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却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使流量调整阀的驱动元件与受热部接触的冷却装置。


背景技术:



2.在电动汽车、混合动力车搭载有马达、逆变器等伴随发热的发热部件,或者在大型的计算机系统、服务器等搭载有cpu、存储器等发热量较大的发热部件。
3.为了冷却上述发热部件,采用了构成部件较少、轻量且可靠性较高的水冷式冷却装置。该水冷式冷却装置用泵使变冷的制冷剂循环,从而冷却对象物。
4.例如,在专利文献1(尤其是参照图10)中记载有一种水冷式冷却装置,其具备向预定方向送出制冷剂的泵、使制冷剂通过且从冷却对象受热的冷却器、对通过的制冷剂的流量进行调整的流量调整阀、以及使制冷剂的热散发的散热器,控制单元基于由温度计检测到的冷却器的出口温度来控制流量调整阀的阀开度。
5.由于该水冷式冷却装置经由控制单元来控制流量调整阀的阀开度,所以阀开度相对于冷却对象的温度变化的响应性变低。因此,考虑不电动地控制流量调整阀的阀开度,而是设于流量调整阀的感温部直接接受冷却对象的温度,来控制流量调整阀的阀开度。
6.此处,虽然不是水冷式,但在专利文献2(尤其是参照图3(a)、图3(b))中记载有一种用于冷冻循环的流量调整阀,其中,作为感温部的驱动单元的上盖直接接受作为冷却对象的蒸发器的出口配管的温度,来控制流量调整阀的阀开度。具体而言,在作为感温部的上盖设有与作为冷却对象的蒸发器的出口配管的形状对应的凹部,通过使该上盖的凹部直接固定于蒸发器的出口配管,能提高阀开度相对于冷却对象的温度变化的响应性。
7.然而,专利文献2的流量调整阀主要具有以下两个问题点。第一,该流量调整阀仅经由上盖的凹部来直接接受冷却对象的温度,但上盖的除凹部以外的部分强烈地受到环境温度的影响。因此,依然产生了感温响应性有延迟这一问题(以下,称为“现有的问题点(感温特性的延迟)”)。第二,形成于上盖的凹部的深度具有构造上的制约,以免与配置于上盖的内部的膜片干涉。因此,产生了在沿流量调整阀的轴线方向的方向上需要较大的设置空间这一问题(以下,称为“现有的问题点(轴线方向的设置空间的必要性)”)。
8.现有技术文献
9.专利文献
10.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38302号公报
11.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20-60356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12.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课题
1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实现流量调整阀的感温特性的提高以及流量调整阀的装配高度的低背化的冷却装置。
14.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15.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提供一种冷却装置,具备:向预定方向送出制冷剂的流体输送机构;使上述制冷剂通过并且从冷却对象受热的受热部;根据上述冷却对象的温度对通过的上述制冷剂的流量进行调整的流量调整阀;以及使上述制冷剂的热散发的散热机构,将上述流体输送机构、上述受热部、上述流量调整阀以及上述散热机构连接,使上述制冷剂循环,该冷却装置中,上述流量调整阀具备:具有导入上述制冷剂的第一端口、使从上述第一端口流入的上述制冷剂通过的阀口、以及将通过上述阀口的上述制冷剂送出的第二端口的阀壳;移动自如地设于上述阀壳且调整上述阀口的阀开度的阀芯;对上述阀芯施加预定的闭阀方向的力的闭阀力施加机构;以及驱动上述阀芯的驱动元件,上述驱动元件具备形成供封入气体封入的封入空间的感温部、以及对上述封入空间和导入上述制冷剂的空间进行划分并且能够对上述阀芯施加开阀力的密封部件,上述感温部呈有底筒形状,并具备平板部以及壁部,上述受热部具备具有底面以及侧面的凹部,当在上述凹部收纳上述感温部时,使上述感温部的上述平板部与上述凹部的上述底面热接触。
16.并且,在上述冷却装置中,优选上述驱动元件还具备上盖和作为上述感温部的下盖,在上述上盖以及上述下盖之间,通过夹持上述密封部件的外周缘部来形成凸边部,上述凹部的从上述底面立起的上述侧面的高度为上述感温部的上述壁部的轴线方向的高度以下。
17.并且,在上述冷却装置中,优选上述凹部中的上述底面的宽度与上述感温部的上述壁部的宽度为相同程度。
18.并且,在上述冷却装置中,优选在上述感温部的上述壁部连接封入上述封入气体且被密封的封入管,在上述受热部,形成有当在上述凹部收纳上述感温部时用于避免与上述封入管干涉的退让槽。
19.并且,在上述冷却装置中,优选上述凹部在上述侧面的开口侧还具备内径比上述侧面的内径大的台阶部、以及形成于上述台阶部的内周面的环状槽,当在上述凹部收纳有上述感温部后,将挡圈插入至上述环状槽内,在上述挡圈与上述凹部之间固定上述驱动元件的上述凸边部。
20.实用新型的效果如下。
21.根据本实用新型,能够提供一种实现流量调整阀的感温特性的提高以及流量调整阀的装配高度的低背化的冷却装置。
附图说明
22.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冷却装置的简图。
23.图2是示出图1的流量调整阀的纵剖视图。
24.图3(a)、图3(b)是对图1的装配于冷却器的流量调整阀进行说明的侧视图,图3(a)表示在冷却器的凹部装配有流量调整阀的状态(本实施方式),图3(b)表示在冷却器的上表面装配有流量调整阀的状态(比较例)。
25.图4(a)、图4(b)是图3(a)、图3(b)的由虚线iv(a)包围的局部放大图,图4(a)表示驱动元件的凸边部与冷却器的上表面分离的状态(本实施方式),图4(b)表示驱动元件的凸边部与冷却器的上表面接触的状态(比较例)。
26.图5(a)~图5(c)是对第二实施方式的装配于冷却器的流量调整阀进行说明的图,
图5(a)表示安装方向正确的状态的侧视图(本实施方式),图5(b)表示图5(a)中的冷却器的俯视图,图5(c)表示安装方向错误的状态的侧视图(比较例)。
27.图6(a)、图6(b)是对第三实施方式的装配于冷却器的流量调整阀进行说明的图,图6(a)表示流量调整阀固定于冷却器的状态的侧视图,图6(b)表示图6(a)中的冷却器的俯视图。
28.图中:
29.1—冷却装置,3—封入气体,10—阀壳,10a—一次侧接头,10b—二次侧接头,11—第一端口,12—第二端口,13—阀室,14—阀口,15—放泄流路,16—均压路,17—导向孔,20—阀芯,30—调整弹簧单元(闭阀力施加机构),40—驱动元件,41—上盖,42—下盖,42a—平板部(感温部),42b—壁部(感温部),42a1—内壁,43—膜片(密封部件),44—凸边部,45—均压室,46—密闭室,47—压板,48—封入管,49—吸附材料内包体,100—流量调整阀,200a、200b、200c—冷却器(受热部)(本实施方式),200a’—冷却器(比较例),201—上表面,210—凹部(本实施方式),210’—凹部(比较例),211—底面(本实施方式),211’—底面(比较例),212—侧面,213—台阶部,214—环状槽,220—退让槽,230—挡圈,300—泵(流体输送机构),400—散热器(散热机构),a—冷却对象,hr—从底面立起的侧面的高度(本实施方式),hr’—从底面立起的侧面的高度(比较例),hd—壁部的轴线方向的高度,l—轴线,wd—壁部的宽度,wr—底面的宽度,z—流量调整阀的装配高度(本实施方式),z’—流量调整阀的装配高度(比较例)。
具体实施方式
30.参照图1至图6(a)、图6(b),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不限定于本实施方式的方案。
31.<关于术语>
32.在本说明书以及权利要求书的记载中,“上”、“下”、“右”、“左”表示与附图的侧视图对应的方向。
33.(第一实施方式)
34.<关于冷却装置>
35.使用图1对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冷却装置1进行说明。此外,图中的直线箭头表示制冷剂的输送方向。
36.冷却装置1具备根据冷却对象a的温度对通过的制冷剂的流量进行调整的流量调整阀100、从冷却对象a受热的冷却器(受热部)200a、向预定方向送出制冷剂(液体制冷剂)的泵(流体输送机构)300、以及使制冷剂的热散发的散热器(散热机构)400,将上述部件连接成环状来使制冷剂循环。该冷却装置1对作为搭载于电动汽车、混合动力车等的发热部件(例如,马达、逆变器等)的冷却对象a进行冷却。或者,对作为搭载于大型的计算机系统、服务器等的发热部件(例如,cpu、存储器等)的冷却对象a进行冷却。以下,依次对冷却装置1的各个结构进行说明。
37.流量调整阀100具有膜片式驱动元件40,但对此在下文中进行详细说明。流量调整阀100的一次侧接头10a与冷却器200a的出口侧配管连接,流量调整阀100的二次侧接头10b与散热器400的入口侧配管连接。并且,流量调整阀100使驱动元件40与冷却器200a热接触,
经由该冷却器200a来感知冷却对象a的温度,由此对通过冷却器200a的制冷剂进行流量调整。
38.冷却器200a由冷板等构成,为了促进与制冷剂的换热,具有呈之字形地曲折的内部流路、以与制冷剂接触的方式设有销等的内部流路。在该冷却器200a的一侧,接触地配置作为发热部件的冷却对象a,在另一侧,接触地配置流量调整阀100。此外,本实施方式中的冷却器200a通过使制冷剂通过并且从冷却对象a受热而能够从冷却对象a向制冷剂导热即可,可以是任意方式。
39.泵300使液体状态的制冷剂循环,对冷却对象a进行冷却。该制冷剂使用绝缘性的制冷剂,例如纯水、氟系惰性液体(例如,fluorinert(注册商标)、galden(注册商标)、novec(注册商标))等。本实施方式的制冷剂在通过冷却器200a以及流量调整阀100时为液体,但不限定于此,也可以是在冷却装置1的流路的一部分转变成气液混合状态的液体。
40.散热器400是通过自然对流、强制对流来与周围环境进行换热的空冷方式。本实施方式的散热器400是空冷方式,但不限定于此,能够与周围环境进行换热即可,可以是水冷方式、油冷方式等任意方式。
41.<关于冷却装置的冷却动作>
42.由泵300送出的制冷剂通过在设为与冷却对象a接触的冷却器200a内流过,来与冷却对象a进行换热,之后通过流量调整阀100,由散热器400散热,之后再次返回至泵300。此时,通过冷却器200a的制冷剂的流量由流量调整阀100调整为,若冷却对象a的温度变高,则向冷却器200a流动较多的制冷剂,另一方面,若冷却对象a的温度变低,则向冷却器200a流动较少的制冷剂。
43.此外,本实施方式的冷却装置1相对于一台泵300及一台散热器400具备一组一台冷却器200a及一台流量调整阀100,但不限定于此,例如,可以相对于一台泵300及一台散热器400并联地具备多组冷却器200a及流量调整阀100,也可以串联或并联地具备多个泵300。
44.<关于流量调整阀>
45.使用图2对流量调整阀100进行说明。此外,图中的点划线所示的轴线l是下述的阀口14的中心线,并且与阀芯20的移动方向对应。流量调整阀100主要由阀壳10、阀芯20、对阀芯20施加预定的闭阀方向的力的调整弹簧单元(闭阀力施加机构)30、以及驱动元件40构成。以下,依次对流量调整阀100的各个结构进行说明。
46.阀壳10由sus等金属部件构成,形成有与一次侧接头10a连接的第一端口11、与二次侧接头10b连接的第二端口12、以及阀室13。第一端口11与阀室13连通,在阀室13与第二端口12之间形成有阀口14。并且,在阀壳10形成有即使阀口14由阀芯20封闭也用于将阀室13与第二端口12连通的放泄流路15、以及将第二端口12与下述的均压室45连通的均压路16。另外,在阀壳10形成有在阀口14的轴线l上从第二端口12向均压室45侧开口的导向孔17,该导向孔17呈以轴线l为中心的圆筒状的形状。
47.阀芯20具有凸缘部21、圆锥状的阀针部22、以及工作轴23。该阀芯20配置在阀壳10内。具体而言,在阀芯20中,凸缘部21配设在阀室13内,阀针部22配设在阀口14内,工作轴23配设在第二端口12内以及导向孔17内。该工作轴23相对于导向孔17的内周面具有空隙地嵌合插入。由此,阀芯20沿轴线l方向移动自如地被收纳在导向孔17内,通过该轴线l方向的移动,阀针部22调整阀口14的阀开度。
48.调整弹簧单元30具备由压缩弹簧构成的调整弹簧31、以及由金属部件构成且与阀壳10螺纹结合的调整螺纹件32。调整弹簧31形成为沿轴线l方向延长的线圈状,且被夹持在阀芯20的凸缘部21与调整螺纹件32之间。通过使该调整螺纹件32与阀壳10螺纹结合,来对调整螺纹件32的拧入量进行调整,从而经由调整弹簧31对施加于阀芯20的预定的闭阀力(作用力)进行调整,能够设定阀口14的开阀压力。在设定该开阀压力后,利用焊接、粘接等对调整螺纹件32与阀壳10的整周进行紧固来进行气密密封。
49.驱动元件40具备由金属制成且构成壳体的上盖41和下盖42、膜片(密封部件)43、压板47、封入管48以及吸附材料内包体49。
50.上盖41具有形成有开口的环形状的板部、从板部的外周缘朝向下方延伸的筒状部、以及从筒状部的下端朝向外方延伸的凸缘部。该上盖41通过铆接以及硬钎焊来相对于阀壳10的下方侧端部被气密地固定。
51.下盖42呈有底筒形状,具有圆形的平板部(感温部)42a、从平板部42a的外周缘朝向上方延伸的壁部(感温部)42b、以及从壁部42b的上端朝向外方延伸的凸缘部。该平板部42a与冷却对象a(参照图1)热接触,来感知冷却对象a的温度。并且,为了将封入气体3封入至下述的密闭室46,在壁部42b设有朝向外方延长的封入管48,封入管48在封入气体3的封入后被密封。此外,本实施方式的封入管48向外方延长,但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使封入管48的长度较短,成为与壁部42b大致共面的方式。
52.膜片43能够对阀芯20施加开阀力,在外周缘部被夹持在上盖41以及下盖42之间后,通过焊接、硬钎焊被气密地固定,由此形成凸边部44。通过该膜片43,上盖41的内侧空间被划分为均压室45,该均压室45是供制冷剂导入的空间,并且,下盖42的内侧空间被划分为密闭室46,该密闭室46是供封入气体3封入的封入空间。
53.压板47在上方具有凹陷部且在下方具有平坦部。该压板47配置在均压室45内,下方的平坦部与膜片43抵接,并且上方的凹陷部与阀芯20的工作轴23连接。
54.吸附材料内包体49具备无纺布等袋状的分隔部件49a、以及被分隔部件49a内包的粒状的活性炭等吸附材料49b。该吸附材料内包体49在封入有封入气体3的密闭室46内与平板部42a的内壁42a1接触地配置。由此,吸附材料49b与冷却对象a热接触。
55.吸附材料49b示出相对于封入气体3仅吸附、解吸二氧化碳的特性。由此,具有如下温度-压力特性:若封入气体3冷却,则吸附量增加而密闭室46内的压力减少,若封入气体3加热,则吸附量减少而密闭室46内的压力增加。即,根据温度,吸附材料49b吸附封入气体3的吸附量变化。将主成分气体设为二氧化碳,将泄漏检测气体设为氦气,本实施方式的封入气体3采用混入有上述二氧化碳和氦气的气体,但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考虑热稳定性、环境负荷等,选择在使用的温度区域内以气体状态存在的封入气体3,并且进一步选择吸附该封入气体3的吸附材料49b。
56.<关于流量调整阀的动作>
57.在流量调整阀100中,被导入至一次侧接头10a的制冷剂从第一端口11向阀室13流入,并从阀室13经由放泄流路15、第二端口12以及均压路16向均压室45导入。并且,第二端口12的制冷剂从二次侧接头10b流出。由此,即使阀口14处于全闭状态,也能得到预定的制冷剂流量。
58.另一方面,在驱动元件40的下盖42中,若密闭室46内的封入气体3的压力根据平板
部42a的感知温度而上升或下降,则膜片43位移。并且,伴随该膜片43的位移,阀芯20的工作轴23经由压板47沿轴线l方向移动,从而阀口14与阀芯20的阀针部22的间隙即阀开度变化。根据该阀开度、即冷却对象a的温度,对从一次侧接头10a流向二次侧接头10b的制冷剂的流量进行调整。
59.<关于流量调整阀的装配方式>
60.图3(a)、图3(b)是对装配于冷却器200a的流量调整阀100进行说明的图,图3(a)表示在冷却器200a的凹部210装配有流量调整阀100的状态(本实施方式),图3(b)表示在冷却器200a’的上表面201装配有流量调整阀100的状态(比较例)。此外,为了说明,图中的冷却器200a、200a’以剖视图的方式示出。并且,图中的流量调整阀100示出封入管的长度极短而与壁部42b大致共面的方式。
61.如图3(a)所示,冷却器200a具有由底面211以及侧面212构成的凹部210。为了收纳流量调整阀100的驱动元件40,在从轴线l方向观察时,该凹部210具有与驱动元件40的外形对应的形状(例如圆形形状)。
62.由此,在将流量调整阀100装配于冷却器200a时,能够在凹部210收纳驱动元件40。因而,与在冷却器200a’的上表面201装配有流量调整阀100的状态下的流量调整阀100的装配高度z’相比,能够使轴线l方向的流量调整阀100的装配高度z较低。由此,能够消除现有的问题点(轴线方向的设置空间的必要性),能够提高设备布局的自由度。
63.并且,驱动元件40的壁部42b以被凹部210的侧面212包围的方式被收纳。由此,驱动元件40的壁部42b与图3(b)的比较例相比,难以受到环境温度的影响,因此能够消除现有的问题点(感温特性的延迟)。
64.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使驱动元件40的平板部42a与凹部210的底面211直接接触,但使平板部42a与底面211之间热接触即可,例如,也可以经由导热油脂使平板部42a与底面211之间热接触。
65.<关于凹部的从底面立起的侧面的高度>
66.图4(a)、图4(b)是对驱动元件40的凸边部44与冷却器200a的上表面201的配置关系进行说明的图,图4(a)表示凸边部44与冷却器200a的上表面201分离的状态(本实施方式),图4(b)表示凸边部44与冷却器200a的上表面201接触的状态(比较例)。
67.首先,如图2所示,平板部42a以及壁部42b对封入有封入气体3的密闭室46进行划分。因而,为了将冷却器200a从冷却对象a接受到的热可靠地传递至吸附材料49b,需要增加经由作为感温部的平板部42a以及壁部42b的受热面积。
68.因此,如图4(a)所示,通过将从底面211立起的侧面的高度hr设定为流量调整阀100的壁部42b的轴线l方向的高度hd以下,来使凸边部44与冷却器200a的上表面201分离,因此能够使凹部210的底面211可靠地与平板部42a面接触。由此,能够消除现有的问题点(感温特性的延迟)。
69.另一方面,如图4(b)所示,在将从底面211’立起的侧面的高度hr’设定为超过流量调整阀100的壁部42b的轴线l方向的高度hd的情况下,凸边部44与冷却器200a’的上表面201干涉,因此凹部210’的底面211’与平板部42a分离。由此,无法将冷却器200a’从冷却对象a接受到的热直接传递至平板部42a,因此向吸附材料49b传递热产生延迟。
70.<关于凹部中的底面的宽度>
71.如图4(a)所示,凹部210中的底面211的宽度wr设定为与壁部42b的宽度wd为相同程度。此处,在底面211的宽度wr设定为与壁部42b的宽度wd相同的情况下,能够使凹部210的侧面212与壁部42b面接触。由此,能够不仅经由平板部42a还经由壁部42b将冷却器200a从冷却对象a接受到的热可靠地传递至吸附材料49b。并且,即使在底面211的宽度wr设定为比壁部42b的宽度wd稍大的情况下,通过在侧面212与壁部42b的间隙涂布导热油脂等,能够与上述相同,不仅经由平板部42a还经由壁部42b将冷却器200a从冷却对象a接受到的热可靠地传递至吸附材料49b。
72.这样,本实施方式的冷却装置1能够不仅经由平板部42a还经由壁部42b将冷却器200a从冷却对象a接受到的热可靠地传递至吸附材料49b,因此能够消除现有的问题点(感温特性的延迟),提高感温特性。
73.如上所述,在第一实施方式中,能够提高设备布局的自由度,并且提高感温特性。
74.(第二实施方式)
75.使用图5(a)~图5(c)对第二实施方式的装配于冷却器200b的流量调整阀100进行说明。此外,图中的流量调整阀100示出具有朝向外方延长的封入管48的方式。第二实施方式的冷却器200b除设有凹部210之外,还设有退让槽220,这一点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冷却器200a不同,但其它基本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此处,对同一部件标注同一符号,省略重复的说明。
76.首先,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在将流量调整阀100安装于冷却器200a时,在安装方向正确的状态下,如图3(a)所示,流量调整阀100的一次侧接头10a与冷却器200a的出口侧配管(图3(a)的左侧)连接,二次侧接头10b与散热器400的入口侧配管(图3(a)的右侧)连接。然而,在作业人员的安装作业中,有流量调整阀100以错误的状态(左右相反)安装于冷却器200a的担忧。由此,有流量调整阀100中的制冷剂的流动变成相反方向、无法实施期望的流量调整的担忧。
77.因此,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如图5(a)所示,在驱动元件40的壁部42b,以朝向外方延长的方式设有用于封入封入气体3的封入管48。并且,冷却器200b除了具有凹部210之外,还具有与凹部210连接的退让槽220。为了收纳包括封入管48在内的驱动元件40,如图5(b)所示,在从轴线l方向观察时,该凹部210以及退让槽220具有与包括封入管48在内的驱动元件40的外形对应的形状(例如,组合圆形形状和矩形形状而成的形状等)。
78.由此,在将流量调整阀100装配于冷却器200b时,将驱动元件40收纳于凹部210,并且将封入管48收纳于退让槽220,从而能够避免封入管48与冷却器200b的表面201干涉。
79.此处,如图5(c)所示,即使欲在安装方向错误的状态(左右相反)下将流量调整阀100安装于冷却器200b,由于封入管48与冷却器200b的上表面201干涉,所以能够防止安装方向错误。并且,作业人员能够瞬间视觉确认流量调整阀100的正确的安装方向,因此能够提高安装作业的效率。
80.如上所述,在第二实施方式中,除了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设备布局的自由度提高以及感温特性提高)之外,还能够防止安装方向错误,并且能够提高安装作业的效率。
81.(第三实施方式)
82.使用图6(a)、图6(b)对第三实施方式的装配于冷却器200c的流量调整阀100进行
说明。此外,图6(b)中,为了说明,省略了流量调整阀100来示出。第三实施方式的冷却器200c在凹部210内具有固定流量调整阀100的机构,这一点与第二实施方式的冷却器200b不同,但其它基本结构与第二实施方式相同。此处,对同一部件标注同一符号,省略重复的说明。
83.如图6(a)所示,在凹部210且在从底面211立起的侧面212的开口侧,形成有内径比侧面212的内径大的台阶部213。在该台阶部213的内周面还形成有环状槽214。此处,台阶部213的内径设定为比凸边部44的外径大,并且从底面211立起的侧面212的高度设定为流量调整阀100的壁部42b的轴线l方向的高度以下。
84.<关于流量调整阀的固定机构>
85.在流量调整阀100的固定机构中,为了维护,流量调整阀100需要相对于冷却器200c以能够拆装的方式固定。首先,在从轴线l方向观察时,在使包括封入管48在内的驱动元件40与凹部210以及退让槽220的形状一致的状态下,使包括封入管48在内的驱动元件40插入至凹部210以及退让槽220内。由此,在驱动元件40的壁部42b以及封入管48被侧面212以及退让槽220包围的状态下,驱动元件40的平板部42a与凹部210的底面211面接触。然后,在驱动元件40的凸边部44的上方,在将挡圈230(例如c型环等)暂时在半径方向上压缩并插入至环状槽214内后,释放挡圈230的压缩。此处,底面211与环状槽214的下端的轴线l方向距离设定为和平板部42a与凸边部44的上端的轴线l方向距离相同或比其稍小。由此,凸边部44被夹持在挡圈230与凹部210之间,其结果,能够在驱动元件40的平板部42a与凹部210的底面211面接触的状态下将流量调整阀100牢固地固定于冷却器200c。在本实施方式中,凹部210的深度设定为,在将流量调整阀100固定于冷却器200c后,冷却器200c的上表面201与二次侧接头10b不会干涉。然而,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以使冷却器200c的上表面201不与二次侧接头10b干涉的方式在冷却器200c的上表面201形成槽。
86.如上所述,在第三实施方式中,除了与第二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设备布局的自由度提高、感温特性提高、安装作业的效率提高)之外,还能够相对于冷却器200c牢固地固定流量调整阀100。并且,在第三实施方式中,由于能够如第一实施方式(参照图4(a))那样将凸边部44收纳在凹部210内而并非冷却器200a的上表面201的上方,所以能够实现流量调整阀100的装配高度的更进一步的低背化。
87.以上,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详细说明,且对其它实施方式进行了详细说明,但具体的结构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主旨的范围的设计变更等也包括在本实用新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冷却装置,具备:向预定方向送出制冷剂的流体输送机构;使上述制冷剂通过并且从冷却对象受热的受热部;根据上述冷却对象的温度对通过的上述制冷剂的流量进行调整的流量调整阀;以及使上述制冷剂的热散发的散热机构,将上述流体输送机构、上述受热部、上述流量调整阀以及上述散热机构连接,使上述制冷剂循环,其特征在于,上述流量调整阀具备:具有导入上述制冷剂的第一端口、使从上述第一端口流入的上述制冷剂通过的阀口以及将通过上述阀口的上述制冷剂送出的第二端口的阀壳;移动自如地设于上述阀壳且调整上述阀口的阀开度的阀芯;对上述阀芯施加预定的闭阀方向的力的闭阀力施加机构;以及驱动上述阀芯的驱动元件,上述驱动元件具备形成供封入气体封入的封入空间的感温部、以及对上述封入空间和导入上述制冷剂的空间进行划分并且能够对上述阀芯施加开阀力的密封部件,上述感温部呈有底筒形状,并具备平板部以及壁部,上述受热部具备具有底面以及侧面的凹部,当在上述凹部收纳上述感温部时,使上述感温部的上述平板部与上述凹部的上述底面热接触。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驱动元件还具备上盖和作为上述感温部的下盖,在上述上盖以及上述下盖之间,通过夹持上述密封部件的外周缘部来形成凸边部,上述凹部的从上述底面立起的上述侧面的高度为上述感温部的上述壁部的轴线方向的高度以下。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凹部中的上述底面的宽度与上述感温部的上述壁部的宽度为相同程度。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上述感温部的上述壁部连接封入上述封入气体且被密封的封入管,在上述受热部,形成有当在上述凹部收纳上述感温部时用于避免与上述封入管干涉的退让槽。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上述感温部的上述壁部连接封入上述封入气体且被密封的封入管,在上述受热部,形成有当在上述凹部收纳上述感温部时用于避免与上述封入管干涉的退让槽。6.根据权利要求2~5任一项中所述的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凹部在上述侧面的开口侧还具备内径比上述侧面的内径大的台阶部、以及形成于上述台阶部的内周面的环状槽,当在上述凹部收纳有上述感温部后,将挡圈插入至上述环状槽内,在上述挡圈与上述
凹部之间固定上述驱动元件的上述凸边部。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冷却装置,其实现流量调整阀的感温特性的提高以及流量调整阀的装配高度的低背化。一种具备流体输送机构(300)、受热部(200a)、流量调整阀(100)以及散热机构(400)的冷却装置(1),流量调整阀(100)的驱动元件(40)具备形成供封入气体(3)封入的封入空间的感温部(42)、以及对封入空间和导入制冷剂的空间进行划分并且能够对阀芯(20)施加开阀力的密封部件(43),在受热部(200a)形成有收纳感温部(42)的凹部(210)。由此,能够消除现有的问题点(感温特性的延迟)以及(轴线方向的设置空间的必要性),提高感温特性以及设备布局的自由度。自由度。自由度。


技术研发人员:

横田纯一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株式会社鹭宫制作所

技术研发日:

2022.08.18

技术公布日:

2022/11/24

本文发布于:2024-09-23 15:31:0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4/643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冷却器   流量   制冷剂   方式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