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性屏组件及电子设备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属于电子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柔性屏组件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2.相关技术中,智能终端设备,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一直在向拥有更大的显示面积,即更大的显示屏幕,以及更轻薄、更便携的方向发展。作为可以提供更大显示屏幕和更小携带体积的解决方案,可折叠式显示屏、可卷曲式显示屏的出现和应用,是需求导致的必然结果。
3.现有对屏幕进行收纳的电子设备例如手机,大多是折叠柔性屏幕设计。现有折叠屏手机的整机重量和折叠后的整机厚度接近两台直板手机的状态;且内折屏幕的折叠屏,在弯折处弯折角较小,柔性屏容易在该处产生较大的收纳应力,有损屏幕寿命,且折痕影响使用体验。相比于折叠柔性屏幕,显示屏卷曲收放的方式,优势更加明显,不仅可以在屏幕展开时拥有大的显示面积,屏幕收卷后又有最小的携带体积。同时,屏幕的弯折角大,可消除折痕,还可大幅降低整机重量和总体积,用户体验更佳。
4.在实现本技术过程中,发明人发现现有技术中至少存在如下问题:虽然卷曲柔性显示屏具有可以卷曲、便于携带等特点,但是柔性显示屏存在展开时容易发生卷曲、褶皱等变形情况而影响使用体验。


技术实现要素:



5.本技术旨在提供一种柔性屏组件及电子设备,解决现有柔性显示屏存在展开时容易发生卷曲、褶皱等变形情况而影响使用体验的问题。
6.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是这样实现的:
7.第一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出了一种柔性屏组件,包括:
8.柔性屏本体所述柔性屏本体卷绕设置,具有收卷状态和展开状态;
9.柔性支撑件,沿所述柔性屏本体的展开方向设于所述柔性屏本体的背面,所述柔性支撑件沿所述柔性屏本体的卷绕轴向的两侧连接于所述柔性屏本体;
10.驱动件,与所述柔性支撑件连接,用于驱动所述柔性支撑件变形使得所述柔性支撑件具有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
11.在所述柔性屏本体处于收卷状态时,所述柔性支撑件处于与所述柔性屏本体相贴的所述第一状态;在所述柔性屏本体处于展开状态时,所述柔性支撑件处于所述第二状态,所述柔性支撑件两侧之间的部位相对所述柔性屏本体呈拱起状。
12.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柔性屏组件,所述柔性支撑件为支撑贴片,所述支撑贴片为具有热膨胀性的片状结构,所述驱动件包括加热层,所述支撑贴片与所述加热层连接。
13.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柔性屏组件,所述支撑贴片包括多层堆叠设置的贴片层,多层所述贴片层的热膨胀系数不同;所述加热层设在多层所述贴片层之间或者设在所述支撑贴片的一侧表面。
14.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柔性屏组件,靠近所述柔性屏本体的所述贴片层的热膨胀系数小于远离所述柔性屏本体的所述贴片层的热膨胀系数。
15.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柔性屏组件,沿所述柔性屏本体的展开方向设有多个所述驱动件。
16.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柔性屏组件,所述柔性屏本体的背面设有支撑基片,所述柔性支撑件设于所述支撑基片背离所述柔性屏本体的一侧。
17.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柔性屏组件,所述支撑基片为钢片,所述钢片上沿所述柔性屏本体的展开方向和/或卷绕轴向设有缝隙。
18.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柔性屏组件,所述柔性屏本体在卷绕轴向的至少一侧沿展开方向设有多个凹陷部,所述凹陷部在所述柔性屏本体的正面呈凸状或凹状,相应的,所述凹陷部在所述柔性屏本体的背面呈凹状或凸状,在所述柔性屏本体处于收卷状态时,相邻两层所述柔性屏本体的凹陷部对应扣合。
19.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柔性屏组件,所述凹陷部设有磁性件,所述磁性件包括磁极不同的第一磁铁片和第二磁铁片,所述第一磁铁片和所述第二磁铁片在所述柔性屏本体的展开方向上交替设置,和/或,所述磁性件在所述柔性屏本体的展开方向上间隔设置。
20.第二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出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
21.柔性屏组件,为根据上述任一项所述的柔性屏组件;
22.卷轴,所述柔性屏本体的一端卷设在所述卷轴上;
23.壳体,所述卷轴设在所述壳体内部。
24.在本技术的实施例中,在柔性屏本体展开时,通过柔性支撑件的变形使得柔性支撑件产生了抗弯折能力,从而实现对柔性屏本体的支撑,柔性支撑件在柔性屏本体的表面沿展开方向设置,可防止柔性屏本体展开时产生卷曲、褶皱等变形,使得柔性屏本体在展开状态能够得到支撑固定,提升了用户使用体验,且柔性支撑件在柔性屏本体收卷时能够贴在柔性屏本体表面而实现柔性屏本体的顺利收卷,该柔性支撑件设置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安装占用体积较小。
25.本技术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技术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26.本技术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27.图1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柔性屏本体收卷状态的侧面示意图;
28.图2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柔性屏本体收卷状态的俯视示意图;
29.图3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柔性屏本体展开状态的侧视示意图;
30.图4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柔性屏本体展开状态的俯视示意图;
31.图5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柔性屏组件沿宽度方向的截面示意图;
32.图6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柔性支撑件的第一状态示意图;
33.图7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柔性支撑件的第二状态示意图;
34.图8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多层贴片层在第一状态的示意图;
35.图9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多层贴片层在第二状态的示意图;
36.图10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柔性屏组件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37.附图标记:
38.1:柔性屏本体;101:黑边区域;102:凹陷部;2:卷轴;3:柔性支撑件;301:第一贴片层;302:第二贴片层;303:加热层;4:开关元件;5:支撑基片;6:保护层。
具体实施方式
39.下面将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40.本技术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此外,说明书以及权利要求中“和/或”表示所连接对象的至少其中之一,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41.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上”、“下”、“内”、“外”、“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42.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43.下面结合图1-图10描述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柔性屏组件及电子设备。
44.如图1和图2所示,根据本技术一些实施例的一种柔性屏组件,该柔性屏组件包括:柔性屏本体1,柔性屏本体1卷绕设置,具有收卷状态和展开状态;本实施例中柔性屏本体1具有收卷状态和展开状态,且在收卷状态和展开状态之间切换;参考图1和图2,在收卷状态下,柔性屏本体1呈卷绕设置;柔性屏本体1可卷绕在卷轴2上。具体地,柔性屏本体1的一端与卷轴2连接,并在卷轴2上进行卷绕,柔性屏本体1的另一端为自由端,可通过柔性屏本体1另一端的移动实现柔性屏本体1的收卷或展开。图3和图4为柔性屏本体1展开状态示意图。
45.参考图1和图3,本实施例的柔性屏组件还包括柔性支撑件3,沿柔性屏本体1的展开方向设于柔性屏本体1的背面,柔性支撑件3沿柔性屏本体1的卷绕轴向的两侧连接于柔性屏本体1;驱动件,与柔性支撑件3连接,用于驱动柔性支撑件3变形使得柔性支撑件3具有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在柔性屏本体1处于收卷状态时,柔性支撑件3处于与柔性屏本体1相贴的第一状态;在柔性屏本体1处于展开状态时,柔性支撑件3处于第二状态,柔性支撑件3两侧之间的部位相对柔性屏本体1呈拱起状。
46.本实施例中柔性支撑件3设在柔性屏本体1的背面,与柔性屏本体1的背面相对的
一侧表面为柔性屏的正面;柔性支撑件3在柔性屏本体1的背面用于在柔性屏本体1展开时对柔性屏本体1进行支撑固定。柔性支撑件3沿柔性屏本体1的展开方向设置,从而在柔性屏本体1展开时对其进行支撑,防止柔性屏本体1因为没有支撑而无法展开。
47.具体地,柔性支撑件3具有柔性,即具有变形能力。在需要收卷起柔性屏本体1时,可驱动柔性支撑件3位于第一状态,第一状态下,柔性支撑件3贴在柔性屏本体1的表面,从而可随时柔性屏本体1的收卷一起进行收卷,不会影响柔性屏本体1的收卷,如图1、图5和图6所示。在柔性屏本体1展开时,可驱动柔性支撑件3位于第二状态,第二状态下,柔性支撑件3沿柔性屏本体1宽度方向的两侧部位与柔性屏本体1连接,柔性支撑件3两侧部位之间的部位会变形拱起与柔性屏本体1之间产生间隙,如图7所示,因为在第二状态下,柔性支撑件3产生了弯曲变形,从而在柔性支撑件3的径向方向上产生了抵抗弯折的抵接力,从而起到对柔性屏本体1进行支撑的作用。
48.进一步地,本实施例可设置驱动件与柔性支撑件3连接,用于驱动柔性支撑件3变形,使得柔性支撑件3能够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切换,从而可根据柔性屏本体1的展开需求控制柔性支撑件3的状态调节,以实现对展开的柔性屏本体1的支撑以及顺利实现柔性屏本体1的收卷。
49.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柔性屏组件,在柔性屏本体1展开时,通过柔性支撑件3的变形使得柔性支撑件3产生了抗弯折能力,从而实现对柔性屏本体1的支撑,柔性支撑件3在柔性屏本体1的表面沿展开方向设置,可防止柔性屏本体1展开时产生卷曲、褶皱等变形,使得柔性屏本体1在展开状态能够得到支撑固定,提升了用户使用体验,且柔性支撑件3在柔性屏本体1收卷时能够贴在柔性屏本体1表面而实现柔性屏本体1的顺利收卷,该柔性支撑件3设置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安装占用体积较小。
50.进一步地,沿柔性屏本体1的卷绕轴向,即宽度方向可设置至少一个柔性支撑件3。参考图5,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沿柔性屏本体1的宽度方向设有多个柔性支撑件3。多个柔性支撑件3可在宽度方向上均匀分布,以均匀的对柔性屏本体1实现支撑。在柔性屏本体1宽度方向上柔性支撑件3的具体设置数量不做限定,可根据柔性屏本体1的尺寸大小灵活设置,以能实现对柔性屏本体1的稳定支撑为目的。
51.进一步地,柔性屏本体1的宽度方向为与柔性屏本体1的展开方向相垂直的方向;也为卷轴2的轴向所在方向。
52.根据本技术一些实施例的柔性屏组件,柔性支撑件3为支撑贴片,支撑贴片为具有热膨胀性的片状结构,驱动件包括加热层303,支撑贴片与加热层303连接。本实施例中设置具有热膨胀性的支撑贴片作为柔性支撑件3,设置加热层303作为驱动件,加热层303具有加热能力,可提供热量至支撑贴片,支撑贴片受热后由于自身特性会产生膨胀变形,因为支撑贴片的两侧位置固定,从而膨胀变形会使得支撑贴片两侧之间的部位拱起,从而起到支撑柔性屏本体1的作用,如图7所示。
53.本实施例中加热层303可为加热线圈等结构,占用体积较小,可铺设在支撑贴片的表面与支撑贴片连接,以更好的向支撑贴片传递热量。加热层303还可为其他结构,通过其他形式与支撑贴片连接,例如通过导线与支撑贴片连接,以能实现向支撑贴片传递热量且加热过程可控为目的,具体结构不做限定。
54.本实施例中设置柔性支撑件3为具有热膨胀性的支撑贴片,设置驱动件为加热层
303,该配合结构操作简单,便于实现,且安装占用体积较小,有利于柔性屏组件的便捷性设计。
55.本实施例在柔性屏本体1展开时,通过控制加热层303产生热量,使得支撑贴片变形拱起即可实现对柔性屏本体1的支撑固定。在柔性屏本体1收卷时,可控制加热层303停止加热,由于温度降低,支撑贴片会进行收缩变形,从而恢复至与柔性屏本体1相贴的第一状态,以实现柔性屏本体1的顺利收卷。且由于支撑贴片对柔性屏本体1的支撑力主要是径向上的支撑力,在支撑贴片轴向上即柔性屏本体1展开方向上并没有抵抗收卷的力,因此,即使支撑贴片没有恢复至第一状态,支撑贴片在第二状态时也不会影响柔性屏本体1的顺利收卷,在柔性屏本体1处于收卷状态时,支撑贴片具有柔性会在压力作用下贴在柔性屏本体1表面;在柔性屏本体1下一次需要展开时,再次启动加热层303对支撑贴片进行加热使支撑贴片产生变形即可。
56.进一步地,支撑贴片在受热膨胀是拱起产生弯曲变形,如图7所示,支撑贴片的径向方向即为支撑贴片弯曲时形成的弧形的径向,即图7中支撑贴片朝向柔性屏本体1的方向;支撑贴片的轴向方向即为支撑贴片弯曲时形成的弧形的轴向。
57.根据本技术一些实施例的柔性屏组件,支撑贴片包括多层堆叠设置的贴片层,多层贴片层的热膨胀系数不同;加热层303设在多层贴片层之间或者设在支撑贴片的一侧表面。即本实施例中支撑贴片由多层贴片层组成,支撑贴片为复合材料贴片。多层贴片层在柔性屏本体1的表面依次堆叠设置。多层贴片层之间可通过粘接、镀层等方式连接固定,在支撑贴片受热时,多层贴片层同时发生膨胀变形。在多层贴片层粘接连接时,支撑贴片还包括设在相邻两层贴片层之间的粘接层。
58.且由于支撑贴片在受热变形时是拱起产生弯曲变形,位于靠近柔性屏本体1一侧的贴片层与远离柔性屏本体1一侧的贴片层的弯曲程度不一样,因此可设置不同贴片层的热膨胀系数不同,以适应不同的弯曲程度。设置多层贴片层,多层贴片层在受热时同时发生膨胀变形,且由于多层贴片层不同的热膨胀系数,使得多层贴片层之间也会产生抵接力,有利于提高支撑贴片在第二状态下的支撑强度,从而提高对柔性屏本体1支撑的稳定性。
59.进一步地,加热层303可设在柔性屏本体1和支撑贴片之间,还可设置在不同的贴片层之间,还可设置在支撑贴片背离柔性屏本体1的一侧,具体设置部位不做限定,以能实现提供热量至支撑贴片使其膨胀变形为目的。
60.根据本技术一些实施例的柔性屏组件,因为多层贴片层在受热膨胀变形时是同时朝向远离柔性屏本体1的方向拱起弯曲,因此位于远离柔性屏本体1位置的贴片层相比靠近柔性屏本体1的贴片层的弯曲程度更大,即发生的膨胀变形程度更大,设置靠近柔性屏本体1的贴片层的热膨胀系数小于远离柔性屏本体1的贴片层的热膨胀系数,可适应多层贴片层的变形情况,有利于顺利实现多层贴片层的受热膨胀拱起,以实现对柔性屏本体1的支撑作用。
61.参考图8和图9,本实施例中设置支撑贴片包括两层贴片层,分别为第一贴片层301和第二贴片层302;加热层303可为加热线圈结构,加热层303设置在第一贴片层301和第二贴片层302之间,有利于对第一贴片层301和第二贴片层302同时进行热量传递,提高向第一贴片层301和第二贴片层302热量传递的均匀性。第一贴片层301靠近柔性屏本体1设置;第一贴片层301的热膨胀系数可小于第二贴片层302的热膨胀系数,从而在加热层303启动加
热时,第一贴片层301和第二贴片层302可顺利膨胀变形,形成如图9所示的弯曲形状,以产生抵抗弯折的能力,实现对柔性屏本体1的支撑。
62.根据本技术的其他实施例,贴片层的具体设置数量还可为其他,不做具体限定。
63.进一步地,贴片层包括金属层。贴片层可为具有热膨胀性的金属层。具体地,多层贴片层包括记忆合金层和普通金属层中的至少一种。可选地,多层贴片层可为记忆合金层与普通金属层的组合。设置贴片层为记忆合金层,可使得贴片层具有较好的复原能力,有利于在变形至第二状态之后,在停止加热时能够快速复原至第一状态。
64.具体地,参考图8和图9,本实施例中设置支撑贴片包括两层贴片层,分别为第一贴片层301和第二贴片层302,第一贴片层301靠近柔性屏本体1设置,第一贴片层301可为钢片,第二贴片层302可为黄铜片。在其他实施例中,贴片层的具体材料类型还可为其他,以能够产生热膨胀变形为目的,具体材料不做限定。
65.根据本技术一些实施例的柔性屏组件,沿柔性屏本体1的展开方向设有多个驱动件。多个驱动件相互独立。每个驱动件与对应部位的柔性支撑件3连接,以控制对应部位的柔性支撑件3的变形。即沿柔性屏本体1的展开方向可设置多段驱动件,不同段驱动件之间是独立控制的,从而可实现对展开方向上不同部位的柔性支撑件3的独立控制,以适应柔性屏本体1不同的展开长度。
66.具体地,本实施例中沿柔性屏本体1的展开方向可将柔性支撑件3分为多段,每段柔性支撑件3均设有驱动件,从而可实现对不同段柔性支撑件3的独立控制,以实现对不同展开长度的柔性屏本体1的支撑。
67.根据本技术又一些实施例的柔性屏组件,驱动件还可为充气结构;柔性支撑件3的边缘部位可与柔性屏本体1连接,柔性支撑件3与充气结构连接;在柔性屏本体1展开时,可启动充气结构对柔性支撑件3内部进行充气,从而将柔性支撑件3拱起变形,产生抗弯折能力,可实现对柔性屏本体1的支撑。
68.进一步地,柔性支撑件3在第二状态下的变形形状不限于如图7所示的弧形,在第二状态下,柔性支撑件3的截面还可为波浪形等,具体不做限定,以能产生抗弯折能力实现对柔性屏本体1的支撑为目的。
69.根据本技术一些实施例的柔性屏组件,参考图5至图7,柔性屏本体1的背面设有支撑基片5,柔性支撑件3设于支撑基片5背离柔性屏本体1的一侧。即在柔性屏本体1的背面设支撑基片5,支撑基片5与柔性屏本体1可通过粘接等方式连接固定,使得支撑基片5贴附在柔性屏本体1的背面表面,支撑基片5可在柔性屏本体1的背面对柔性屏本体1起到整体支撑的作用,以防止柔性屏本体1产生褶皱等变形,更好的实现对柔性屏本体1的支撑。柔性支撑件3可连接在支撑基片5上,设置支撑基片5还可便于柔性支撑件3的连接设置。
70.进一步地,柔性支撑件3的两侧部位与支撑基片5之间可粘接连接或焊接连接,具体连接结构不做限定。
71.根据本技术一些实施例的柔性屏组件,支撑基片5为钢片,钢片上沿柔性屏本体1的展开方向和/或卷绕轴向设有缝隙。钢片具有良好的支撑强度,有利于保证柔性屏本体1的强度,实现对柔性屏本体1的稳定支撑固定。因为钢片需要和柔性屏本体1一体进行卷绕,为实现钢片的顺利卷绕,可在钢片上设置缝隙以提高钢片的柔性。可沿柔性屏本体1的展开方向在钢片上设置缝隙,还可沿柔性屏本体1的宽度方向在钢片上设置缝隙,还可在展开方
向和宽度方向上均设置缝隙,具体设置部位和设置数量不做限定,以能实现钢片与柔性屏本体1的一体卷绕和展开为目的。
72.根据本技术一些实施例的柔性屏组件,柔性屏本体1在卷绕轴向的至少一侧沿展开方向设有多个凹陷部102,凹陷部102在柔性屏本体1的正面呈凸状或凹状,相应的,凹陷部102在柔性屏本体1的背面呈凹状或凸状,在柔性屏本体1处于收卷状态时,相邻两层所述柔性屏本体1的凹陷部102对应扣合。凹陷部102可通过压合工艺实现,即从柔性屏本体1的背面朝向柔性屏本体1的正面压合形成凹陷部102,或者从柔性屏本体1的正面朝向柔性屏本体1的背面压合形成凹陷部102,使得柔性屏本体1上具有凹凸结构;从而在柔性屏本体1卷绕时,相邻两层柔性屏本体1之间的凹凸结构会匹配插接扣合,可实现对柔性屏本体1卷绕时的定位,以防止柔性屏本体1在卷绕时发生错位而造成损坏。
73.参考图10,本实施例中在柔性屏本体1卷绕轴向的两侧均设置凹陷部102;凹陷部102沿柔性屏本体1的展开方向可均匀间隔设置,从而在柔性屏本体1卷绕时,两侧均可通过凹陷部102的凹凸结构进行连接定位。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仅在柔性屏本体1卷绕轴向的一侧设置凹陷部102,凹陷部102沿展开方向排布,从而在柔性屏本体1卷绕时,在一侧通过凹陷部102的凹陷结构连接定位。
74.根据本技术一些实施例的柔性屏组件,凹陷部102设有磁性件,磁性件包括磁极不同的第一磁铁片和第二磁铁片,第一磁铁片和第二磁铁片在柔性屏本体1的展开方向上交替设置,和/或,磁性件在柔性屏本体1的展开方向上间隔设置。
75.本实施例通过在凹陷部102设置磁性件,磁性件具有磁性,从而在柔性屏本体1卷绕时,相邻两层柔性屏本体1之间的磁性件能够通过磁性实现吸引固定的作用,有利于对柔性屏本体1的卷绕进行定位,防止柔性屏卷绕时发生偏移错位。具体地,参考图10,磁性件沿柔性屏本体1的展开方向可间隔设置,以留有仅通过凹陷部102进行凹凸插接定位的空间,防止在相邻两层柔性屏本体1对应的凹陷部102的磁性件磁极相同时不利于卷绕的情况,即在相邻两层柔性屏本体1对应的凹陷部102的磁性件磁极相同时,可稍微错位在空白的没有设置磁性件的凹陷部102处实现定位连接,从而可顺利实现柔性屏本体1的卷绕。
76.进一步地,第一磁铁片可为n极,第二磁铁片可为s极,第一磁铁片和第二磁铁片在磁性件安装位上沿柔性屏本体1的展开方向可交替设置,有利于相邻两层柔性屏本体1之间的顺利连接定位。进一步地,在展开方向上,第一磁铁片和相邻的第二磁铁片之间也可无需设置空白的凹陷部102,即磁性件也可无需间隔设置;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设置,不做具体限定。进一步地,在柔性屏本体1的宽度方向上对应的两个凹陷部102中的磁性件的磁极一致,有利于防止柔性屏本体1卷绕时在宽度方向上发生错位偏移。
77.进一步地,参考图4和图10,柔性屏本体在宽度方向的两侧可分别设有黑边区域101,凹陷部102可设在黑边区域101。柔性屏本体1的背面为第一侧表面;柔性屏本体1的第二侧表面即正面设有保护层6,黑边区域101可在保护层6下方,目的是遮住屏幕的像素走线,避免能看到里面的走线,可为黑的油墨涂层。
78.根据本技术一些实施例的柔性屏组件还包括开关元件4,开关元件4与加热层303连接,用于控制加热层303的运行。可在柔性屏本体1展开时,控制开关元件4启动加热层303,在柔性屏本体1收卷时,控制开关元件4关闭加热层303。进一步地,开关元件4还可与卷轴2的驱动结构连接,用于控制卷轴2的转动以实现柔性屏本体1的展开或收卷。
79.进一步地,卷轴2为阻尼卷轴2。阻尼卷轴2用来固定柔性屏本体1的端部。阻尼卷轴2为扭簧转动阻尼结构。
80.根据本技术一些实施例的一种电子设备,包括:柔性屏组件,为根据上述任一项实施例的柔性屏组件;卷轴2,柔性屏本体1的一端卷设在卷轴2上;壳体,卷轴2设在壳体内部。进一步地,电子设备还包括电源和电路结构,电源和电路结构可设置在卷轴2内部。
81.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电子设备的其他构成例如连接电路、按键等以及操作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都是已知的,这里不再详细描述。
82.根据本技术一些实施例的柔性屏组件,该柔性屏组件为卷轴2屏设计。而现有变屏幕尺寸的量产手机设计,大多为折叠屏的设计方式。折叠屏的铰链机构的空间和重量占比较高,不利于重复利用整机空间;屏幕和中框固定为一个模组,可替换、维修性差;屏幕大小受限于整机长宽尺寸,只能最多扩大到整机长宽的一倍。卷轴2屏设计相比折叠屏设计在轻便性以及灵活性方面优势明显,且屏幕为卷轴2屏,可考虑模块化设计,根据使用需求,更换卷层数更多、长宽比更大的主屏。
83.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利用复合材料贴片即支撑贴片,在受热后膨胀,起到支撑展开态卷轴2屏幕即柔性屏本体1作用的卷轴2屏设计,即利用受热膨胀后的截面弯曲实现对卷轴2屏幕展开态的支撑。卷轴2屏幕在收卷状态下,复合材料的截面为图6的平面状态,不影响屏幕弯折。而在展开状态,复合材料贴片的截面为图7的弯曲状态,在径向方向上变为了有抵抗弯折的能力,从而起到对屏幕的支撑作用。
84.本实施例通过在卷轴2屏幕底部贴附复合材料贴片,使贴片在受热膨胀后的弯曲截面能起到支撑卷轴2屏幕展开作用的原理,进而结合外部开关元件4,如借助安装在屏幕最外端的应变感应电阻,在手指放到上方长按后,实现控制屏幕从收卷到展开状态的切换。基于上述原理伸缩收卷和展平卷轴2屏的手机结构截面图设计如图3所示。
85.图10为卷轴2屏幕的平铺图,通过两侧的薄磁铁和定位搭扣,一凹一凸配合,可参考胶卷,保障收卷状态的屏幕形态和位置,避免出现错位和起鼓/塌陷。屏幕底部铺设了上述复合材料层,该层的功能原理如图6和图7所示。屏幕收卷状态下,复合材料的截面为平面,不影响屏幕的弯折;而在展开状态下,该复合材料层受热弯曲,内层膨胀系数远低于外层,使得该层起拱,起到支撑和保持屏幕平整状态的作用,可参考卷尺,拱起后具备一定抗弯折的能力。
86.本实施例不仅适用于手机,其他电子设备,如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电子书等带有该结构设计的电子产品,均可以使用本实施例的设计方式。
87.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技术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88.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技术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技术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技术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技术特征:


1.一种柔性屏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柔性屏本体,所述柔性屏本体卷绕设置,具有收卷状态和展开状态;柔性支撑件,沿所述柔性屏本体的展开方向设于所述柔性屏本体的背面,所述柔性支撑件沿所述柔性屏本体的卷绕轴向的两侧连接于所述柔性屏本体;驱动件,与所述柔性支撑件连接,用于驱动所述柔性支撑件变形使得所述柔性支撑件具有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在所述柔性屏本体处于收卷状态时,所述柔性支撑件处于与所述柔性屏本体相贴的所述第一状态;在所述柔性屏本体处于展开状态时,所述柔性支撑件处于所述第二状态,所述柔性支撑件两侧之间的部位相对所述柔性屏本体呈拱起状。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柔性屏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支撑件为支撑贴片,所述支撑贴片为具有热膨胀性的片状结构,所述驱动件包括加热层,所述支撑贴片与所述加热层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柔性屏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贴片包括多层堆叠设置的贴片层,多层所述贴片层的热膨胀系数不同;所述加热层设在多层所述贴片层之间或者设在所述支撑贴片的一侧表面。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柔性屏组件,其特征在于,靠近所述柔性屏本体的所述贴片层的热膨胀系数小于远离所述柔性屏本体的所述贴片层的热膨胀系数。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柔性屏组件,其特征在于,沿所述柔性屏本体的展开方向设有多个所述驱动件。6.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柔性屏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屏本体的背面设有支撑基片,所述柔性支撑件设于所述支撑基片背离所述柔性屏本体的一侧。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柔性屏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基片为钢片,所述钢片上沿所述柔性屏本体的展开方向和/或卷绕轴向设有缝隙。8.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柔性屏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屏本体在卷绕轴向的至少一侧沿展开方向设有多个凹陷部,所述凹陷部在所述柔性屏本体的正面呈凸状或凹状,相应的,所述凹陷部在所述柔性屏本体的背面呈凹状或凸状,在所述柔性屏本体处于收卷状态时,相邻两层所述柔性屏本体的凹陷部对应扣合。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柔性屏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凹陷部设有磁性件,所述磁性件包括磁极不同的第一磁铁片和第二磁铁片,所述第一磁铁片和所述第二磁铁片在所述柔性屏本体的展开方向上交替设置,和/或,所述磁性件在所述柔性屏本体的展开方向上间隔设置。10.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柔性屏组件,为根据上述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柔性屏组件;卷轴,所述柔性屏本体的一端卷设在所述卷轴上;壳体,所述卷轴设在所述壳体内部。

技术总结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柔性屏组件及电子设备,其中柔性屏组件包括:柔性屏本体,柔性屏本体卷绕设置,具有收卷状态和展开状态;柔性支撑件,沿柔性屏本体的展开方向设于柔性屏本体的背面,柔性支撑件沿柔性屏本体的卷绕轴向的两侧连接于柔性屏本体;驱动件,与柔性支撑件连接,用于驱动柔性支撑件变形使得柔性支撑件具有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在柔性屏本体处于收卷状态时,柔性支撑件处于与柔性屏本体相贴的第一状态;在柔性屏本体处于展开状态时,柔性支撑件处于第二状态,柔性支撑件两侧之间的部位相对柔性屏本体呈拱起状。相对柔性屏本体呈拱起状。相对柔性屏本体呈拱起状。


技术研发人员:

金铭 段启航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2022.09.16

技术公布日:

2023/2/23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19:30:0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4/5823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柔性   本体   所述   贴片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