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颅内血管支架自释放结构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血管支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颅内血管支架自释放结构。


背景技术:



2.颅内动脉瘤多为发生在颅内动脉管壁上的异常膨出,是造成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首位病因,目前大多学者认为,颅内动脉瘤是在颅内动脉管壁局部的先天性缺陷和腔内压力增高的基础上引起,高血压、脑动脉硬化、血管炎与动脉瘤的发生与发展有关。
3.颅内动脉瘤好发于脑底动脉环分叉处及其主要分支。颅内动脉瘤的大小悬殊很大,通常在 0.5~2cm。动脉瘤的破裂与其大小有一定关系,一般认为破裂的动脉瘤较大,未破裂的动脉瘤较小。动脉瘤破裂的临界大小为直径在0.5~0.6cm。直径超过 0.5cm的动脉瘤出血机会逐渐增多,其直径超过3.0cm后,则颅内压增高的症状取代了出血症状。
4.通常情况下,对于颅内动脉瘤患者来说,可以通过采用开颅手术,动脉瘤夹闭或者是采用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手术来进行。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成熟,目前多数对于颅内动脉瘤采用介入栓塞的方法,可以达到很好的效果,通过介入手术方式,将弹簧圈栓塞填塞入动脉瘤,从而使得动脉瘤内部成为死腔,瘤壁逐渐缺血坏死,从而有效地消除动脉瘤的存在。
5.支架辅助技术是将导引导管头端放置于椎动脉颅外段,沿着导引管在微导丝引导下送进微导管,尖端送入颅内动脉瘤体内,再沿微导丝将微导管送入瘤体内,同时将支架小心准送入确定位好的部位,然后释放支架以充全覆盖动脉瘤瘤颈,最后小心沿微导管先后送入数枚弹簧圈,以填塞完整个动脉瘤体为宜。
6.支架通常会与支架释放装置一同进入患者体内并同步导入,当到达病灶处,通过支架释放装置将支架释放并扩张至填充动脉瘤瘤颈。但大多数支架释放装置无法准确完成释放操作,若支架释放偏移,支架完全脱离,支架释放装置无法再次调节支架,撤回支架并重新释放。
7.因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颅内血管支架自释放结构,以至少部分解决上述部分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8.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颅内血管支架自释放结构,以至少部分解决上述部分技术问题。
9.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10.一种颅内血管支架自释放结构包括微导管、以及设于微导管内用于固定支架的微导丝,微导丝头端为用于进入血管分支的导向段、前中段为用于固定支架的套装段、中段为增强微导丝支撑性的增强段、尾端为便于操作的定位段,套装段上设有束缚段,束缚段与增强段之间形成束缚凹槽,支架远端设于束缚凹槽内。
11.进一步地,支架两端均环向设有六个倒v型端头,每隔一个v型端头上设有一个限
位块。
12.进一步地,相邻两个限位块之间的夹角为120度。
13.进一步地,支架远端的限位块环向安装于束缚凹槽内。
14.进一步地,束缚凹槽高度为限位块高度1.5-2倍。
15.进一步地,导向段上设有内弯弯头,内弯弯头上设有球体。
16.进一步地,球体直径为导向段直径1.2-1.5倍。
17.进一步地,束缚段直径为套装段直径1.2-1.5倍,增强段直径为套装段直径 1.2-1.8倍,定位段直径为套装段直径1.5-2倍。
18.进一步地,微导丝为具有形状记忆的镍钛合金丝制成。
19.进一步地,支架采用铂钨合金制成并为网状结构,其中部为闭环、两端为开环。
2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21.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设计科学合理,使用方便,解决了现有颅内血管支架释放不自动、不准确以及释放后无法撤回重新调节释放的技术问题,采用了微导管与微导丝双重固定结构,提高了支架导入的固定性,同时微导丝前中段的套装段可与支架相配合,由此完成支架脱离微导管后的自释放和再调节。
22.本实用新型包括微导管和微导丝,其中支架设于微导丝外并与微导丝一同套装于微导管内,微导管和微导丝的共同作用,可保证支架导入过程中的固定,避免支架移位、甚至脱落。微导丝头端为导向段、前中段为套装段、中段为增强段、尾端为定位段,其中头端便于在颅内血管支路的导入,前中段便于支架的安装、固定与调节,中段增强了微导丝整体的支撑性,尾端则便于体外操作。套装段上设有束缚段,束缚段与增强段之间形成束缚凹槽,支架远端设于束缚凹槽内。
23.当支架套装于微导管内,在微导管内壁和微导丝外壁的双重作用下,可最大程度受到压缩,此时支架远端受压迫聚集于束缚凹槽内,保证了支架导入的稳定性。当到达病灶处时,操控微导丝使微导丝带动支架共同由微导管进入血管内,此时支架脱离了微导管的束缚而迅速扩张从而完成自释放。由于束缚段位于微导丝前中段,若及时发现支架释放位置不准确(超过病灶处)且支架未完全脱离时,支架远端仍限制于束缚凹槽内,此时抽动微导丝可重新调节支架的释放位置,进而完成二次调节释放,极大提高了支架的释放精准性。
附图说明
24.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25.图2为本实用新型微导丝放大图。
26.图3为本实用新型支架放大图。
27.图4为本实用新型支架侧视图。
28.其中,附图标记对应的名称为:
29.1-微导管,2-微导丝,3-支架,21-导向段,22-套装段,23-增强段,24-定位段,25-束缚段,26-束缚凹槽,31-倒v型端头,32-限位块,211-内弯弯头,212
‑ꢀ
球体。
具体实施方式
30.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
用新型进一步详细说明。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31.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或者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其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32.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当然的,还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另外的,还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或者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33.如图1-4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颅内血管支架自释放结构,结构简单、设计科学合理,使用方便,解决了现有颅内血管支架释放不自动、不准确以及释放后无法撤回重新调节释放的技术问题,采用了微导管与微导丝双重固定结构,提高了支架导入的固定性,同时微导丝前中段的套装段可与支架相配合,由此完成支架脱离微导管后的自释放和再调节。
34.本实用新型包括包括微导管1、以及设于微导管1内用于固定支架3的微导丝2,微导丝2头端为用于进入血管分支的导向段21、前中段为用于固定支架3的套装段22、中段为增强微导丝2支撑性的增强段23、尾端为便于操作的定位段24,套装段22上设有束缚段25,束缚段25与增强段23之间形成束缚凹槽26,支架3远端设于束缚凹槽26内。
35.本实用新型包括微导管1和微导丝2,其中支架3设于微导丝2外并与微导丝2一同套装于微导管1内,随微导管1由股动脉导入至颅内血管内。在微导管1和微导丝2内外共同作用下,支架3在导入过程中可一直保持固定,避免支架移位、甚至脱落。微导丝2头端为导向段21、前中段为套装段22、中段为增强段23、尾端为定位段24,其中头端便于在颅内血管支路的导入,前中段便于支架3的安装、固定与调节,中段增强了微导丝2整体的支撑性,尾端则便于体外操作。套装段22上设有束缚段25,束缚段25与增强段23之间形成束缚凹槽26,支架3远端设于束缚凹槽26内。
36.当支架3套装于微导管1内,在微导管1内壁和微导丝2外壁的双重作用下,可最大程度受到压缩,此时支架3远端受压迫聚集于束缚凹槽26内,保证了支架3导入的稳定性。当到达病灶处时,操控微导丝2使微导丝2带动支架3 共同由微导管1进入血管内,此时支架3脱离了微导管1的束缚而迅速扩张从而完成自释放。
37.本实用新型支架3两端均环向设有六个倒v型端头31,每隔一个v型端头 31上设有一个限位块32。相邻两个限位块32之间的夹角为120度。支架3远端的限位块32环向安装于束缚凹槽26内。由于微导管1内壁的束缚,支架3 远端的限位块32靠拢并聚集,直至与束缚凹槽26内壁相贴合,而近端的限位块32同样靠拢并聚集至套装段22上。束缚凹槽26高度为限位块32高度1.5-2 倍。由于束缚凹槽26高度大于限位块32高度,操纵微导丝2时,支架3可在微导丝2上移动,但由于微导管1、增强段23、以及束缚段25的束缚,支架3 近端的限位块
32仅可在束缚凹槽26内来回移动而不脱离束缚凹槽26,为此可实现支架3的调节:当支架3导入过度,若及时发现支架3释放位置不准确且支架3未完全脱离时,支架3远端限位块32仍限制于束缚凹槽26内,此时向外拉动微导丝2,即可调节支架3退回至病灶处,完成重新调节释放,极大提高了支架3的释放精准性。
38.本实用新型导向段21上设有内弯弯头211,内弯弯头211上设有球体212。球体212直径为导向段21直径1.2-1.5倍。微导丝2为具有形状记忆的镍钛合金丝制成。当微导丝2束缚于微导管1内时,内弯弯头211处于直线,而微导丝2 脱离微导管1束缚伸入血管时,内弯弯头211恢复内弯形状,内弯弯头211和球体212可避免导向段21头部对血管内壁的刮伤,起到保护作用。内弯弯头211 和球体212均采用具有形状记忆的镍钛合金丝制成,内弯弯头211和球体212 与导向段21为热处理一体成型。
39.本实用新型束缚段25直径为套装段22直径1.2-1.5倍,增强段23直径为套装段22直径1.2-1.8倍,定位段24直径为套装段22直径1.5-2倍。增强段23 长度为微导丝2长度的三分之二以上,可极大增强微导丝2整体的支撑型。定位段24长度可根据实际操作需求合理设置。
40.本实用新型支架3采用铂钨合金制成并为网状结构,其中部为闭环、两端为开环。铂钨合金网具有良好的压缩性和扩张性,可配合自释放结构完成快速释放和扩张,提缩短填充动脉瘤瘤颈的填充时间。
41.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优实施例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当然更不是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也就是说,但凡在本实用新型的主体设计思想和精神上作出的毫无实质意义的改动或润,其所解决的技术问题仍然与本实用新型一致的,均应当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另外,将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直接或间接的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技术特征:


1.一种颅内血管支架自释放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微导管(1)、以及设于微导管(1)内用于固定支架(3)的微导丝(2),微导丝(2)头端为用于进入血管分支的导向段(21)、前中段为用于固定支架(3)的套装段(22)、中段为增强微导丝(2)支撑性的增强段(23)、尾端为便于操作的定位段(24),套装段(22)上设有束缚段(25),束缚段(25)与增强段(23)之间形成束缚凹槽(26),支架(3)远端设于束缚凹槽(26)内。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颅内血管支架自释放结构,其特征在于:支架(3)两端均环向设有六个倒v型端头(31),每隔一个v型端头(31)上设有一个限位块(32)。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颅内血管支架自释放结构,其特征在于:相邻两个限位块(32)之间的夹角为120度。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颅内血管支架自释放结构,其特征在于:支架(3)远端的限位块(32)环向安装于束缚凹槽(26)内。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颅内血管支架自释放结构,其特征在于:束缚凹槽(26)高度为限位块(32)高度1.5-2倍。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颅内血管支架自释放结构,其特征在于:导向段(21)上设有内弯弯头(211),内弯弯头(211)上设有球体(212)。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颅内血管支架自释放结构,其特征在于:球体(212)直径为导向段(21)直径1.2-1.5倍。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颅内血管支架自释放结构,其特征在于:束缚段(25)直径为套装段(22)直径1.2-1.5倍,增强段(23)直径为套装段(22)直径1.2-1.8倍,定位段(24)直径为套装段(22)直径1.5-2倍。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颅内血管支架自释放结构,其特征在于:支架(3)采用铂钨合金制成并为网状结构,其中部为闭环、两端为开环。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颅内血管支架自释放结构,其特征在于:微导丝(2)为具有形状记忆的镍钛合金丝制成。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颅内血管支架自释放结构,解决现有颅内血管支架释放不自动、不准确以及释放后无法撤回重新调节释放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包括微导管、以及设于微导管内用于固定支架的微导丝,微导丝头端为用于进入血管分支的导向段、前中段为用于固定支架的套装段、中段为增强微导丝支撑性的增强段、尾端为便于操作的定位段,套装段上设有束缚段,束缚段与增强段之间形成束缚凹槽,支架远端设于束缚凹槽内。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设计科学合理,使用方便,采用了微导管与微导丝双重固定结构,提高了支架导入的固定性,同时微导丝前中段的套装段可与支架相配合,由此完成支架脱离微导管后的自释放和再调节。脱离微导管后的自释放和再调节。脱离微导管后的自释放和再调节。


技术研发人员:

黄奉康 杨安顺 邓一兰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四川艾迈思生物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2022.05.30

技术公布日:

2023/2/6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11:35:3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4/6229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支架   导管   凹槽   实用新型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