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城轨车辆操纵台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轨道车辆技术领域,特别涉及无人驾驶轨道车辆用的城轨车辆操纵台


背景技术:



2.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无人驾驶技术和全自动控制技术在地铁等轨道车辆中已被广泛应用,无人驾驶的地铁车辆通常在司机室或操作室内设置操纵台,操纵台是地铁车辆驾驶的核心部件。
3.为保证列车的安全运行,乘客是不允许接触到操纵台控制界面的,故一般头车司机室与客室之间通过内装门隔开,车辆运行时乘客无法进入到司机室内部,避免操纵台被乘客随意操控,影响运行安全。
4.根据地铁车辆的发展需求,地铁车辆可以实现手动驾驶和自动驾驶两种方式,且司机室与客室之间不再设置隔断,乘客可进入到司机室内部,用以增加乘坐体验。因此,司机室内的操纵台即要满足手动驾驶和自动驾驶的需求,又要保证车辆在自动驾驶模式下,乘客无法接触到操纵台的控制界面,用以确保车辆运行安全。现有的操纵台结构已无法满足上述要求。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在自动驾驶模式下,可以有效保护操纵台操作界面,避免乘客接触,确保运行安全的城轨车辆操纵台。
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
7.一种城轨车辆操纵台,包括操纵台柜体,在所述柜体的内部设置有操作界面,对应操作界面在柜体上开有开口,在所述开口处安装有用于防护内部操作界面的防护盖板,所述防护盖板包括第一盖板、第二盖板和第三盖板,所述第一盖板和第二盖板并排设置,所述第三盖板设置在第一盖板的下方,所述第二盖板和第三盖板与柜体之间实现可翻转连接,所述第一盖板被配成可侧翻结构并在侧翻后向下移动直至隐藏在所述柜体内。
8.进一步,在所述柜体内设置有两条直线导轨,所述第一盖板与两条直线导轨之间通过转块连接,所述第一盖板沿所述直线导轨上下移动。
9.进一步,所述第一盖板由上至下倾斜设置,两条所述直线导轨在垂直平面内相应地倾斜设置。
10.进一步,所述直线导轨设置在所述第二盖板的下方空间内,在所述第二盖板打开后所述第一盖板侧翻沿直线导轨下移直至隐藏在所述柜体内。
11.进一步,所述第三盖板相对于所述柜体向下翻转,所述第三盖板包括折叠的两个部分,两个部分之间通过铰链连接,两个部分折叠后通过固定装置固定连接。
12.进一步,所述固定装置为安装在第三盖板两个部分上的磁吸结构,通过磁吸结构吸附固定。
13.进一步,至少在所述第一盖板上设置有权限锁。
14.进一步,在所述防护盖板的四周与开口处的柜体之间设置有导水槽,所述导水槽围绕所述开口的边缘设置。
15.进一步,所述柜体由骨架和罩板组成,所述罩板采用玻璃钢罩板,所述骨架采用铝合金骨架,所述罩板固定在骨架上。
16.进一步,所述防护盖板采用碳纤维复合材质制成。
17.综上内容,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城轨车辆操纵台,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
18.(1)该操纵台可以将操纵台内的操作界面有效隔离保护,满足车辆在手动驾驶与自动驾驶两种模式下的结构切换,在车辆处于自动驾驶模式时,可完全避免乘客碰触操作界面以及乘客向操纵台上误撒的液体进入操纵台内部,有效保护操作界面,提高全自动无人驾驶类轨道车辆的操纵台的工作可靠性,为列车的安全运行提供保障。
19.(2)该操纵台上的第一盖板在打开状态时隐藏在操作台柜体的内部,即可以充分利用柜体内的空间,还可以有效避让第一盖板在打开状态时占用操作空间,方便操作人员对操作界面进行操作,同时也不会因为第一盖板打开而影响司机的驾驶视线。
20.(3)该操纵台上的防护盖板采用碳纤维复合材质制作,在保证工作强度的前提下,使得防护盖板翻转更加轻便,隐藏状态下也不侵占多余空间。
附图说明
21.附图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的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但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显然,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附图。
22.图1是本实用新型操纵台组成结构示意图(控制界面关闭状态);
23.图2是本实用新型操纵台组成结构示意图(控制界面打开状态);
24.图3是本实用新型操纵台骨架结构示意图一;
25.图4是本实用新型操纵台骨架结构示意图二;
26.图5是本实用新型导水槽结构示意图。
27.如图1至图5所示,柜体1,骨架11,罩板12,安装座13,安装孔14,防护盖板2,第一盖板21,第二盖板22,第三盖板23,扣手24,开口3,上开口31,下开口32,拉紧锁4,权限锁5,铰链6,铰链7,直线导轨8,导轨固定板9,导水槽10。
28.需要说明的是,这些附图和文字描述并不旨在以任何方式限制本实用新型的构思范围,而是通过参考特定实施例为本领域技术人员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概念。
具体实施方式
29.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30.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竖直”、“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31.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32.如图1至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城轨车辆操纵台,安装在城轨车辆的司机室内,操纵台包括操纵台柜体1,在柜体1的内部设置有操作界面(图中未示出),对应操作界面在柜体1上开有开口3,柜体1的开口3处安装有用于防护内部操作界面的防护盖板2。
33.本实施例中,柜体1由骨架11和罩板12组成,操纵台的设备均安装在罩板12上,同时通过螺栓紧固在骨架11上。骨架11优选采用铝合金骨架,罩板12优选采用玻璃钢罩板,罩板12可以用胶粘贴在骨架11上,也可以用螺栓固定在骨架11上。在保证操纵台柜体1的整体结构强度的基础上,有利于大幅减轻操纵台的总重量,满足车辆轻量化的需求。骨架11上具有安装座13,安装座13通过螺栓与司机室的墙体固定连接,进而将操纵台固定在车体侧墙上。在骨架11的底部还设置有多个安装孔14,安装孔14通过螺栓固定在司机室内的地板上。
34.本实施例中,开口3包括位于柜体1的前端上部的上开口31以及位于前端下部的下开口32,上开口31和下开口32是连续的,即上开口31和下开口32共同构成开口3。开口3的上边缘和下边缘平行设置,开口3的左边缘和右边缘同样平行设置,且开口3的左边缘和右边缘由上至下沿柜体1表面的曲面形状设置。
35.防护盖板2包括第一盖板21、第二盖板22和第三盖板23。其中,第一盖板21和第二盖板22并排设置,用于共同封闭柜体1上的上开口31部分,第一盖板21覆盖上开口31的大部分面积,第二盖板22为小盖板,仅用于覆盖上开口31一侧的小部分面积。第三盖板23位于第一盖板21的下方,用于封闭柜体1上的下开口32部分,第一盖板21、第二盖板22和第三盖板23共同覆盖全部的开口3。第一盖板21、第二盖板22和第三盖板23具有与对应的开口3相适配的结构。
36.打开相应的防护盖板2,操作界面可在完全暴露于外界环境中,操作人员即可对内部的操作界面进行操作和日常维护。关闭全部的三块防护盖板2,即可将操纵台内部的操作界面全部隐藏保护,完全避免无人自动驾驶时乘客碰触操作界面以及乘客向操纵台上误撒的液体进入操纵台内部,提高全自动无人驾驶类轨道车辆的操纵台的工作可靠性,为列车的安全运行提供保障。
37.本实施例中优选,第一盖板21、第二盖板22和第三盖板23均采用碳纤维复合材料制成,在保证工作强度的前提下,使得防护盖板2翻转更加轻便,关闭和打开状态下均不会侵占多余空间。
38.本实施例中,第一盖板21的面积较大,第一盖板21优选采用侧翻的结构,并在侧翻后可以向下移动直至隐藏在柜体1内,这样即可以充分利用柜体1内的空间,还可以有效避让第一盖板21在打开状态时占用操作空间,并可将操作界面完全暴露于外界环境中,方便操作人员对操作界面进行操作,同时也不会因为第一盖板21打开而影响司机的驾驶视线。
39.本实施例中,为了保证第一盖板21可以平稳滑动,优选,在柜体1的内部对称设置有两条平行的直线导轨8,两条直线导轨8在一个垂直平面上延伸设置。直线导轨8通过螺栓与导轨固定板9固定连接,导轨固定板9再通过螺栓与骨架11固定连接,导轨固定板9也可以直接焊接在骨架11上。由于第一盖板21为倾斜设置,两条直线导轨8在垂直平面内也相应地倾斜设置,第一盖板21与两条直线导轨8通过转块(图中未示出)连接,在第一盖板21一侧的上下两端分别设置一转块,将第一盖板21向上提起至垂直状态后,第一盖板21的上下两个转块即可对应插入两个直线导轨8内,并沿着两个直线导轨8向下滑动,直至直线导轨8的最底端,此时整个第一盖板21隐藏在柜体1的内部。
40.本实施例中,第一盖板21向图1中的右侧翻转,第二盖板22也设置在第一盖板21的右侧,将两条直线导轨8设置在第二盖板22的下方空间内,在第二盖板22打开后才可以将第一盖板21侧翻沿直线导轨8下移直至隐藏在柜体1内。第二盖板22面积较小,仅采用向上翻或向一侧翻的结构,第二盖板22通过铰链6与柜体1的罩板12实现可翻转连接,本实施例中优选第二盖板22向上翻转。在第一盖板21隐藏后需要将第二盖板22重新翻回至关闭的状态,即不占用空间,又不会影响操作,同时对内部的第一盖板21起到保护的作用,第二盖板22的设置为第一盖板21向一侧翻转及向下滑动提供了足够的操作空间。
41.第三盖板23与柜体1之间实现可翻转连接,更优选采用下翻的结构,第三盖板23与柜体1之间通过铰链7可翻转连接,下翻后可以贴于下方的柜体1表面上,减少占用空间,不影响操作人员操作。
42.本实施例中更优选,第三盖板23包括折叠的两个部分,折叠的两个部分上下布置,两个部分之间通过铰链(图中未示出)连接,如图1所示,关闭状态时,第三盖板23的下半部分通过铰链7与柜体1连接,向下翻转后,可以将上半部分向上翻转折叠在下半部分上,两个部分折叠后通过固定装置固定连接,固定装置可以采用卡扣等,本实施例中则优选,固定装置采用安装在两个折叠部分上的磁吸结构(图中未示出),利用磁吸结构实现吸附固定,即在打开状态时,将第三盖板23上半部分固定在下半部分上,这样可以合理避让第三盖板23在打开状态时司机的腿部空间。
43.开启翻转三块防护盖板2,即可使操纵台柜体1内的操作界面打开,此时可进行手动驾驶。当进行自动驾驶时,则将三块防护盖板2全部封闭上开口31和下开口32,将柜体1内的操作界面隐藏,乘客即使进入司机室也无法操作操作界面。
44.本实施例中优选,在第一盖板21和第二盖板22上分别安装有锁闭装置,除了司机室的操作人员,其它人员无法打开第一盖板21和第二盖板22。更优选,在第一盖板21和第二盖板22上均至少安装有一拉紧锁4,为了确保乘客不能触碰到操作界面,还至少在第一盖板21上再设置有权限锁5,在打开拉紧锁4的情况下还需要有权限锁5钥匙人员授权才能完全打开第一盖板21和第二盖板22,其它人员则无权打开,确保在自动驾驶时其它人员不能打开第一盖板21。另外,为了方便操作人员打开或关闭盖板,在第一盖板21和第二盖板22上还可以根据需要另外设置扣手24。对于第三盖板23,也可以通过设置拉紧锁实现锁闭,本实施例中,则优选,在第三盖板23上向第一盖板21的方向凸出有伸出边(图中未示出),第一盖板21在关闭状态时压在第三盖板23的伸出边的上方,进而将第三盖板23从上方压住固定,即第三盖板23通过第一盖板21压住固定,不再另外设置拉紧锁等锁闭装置,操作时,必须先将第一盖板21打开后才能进一步打开第三盖板23。
45.如图2和图5所示,本实施例中进一步优选,在防护盖板2的四周与开口3处的柜体1之间设置有导水槽10,导水槽10围绕开口3的边缘设置。具体地,在开口3的上边缘、左右两侧的侧边缘均设置有导水槽10,因为开口3的下边缘在柜体1的垂直平面上,在开口3的下边缘处可以不设置导水槽10。在人为向防护盖板2泼水的情况下,水均能沿导水槽10流动,并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汇集在开口3的左边缘导水槽10底部和右边缘导水槽10底部,并进一步流出导水槽10,如可以滑落至司机室的地面上,不会浸入到柜体1内部的操作界面上,实现了无人驾驶时操纵台的防水等级的可靠提升,进而提高全自动无人驾驶类轨道车辆的操纵台的工作可靠性,能完全避免无人驾驶时乘客向操纵台上误撒的液体进入操纵台内部,有效保证行车安全。
46.具体地,在开口3周围的罩板12上设置一圈凹槽,该凹槽即为导水槽10,第一盖板21、第二盖板22和第三盖板23与罩板12之间设置有密封结构,密封结构可以采用密封条(图中未示出),密封条可以采用泡棉条。导水槽10位于密封条的外侧,在第一盖板21、第二盖板22和第三盖板23处于关闭状态时,利用密封条将开口3密封,并进一步将防护盖板2表面上的水引至周围的导水槽10内,且阻挡在导水槽10内。
47.在关闭状态时,第一盖板21、第二盖板22和第三盖板23之间具有连接缝(图中未示出),为了保证关闭状态时的密封状态,在连接缝处均设置有密封条。密封条可以固定在第一盖板21、第二盖板22和第三盖板23相邻的盖板边缘上,在闭合时相邻的密封条对接在一起形成密封。
48.如图1和图2所示,当操作界面需从隐藏状态变为打开界面时:
49.1、先打开第一盖板21上的拉紧锁4和权限锁5。
50.2、打开第二盖板22上的拉紧锁4,将第二盖板22沿着铰链6向上翻转。
51.3、将第一盖板21向上提起至垂直状态,沿着直线导轨将8将第一盖板21下滑至最深处。
52.4、再把第二盖板22恢复至关闭状态。
53.5、最后将第三盖板23沿铰链7向下外翻,并进一步将第三盖板23折叠。
54.这样就完成了手动驾驶和自动驾驶结构的切换。如需将操作界面从打开状态变为隐藏状态,按以上步骤逆向操作即可。
55.本实用新型可以将操纵台内的操作界面有效隔离保护,可满足车辆在手动驾驶与自动驾驶两种模式下的结构切换,在车辆处于自动驾驶模式时,可完全避免乘客碰触操作界面以及乘客向操纵台上误撒的液体进入操纵台内部,有效保护操作界面,提高全自动无人驾驶类轨道车辆的操纵台的工作可靠性,为列车的安全运行提供保障。
56.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本专利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提示的技术内容作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方案的范围内。

技术特征:


1.一种城轨车辆操纵台,包括操纵台柜体,在所述柜体的内部设置有操作界面,对应操作界面在柜体上开有开口,在所述开口处安装有用于防护内部操作界面的防护盖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护盖板包括第一盖板、第二盖板和第三盖板,所述第一盖板和第二盖板并排设置,所述第三盖板设置在第一盖板的下方,所述第二盖板和第三盖板与柜体之间实现可翻转连接,所述第一盖板被配成可侧翻结构并在侧翻后向下移动直至隐藏在所述柜体内。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城轨车辆操纵台,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柜体内设置有两条直线导轨,所述第一盖板与两条直线导轨之间通过转块连接,所述第一盖板沿所述直线导轨上下移动。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城轨车辆操纵台,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盖板由上至下倾斜设置,两条所述直线导轨在垂直平面内相应地倾斜设置。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城轨车辆操纵台,其特征在于:所述直线导轨设置在所述第二盖板的下方空间内,在所述第二盖板打开后所述第一盖板侧翻沿直线导轨下移直至隐藏在所述柜体内。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城轨车辆操纵台,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盖板相对于所述柜体向下翻转,所述第三盖板包括折叠的两个部分,两个部分之间通过铰链连接,两个部分折叠后通过固定装置固定连接。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城轨车辆操纵台,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装置为安装在第三盖板两个部分上的磁吸结构,通过磁吸结构吸附固定。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城轨车辆操纵台,其特征在于:至少在所述第一盖板上设置有权限锁。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城轨车辆操纵台,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防护盖板的四周与开口处的柜体之间设置有导水槽,所述导水槽围绕所述开口的边缘设置。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城轨车辆操纵台,其特征在于:所述柜体由骨架和罩板组成,所述罩板采用玻璃钢罩板,所述骨架采用铝合金骨架,所述罩板固定在骨架上。10.根据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城轨车辆操纵台,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护盖板采用碳纤维复合材质制成。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城轨车辆操纵台,包括操纵台柜体,在柜体的内部设置有操作界面,对应操作界面在柜体上开有开口,在开口处安装有用于防护内部操作界面的防护盖板,防护盖板包括第一盖板、第二盖板和第三盖板,第一盖板和第二盖板并排设置,第三盖板设置在第一盖板的下方,第二盖板和第三盖板与柜体之间实现可翻转连接,第一盖板被配成可侧翻结构并在侧翻后向下移动直至隐藏在柜体内。本实用新型可以将操纵台内的操作界面有效隔离保护,满足车辆在手动驾驶与自动驾驶两种模式下的结构切换,可完全避免无人驾驶时乘客碰触操作界面以及乘客向操纵台上误撒的液体进入操纵台内部,提高全自动无人驾驶类轨道车辆的操纵台的工作可靠性。靠性。靠性。


技术研发人员:

吴健 李玉庆 马君 彭进文 李念 曾仕杰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佛山中车四方轨道车辆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2022.11.01

技术公布日:

2023/2/3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07:01:3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4/5845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盖板   操纵台   所述   实用新型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