在相对于输送路径的侧方侧的情况下的结构的概略图。
30.图4是示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第二检测装置的结构的立体图。
31.图5是示出将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第二检测装置中的第一单元以及第二单元从检测装置主体拆卸的状态的立体图。
32.图6是示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第二检测装置的结构的俯视图。
33.图7是用于对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第二检测装置的后部处的定位进行说明的剖视图。
34.图8是用于对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第二检测装置的前部处的定位进行说明的立体图。
35.图9是用于对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第二检测装置的前部处的定位进行说明的剖视
图。
36.图10是示出在图4所示的结构中使开闭部移动到打开位置的状态的立体图。
37.图11是从下方侧观察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第二检测装置的检测装置主体的立体图。
38.图12是放大示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第二检测装置的结构的一部分的俯视图。
39.图13是图6的a-a线剖视图,是图12的a-a线剖视图。
40.图14是示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一个控制装置的硬件结构的一例的框图。
41.图15是示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一个控制装置的处理器的功能结构的一例的框图。
42.图16是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第二检测装置的侧剖视图。
43.图17是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第二检测装置的侧剖视图。
44.图18是示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其他控制装置的硬件结构的一例的框图。
45.图19是示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其他控制装置的处理器的功能结构的一例的框图。
46.图20是示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第二检测装置中的时序图的图。
47.图21是用于对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第二检测装置中测量介质的输送方向长度的方法进行说明的概念图。
48.图22是示出在图21所示的结构中介质弯曲的状态的图。
49.图23是用于对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第二检测装置中测量介质的输送方向长度以及宽度方向长度的方法进行说明的概念图。
50.图24是示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第一检测装置的结构的侧剖视图。
51.图25是示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第一检测装置的结构的俯视图。
52.图26是示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第一检测装置的结构的侧剖视图。
53.图27是示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控制装置的硬件结构的一例的框图。
54.图28是示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控制装置的处理器的功能结构的一例的框图。
55.图29是示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第一检测装置中的时序图的图。
56.图30是对存在裁剪误差的介质的输送方向长度的测量进行说明的图。
57.图31是对歪斜的介质的输送方向长度的测量进行说明的图。
58.图32是对介质的宽度方向长度的测量进行说明的图。
59.图33是对检测介质的输送方向下游侧部分的侧端部的情况进行说明的图。
60.图34是对检测介质的输送方向上游侧部分的侧端部的情况进行说明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61.以下,根据附图对本公开所涉及的实施方式的一例进行说明。
62.(图像形成装置10)
63.对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10的结构进行说明。图1是示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10的结构的概略图。
64.此外,图中所示的箭头up表示装置的上方(铅垂上方),箭头do表示装置的下方(铅垂下方)。另外,图中所示的箭头lh表示装置的左方,箭头rh表示装置的右方。另外,图中所
示的箭头fr表示装置的前方,箭头rr表示装置的后方。这些方向是为了便于说明而确定的方向,因此装置结构并不限定于这些方向。此外,在装置的各方向中,有时省略“装置”这一词语来表示。即,例如有时将“装置的上方”仅表示为“上方”。
65.另外,在下述的说明中,有时将“上下方向”以“上方以及下方这两者”或“上方以及下方中的任一方”之类的意思使用。有时将“左右方向”以“右方以及左方这两者”或“右方以及左方中的任一方”之类的意思使用。“左右方向”也可以称为横向、水平方向。有时将“前后方向”以“前方以及后方这两者”或“前方以及后方中的任一方”之类的意思使用。前后方向相当于后述的宽度方向,而且也可以称为横向、水平方向。另外,上下方向、左右方向、前后方向是相互交叉的方向(具体而言为正交的方向)。
66.另外,图中的
“○”
中记载有
“×”
的记号是指从纸面的近前侧朝向里侧的箭头。另外,图中的
“○”
中记载有“·”的记号是指从纸面的里侧朝向近前的箭头。
67.图1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10是形成图像的装置。具体而言,图像形成装置10是使用油墨在介质p上形成图像的喷墨式图像形成装置。更具体而言,如图1所示,图像形成装置10具有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1、介质收纳部12、介质排出部13、图像形成部14、加热部19、输送机构20、控制装置160以及具备第一检测装置500和第二检测装置30的检测装置100。
68.以下,对介质p、图像形成装置10的各部分以及图像形成装置10中的图像形成动作等进行说明。
69.(介质p)
70.介质p是由图像形成部14形成图像的对象。作为介质p的种类,例如有纸张以及薄膜等。作为纸张,例如有厚纸、铜板纸等。作为薄膜,例如有树脂制薄膜、金属制薄膜等。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介质p,例如使用纸张。此外,作为介质p的种类,并不限于前述的种类,能够使用各种种类的介质p。
71.作为介质p的尺寸(即,大小),例如使用a3延长尺寸以上且包含例如a2、a1、a0以及b系列等的尺寸。此外,作为介质p的尺寸,并不限定于前述的尺寸,能够使用各种尺寸的介质p。
72.在此,将介质p的沿着输送方向的长度称为输送方向长度。将介质p的相对于输送方向的交叉方向(具体而言为正交方向)称为宽度方向,将介质p的沿着宽度方向的长度称为宽度方向长度。
73.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有时将介质p中的输送方向的上游侧的端部称为后端部或上游端部。另外,有时将介质p中的输送方向的下游侧的端部称为前端部或下游端部。另外,有时将介质p中的宽度方向的端部称为侧端部。
74.(检测装置100)
75.检测装置100是对介质p的端部进行检测的装置。该检测装置100具备第一检测装置500、第二检测装置30以及输送机构20。第一检测装置500是第一检测部的一例,具有对加热前的介质p的前端部以及后端部进行检测的功能。第二检测装置30是第二检测部的一例,具有对加热后的介质p的前端部以及后端部进行检测的功能。第二检测装置30作为与第一检测装置500不同的检测部来具备。即,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介质p的加热前后,通过不同的检测装置(即,第一检测装置500以及第二检测装置30)对介质p的端部进行检测。
76.输送机构20是介质输送部的一例,具有输送介质p的功能。具体而言,输送机构20
具有从第一检测装置500向第二检测装置30输送介质p并且从第二检测装置30向第一检测装置500输送介质p的功能。
77.在此,在检测装置100中,“检测(或检查)端部”并不限定于直接检测(或检查)介质p自身的端部(即,边缘)的情况,例如还包括检测(或检查)标注在介质p的端部的标记(例如,对准标记等)的情况。该标记被标注在与介质p的端部分离预先规定的距离的位置,距介质p的端部的距离是已知的。
78.此外,如上所述,输送机构20是检测装置100的构成要素,但也能够作为构成图像形成装置10中的检测装置100以外的部分的一部分的构成要素来理解。即,输送机构20能够理解为兼作检测装置100的构成要素和图像形成装置10中的检测装置100以外的部分的构成要素。关于第一检测装置500、第二检测装置30以及输送机构20的具体结构,将在后面叙述。
79.(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1)
80.如图1所示,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1是设置有图像形成装置10的各结构部的部分。具体而言,例如介质收纳部12、图像形成部14、加热部19、检测装置100(即,输送机构20、第一检测装置500以及第二检测装置30)配置于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1的内部。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1具有被分割成多个部分18a、18b的框体18。介质收纳部12、图像形成部14、加热部19以及第一检测装置500配置于框体18的部分18a。第二检测装置30配置于框体18的部分18b。
81.在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1以可拆卸的方式配置有第一检测装置500以及第二检测装置30。换言之,第一检测装置500以及第二检测装置30能够相对于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1安装和拆卸。
82.(介质收纳部12)
83.介质收纳部12是在图像形成装置10中收纳介质p的部分。收纳于该介质收纳部12的介质p被供给到图像形成部14。
84.(介质排出部13)
85.介质排出部13是在图像形成装置10中排出介质p的部分。由图像形成部14形成了图像的介质p被排出到该介质排出部13。
86.(图像形成部14)
87.图1所示的图像形成部14是在被输送来的介质p上形成图像的图像形成部的一例。该图像形成部14根据第一检测装置500以及第二检测装置30的检测结果进行图像形成。关于这一点,将在后面叙述。
88.在本实施方式中,图像形成部14使用油墨在介质p上形成图像。具体而言,如图1所示,图像形成部14具有喷出部15y、15m、15c、15k(以下,称为15y~15k)、转印体16以及与转印体16相对的相对部件17。
89.在图像形成部14中,各喷出部15y~15k将黄(y)、品红(m)、青(c)、黑(k)这样的各种颜的墨液喷出到转印体16,在转印体16上形成图像。而且,在图像形成部14中,将形成于转印体16的各种颜的图像转印到通过转印体16与相对部件17之间的转印位置ta的介质p上。由此,在介质p上形成图像。转印位置ta也可以称为在介质p上形成图像的图像形成位置。
90.此外,作为图像形成部的一例,并不限于图像形成部14的结构。作为图像形成部的
一例,例如也可以是各喷出部15y~15k不经由转印体16而直接向介质p喷出墨液的结构。
91.(图像形成部214)
92.如图2所示,作为图像形成部的一例,也可以采用使用调剂在介质p上形成图像的电子照相方式的图像形成部214。
93.如图2所示,图像形成部214具有调剂像形成部215y、215m、215c、215k(以下,称为215y~215k)、转印体216以及转印部件217。
94.在图像形成部214中,各调剂像形成部215y~215k进行带电、曝光、显影、转印这样的各工序,在转印体216上形成黄(y)、品红(m)、青(c)、黑(k)这样的各种颜的调剂像。形成在转印体216上的各种颜的调剂像通过转印部件217转印到通过转印体216与转印部件217之间的转印位置ta的介质p上。由此,在介质p上形成图像。这样,作为图像形成装置的一例,也可以是电子照相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
95.此外,作为图像形成部的一例,例如也可以是各调剂像形成部215y~215k不经由转印体216而直接在介质p上形成调剂像的结构。
96.(加热部19)
97.图1所示的加热部19是对形成有图像的介质p进行加热的加热部的一例。作为一例,加热部19通过加热源(省略图示)以与介质p非接触的方式对介质p进行加热,从而使由油墨形成的图像干燥。
98.作为加热部的一例,并不限于前述的加热部19。作为加热部的一例,例如也可以是在不影响图像的范围内与介质p接触而对介质p进行加热的装置,能够使用各种加热部。
99.在具备图像形成部214的电子照相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加热部19例如作为通过加热对调剂像进行定影的定影装置发挥功能。
100.(输送机构20)
101.输送机构20是输送介质p的机构。作为一例,输送机构20通过输送辊等输送部件29对介质p进行输送。此外,作为输送部件29,也可以是输送带等,只要是能够对介质p施加输送力而输送介质p的部件即可。
102.输送机构20从介质收纳部12向图像形成部14(具体而言,转印位置ta)输送介质p。而且,输送机构20从图像形成部14向加热部19输送介质p。而且,输送机构20从加热部19向介质排出部13输送介质p。另外,输送机构20从加热部19向图像形成部14输送介质p。
103.因而,在图像形成装置10中形成有从介质收纳部12到图像形成部14的输送路径21、从图像形成部14到加热部19的输送路径22以及从加热部19到介质排出部13的输送路径23。而且,在图像形成装置10中形成有从加热部19到图像形成部14的输送路径24。
104.输送路径24是使在一个面上形成有图像的介质p返回到图像形成部14(具体而言,转印位置ta)的输送路径。另外,输送路径24也是使在一个面上形成有图像的介质p的正面和背面翻转的输送路径。
105.输送路径21和输送路径24的一部分(具体而言,输送方向下游侧的部分)共用化。因而,能够理解为如下结构:从介质收纳部12输送介质p的输送路径25与输送路径24连接,介质p从介质收纳部12供给到输送路径24。因而,能够将输送路径25与输送路径24连接的连接位置理解为对于输送路径24朝向图像形成部14供给来自介质收纳部12的新的介质p的供给位置25a。换言之,在本实施方式中,从供给位置25a通过输送路径24向图像形成部14供给
介质p。
106.(图像形成装置10中的图像形成动作)
107.在图像形成装置10中,介质p利用输送路径21从介质收纳部12输送到图像形成部14(具体而言,转印位置ta),通过图像形成部14在该介质p的一个面(即,正面)形成第一图像(以下,有时称为“正面图像”)。在仅在介质p的单面上形成了图像的情况下,在一个面上形成有正面图像的介质p经由加热部19而排出到介质排出部13。
108.另一方面,在介质p的双面上形成了图像的情况下,在一个面上形成有正面图像的介质p经由加热部19在输送路径24上被输送,由此正面和背面被翻转而返回到图像形成部14(具体而言,转印位置ta)。然后,图像形成部14在被加热的介质p的另一面(即,背面)形成第二图像(以下,有时称为“背面图像”)。即,图像形成部14再次进行图像形成。之后,经由加热部19排出到介质排出部13。
109.(介质收纳部12的位置)
110.如图1所示,介质收纳部12相对于输送路径24配置在下方侧。因而,介质收纳部12的介质p从下方侧供给到输送路径24的供给位置25a。
111.此外,如图3所示,介质收纳部12也可以配置在相对于输送路径24的侧方侧。在该情况下,介质收纳部12的介质p从侧方侧(图3中的右方侧)供给到输送路径24的供给位置25a。在图3所示的结构中,介质收纳部12配置在相对于图像形成部14(具体而言,转印位置ta)的侧方侧。由此,介质p从侧方侧供给到图像形成部14(具体而言,转印位置ta)。此外,在图3中,省略了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1的图示。
112.(第二检测装置30)
113.如上所述,图1所示的第二检测装置30具有对加热后的介质p的前端部以及后端部进行检测的功能。具体而言,第二检测装置30在图像形成动作中对从第一检测装置500输送并通过加热部19之后的介质p且停止状态的介质p的前端部以及后端部进行检测。以下,对第二检测装置30的具体结构进行说明。
114.图4是示出第二检测装置30的结构的立体图。图5是示出将第二检测装置30中的第一单元31以及第二单元32从检测装置主体40拆卸的状态的立体图。图6是示出第二检测装置30的结构的俯视图。此外,在图1中简化示出了第二检测装置30。
115.如图4以及图5所示,第二检测装置30具备检测装置主体40、第一单元31、第二单元32、开闭部70、输送部80(参照图1)、前后端检测部90、侧端检测部98、按压部件110(参照图12以及图13)、按压部件120(参照图6)以及后端传感器99。以下,对第二检测装置30的形状以及第二检测装置30的各部分的结构进行说明。而且,对控制装置160、图像形成装置10中的第二检测装置30的配置以及第二检测装置30相对于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1的拆卸进行说明。
116.(第二检测装置30的形状)
117.如图4所示,第二检测装置30在整体上左右方向的长度(相当于输送方向的长度)以及前后方向的长度(相当于宽度方向的长度)比上下方向的长度长。即,第二检测装置30形成为在上下方向上薄且在前后方向以及左右方向(具体而言,水平方向)上扩展的扁平形状。另外,在第二检测装置30中,为了输送尺寸为a3延长尺寸以上的介质p,在俯视观察时,至少具有a3延长尺寸以上的大小。此外,第二检测装置30的形状并不限于扁平形状,能够设
为各种形状。
118.(检测装置主体40)
119.如图5所示,与第二检测装置30的整体形状相同,检测装置主体40形成为在上下方向上薄且在前后方向以及左右方向上扩展的扁平形状。具体而言,检测装置主体40具有板体41、前板42、后板43以及引导板44。此外,检测装置主体40例如由金属板等金属材料、树脂材料以及其他材料形成。
120.板体41形成为在前后方向以及左右方向上扩展且以上下方向为厚度方向的板形状。该板体41的上表面为输送路径面41a。在板体41形成有多个用于配置后述的辊部842、852、862的开口41b。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例,形成有12个开口41b。在板体41的上表面配置有多个后述的反射板97。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例,配置有8个反射板97。
121.前板42是从板体41的前端部向下方伸出的板,与板体41一体地形成。前板42形成为以前后方向为厚度方向的板状。前板42将后述的驱动辊84、85、86支承为能够旋转(参照图11)。
122.在前板42上设置有支承开闭部70的支承部42a。作为一例,支承部42a通过切起板体41的一部分而形成。
123.后板43是从板体41的后端部向上方伸出的板,与板体41一体地形成。后板43形成为以前后方向为厚度方向的板状。如后所述,后板43作为对第一单元31以及第二单元32进行定位的定位部发挥功能。在后板43形成有多个供后述的突出部51e插入的插入孔45e和多个供后述的突出部61e插入的插入孔46e。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例,形成有2个插入孔45e,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例,形成有3个插入孔46e。插入孔45e和插入孔46e是在左右方向上长的长孔。
124.引导板44与板体41的右端部连接。从板体41的右端部向右斜上方延伸。引导板44具有将介质p向板体41侧(即,左方侧)引导的功能。在引导板44的下端部形成有供从板体41向右方侧(即,后述的第二输送方向)输送的介质p通过的开口44b。此外,引导板44的曲率较小。具体而言,引导板44的曲率例如比输送路径25的曲率小。因此,在引导板44上输送的介质p不易弯曲。其结果是,不易因与引导板44摩擦而擦伤介质p以及形成在介质p上的图像。
125.(第一单元31)
126.如图4以及图5所示,第一单元31配置在检测装置主体40的上方侧。具体而言,该第一单元31配置于检测装置主体40的左方侧的部分的上方侧。进一步而言,第一单元31构成第二检测装置30的上部的左方侧的部分。
127.第一单元31具有单元主体50和基板支承部59。而且,在第一单元31中设置有输送部80的后述的从动辊87、88、前后端检测部90以及侧端检测部98中的后述的传感器91(a)、92(a)、93(a)、93(b)、以及传感器基板95(a)、95(b)、95(c)、95(d)。此外,第一单元31例如由金属板等金属材料、树脂材料以及其他材料形成。
128.如图5所示,单元主体50具有板体51、前板52、后板53、左板54以及右板55。板体51形成为在前后方向以及左右方向上扩展且以上下方向为厚度方向的板状。该板体51的下表面为输送路径面51a(参照图5、图7以及图13)。在板体51形成有用于配置从动辊87、88的开口51b和用于配置传感器91(a)、92(a)、93(a)、93(b)的开口51c(参照图6)。板体51在相对于检测装置主体40的板体41的上方侧以与板体41之间隔着间隙的状态与板体41相对配置(参
照图7以及图13)。
129.前板52是从板体51的前端部向上方伸出的板。后板53是从板体51的后端部向上方伸出的板。前板52和后板53形成为以前后方向为厚度方向的板状。
130.左板54是从板体51的左端部向上方伸出的板。右板55是从板体51的右端部向上方伸出的板。左板54和右板55形成为以左右方向为厚度方向的板状。
131.如图5、图6、图7的(a)以及图7的(b)所示,在板体51的后端部设置有突出部51e,该突出部51e插入到检测装置主体40中的后板43的插入孔45e中。该突出部51e配置在板体51的同一面上,并且向相对于后板53的后方侧突出。作为一例,突出部51e通过切起后板53的一部分而形成。并且,如图7的(a)、图7的(b)所示,在第一单元31的后部,突出部51e插入到插入孔45e中,并且后板53与检测装置主体40的后板43抵接。
132.另一方面,如图8以及图9所示,在板体51的前部形成有供螺栓等紧固部件38穿过的通孔51d。通孔51d沿着左右方向形成有多个。并且,在第一单元31的前部,在第一单元31的板体51与检测装置主体40的板体41之间夹着间隔件39的状态下,通过紧固部件38对板体51与板体41进行紧固。
133.通过后板53与检测装置主体40的后板43抵接,将第一单元31相对于检测装置主体40在前后方向上定位。另外,通过突出部51e插入到插入孔45e中并且借助间隔件39并利用紧固部件38对板体51与板体41进行紧固,将第一单元31相对于检测装置主体40在上下方向以及左右方向上定位。
134.另外,第一单元31能够通过拆下紧固部件38而从检测装置主体40拆卸。即,第一单元31配置成能够相对于检测装置主体40拆卸。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第一单元31通过紧固部件38安装于检测装置主体40,但是作为将第一单元31安装于检测装置主体40的安装部件,并不限于紧固部件38。作为安装部件,例如也可以是夹持件等,只要是能够将第一单元31安装于检测装置主体40的部件即可。
135.如图4以及图5所示,基板支承部59是具有支承后述的传感器基板95的功能的部分。具体而言,如图5所示,基板支承部59具有安装板59a和连结板59b。安装板59a配置在相对于板体51的上方侧。在安装板59a安装有多个传感器基板95。连结板59b从安装板59a向下方侧延伸,并与板体51连结。
136.(第二单元32)
137.如图4以及图5所示,第二单元32配置在检测装置主体40的上方侧。具体而言,该第二单元32配置在检测装置主体40的右方侧的部分的上方侧。进一步而言,第二单元32构成第二检测装置30的上部的右方侧的部分。因而,第二检测装置30的上部能够分割为第一单元31和第二单元32。
138.第二单元32具有单元主体60和基板支承部69。而且,在第二单元32中设置有输送部80的后述的从动辊89、前后端检测部90以及侧端检测部98中的后述的传感器91(b)、92(b)、94(a)、94(b)、以及传感器基板95(e)、95(f)、95(g)、95(h)。此外,第二单元32例如由金属板等金属材料、树脂材料以及其他材料形成。
139.如图5所示,单元主体60具有板体61、前板62、后板63、左板64以及右板65。板体61形成为在前后方向以及左右方向上扩展且以上下方向为厚度方向的板状。该板体61的下表面为输送路径面61a(参照图5以及图7)。在板体61形成有用于配置从动辊89的开口61b和用
于配置传感器91(b)、92(b)、94(a)、94(b)的开口61c(参照图6)。板体61在相对于检测装置主体40的板体41的上方侧以与板体41之间隔着间隙的状态与板体41相对配置(参照图7)。
140.前板62是从板体61的前端部向上方伸出的板。后板63是从板体61的后端部向上方伸出的板。前板62和后板63形成为以前后方向为厚度方向的板状。
141.左板64是从板体61的左端部向上方伸出的板。右板65是从板体61的右端部向上方沿着引导板44伸出的板。左板64形成为以左右方向为厚度方向的板状。
142.如图5、图6、图7的(a)以及图7的(b)所示,在板体61的后端部设置有突出部61e,该突出部61e插入到检测装置主体40中的后板43的插入孔46e中。该突出部61e配置在板体61的同一面上,并且向相对于后板63向后方侧突出。作为一例,突出部61e通过切起后板63的一部分而形成。并且,如图7的(a)、图7的(b)所示,在第二单元32的后部,突出部61e插入到插入孔46e中,并且后板63与检测装置主体40的后板43抵接。
143.另一方面,如图9所示,在板体61的前部形成有供螺栓等紧固部件38穿过的通孔61d。通孔61d沿着左右方向形成有多个。并且,在第二单元32的前部,在第二单元32的板体61与检测装置主体40的板体41之间夹着间隔件39的状态下,通过紧固部件38对板体61与板体41进行紧固。
144.通过后板63与检测装置主体40的后板43抵接,将第二单元32相对于检测装置主体40在前后方向上定位。另外,通过突出部61e插入到插入孔46e中并且借助间隔件39并利用紧固部件38对板体61与板体41进行紧固,将第二单元32相对于检测装置主体40在上下方向以及左右方向上定位。
145.另外,第二单元32能够通过拆下紧固部件38而从检测装置主体40拆卸。即,第二单元32配置成能够相对于检测装置主体40拆卸。
146.如图4以及图5所示,基板支承部69是具有支承后述的传感器基板95的功能的部分。具体而言,如图5所示,基板支承部69具有安装板69a和连结板69b。安装板69a配置在相对于板体61的上方侧。在安装板69a安装有多个传感器基板95。连结板69b从安装板69a向下方侧延伸,并与板体61连结。
147.(开闭部70)
148.如图4以及图10所示,开闭部70具有对开放输送部80中的输送路径80a(参照图1)的开口77进行开闭的功能。如图4所示,该开闭部70配置在检测装置主体40的上方侧且第一单元31与第二单元32之间。开闭部70配置在第一单元31中设置的传感器91(a)、92(a)与第二单元32中设置的传感器91(b)、92(b)之间且不存在传感器91~94的位置处。此外,开闭部70例如由金属板等金属材料、树脂材料以及其他材料形成。
149.如图4以及图5所示,开闭部70具有板体71、前板72、后板73、左板74以及把持部76。板体71形成为在前后方向以及左右方向上扩展且以上下方向为厚度方向的板状。该板体71的下表面为输送路径面71a(参照图10)。
150.前板72是从板体71的前端部向上方伸出的板。后板73是从板体71的后端部向上方伸出的板。前板72和后板73形成为以前后方向为厚度方向的板状。左板74是从板体71的左端部向上方伸出的板。左板74形成为以左右方向为厚度方向的板状。
151.如图4以及图10所示,开闭部70被检测装置主体40支承为能够对开放输送部80中的输送路径80a(参照图1)的开口77进行开闭。即,开闭部70能够在关闭开口77的关闭位置
(图4所示的位置)和打开开口77的打开位置(图10所示的位置)之间移动。具体而言,开闭部70中的前板72的右端部以及后板73的右端部各自分别被检测装置主体40的支承部42a以及后板43支承为能够旋转。
152.在关闭位置处,开闭部70在相对于检测装置主体40的板体41的上方侧以与板体41之间隔着间隙的状态与板体41相对配置。把持部76设置于前板72的前表面侧,从前板72向前方侧突出。作业者把持该把持部76使开闭部70在关闭位置与打开位置之间移动。
153.作为一例,开闭部70以消除在输送路径80a(参照图1)中产生的介质p的堵塞(所谓的卡纸)的用途被开闭。此外,对开闭部70进行开闭的用途并不限定于前述的用途,例如也可以是对输送路径80a(参照图1)的输送路径面71a以及输送路径面41a进行清扫的用途,能够按照各种用途进行开闭。在此,要求不会对介质p以及图像产生明显的损伤。并且,是否产生明显的损伤根据引导板44的曲率以及介质p的硬度的强弱而有所不同,而且有时因混入到输送路径80a中的异物而产生明显的损伤。因而,能够打开输送路径80a进行清扫是有益的。
154.(输送部80的概要)
155.在图1所示的输送部80中具有输送介质p的输送路径80b,在输送路径80b中,介质p的输送被停止,并且介质p向沿着输送路径80b的拉伸方向被拉伸。
156.输送路径80b是在第二检测装置30中输送由加热部19加热后的介质p的路径,由输送路径80a形成。输送路径80a是由输送路径面41a、51a、61a、71a形成的路径。如图1所示,该输送路径80a构成从加热部19到图像形成部14的输送路径24的一部分。
157.而且,在输送部80中,形成有正面图像的介质p的输送被停止,在该介质p的停止状态之后,再次开始朝向图像形成部14(具体而言,转印位置ta)输送介质p。具体而言,在输送部80中,向左方(以下,将介质p停止前的输送方向称为“第一输送方向”)输送介质p,该介质p的向左方的输送被停止,在该介质p的停止状态之后,再次开始向右方(以下,将介质p的停止后的输送方向称为“第二输送方向”)输送介质p。即,在输送部80中,在介质p的停止状态之后,再次开始向与第一输送方向不同的第二输送方向进行输送。进一步而言,第一输送方向与第二输送方向是相反方向。换言之,也可以说输送部80使介质p折返。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左方相当于第一输送方向,右方相当于第二输送方向。此外,在输送部80中输送一张介质p。另外,输送部80使介质p停止在预先规定的停止位置处。
158.如上所述,在输送部80中的输送路径80b中,向输送方向输送介质p,并且介质p的向输送方向的输送被停止。而且,在输送部80中的输送路径80b中,停止输送的介质p向沿着输送路径80b的方向(以下,称为拉伸方向)被拉伸。该拉伸方向是包含第一输送方向和第二输送方向的方向。
159.如上所述,由于第一输送方向和第二输送方向是相反方向,因此能够将第一输送方向的上游侧理解为第二输送方向的下游侧,将第一输送方向的下游侧理解为第二输送方向的上游侧。因而,在第二检测装置30中,能够将配置在第一输送方向的上游侧的各部件理解为配置在第二输送方向的下游侧的部件,将配置在第一输送方向的下游侧的各部件理解为配置在第二输送方向的上游侧的部件。
160.此外,在第二检测装置30的说明中,“输送方向”表示“第一输送方向”。因而,在第二检测装置30的说明中,有时将“第一输送方向”简称为“输送方向”。
161.(输送部80的具体结构)
162.具体而言,如图16以及图17所示,输送部80具有:上游侧输送部80x,其在输送路径80b中向第一输送方向输送介质p,并且使该输送停止;以及下游侧输送部80y,其配置在上游侧输送部80x的输送方向下游侧,在输送路径80b中向第一输送方向输送介质p,并且使该输送停止。此外,在图16以及图17中,为了简化图示,一体地示出了输送路径面51a、61a、71a。
163.上游侧输送部80x具有输送部件83。输送部件83配置于第二检测装置30中的输送方向的上游部分(具体而言,右方侧的部分)。
164.下游侧输送部80y具有输送部件81、82。输送部件81、82配置在相对于输送部件83的输送方向下游侧(具体而言为左方侧)。具体而言,输送部件82配置在相对于输送部件81的输送方向上游侧且相对于输送部件83的输送方向下游侧。输送部件81、82、83分别具有在输送路径80b中向第一输送方向(相当于左方)输送介质p并且使该输送停止的功能。另外,输送部件81、82、83具有在输送路径80b中向拉伸方向拉伸介质p的功能。输送部件81、82、83具有在输送路径80b中向第二输送方向(相当于右方)输送介质p的功能。输送部件81、82是下游侧输送部的一例,输送部件83是上游侧输送部的一例。而且,输送部件81是第一输送部的一例,输送部件82是第二输送部的一例。
165.输送部件81、82、83分别具有:作为旋转部件的驱动辊84、85、86,它们旋转而向介质p施加输送力;以及作为从动部件的从动辊87、88、89,它们从动于驱动辊84、85、86。
166.如图11所示,驱动辊84、85、86分别具有:轴部841、851、861;辊部842、852、862;以及连接部843、853、863。轴部841、851、861沿前后方向配置。轴部841、851、861的轴向一端部(具体而言,前端部)被检测装置主体40的前板42支承为能够旋转。轴部841、851、861的轴向另一端部(具体而言,后端部)被轴部支承部(省略图示)支承为能够旋转,该轴部支承部设置于检测装置主体40的板体41。
167.辊部842、852、862沿着轴部841、851、861的轴向隔开间隔地配置有多个。多个辊部842、852、862分别从板体41的开口41b向上方突出。即,驱动辊84、85、86的辊部842、852、862(即,与介质p接触的部分)向相对于检测装置主体40的输送路径面41a的上方侧突出。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中的符号(a)、(b)、(c)、(d)所示,辊部842、852、862分别设置有4个。
168.连接部843、853、863是与通过来自马达等驱动源777、778的驱动力旋转的连接部743、753、763连接的部分。连接部843、853、863和连接部743、753、763由在轴向上彼此连接的联轴器(也称为连轴器)构成。来自驱动源777的驱动力经由齿轮等传递部件(省略图示)传递到连接部743、753。由此,包含驱动辊84和从动辊87的输送部件81以及包含驱动辊85和从动辊88的输送部件82通过共用的驱动源777进行旋转。另一方面,来自驱动源778的驱动力经由齿轮等传递部件(省略图示)传递到连接部763。由此,包括驱动辊86和从动辊89的输送部件83通过驱动源778进行旋转。控制装置160作为控制驱动源777、778的驱动的控制部发挥功能。
169.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例,连接部743、753、763、驱动源777、778以及控制装置160设置于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1。即,在本实施方式中,连接部743、753、763、驱动源777、778以及控制装置160能够理解为不是第二检测装置30的构成要素。这样,通过连接部843、853、863与配置于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1的连接部743、753、763连接,配置于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1
的驱动源777、778的驱动力通过轴部841、851、861传递到辊部842、852、862,由此驱动辊84、85、86进行旋转。
170.如图4以及图5所示,从动辊87、88、89分别设置有多个。具体而言,从动辊87、88、89各自的数量设置成与辊部842、852、862各自的数量相同。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中的符号(a)、(b)、(c)、(d)所示,从动辊87、88、89分别设置有4个。
171.该从动辊87、88、89各自分别与辊部842、852、862相对配置。即,从动辊87、88、89分别沿着前后方向配置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4个)。此外,分别标注于从动辊87、88、89的符号(a)、(b)、(c)、(d)依次从配置于前方侧的辊朝向配置于后方侧的辊标注。
172.当在与介质p的图像形成面垂直的方向上观察时,从动辊87(a)与从动辊87(b)以及从动辊88(a)与从动辊88(b)分别在前后方向上隔着后述的传感器93(a)而配置。
173.当在与介质p的图像形成面垂直的方向上观察时,辊部842(a)与辊部842(b)以及辊部852(a)与辊部852(b)也分别在前后方向上隔着后述的传感器93(a)而配置。
174.具体而言,从动辊87(a)与从动辊87(b)以及辊部842(a)与辊部842(b)分别在前后方向上隔着后述的传感器93(a)中的左侧的部分。从动辊88(a)与从动辊88(b)以及辊部852(a)与辊部852(b)分别在前后方向上隔着后述的传感器93(a)中的右侧的部分。
175.当在与介质p的图像形成面垂直的方向上观察时,从动辊87(c)与从动辊87(d)以及从动辊88(c)与从动辊88(d)分别在前后方向上隔着后述的传感器93(b)而配置。
176.当在与介质p的图像形成面垂直的方向上观察时,辊部842(c)与辊部842(d)以及辊部852(c)与辊部852(d)也分别在前后方向上隔着后述的传感器93(b)而配置。
177.具体而言,从动辊87(c)与从动辊87(d)以及辊部842(c)与辊部842(d)分别在前后方向上隔着后述的传感器93(b)中的左侧的部分。从动辊88(c)与从动辊88(d)以及辊部852(c)与辊部852(d)分别在前后方向上隔着后述的传感器93(b)中的右侧的部分。
178.当在与介质p的图像形成面垂直的方向上观察时,从动辊89(a)与从动辊89(b)以及辊部862(a)与辊部862(b)分别在前后方向上隔着后述的传感器94(a)而配置。
179.当在与介质p的图像形成面垂直的方向上观察时,从动辊89(c)与从动辊89(d)以及辊部862(c)与辊部862(d)分别在前后方向上隔着后述的传感器94(b)而配置。
180.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从动辊87、88、89以及辊部842、852、862在与介质p的图像形成面垂直的方向上观察时适当地在前后方向(即,介质p的宽度方向)上隔着传感器93、94而配置。
181.如图5所示,从动辊87、88分别配置于第一单元31。如图13所示,该从动辊87、88分别被板体51支承为能够旋转,使得其外周面(即,与介质p接触的面)从第一单元31的板体51的开口51b向下方突出。即,从动辊87、88各自的外周面朝向相对于第一单元31的输送路径面51a的下方侧突出,并分别与辊部842、852接触。
182.从动辊89配置于第二单元32。具体而言,与从动辊87、88的情况相同,从动辊89分别被板体61支承为能够旋转,使得其外周面(即,与介质p接触的面)从第二单元32的板体61的开口61b向下方突出。即,从动辊89的外周面朝向相对于板体61的输送路径面61a的下方侧突出,并与辊部862接触。
183.并且,在输送部80中,各个驱动辊84、85、86和各个从动辊87、88、89夹持介质p,通过驱动辊84、85、86被旋转驱动而对介质p施加输送力,在输送路径80b中输送介质p。
184.另外,在输送部80中,通过在输送路径80b中变更输送部件81、82、83的旋转方向,来进行向第一输送方向的输送和向第二输送方向的输送。而且,在输送部80中,在介质p的向第一输送方向的输送与向第二输送方向的输送之间形成介质p的输送被停止并且介质p向沿着输送路径80b的拉伸方向被拉伸的状态(以下,有时称为拉伸状态)。此外,输送部80的动作由控制装置160控制。关于输送部80中的具体的输送动作,将在后面叙述。
185.而且,输送部80具有分别与处于拉伸状态的介质p的一个面以及另一面相对的输送路径面41a、51a、61a、71a(参照图1)。如上所述,输送路径面41a由检测装置主体40的板体41的上表面构成(参照图5以及图13),与处于拉伸状态的介质p的下表面相对,对介质p的下表面进行引导。
186.并且,输送路径面41a为沿介质p的整个面平坦的面。具体而言,输送路径面41a为沿在图像形成装置10中使用的最大尺寸的介质p的整个面平坦的面。进一步而言,输送路径面41a形成为在输送方向以及宽度方向上比最大尺寸的介质p大。此外,输送路径面41a也可以局部具有凹凸。输送路径面41a例如也可以通过配置反射板97等部件以及辊部842、852、862等部件突出而局部具有凸部分。另外,输送路径面41a例如也可以通过形成开口416b等孔、槽以及凹槽等而局部具有凹部分。另外,输送路径面41a例如也可以具备如下结构:通过形成肋或对金属板进行挤压而局部具有凹部分以及凸部分中的至少一方,由此减少与介质p的接触面积。这样,前述的“平坦的面”包括局部具有凹凸的平坦的面。
187.如上所述,输送路径面51a由第一单元31的板体51的下表面构成(参照图7以及图13),与处于拉伸状态的介质p的上表面相对,对介质p的上表面进行引导。如上所述,输送路径面61a由第二单元32的板体61的下表面构成(参照图7),与处于拉伸状态的介质p的上表面相对,对介质p的上表面进行引导。如上所述,输送路径面71a由开闭部70的板体71的下表面构成(参照图10),与处于拉伸状态的介质p的上表面相对,对介质p的上表面进行引导。
188.由输送路径面51a、61a、71a构成的处于拉伸状态的介质p的上方侧的路径面为沿介质p的整个面平坦的面。具体而言,该路径面为沿在图像形成装置10中使用的最大尺寸的介质p的整个面平坦的面。
189.如上所述,输送部件81、82具有输送介质p的功能,但是也能够理解为支承输送部件83所输送的介质p的支承部。具体而言,驱动辊84、85利用向相对于检测装置主体40的输送路径面41a的上方侧突出的辊部842、852支承介质p的下表面。从动辊87、88利用向相对于第一单元31的输送路径面51a的下方侧突出的外周面将介质p压靠到驱动辊84、85上。
190.这样,在输送部80中,驱动辊84、85在相对于检测装置主体40的输送路径面41a的上方位置(即,与输送路径面41a分离的位置)处支承介质p的下表面。
191.输送部件81、82配置在与输送方向长度不同的介质p相对应的多个位置处。具体而言,输送部件81配置在能够对在图像形成装置10中使用的最大尺寸(具体而言,输送方向长度最大)的介质p的输送方向下游端部侧进行支承的位置处。输送部件82配置在能够对在图像形成装置10中使用的最小尺寸(具体而言,输送方向长度最小)的介质p的输送方向下游端部侧进行支承的位置处。
192.(后端传感器99)
193.后端传感器99是对介质p的后端部进行检测的检测部。后端传感器99配置在相对于输送部件83的输送方向上游侧。即,后端传感器99在相对于输送部件83的输送方向上游
侧对介质p的后端部进行检测。
194.具体而言,后端传感器99为以与介质p非接触的方式对介质p的后端部进行检测的非接触式传感器。更具体而言,后端传感器99为使用朝向介质p照射的光的光传感器。更具体而言,后端传感器99为通过对朝向介质p照射的光的反射光进行检测来对介质p的后端部进行检测的反射型光传感器。此外,作为后端传感器99,也可以使用透射型光传感器。
195.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后所述,以后端传感器99检测到介质p的后端部的定时为基准,使输送部80的各部分工作。
196.(控制装置160)
197.在此,对控制装置160的结构进行说明。控制装置160具有对包括第二检测装置30的图像形成装置10的动作进行控制的控制功能。在本实施方式中,控制装置160对第二检测装置30的输送部80的动作进行控制。具体而言,如图18所示,控制装置160具有处理器161、存储器162、记忆装置163以及计时器164。
198.处理器是指广义上的处理器,作为处理器161,使用通用的处理器(例如,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以及专用的处理器(例如,gpu:graphics processing unit、asic: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fpga: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可编程逻辑器件等)等。
199.记忆装置163存储包含控制程序163a(参照图19)的各种程序和各种数据。具体而言,记忆装置163通过hdd(hard disk drive:硬盘驱动器)、ssd(solid state drive:固态硬盘)以及闪存等记录装置来实现。
200.存储器162是用于处理器161执行各种程序的工作区域,在处理器161执行处理时,暂时记录各种程序或各种数据。处理器161将包含控制程序163a的各种程序从记忆装置163读出到存储器162,将存储器162作为工作区域执行程序。计时器164是用于计测后述的第一、第二、第三经过时间等的计测部。
201.在控制装置160中,处理器161通过执行控制程序163a来实现各种功能。以下,对通过作为硬件资源的处理器161和作为软件资源的控制程序163a的协作来实现的功能结构进行说明。图19是示出处理器161的功能结构的框图。
202.如图19所示,在控制装置160中,处理器161通过执行控制程序163a而作为获取部161a和控制部161c发挥功能。获取部161a获取后端传感器99对介质p的后端部进行检测而得到的检测信息。
203.控制部161c对输送部80(具体而言,驱动源777、778)进行使其执行以下所示的输送动作的控制。
204.如图20所示,在输送部80中,驱动辊84、85、86被旋转驱动而向正转方向(图16中的逆时针方向)正转,并且从动辊87、88、89向正转方向(图16中的顺时针方向)从动旋转。由此,介质p被向第一输送方向(相当于左方)输送。
205.接着,在从后端传感器99检测到介质p的后端部之后起经过第一经过时间之后,驱动辊86和从动辊89停止旋转(具体而言,开始停止旋转)。
206.接着,在从驱动辊86和从动辊89停止旋转之后起(具体而言,从开始停止旋转之后起)经过第二经过时间之后,驱动辊84、85以及从动辊87、88停止旋转(具体而言,开始停止旋转)。由此,介质p成为停止状态。这样,通过驱动辊86以及从动辊89和驱动辊84、85以及从
动辊87、88隔开时间差而停止旋转,介质p向拉伸方向被拉伸。即,介质p在输送路径80b中成为停止输送且向拉伸方向被拉伸的状态。
207.然后,在从驱动辊84、85停止旋转之后起(具体而言,从开始停止旋转之后起)经过第三经过时间之后,驱动辊84、85、86向反转方向(图16中的顺时针方向)反转,并且从动辊87、88、89向反转方向(图16中的逆时针方向)反转。由此,向第二输送方向(相当于右方)输送介质p。
208.这样,在输送部80中,输送部件81、82、83(驱动辊84、85、86以及从动辊87、88、89)向第一输送方向输送介质p,并停止该输送。而且,在输送部件83停止输送介质p之后,输送部件81、82停止输送介质p,由此输送部件81、82、83向拉伸方向拉伸介质p。然后,如后所述,由前后端检测部90以及侧端检测部98对拉伸状态的介质p的端部(具体而言,前后端部以及一对侧端部)进行检测。
209.此外,由于通过共用的驱动源777驱动输送部件81、82,因此输送部件81与输送部件82一起旋转(正转以及反转)和停止。
210.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以后端传感器99检测到介质p的后端部的检测定时为基准使输送部件83停止旋转,输送部件83以介质p的后端从输送部件83向输送方向上游侧突出的突出量与介质p的输送方向的长度无关地大致相同的方式,停止输送介质p。而且,输送部件81、82、83再次从成为大致相同的突出量的端部侧(即,输送方向的上游端部侧(具体而言为右端部侧))输送介质p。
211.在图16中示出了在输送路径80b中最小尺寸的介质p停止的停止位置,在图17中示出了在输送路径80b中最大尺寸的介质p停止的停止位置。
212.在该停止位置处,最小尺寸的介质p的输送方向的上游侧部分被驱动辊86和从动辊89夹持,该介质p的输送方向的下游侧部分被驱动辊85和从动辊88夹持。因而,输送部件82(驱动辊85和从动辊88)与输送部件83(驱动辊86和从动辊89)对最小尺寸的介质p进行拉伸。
213.在该停止位置处,最大尺寸的介质p的输送方向的上游侧部分被驱动辊86和从动辊89夹持,该介质p的输送方向的下游侧部分被驱动辊84和从动辊87夹持。因而,输送部件81(驱动辊84和从动辊87)与输送部件83(驱动辊86和从动辊89)对最大尺寸的介质p进行拉伸。
214.此外,最大尺寸的介质p是“输送方向长度为预先规定的长度以上的介质”的一例,至少是输送方向长度最大的介质p。最小尺寸的介质p是“输送方向长度小于预先规定的长度的介质”的一例,至少是输送方向长度最小的介质p。
215.此外,控制装置160配置于图像形成装置10,但是并不限于此。例如,控制装置160也可以配置于第二检测装置30以及在图像形成装置10的外部配置的其他装置等,控制装置160的配置位置并无限定。而且,控制装置160例如也可以构成为检测装置100的构成要素。
216.(前后端检测部90)
217.前后端检测部90具有对停止输送且在拉伸方向被拉伸的状态的介质p的前端部以及后端部进行检测的功能。
218.如图5以及图6所示,前后端检测部90具备传感器93、94、传感器基板95、配线96(参照图6)以及反射板97(参照图5)。
219.如图5以及图6所示,传感器93、94分别设置有多个。具体而言,如图中的符号(a)、(b)所示,传感器93、94分别设置有一对(即,2个)。
220.传感器93是对介质p的前端部进行检测的检测部。传感器94是对介质p的后端部进行检测的检测部。传感器93、94为以与介质p非接触的方式对介质p的端部进行检测的非接触式传感器。更具体而言,传感器93、94为使用朝向介质p照射的光的光传感器。更具体而言,传感器93、94由具有沿着输送方向配置的多个检测元件(具体而言,发光元件以及受光元件)且在输送方向上长的线性传感器构成。更具体而言,作为一例,传感器93、94由接触式图像传感器(contact image sensor(cis))构成。此外,作为传感器93、94,也可以使用接触式图像传感器以外的线性传感器。
221.传感器93、94由沿着输送方向配置的多个检测元件形成检测区域。该检测区域的输送方向的长度与传感器93、94的输送方向长度相同,或者比传感器93、94的输送方向长度小。由传感器93、94在检测区域中的各个检测元件的检测与非检测的边界处对介质p的端部的位置进行检测,由其坐标(具体而言,从检测区域的输送方向下游端起始的像素数量)表示的位置信息例如发送到控制装置160。
222.传感器93配置于第二检测装置30中的输送方向下游侧的部分(具体而言,左方侧的部分)。该传感器93配置在与拉伸状态的介质p中的输送方向的下游端部相对的位置处。具体而言,传感器93配置成:当在与介质p的图像形成面垂直的方向上观察时,长度方向与拉伸状态的介质p中的输送方向的下游端部相交,该传感器93对该下游端部进行检测。更具体而言,传感器93配置成:当在与介质p的图像形成面垂直的方向上观察时,检测区域在其长度方向上与停止在预先规定的位置处的拉伸状态的介质p中的输送方向的下游端部相交。换言之,传感器93配置成:停止在预先规定的位置处的拉伸状态的介质p中的输送方向的下游端部位于传感器93的检测区域中的长度方向的一端与另一端之间。
223.传感器94配置于第二检测装置30中的输送方向的上游侧的部分(具体而言,右方侧的部分)。该传感器94配置于与拉伸状态的介质p中的输送方向的上游端部相对的位置处。具体而言,传感器94配置成:当在与介质p的图像形成面垂直的方向上观察时,长度方向与拉伸状态的介质p中的输送方向的上游端部相交,该传感器94对该上游端部进行检测。更具体而言,传感器94配置成:当在与介质p的图像形成面垂直的方向上观察时,检测区域在其长度方向上与停止在预先规定的位置处的拉伸状态的介质p中的输送方向的上游端部相交。换言之,传感器94配置成:停止在预先规定的位置处的拉伸状态的介质p中的输送方向的上游端部位于传感器94的检测区域中的长度方向的一端与另一端之间。
224.具体而言,传感器93(a)以及传感器94(a)在第二检测装置30中的前方侧的部分沿着左右方向排列配置。另一方面,传感器93(b)以及传感器94(b)在第二检测装置30中的后方侧的部分沿着左右方向排列配置。
225.在前后端检测部90中,传感器基板95、配线96以及反射板97分别设置有多个。具体而言,传感器基板95、配线96以及反射板97各自的数量设置成与传感器93、94的数量相同。在前后端检测部90中,配线96和反射板97分别设置有4个。另外,如图中的符号(b)、(c)、(f)、(g)所示,设置有4个传感器基板95。
226.4个传感器基板95分别是驱动4个传感器93、94每一个的驱动基板。4个传感器基板95各自分别与4个传感器93、94靠近配置。具体而言,传感器93、94分别由4个传感器基板95
中的最靠近配置的传感器基板95驱动。即,传感器93(a)、93(b)、94(a)、94(b)各自分别由传感器基板95(b)、95(c)、95(f)、95(g)驱动。
227.4个配线96分别是将4个传感器基板95每一个与4个传感器93、94每一个电连接的连接线。4个配线96中的各个配线未被捆扎而以相互分离的状态配置。换言之,4个配线96中的各个配线并未成为一个配线96沿着其他配线96那样的配置。另外,4个配线96分别配置成互不交叉。4个反射板97各自分别与4个传感器93、94相对地设置于检测装置主体40的板体41的输送路径面41a。考虑到作为介质p使用白纸张的情况,作为一例,反射板97被着成与白的反射率之差相对大的黑。
228.(侧端检测部98)
229.侧端检测部98具有在前后端检测部90对前端部以及后端部进行检测时对介质p的侧端部进行检测的功能。换言之,侧端检测部98对拉伸状态的介质p的侧端部进行检测。如图5以及图6所示,侧端检测部98具备传感器91、92、传感器基板95、配线96(参照图6)以及反射板97(参照图5)。
230.如图5以及图6所示,传感器91、92分别设置有多个。具体而言,如图中的符号(a)、(b)所示,传感器91、92分别设置有一对(即,2个)。
231.传感器91是对介质p的一个侧端部(具体而言,装置前方侧的侧端部)进行检测的检测部。传感器92是对介质p的另一侧端部(具体而言,装置后方侧的侧端部)进行检测的检测部。传感器91、92为以与介质p非接触的方式对介质p的端部进行检测的非接触式传感器。更具体而言,传感器91、92为使用朝向介质p照射的光的光传感器。更具体而言,传感器91、92由具有沿着宽度方向配置的多个检测元件(具体而言,发光元件以及受光元件)且在宽度方向上长的线性传感器构成。更具体而言,作为一例,传感器91、92由接触式图像传感器(contact image sensor(cis))构成。此外,作为传感器91、92,也可以使用接触式图像传感器以外的线性传感器。
232.传感器91、92由沿着宽度方向配置的多个检测元件形成检测区域。该检测区域的宽度方向的长度与传感器91、92的宽度方向长度相同,或者比传感器91、92的宽度方向长度小。由传感器91、92在检测区域中的各个检测元件的检测与非检测的边界处对介质p的端部的位置进行检测,由其坐标(具体而言,从检测区域的后端起始的像素数量)表示的位置信息例如发送到控制装置160。
233.传感器91配置于第二检测装置30中的前方侧的部分。该传感器91配置在与拉伸状态的介质p的一个侧端部(即,宽度方向的一端部)相对的位置处。具体而言,传感器91配置成:当在与介质p的图像形成面垂直的方向上观察时,在长度方向上与拉伸状态的介质p的一个侧端部相交,该传感器91对该一个侧端部进行检测。更具体而言,传感器91配置成:当在与介质p的图像形成面垂直的方向上观察时,检测区域在其长边方向上与停止在预先规定的位置处的拉伸状态的介质p的一个侧端部相交。换言之,传感器91配置成:停止在预先规定的位置处的拉伸状态的介质p的一个侧端部位于传感器91的检测区域中的长度方向的一端与另一端之间。
234.传感器92配置于第二检测装置30中的后方侧的部分。该传感器92配置在与拉伸状态的介质p的另一侧端部(即,宽度方向的另一端部)相对的位置处。具体而言,传感器92配置成:当在与介质p的图像形成面垂直的方向上观察时,长度方向与拉伸状态的介质p的另
一侧端部相交,该传感器92对该另一侧端部进行检测。更具体而言,传感器92配置成:当在与介质p的图像形成面垂直的方向上观察时,检测区域在其长度方向上与停止在预先规定的位置处的拉伸状态的介质p的另一侧端部相交。换言之,传感器92配置成:停止在预先规定的位置处的拉伸状态的介质p的另一侧端部位于传感器92的检测区域中的长度方向的一端与另一端之间。
235.具体而言,传感器91(a)以及传感器92(a)在第二检测装置30中的输送方向的下游侧的部分(具体而言,第一单元31)沿着前后方向排列配置。另一方面,传感器91(b)以及传感器92(b)在第二检测装置30中的输送方向的上游侧的部分(具体而言,第二单元32)沿着前后方向排列配置。
236.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传感器91以及传感器92在侧视观察时位于传感器93与传感器94之间。即,传感器91以及传感器92配置在相对于传感器93的输送方向上游侧且相对于传感器94的输送方向下游侧。此外,侧视观察是指从介质p的宽度方向的一侧朝向另一侧观察的情况。
237.在侧端检测部98中,传感器基板95、配线96以及反射板97分别设置有多个。具体而言,传感器基板95、配线96以及反射板97各自的数量设置成与传感器91、92的数量相同。在侧端检测部98中,配线96以及反射板97分别设置有4个。另外,如图中的符号(a)、(d)、(e)、(h)所示,设置有4个传感器基板95。
238.4个传感器基板95分别是驱动4个传感器91、92每一个的驱动基板。4个传感器基板95各自分别与4个传感器91、92靠近配置。具体而言,传感器91、92分别由4个传感器基板95中的最靠近配置的传感器基板95驱动。即,传感器91(a)、92(a)、91(b)、92(b)各自分别由传感器基板95(a)、95(d)、95(e)、95(h)驱动。
239.4个配线96分别是将4个传感器基板95每一个与4个传感器91、92每一个电连接的连接线。4个配线96每一根未被捆扎而以相互分离的状态配置。换言之,4个配线96中的各个配线并未成为一个配线96沿着其他配线96那样的配置。另外,4个配线96分别配置成互不交叉。4个反射板97各自分别与4个传感器91、92相对地设置于检测装置主体40的板体41的输送路径面41a。考虑到作为介质p使用白纸张的情况,作为一例,反射板97被着成与白的反射率之差相对大的黑。
240.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传感器基板95(a)、95(b)、95(c)、95(d)以依次朝向后方侧配置的方式安装于基板支承部59的安装板59a。传感器基板95(e)、95(f)、95(g)、95(h)以依次朝向后方侧配置的方式安装于基板支承部69的安装板69a。
241.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传感器91(a)、92(a)、93(a)、93(b)以及传感器基板95(a)、95(b)、95(c)、95(d)设置于第一单元31。另外,将传感器91(a)、92(a)、93(a)、93(b)每一个与传感器基板95(a)、95(b)、95(c)、95(d)每一个电连接的配线96设置于第一单元31。
242.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传感器91(b)、92(b)、94(a)、94(b)以及传感器基板95(e)、95(f)、95(g)、95(h)设置于第二单元32。另外,将传感器91(b)、92(b)、94(a)、94(b)每一个与传感器基板95(e)、95(f)、95(g)、95(h)每一个电连接的配线96设置于第二单元32。这样,由于传感器91~94设置于第一单元31以及第二单元32,因此从相对于拉伸状态的介质p的上方侧对介质p的端部进行检测。因此,与传感器91~94从相对于拉伸状态的介质p的下方侧对介质p的端部进行检测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纸粉等异物附着于传感器91~94。
243.(按压部件110)
244.图12以及图13所示的按压部件110是对拉伸状态的介质p的端部进行按压的部件。此外,对介质p的端部进行按压表示相对于介质p的端部从上下侧限制移动。
245.如图12以及图13所示,设置有多个按压部件110。具体而言,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2中的符号(a)、(b)、(c)、(d)所示,设置有4个按压部件110。按压部件110由树脂薄膜等板状的弹性部件构成。
246.如图13所示,按压部件110(a)以及按压部件110(b)在侧视观察时配置在输送部件81与输送部件82之间。另外,如图12所示,当在与介质p的图像形成面垂直的方向上观察时,按压部件110(a)和按压部件110(b)在前后方向上隔着传感器93(a)而配置。
247.如图13所示,按压部件110(c)和按压部件110(d)在侧视观察时配置在相对于输送部件81的输送方向下游侧。另外,如图12所示,当在与介质p的图像形成面垂直的方向上观察时,按压部件110(c)和按压部件110(d)在前后方向上隔着传感器93(a)而配置。
248.按压部件110(a)、110(b)、110(c)、110(d)的输送方向的上游端部(即,右端部)安装于检测装置主体40的输送路径面41a,通过自身的弹性力,输送方向的下游侧的部分(即,左方侧的部分)向第一单元31的输送路径面51a被按压。由此,按压部件110(a)、110(b)、110(c)、110(d)将在自身与输送路径面51a之间输送的介质p向输送路径面51a按压,由此对拉伸状态的介质p的端部(具体而言,下游端部)进行按压。
249.此外,虽然在图12以及图13等中未图示,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与前述的结构同样地,以在与介质p的图像形成面垂直的方向上观察时在前后方向上隔着传感器93(b)的方式配置有按压部件110。
250.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按压部件110以在与介质p的图像形成面垂直的方向上观察时适当地在前后方向上隔着传感器93的方式配置。
251.(按压部件120)
252.图6所示的按压部件120是支承部的一例,对被侧端检测部98检测侧端部的介质p进行支承。具体而言,按压部件120对拉伸状态的介质p的侧端部进行按压。此外,对介质p的侧端部进行按压表示相对于介质p的侧端部从上下限制移动。
253.如图6所示,设置有多个按压部件120。具体而言,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6中的符号(a)、(b)、(c)、(d)所示,设置有4个按压部件120。按压部件120由树脂薄膜等板状的弹性部件构成。
254.按压部件120(a)、120(b)、120(c)、120(d)配置在相对于输送部件83的输送方向下游侧,且配置在相对于输送部件82的输送方向上游侧。
255.按压部件120(a)沿着传感器92(a)配置在相对于传感器92(a)的输送方向上游侧。按压部件120(a)的前后方向长度与传感器92(a)的前后方向长度大致相同。
256.按压部件120(b)沿着传感器92(b)配置在相对于传感器92(b)的输送方向上游侧。按压部件120(b)的前后方向长度与传感器92(b)的前后方向长度大致相同。按压部件120(a)、120(b)配置在相对于传感器93(b)、94(b)的后方侧。
257.按压部件120(c)沿着传感器91(a)配置在相对于传感器91(a)的输送方向上游侧。按压部件120(c)的前后方向长度与传感器91(a)的前后方向长度大致相同。
258.按压部件120(d)沿着传感器91(b)配置在相对于传感器91(b)的输送方向上游侧。
按压部件120(d)的前后方向长度与传感器91(b)的前后方向长度大致相同。按压部件120(c)、120(d)配置在相对于传感器93(a)、94(a)的前方侧。
259.按压部件120(a)、120(b)、120(c)、120(d)的输送方向的上游端部(即,右端部)安装于检测装置主体40的输送路径面41a,输送方向的下游侧的部分(即,左方侧的部分)通过自身的弹力向第一单元31的输送路径面51a被按压。由此,按压部件120(a)、120(b)、120(c)、120(d)将在自身与输送路径面51a之间输送的介质p向输送路径面51a按压,由此对拉伸状态的介质p的侧端部进行按压。由此,介质p的侧端部被支承。
260.并且,传感器91(a)、91(b)、92(a)、92(b)对侧端部被按压部件120(a)、120(b)、120(c)、120(d)支承的介质p的侧端部进行检测。
261.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按压部件120(a)、120(b)、120(c)、120(d)在前后方向上具有长度,但是按压部件120(a)、120(b)、120(c)、120(d)也可以分别由在前后方向上分割为多个的多个部件构成。
262.(控制装置160中的第二检测装置30的控制功能)
263.在此,对控制装置160控制第二检测装置30的动作的控制功能进行说明。图14以及图15图示了在控制装置160中发挥对第二检测装置30的动作进行控制的控制功能的构成要素。具体而言,如上所述,控制装置160具有处理器161、存储器162以及记忆装置163(参照图14)。
264.在控制装置160中,处理器161通过执行控制程序163a来实现各种功能。以下,对通过作为硬件资源的处理器161和作为软件资源的控制程序163a的协作来实现的功能结构进行说明。图15是示出处理器161的功能结构的框图。
265.如图15所示,在控制装置160中,处理器161通过执行控制程序163a而作为获取部161a、测量部161b以及控制部161c发挥功能。
266.获取部161a获取前后端检测部90以及侧端检测部98对介质p的端部进行检测而得到的检测信息。该检测信息中包含表示介质p的端部的位置的位置信息。具体而言,关于介质p的前端部以及后端部,位置信息是指表示输送方向的位置的位置信息,关于介质p的侧端部,位置信息是指表示介质p的宽度方向的位置的位置信息。
267.具体而言,例如由传感器93、94在检测区域中的各个检测元件的检测与非检测的边界处对介质p的端部的位置进行检测,获取部161a获取由其坐标(具体而言,从检测区域的输送方向下游端起始的像素数量)表示的位置信息。
268.另外,例如由传感器91、92在检测区域中的各个检测元件的检测与非检测的边界处对介质p的端部的位置进行检测,获取部161a获取由其坐标(具体而言,从检测区域的后端起始的像素数量)表示的位置信息。
269.测量部161b根据获取部161a获取到的位置信息而测量介质p的输送方向长度以及介质p的宽度方向长度。具体而言,测量部161b例如如下地测量介质p的输送方向长度。
270.例如,如图21以及图23所示,测量部161b根据该位置信息求出从介质p的后端部到传感器94的检测区域的上游端部(即,右端部)的距离lb。
271.具体而言,根据传感器94的检测元件检测到的整体像素数量p1(pixels/mm)和从传感器94的检测区域的输送方向上游端部到介质p的后端部的像素数量p2(pixels),并通过以下式(1)求出距离lb。此外,图21~图23是概念图,示意性地示出了各结构部(输送部件
82、83、传感器91~94)。
272.式(1):lb=p2
÷
p1
273.另外,测量部161b例如根据该位置信息求出从介质p的前端部到传感器93的检测区域的上游端部(即,右端部)的距离lc。
274.具体而言,根据传感器93的检测元件检测到的整体像素数量p3(pixels/mm)和从传感器93的检测区域的输送方向上游端部到介质p的前端部的像素数量p4(pixels),并通过以下式(2)求出距离lc。
275.式(2):lc=p4
÷
p3
276.在此,从传感器94的上游端部(即,右端部)到传感器93的上游端部(即,右端部)的距离la是已知的。然后,测量部161b通过以下式(3)求出介质p的输送方向长度l1。
277.式(3):l1=la+lc-lb
278.另外,测量部161b例如如下测量介质p的宽度方向长度。
279.例如,如图23所示,测量部161b根据该位置信息求出从介质p的一个侧端部(即,装置后方侧的端部)到传感器92的检测区域的后端部(即,装置后方侧的端部)的距离wb。
280.具体而言,根据传感器92的检测元件检测到的整体像素数量p5(pixels/mm)和从传感器92的检测区域的后端部到介质p的一个侧端部的像素数量p6(pixels),并通过以下式(4)求出距离wb。
281.式(4):wb=p6
÷
p5
282.另外,测量部161b例如根据该位置信息求出从介质p的另一侧端部(即,装置前方侧的端部)到传感器91的检测区域的后端部(即,装置后方侧的端部)的距离wc。
283.具体而言,根据传感器91的检测元件检测到的整体像素数量p7(pixels/mm)和从传感器91的检测区域的后端部到介质p的另一侧端部的像素数量p8(pixels),并通过以下式(5)求出距离wc。
284.式(5):wc=p8
÷
p7
285.在此,从传感器92的后端部到传感器91的后端部的距离wa是已知的。然后,测量部161b通过以下式(6)求出介质p的宽度方向长度w1。
286.式(6):w1=wa+wc-wb
287.然后,测量部161b根据测量出的介质p的输送方向长度以及介质p的宽度方向长度,测量介质p的尺寸(大小)。
288.在本实施方式中,根据以下2个检测结果,测量介质p的宽度方向的一端侧部分和另一端侧部分处的输送方向长度l1,该2个检测结果分别是:在第二检测装置30中的后方侧的部分沿着左右方向排列的传感器93(b)以及传感器94(b)的检测结果;以及在第二检测装置30中的前方侧的部分沿着左右方向排列的传感器93(a)以及传感器94(a)的检测结果。
289.在此,在作为介质p使用纸张的情况下等,输送方向长度l1有时因裁剪误差而在介质p中的宽度方向的一端侧部分和另一端侧部分处不同,但是通过测量介质p的宽度方向的一端侧部分和另一端侧部分处的输送方向长度l1,能够测量该裁剪误差。此外,例如能够将介质p中的宽度方向的一端侧部分和另一端侧部分处的输送方向长度l1的平均值、最小值以及最大值中的任意一个设为介质p的输送方向长度。
290.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根据以下2个检测结果,测量介质p的输送方向的下游侧部
分和上游侧部分处的宽度方向长度w1,该2个检测结果分别是:在第二检测装置30中的左方侧的部分处沿着前后方向排列的传感器91(a)以及传感器92(a)的检测结果;以及在第二检测装置30中的右方侧的部分处沿着前后方向排列的传感器91(b)以及传感器92(b)的检测结果。
291.在此,在作为介质p使用纸张的情况下等,宽度方向长度w1有时因裁剪误差而在介质p中的输送方向的下游侧部分和上游侧部分处不同,但是通过测量介质p的输送方向的下游侧部分和上游侧部分处的宽度方向长度w1,能够测量该裁剪误差。此外,例如能够将介质p中的输送方向的下游侧部分和上游侧部分处的宽度方向长度w1的平均值、最小值以及最大值中的任意一个设为介质p的宽度方向长度。
292.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例如也可以根据传感器91(a)、92(a)、93(a)、94(a)与传感器91(b)、92(b)、93(b)、94(b)之间的检测位置的偏差来检测介质p的歪斜(即,倾斜)。也可以对该介质p的倾斜量进行修正来求出介质p的输送方向长度以及介质p的宽度方向长度。
293.控制部161c根据测量部161b测量出的介质p的尺寸(大小)进行形成在端部被检测到的介质p上的图像的图像调整。即,控制部161c在第二检测装置30检测出介质p的端部之后,根据测量部161b测量出的介质p的尺寸(大小)进行形成在被检测的介质p上的背面图像的图像调整。例如在测量部161b测量出的介质p的尺寸比作为形成图像的介质p的尺寸指定的尺寸小的情况下,控制部161c对图像形成部14进行缩小形成背面图像的控制。
294.此外,控制装置160配置于图像形成装置10,但是并不限于此。例如,控制装置160也可以配置于第二检测装置30以及在图像形成装置10的外部配置的其他装置等,控制装置160的配置位置并无限定。
295.(对介质p进行拉伸的结构的变形例)
296.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输送路径80b中,朝向第一输送方向输送介质p且停止该输送的输送部件81、82、83向拉伸方向拉伸介质p,但是并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是如下结构:输送部件81、82、83进行介质p的输送和该输送的停止,并通过另外设置的拉伸单元对介质p进行拉伸。作为拉伸单元,例如有输送辊、输送带等输送部件、使用吸引力来拉伸介质p的单元等。
297.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输送部件83停止输送介质p之后,输送部件81、82停止输送介质p,由此输送部件81、82、83向拉伸方向拉伸介质p,但是并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是如下结构:在输送部件81、82、83同时停止输送介质p之后,由输送部件81、82和/或输送部件83工作来拉伸介质。此外,在输送部件81和82工作的情况下,驱动辊84、85正转,在输送部件83工作的情况下,驱动辊86反转。
298.(上游侧输送部80x以及下游侧输送部80y的变形例)
299.在本实施方式中,下游侧输送部80y具有输送部件81和配置在相对于输送部件81的输送方向上游侧的输送部件82,但是并不限于此。例如,下游侧输送部80y也可以是仅具有单一的输送部件等输送部的结构。具体而言,下游侧输送部80y例如也可以是仅具有输送部件82的结构。此外,在该结构中,由输送部件82和输送部件83对包括最小尺寸以及最大尺寸在内的全部尺寸的介质p进行拉伸。
300.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也可以是由相同的输送部件等输送部对最小尺寸的介质p和最大尺寸的介质p进行拉伸的结构。而且,下游侧输送部80y也可以是具有3个以上的输送
部件等输送部的结构。
301.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上游侧输送部80x仅具有输送部件83,但是也可以具有多个输送部件等输送部。在该情况下,例如能够设为如下结构:下游侧输送部80y具有单一的输送部,上游侧输送部80x具有第一输送部和配置在相对于该第一输送部的输送方向上游侧的第二输送部。在该结构中,例如能够设置作为对介质p的前端部进行检测的检测部的前端传感器来代替后端传感器99,并以该前端传感器检测到介质p的前端部的定时为基准使介质p停止。
302.而且,通过以该前端传感器检测到介质p的前端部的定时为基准使介质p停止,下游侧输送部80y能够以介质p的前端从下游侧输送部80y向输送方向下游侧突出的突出量与介质p的输送方向的长度无关地大致相同的方式,停止输送介质p。
303.而且,在将第二检测装置30配置在相对于输送路径80a的输送方向下游侧且相对于转印位置ta的输送方向上游侧的变形例中,输送部件81、82、83能够再次从成为大致相同的突出量的端部侧(即,输送方向的下游部侧)输送介质p。
304.(输送部件81、82、83的拉伸力的变更)
305.输送部件81、82、83也可以根据介质p的特性来变更拉伸力。具体而言,输送部件81、82、83也可以根据介质p的种类来变更拉伸力。作为介质p的种类,有薄纸、普通纸以及厚纸等与厚度相关的种类、涂布纸以及非涂布纸等基于有无涂布的种类等。作为介质p的特性,有介质p的种类、刚性、厚度、基重、大小、重量、温度以及湿度(水分量)等。
306.具体而言,输送部件81、82、83例如为如下结构:对第一种类的介质p施加第一拉伸力,对刚性比第一种类的介质p的刚性高的第二种类的介质施加比第一拉伸力强的第二拉伸力。
307.拉伸力通过变更从输送部件83停止旋转之后起到使输送部件81、82停止旋转为止的第二经过时间(即,时间差)来变更。即,通过延长第二经过时间来增强拉伸力。
308.这样,在根据介质p的种类来变更拉伸力的结构中,在输送路径80b中输送多种介质p。在该输送路径80b中,第二检测装置30(具体而言,前后端检测部90)对停止输送且处于拉伸状态的多种介质p的前端部以及后端部进行检测。在该第二检测装置30中,根据介质p的种类来变更拉伸力。然后,图像形成部14根据第二检测装置30的检测结果,在多种介质p上进行图像形成。
309.与输送部件81、82、83的拉伸力恒定的情况相比,在输送部件81、82、83根据介质p的特性来变更拉伸力的结构中抑制了介质p的褶皱。
310.另外,在本例中,由于在第二检测装置30中根据介质p的种类来变更拉伸力,因此与在以恒定的拉伸力拉伸多种介质p的状态下根据检测出多种介质p的前端部以及后端部的结果进行图像形成的情况相比,能够针对介质p的种类进行适当的图像形成。
311.(输送部80的变形例)
312.在本实施方式中,与驱动辊84、85、86的连接部843、853、863连接的连接部743、753、763、驱动源777、778以及控制装置160设置于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1,但是并不限于此。连接部743、753、763、驱动源777、778以及控制装置160也可以设置于第二检测装置30。
313.在本实施方式中,输送部件81和输送部件82为通过共用的驱动源777进行旋转,但是并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是输送部件81和输送部件82通过不同的驱动源进行旋转的结
构。
314.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输送部件83以介质p的后端从输送部件83向输送方向上游侧突出的突出量与介质p的输送方向的长度无关地大致相同的方式停止输送介质p,但是并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是介质p的后端从输送部件83向输送方向上游侧突出的突出量根据介质p而改变的结构。
315.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旋转部件使用了驱动辊84、85、86,但是并不限于此。作为旋转部件,例如可以单独使用辊、滚子、带以及轮等,也可以将它们组合使用。此外,在作为旋转部件使用带的情况下,带卷绕于多个辊,从该辊接受驱动力来环绕。另外,作为旋转部件,也可以是不被旋转驱动的部件,只要是旋转的部件即可。
316.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从动部件使用了从动辊87、88、89,但是并不限于此。作为从动部件,例如也可以是滚子、带以及轮等,只要是从动于旋转部件的部件即可。
317.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旋转部件的驱动辊84、85、86配置于检测装置主体40,作为从动部件的从动辊87、88、89配置于第一单元31以及第二单元32,该第一单元31以及第二单元32是配置在相对于检测装置主体40的上方侧的单元,但是并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是从动辊87、88、89等从动部件配置于检测装置主体40且驱动辊84、85、86等旋转部件配置于第一单元31以及第二单元32的结构。
318.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从动辊87、88、89以及辊部842、852、862在与介质p的图像形成面垂直的方向上观察时适当地在前后方向(即,介质p的宽度方向)上隔着传感器93、94而配置,但是并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是,从动辊87、88、89以及辊部842、852、862在与介质p的图像形成面垂直的方向上观察时适当地在输送方向上隔着传感器93、94而配置。另外,从动辊87、88、89以及辊部842、852、862也可以配置在不隔着传感器93、94的位置处。
319.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输送方向为左方,第二输送方向为右方,但是并不限于此。作为第一输送方向以及第二输送方向,例如也可以是前方、后方、上方、下方等,能够使用各种方向。
320.第二输送方向是与第一输送方向相反的方向,但是并不限于此。作为第二输送方向,例如可以是与第一输送方向交叉的方向,只要是与第一输送方向不同的方向即可。在第二输送方向是与第一输送方向交叉的方向的情况下,第二检测装置30能够采用通过默比乌斯变换方式使介质p的正面和背面翻转的结构。默比乌斯变换方式例如是指如下方式:当在与介质p的图像形成面垂直的方向上观察时,以介质p的朝向每隔90度变更一次的方式折回多次来进行输送,由此使介质p的正面和背面翻转。而且,作为第二输送方向,例如也可以是与第一输送方向相同的方向。
321.(按压部件110的变形例)
322.在本实施方式中,按压部件110以在与介质p的图像形成面垂直的方向上观察时适当地在前后方向上隔着传感器93的方式配置,但是并不限于此。按压部件110也可以以在与介质p的图像形成面垂直的方向上观察时适当地在输送方向上隔着传感器93的方式配置。另外,按压部件110也可以配置于不隔着传感器93的位置处。例如,按压部件110可以在不影响传感器93的检测的范围内配置在与传感器93相对的相对位置处,也可以配置在偏离该相对位置的位置处。
323.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按压部件110对传感器93所要检测的介质p的下游端部进
行按压,但是作为它的替代或补充,也可以是分别对传感器91、92、94各自所要检测的介质p的一个侧端部、另一侧端部以及上游端部进行按压的结构。此外,由于按压部件110只要按压介质p的成为检测对象的端部即可,因此在有非检测对象的端部的结构中,针对该端部也可以不配置按压部件110。
324.另外,作为按压部件110,并不限于树脂薄膜等板状的弹性部件。作为按压部件110,只要是在相对于检测装置主体40的输送路径面41a的上方的位置进行支承的部件即可,也可以是肋等突出部、驱动、从动以及非旋转中的任意一种的辊、带、滚子以及轮等。另外,作为支承介质p的部件,也可以是通过吹送或抽吸空气等气体来支承介质p的部件。
325.(按压部件120的变形例)
326.在本实施方式中,按压部件120(a)、120(b)、120(c)、120(d)各自分别沿着传感器92(a)、92(b)、91(a)、91(b)配置在相对于传感器92(a)、92(b)、91(a)、91(b)每一个的输送方向上游侧,但是并不限于此。例如,按压部件120(a)、120(b)、120(c)、120(d)也可以分别配置在相对于传感器92(a)、92(b)、91(a)、91(b)每一个的输送方向下游侧。
327.另外,作为支承部的一例,并不限定于按压部件120。作为支承部的一例,只要是对由侧端检测部98检测侧端部的介质p进行支承的部件即可,也可以是肋等突出部、驱动、从动以及非旋转中的任意一种的辊、带、滚子以及轮等。另外,作为支承部的一例,也可以是通过吹送或抽吸空气等气体来支承介质p的部件。
328.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也可以是不具备对由侧端检测部98检测侧端部的介质p进行支承的按压部件120的结构。
329.(开闭部70的变形例)
330.在本实施方式中,开闭部70配置在传感器91(a)、92(a)与传感器91(b)、92(b)之间且不存在传感器91~94的位置处,但是并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是开闭部70配置于不存在传感器93、94的位置处且与传感器91、92一起开闭的结构。此外,此时需要以不影响传感器91、92的检测精度的方式构成开闭部70的定位精度。
331.另外,作为第二检测装置30,也可以是不具有开闭部70而无法对打开输送部80中的输送路径80a(参照图1)的开口77进行开闭的结构。
332.(前后端检测部90以及侧端检测部98的变形例)
333.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传感器91~94使用了反射型光传感器,但是并不限于此。例如,作为传感器91~94,也可以使用透射型光传感器。另外,作为检测部,传感器91~94也可以是通过与介质p的端部接触来检测介质p的端部的检测部,能够使用各种检测部。作为通过与介质p的端部接触来检测介质p的端部的检测部,例如可列举出使用与介质p的侧端部接触的接触部件(例如,引导部件)的检测部。另外,作为传感器91~94,也可以是拍摄介质p来检测介质p的端部的摄像机。此外,即使在根据由摄像机拍摄到的图像测量介质p的长度的情况下,由于该长度是介质p的端部之间的距离,因此也可以说是在检测介质p的端部。
334.在本实施方式中,传感器91~94分别配置成:当在与介质p的图像形成面垂直的方向上观察时,在长度方向上与拉伸状态的介质p的端部相交,但是并不限于此。例如,传感器91~94也可以分别是以在短边方向上与介质p的端部相交的方式配置的结构。另外,作为各个传感器91~94,也可以使用不具有长度方向的传感器(例如,当在与介质p的图像形成面垂直的方向上观察时呈正方形的传感器)。
335.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前后端检测部90以及侧端检测部98通过多个传感器对介质p的1个端部进行检测,但是并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是仅具备1个对介质p的1个端部进行检测的传感器的结构。
336.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传感器91~94设置于第一单元31以及第二单元32,但是并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是传感器91、93设置于检测装置主体40且传感器92、94设置于第一单元31以及第二单元32的结构。
337.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具备前后端检测部90以及侧端检测部98,但是只要至少具备前后端检测部90即可。
338.前后端检测部90也可以为如下结构:对于输送方向长度最大的最大尺寸的介质p,检测拉伸状态的介质p的前端部以及后端部,对于输送方向长度最小的最小尺寸的介质p,不检测介质p的前端部以及后端部。在本结构中,例如,前后端检测部90对于包括最大尺寸的介质p在内的最小尺寸以外的尺寸的介质p,检测拉伸状态的介质p的前端部以及后端部,对于最小尺寸的介质p,不检测介质p的前端部以及后端部。
339.而且,在本结构中,例如在相对于第二检测装置30的输送方向的上游侧对介质p的尺寸进行测量,根据该测量结果决定前后端检测部90执行还是不执行介质p的前端部以及后端部的检测动作。
340.在本结构中,由于前后端检测部90对于输送方向长度最小的最小尺寸的介质p不检测介质p的前端部以及后端部,因此与前后端检测部90不考虑介质p的输送方向长度而始终对介质p的前端部以及后端部进行检测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少对介质p的前端部以及后端部进行检测的次数。
341.(第一检测装置500)
342.如上所述,图1所示的第一检测装置500具有对加热前的介质p的前端部以及后端部进行检测的功能。具体而言,第一检测装置500在图像形成动作中对通过加热部19之前的介质p且被输送中的状态的介质p的前端部以及后端部进行检测。以下,对第一检测装置500的具体结构进行说明。
343.图24是示出第一检测装置500的结构的侧剖视图。图25是示出第一检测装置500的结构的俯视图。此外,在图24~图26、图30~图34中,以相对于图1~图3翻转装置的左右的状态进行图示。即,在图24~图26、图30~图34中,装置的左右图示为与纸面中的左右相反的朝向。另外,在图24~图26中,适当地用箭头h表示输送方向。此外,在图1中简化示出了第一检测装置500。
344.如图24所示,第一检测装置500具备第一支承体510、第二支承体520、输送机构503、检测部610、620以及前端传感器627。以下,对第一检测装置500的各部分的结构进行说明。
345.(第一支承体510)
346.图24所示的第一支承体510具有支承输送机构503的一部分(具体而言,后述的驱动辊531、541、551、561、571)的功能。
347.如图24所示,第一支承体510构成第一检测装置500的下方侧的部分。作为一例,该第一支承体510形成为在上下方向上薄且在前后方向以及左右方向上扩展的扁平形状。
348.第一支承体510具有对介质p进行引导的引导板514。引导板514与介质p的下表面
相对,将由输送机构503输送的介质p向输送方向下游侧引导。
349.(第二支承体520)
350.图24以及图25所示的第二支承体520具有支承输送机构503的另一部分(具体而言,后述的从动辊532、542、552、562、572)的功能。
351.如图24所示,第二支承体520构成第一检测装置500的上方侧的部分。作为一例,该第二支承体520形成为在上下方向上薄且在前后方向以及左右方向上扩展的扁平形状。
352.第二支承体520具有对介质p进行引导的引导板524。引导板524与介质p的上表面相对,将由输送机构503输送的介质p向输送方向下游侧引导。
353.(输送机构503)
354.图24以及图25所示的输送机构503是在第一检测装置500中输送介质p的机构。如图24以及图25所示,输送机构503具有输送辊530、540、550、560、570。输送辊530、540、550、560、570依次朝向输送方向的下游侧配置。该输送辊530、540、550、560、570分别具有输送介质p的功能,如图24所示,由一对辊构成。具体而言,输送辊530、540、550、560、570分别具有驱动辊531、541、551、561和571以及从动辊532、542、552、562、572。
355.驱动辊531、541、551、561、571配置在相对于从动辊532、542、552、562、572的下方侧,被旋转驱动而对介质p施加输送力。
356.从动辊532、542、552、562、572配置在相对于驱动辊531、541、551、561、571的上方侧,从动于驱动辊531、541、551、561、571而旋转。
357.从动辊532、542、552、562、572被第二支承体520支承为能够在与驱动辊531、541、551、561、571夹持介质p的夹持位置(在图24中用实线表示的位置)和与介质p分离的分离位置(在图24中用双点划线表示的位置)之间移动。输送辊530、540、550、560、570在从动辊532、542、552、562、572位于夹持位置的状态下输送介质p。
358.输送辊550是输送部的示例,具有向输送辊560输送介质p的功能。
359.输送辊560设置在相对于输送辊550的输送方向的下游侧。该输送辊560是抵接部的一例,是与介质p的前端抵接的抵接辊。以下,有时将输送辊560称为抵接辊560。抵接辊560具有通过与输送辊550所输送的介质p的前端抵接来修正介质p的倾斜(即,歪斜)的功能。
360.输送辊570设置在相对于输送辊560的输送方向下游侧。该输送辊570是修正介质p在宽度方向上的位置偏移的修正辊。以下,有时将输送辊570称为修正辊570。修正辊570在夹持介质p的状态下,根据检测部620的检测结果沿着宽度方向移动,由此修正介质p在宽度方向上的位置偏移。
361.输送辊530、540设置在相对于输送辊550的输送方向上游侧。该输送辊530、540是上游侧输送部的一例,朝向输送辊550输送介质p。
362.在本实施方式中,输送辊550以比相对于后述的前端传感器612的输送方向上游侧的输送速度慢的输送速度并且以恒速输送介质p。具体而言,输送辊550以比在相对于输送辊550的输送方向上游侧输送介质p时的输送速度慢的输送速度并且以恒速输送介质p。
363.在输送机构503中具有输送辊530、540、550、560、570,但是并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具有输送带等输送部件来代替输送辊530、540、550、560、570。即,作为输送部的一例以及上游侧输送部的一例,并不限于输送辊530、540、550,也可以使用输送带等输送部件。另外,
作为抵接部的一例,并不限于抵接辊560,也可以是输送带等输送部件,只要是与从相对于输送辊550的输送方向上游侧输送来的介质p的前端抵接的部件即可。
364.(检测部610)
365.图24以及图25所示的检测部610具有对输送中的介质p中的前端部以及后端部进行检测的功能。如图24以及图25所示,检测部610具有前端传感器612和后端传感器614。
366.前端传感器612对输送中的介质p的前端部进行检测。具体而言,前端传感器612为以与介质p非接触的方式对介质p的前端部进行检测的非接触式传感器。更具体而言,前端传感器612为使用朝向介质p照射的光的光传感器。更具体而言,前端传感器612为通过对朝向介质p照射的光的反射光进行检测来检测介质p的前端部的反射型光传感器。此外,作为前端传感器612,也可以使用透射型光传感器。
367.后端传感器614对输送中的介质p的后端部进行检测。如图25所示,前端传感器612和后端传感器614在沿着输送方向观察时重合配置。具体而言,前端传感器612和后端传感器614沿着输送方向(具体而言,左右方向)排列配置。
368.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4以及图25所示,检测部610设置在相对于抵接辊560的输送方向上游侧。具体而言,前端传感器612设置在相对于抵接辊560的输送方向上游侧且相对于输送辊550的输送方向下游侧。后端传感器614设置在相对于输送辊530的输送方向上游侧。
369.后端传感器614为以与介质p非接触的方式对介质p的后端部进行检测的非接触式传感器。更具体而言,后端传感器614为使用朝向介质p照射的光的光传感器。更具体而言,如图24所示,后端传感器614由具有沿着输送方向配置的多个检测元件616(具体而言,发光元件以及受光元件)且在输送方向上长的线性传感器构成。更具体而言,作为一例,后端传感器614由接触式图像传感器(contact image sensor(cis))构成。此外,作为后端传感器614,也可以使用接触式图像传感器以外的线性传感器。
370.后端传感器614的从配置于输送方向的最上游侧的检测元件616(x)到配置于输送方向的最下游侧的检测元件616(y)的区域为对介质p的后端部进行检测的检测区域614r。
371.由后端传感器614在检测区域614r中的各个检测元件616的检测与非检测的边界处对介质p的后端部的位置进行检测,由其坐标(具体而言,从检测区域614r的输送方向下游端起的像素数量)表示的位置信息例如发送到控制装置160。
372.如图24所示,在检测部610中,后端传感器614的配置于输送方向的最上游侧的检测元件616(x)与前端传感器612之间的距离d1比最大尺寸的介质p的输送方向长度d2短。换言之,在最大尺寸的介质p的前端部被前端传感器612检测到时,该介质p的后端部从检测区域614r向输送方向上游侧露出。此外,检测区域614r配置成:在最大尺寸的介质p的前端部到达相对于前端传感器612的输送方向下游侧且抵接辊560之前,该介质p的后端部位于检测区域614r的范围内。
373.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5的符号(a)、(b)所示,前端传感器612以及后端传感器614配置有两组。具体而言,前端传感器612以及后端传感器614配置于第一检测装置500中的前方侧的部分和后方侧的部分。
374.如图26所示,在检测部610中,前端传感器612以及后端传感器614各自分别对在输送辊530、540的从动辊532、542位于分离位置的状态下由输送辊550输送的状态的介质p的
前端部以及后端部进行检测。
375.此外,检测部610虽然为上述结构,但是并不限于本结构。作为检测部610,例如也可以是配置有一组前端传感器612以及后端传感器614的结构。另外,作为检测部610,也可以是前端传感器612和后端传感器614在宽度方向上错开配置的结构。作为检测部610,只要是对输送中的介质p中的前端部以及后端部进行检测的结构即可。
376.(前端传感器627)
377.图24以及图25所示的前端传感器627具有对由检测部610检测的介质p且输送中的介质p的前端部进行检测的功能。具体而言,前端传感器627设置在相对于修正辊570的输送方向下游侧。
378.前端传感器627对在输送辊530、540、550以及抵接辊560的从动辊532、542、552、562位于分离位置的状态下由修正辊570输送的状态的介质p的前端部进行检测。
379.具体而言,前端传感器627为以与介质p非接触的方式对介质p的前端部进行检测的非接触式传感器。更具体而言,前端传感器627为使用朝向介质p照射的光的光传感器。更具体而言,前端传感器627为通过对朝向介质p照射的光的反射光进行检测来检测介质p的前端部的反射型光传感器。此外,作为前端传感器627,也可以使用透射型光传感器。
380.(检测部620)
381.图24以及图25所示的检测部620具有对由检测部610检测的介质p且输送中的介质p中的宽度方向的两端部(即,一对侧端部)进行检测的功能。如图25所示,检测部620具有一对侧端传感器628。
382.一对侧端传感器628配置在分别与介质p中的宽度方向的一端部以及另一端部相对的相对位置处(参照图33以及图34)。即,检测部620以在宽度方向上分割的方式配置在分别与介质p中的宽度方向的一端部以及另一端部相对的相对位置处。
383.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5所示,一对侧端传感器628由装置前方侧的侧端传感器628(a)和装置后方侧的侧端传感器628(b)构成,分别对输送中的介质p的一对侧端部进行检测。一对侧端传感器628在沿宽度方向观察时重合配置。具体而言,一对侧端传感器628沿着宽度方向(具体而言,前后方向)排列配置。
384.在本实施方式中,检测部620设置在相对于抵接辊560的输送方向下游侧。具体而言,检测部620设置在相对于前端传感器627的输送方向下游侧。
385.一对侧端传感器628为以与介质p非接触的方式对介质p的一对侧端部进行检测的非接触式传感器。更具体而言,一对侧端传感器628为使用朝向介质p照射的光的光传感器。更具体而言,如图25所示,一对侧端传感器628由具有沿着宽度方向配置的多个检测元件629(具体而言,发光元件以及受光元件)且在宽度方向上长的线性传感器构成。更具体而言,作为一例,一对侧端传感器628由接触式图像传感器(contact image sensor(cis))构成。此外,作为一对侧端传感器628,也可以使用接触式图像传感器以外的线性传感器。
386.一对侧端传感器628的从配置于宽度方向的一端侧的检测元件629(x)到配置于宽度方向的另一端侧的检测元件629(y)的区域为对介质p的侧端部进行检测的检测区域628r。
387.由一对侧端传感器628在检测区域628r中的各个检测元件629的检测与非检测的边界处对介质p的侧端部的位置进行检测,由其坐标(具体而言,从检测区域628r的前端起
的像素数量)表示的位置信息例如发送到控制装置160。
388.在检测部620中,一对侧端传感器628分别对在输送辊530、540、550以及抵接辊560的从动辊532、542、552、562位于分离位置的状态下由修正辊570输送的状态的介质p的一对侧端部进行检测。
389.此外,检测部620虽然为上述结构,但是并不限于本结构。作为检测部620,例如也可以是配置有多组一对侧端传感器628的结构。另外,作为检测部620,也可以是一对侧端传感器628在输送方向上错开配置的结构。另外,检测部620配置在相对于检测部610的输送方向下游侧,但是也可以是配置在相对于检测部610的输送方向上游侧的结构。作为检测部620,只要是对由检测部610检测的介质p且输送中的介质p中的与输送方向正交的正交方向的两端部进行检测的结构即可。
390.(控制装置160中的第一检测装置500的控制功能)
391.在此,对控制装置160控制第一检测装置500的动作的控制功能进行说明。图27以及图28图示了在控制装置160中发挥对第一检测装置500的动作进行控制的控制功能的构成要素。具体而言,如上所述,控制装置160具有处理器161、存储器162以及记忆装置163(参照图27)。
392.在控制装置160中,处理器161通过执行控制程序163a来实现各种功能。以下,对通过作为硬件资源的处理器161和作为软件资源的控制程序163a的协作来实现的功能结构进行说明。图28是示出处理器161的功能结构的框图。
393.如图28所示,在控制装置160中,处理器161通过执行控制程序163a而作为获取部161a、测量部161b以及控制部161c发挥功能。
394.控制部161c对输送机构503、检测部610、620以及前端传感器627进行使它们执行以下所示的检测动作的控制。
395.如图29所示,输送机构503例如通过输送辊530、540以预先规定的输送速度1输送介质p,一边减速至比输送速度1慢的输送速度2一边输送介质p。而且,在输送机构503中,例如输送辊550从输送辊530、540接受介质p,以输送速度2并且以恒速输送介质p。在输送辊550输送介质p时,输送辊530、540的从动辊532、542移动到分离位置。即,输送辊550单独以输送速度2输送介质p并且以恒速朝向抵接辊560输送介质p(参照图26)。
396.若检测部610的前端传感器612检测到输送辊550所输送的介质p的前端部,则后端传感器614在经过预先规定的时间(以下,称为经过时间x)之后对介质p的后端部进行检测。此时,介质p的前端位于相对于抵接辊560的输送方向上游侧(参照图26)。即,在介质p的前端与抵接辊560抵接之前,进行后端部的检测。另外,前端传感器612以及后端传感器614各自分别对由输送辊550单独输送的状态的介质p的前端部以及后端部进行检测。
397.此外,在最大尺寸的介质p的情况下,在前端部被前端传感器612检测到的时刻,后端部位于相对于后端传感器614的检测区域614r的输送方向上游侧(参照图25),在经过预先规定的经过时间x之后,后端部位于后端传感器614的检测区域614r的区域内(参照图26)。在最小尺寸的介质p的情况下,在前端部被前端传感器612检测到的时刻以及经过预先规定的经过时间x之后这双方,后端部位于后端传感器614的检测区域614r的区域内。
398.而且,输送辊550在介质p与抵接辊560抵接之后,将介质p输送预先规定的时间,由此使介质p的前端从宽度方向的一端跨越到另一端而与抵接辊560抵接之后,停止输送。
399.之后,抵接辊560输送介质p。在抵接辊560输送介质p时,输送辊530、540、550的从动辊532、542、552移动到分离位置。即,抵接辊560单独朝向修正辊570输送介质p。
400.之后,修正辊570输送介质p。在修正辊570输送介质p时,输送辊530、540、550以及抵接辊560的从动辊532、542、552、562移动到分离位置。即,修正辊570单独朝向输送方向下游侧输送介质p。
401.若检测部620的前端传感器627检测到修正辊570所输送的介质p的前端部,则在经过预先规定的时间(以下,称为经过时间y)之后,一对侧端传感器628对介质p的一对侧端部进行检测。前端传感器627以及一对侧端传感器628对由修正辊570单独输送的状态的介质p的前端部以及一对侧端部进行检测。
402.修正辊570通过根据由检测部620检测到的位置偏移量(参照后述)沿着宽度方向移动来修正介质p在宽度方向上的位置偏移。
403.此外,在将图像形成部214用作图像形成部的情况下,抵接辊560按照以下2个定时同步的方式重新开始输送介质p,该2个定时分别是:形成在转印体216上的调剂像到达转印位置ta的定时;以及介质p到达转印位置ta的定时。
404.获取部161a获取检测部610、620对介质p的前端部、后端部、一对侧端部进行检测而得到的检测信息。后端部以及一对侧端部的检测信息中包含表示介质p的后端部以及一对侧端部的位置的位置信息。具体而言,关于介质p的后端部,位置信息是指表示输送方向的位置的位置信息,关于介质p的侧端部,位置信息是指表示介质p的宽度方向的位置的位置信息。
405.具体而言,例如由后端传感器614在检测区域614r中的各个检测元件616的检测与非检测的边界处对介质p的后端部的位置进行检测,获取部161a获取由其坐标(具体而言,从检测区域614r的输送方向下游端起的像素数量)表示的位置信息。
406.另外,例如由一对侧端传感器628分别在检测区域628r中的各个检测元件629的检测与非检测的边界处对介质p的侧端部的位置进行检测,获取部161a获取由其坐标(具体而言,从检测区域628r的前端起的像素数量)表示的位置信息。
407.测量部161b根据获取部161a获取到的位置信息例如如下测量介质p的输送方向长度。
408.测量部161b例如根据该位置信息求出从后端传感器614的检测区域614r的输送方向下游端(即,配置于输送方向的最下游侧的检测元件616(y))到介质p的后端的距离ld(参照图26)。
409.具体而言,根据后端传感器614的检测元件616检测到的整体像素数量p9(pixels/mm)和从后端传感器614的检测区域614r的输送方向下游端到介质p的后端的像素数量p10(pixels),并通过以下式(7)求出距离ld。
410.式(7):ld=p10
÷
p9
411.从后端传感器614的检测区域614r的输送方向下游端到前端传感器612的距离le(参照图26)是已知的。而且,通过已知的输送速度2乘以已知的经过时间wx,能够预先求出从前端传感器612到介质p的前端的距离lf(参照图26)作为已知的值。然后,测量部161b通过以下式(8)求出介质p的输送方向长度l1。
412.式(8):l1=ld+le+lf
413.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0所示,根据两组前端传感器612(a)、612(b)以及后端传感器614(a)、614(b)的检测结果测量介质p中的宽度方向的一端侧部分和另一端侧部分处的输送方向长度l1。此外,在图30~图32中,示意性地示出了两组前端传感器612(a)、612(b)以及后端传感器614(a)、614(b)。
414.在此,在作为介质p使用纸张等情况下,如图30所示,输送方向长度l1有时因裁剪误差而在介质p中的宽度方向的一端侧部分和另一端侧部分处不同,能够测量该裁剪误差。此外,能够将介质p中的宽度方向的一端侧部分和另一端侧部分处的输送方向长度l1的平均值、最小值以及最大值设为介质p的输送方向长度。
415.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1所示,能够根据两组前端传感器612(a)、612(b)的检测定时的偏差来检测介质p的歪斜。在此,在介质p歪斜的情况下,有时在计算出的输送方向长度l1与真正的输送方向长度lm之间产生误差。
416.因此,为了修正该误差,也可以如以下式(9)那样,根据介质p的输送速度2(v)、前端传感器612(a)、612(b)的通过时间差δt以及前端传感器612(a)、612(b)之间的距离wx求出歪斜量,并以成为真正的纸张长度lm的方式实施修正。
417.式(9):lm=(√((δt
÷
v)2+wx2)
÷
wx)
×
l1
418.测量部161b根据获取部161a获取到的位置信息,例如如下测量介质p的宽度方向长度w1。
419.测量部161b例如根据该位置信息求出从侧端传感器628(a)的检测区域628r的前端(即,配置于前端侧的检测元件629(y))到介质p的一个侧端(具体而言,装置前方侧的侧端)的距离wd(参照图32)。
420.具体而言,根据侧端传感器628(a)的检测元件629检测到的整体像素数量p11(pixels/mm)和从侧端传感器628(a)的检测区域628r的前端到一个侧端(具体而言,装置前方侧的侧端)的像素数量p12(pixels),并通过以下式(10)求出距离wd。
421.式(10):wd=p12
÷
p11
422.另外,测量部161b例如根据该位置信息求出从侧端传感器628(b)的检测区域628r的前端(即,配置于前端侧的检测元件629(y))到介质p的另一侧端(具体而言,装置后方侧的侧端)的距离we(参照图32)。
423.具体而言,根据侧端传感器628(b)的检测元件629检测到的整体像素数量p13(pixels/mm)和从侧端传感器628(b)的检测区域628r的前端到另一侧端(具体而言,装置后方侧的侧端)的像素数量p14(pixels),并通过以下式(11)求出距离we。
424.式(11):we=p14
÷
p13
425.从侧端传感器628(a)的检测区域614r的前端到侧端传感器628(b)的检测区域614r的前端的距离wf是已知的。然后,测量部161b通过以下式(12)求出介质p的宽度方向长度w1。
426.式(12):w1=wf+we-wd
427.另外,测量部161b根据获取部161a获取到的位置信息,例如如下检测介质p在宽度方向上的位置偏移量。
428.如上所述,测量部161b例如根据该位置信息求出从侧端传感器628(a)的检测区域628r的前端(即,配置于前端侧的检测元件629(y))到介质p的一个侧端(具体而言,装置前
方侧的侧端)的距离wd(参照图32)。
429.在此,预先求出从侧端传感器628(a)的检测区域628r的前端(即,配置于前端侧的检测元件629(y))到介质p的基准位置处的介质p的一个侧端(具体而言,装置前方侧的侧端)的距离wm(参照图32)作为已知的值。
430.介质p的基准位置作为在介质p被输送时介质p应被配置的位置,是预先设定的宽度方向的位置。
431.然后,测量部161b根据距离wm与距离wd之间的差分对介质p在宽度方向上的位置偏移量wn进行检测。这样,根据检测部620的一个侧端传感器628(a)的检测结果检测出介质p在宽度方向上的位置偏移量。
432.此外,测量部161b也可以根据从侧端传感器628(b)的检测区域628r的前端(即,配置于前端侧的检测元件629(y))到介质p的另一侧端(具体而言,装置后方侧的侧端)的距离we,对介质p在宽度方向上的位置偏移量进行检测。另外,也可以根据距离wd以及距离we对介质p在宽度方向上的位置偏移量进行检测。
433.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也可以由一对侧端传感器628对介质p的输送方向下游侧部分的一对侧端部(参照图33)和介质p的输送方向上游侧部分的一对侧端部(参照图34)进行检测。也可以根据该检测结果对介质p中的输送方向下游侧部分和输送方向上游侧部分处的宽度方向长度w1进行测量。
434.具体而言,例如在从检测部620的前端传感器627检测到修正辊570所输送的介质p的前端部之后起经过了经过时间y之后,由一对侧端传感器628对介质p的一对侧端部进行检测,由此如图33所示,对介质p的输送方向下游侧部分的一对侧端部进行检测。
435.在图33所示的例中,在介质p的前端部从前端传感器627起输送了对修正辊570的输送速度乘以经过时间y而得到的距离m1的位置处,对介质p的一对侧端部进行检测。
436.而且,在从检测部620的前端传感器627检测到修正辊570所输送的介质p的前端部之后起经过比经过时间y长的经过时间z之后,一对侧端传感器628对介质p的一对侧端部进行检测,由此如图34所示,对介质p的输送方向上游侧部分的一对侧端部进行检测。
437.在图34所示的例中,在介质p的前端部从前端传感器627起输送了对修正辊570的输送速度乘以经过时间z而得到的距离m2的位置处,对介质p的一对侧端部进行检测。距离m2比距离m1长。
438.在此,在作为介质p使用了纸张的情况下,宽度方向长度w1有时因裁剪误差而在介质p中的输送方向下游侧部分和输送方向上游侧部分处不同,能够对该裁剪误差进行测量。此外,能够将介质p中的输送方向下游侧部分和输送方向上游侧部分处的宽度方向长度w1的平均值、最小值以及最大值设为介质p的宽度方向长度。
439.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也可以是,由一对侧端传感器628对介质p的输送方向下游侧部分的一对侧端部(参照图33)和介质p的输送方向上游侧部分的一对侧端部(参照图34)进行检测,并根据该检测结果修正由于介质p歪斜而在计算出的宽度方向长度w1与真正的宽度方向长度之间产生的误差。
440.此外,在图32~图34中,示意性地示出了前端传感器627以及一对侧端传感器628。
441.(第一检测装置500的配置)
442.如上所述,第一检测装置500配置在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1的内部。具体而言,第一
检测装置500配置于输送路径21。输送路径21是从介质收纳部12到图像形成部14的输送路径。输送路径21是第一输送路径的一例。
443.而且,如图2所示,第一检测装置500相对于位置236配置在下游侧,该位置236是从转印点234沿着介质p的输送路径朝向上游回溯距离214a的位置,该距离214a是从进行图像形成的形成点232到图像被转印到介质p上的转印点234为止图像所移动的距离。
444.具体而言,在使用电子照相方式的图像形成部214的情况下,形成点232例如是通过曝光装置223在感光体222的外周进行曝光的曝光位置。此外,在曝光位置沿着感光体222的周向具有长度的情况下,例如将该长度中的周向的中心设为形成点232。
445.转印点234相当于转印位置ta。此外,在转印位置ta沿着介质p的输送方向具有长度的情况下,例如将该长度中的输送方向的中心设为转印点234。距离214a是距离214b和距离214c的总和(参照图2的虚线),该距离214b是从形成点232到朝向感光体222的旋转方向下游侧的一次转印位置238的距离,该距离214c是从一次转印位置238到朝向转印体216的环绕方向下游侧的转印点234的距离。
446.位置236是从转印点234沿着输送路径21的输送路径朝向输送方向上游侧回溯距离214a的位置。另外,在图像形成部214中,在存在多个形成点232的情况下,例如距离最长的相当于距离214a。此外,在上述例中,将曝光位置理解为形成点232,但是也能够将一次转印位置238理解为形成点232。
447.而且,第一检测装置500配置在相对于位置236的输送方向下游侧且相对于转印点234的输送方向上游侧。
448.此外,在将使用油墨形成图像的图像形成部14用作图像形成部的情况下,在转印体16中,喷出部15y~15k各自喷出油墨的位置成为形成点232。在存在多个形成点232的情况下,例如距离最长的相当于距离214a。
449.(第二检测装置30的配置)
450.如上所述,第二检测装置30配置在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1的内部。具体而言,在配置有第二检测装置30的图像形成装置10中,第二检测装置30配置于停止输送介质p的位置处。更具体而言,第二检测装置30在图像形成装置10的输送路径中配置在为了转换被输送中的介质p的方向而使介质p停止的输送路径24。具体而言,输送路径24是为了使介质p的正面和背面翻转而使介质p停止的输送路径。即,输送路径24使由图像形成部14形成有图像的介质翻转。输送路径24是第二输送路径的一例。
451.在输送路径24中,通过使介质p折返而翻转正面和背面。折返是指使介质p在同一路径内往返的动作。即,折返是转换介质p的方向的动作。
452.如上所述,输送路径24是从加热部19向图像形成部14输送介质p的输送路径。而且,第二检测装置30在输送路径24中配置在相对于朝向图像形成部14供给新的介质p的供给位置25a的输送方向上游侧。
453.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介质收纳部12、图像形成部14以及加热部19配置于框体18的部分18a。第二检测装置30配置于框体18的部分18b。即,包含前后端检测部90的第二检测装置30和加热部19设置于框体18中的不同的部分18a、18b。
454.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包含前后端检测部90的第二检测装置30设置在相对于加热部19的输送方向下游侧。因而,前后端检测部90在介质p被加热之后且再次对介
质p进行图像形成之前,对停止输送且拉伸状态的介质p的前端部以及后端部进行检测。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包含前后端检测部90的第二检测装置30设置在相对于加热部19的下方侧。
455.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检测装置30相对于位置236配置在上游侧,该位置236是从转印点234向输送方向上游侧回溯距离214a的位置。即,第二检测装置30配置在从转印点234沿着输送路径21的输送路径远离比距离214a大的距离的位置处。
456.(第一检测装置500和第二检测装置30的校正)
457.在检测装置100中,能够执行第一检测装置500和第二检测装置30的校正。
458.在此,校正是指对第一检测装置500与第二检测装置30之间的相对检测误差进行矫正。
459.因而,校正包括如下情况:分别在第一检测装置500以及第二检测装置30中对绝对检测误差进行矫正,由此对第一检测装置500与第二检测装置30之间的相对检测误差进行矫正。以下,将该情况下的校正方法称为第一方法。
460.另外,校正包括以第一检测装置500以及第二检测装置30中的一方的检测值为基准对另一方的检测误差进行矫正的情况。此时,成为基准的一方也可以具有绝对检测误差。以下,将该情况下的校正方法称为第二方法。
461.(第一方法和第二方法中的共同事项)
462.在检测装置100中,能够执行利用第一方法以及第二方法中的至少一方的校正动作。
463.在进行利用第一方法的校正以及利用第二方法的校正时,第一检测装置500对通过加热部19之前的介质p的前端部以及后端部进行检测,第二检测装置30对从第一检测装置500输送并通过表面温度比图像形成动作中的表面温度低的加热部19的介质p的前端部以及后端部进行检测。此外,表面温度是指在加热部19中发热的部分的表面温度。所谓发热的部分,例如可以列举加热辊等加压部件、闪光灯等。
464.具体而言,第一检测装置500以及第二检测装置30针对同一介质p在非加热的状态下对该介质p的前端部以及后端部进行检测,并使用各自的检测结果进行校正。换言之,在进行利用第一方法的校正以及利用第二方法的校正的情况下,第二检测装置30在与第一检测装置500进行检测时相同的状态(具体而言,非加热的状态)下对第一检测装置500所检测的介质p进行检测。此外,非加热还包括介质p的状态不发生变化的热量施加于介质p的情况。
465.(第一方法)
466.第一方法按照以下步骤执行。
467.用户例如将校正专用的介质p(以下,称为校正介质p)收纳在介质收纳部12中,通过操作面板等操作部(省略图示)对图像形成装置10进行执行校正的指示,由此执行校正。
468.在此,在第一方法中,作为校正介质p使用输送方向长度以及宽度方向长度已知的介质p。因而,控制装置160具有校正介质p中的已知的输送方向长度以及宽度方向长度的信息作为基准值。该信息例如存储在记忆装置163中。
469.控制装置160的控制部161c对图像形成装置10的各部分(例如,第一检测装置500、第二检测装置30、加热部19以及输送机构20)进行使它们执行以下所示的校正动作的控制。
470.在利用第一方法的校正动作中,输送机构20利用输送路径21将校正介质p从介质收纳部12向第一检测装置500进行输送。
471.接着,第一检测装置500的检测部610、620对输送中的校正介质p的前端部、后端部以及一对侧端部进行检测。
472.如上所述,获取部161a获取检测部610、620对校正介质p的前端部、后端部以及一对侧端部进行检测而得到的检测信息。测量部161b根据获取部161a获取到的位置信息如上述那样对介质p的输送方向长度以及宽度方向长度进行测量。
473.而且,测量部161b对测量出的输送方向长度以及宽度方向长度(即,测量值)与校正介质p的已知的输送方向长度以及宽度方向长度(即,基准值)进行比较,计算修正值。分别关于输送方向长度以及宽度方向长度,例如如以下式(a)那样根据测量值sb与基准值sc的比率计算出修正值(具体而言,修正比率)sa。
474.式(a):sa=sb
÷
sc
475.计算出的修正值的信息例如存储在记忆装置163中。此外,例如也可以根据测量值sb与基准值sc的差分计算修正值。
476.而且,在第一检测装置500中,输送机构20利用输送路径21、22、24将前端部、后端部以及一对侧端部被检测到的校正介质p向第二检测装置30进行输送。此时,加热部19不对校正介质p执行加热动作。换言之,输送机构20在使校正介质p通过处于停止加热动作的状态的加热部19之后,向第二检测装置30进行输送。
477.另外,在作为加热部19是具有与介质p接触的接触部件(加热辊等加热部件以及加压辊等加压部件)的结构的情况下,也可以使该接触部件例如退避到不与校正介质p接触的位置。具体而言,也可以在由加热部件和加压部件夹持介质p并对介质p进行加热的加热部19中解除加热部件和加压部件夹持校正介质p的状态(所谓的夹持状态)。即,加热部件和加压部件也可以分离。此外,在加热部19中,在使加热部件和加压部件作为输送校正介质p的输送部件发挥功能的情况下,例如与图像形成动作中相比,在校正动作中减小加热部件和加压部件夹持介质p的压力(所谓的夹持压力)。
478.而且,也可以在转印位置ta解除转印体16和相对部件17夹持校正介质p的状态(所谓的夹持状态)。即,转印体16和相对部件17也可以分离。另外,在使转印体16和相对部件17作为输送校正介质p的输送部件发挥功能的情况下,例如与图像形成动作中相比,在校正动作中减小转印体16和相对部件17夹持介质p的压力(所谓的夹持压力)。
479.接着,第二检测装置30的前后端检测部90以及侧端检测部98对拉伸状态的校正介质p的前端部、后端部以及一对侧端部进行检测。此外,在第二检测装置30中,如后所述,也可以不拉伸校正介质p,只要成为校正介质p不被拉伸而停止输送的状态即可。
480.如上所述,获取部161a获取前后端检测部90以及侧端检测部98对校正介质p的前端部、后端部以及一对侧端部进行检测而得到的检测信息。测量部161b根据获取部161a获取到的位置信息如上述那样对介质p的输送方向长度以及宽度方向长度进行测量。
481.而且,测量部161b对测量出的输送方向长度以及宽度方向长度(即,测量值)与校正介质p的已知的输送方向长度以及宽度方向长度(即,基准值)进行比较,计算修正值。分别关于输送方向长度以及宽度方向长度,例如如上述式(a)那样根据测量值sb与基准值sc的比率计算出修正值(具体而言,修正比率)sa。
482.计算出的修正值的信息例如存储在记忆装置163中。此外,例如也可以根据测量值sb与基准值sc的差分计算修正值。
483.此外,测量部161b在图像形成装置10的图像形成动作中,相对于根据在第一检测装置500以及第二检测装置30中检测到的检测信息测量出的输送方向长度以及宽度方向长度(测量值se),通过修正值进行修正。
484.具体而言,如以下式(b)那样,计算出对测量值se乘以修正值(修正比率)sa而得到的值sf作为修正后的测量值。
485.式(b):sf=se
×
sa
486.然后,测量部161b根据介质p的输送方向长度以及介质p的宽度方向长度中的修正后的测量值,对介质p的尺寸(大小)进行测量。控制部161c根据测量部161b测量出的介质p的尺寸(大小),进行在端部被检测到的介质p上形成的图像的图像调整。
487.(第二方法)
488.在第二方法中,由于以第一检测装置500以及第二检测装置30中的一方的检测值为基准对另一方的检测误差进行矫正,因此校正介质p不需要已知输送方向长度以及宽度方向长度。在第二方法中,例如控制装置160不具有校正介质p中的已知的输送方向长度以及宽度方向长度的信息。
489.控制装置160的控制部161c对图像形成装置10的各部分(例如,第一检测装置500、第二检测装置30、加热部19以及输送机构20)进行使它们执行以下所示的校正动作的控制。
490.在利用第二方法的校正动作中,输送机构20利用输送路径21将校正介质p从介质收纳部12向第一检测装置500进行输送。
491.接着,在第一检测装置500中,检测部610、620对输送中的校正介质p的前端部、后端部以及一对侧端部进行检测。
492.如上所述,获取部161a获取检测部610、620对校正介质p的前端部、后端部以及一对侧端部进行检测而得到的检测信息。测量部161b根据获取部161a获取到的位置信息如上述那样对介质p的输送方向长度以及宽度方向长度进行测量。
493.而且,在第一检测装置500中,输送机构20利用输送路径21、22、24将前端部、后端部以及一对侧端部被检测到的校正介质p向第二检测装置30进行输送。此时,与利用第一方法的校正动作同样地,加热部19不对校正介质p执行加热动作。换言之,输送机构20在使校正介质p通过处于停止加热动作的状态的加热部19之后,向第二检测装置30进行输送。
494.另外,与利用第一方法的校正动作同样地,也可以在加热部19以及转印位置ta进行解除夹持的动作和减小夹持压力的动作。
495.接着,第二检测装置30的前后端检测部90以及侧端检测部98对拉伸状态的校正介质p的前端部、后端部以及一对侧端部进行检测。此外,在第二检测装置30中,如后所述,也可以不拉伸校正介质p,只要成为校正介质p不被拉伸而停止输送的状态即可。
496.如上所述,获取部161a获取前后端检测部90以及侧端检测部98对校正介质p的前端部、后端部以及一对侧端部进行检测而得到的检测信息。测量部161b根据获取部161a获取到的位置信息如上述那样对介质p的输送方向长度以及宽度方向长度进行测量。
497.而且,测量部161b对根据第一检测装置500的检测值测量出的输送方向长度以及宽度方向长度(即,测量值)与根据第二检测装置30的检测值测量出的输送方向长度以及宽
度方向长度(即,测量值)进行比较,计算修正值。
498.在此,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修正第一检测装置500以及第二检测装置30中的检测精度低的检测装置相对于检测精度高的检测装置的检测值的检测误差,来进行校正。
499.在本实施方式中,检测精度高的检测装置是在介质p停止的状态下对加热后的该介质p的前端部以及后端部进行检测的第二检测装置30。因而,在本实施方式中,对于第二检测装置30中的输送方向长度以及宽度方向长度(即,测量值tb)修正第一检测装置500的检测误差。
500.即,分别关于输送方向长度以及宽度方向长度,例如如以下式(c)那样根据第一检测装置500中的测量值tb与第二检测装置30中的测量值tc的比率计算出修正值(具体而言,修正比率)ta。
501.式(c):ta=tb
÷
tc
502.计算出的修正值的信息例如存储在记忆装置163中。此外,例如也可以根据第一检测装置500中的测量值tb与第二检测装置30中的测量值tc的差分计算修正值。
503.此外,测量部161b在图像形成装置10中的图像形成动作中,对于根据在第一检测装置500中检测到的检测信息测量出的输送方向长度以及宽度方向长度(测量值te),通过修正值进行修正。
504.具体而言,如以下式(d)那样,计算出对测量值te乘以修正值(修正比率)ta而得到的值tf作为修正后的测量值。
505.式(d):tf=te
×
ta
506.然后,测量部161b根据介质p的输送方向长度以及介质p的宽度方向长度中的修正后的测量值,对介质p的尺寸(大小)进行测量。控制部161c根据测量部161b测量出的介质p的尺寸(大小),进行在端部被检测到的介质p上形成的图像的图像调整。
507.此外,在上述的例中,对于第二检测装置30中的检测值修正了第一检测装置500的检测误差,但是并不限于此,也可以对于第一检测装置500中的检测值修正第二检测装置30的检测误差。
508.另外,在进行利用第一方法的校正以及利用第二方法的校正时,在输送机构20从第一检测装置500向第二检测装置30进行输送时,加热部19不对校正介质p执行加热动作,但是并不限于此。
509.也可以是如下结构:在进行利用第一方法的校正以及利用第二方法的校正时,加热部19在表面温度比图像形成动作中的表面温度低的温度(预备加热等)下执行加热动作,使校正介质p通过该加热部19。
510.(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作用)
511.如上所述,检测装置100具备:第一检测装置500,其对加热前的介质p的前端部以及后端部进行检测;以及第二检测装置30,其对加热后的介质p的前端部以及后端部进行检测,并且与第一检测装置500不同。
512.因此,与通过相同的检测装置对加热前的介质p和加热后的介质p进行介质p的前端部以及后端部的检测的情况相比,能够容易地兼顾在加热前的介质p和加热后的介质p中不同的要求。具体而言,例如能够如下构成:在加热之前,为了优先缩短检测速度和检测所需的时间,在第一检测装置500中对输送中的介质p的端部进行检测,与此相对,在加热之
后,为了优先检测精度,在第二检测装置30中对停止输送的介质p的端部进行检测。在停止输送而对介质p的端部进行检测的情况下,使停止输送的介质p恢复到原来的输送速度为止花费时间,但是在对输送中的介质p的端部进行检测的情况下,无需花费恢复到原来的输送速度为止的时间而缩短检测所需的时间。
513.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检测装置500以及第二检测装置30针对同一介质p在非加热的状态下对该介质p的前端部以及后端部进行检测,并使用各自的检测结果进行校正。
514.因此,与第一检测装置500以及第二检测装置30针对同一介质p在加热和非加热的状态(即,不同的状态)下对该介质p的前端部以及后端部进行检测的情况相比,提高校正的精度。
515.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修正第一检测装置500以及第二检测装置30中的检测精度低的检测装置相对于检测精度高的检测装置的检测值的检测误差,来进行校正。
516.因此,与通过修正第一检测装置500以及第二检测装置30中的检测精度高的检测装置相对于检测精度低的检测装置的检测值的检测误差来进行校正的情况相比,提高作为检测装置100的检测精度。
517.在本实施方式中,检测精度高的检测装置是在介质p停止的状态下对加热后的该介质p的前端部以及后端部进行检测的第二检测装置30。
518.因此,与检测精度高的检测装置是对输送中且加热后的该介质的前端部以及后端部进行检测的检测装置的情况相比,提高作为检测装置100的检测精度。
519.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进行第一检测装置500和第二检测装置30的校正时,第一检测装置500对通过加热部19之前的介质p的前端部以及后端部进行检测,第二检测装置30对从第一检测装置500输送并通过表面温度比图像形成动作中的表面温度低的加热部19的介质p的前端部以及后端部进行检测。
520.因此,与在进行第一检测装置500和第二检测装置30的校正时第一检测装置500和第二检测装置30这双方都进行与图像形成动作中的检测相同的检测的情况相比,提高校正的精度。
521.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所示,第一检测装置500相对于位置236配置在下游侧,该位置236是从转印点234沿着介质p的输送路径朝向上游回溯距离214a的位置,该距离214a是从进行图像形成的形成点232到图像被转印到介质p上的转印点234为止图像所移动的距离。另一方面,第二检测装置30相对于位置236配置在上游侧。
522.因此,即使在根据小型化等要求而将第一检测装置500与转印点234靠近配置的情况下,也能够应对使第二检测装置30的检测结果反映到基于第一检测装置500以及第二检测装置30的图像形成(具体而言,背面图像的形成)中的情况。
523.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检测装置500配置于从介质收纳部12到图像形成部14的输送路径21,第二检测装置30配置于使由图像形成部14形成了图像的介质翻转的输送路径24。
524.因此,能够分别在输送路径21以及输送路径24中对分别在输送路径21以及输送路径24中输送的介质p的前端部以及后端部进行检测。
525.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检测装置500对被输送中的状态的介质p的前端部以及后端部进行检测,第二检测装置30对停止状态的介质p的前端部以及后端部进行检测。
526.因此,与第一检测装置500以及第二检测装置30对输送中的介质p的前端部以及后端部进行检测的情况相比,能够使第一检测装置500的检测所需的时间相等,并且提高第二检测装置30的检测精度。由于通过加热部19的介质p收缩或卷曲,因此介质p容易晃动。因此,期望在第二检测装置30中使介质p停止来检测端部。另外,在使介质p停止来检测端部的情况下,能够抑制随着介质p的移动所产生的检测误差。
527.(变形例)
528.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检测装置500以及第二检测装置30针对同一介质p在非加热的状态下对该介质p的前端部以及后端部进行检测,并使用各自的检测结果进行校正,但是并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是第一检测装置500以及第二检测装置30针对同一介质p在加热和非加热的状态(即,不同的状态)下对该介质p的前端部以及后端部进行检测的结构。
529.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修正第一检测装置500以及第二检测装置30中的检测精度低的检测装置相对于检测精度高的检测装置的检测值的检测误差来进行校正,但是并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是通过修正第一检测装置500以及第二检测装置30中的检测精度高的检测装置相对于检测精度低的检测装置的检测值的检测误差来进行校正的结构。
530.在本实施方式中,检测精度高的检测装置是在介质p停止的状态下对加热后的该介质p的前端部以及后端部进行检测的第二检测装置30,但是并不限于此。例如,检测精度高的检测装置也可以是对输送中且加热后的该介质的前端部以及后端部进行检测的检测装置。
531.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进行第一检测装置500和第二检测装置30的校正时,第一检测装置500对通过加热部19之前的介质p的前端部以及后端部进行检测,第二检测装置30对从第一检测装置500输送并通过表面温度比图像形成动作中的表面温度低的加热部19的介质p的前端部以及后端部进行检测,但是并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是在进行第一检测装置500和第二检测装置30的校正时第一检测装置500和第二检测装置30这双方都进行与图像形成动作中的检测相同的检测的结构。
532.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检测装置500对被输送中的状态的介质p的前端部以及后端部进行检测,第二检测装置30对停止状态的介质p的前端部以及后端部进行检测,但是并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是第一检测装置500以及第二检测装置30对输送中的介质p的前端部以及后端部进行检测的结构。
533.(第二检测装置30的变形例)
534.在第二检测装置30中,为对停止输送且向拉伸方向被拉伸的状态的介质p的端部进行检测的结构,但是并不限于此。也可以是对成为介质p不被拉伸而停止输送的状态的介质p的端部进行检测的结构。在该结构中,例如通过使输送部件83(驱动辊86以及从动辊89)和输送部件81、82(驱动辊84、85以及从动辊87、88)无时间差地停止旋转,来使介质p停止。而且,第二检测装置30也可以为对输送中的介质p的端部进行检测的结构。
535.(第一检测装置500的配置的变形例)
536.第一检测装置500配置在相对于位置236的输送方向下游侧且相对于转印点234的输送方向上游侧,但是并不限于此。第一检测装置500例如也可以是配置在相对于位置236的输送方向上游侧且相对于供给位置25a的输送方向下游侧的结构,只要配置在能够对加热前的介质p的前端部以及后端部进行检测的位置处即可。
537.(第二检测装置30的配置的变形例)
538.在本实施方式中,包含前后端检测部90的第二检测装置30和加热部19设置于框体18中的不同的部分18a、18b,但是并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是包含前后端检测部90的第二检测装置30和加热部19设置于框体18中的相同的部分的结构。
539.在本实施方式中,包含前后端检测部90的第二检测装置30设置在相对于加热部19的下方侧,但是并不限于此。也可以是包含前后端检测部90的第二检测装置30设置在相对于加热部19的上方侧的结构。
540.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检测装置30在输送路径24中配置在相对于朝向图像形成部14供给新的介质p的供给位置25a的输送方向上游侧(具体而言,输送路径80a),但是并不限于此。例如,作为配置于输送路径24(具体而言,输送路径80a)的第二检测装置30的替代或补充,也可以是第二检测装置30配置在相对于输送路径80a的输送方向的下游侧且相对于供给位置25a的输送方向上游侧的结构。在该结构中,例如第二检测装置30配置在为了维持与从介质收纳部12供给到供给位置25a的介质p之间的间隔而停止的位置处。在该结构中的输送部80中,例如,形成有正面图像的介质p向第一输送方向的输送被停止,并且介质p被拉伸,在该介质p的停止状态之后,再次开始朝向图像形成部14(具体而言,转印位置ta)向作为与第一输送方向相同的方向的第二输送方向输送介质p。在该结构中,也可以不具有配置于输送路径80a的第二检测装置30,输送路径24构成为不进行介质p的翻转的输送路径。在本结构中,在介质p中的形成有作为第一图像的正面图像的一个面(正面)再次形成第二图像。这样,作为第二图像,也可以是在形成有第一图像的面上形成的图像。
541.作为第二检测装置30,只要配置在能够对加热后的介质p的前端部以及后端部进行检测的位置处即可。
542.(形成于介质p的图像的变形例)
543.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第一图像的正面图像形成于介质p的一个面,作为第二图像的背面图像形成于介质p的另一面,但是并不限于此。作为第二图像,也可以是形成于介质p中的形成有第一图像的面的结构。
544.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第一图像的正面图像和作为第二图像的背面图像由同一图像形成部14形成,但是也可以由不同的图像形成部形成。
545.另外,作为第一图像,例如,作为由图像形成部14形成的图像的替代或补充,还可以是由其他单元(例如,在图像形成装置10中与图像形成部14分开设置的图像形成部以及与图像形成装置10不同的图像形成装置等)形成的图像。作为第一图像,只要是在进行介质p的端部的检测之前形成于介质p的图像即可。
546.本公开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变形、变更、改良。例如,上述所示的变形例也可以适当地组合多个而构成。
547.在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中,处理器是指广义上的处理器,包括通用的处理器(例如,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等)和专用的处理器(例如,gpu:graphics processing unit、asic: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fpga: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可编程逻辑器件等)。
548.另外,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中的处理器的动作不仅可以由1个处理器完成,还可以由存在于物理上分开的位置处的多个处理器协作来完成。另外,处理器的各动作的顺序并不
只限于上述各实施方式中记载的顺序,也可以适当变更。
549.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使用的程序能够以存储于磁记录介质(磁带、磁盘(hdd(hard disk drive)、fdd(flexible disk drive))等)、光记录介质(光盘(cd(compact disc)、dvd(digital versatile disk))等)、光磁记录介质、半导体存储器等计算机可读取的记录介质的状态提供。另外,这样的程序也能够预先存储在云服务器等外部服务器中,经由因特网等通信线路下载。

技术特征:


1.一种检测装置,其具备:第一检测部,其对加热前的介质的前端部以及后端部进行检测;以及第二检测部,其对加热后的所述介质的前端部以及后端部进行检测,并且该第二检测部与所述第一检测部不同。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检测装置,其中,所述第一检测部以及所述第二检测部在校正时在未进行加热的状态下对该介质的前端部以及后端部进行检测。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检测装置,其中,通过修正所述第一检测部以及所述第二检测部中的检测精度低的检测部相对于检测精度高的检测部的检测值的检测误差,进行所述校正。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检测装置,其中,所述检测精度高的检测部是在所述介质停止的状态下对加热后的该介质的前端部以及后端部进行检测的所述第二检测部。5.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具备:介质输送部,其对介质进行输送;图像形成部,其在被输送来的介质上形成图像;加热部,其对形成有图像的所述介质进行加热;第一检测部,其在图像形成动作中对通过所述加热部之前的所述介质的前端部以及后端部进行检测;以及第二检测部,其在图像形成动作中对从所述第一检测部输送并通过所述加热部之后的所述介质的前端部以及后端部进行检测,并且该第二检测部与所述第一检测部不同,在进行所述第一检测部和所述第二检测部的校正时,所述第一检测部对通过所述加热部之前的所述介质的前端部以及后端部进行检测,所述第二检测部对从所述第一检测部输送并通过了表面温度比图像形成动作中的表面温度低的所述加热部的所述介质的前端部以及后端部进行检测。6.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具备:第一检测部,其对加热前的介质的前端部以及后端部进行检测;第二检测部,其对加热后的所述介质的前端部以及后端部进行检测,并且该第二检测部与所述第一检测部不同;以及图像形成部,其根据所述第一检测部以及所述第二检测部的检测结果进行图像形成,所述第一检测部相对于以下位置配置在下游侧,该位置是从所述图像被转印到所述介质上的转印点沿着所述介质的输送路径朝向上游回溯以下距离的位置,该距离是从进行图像形成的形成点到所述转印点为止图像所移动的距离,所述第二检测部相对于以下位置配置在上游侧,所述位置是从所述图像被转印到介质上的转印点沿着介质的输送路径朝向上游回溯以下距离的位置,该距离是从进行图像形成的形成点到所述转印点为止图像所移动的距离。7.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具备:第一检测部,其对加热前的介质的前端部以及后端部进行检测;第二检测部,其对加热后的所述介质的前端部以及后端部进行检测,并且该第二检测
部与所述第一检测部不同;图像形成部,其根据所述第一检测部以及所述第二检测部的检测结果进行图像形成;第一输送路径,其从收纳所述介质的介质收纳部向所述图像形成部输送所述介质;以及第二输送路径,其使由所述图像形成部形成了图像的介质翻转,所述第一检测部配置于所述第一输送路径,所述第二检测部配置于所述第二输送路径。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所述第一检测部对被输送中的状态的介质的前端部以及后端部进行检测,所述第二检测部对停止状态的介质的前端部以及后端部进行检测。9.一种计算机可读介质,其存储有使计算机执行处理的程序,所述处理包括:第一检测步骤,对加热前的介质的前端部以及后端部进行检测;以及第二检测步骤,对加热后的所述介质的前端部以及后端部进行检测,并且该第二检测步骤与所述第一检测步骤不同。10.一种检测方法,其包括:第一检测步骤,对加热前的介质的前端部以及后端部进行检测;以及第二检测步骤,对加热后的所述介质的前端部以及后端部进行检测,并且该第二检测步骤与所述第一检测步骤不同。

技术总结


本发明提供检测装置、图像形成装置、计算机可读介质以及检测方法。检测装置具备:第一检测部,其对加热前的介质的前端部以及后端部进行检测;以及第二检测部,其对加热后的所述介质的前端部以及后端部进行检测,并且该第二检测部与所述第一检测部不同。检测部与所述第一检测部不同。检测部与所述第一检测部不同。


技术研发人员:

铃木浩幸 大槻直人 小泉峻彦 千野佑太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富士胶片商业创新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2022.04.28

技术公布日:

2023/3/2

本文发布于:2024-09-20 17:20:3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4/6502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介质   装置   传感器   方向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