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化器的加热组件及其雾化器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电子烟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雾化器的加热组件及其雾化器。


背景技术:



2.目前,发热体被广泛用于电子烟中。发热体一般包括导液的多孔陶瓷体及设置在多孔陶瓷体上的发热元件。现有的发热元件通过包括多条加热段,在加热段集中分布的区域其热量过高,使得条形发热体的热量过于集中,容易导致雾化器的使用寿命缩短。


技术实现要素:



3.本技术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雾化器的加热组件的新技术方案。
4.本技术的又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雾化器的新技术方案,该雾化器包括该加热组件。
5.根据本技术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雾化器的加热组件。所述雾化器的加热组件包括:
6.多孔陶瓷基体;
7.第一接线盘和第二接线盘,所述第一接线盘和所述第二接线盘沿所述多孔陶瓷基体的第一方向以间隔形式设置在所述多孔陶瓷基体上;
8.条形发热体,所述条形发热体设置在所述多孔陶瓷基体上,所述条形发热体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接线盘连接,所述条形发热体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接线盘连接;
9.所述条形发热体曲线延伸并包括第一加热段、第二加热段和第三加热段,所述第一加热段位于所述第三加热段和所述第一接线盘之间,所述第二加热段位于所述第三加热段和所述第二接线盘之间;
10.所述第三加热段和所述第一加热段分别大致沿所述多孔陶瓷基体的第二方向延伸,所述第一加热段向靠近所述第一接线盘方向弯曲;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
11.所述第一加热段在所述第一方向上与所述第三加热段的最小间距为第一距离;所述第一距离大于所述第一加热段在所述第一方向上与所述第一接线盘之间的最大距离。
12.可选地,所述多孔陶瓷基体包括雾化面,所述条形发热体设置在所述雾化面上;所述雾化面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尺寸为第一尺寸,所述第一距离与所述第一尺寸之间的比例范围为:1:3~1:15。
13.可选地,所述第二加热段和所述第三加热段分别沿所述多孔陶瓷基体的第二方向延伸,所述第二加热段向靠近所述第二接线盘方向弯曲;
14.所述第二加热段在所述第一方向上与所述第三加热段的最小间距为第二距离;所述第二距离大于所述第二加热段在所述第一方向上与所述第二接线盘之间的最大距离。
15.可选地,所述多孔陶瓷基体包括雾化面,所述条形发热体设置在所述雾化面上;所述雾化面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尺寸为第一尺寸,所述第二距离与所述第一尺寸之间的比例范围为:1:3~1:15。
16.可选地,所述第一加热段在所述第一方向上位于所述第三加热段的第一侧,所述第二加热段在所述第一方向上位于所述第三加热段的第二侧。
17.可选地,所述条形发热体的最小宽度为第一宽度,所述第一接线盘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最大宽度为第二宽度;所述第二宽度与所述第一宽度的比例范围为:3:1~10:1。
18.可选地,所述第一接线盘包括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
19.所述第一连接部的一端与所述第二连接部连接;
20.所述第一连接部远离所述第二连接部的另一端通过第一圆弧段连接;
21.沿所述第二方向且在远离所述第一连接部的方向上,所述第二连接部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宽度逐渐减小。
22.可选地,包括第一电极,所述第一连接部设置在所述第一电极周围,并与所述第一电极电连接;所述第一电极的表面积为第一表面积,所述第一连接部的表面积为第二表面积,所述第二表面积与所述第一表面积的比例范围为:1:1~5:1。
23.可选地,所述条形发热体的最小宽度为第一宽度,所述第二接线盘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最大宽度为第二宽度;所述第二宽度与所述第一宽度的比例范围为:3:1~10:1。
24.可选地,所述第二接线盘包括第三连接部和第四连接部;
25.所述第三连接部的一端与所述第四连接部连接;
26.所述第三连接部远离所述第四连接部的另一端通过第二圆弧段连接;
27.沿所述第二方向且在远离所述第三连接部的方向,所述第四连接部在所述第一方向的宽度逐渐减小。
28.可选地,所述多孔陶瓷基体具有沿第一方向延伸且在第二方向上间隔分布的第一边缘和第二边缘;
29.所述条形发热体包括朝向所述第二边缘弯折的第一弯折段,所述第一弯折段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加热段连接,所述第一弯折段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三加热段连接;
30.所述条形发热体包括朝向所述第一边缘弯折的第一连接段,所述第一连接段一端与所述第一接线盘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段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加热段连接;
31.所述第一弯折段在第二方向上与所述第一边缘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一连接段在第二方向上与所述第二边缘之间的距离。
32.可选地,所述第第一连接段呈半弧形结构,所述第一连接段在第一方向上向远离所述第一接线盘方向倾斜设置。
33.可选地,所述多孔陶瓷基体具有沿第一方向延伸且在第二方向上间隔分布的第一边缘和第二边缘;
34.所述条形发热体包括朝向所述第一边缘弯折的第二弯折段,所述第二弯折段的一端与所述第三加热段连接,所述第二弯折段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加热段连接;
35.所述条形发热体包括朝向所述第二边缘弯折的第二连接段,所述第二连接段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接线盘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段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加热段连接;
36.所述第二弯折段在第二方向上与所述第二边缘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二连接段在第二方向上与所述第一边缘之间的距离。
37.可选地,所述第二连接段呈半弧形结构,所述第二连接段在第一方向上向远离所述第二接线盘方向倾斜设置。
38.可选地,沿着从所述第一接线盘至所述第一加热段的方向,所述第一连接段的宽度逐渐减小;
39.所述第一连接段的最小宽度与所述第一加热段的宽度一致;
40.所述第一连接段的最大宽度与所述第一接线盘的最小宽度一致。
41.可选地,所述第三加热段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一加热段的宽度或者所述第二加热段的宽度。
42.可选地,所述条形发热体从所述第一接线盘弯曲延伸至所述第二接线盘。
43.可选地,所述条形发热体为中心对称体。
44.可选地,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所述第一加热段与第三加热段的中部的间距最大,和/或,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所述第二加热段与第三加热段的中部的间距最大。
45.根据本技术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雾化器。雾化腔包括第一方面所述的雾化器的加热组件。
46.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条形发热体包括第一加热段、第二加热段和第三加热段,第一加热段位于第三加热段和第一接线盘之间,第三加热段和第一接线盘分别沿多孔陶瓷基体的第二方向延伸,第一加热段向靠近第一接线盘方向弯曲,第一加热段为弧形加热段,通过限定第一加热段在第一方向上与第三加热段的最小距离大于第一加热段在第一方向上与第一接线盘的最大距离,增大了第一加热段与第三加热段之间的距离,避免第三加热段因周围具有多条加热段导致的热量过高,从而避免条形发热体上的热量过于集中。
47.通过以下参照附图对本技术的示例性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其它特征及其优点将会变得清楚。
附图说明
48.被结合在说明书中并构成说明书的一段分的附图示出了本技术的实施例,并且连同其说明一起用于解释本技术的原理。
49.图1是现有技术的雾化器的加热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50.图2是现有技术的雾化器的加热组件的热量分布结构示意图。
51.图3是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雾化器的加热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52.附图标记说明:
53.100、雾化器的加热组件;
54.10、多孔陶瓷基体;11、第一边缘;12、第二边缘;13、第一电极; 14、第二电极;
55.20、第一接线盘;21、第一连接部;22、第二连接部;23、第一圆弧段;211、第一侧边;212、第二侧边;221、第一过渡段;222、第二过渡段;
56.30、第二接线盘;31、第三连接部;32、第四连接部;33、第二圆弧段;
57.40、条形发热体;41、第一加热段;42、第二加热段;43、第三加热段;44、第一弯折段;45、第二弯折段;
58.46、第一连接段;461、上边沿;462、下边沿;
59.47、第二连接段;
60.1、线路;2、正极;3、负极;4、接线盘;
具体实施方式
61.现在将参照附图来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各种示例性实施例。应注意到:除非另外具体说明,否则在这些实施例中阐述的段件和步骤的相对布置、数字表达式和数值不限制本技术的范围。
62.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技术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
63.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方法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所述技术、方法和设备应当被视为说明书的一段分。
64.在这里示出和讨论的所有例子中,任何具体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为限制。因此,示例性实施例的其它例子可以具有不同的值。
65.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讨论。
66.图1和图2显示了现有技术中的一种雾化器的加热组件。
67.如图1所示,现有技术中的加热线路为一条等宽的s型线路1,在装配时,将线路1串联在正极2和负极3之间。从图1中能够明显看出,线路1包括上部线路、中部线路和下部线路,上部线路、中部线路和下部线路集中分布在多孔陶瓷基体的中部区域,接线盘4与线路1之前的空留区域较大,使得线路1在多孔陶瓷基体上布局集中,线路1上产生的热量过于集中,热量分布不均匀,雾化效果较差。
68.如图2所示,现有技术中加热线路1中相邻两个加热段之间的距离较小,线路1产生的热量集中在图2所示的矩形框和椭圆形框显示的区域(颜较深),线路1是产生的热量过于集中,热量分布不均匀,雾化效果较差。
69.基于此,本技术的发明人经过长期的创造性劳动,得出以下发明创造。
70.下面结合附图对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雾化器的加热组件100进行详细说明。
71.如图3所示,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雾化器的加热组件100包括:多孔陶瓷基体10、第一接线盘20、第二接线盘30和条形发热体40。
72.具体地,第一接线盘20和第二接线盘30沿多孔陶瓷基体10的第一方向以间隔形式设置在多孔陶瓷基体10上。
73.条形发热体40设置在多孔陶瓷基体10上,条形发热体40的一端与第一接线盘20连接,条形发热体40的另一端与第二接线盘30连接。条形发热体40布置在第一接线盘20和第二接线盘30之间。
74.条形发热体40沿曲线延伸,并包括第一加热段41、第二加热段42 和第三加热段43,第一加热段41位于第三加热段43和第一接线盘20之间,第二加热段42位于第三加热段43和第二接线盘30之间。
75.第三加热段43和第一加热段41分别大致沿多孔陶瓷基体10的第二方向延伸,第一加热段41向靠近第一接线盘20方向弯曲。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中“沿多孔陶瓷基体10的第二方向延伸”包含两种含义。第一种:第三加热段43和第一加热段41严格的沿着多孔陶瓷基体10的第二方向延伸。第二种:第三加热段43和第一加热段41大致的沿着多孔陶瓷基体10的第二方向延伸。本技术实施例更倾向于第二种。其中此处的“大致”可以理解为:由于条形发热体40沿曲线延伸,相应的第三加热段43和第一
加热段41通常也并非沿直线延伸,故第三加热段43和第一加热段41的延伸趋势与第二方向基本重合,或偏差在预定范围之内。
76.所述第一加热段41在所述第一方向上与所述第三加热段43的最小间距为第一距离h1;
77.所述第一距离h1大于所述第一加热段41在所述第一方向上与所述第一接线盘20之间的最大距离。
78.具体地,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雾化器的加热组件100主要由能够起到承载作用的多孔陶瓷基体10、多孔陶瓷基体10上设置有第一电极13和第二电极14;以及能够起到与第一电极13、第二电极14电连接作用的第一接线盘20、第二接线盘30以及通电后能够产生热量的条形发热体40组成。
79.多孔陶瓷基体10具有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边缘11和第二边缘12,且第一边缘11和第二边缘12在第二方向上间隔开分布。例如,如图3所示,可以将第一方向定义为左右方向,并将第二方向定义为上下方向。当然,第一方向也不限于左右方向,第二方向也不限于上下方向,在此不作限定。第一边缘11和第二边缘12分别沿着左右方向延伸,且在上下方向上间隔开分布。在第一边缘11和第二边缘12之间的区域可以作为承载安装区域,例如安装第一接线盘20、第二接线盘30和条形发热体40。需要说明的是,多孔陶瓷基体10可以为陶瓷多孔陶瓷基体或其他多孔多孔陶瓷基体,在此不作限定。
80.安装在多孔陶瓷基体10上的第一电极13和第二电极14。第一电极13和第二电极14分别为正电极和负电极,正电极和负电极沿第一方向间隔开分布。如图3所示,正电极位于多孔陶瓷基体10的左部分,负电极位于多孔陶瓷基体10的右部分。
81.在多孔陶瓷基体10上还安装有第一接线盘20和第二接线盘30,第一接线盘20和第二接线盘30沿第一方向间隔开分布。如图3所示,第一接线盘20设于正电极周围,并且能够与正电极电连接,第二接线盘30设于负电极周围,并且能够与负电极电连接。
82.如图3所示,条形发热体40设置在多孔陶瓷基体10上,条形发热体 40的左端和与正电极对应的第一接线盘20电连接,条形发热体40的右端和与负电极对应的第二接线盘30电连接。其中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将条形发热体40的左端和与负电极对应的第二接线盘30电连接,并将条形发热体40的右端和与正电极对应的第一接线盘20电连接,在此不作限定。
83.当正电极和负电极通电时,电流可以从正电极流出,经过包围在正电极周围的第一接线盘20后,流向条形发热体40的左端,然后电流从条形发热体40的左端流向条形发热体40的右端,最后电流经过包围在负电极周围的第二接线盘30后流向负电极,形成完整的通路,从而使得条形发热体40产生热量。
84.条形发热体40包括第一加热段41和第三加热段43。第一加热段41 和第三加热段43相对设置。第三加热段43位于条形发热体40的加热段集中分布的区域。
85.如果在加热段的集中分布区域,相邻加热段的之间的距离较小,很容易在该区域产生热量集中点,使得条形发热体40产生的热量在多孔陶瓷基体10上分布不均衡,影响条形发热体40和多孔陶瓷基体10的使用寿命。
86.本实施例第一加热段41向靠近第一接线盘20方向弯曲。因此第一加热段41为弧形片段。弧形片段的开口朝向第三加热段43,进而增大第一加热段41和第三加热段43之间的
最小距离。
87.通过增大第一加热段41和第三加热段43之间的最小距离,使得条形发热体产生的热量分布更加均匀,提高烟油受热均匀性。为了提高条形发热体40产生的热量在多孔陶瓷基体10上分布的均衡性,在本技术中,参照图3所示,将第一加热段41在第一方向上与第三加热段43的最小间距定义为第一距离h1;第一距离h1大于第一加热段41在第一方向上与第一接线盘20的最大距离。即本实施例通过第一加热段41向靠近第一接线盘 20方向弯曲,使得第一加热段41在第一方向上与第三加热段43的最小间距大于第一加热段41在第一方向上与第一接线盘20的最大距离。
88.例如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第一接线盘20自身不会产生热量。因此本实施例通过将第一加热段41更靠近第一接线盘20设置,使得第一加热段41与第三加热段43之间的最小间距更大,避免了在第三加热段43的周围形成热量集中点。因此本实施例能够避免第三加热段43因周围具有多条加热段(第一加热段41)导致的热量过高,从而避免条形发热体40上的热量过于集中。
89.需要说明的是,参照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第一加热段41与第一接线盘20相邻设置。在条形发热体40包括多条加热段的情况下,第一加热段41会存在与第一接线盘20不相邻设置的情况。因此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加热段41和第三加热段43相邻设置,第一加热段41和第三加热段 43之间的最小间距为第一距离h1,所述第一距离h1大于第一接线盘20和与其相邻设置的加热段的最大距离。
90.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将第一加热段41在第一方向上与第三加热段43的最小间距定义为第一距离,第一距离的尺寸范围为0.3mm-5mm。本实施例通过将第一加热段41在第一方向上与第三加热段43的最小间距限定在此范围内,使得条形发热体40产生的热量在多孔陶瓷基体10的雾化面上分布更加均匀,避免了在某一个加热段上形成加热集中点。具体地,第一距离的尺寸小于0.3mm,容易在第一加热段41和第三加热段43上形成热量集中点,影响条形发热体40的整体使用寿命。第一距离的尺寸大于 5mm,使得条形发热体40产生的热量又太分散,烟油不能够充分被雾化,烟油的雾化效果差。
91.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实施例中第一加热段41在第一方向与第三加热段43的第一距离比现有技术中的常规尺寸大于0.05mm-0.2mm。在不影响雾化效果的情况下,条形发热体40产生的热量分布更加均匀。
92.在一个实施例中,参照图3所示,多孔陶瓷基体10包括雾化面,条形发热体40设置在雾化面上;雾化面在第一方向上的尺寸为第一尺寸,第一距离与第一尺寸之间的比例范围为:1:3~1:15。
93.本实施例通过对相邻两个加热段之间的最小间距与雾化面在第一方向的尺寸比例进行限定,使得条形发热体40能够更加均匀的分布在雾化面上。
94.具体地,第一距离与第一尺寸之间的比例小于1:15,第一距离的整体尺寸较小,在第一加热段41和第三加热段43上容易形成热量集中点。第第一距离与第一尺寸之间的比例大于1:3,使得第一距离的尺寸太大,条形发热体40整体产生的热量又太分散,烟油的雾化效果变差。
95.在一个实施例中,参照图3所示,所述第二加热段42和所述第三加热段43分别沿所述多孔陶瓷基体10的第二方向延伸,所述第二加热段42 向靠近所述第二接线盘30方向弯
曲;
96.所述第二加热段42在所述第一方向上与所述第三加热段43的最小间距为第二距离;所述第二距离大于所述第二加热段42在所述第一方向上与所述第二接线盘30之间的最大距离。
97.通过增大第二加热段42和第三加热段43之间的最小距离,使得条形发热体产生的热量分布更加均匀,提高烟油受热均匀性。为了提高条形发热体40产生的热量在多孔陶瓷基体10上分布的均衡性,在本实施例中,参照图3所示,将第二加热段42在第一方向上与第三加热段43的最小间距定义为第二距离h2;第二距离h2大于第二加热段42在第一方向上与第二接线盘30的最大距离。即本实施例第二加热段42向靠近第二接线盘30 方向弯曲,使得第二加热段42在第一方向上与第三加热段43的最小间距大于第二加热段42在第一方向上与第二接线盘30的最大距离。
98.需要说明的是,参照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第二加热段42与第二接线盘30相邻设置。在条形发热体40包括多条加热段的情况下,第二加热段42会存在与第二接线盘30不相邻设置的情况。因此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加热段41和第三加热段43相邻设置,第二加热段42和第三加热段 43之间的最小间距为第三距离h3,所述第三距离h3大于第二接线盘30和与其相邻设置的加热段的最大距离。
99.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多孔陶瓷基体10包括雾化面,所述条形发热体40设置在所述雾化面上;所述雾化面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尺寸为第一尺寸,所述第二距离与所述第一尺寸之间的比例范围为:1:3~1:15。
100.本实施例通过对相邻两个加热段之间的最小间距与雾化面在第一方向的尺寸比例进行限定,使得条形发热体40能够更加均匀的分布在雾化面上。
101.具体地,第二距离与第一尺寸之间的比例小于1:15,第二距离的整体尺寸较小,在第二加热段42和第三加热段43上容易形成热量集中点。第第二距离与第一尺寸之间的比例大于1:3,使得第二距离的尺寸太大,条形发热体40整体产生的热量又太分散,烟油的雾化效果变差。
102.在一个实施例中,参照图3所示,第一加热段41在所述第一方向上位于第三加热段43的第一侧,第二加热段42在所述第一方向上位于第三加热段43的第二侧。
103.条形发热体40包括第一加热段41、第二加热段42和第三加热段43。换句话说,条形发热体40同时具有第一加热段41和第二加热段42。其中第一加热段41相对于第二加热段42而言,更靠近第一接线盘20;第二加热段42相对于第一加热段41,更靠近第二接线盘30。例如参照图2和图 3所示,第一加热段41靠近多孔陶瓷基体10的左部,第二加热段42靠近多孔陶瓷基体10的右部。
104.现有技术中第三加热段43的两侧设置有第一加热段41和第二加热段 42,第三加热段43与第一加热段41之间的间距较小。同时第三加热段43 与第二加热段42之间的间距较小。因此很容易在第三加热段43上出现热量集中点,影响条形发热体40和多孔陶瓷基体10的使用寿命。
105.为了避免在第三加热段43、第一加热段41和第二加热段42上出现热量集中点,以提高条形发热体40和多孔陶瓷基体10的使用寿命,本实施例中将第一加热段41设置为弧形片段,第一加热段41向靠近第一接线盘 20方向弯曲,以增大第一加热段41和第三加热段43
之间的第一距离。同时本实施例将第二加热段42设置为弧形片段,第二加热段42向靠近第二接线盘30方向弯曲,以增大第二加热段42和第三加热段43之间的第二距离。
106.本实施例通过同时增大第一加热段41和第三加热段43之间的第一距离、以及增大第二加热段42和第三加热段43之间的第二距离,使得条形发热体40产生的热量部分均匀。
107.在一个实施例中,参照图3所示,条形发热体40的最小宽度为第一宽度,第一接线盘20在第一方向上的最大宽度为第二宽度;第二宽度与第一宽度的比例范围为:3:1~10:1。
108.在一较优实施例中,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所述第一加热段41与第三加热段43的中部的间距最大,和/或,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所述第二加热段42与第三加热段43的中部的间距最大。在实际应用中,所述第一加热段41、第二加热段42、第三加热段43的中部大致位于所述发热体40的中心位置处,其发热量较其他边远位置集中,故将此处的间距增大,可减少或消除局部热点。
109.具体地,条形发热体40为产生热量部件,其产生的热量用于对烟油进行雾化。在理想状态下,条形发热体产生的热量能够全部用于雾化烟油,使得烟油能够充分被雾化。由于部件之间的连接密封关系会使条形发热体 40产生的热量散失出去;以及第一接线盘20和第二接线盘30作为导热部件,也会将条形发热体40产生的热量散失出去。这样一来会降低产生的热量的有效利用率。
110.为了提高条形发热体40产生热量的有效利用率,本实施例限定第一接线盘20的最大宽度。本实施例限定第一接线盘20的最大宽度为条形发热体40最小宽度的3倍~10倍,以减小第一接线盘20的表面积。在第一接线盘20表面积减小的情况下,第一接线盘20损耗的热量变少,条形发热体40产生的热量能够更有效被用于雾化烟油,提高了热量的有效利用率。
111.在本实施例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在第一接线盘20的最大宽度小于3 倍的条形发热体40宽度的情况下,第一接线盘20与第一电极13的连接强度变差,第一接线盘20和第一电极13的电连接性变差;在第一接线盘20 的最大宽度大于10倍的条形发热体40宽度的情况下,通过第一接线盘20 损耗的热量较大,条形发热体40产生热量的有效利用率降低,被有效利用的热量不足以对雾化腔内的烟油进行雾化。本实施例限定第一接线盘20的最大宽度为条形发热体40宽度的3倍~10倍,在不影响第一接线盘20与第一电极13连接强度的情况下,提高了条形发热体40产生热量的有效利用率,在预定时间内,条形发热体40产生的热量能够充分雾化腔内烟油,避免雾化腔内残留烟油。
112.在一个实施例中,参照图3所示,第一接线盘20包括第一连接部21 和第二连接部22。
113.所述第一连接部21的一端与所述第二连接部22连接。
114.所述第一连接部21远离所述第二连接部22的另一端通过第一圆弧段 23连接。
115.沿第二方向且在远离第一连接部2的方向上,第二连接部22在第一方向上的宽度逐渐减小。
116.具体地,第一接线盘20包括第一连接部21和第二连接部22。第二连接部22的一端与第一连接部21的一端连接,第二连接部22的另一端与第一连接段46连接。
117.第一连接部21远离第二连接部22的另一端通过第一圆弧段23连接。例如第一圆弧
段23朝向第二边缘12弯曲,第一圆弧段23为平滑过渡段。本实施例通过改变第一连接部21的两个侧边的连接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缩小第一接线盘20整体的表面积。
118.本实施例通过逐渐减小第二连接部22在第一方向上宽度。一方面,在第一接线盘20的最大宽度设定的情况下,能够减小第一接线盘20的表面积,提升条形发热体40产生的热量的有效利用率。另一方面,通过逐渐减小第二连接部22在第一方向上的宽度,使得第一连接段46的左端与第一接线盘20之间更好地过渡,不仅避免第一连接段46与第一接线盘20之间的温度陡然发生变化,还加强了第一连接段46和第一接线盘20之间的连接牢固性。
119.在一个实施例中,参照图3所示,雾化器的加热组件包括第一电极13,所述第一连接部21设置在所述第一电极13周围,并与所述第一电极13电连接;所述第一电极13的表面积为第一表面积,所述第一连接部21的表面积为第二表面积,所述第二表面积与所述第一表面积的比例范围为: 1:1~5:1。
120.在该实施例中,第一连接部21与第一电极13接触并连接。本实施例通过限定第一连接部21的表面积的大小,进而限定第一接线盘20整体的表面积。
121.本实施例通过定义设置在多孔陶瓷基体10上的第一电极13的表面积为第一表面。由于第一连接部21包围第一电极13,并与第一电极13电连接。因此本实施例定义第一连接部21的表面积为第二表面积,并限定第二表面积与第一表面积的比例范围为1:1~5:1,进而进一步缩小第一接线盘 20整体的表面积。特别地,在第二表面积与第一表面积的比例小于1:1时,例如第二表面积为第一表面积的二分之一,在此情况下,第一接线盘20与第一电极13的连接强度变差。在第二表面积与第一表面的比例大于5:1时,例如第二表面积为8倍的第一表面积,在此情况下,第一接线盘20的表面积较大,第一接线盘20损耗的热量增大,条形发热体40产生的热量的有效利用率降低。
122.本实施例通过对第一接线盘20的形状进行改进。以此同时,对第一接线盘20的表面积进行限定,实现了缩小第一接线盘20表面积的目的。
123.同理,雾化器的加热组件包括第二电极14,第二接线盘30与第二电极14电连接,对第二接线盘30的表面积进行限定,实现缩小第二接线盘 30表面积的目的,进而达到提高热量的有效利用率的目的。
124.在一个实施例中,参照图3所示,条形发热体40的最小宽度为第一宽度,第二接线盘30在第一方向上的最大宽度为第二宽度;第二宽度与第一宽度的比例范围为:3:1~10:1。
125.为了提高条形发热体40产生热量的有效利用率,本实施例限定第二接线盘30的最大宽度。本实施例限定第二接线盘30的最大宽度为条形发热体40最小宽度的3倍~10倍,以减小第二接线盘30的表面积。在第二接线盘30表面积减小的情况下,第二接线盘30损耗的热量变少,条形发热体40产生的热量能够更有效被用于雾化烟油,提高了热量的有效利用率。
126.在一个实施例中,参照图3所示,所述第二接线盘30包括第三连接部31和第四连接部32。
127.所述第三连接部31的一端与所述第四连接部32连接。
128.所述第三连接部31远离所述第四连接部32的另一端通过第二圆弧段 33连接。
129.沿所述第二方向且在远离所述第三连接部31的方向,所述第四连接部32在所述第
一方向的宽度逐渐减小。
130.具体地,第二接线盘30包括第三连接部31和第四连接部32。第四连接部32的一端与第三连接部31的一端连接,第四连接部32的另一端与第二连接段47连接。
131.第三连接部31远离第四连接部32的另一端通过第二圆弧段33连接。例如第二圆弧段33朝向第二边缘12弯曲,第一圆弧段33为平滑过渡段。本实施例通过改变第三连接部31的两个侧边的连接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缩小第二接线盘30整体的表面积。
132.本实施例通过逐渐减小第四连接部32在第一方向上宽度。一方面,在第二接线盘30的最大宽度设定的情况下,能够减小第二接线盘30的表面积,提升条形发热体40产生的热量的有效利用率。另一方面,通过逐渐减小第四连接部32在第一方向上的宽度,使得第二连接段47的左端与第二接线盘30之间更好地过渡,不仅避免第二连接段47与第二接线盘30之间的温度陡然发生变化,还加强了第二连接段47和第二接线盘30之间的连接牢固性。
133.在一个实施例中,参照图3所示,所述多孔陶瓷基体10具有沿第一方向延伸且在第二方向上间隔分布的第一边缘11和第二边缘12。
134.所述条形发热体40包括朝向所述第二边缘12弯折的第一弯折段44,所述第一弯折段44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加热段41连接,所述第一弯折段44 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三加热段43连接。
135.通常,在具体实施中,所述条形发热体40可以一体成型,所述第一弯折段44与所述第一加热段41的连接位置可为曲线延伸的所述条形发热体40的曲率半径变化最大的位置处。该情形同样也适用于本技术中的下述第二弯折段45、第一连接段46、第二连接段47与相应加热段的连接位置,不再单独说明。
136.所述条形发热体40包括朝向所述第一边缘11弯折的第一连接段46,所述第一连接段46一端与所述第一接线盘20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段46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加热段41连接;
137.所述第一弯折段44在第二方向上与所述第一边缘11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一连接段46在第二方向上与所述第二边缘12之间的距离。
138.具体地,条形发热体40具有第一弯折段44。第一弯折段44朝向第二边缘12所在位置折弯,即第一弯折段44的两端朝向第二边缘12所在位置延伸,例如,如图2所示,第一弯折段44的开口与第二边缘12相对设置。
139.通过设置第一弯折段44能够扩大加热面积,提高烟油受热均匀性。由于第一弯折段44与第三加热段43连接,第一弯折段44在第二方向上位于第三加热段43的第一侧。第一加热段41、第三加热段43和第一弯折段 44产生的热量彼此影响。
140.由于第一连接段46一端与第一接线盘20连接,另一端与第一加热段 41连接。第一连接段46和第一加热段41产生的热量彼此影响。
141.因此影响第一弯折段44周围温度的加热段的数量多于影响第一连接段46周围温度的加热段的数量。
142.因此本实施例通过限定第一弯折段44在第二方向上与第一边缘11之间的距离大于第一连接段46在第二方向上与第二边缘12之间的距离,从而减小第一边缘11处和第二边缘12处的温度,进而不仅避免雾化器上靠近第一边缘11、第二边缘12附近位置的结构的寿命受到影响,还防止用户使用雾化器时手部被第一边缘11、第二边缘12附近位置的高温烫伤。
143.需要说明的是,第一边缘11的形状可以为直线形,也可以为弧形,在此不作限定。
144.此外,第一弯折段44的数量为至少一个,也就是说,第一弯折段44 的数量可以为一个,也可以为两个或者多个,其总数可以为奇数个,也可以为偶数个,在此对第一弯折段44的数量不作限定。
145.本实施例增大了第一弯折段44与第一边缘11之间的距离,避免多孔陶瓷基体10的边缘的温度过高,从而延长了雾化器的使用寿命,提高了用户使用雾化器时的手部舒适度。
146.在一个实施例中,参照图3所示,第一连接段46呈半弧形结构,所述第一连接段46在第一方向上向远离所述第一接线盘20方向倾斜设置。
147.具体地,第一连接段46在第一方向上远离第一接线盘20倾斜设置。也就是说,第一连接段46在第一方向上更靠近第二弯折段45设置。
148.例如第一连接段46呈半弧形结构,第一连接段46关于中轴线对称设置,其中中轴线为一条倾斜线。第一连接段46产生的热量与第二弯折段 45产生的热量彼此互相影响,在第一连接段46整体向靠近第二弯折段45 倾斜的情况下,第一连接段46和第二弯折段45自身以及其周围分布的热量更加均匀。
149.在一个实施例中,参照图3所示,多孔陶瓷基体10具有沿第一方向延伸且在第二方向上间隔分布的第一边缘11和第二边缘12。
150.条形发热体40包括朝向第一边缘11弯折的第二弯折段45,所述第二弯折段45的一端与第三加热段43连接,第二弯折段45的另一端与第二加热段42连接。
151.条形发热体40包括朝向第二边缘12弯折的第二连接段47,第二连接段47的一端与第二接线盘30连接,第二连接段47另一端与第二加热段 42连接。
152.第二弯折段45在第二方向上与第二边缘12之间的距离大于第二连接段47在第二方向上与第一边缘11之间的距离。
153.具体地,条形发热体40具有第二弯折段45。第二弯折段45朝向第一边缘11所在位置折弯,即第二弯折段45的两端朝向第一边缘11所在位置延伸,例如,如图3所示,第二弯折段45的开口与第一边缘11相对设置。
154.通过设置第二弯折段45能够扩大加热面积,提高烟油受热均匀性。由于第二弯折段45与第三加热段43连接,第二弯折段45在第二方向上位于第三加热段43的第二侧。第一加热段41、第三加热段43和第二弯折段 45产生的热量彼此影响。
155.由于第二连接段47一端与第二接线盘30连接,另一端与第二加热段42连接。第二连接段47和第二加热段42产生的热量彼此影响。
156.因此影响第二弯折段45周围温度的加热段的数量多于影响第二连接段47周围温度的加热段的数量。
157.因此本实施例通过限定第二弯折段45在第二方向上与第二边缘12之间的距离大于第二连接段47在第二方向上与第一边缘11之间的距离,从而减小第一边缘11处和第二边缘12处的温度,进而不仅避免雾化器上靠近第一边缘11、第二边缘12附近位置的结构的寿命受到影响,还防止用户使用雾化器时手部被第一边缘11、第二边缘12附近位置的高温烫伤。
158.需要说明的是,第一边缘11的形状可以为直线形,也可以为弧形,在此不作限定。
159.此外,第二弯折段45的数量为至少一个,也就是说,第二弯折段45 的数量可以为
一个,也可以为两个或者多个,其总数可以为奇数个,也可以为偶数个,在此对第二弯折段45的数量不作限定。
160.本实施例增大了第二弯折段45与第二边缘12之间的距离,避免多孔陶瓷基体10的边缘的温度过高,从而延长了雾化器的使用寿命,提高了用户使用雾化器时的手部舒适度。
161.在一个实施例中,参照图3所示,第二连接段47呈半弧形结构,第二连接段47在第一方向上向远离第二接线盘30方向倾斜设置。
162.具体地,第二连接段47在第一方向上远离第二接线盘30倾斜设置。也就是说,第二连接段47在第一方向上更靠近第一弯折段44设置。
163.例如第二连接段47呈半弧形结构,第二连接段47关于中轴线对称设置,其中中轴线为一条倾斜线。第二连接段47的中轴线与第一连接段46 的中轴线平行设置。第二连接段47产生的热量与第一弯折段44产生的热量彼此互相影响,在第二连接段47整体向靠近第一弯折段44倾斜的情况下,第二连接段47和第一弯折段44自身以及其周围分布的热量更加均匀。
164.在一个实施例中,参照图3所示,第一加热段41的长度小于第一连接段46长度。
165.为了便于描述,可以将第一加热段41的延伸方向定义为上下方向延伸,并且第一加热段41呈弧形形状在第二方向上延伸。
166.其中,第一加热段41的下端可以与第一连接段46电连接,第一加热段41的上端可以与第一弯折段44电连接。第一连接段46在第二方向上朝向第一边缘11弯折,能够使第一连接段46、第一加热段41和第一弯折段 44配合形成“s”形结构,进而使得条形发热体40能够均匀分布在多孔陶瓷基体10上,而并非是集中分布在某一区域。
167.此外,第一加热段41的长度可以小于第一连接段46的长度,也可以小于第一弯折段44的长度,或者第一加热段41的长度同时小于第一连接段46和第一弯折段44的长度。
168.通过在条形发热体40中设置第一加热段41,可以使得条形发热体40 在多孔陶瓷基体10上分布得更加广泛,从而使得条形发热体40所散发的热量分布得更均匀。
169.此外,通过将第一加热段41的长度设置为小于第一连接段46或第一弯折段44的长度,一方面,能够通过缩短第一加热段41的长度,使第一弯折段44与第一边缘11之间的最小距离得到增大,从而实现降低第一边缘11的温度的效果。又一方面,能够通过缩短第一加热段41的长度,增大第一连接段46或第一弯折段44的长度,使条形发热体40沿左右方向的分布更加宽松,避免条形发热体40集中在某个区域,导致局部热量过高。
170.在一个实施例中,沿着从第一接线盘20至第一加热段41的方向,第一连接段46的宽度逐渐减小。
171.第一连接段46的最小宽度与第一加热段41的宽度一致;
172.第一连接段46的最大宽度与第一接线盘20的最小宽度一致。
173.也就是说,如图3所示,条形发热体40的左端与第一接线盘20之间还设有第一连接段46。第一连接段46限定为弧形片段。即条形发热体40 在加热和冷却过程中,由于条形发热体40与多孔陶瓷基体10膨胀率的不同,每一处都会受到条形发热体40的曲线切线方向的压缩或拉伸,而采用弧形片段使得第一连接段46上每一处的受力不会在一个方向上叠加,从而降低了第一连接段46在大温差情况下断裂的风险。
174.由此通过将第一连接段46设置为弧形片段,不仅能够便于第一接线盘20与条形发
热体40的电连接,并且能够有效防止条形发热体40与第一接线盘20之间因温差过大导致断裂情况的发生。
175.本实施例通过采用逐渐减小宽度的方式,使得第一连接段46的左端与第一接线盘20之间更好地过渡,不仅避免第一连接段46与第一接线盘 20之间的温度陡然发生变化,还加强了第一连接段46和第一接线盘20之间的连接牢固性。
176.在本技术的一些具体实施方式中,第一连接段46的内侧曲率半径大于0.3mm。换句话说,采用较大的曲率半径,使得第一连接段46的每一处的受力不会在一个方向上叠加,从而降低了条形发热体40在大温差情况下断裂的风险。
177.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条形发热体40包括第二连接段47,所述第二连接段47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接线盘30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段47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加热段42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段47的结构与所述第一连接段 46的结构相同,所述第二连接段47与所述第一连接段46在第二方向上的延伸方向相反。
178.例如,如图3所示,条形发热体40的左端与第一接线盘20之间设有第一连接段46,条形发热体40的右端与第二接线盘30还设有第二连接段 47。第二连接段47的结构与第一连接段46的结构相同,第一连接段46的延伸方向为朝向第一边缘11所在位置弯曲,第二连接段47的延伸方向为朝向第二边缘12所在位置弯曲。与第一连接段46相同,第二连接段47的最小宽度与条形发热体40的宽度一致;第二连接段47的最大宽度与第二接线盘30的最小宽度一致。第二连接段47还可以为弧形片段,在此不作赘述。
179.在一个实施例中,参照图3所示,第三加热段43的宽度大于第一加热段41的宽度或者第二加热段42的宽度。
180.由于第三加热段43外侧被多条加热段(第一弯折段44、第二弯折段 45、第一加热段41和第二加热段42)包围,因此为了防止第三加热段43 附近热量过高,可以将第三加热段43的宽度加宽,从而减小第三加热段 43的电阻,最终实现第三加热段43的热量降低,从而能够进一步有效避免第三加热段43的热量过于集中。
181.因此本实施例中通过两个方面避免了第三加热段的热量过于集中现象。本实施例在限定第一加热段41和第三加热段43之间的距离的情况下,进一步限定了第三加热段的宽度尺寸,从而能够进一步有效避免第三加热段43的热量过于集中。
182.在本技术的一些具体实施方式中,第一加热段41的长度小于第一连接段46的长度,第二加热段42的长度小于第二连接段47的长度,第一连接段46和第二连接段47的曲率半径都较大,有利于保证第一加热段41、第三加热段43和第二加热段42之间合理的间距。有利于减少不同加热段的温度差,可以使温度更均匀,提升雾化效果。
183.在一个实施例中,参照图3所示,条形发热体40包括第一连接段46,第一连接段46的一端与第一接线盘20连接,第一连接段46的另一端与第一加热段41连接。
184.第一连接段46具有沿第二方向间隔开分布的上边沿461和下边沿462,第一接线盘20的第一连接部21具有沿第二方向延伸且沿第一方向间隔开分布的第一侧边211和第二侧边212,第一侧边212靠近第一连接段46,第二侧边212位于第一侧边211远离所述第一连接段46的一侧。
185.第一接线盘20的第二连接部22具有弧形的第一过渡段221和具有弧形的第二过渡段222,第一侧边211通过弧形的第一过渡段221与上边沿 461连接,第二侧边212通过弧形
的第二过渡段222与下边沿462连接,第二过渡段222的长度大于第一过渡段221的长度。
186.第二过渡段222的长度大于第一过渡段221的长度,第二过渡段222 的曲率半径小于第一过渡段221的曲率半径,更加有利于第一接线盘20的第二侧边212与第一连接段46之间的平滑连接,进一步减小温度差变化的速率。
187.本实施例能够进一步减小线性变形的累计,进一步避免第一接线盘20 和第一连接段46由于温度差以及与多孔陶瓷基体10的膨胀率不同而导致的易于断裂。
188.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部21、第二连接部22和第一圆弧段23为一体结构件,在生产加工的过程中,采用一体成型件的设计便于倒模,不仅能够提升效率,而且能够节约生产成本。
189.本实施例中第一圆弧段23为弧形弯折部,第一圆弧段23的在第一方向的最大宽度与第一连接部21的宽度一致,能够进一步减小第一接线盘 20的表面积,第一接线盘20作为散热部件,第一接线盘20的表面积越小,其损耗的热量越小,条形发热体40产生的热量能够最大程度的被有效利用 (用于雾化),提升了热量的有效利用率。
190.在一个实施例中,参照图3所示,条形发热体40从第一接线盘20弯曲延伸至第二接线盘30。
191.具体地,条形发热体40的第一连接段46、第一加热段41、第一弯折段44、第三加热段43、第二弯折段45、第二加热段42和第二连接段47 均为弧形片段,相邻弧形片段通过曲线顺滑连接。与现有技术相比,避免了线性变形的累计,进一步避免第一接线盘20、第二接线盘30和条形发热体40由于温度差以及与多孔陶瓷基体10的膨胀率不同而导致的易于断裂。
192.另外条形发热体40的第一连接段46、第一加热段41、第一弯折段44、第三加热段43、第二弯折段45、第二加热段42和第二连接段47均为弧形片段,相邻弧形片段通过曲线顺滑连接,在避免出现热量集中的情况下,在多孔陶瓷基体10上能够设置较多的加热段,在不影响雾化效果的情况下,提高了热量分布的均衡性。
193.在一个实施例中,条形发热体40为中心对称体。通过采用中心对称结构,不仅便于加工生产,还有利于实现条形发热体40发出的热量的均匀性。
194.在本技术的一些具体实施方式中,可以根据功率密度来设计条形发热体40的线长,条形发热体40总长度为在1mm~20mm。其中需要说明的是,条形发热体40的总长度为第一连接段46、第一加热段41、第一弯折段44、第三加热段43、第二弯折段45、第二加热段42和第二连接段47的加和长度。
195.此外,为了确保条形发热体40的整体结构在多孔陶瓷基体10上分布的均匀性,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条形发热体40距离多孔陶瓷基体10边缘的宽度范围可以为0.2mm~5mm。
196.条形发热体40的总电阻可以通过改变宽度来进行调整,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条形发热体40的宽度范围可以为0.1mm~5mm。
197.条形发热体40的总电阻也可以通过改变其厚度或导电率来进行调整,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条形发热体40的厚度范围为0.01mm~1mm之间。其中需要说明的是,条形发热体40的厚度越厚,总电阻越小,产生的热量也就越小,从而使产生的烟雾量也就越小。也就是说,条形发热体40的总电阻可以通过改变条形发热体40的厚度或电阻率进行调整,其
功率可以通过控制线路板进行调整,以使烟油雾化效果更稳定。
198.此外,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雾化器的加热组件100采用串联的条形发热体40,可以依据条形发热体40的发热和传热分析来设计条形发热体40 排布和结构。经热分析可以确定,条形发热体40的设计不仅要考虑发热还要考虑热传导。通过合理的排布再加上采用不同的宽度的设计可以有效地防止局段热点和局段热域的出现,大大减缓产生焦味的可能性;还能有效进行热量传导,防止加热导电层或雾化芯因升温过快而寿命衰减。其总电阻可通过改变加热导电层的厚度和电阻率进行调整,其功率可以通过控制线路板进行调整,使烟油雾化效果更稳定。
199.根据本技术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雾化器。雾化其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雾化器的加热组件100。由于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雾化器的加热组件100具有上述技术效果,因此,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雾化器也具有上述技术效果。最终可以延长雾化器的使用寿命。
200.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雾化器的其他构成以及操作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都是已知的,这里不再详细描述。
201.上文实施例中重点描述的是各个实施例之间的不同,各个实施例之间不同的优化特征只要不矛盾,均可以组合形成更优的实施例,考虑到行文简洁,在此则不再赘述。
202.虽然已经通过例子对本技术的一些特定实施例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理解,以上例子仅是为了进行说明,而不是为了限制本技术的范围。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理解,可在不脱离本技术的范围和精神的情况下,对以上实施例进行修改。本技术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来限定。

技术特征:


1.一种雾化器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多孔陶瓷基体(10);第一接线盘(20)和第二接线盘(30),所述第一接线盘(20)和所述第二接线盘(30)沿所述多孔陶瓷基体(10)的第一方向以间隔形式设置在所述多孔陶瓷基体(10)上;条形发热体(40),所述条形发热体(40)设置在所述多孔陶瓷基体(10)上,所述条形发热体(40)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接线盘(20)连接,所述条形发热体(40)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接线盘(30)连接;所述条形发热体(40)曲线延伸并包括第一加热段(41)、第二加热段(42)和第三加热段(43),所述第一加热段(41)位于所述第三加热段(43)和所述第一接线盘(20)之间,所述第二加热段(42)位于所述第三加热段(43)和所述第二接线盘(30)之间;所述第三加热段(43)和所述第一加热段(41)分别大致沿所述多孔陶瓷基体(10)的第二方向延伸,所述第一加热段(41)向靠近所述第一接线盘(20)方向弯曲;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所述第一加热段(41)在所述第一方向上与所述第三加热段(43)的最小间距为第一距离;所述第一距离大于所述第一加热段(41)在所述第一方向上与所述第一接线盘(20)之间的最大距离。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雾化器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多孔陶瓷基体(10)包括雾化面,所述条形发热体(40)设置在所述雾化面上;所述雾化面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尺寸为第一尺寸,所述第一距离与所述第一尺寸之间的比例范围为:1:3~1:15。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雾化器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加热段(42)和所述第三加热段(43)分别沿所述多孔陶瓷基体(10)的第二方向延伸,所述第二加热段(42)向靠近所述第二接线盘(30)方向弯曲;所述第二加热段(42)在所述第一方向上与所述第三加热段(43)的最小间距为第二距离;所述第二距离大于所述第二加热段(42)在所述第一方向上与所述第二接线盘(30)之间的最大距离。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雾化器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多孔陶瓷基体(10)包括雾化面,所述条形发热体(40)设置在所述雾化面上;所述雾化面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尺寸为第一尺寸,所述第二距离与所述第一尺寸之间的比例范围为:1:3~1:15。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雾化器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热段(41)在所述第一方向上位于所述第三加热段(43)的第一侧,所述第二加热段(42)在所述第一方向上位于所述第三加热段的第二侧。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雾化器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条形发热体(40)的最小宽度为第一宽度,所述第一接线盘(20)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最大宽度为第二宽度;所述第二宽度与所述第一宽度的比例范围为:3:1~10:1。7.根据权利要求1或6所述的雾化器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线盘(20)包括第一连接部(21)和第二连接部(22);所述第一连接部(21)的一端与所述第二连接部(22)连接;所述第一连接部(21)远离所述第二连接部(22)的另一端通过第一圆弧段(23)连接;
沿所述第二方向且在远离所述第一连接部(21)的方向上,所述第二连接部(22)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宽度逐渐减小。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雾化器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电极(13),所述第一连接部(21)设置在所述第一电极(13)周围,并与所述第一电极(13)电连接;所述第一电极(13)的表面积为第一表面积,所述第一连接部(21)的表面积为第二表面积,所述第二表面积与所述第一表面积的比例范围为:1:1~5:1。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雾化器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条形发热体(40)的最小宽度为第一宽度,所述第二接线盘(30)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最大宽度为第二宽度;所述第二宽度与所述第一宽度的比例范围为:3:1~10:1。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雾化器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接线盘(30)包括第三连接部(31)和第四连接部(32);所述第三连接部(31)的一端与所述第四连接部(32)连接;所述第三连接部(31)远离所述第四连接部(32)的另一端通过第二圆弧段(33)连接;沿所述第二方向且在远离所述第三连接部(31)的方向,所述第四连接部(32)在所述第一方向的宽度逐渐减小。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雾化器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多孔陶瓷基体(10)具有沿第一方向延伸且在第二方向上间隔分布的第一边缘(11)和第二边缘(12);所述条形发热体(40)包括朝向所述第二边缘(12)弯折的第一弯折段(44),所述第一弯折段(44)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加热段(41)连接,所述第一弯折段(44)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三加热段(43)连接;所述条形发热体(40)包括朝向所述第一边缘(11)弯折的第一连接段(46),所述第一连接段(46)一端与所述第一接线盘(20)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段(46)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加热段(41)连接;所述第一弯折段(44)在第二方向上与所述第一边缘(11)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一连接段(46)在第二方向上与所述第二边缘(12)之间的距离。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雾化器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第一连接段(46)呈半弧形结构,所述第一连接段(46)在第一方向上向远离所述第一接线盘(20)方向倾斜设置。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雾化器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多孔陶瓷基体(10)具有沿第一方向延伸且在第二方向上间隔分布的第一边缘(11)和第二边缘(12);所述条形发热体(40)包括朝向所述第一边缘(11)弯折的第二弯折段(45),所述第二弯折段(45)的一端与所述第三加热段(43)连接,所述第二弯折段(45)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加热段(42)连接;所述条形发热体(40)包括朝向所述第二边缘(12)弯折的第二连接段(47),所述第二连接段(47)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接线盘(30)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段(47)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加热段(42)连接;所述第二弯折段(45)在第二方向上与所述第二边缘(12)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二连接段(47)在第二方向上与所述第一边缘(11)之间的距离。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雾化器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段(47)呈半
弧形结构,所述第二连接段(47)在第一方向上向远离所述第二接线盘(30)方向倾斜设置。15.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雾化器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沿着从所述第一接线盘(20)至所述第一加热段(41)的方向,所述第一连接段(46)的宽度逐渐减小;所述第一连接段(46)的最小宽度与所述第一加热段(41)的宽度一致;所述第一连接段(46)的最大宽度与所述第一接线盘(20)的最小宽度一致。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雾化器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加热段(43)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一加热段(41)的宽度或者所述第二加热段(42)的宽度。1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雾化器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条形发热体(40)从所述第一接线盘(20)弯曲延伸至所述第二接线盘(30)。1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雾化器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条形发热体(40)为中心对称体。19.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雾化器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所述第一加热段(41)与第三加热段(43)的中部的间距最大,和/或,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所述第二加热段(42)与第三加热段(43)的中部的间距最大。20.一种雾化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19任一项所述的雾化器的加热组件。

技术总结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雾化器的加热组件及其雾化器。雾化器的加热组件包括:多孔陶瓷基体;第一接线盘和第二接线盘,沿多孔陶瓷基体的第一方向以间隔形式设置在多孔陶瓷基体上;条形发热体,设置在所述多孔陶瓷基体上,条形发热体的一端与第一接线盘连接,条形发热体的另一端与第二接线盘连接;条形发热体包括第一加热段、第二加热段和第三加热段,第一加热段位于第三加热段和第一接线盘之间,第二加热段位于第三加热段和所述第二接线盘之间;第三加热段和第一加热段分别沿多孔陶瓷基体的第二方向延伸,第一加热段向靠近第一接线盘方向弯曲;第一加热段在所述第一方向上与第三加热段的最小间距为第一距离;第一距离大于第一加热段在第一方向上与第一接线盘之间的最大距离。在第一方向上与第一接线盘之间的最大距离。在第一方向上与第一接线盘之间的最大距离。


技术研发人员:

乐桂荣 周虎 陈超南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比亚迪精密制造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2021.08.19

技术公布日:

2023/2/20

本文发布于:2024-09-24 02:35:1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4/5931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所述   接线   条形   方向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