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照明结构和灯具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照明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照明结构和灯具。


背景技术:



2.随着用户需求的不断提升,照明灯具的性能也在不断优化。照明灯具的设计需求已经从追求更高的光学效率、实现精准的配光转向了以场景需求为中心,通过产品和技术开发,解决场景内的光环境需求,提升使用者的光环境舒适度。因此,多场景灯具因其舒适的光效和多场景的光环境效果而深受消费者青睐。
3.导光光楔是多场景灯具的重要部件,在多场景的光环境构建中起着重要作用。但是,现有的导光光楔在加工制造过程中存在如下问题:如图1 所示,现有的导光光楔多为异形结构,增加了导光光楔的加工制造工艺的复杂性,加工制造的难度较大;而且现有的导光光楔多为整体结构,体积大,加工精度难以控制,加工制造的难度较大,影响导光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4.因此,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多场景灯具的导光光楔受到整体结构的限制,加工制造难度较大的缺陷,从而提供一种能够克服导光光楔整体结构的限制,降低加工制造难度的照明结构。
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照明结构,包括:
6.第一光源系统,适于发出第一平行光线
7.第一光楔,包括第一入射面,所述第一入射面垂直所述第一平行光线设置;
8.第二光楔,所述第二光楔远离所述第一光源系统的一侧壁面与所述第一光楔的侧壁面平行设置;
9.所述第二光楔适于将来自所述第一光楔的光线整合至第二方向上的一侧。
10.可选的,所述第一光楔还包括:
11.第一反射面,设置于所述第一光楔沿第二方向上的一侧;
12.第二反射面,设置于所述第一光楔沿第二方向上的另一侧;
13.所述第一反射面适于将所述第一平行光线反射至所述第二光楔,和/或先将所述第一平行光线反射至所述第二反射面,再经由所述第二反射面反射至所述第二光楔。
14.可选的,所述第一反射面和/或所述第二反射面为全反射面。
15.可选的,所述第二光楔包括:
16.第一导光面,与所述第二反射面同侧设置;
17.第二导光面;与所述第一反射面同侧设置;
18.所述第一导光面适于将经由所述第一反射面和/或所述第二导光面反射的第一平行光线反射至所述第二导光面;所述第二导光面适于将经由所述第二反射面和/或所述第一导光面反射的第一平行光线折射至所述第二光楔的外部。
19.可选的,所述第一导光面设置有微反射结构,所述微反射结构适于调整所述第一
平行光线在所述第二导光面的入射角度θ,使得θ<c,其中c 为临界角。
20.可选的,所述第一光源系统包括led光源和透镜,所述透镜适于将所述led光源发出的光线整合为所述第一平行光线,使得所述第一平行光线垂直入射所述第一入射面。
21.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灯具,包括:
22.如上述的照明结构;
23.第二光源系统,与所述第二光楔间隔设置;所述第二光源系统设置于所述第二光楔沿第二方向上的一侧。
24.可选的,所述第二光源系统包括rgb光源,所述rgb光源适于发出红光、绿光、蓝光,以及红光、绿光和蓝光中的至少其中两种光线叠合后的光线。
25.可选的,还包括扩散幕布板,设置于所述第二光源系统与所述第二光楔之间,所述扩散幕布板适于将所述第二光源系统的点光源转换为面光源,并将光线投射至所述第二光楔。
26.可选的,所述灯具还包括:
27.面框,沿第二方向设置于所述第二光楔的上部;
28.底框,沿第二方向设置于所述第二光源系统的底部。
29.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
30.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照明结构,包括:第一光源系统,适于发出第一平行光线;第一光楔,包括第一入射面,所述第一入射面垂直所述第一平行光线设置;第二光楔,所述第二光楔远离所述第一光源系统的一侧壁面与所述第一光楔的侧壁面平行设置;通过设置所述第一光楔和所述第二光楔,以对所述第一平行光线进行整合,从而克服原有的一体式大面积异形光楔的整体结构的限制,在降低加工制造难度的同时,实现对平行光线的整合,增强导光效果。
31.2.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照明结构,所述第一光楔包括第一入射面、第一反射面和第二反射面;所述第二光楔包括第一导光面和第二导光面;所述第一平行光线α1由所述第一入射面垂直入射所述第一光楔后,经由所述第一反射面和/或所述第二反射面整合,使得所述第一平行光线α1保持平行光状态进入所述第二光楔,再经由所述第一导光面和/或所述第二导光面整合至所述第二光楔沿第二方向上的一侧,在降低光楔加工制造难度的同时,实现了对平行光线的整合,增强了导光效果。
32.3.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照明结构,所述第一导光面设置有微反射结构,通过在所述第一导光面设置微反射结构,从而调整所述第一平行光线在所述第二导光面的入射角度θ,使得θ<c,其中c为光线在所述第二导光面发生全反射的临界角,从而使得所述第一平行光线能够经由所述第二导光面折射至所述第二光楔的外部,进而减少所述第一平行光线在传播过程中的损失,增强所述第二光楔的导光效果。
33.4.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灯具,包括:上述的照明结构;第二光源系统,设置于所述第二光楔沿第二方向上的一侧;所述第二光源系统包括rgb光源,所述rgb光源通过发出红光、绿光、蓝光,以及红光、绿光和蓝光中的至少其中两种光线叠合后的光线,经过所述扩散幕布板整合导送至所述第二光楔,从而在所述第二光楔的一侧投影出各种五彩斑斓的场景模式;根据所述第二光源系统的场景需求,控制所述第一光源系统的温和亮度,从而模拟不同时间段的天空场景。
附图说明
34.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35.图1为改进前的一体式异形光楔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36.图2为本实用新型照明结构的第一光楔的正视结构示意图;
37.图3为本实用新型照明结构的第二光楔的正视结构示意图;
38.图4为本实用新型照明结构的光路图;
39.图5为图4中a处的光路图;
40.图6为本实用新型照明结构的第一光源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41.图7为本实用新型灯具隐藏第一平行光线的光路后的光路图;
42.图8为本实用新型灯具的正视结构示意图;
43.图9为图8中b-b截面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44.图10为本实用新型灯具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45.附图标记说明:
46.1、第一光源系统;11、led光源;12、透镜;
47.2、第一光楔;20、第一入射面;21、第一反射面;22、第二反射面;
48.3、第二光楔;31、第一导光面;310、微反射结构;32、第二导光面;
49.4、第二光源系统;41、rgb光源;42、控制模块;
50.5、扩散幕布板;
51.6、面框;
52.7、底框;
53.8、支撑框。
具体实施方式
54.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55.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垂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56.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
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57.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不同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结合。
58.实施例一
59.结合图2-图10所示,本实施例所提供的照明结构,包括:
60.第一光源系统1,适于发出第一平行光线;
61.第一光楔2,包括第一入射面20,所述第一入射面20垂直所述第一平行光线设置;
62.第二光楔3,所述第二光楔3远离所述第一光源系统1的一侧壁面与所述第一光楔2的侧壁面平行设置;
63.所述第二光楔3适于将来自所述第一光楔2的光线整合至第二方向上的一侧。
64.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第一方向指的是图4、图10中箭头“x”所指的方向;所述第二方向指的是图4、图10中箭头“y”所指的方向;所述第三方向指的是图10中箭头“z”所指的方向;所述第一平行光线指的是图4中箭头“α1”所指的光线,该光线为第一入射光线;所述第一出射光线指的是图4中箭头“α2”所指的光线;所述第二入射光线指的是图7中箭头“β 1”所指的光线;所述第二出射光线指的是图7中箭头“β2”所指的光线。
65.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第一光楔2与所述第二光楔3的折射率相等;结合图5所示,由于第一入射光线为平行光线,所述第二光楔3与所述第一光楔2之间相邻的侧壁面平行设置,则第一平行光线α1在所述第一光楔2 的侧壁面折射后传播至所述第二光楔3对应的侧壁面,由于所述第一光楔2 与所述第二光楔3的折射率相等,第一平行光线α1经由所述第二光楔3的侧壁面折射后传播方向保持不变;结合图4所示,在实际生产和/或使用过程中,所述第二光楔3与所述第一光楔2的侧壁面之间的间隙极小,可忽略不计,所述第一平行光线α1依次经由所述第一光楔2和所述第二光楔3 的侧壁面折射后传播方向保持不变,所述第一平行光线α1在两者侧壁面间隙的传播距离极小,可忽略不计。
66.结合图4所示,所述第一光源系统1设置于所述第一光楔2沿第一方向上的一侧;所述第一光源系统1适于发出第一平行光线α1,并使得所述第一平行光线α1垂直入射所述第一入射面20。
67.可选的,所述第一光楔2与所述第二光楔3的折射率相等。
68.可选的,所述第二光楔3设置于所述第一光楔2沿第一方向上的另一侧;所述第二光楔3与所述第一光楔2之间相邻的侧壁面平行设置,从而使得所述第一平行光线α1的传播方向保持不变。
69.结合图4所示,所述第一平行光线α1由所述第一光源系统1发出,并垂直入射所述第一入射面20,先经由所述第一光楔2整合后进入所述第二光楔3,再经由所述第二光楔3整合形成第一出射光线α2,所述第一出射光线α2从所述第二光楔3第二方向上的侧壁面发出。
70.结合图2所示,所述第一光楔2整体为异形结构,在生产过程中,可单独对所述第一光楔2进行研磨,精研磨和抛光,与原有的一体式大面积异形光楔相比,所述第一光楔2的整体结构较小,不仅便于工装夹取,而且大大减小了加工面积,有利于控制加工精度。
71.结合图3所示,所述第二光楔3整体为规则的矩形结构,在生产过程中,可单独对所述第二光楔3进行研磨,精研磨和抛光,与原有的一体式大面积异形光楔相比,所述第二光楔3加工表面精度易于控制,降低了工装定位难度。
72.本实施例中,所述照明结构包括:第一光源系统1,适于发出第一平行光线;第一光楔2,包括第一入射面20,所述第一入射面20垂直所述第一平行光线设置;第二光楔3,所述第二光楔3远离所述第一光源系统1的一侧壁面与所述第一光楔2的侧壁面平行设置;通过设置所述第一光楔2和所述第二光楔3,以对所述第一平行光线进行整合,从而克服原有的一体式大面积异形光楔的整体结构的限制,在降低加工制造难度的同时,实现对平行光线的整合,增强导光效果。
73.具体地,所述第一光楔2还包括:
74.第一反射面21,设置于所述第一光楔2沿第二方向上的一侧;
75.第二反射面22,设置于所述第一光楔2沿第二方向上的另一侧;
76.所述第一反射面21适于将所述第一平行光线反射至所述第二光楔3,和/或先将所述第一平行光线反射至所述第二反射面22,再经由所述第二反射面22反射至所述第二光楔3。
77.可选的,所述第一平行光线α1由所述第一光源系统1发出,从所述第一入射面20垂直入射,一部分经由所述第一反射面21直接反射至所述第二光楔3,另一部分经由所述第一反射面21反射至所述第二反射面22,再经由所述第二反射面22反射至所述第二光楔3。
78.具体地,所述第一反射面21和/或所述第二反射面22为全反射面。
79.可选的,所述第一反射面21和所述第二反射面22均为全反射面,从而使得所述第一光楔2在对所述第一平行光线α1进行整合的过程中,避免光的折射,减少所述第一平行光线α1传播过程中的光损。
80.具体地,所述第二光楔3包括:
81.第一导光面31,与所述第二反射面22同侧设置;
82.第二导光面32;与所述第一反射面21同侧设置;
83.所述第一导光面31适于将经由所述第一反射面21和/或所述第二导光面32反射的第一平行光线反射至所述第二导光面32;所述第二导光面32 适于将经由所述第二反射面22和/或所述第一导光面31反射的第一平行光线折射至所述第二光楔3的外部。
84.可选的,所述第一平行光线α1从所述第一入射面20垂直入射后,一部分经由所述第一反射面21直接反射至所述第一导光面31,再经由所述第一导光面31反射至所述第二导光面32,由所述第二导光面32折射至所述第二光楔3的外部,并形成第一出射光线α2,另一部分经由所述第一反射面21反射至所述第二反射面22,再经由所述第二反射面22反射至所述第二导光面32,由所述第二导光面32折射至所述第二光楔3的外部,并形成第一出射光线α2。
85.结合图4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光楔2包括第一入射面20、第一反射面21和第二反射面22;所述第二光楔3包括第一导光面31和第二导光面32;所述第一平行光线α1由所述第一入射面20垂直入射所述第一光楔2后,经由所述第一反射面21和/或所述第二反射面22整合,使得所述第一平行光线α1保持平行光状态进入所述第二光楔3,再经由所述第一导光面31和/或所述第二导光面32整合至所述第二光楔3沿第二方向上的一侧,在降低光楔加工制造难度的同时,实现了对平行光线的整合,增强了导光效果。
86.具体地,所述第一导光面31设置有微反射结构310,所述微反射结构 310适于调整所述第一平行光线在所述第二导光面32的入射角度θ,使得θ<c,其中c为临界角。
87.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第一平行光线在所述第二导光面32的入射角度为θ,结合图4所示,所述第一平行光线未经所述微反射结构310调整前在所述第二导光面32的入射角度为θ1,所述第一平行光线经所述微反射结构310调整后在所述第二导光面32的入射角度为θ2,其中θ2<c<θ1, c为光线在所述第二导光面32发生全反射的临界角;通过在所述第一导光面31设置微反射结构310,从而调整所述第一平行光线在所述第二导光面32的入射角度θ,使得θ<c,从而使得所述第一平行光线能够经由所述第二导光面32折射至所述第二光楔3的外部。
88.可选的,所述微反射结构310的反光面相对第一方向倾斜设置。
89.结合图4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导光面31设置有微反射结构310,通过在所述第一导光面31设置微反射结构310,从而调整所述第一平行光线在所述第二导光面32的入射角度θ,使得θ<c,其中c为光线在所述第二导光面32发生全反射的临界角,从而使得所述第一平行光线能够经由所述第二导光面32折射至所述第二光楔3的外部,进而减少所述第一平行光线在传播过程中的损失,增强所述第二光楔3的导光效果。
90.具体地,所述第一光源系统1包括led光源11和透镜12,所述透镜 12适于将所述led光源11发出的光线整合为所述第一平行光线,使得所述第一平行光线垂直入射所述第一入射面20。
91.结合图6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光源系统1包括led光源11和透镜12;所述led光源11设置于所述透镜12的光轴方向上;所述led光源11发出的光线经由所述透镜12整合成为所述第一平行光线,从而使得所述第一平行光线垂直入射所述第一入射面20。
92.实施例二
93.本实施例所提供的灯具,包括:
94.如上述的照明结构;
95.第二光源系统4,与所述第二光楔3间隔设置;所述第二光源系统4设置于所述第二光楔3沿第二方向上的一侧。
96.可选的,所述第二光源系统4沿第二方向设置于靠近所述第一导光面 31的一侧。
97.具体地,所述第二光源系统4包括rgb光源41,所述rgb光源41适于发出红光、绿光、蓝光,以及红光、绿光和蓝光中的至少其中两种光线叠合后的光线。
98.可选的,所述第二光源系统4还包括控制模块42,所述控制模块42适于控制所述rgb光源41发出不同颜的光线,从而实现各种五彩斑斓的场景模式;根据所述第二光源系统4的场景需求,控制所述第一光源系统1 的温和亮度,从而模拟不同时间段的天空场景。
99.由于所述第一光源系统1与所述第二光楔3之间的距离和所述第二光源系统4与所述第二光楔3之间的距离不同,则经由所述第二光楔3整合后的光线所投射的层次和明暗程度也不同,从而增强不同场景的层次感。
100.具体地,还包括扩散幕布板5,设置于所述第二光源系统4与所述第二光楔3之间,所述扩散幕布板5适于将所述第二光源系统4的点光源转换为面光源,并将光线投射至所述第二光楔3。
101.可选的,所述扩散幕布板5与所述第二光楔3沿第二方向间隔设置。
102.结合图4、图7和图9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灯具包括:上述的照明结构;第二光源
系统4,设置于所述第二光楔3沿第二方向上的一侧;所述第二光源系统4包括rgb光源41,所述rgb光源41通过发出红光、绿光、蓝光,以及红光、绿光和蓝光中的至少其中两种光线叠合后的光线,经过所述扩散幕布板5整合导送至所述第二光楔3,从而在所述第二光楔3的一侧投影出各种五彩斑斓的场景模式;根据所述第二光源系统4的场景需求,控制所述第一光源系统1的温和亮度,从而模拟不同时间段的天空场景。
103.具体地,所述灯具还包括:
104.面框6,沿第二方向设置于所述第二光楔3的上部;
105.底框7,沿第二方向设置于所述第二光源系统4的底部。
106.可选的,所述灯具还包括支撑框8,所述支撑框8设置于所述扩散幕布板5与所述底框7之间,适于支撑所述扩散幕布板5。
107.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实用新型创造的保护范围之中。

技术特征:


1.一种照明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光源系统(1),适于发出第一平行光线;第一光楔(2),包括第一入射面(20),所述第一入射面(20)垂直所述第一平行光线设置;第二光楔(3),所述第二光楔(3)远离所述第一光源系统(1)的一侧壁面与所述第一光楔(2)的侧壁面平行设置;所述第二光楔(3)适于将来自所述第一光楔(2)的光线整合至第二方向上的一侧。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照明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光楔(2)还包括:第一反射面(21),设置于所述第一光楔(2)沿第二方向上的一侧;第二反射面(22),设置于所述第一光楔(2)沿第二方向上的另一侧;所述第一反射面(21)适于将所述第一平行光线反射至所述第二光楔(3),和/或先将所述第一平行光线反射至所述第二反射面(22),再经由所述第二反射面(22)反射至所述第二光楔(3)。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照明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反射面(21)和/或所述第二反射面(22)为全反射面。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照明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光楔(3)包括:第一导光面(31),与所述第二反射面(22)同侧设置;第二导光面(32);与所述第一反射面(21)同侧设置;所述第一导光面(31)适于将经由所述第一反射面(21)和/或所述第二导光面(32)反射的第一平行光线反射至所述第二导光面(32);所述第二导光面(32)适于将经由所述第二反射面(22)和/或所述第一导光面(31)反射的第一平行光线折射至所述第二光楔(3)的外部。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照明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光面(31)设置有微反射结构(310),所述微反射结构(310)适于调整所述第一平行光线在所述第二导光面(32)的入射角度θ,使得θ<c,其中c为临界角。6.根据权利要求1-5任意一项所述的照明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光源系统(1)包括led光源(11)和透镜(12),所述透镜(12)适于将所述led光源(11)发出的光线整合为所述第一平行光线,使得所述第一平行光线垂直入射所述第一入射面(20)。7.一种灯具,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上述权利要求1-6任意一项所述的照明结构;第二光源系统(4),与所述第二光楔(3)间隔设置;所述第二光源系统(4)设置于所述第二光楔(3)沿第二方向上的一侧。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灯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光源系统(4)包括rgb光源(41),所述rgb光源(41)适于发出红光、绿光、蓝光,以及红光、绿光和蓝光中的至少其中两种光线叠合后的光线。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灯具,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扩散幕布板(5),设置于所述第二光源系统(4)与所述第二光楔(3)之间,所述扩散幕布板(5)适于将所述第二光源系统(4)的点光源转换为面光源,并将光线投射至所述第二光楔(3)。10.根据权利要求7-9任意一项所述的灯具,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面框(6),沿第二方向设置于所述第二光楔(3)的上部;底框(7),沿第二方向设置于所述第二光源系统(4)的底部。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涉及照明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照明结构和灯具。所述照明结构包括:第一光源系统,适于发出第一平行光线;第一光楔,包括第一入射面,所述第一入射面垂直所述第一平行光线设置;第二光楔,所述第二光楔远离所述第一光源系统的一侧壁面与所述第一光楔的侧壁面平行设置;所述第二光楔适于将来自所述第一光楔的光线整合至第二方向上的一侧。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照明结构,通过设置所述第一光楔和所述第二光楔,以对所述第一平行光线进行整合,从而克服原有的一体式大面积异形光楔的整体结构的限制,在降低加工制造难度的同时,实现对平行光线的整合,增强导光效果。增强导光效果。增强导光效果。


技术研发人员:

洪满堂 徐正旺 居荣兵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奥普家居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2022.08.02

技术公布日:

2023/2/23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22:31:5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4/5684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所述   光线   反射   光面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