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适用于带有退线绿地的道路海绵化排水系统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市政排水设施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适用于带有退线绿地的道路海绵化排水系统。


背景技术:



2.随着海绵城市的理念不断地推广,道路海绵化改造也越来越多。由于道路可以利用的绿化较少,且配套基础设施也大多占用绿地,加上排水的安全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道路的海绵化改造一直是难点。带有退线绿地的道路是最具有海绵化改造条件的一种类型。传统的做法往往只是将人行道做成透水铺装,退线绿地做成下凹并只是用于接收铺装面和绿地内的雨水径流,退线绿地的有利条件没有得到有效利用。


技术实现要素:



3.为了保证道路海绵化改造中退线绿地得到有效利用并满足海绵城市建设要求,有必要提出一种适用于带有退线绿地的道路海绵化排水系统,达到既美观又能满足排水以及海绵城市建设要求。
4.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主要采取了以下技术方案:
5.一种适用于带有退线绿地的道路海绵化排水系统:包括:
6.侧篦雨水口,沿道路现状雨水口的上游纵向多处布置,且带检修盖板;
7.排水暗沟,其承接用于所述侧篦雨水口雨水;
8.沉砂井,用于承接所述排水暗沟雨水,并进行沉砂;
9.海绵设施,其适用于雨水的渗透、滞蓄和净化;
10.溢流式雨水口,其适用于将所述将海绵设施中的超标雨水进行排除;
11.以及排水管,其适用于排除超标的雨水径流;所述道路海绵化排水系统位于机动车道与退线绿化区域之间。
12.进一步地,所述侧篦雨水口带有检修盖板且位于所述道路现状雨水口上游,其用于收集路面雨水径流。
13.进一步地,为了保障在超大降雨过程中道路的雨水能够及时排除,道路现状雨水口不采取封堵等措施。
14.进一步地,相邻所述侧篦雨水口等间距开设。
15.进一步地,所述侧篦雨水口与所述排水暗沟连通,所述排水暗沟出口侧为所述沉砂井,用于初期雨水径流的沉砂,避免初期雨水中污染物对后续的海绵设施的运行造成不利影响。
16.进一步地,所述排水暗沟存在第一坡度,所述排水暗沟从左至右构筑坡面,使得从所述侧篦雨水进入的雨水流入所述沉砂井,所述第一坡度为1%。
17.进一步地,所述溢流式雨水口和沉砂井设置于所述海绵设施区域内部。
18.进一步地,所述沉砂井的水平面高于所述海绵设施的水平面,使得沉淀后的雨水
流入所述海绵设施;所述溢流式雨水口的溢流面不高于所述沉砂井的井面,且所述溢流式雨水口的溢流面高度高于海绵设施底部,保证海绵设施的滞蓄功能。
19.进一步地,所述道路现状雨水口位于路沿石侧部,所述排水管承接所述溢流式雨水口,其接入所述道路现状雨水口。
20.进一步地,所述排水管存在第二坡度,所述排水管右侧高度于其左侧,使得所述溢流式雨水口中超标的雨水流向所述道路现状雨水口。
21.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22.通过侧篦雨水口与排水暗沟连通,排水暗沟出口侧设置沉砂井,将雨水中的部分泥沙进行沉淀,沉淀后的雨水可流入海绵设施,实现雨水的渗透、滞蓄和净化功能,使城市在适应气候变化、抵御暴雨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弹性”和韧性。排水管设计,可排除超标的雨水径流,对退线绿地中的储水进行释压,以保证排水系统的正常运作。
附图说明
23.图1为本实用新型中一种适用于带有退线绿地的道路海绵化排水系统的平面布置图;
24.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一种适用于带有退线绿地的道路海绵化排水系统的a-a剖面图;
25.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一种适用于带有退线绿地的道路海绵化排水系统的b-b剖面图;
26.图中各编号为:
27.01-道路现状雨水口、02-路沿石、03-侧篦雨水口、04-排水暗沟、05-沉砂井、06-溢流式雨水口、07-排水管、08-海绵设施。
具体实施方式
28.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符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29.其中,附图仅用于示例性说明,表示的仅是示意图,而非实物图,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为了更好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附图某些部件会有省略、放大或缩小,并不代表实际产品的尺寸;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附图中某些公知结构及其说明可能省略是可以理解的。如果有描述到“第一”、“第二”只是用于区分技术特征为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先后关系。
30.请参阅图1,图1表示了适用于带有退线绿地的道路海绵化排水系统的平面布置图,其中主要包括侧篦雨水口03,沿道路现状雨水口01的上游纵向多处布置;排水暗沟04,其用于承接所述侧篦雨水口雨水;沉砂井05,用于承接所述排水暗沟04雨水,并进行沉砂;海绵设施08,其适用于雨水的渗透、滞蓄和净化;溢流式雨水口06,其适用于将所述将海绵设施08中的超标雨水进行排除;以及排水管07,其适用于排除超标的雨水径流;道路纵坡前
侧高度大于后侧。在本实施例中,排水暗沟04等间距布置,数量为4个;道排水管07与道路现状雨水口01连通,道排水管07数量为2个。本实用新型中雨水的流向:道路雨水通过侧篦雨水口03进入排水暗沟04,并进入沉砂井05进行沉淀,后续进入雨水花园等海绵设施08实现雨水的渗透、滞蓄和净化,超标雨水通过溢流式雨水口06进入排水管07并接入道路现状雨水口01。
31.进一步地,为了保障收水的效果,侧篦雨水口03需要布置在道路现状雨水口01所在城市道路纵向的上游。为了保障在超大降雨过程中道路的雨水能够及时排除,道路现状雨水口01不采取封堵等措施。
32.请参阅图2,图2表示了适用于带有退线绿地的道路海绵化排水系统的a-a剖面图,图中主要包括侧篦雨水口03、排水暗沟04、沉砂井05以及海绵设施08(退线绿地区域)。其中道路横坡左侧高度大于右侧,使得雨水沿道路横坡面排入侧篦雨水口03。排水暗沟04与排入侧篦雨水口03连通,排水暗沟04出口处设置沉砂井05,排水暗沟04雨水流入沉砂井05进行沉砂。沉砂井05位于海绵设施08中,其水平面高于海绵设施08水平面,多余雨水可排至海绵设施08,完成雨水的渗透、滞蓄和净化功能。
33.请参阅图3,图3表示了适用于带有退线绿地的道路海绵化排水系统的b-b剖面图,图中主要包括道路现状雨水口01、路沿石02、06-溢流式雨水口、07-排水管以及海绵设施08(退线绿地区域)。所述道路横坡坡度同a-a剖面图坡度。溢流式雨水口06位于海绵设施08中,排水管07承接所述溢流式雨水口06,其接入所述道路现状雨水口01,道路现状雨水口01右侧为路沿石02,超标雨水通过溢流式雨水口06进入排水管07并接入道路现状雨水口01中。
34.本实用新型的道路海绵化改造排水系统,能够让雨水径流就地消纳、滞留,最大限度地减低雨水对城市排水系统的负担,解决城市建设中的水环境和内涝问题,保证了退线绿地得到有效利用;同时其设计美观,亦可满足排水以及海绵城市建设要求。
35.以上内容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技术特征:


1.一种适用于带有退线绿地的道路海绵化排水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侧篦雨水口(03),沿道路现状雨水口(01)的上游纵向多处布置,且带检修盖板;排水暗沟(04),其承接用于所述侧篦雨水口雨水;沉砂井(05),用于承接所述排水暗沟(04)雨水,并进行沉砂;海绵设施(08),其适用于雨水的渗透、滞蓄和净化;溢流式雨水口(06),其适用于将所述海绵设施(08)中的超标雨水进行排除;以及排水管(07),其适用于排除超标的雨水径流;所述道路海绵化排水系统位于机动车道与退线绿化区域之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用于带有退线绿地的道路海绵化排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侧篦雨水口(03)带有检修盖板且位于所述道路现状雨水口(01)上游,其用于收集路面雨水径流。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用于带有退线绿地的道路海绵化排水系统,其特征在于,相邻所述侧篦雨水口(03)等间距开设。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适用于带有退线绿地的道路海绵化排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侧篦雨水口(03)与所述排水暗沟(04)连通,所述排水暗沟(04)出口侧为所述沉砂井(05),用于初期雨水径流的沉砂,避免初期雨水中污染物对后续的海绵设施(08)的运行造成不利影响。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适用于带有退线绿地的道路海绵化排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水暗沟(04)存在第一坡度,所述排水暗沟(04)从左至右构筑坡面,使得从所述侧篦雨水口(03)进入的雨水流入所述沉砂井(05),所述第一坡度为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用于带有退线绿地的道路海绵化排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溢流式雨水口(06)和沉砂井(05)设置于所述海绵设施(08)区域内部。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适用于带有退线绿地的道路海绵化排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沉砂井(05)的水平面高于所述海绵设施(08)的水平面,使得沉淀后的雨水流入所述海绵设施;所述溢流式雨水口(06)的溢流面不高于所述沉砂井(05)的井面,且所述溢流式雨水口(06)的溢流面高度高于海绵设施底部,保证海绵设施的滞蓄功能。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用于带有退线绿地的道路海绵化排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道路现状雨水口(01)位于路沿石(02)侧部,所述排水管(07)承接所述溢流式雨水口(06),其接入所述道路现状雨水口(01)。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适用于带有退线绿地的道路海绵化排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水管(07)存在第二坡度,所述排水管(07)右侧高度于其左侧,使得所述溢流式雨水口(06)中超标的雨水流向所述道路现状雨水口(01)。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涉及市政排水设施领域,具体为一种适用于带有退线绿地的道路海绵化排水系统。主要包括:侧篦雨水口,沿道路现状雨水口的上游纵向多处布置;排水暗沟,其承接用于所述侧篦雨水口雨水;沉砂井,用于承接所述排水暗沟雨水,并进行沉砂;海绵设施,其适用于雨水的渗透、滞蓄和净化;溢流式雨水口,其适用于将所述将海绵设施中的超标雨水进行排除;排水管,其适用于排除超标的雨水径流。道路雨水通过侧篦雨水口进入排水暗沟,并进入沉砂井进行沉淀,后续进入海绵设施实现雨水的下渗,滞蓄和净化,超标雨水通过溢流式雨水口进入排水管并接入道路现状雨水口。本实用新型有效利用了退线绿地对雨水进行渗透、滞留以及调蓄。滞留以及调蓄。滞留以及调蓄。


技术研发人员:

陈杰 吴晨浩 吴涛 吕永鹏 陈建 杨思明 刘唯 李运杰 韩松磊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2022.08.02

技术公布日:

2023/3/3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13:35:5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4/6488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雨水   所述   海绵   暗沟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